❶ 馬克思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 資本論的問題
其實都一樣。
❷ 《資本論》,全稱是《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百科全書,更是研究資本主義社
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答:社會的發展只能是以人的意志為歷史進程。例如:華盛頓選擇帝制,那麼過去的美國可能會有被英法等西方國家瓜分的可能。
❸ 《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剩餘價值理論》這三本有什麼聯系
從1843年起,馬克思開始系統地收集資料研究政治經濟學,撰寫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資本論》的創作和完成時期。1857―1958年,馬克思寫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這是他創作《資本論》的最初嘗試,通常稱它為《資本論》第一稿。在這個手稿的基礎上,馬克思打算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書名分冊出版一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巨著,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六冊計劃」,包括《資本》、《地產》、《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第一分冊的書稿於1859年出版,但這個第一分冊只包括兩章,即《商品》和《貨幣或簡單流通》。這是「六冊計劃」中第一冊《資本》第一篇《資本一般》中的緒論性的兩章。在1861-1863年期間,馬克思接著寫《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第二分冊,結果寫成了一個篇幅龐大的書稿,共包括23個筆記本。它開頭的總題目仍是《政治經濟學批判》,而副標題是《第三章資本一般》,通常稱之為《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實際上是《資本論》的第二稿。在寫作這個手稿的過程中,馬克思決定以《資本論》為標題,以《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副標題,分四冊出版他的經濟學著作。從1863年8月開始,馬克思撰寫了《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三稿,其內容分為三部分,即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資本主義的生產總過程》。
在寫作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過程中,馬克思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經濟學著作的理論結構,決定以《資本論》為總標題,把全書分為四冊:①資本的生產過程,②資本的流通過程,③總過程的各種形式,④理論史。按這個計劃,1862~1863年上半年間寫的《剩餘價值理論》就成為《資本論》第四冊(卷)的草稿。
❹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序言有什麼區別
從《資本論》結構的源起、成型的過程看,《資本論》邏輯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流變」的結果,因此,在二者之間客觀存在有必然性的「結構」的繼承和發展關系。這些結構形式的共同點是立足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把握「什麼是生產關系」,於是,《導言》文本構成對「歷史」和「邏輯」以及「歷史」和「認識」的統一規定性的「探源」。總的來說,《導言》的貢獻是革命性的:既是理論方面的,也是方法論方面的;它釐清了對象和研究對象的不同規定性,鎖定對象轉化為研究對象的「事的邏輯」和「事的科學」。由《導言》定格的實質性的工作內容生產了「勞動二重性規定」,由此也就確立了「生產方式」(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和「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內部聯系。這種內在結構在於把握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客觀邏輯,或者說是它的一個客觀基礎,因此,不能把它直接說成主觀批判的工作產物或認識形式的工作程式,比如「科學抽象法」。
結論: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是「序曲」,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是初創大綱,《資本論》是大綱的內容上的落實。
參考文獻:
許光偉:《導言》的革命:事的科學和研究對象的確立——兼析「科學抽象法」的反思問題,江漢論壇2015年第9期。
❺ 馬克思《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里對於現代殖民主義是如何定義的
《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五章:現代殖民理論
【這里說的是真正的殖民地,即自由移民所開拓的處女地。從經濟上來說,美國仍然是歐洲的殖民地。此外,這里還包括那些由於消滅了奴隸制而完全改變了關系的舊種植殖民地在內。】
政治經濟學在原則上把兩種極不相同的私有制混同起來了。其中一種是以生產者自己的勞動為基礎,另一種是以剝削別人的勞動為基礎。它忘記了,後者不僅與前者直接對立,而且只是在前者的墳墓上成長起來的。
國家強行規定的土地價格,當然必須是「充分的價格」,也就是說,必須高到「使工人在僱傭勞動市場上被另一個人取代以前不可能變成獨立的農民」。這種「充分的土地價格」,無非是工人為了能從僱傭勞動市場回到土地上而付給資本家的贖金的一種婉轉的說法。他先是必須為資本家老爺創造「資本」,使資本家老爺能夠剝削更多的工人,然後又必須犧牲自己,使政府能為他原來的資本家老爺從海外把他的「替身」送到勞動市場上來。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威克菲爾德先生制定的這個專門用於殖民地的「原始積累」方法,英國政府採用了好些年。當然,它遭到了和皮爾銀行法同樣可恥的失敗。結果只是使移民潮流從英國殖民地轉向美國。同時,歐洲資本主義生產的進步,以及隨之而來的政府壓迫的加重,使威克菲爾德的方案成為多餘。一方面,逐年湧向美洲的巨大的不斷的人流,在美國東部停滯並沉澱下來,因為從歐洲來的移民浪潮迅速地把人們拋到東部的勞動市場上,而向西部去的移民浪潮來不及把人們沖走。另一方面,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果造成了巨額的國債以及隨之而來的沉重的賦稅,產生了最卑鄙的金融貴族,使極大一部分公有土地被濫送給經營鐵路、礦山等的投機家公司,——一句話,造成了最迅速的資本集中。因此,這個大共和國已經不再是遷移來的工人的天堂了。南北戰爭解放了黑奴,但使得更多的人成為了資本的奴隸。在那裡,資本主義生產正在飛速向前發展,雖然工資的下降和雇傭工人的從屬關系還遠沒有降到歐洲的標准水平。被威克菲爾德本人大聲責難的、由英國政府無恥地把殖民地未開墾的土地濫送給貴族和資本家的做法,加上金礦吸引來的人流,以及英國商品的輸入所引起的對最小的手工業者的競爭,——這一切,特別在澳洲,產生了一個充分的「相對過剩的工人人口」,以致幾乎每班郵船都帶來澳洲勞動市場過剩的凶訊。在那裡,有些地方的賣淫現象和在倫敦草市一樣盛行。
但是,我們在這里並不是要研究殖民地的狀況。我們感興趣的只是舊大陸的政治經濟學在新大陸發現並大聲宣布的秘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積累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以那種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消滅為前提的,也就是說,是以勞動者的被剝奪為前提的。
——新世紀迎來保衛資本論時代,《保衛資本論》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語言問題最難掌握。
文以載道,民族語言對研究《資本論》具有重大的向導性作用。它從大文科的角度說明了文學和經濟學的深層關系,深化了人們對事的科學探索。
《保衛資本論》作者強調了經濟學和文學的相通性。
《保衛資本論》作者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強調:辯證法和發生學一語二用,發生學同時是辯證法的內置結構。通過跟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步伐,踐行「國學馬克思主義 + 中國經濟學」理論實踐,促進了《資本論》的有效的研究和面向新時代。
❻ 「資本論」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二者有什麼關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內容體現在資本論中。
實際上《資本論》才是馬克專思經濟思想的真實體現和原屬著。
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對《資本論》的概括和總結。
由於是後人進行的概括和總結,很多理論和原著還是有出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