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與哲學讀後感

經濟學與哲學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0-12-17 01:29:35

『壹』 《為什麼馬克思能在中國成功》的讀後感

一、 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

作為一種思想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它在國際上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以下摘錄一些最近幾年西方國家對馬克思思想的評價。1999年10月,英國BBC廣播公司評選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榮登榜首。評選後該公司指出:「馬克思作為一個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
到了2005年7月,他們在「我們這個時代」欄目中,又開展了一項題為「誰是現今英國人心目中的最偉大的哲學家」的調查,結果馬克思的票數遠遠超過休謨、康德、柏拉圖等人,而榮登榜首。欄目主持人布拉格宣布說:「馬克思登選為最偉大哲學家有諸多因素,但是能夠解釋一切的理論是他奪冠的最重要原因。」(「能夠解釋一切的理論」就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
劍橋大學政治學教授加里斯特?瓊斯就此發表評論說:「如果你讀《共產黨宣言》,你不得不承認它是一個很有力、很了不起的文件。雖然出版於1848年,但我們現在經常談到的全球化、裁員、跨國公司、世界經濟朝這個或那個方向發展,所有這些內容書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驚訝的現實意義,其它任何文獻都沒有這個力量。」
德國《明鏡》周刊2005年作過一次民調,結果顯示:2/3的東德人、56%的西德人認為:「社會主義是一種好的思想,只是迄今為止實施得較差」。2005年8月22日,《明鏡》周刊刊登題為《多數德國人認為馬克思主義仍有現實意義》封面文章,在國內外引起轟動。當該周刊記者問到不來梅大學勞動和經濟研究所所長魯道夫?希克爾和柏林自由大學歷史學家保羅?諾爾特,為什麼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現在還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希克爾回答說:「作為社會理論家,馬克思揭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規律以及物質基礎——上層建築模式,並勾畫出一個現代社會發展的遠景。這些在過去都非常吸引人,現在仍令人神往。」這兩位學者都認為:「馬克思改變了世界。」並且說:「在21世紀初,我們需要象馬克思這樣的思想家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分析資本主義的形勢。」
1998年5月13至16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周年國際大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與會,會議主題是:如何取代資本主義?如何實現人類的解放?法國《人道報》是這樣報道的:「今年,從紐約到東京,從聖保羅到耶路撒冷,從新德里到倫敦,到處都奏響了《共產黨宣言》的樂章,這次會議將再次使歷史沸騰起來。」
法國《星期四事件》報用「《共產黨宣言》150周年華誕,誰來吹生日臘燭——馬克思老爹後繼有人」為題進行報道。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發表題為《共產主義後的馬克思》,認為一千年來最偉大的思想家是馬克思,愛因斯坦、牛頓和達爾文分列第二、三、四名。文章指出:「在今天的西歐和美國,以大學生和非專業為對象的關於馬克思的書一直銷量穩定,而且這方面的新書還在不斷問世。」
倫敦經濟學院教授梅格納德?德賽在最近出版的新書《馬克思的報復》、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今天為什麼要讀馬克思》,指出:「馬克思遭到了誤解,這位偉人在許多問題上的看法都是正確的,他應當得到更多的承認」
法國著名經濟學家杜梅尼爾和列維說:「馬克思主義對我們來說是理解超越資本主義社會改革的最好辦法。」

類似的評價還有很多。不再列舉。

可以說,即使在西方社會,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也有很高的地位!尤其在經歷過金融危機、佔領華爾街運動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重新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去尋找解決方案。

二、 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全世界的實踐

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全球具有崇高的地位,那麼,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社會實踐,效果又怎麼樣呢?

很遺憾,與在思想領域的崇高影響力不同,在社會實踐領域,馬克思主義並沒有獲得大的成功,尤其在它的誕生地:西方。

18世紀後,西方工業革命基本完成,社會繁榮,導致大量的新思想誕生。馬克思主義也是在那個背景下誕生的。

但是,一種新思想的誕生是一回事,能不能被社會接受,能不能在社會上付諸實施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頻繁爆發的經濟危機和戰亂讓西方世界的工人階級產生覺醒,歐洲大地曾經多次出現過工人運動,包括「第一國際」「第二國際」以及「共產國際」運動,他們都試圖在歐洲推行馬克思主義理論。

隨著二戰的結束,西方社會開始經濟騰飛,馬克思期盼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並沒有發生,反而隨著社會生產的快速發展,中產階級大量涌現,西方國家政府也開始注重調節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導致社會矛盾逐漸縮小,工人運動的基礎逐漸喪失。

於是,作為一種社會政治運動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西方世界逐步失敗。

在其他地區:

冷戰時期,蘇聯陣營的國家基本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到了1990年以後,隨著冷戰結束、蘇東巨變、蘇聯解體,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作為一種政治指導思想首先在蘇聯和東歐國家被解除,至此,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在整個歐洲宣告失敗。

需要補充的是,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一個整體在西方世界失敗了,但馬克思的某些具體思想還是被西方社會所接受和實施。如在羅斯福新政中,「政府幹預的資本主義」體系就把馬克思提出的諸如「高額累進所得稅制」、「高額累進遺產稅制」、「社會失業保障制」制度加以立法實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富分化。目前,堅持實行馬克思主義的,在全球范圍內僅有中國,越南,古巴以及少量拉美國家。在這其中,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他幾個國家正在積極模仿中國,進行變革。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在全世界的現狀。應該說,從整體上看,馬克思主義實踐在全球並不成功。

那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在它誕生的本土不能獲得成功,卻在中國意外地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三、 中西方不同的的思維土壤

一棵樹要想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首先必須有適合它生長的土壤。有些土壤適合這些樹種,有些適合另外一些。

同樣,一種社會學上的理論要在社會上進行成功的實踐,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土壤。這個「土壤」是這個社會的文化環境、思維方式。

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實施也是一樣,必須找到與它相適應的思維土壤才能生根發芽,發揚光大。

近年來,西方國家四處強行推銷「西方民主制度」,結果把許多國家推進了混亂的境地,不少國家甚至出現戰火和分裂,其中的原因同樣是因為「西方民主」這棵樹苗,並不適合當地的思維土壤。

可見,不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還是「西方民主」這類的思想,都不是「普世價值」,都需要合適的土壤來接納它!

那麼,中國和西方的思維土壤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呢?

由於歷史、社會文化、教育等等因素的作用,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文字。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文字是人類進行思維活動的工具和載體,使用不同文字會產生不同的思維習慣:

西方人使用的拼音文字偏向符號化、抽象化,它鍛煉了西方人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能力;拼音文字傳遞的信息精確、細致,導致西方人思維具有精確化、微觀化的特點。

而中國人使用的漢字本身有圖形特徵,讓中國人的思維偏向於形象化、感性化;漢字本身具有空間信息,使用漢字必須注重上下文的語境,這就造就了中國人思維中「注重關聯、注重整體、偏向宏觀」的特點

這就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土壤」:

中國思維注重整體和宏觀,注重關聯,西方思維注重局部和微觀,注重分割和解析。

正是這種「土壤」差異導致馬克思主義思想在西方的失敗和在中國的成功!

西方人的思維習慣讓他們養成了「注重個人利益、忽視集體利益」的自我認知,在思維上形成「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習慣,這種思維土壤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明顯是相抵觸的。

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一種新學說在歐洲大陸誕生後,人們一度感到很新鮮,但卻很難從根本上去接受它,因此,在歐洲大地,能夠真正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是少數。這就是「思維土壤」的問題。

隨著戰後西方經濟騰飛,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社會矛盾逐漸縮小,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歐洲大地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那麼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卻成功了呢?因為中國擁有接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土壤。

深入研究後,我們會發現: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甚至在很多方面本身就像是「中國的學說」!

我們繼續分析。

四、 馬克思主義思想更象一種「中國學說」

馬克思主義有三大組成部分:
哲學方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經濟學方面:政治經濟學
政治學方面: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他們實際上更像是中國的學說,因此他們更適合中國的思維土壤:

馬克思的哲學更象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具有以下兩大差別:

在研究對象方面:西方傳統哲學重點研究「人」,「自然」,「心靈」等問題的「本身」,並且越來越細節;中國哲學則注重研究他們之間的「關系」,一個注重「本體」,一個注重「關聯」;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傳統哲學強調「二元對立,非此即彼」,思考方向是單向的,希望找到絕對的、唯一的真理;而中國哲學強調辯證思維,強調關聯、轉化。
簡單說就是:一個強調「只有一個正確」,一個強調「兩者都有道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藉助歷史的眼光,辯證的方法來研究問題,馬克思主義堅持辯證法,認為萬物可以互相轉化,互相影響。

馬克思哲學中「對立統一」 「螺旋式上升」等觀點都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物極必反、陰陽轉化」等學說有相通之處。

總之,馬克思的哲學,是在研究「關聯」問題,採用「都有道理」的辨證思想,從這一點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像是中國哲學。

馬克思的經濟學更接近於中國人對經濟的觀點

西方受到「重商主義」的影響,高度重視商業行為,他們把「經濟」當作一個極端重要的社會現象,產生獨立的「經濟學」加以研究,並且越來越細,形成一個體系。西方經濟學注重保護個人財產,強調市場的作用,反對政府幹預經濟

中國歷來把經濟行為置於整個社會運行之中的角度去觀察,認為經濟行為必須服從於社會整體,強調政府的絕對管控。

在這方面,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也和中國人的經濟觀點接近:它把經濟活動置於整個社會的層面進行觀察,綜合分析政治、經濟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階級的劃分,發現了剩餘價值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強調對經濟活動的控制而不是放任,它揭示了不受約束的「自由市場經濟」的危害性(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在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是更加接近於中國傳統的經濟觀。

馬克思的政治學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

傳統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礎是個人主義、資本主義,強調保護個人權利,西方社會普遍認為:「局部重於整體,至少是局部和整體同等重要」,因此西方社會政治制度的建立都是圍繞保護個人權利這個核心。

中國社會的傳統是集體主義,強調個人服從集體,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是大一統的政治思想。

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西方社會存在兩個階級,不加限制地「保護個人權利」實際上是在保護少數剝削階級的利益,它的本質是損害廣大的無產階級的利益。應該推翻這種制度,實行保護大多數人利益的「無產階級專政」。

保護多數人利益還是保護少數人利益,是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傳統的資本主義政治理論的根本差別。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政治思想都注重保護大多數人的整體利益。從這一點看,馬克思主義又一次和中國傳統思想吻合。

綜上三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西方傳統思想具有重大差別而與中國傳統思想高度吻合,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存的土壤。

在20世紀初,中國處於劇烈動盪的時期,當時的社會思潮五花八門,大家都在尋找一個適合中國的發展方向,這其中,有復古思想,有全盤西化思想,也有馬克思主義思想。

由於馬克思主義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高度契合,這種思想一經傳入,就深深吸引了廣大勞苦大眾。在進步青年和大批開明紳士中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是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了的馬克思主義,它經過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變成了中國人能夠聽得懂的理論,於是才能夠逐漸影響大多數中國人。

可以說,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過程,是「大多數人的利益」戰勝「極少數人的利益」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大地戰勝西方傳統思想的過程。

至此,我們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成功。

現在問題出現了,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誕生在歐洲,出現在西方世界裡,卻和中國思維更相近?

這就需要分析它誕生的環境以及他的思想形成過程。

五、 馬克思為什麼像個中國人?
---獨特的德國以及黑格爾的作用

馬克思是個德國人。德國本身屬於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但德國又具有很獨特的特性。

日耳曼文化中具有很強的集體主義精神,強調服從和紀律。這一點與傳統西方文化中注重個體的文化具有差別。這也讓德國在西方世界裡一直很獨特,從發起兩次世界大戰到戰後的快速崛起,從嚴謹、紀律的個人特色到孕育大量的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德國都顯現出與西方其他國家的差別。

德國文化中的這一點與中國文化更接近。

另一個方面,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形成過程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哲學家黑格爾。而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受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非常大。

在黑格爾的著作中,雖然多次批判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但通過這些批判,我們可以發現他對中國傳統思想有著深入了解。

我們閱讀黑格爾的哲學著作,可以發現很多中國思想的影子,甚至有學者乾脆說黑格爾完全是抄襲了《道德經》,只不過把《道德經》變成了西方話語給述說出來。黑格爾那個「絕對精神」就相當於老子的「道」。
老子說道的運動是「反者道之動」(道的運動是循環反復的)。黑格爾則用一個「否定之否定律」來命名。大同小異。
老子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等兩極相生相剋的思想,黑格爾謂之「對立統一律」。
老子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的思想,黑格爾謂之「質量轉變律」。

…….

當然,我們沒必要去深究黑格爾到底是不是完全抄襲了老子,我們可以說黑格爾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強的相似性。黑格爾的辯證法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相通的。

黑格爾的三大辯證規律是黑格爾思想的 「內核」,這些內核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於是我們就看到:德國在西方世界具有某種中國的影子,黑格爾思想也具有某種中國思想的影子,這就導致馬克思主義思想也具有中國思想的影子!所以它更適合中國的土壤。

六、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最後我們再談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不是教條化、機械化的馬克思主義,而是與中國具體國情結合後的產物。

我們不能認為中國共產黨人憑空從西方學來個「馬克思主義」,然後再強加給了中國社會,而是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產生了共鳴,是中國人「使用了」馬克思主義,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創造和改變了中國!

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後,就一直在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一直在進行「中國化」的工作。

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思想變成了中國人能夠接受的語言,指導著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同時,又把工作中遇到的新成就,新思想不斷轉化成理論,不斷豐富著馬克思主義的內涵,使得馬克思主義越來越適應中國獨特的國情。

從推翻國民黨政權到隨後的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一直在不斷地中國化,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就是一個不斷中國化的過程。

到了今天,在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世界優秀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當今中國思想的核心。

這將是一個跨越古今中外,包容了各種優秀文化的思想體系。

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已經深深融合到了中國現代思想體系之中。

最後,我們可以回答文章開頭的那兩個問題了:

第一: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的失敗是因為西方缺乏它生存的土壤,而中國思維方式則是它的適合土壤。所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可以成功。

第二:馬克思主義並不是一個典型的西方思想體系,它更像一個中國思維,而且中國人也在不斷進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因此,中國一定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中國不需要全盤西化。

『貳』 馬克思《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讀書筆記

如果不是要應試的話,建議這個就不要看筆記了,像哲學史那樣比較龐大的內容通過筆記往往可以方便把握,一本書的筆記看起來好像就沒有必要了,最好去直接讀讀原作。

『叄』 哲學的貧困 讀後感

《哲學的貧困》讀後感

《哲學的貧困》是馬克思針對蒲魯東的《貧困的哲學》一書而寫成的一部論論戰性著作,以法文寫成於1847年上半年,並於同年7月在布魯塞爾和巴黎出版。‍
在此之前,即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在該著中,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闡述他們的新世界觀及其與德國哲學傳統的劃界,但當時出於種種原因未能發表。馬克思為批判蒲魯東而發表《哲學的貧困》,它提供了一個機會,使馬克思主義學說以精練的表述首次問世。
如果說《德意志意識形態》著力於批判整個德國思想的思辨傳統、並深入思考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新世界觀即歷史唯物主義的本體論境域,那麼,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馬克思的重點就是,用已經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原理闡明資本主義的本質來歷,以及社會主義運動的現實歷史根據和正確方向。該書的敘述固然始終針對著蒲魯東原書的一系列說法而展開,但是,由於蒲魯東所依賴的哲學基礎是黑格爾式的形而上學,這就使得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必須以針對黑格爾主義的具有原則高度的批判來闡發歷史唯物主義境域。因此,該著在馬克思主義學說史上具有經典的重要性。
該著分為兩個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的討論針對蒲魯東為「工資平等」的社會主義所作的經濟學論證,揭示這種論證尚未達到李嘉圖經濟學理論的水準。第二章批判蒲魯東經濟學理論的哲學基礎,在展開這一批判的同時,精闢地闡發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人類經濟想像的歷史科學方向。
由於第二章中最重要的思想內容表述在該章的第1、2節中, 我們在此就選錄這兩節。
蒲魯東以實現「工資平等」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方案,是從西方近代哲學的抽象理智主義中產生的。他用對經濟范疇的邏輯聯系的說明來代替對形成資本的歷史運動的把握,其結果是企圖通過「經濟學理性」來消除資本運動的壞的方面、保留其好的一面,以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勞動平等和工資平等,而這就是他所主張的社會主義。《哲學的貧困》就是對這種社會主義進行最徹底的哲學批判。
在馬克思看來,蒲魯東的錯誤根源於:(1)不理解資本關系起源於勞動力轉變為可用貨幣購得的商品這一在生活世界中的歷史運動,以及由於這一運動所必然導致的貨幣的資本化,(2)不理解貨幣資本化本身即是一種以「資本主義」來命名的現代人類的生存條件,這種生存條件的本質是抽象勞動對具體的感性活勞動的統治;通過這種統治,人類感性力量和感性財富的發展以勞動抽象化的方式來實現,因此,它並不是一個可以用經濟學理性所設計的方案來加以克服的偶然錯誤。
資本對現代人類的統治,是不可能在不消除抽象勞動的社會權力的情況下被克服掉的,這也就是說,資本是無法通過工資的平等化---即把抽象勞動的權力平均分配到每個社會成員身上---而被消滅的。事實上,只要勞動的抽象化及其積累作為一種脫離個人的一般社會力量繼續存在,價值規律就必定發生作用,並且,正是從價值規律的作用中,必然形成使剩餘價值規律得以發生作用的客觀條件,即不斷產生出積累起來的抽象勞動對於具體活勞動的統治權。所以,蒲魯東的「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幻想一個沒有資本家階級的資本社會。
馬克思在1846年年底讀到蒲魯東的《哲學的貧困》時,即決定對該書進行批判。當時他給俄國的帕.瓦。安年科夫寫了一封長信,信中闡述了對蒲魯東展開批判的要點,成為後來寫作《哲學的貧困》的基礎。
馬克思在該信中指出:「經濟范疇只是這些現實關系的抽象,它們僅僅在這些關系存在的時候才是真實的。......蒲魯東先生不把政治經濟學范疇看做實在的、暫時的、歷史的社會關系的抽象,而神秘地點到黑白,把實在的關系只看作這些抽象的體現。這些抽象本身竟是從世界開始存在時起就安睡在天父心懷中的公式。」
這段話表明,馬克思對蒲魯東的批判的根本之點,是抓住他的黑格爾主義出發點。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第二章一開始就這樣寫道「蒲魯東先生把我們轉移到我們親愛的祖國,使我們不由得又變成了德國人。如果說有一個英國人把人變成帽子,那麼,有一個德國人就把帽子變成了觀念。這個英國人就是李嘉圖......這個德國人就是黑格爾」。這就是說,英國經濟學使人成為經濟范疇,而德國哲學則把經濟范疇追溯到它們在神秘的絕對觀念的自我運動中的起源。這個幽默的比喻,直截要領地揭示了英國古典經濟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的共同前提,即以范疇的邏輯先在性遮蔽處在歷史運動的現實個人之創生和改變其原初的社會關系(即生產關系)的感性交往(即生產力)。
與黑格爾主義相反,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正是在於取出這種對於人們的實踐生活的思辨遮蔽。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寫道:「經濟學家們都把分工、信用、貨幣等資產階級生產關系說成是固定的、不變的、永恆的范疇。......經濟學家們想我們揭示了生產怎樣在上述關系下進行,但是沒有說明這些關系是怎樣產生的,也就是說,沒有說明產生這些關系的歷史運動。......
經濟學家蒲魯東先生非常明白,人們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製造呢絨、麻布和絲織品的。但是他不明白,這些一定的社會關系同麻布、亞麻等一樣,而是人們生產出來的。這些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
只有清除掉傳統哲學對現實個人之生產社會關系的歷史實踐所形成的思辨的遮蔽,才能從根本上確認歷史唯物主義所要導向的「歷史科學」的對象與任務。「歷史科學」與理智主義的經濟學不同,它不是從范疇層面上描述給定的生產關系,而是要描述產生生產關系的歷史運動,即,描述那些確實在客觀上限定著現實個人的生產關系本身,如何從現實個人的感性交往中必然地產生出來。馬克思說得很分明:「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物質關系形成他們的一切關系的基礎。而這種物質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藉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懂得這一點,即懂得歷史唯物主義。因此,《哲學的貧困》揭示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近代依賴的諸種理智主義的社會科學之間的對立。歷史唯物主義所要指出的歷史必然性,不是關於各種范疇之間的關系的邏輯必然性,而是從現實個人的活動的歷史性質中產生出來的必然性。由此才能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意義。如果說今天的各種社會科學仍然主要地還是在對現存的事實世界進行范疇的把握中存在和發展的話,那麼,這些科學在其根基除就隱藏著危機,而這種危機,只有通過它們從根本上承認和理解自身前提的歷史性質,才能被克服掉。當然,對克服這種危機的普遍需要本身,還有待於歷史運動將其產生出來,但是,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歷史的演進必將帶來這一切。當歷史的條件成熟之時,真正的「歷史科學」就能夠生長出來。用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的化來說就是,這時候人們「就不再需要在自己的頭腦里找尋科學了;他們只要注意眼前發生的事情,並且把這些事情表達出來就行了。......一旦看到這一面,這個歷史運動產生並且充分自覺地參與歷史運動的科學就不再是空論,而是革命的科學了。」

『肆』 經濟學的哲學性質究竟是什麼讀後感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四、五年前,我到美國留學的時候,就在大學校園里見到少男少女們懷里抱著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當時,這本書剛剛出版就轟動一時,因為書還沒有寫完,出版商就支付了140萬美元的天價買下版權,這創造了經濟學教科書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經濟學教科書市場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完全競爭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又是一個「贏家全得」的結果。套用一句廣告詞,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人生就是不公平。用曼昆自己在書中的例子來說,「金·凱利是最滑稽的演員,所有的人都等著看他下一部電影是什麼,看兩部只有金·凱利一半滑稽的演員主演的電影,並不是一種很好的替代品。」同樣,看很多本寫得糟糕的經濟學教科書,也無法取代閱讀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快樂,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會暢銷不衰、一版再版的原因。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可讀性很強,在Amazon網站的網友評論中,有一位讀者就說,他是在上下班的地鐵上讀完這本書的。有很多優秀的經濟學教科書,比如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又比如斯蒂格利茨教授1993年出版的《經濟學》。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充滿了哲學的味道,讀來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講述人生的道理。斯蒂格利茨教授才華橫溢,讀他的《經濟學》就好像聽一個機智善辯的老師滔滔不絕地佈道,既讓人有種醍醐灌頂的新鮮感,但是又總好像在擔心老師咄咄逼人的提問。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則像是一個年輕而時尚的老師,談吐風趣、風度翩翩,總是坐在學生的桌子上而不是站在高高的講台上。
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對經濟學感興趣,曼昆在舉例子的時候常常會說到當紅的影星、體育明星、甚至富有爭議的電視劇(比如《慾望城市》)。其他經濟學家如大鬍子克魯格曼、暢銷書作者瑟羅等在《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也會被他信手拈來。感謝曼昆,他的努力將有助於改善普通公眾對經濟學乃至經濟學家的看法。不要忘了,那些來上我們的經濟學課的學生並不會每個都成為職業的經濟學家,一個學期或一學年的授課未必能使他們牢記經濟學里縝密的推理和繁多的定理,但卻足以使他們形成對經濟學和經濟學家們的印象。對於像經濟學這樣的社會科學來說,公眾的反應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左右其發展。好的經濟學教科書能引導學生們去感受經濟學家們見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實質的判斷力,以及他們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樂觀精神。壞的教科書卻只能讓學生們覺得:經濟學無非就是那些畫在黑板上的、不知所雲的曲線。
有一位來自挪威的學生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說,在他們那裡,學生用的都是自己的教授寫的那些令人無法卒讀的經濟學教科書。學生們厭惡地把這種做法叫做「教科書的黑手黨」,因為教授們只允許學生閱讀自己寫的教材。這位學生的老師還推薦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盡管他多少有些不屑地說,那是本「程度比較低」的教科書。一年之後,學生忍無可忍地放棄了老師教的經濟學課,因為他無法忍受在聽完一門課之後仍然對這門課的內容不知所雲。值得慶幸的是,他讀完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所以,盡管他討厭自己的經濟學老師,但是他仍然熱愛經濟學。
越是智商低的人越是害怕別人說自己白痴,所以他們會拚命炫耀自己的才華。看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智商的確不高,因為有個風氣是只有說別人聽不懂的話才能顯得自己的學問高。其實,不管我們在研究生院里的學問做得如何精巧和深奧,到了分析現實問題的時候,用的最多的還是那些曾在初級教科書里學到的概念和定理。或許,這意味著經濟學的道理原本就非常簡單,也或許,這意味著我們學到最後常常又把簡單的道理弄糊塗了。這正如弗里德曼曾說過的,「五十多年來,作為一個職業經濟學家,我一直對一種明顯自相矛盾的狀況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相對價格理論的基本原理極其簡單,甚至明晰到令人苦惱的程度。另一方面,很少有人會覺得這些原理是顯而易見、非常自然的,至於能夠把它們正確應用於具體問題的人就更少了」。艾林·恩索文(AlainEnthoven)的一段話更是尖銳:「我們所使用的經濟學理論大部分都是在大學二年級學到的,之所以還需要經濟學博士,是因為許多經濟學家直到從研究生院畢業才開始相信他們已經學過的東西,因為他們這時候才成為經濟學的既得利益者。」
曼昆有一個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讓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經濟學原理》到了中國,曼昆的使命也到了中國,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幫助他完成這個使命。

『伍』 我在寫讀書筆記,很頭疼,《經濟學哲學手稿》。。。。

1.
顯而易見,這世界的邏輯建立在掠奪之上,而掠奪者和被掠奪者都同樣不自由。只有超越了對物的臣服,落實到對人之為人的關懷,才有人的自由。
2.
人之為人的使命在於成長。這是人的生命的本質使然。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和成長著的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反思。這是不是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真正含義呢?
而鑒於「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成長著的人總有一天會知道在何時何地止於思考。
3.
讀到「異化勞動」的部分,突然意識到《into the wild》男主角的行為是什麼——是不肯對異化妥協。他死於不肯折衷和妥協,而不是大家認為的對大自然的YY和年輕氣盛的大意;傳記作者也沒能理解他。他不願對這個社會做任何妥協,在甚至找出任何解決路徑之前。那當然只有死路一條。
我好愛他。
4.
然後發現,《窮爸爸富爸爸》就是教人如何從無產階級成長為資本家嘛!但首先,是教你站對隊伍。別以為有房有車是個教授就不是無產階級了,這點富爸爸的作者看得跟馬克思一樣清楚。無產階級就是:你的肉體就是你唯一的資產,只要你的肉體讓你無法工作,你就完了。從這點上來說,教授、白領。。。同樣也是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和資本家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這就是貨幣的公平本質。富爸爸跟馬克思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只教你如何讓自己逃離苦海,管它別處洪水滔天。現在還有誰像馬克思那麼天真呢?這苦海無涯,無葯可救,大家各自逃生,但求自保吧。
但其實,沒有脫離所有人幸福的個人幸福存在。沒有建立在他人牢籠之上的自由存在。
沒有。
5.
有兩條路:一條是努力向上爬,成為資本家、大資本家,把梯子上的其他人踢下去。另一條是成為知識分子。成為知識分子能幹些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站在了梯子之外。
6.
「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因此,這種對立的解決絕對不只是認識的任務,而是現實生活的任務,而哲學未能解決這個任務,正是因為哲學把這僅僅看作理論的任務。」(P88)
OMG!這不是禪嗎?
7.
今天讀到社會的部分,發現昨天對《into the wild》的理解還是不準確。CHRIS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實驗脫離社會的「自由」的個體生活,而他用自己的死亡證明了:不存在社會之外的人。
啊,我希望CHRIS在流浪時曾帶著這本書。
8.
老馬對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個問題的回答很雷。他說,既然雞和蛋都已經現實地存在了,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存在。他還對提問者說:「也許你是個設定一切都不存在,而自己卻想存在的利己主義者吧?」
靠,我彷彿看見他臉上孩子氣的狡黠笑容。真夠可愛的。
9.
分工降低每一單個人的能力。何止如此,全面的、無孔不入的商業行為剝奪我們享受生活樂趣和親情的能力。金錢能買到一切東西這個事實,讓我們喪失了這些美好的機會:跟家人一起包餃子的機會;自己從種子開始種植一盆香草的機會;在陽光照耀的陽台為別人編織一條圍巾的機會。我們用做所有這些事情的時間來進行我們那單一的、重復的、分配給我們的工作,來換取金錢,從而換取世上的一切。
但它真的能換取一切嗎?金錢能換取家人齊聚的歡樂,能換取種植生長的喜悅,能換取懷著溫暖和愛編織圍巾的心情、和時間嗎?
老馬說的好,我們放棄我們生命和人性中這珍貴的一切,得到金錢作為補償。
我們多麼沾沾自喜於這樣的補償啊。
10.
問題的關鍵在於「佔有」。佔有的簡便性和一統性。也就是,粗陋性。
「佔有」本身讓我們心滿意足,而不再深究。簡單粗陋的「佔有」限制了感受的豐富性和人性的鮮活,佔有的心滿意足和停不下來的對「數量」的貪婪使人停止成長,變成僵硬的嬰兒。在婚姻當中也是如此吧?包括讀書都是如此,為什麼有「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呢?每一本書都被我們貪婪地佔有下來留待慢慢品讀,實際上,當你佔有它的那一刻,你讀它的慾望已經減少70%了。「買」永遠比「讀」容易,所以到最後我們所有的愛好都會歸結為這個最容易最粗陋的行為。但有多少人能體會,「買」的快感永遠比不上「讀」的幸福。深沉的幸福,需要成長才能體會,也是因著成長才能體會。
不是說一定要放棄佔有,一定要革命?革命的簡單和一致總是帶來流血和失敗,這個如蛛網一樣錯綜復雜、布滿血絲的世界看來只能慢慢改良。
佔有本身其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對「佔有」的偏執(也就是貪婪)和對「失去」的恐懼。我們需要認清何為真正的獲得,和何為失去。何不讓一切如流水,在我們的生命中汩汩穿行?那樣,我們得讓自己永遠是「空」的,其實,我們本來就永遠是空的。
其實,只要我們每一個人不要停止成長。
11.
如果對佔有的偏執來源於「不安全感」,那麼成長最需要的,就是勇氣。
我愛CHRIS,就是因為他具有這種勇氣。
也許勇氣來自於犀利的眼睛,看清所謂安全的虛妄,勇氣便油然而生了吧。
馬克思給我們這樣一雙眼睛。
12.
讀到批判黑格爾的部分,更加覺得,馬克思跟禪是Great minds think alike。
他超越了哲學,因為如果作為一個「哲學家」來說話,他也立刻脫離了一個活生生的、現實存在的生命個體。禪師們也是一樣。他們沒做別的,只是目光炯炯、明察秋毫地關照著這種活生生,並在生命陷於僵化的每個時刻予以棒喝。
他說「哲學家——他本身是異化的人的抽象形象——把自己變成異化的世界的尺度。」(P99)
只有生命是生命的尺度,愛是愛的尺度。
13.
馬克思多麼的有愛啊!我好像看到他湮沒在一部糾結大鬍子中的關切眼神,穿過100多年的時空籠罩著每一個存在於世的人。享受美食吧!他說。聽美麗的音樂吧!旅行吧!去愛,用全身心的愛來交換愛,去全心全意地生活吧~
把人還諸於人自身,獨一無二、豐富多彩、活生生的個體自身,才有機會生機勃勃地成長。人們都明白草雞湯才鮮美的道理,落實到自己身上,反而糊塗了。人們放養母雞,卻囚禁自己,還自以為得計。
一刻不停地成長吧,長成一棵自由自在,在陽光和風中恣意搖擺的大樹,那棵你註定要成為的大樹。
這,就是馬克思揭示給我們的解放之道。
你在裡面找點!然後在自己加點話!就夠了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與哲學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