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農業保險福利經濟學

農業保險福利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2-16 16:31:05

A. 福利經濟學包含哪些基本內容

主要內容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分配越均等,社會福利就越大」,主張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現了「福利國家」。國家在國民收入調節過程中作用的加強,出現了使國民收入呈現均等化趨勢。
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經濟運行的目標,或稱檢驗社會經濟行為好壞的標准;實現社會經濟運行目標所需的生產、交換、分配的一般最適度的條件及其政策建議等。

B. 福利經濟學對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

一、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調節作用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平抑經濟波動。當經濟發生危機時,職工的失業率就會上升,個人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這時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對失業職工經濟上給予補助,有助於提高社會購買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復甦;當經濟發展高漲時,職工失業率下降,不僅個人收入增加,社會購買力增強,而且社會保障支出相應縮減,基金規模增大,能夠減少社會總需求的膨脹,使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平衡。因此,社會保障以支出為手段,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有效抑制經濟過熱或過冷現象,促進和保持國民經濟良性發展。二是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基金長期積累,在保證基金安全的情況下,實行多渠道投資營運,不僅能使基金保值增值,而且有助於資本市場的繁榮。三是社會保障把每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特別是在勞動者喪失勞動能力、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給予資助,在維持其基本生活的同時,還通過生育保險、撫育子女和教育津貼等形式,對勞動力再生產給予資助,以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素質,適應市場用人需求。因此,國家通過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社會保障措施,不僅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達到熨平經濟周期的目的,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二、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通常情況下,我們稱社會保障制度為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1.化解市場經濟中的人生風險人的一生會遇到各種風險,如生、老、病、死、失業、傷殘和意外傷害等等,這些風險有的是我們一生不可避免要經歷的或必須面對的,有的是不可預測的。這些風險對個人是一種困難或災難,如果集中到社會上,則會成為諸多的社會問題,長期積累則可能引起社會矛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人們遇到的風險、遭遇的困難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矛盾可以起到化解作用。2.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社會保障是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基本生活。一般來說,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貧困低保等制度的建立,使廣大老百姓在年老或發生困難時能獲得救助,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減少或降低了承擔各種意外、疾病帶來的經濟壓力和養老壓力,消除後顧之憂、危難之憂,民心相對穩定,社會也就比較穩定。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民能有飯吃,生活有保障,不至於因為生計鋌而走險,危害社會,則天下安定。3.推動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以濱海縣在本世紀初全面實施企業改制為例。當時,全縣有200多家企業申請破產,導致3萬多名職工下崗失業,2萬多名退休人員拿不到養老金,長期積存的社會矛盾激化,曾有六七百名職工集體上訪,圍堵了縣域境內的204國道,使企業改制舉步維艱。縣委縣政府加大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法規,並多方籌集資金,將下崗失業職工全部納入失業保險,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2005年又將所有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納入醫療保險,解決了職工的後顧之憂,使企業改制順利進行。可以說,如果沒有社會保障,我縣的企業改制是無法進行的,企業退休人員的生活沒有保障,必然激化社會矛盾。因此,實行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是推進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可以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三、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消費需求消費是整個經濟鏈條上最後一個環節。有經濟學家研究表明,投資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2%,而消費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8%,是投資的4倍。因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助於提高民眾的收入,增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了社會購買力。因為,低收入人群是公共消費的主體,對低收入人群實施救助,改善他們的收入狀況,可以提高他們的生活消費,擴大公共消費,以致拉動經濟增長。二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適當提高社會保險支付標准,發揮其拉動消費的作用。正常情況下,社會保障支出規模取決於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和支付標准。根據大數法則,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增加社會保障基金積累,不僅增強社會保障抗風險能力,而且能適當提高支付標准,使之與當地經濟發展、收入增長、消費水平、財政能力、物價水平等相適應,使保障對象的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提高,可以增強他們的消費信心,提高購買力,促進消費需求。三是政府增加財政投入,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增強群眾的消費信心。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政府應根據經濟增長速度,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投入,適當提高社會保險項目的支出標准,增加群眾收入,滿足其消費需求。比如,我國已連續十一年提高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發放標准,縮小了企業退休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收入差距,對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四、促進再就業失業保險制度不僅保障失業職工的基本生活,而且對再就業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一是預防失業,有效化解市場經濟條件下引發的階段性風險。近年來,隨著失業保險基金積累較多,一些地方政府不僅對征繳費率進行調整,而且允許困難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緩繳失業保險費,或採取集中減征的法,幫助困難企業穩定就業崗位,還對困難企業實行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有效預防職工失業。二是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失業者再就業能力。隨著經濟和科技不斷發展,企業用工要求也在不斷上升,以致缺乏專業技能的失業人員再就業十分困難。而失業保險可以提供失業者免費培訓的機會,承擔了再教育成本,避免因失業者能力水平低下造成「就業障礙」,減少勞動力留滯,促進其盡快實現再就業。三是扶持鼓勵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運用失業保險基金對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支持,實行創業帶動就業崗位補貼、創業者社會保險補貼、小額貸款貼息、創業培訓補貼等,以此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於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從而實現收入分配公平。鑒於社會保障制度的這些功能和作用,我們應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為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社會公平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C. 皮古的福利經濟學的內容是什麼,與帕累

paine,我參考了一下《西方福利經濟學述評》(厲以寧、吳易風、朱懿著,商務印書館1984)。這本書認為帕累托對福利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的貢獻在於他提出的「最優狀態」這一分析工具,而在分析最優狀態時又採用了埃奇沃思使用的「無差異曲線」和「契約曲線」概念。帕累托提出「偏好順序」來代替效用計量,即認為只要根據在市場觀察到的消費者行為就可以確定各個人在既定的價格和收入條件下所達到的最大偏好狀態。後來經濟學家把「偏好順序」表示滿足的理論叫做「序數效用論」,把「最大偏好狀態」叫做「帕累托最優狀態」,這兩個概念都為後來的福利經濟學家所用。在我的理解看來,我們不能稱作「帕累托福利經濟學」,如果要考察帕累托與庇古之間的關系,也只能說帕累托對庇古創建福利經濟學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請指教。

帕累托福利經濟學不能一種理論,而是一種範式.即從序數效用論推導出一個所謂有帕累托最優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此時福利最大.

而庇古在<福利經濟學>中主要討論的是國民收入的規模\分配等問題.他討論了邊際私人凈產品與邊際社會凈產品,即關注了社會成本問題,外部性等,提出了市場失靈時的作用.這是對自由主義的修正,或者說是反動.當然,他的理論後來面臨了科斯的挑戰,政策上又回到了自由市場.從庇古到科斯,會感覺世界被完全顛倒了過來了.

D. 對福利經濟學作出重要貢獻的經濟學家中沒有

沒有貢獻的太多了,只能說有貢獻的
福利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家在庇古的舊福利經濟學基專礎上進屬行修改,發展形成了新福利經濟學。

代表人物有義大利的帕累托,美國的勒納、霍特林、薩繆爾森以及英國的卡爾多等人。他們提出了假想的「補償原理」,建立了效用序數論,並編造了「社會福利函數」。

E. 皮古的福利經濟學的內容是什麼,與帕累托福利經濟學有何異同

paine你好,我參考了一下《西方福利經濟學述評》(厲以寧、吳易風、朱懿著,商務印書館1984)。這本書認為帕累托對福利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的貢獻在於他提出的「最優狀態」這一分析工具,而在分析最優狀態時又採用了埃奇沃思使用的「無差異曲線」和「契約曲線」概念。帕累托提出「偏好順序」來代替效用計量,即認為只要根據在市場觀察到的消費者行為就可以確定各個人在既定的價格和收入條件下所達到的最大偏好狀態。後來經濟學家把「偏好順序」表示滿足的理論叫做「序數效用論」,把「最大偏好狀態」叫做「帕累托最優狀態」,這兩個概念都為後來的福利經濟學家所用。在我的理解看來,我們不能稱作「帕累托福利經濟學」,如果要考察帕累托與庇古之間的關系,也只能說帕累托對庇古創建福利經濟學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請指教。

帕累托福利經濟學不能一種理論,而是一種範式.即從序數效用論推導出一個所謂有帕累托最優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此時福利最大.

而庇古在<福利經濟學>中主要討論的是國民收入的規模\分配等問題.他討論了邊際私人凈產品與邊際社會凈產品,即關注了社會成本問題,外部性等,提出了市場失靈時政府的作用.這是對自由主義的修正,或者說是反動.當然,他的理論後來面臨了科斯的挑戰,政策上又回到了自由市場.從庇古到科斯,會感覺世界被完全顛倒了過來了.

F. 求幾個關於農業保險論文的參考文獻

[1]費友海. 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困境的深層根源——基於福利經濟學角度的分析[J]. 金融研究,2005,03:133-144.
[2]寧滿秀,邢酈,鍾甫寧. 影響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決策因素的實證分析——以新疆瑪納斯河流域為例[J]. 農業經濟問題,2005,06:38-44+79.
[3]庹國柱,李軍. 我國農業保險試驗的成就、矛盾及出路[J]. 金融研究,2003,09:88-98.
[4]趙瑩. 准公共物品定義下的農業保險供給[J]. 財經科學,2004,04:94-97.
[5]孫蓉,朱梁. 世界各國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的比較及啟示[J]. 財經科學,2004,05:108-111.
[6]陳璐. 農業保險產品定價的經濟學分析及我國實證研究[J]. 南開經濟研究,2004,04:100-103.
[7]庹國柱,朱俊生. 關於農業保險立法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J]. 中國農村經濟,2007,02:55-63.
[8]張躍華,史清華,顧海英. 農業保險需求問題的一個理論研究及實證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04:65-75+102.
[9]張躍華,施紅. 補貼、福利與政策性農業保險——基於福利經濟學的一個深入探討[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6:138-146.
[10]李勇傑. 論農業保險中道德風險防範機制的構築[J]. 保險研究,2008,07:67-69.

G. 社會保障的福利經濟學內涵是什麼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生存,保障勞動者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同時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進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國民生活質量。

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國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過一定的制度實現的。我們將由法律規定的、按照某種確定規則經常實施的社會保障政策和措施體系稱之為社會保障制度。由於各國的國情和歷史條件不同,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內容不盡一致。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為滿足社會成員的多層次需要,相應安排多層次的保障項目。

H. 諾獎得主迪頓的福利經濟學對中國福利改革有何啟示

2008年留下的刺激後遺症近年來正在得到正視,盡管人們對經濟減速等問題的恐懼,還是按捺不住凱恩斯式手腳,但長歌當哭,新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的研究,多少能夠為大家提供新的思考,即便是財政刺激,把社會福利當大事是個不錯的選擇。如何做大與如何分配蛋糕,是經濟研究的兩大課題。過去30多年中國強調做大蛋糕,甚至為經濟增長而犧牲社會福利。過高的宏觀稅負、過度向政府與企業傾斜的收入分配製度、為資本積累而忽視社會福利的應盡之責、未能有效重視貧富差距帶來的代際不公和社會階層的固化等,如今此類問題凸顯,成為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羈絆。當前中國經濟社會中累積的諸多問題,尤其是起點公平、程序正義和代際公平問題,是一個經濟體發展過程中必然歷經的陣痛。福利經濟學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興起,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一種解釋和建構框架,這一框架經阿羅、布坎南、阿馬蒂亞·森以及迪頓等人的探索,正在不斷完善。中國之幸在於,當前有關福利經濟學的解釋和建構框架比過去更豐滿,為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提供航向。以收入分配與貧富差距為例,阿馬蒂亞·森和迪頓等經濟學大師都給出了近乎一致性的解答,不以結果立論,強調起點公平、程序正義。經濟社會陣痛和經濟周期,都帶有資源錯配等印跡。按照迪頓對消費行為的研究範式,中國人收入增長與消費增長的關系相對更平坦,即中國公眾的可行自由並未隨著收入的增長而獲得顯著提升。其實,不論是阿馬蒂亞·森,還是迪頓等關注中國的經濟學大家,都指出中國經濟增長和在消除貧困方面所取得的積極成就,與中國曾在教育方面降低文盲的努力,及在公共衛生醫療方面的投入,具有明顯相關性。當前中國經濟社會遭遇轉型困惑,與長期以來政府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計劃和透明性擔保方面投入不足等直接相關。因此,當前中國需要一場社會福利大改革,以通過經濟社會基礎架構的重新梳理和不斷完善,為其轉型發展提供基礎性防護性保障,進而放活經濟社會的活力。這需要國內在公共服務和體制機制上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基於中央層面推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社會保障服務包,適度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在公共服務領域等引入多元化的參與主體,推進公共服務購買和外包改革,解決國內公共服務的供給缺口。如在教育領域,在引入私人資本的基礎上,推廣公共教育券模式,即政府向適齡兒童發放教育券。適齡兒童家庭可以拿著教育券選擇中意的學校接受義務教育,不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可拿收繳的教育券向各級政府部門申請公共財政資源撥付,進而既激發學校的競爭,又增加並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分布。

I. 論述福利經濟學的基本主張,它對世界各國的社會福利建設有何影響

福利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的。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分配越均等,社會福利就越大」,主張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現了「福利國家」。國家在國民收入調節過程中作用的加強,出現了使國民收入呈現均等化趨勢。 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經濟運行的目標,或稱檢驗社會經濟行為好壞的標准;實現社會經濟運行目標所需的生產、交換、分配的一般最適度的條件及其政策建議等。帕累托最優狀態概念和馬歇爾的「消費者剩餘」概念是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
利經濟學的主要特點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出發點,也就是根據已確定的社會目標,建立理論體系;以邊際效用基數論或邊際效用序數論為基礎,建立福利概念;以社會目標和福利理論為依據,制定經濟政策方案。 庇古是資產階級福利經濟學體系的創立者。他把福利經濟學的對象規定為對增進世界或一個國家經濟福利的研究。庇古認為福利是對享受或滿足的心理反應,福利有社會福利和經濟福利之分,社會福利中只有能夠用貨幣衡量的部分才是經濟福利。 庇古根據邊際效用基數論提出兩個基本的福利命題:國民收入總量愈大,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國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他認為,經濟福利 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收入的數量和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情況。因此,要增加經濟福利,在生產方面必須增大國民收入總量,在分配方面必須消除 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J. 什麼是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理論分支,致力於把道德評價標准運用於經濟制度。它認為,實回際的社會經答濟目標是假設的,而不是由經濟分析所決定的。例如,從福利的觀點評價一種經濟制度的作用時,首要的社會目標可能是:個人選擇的最大自由、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每個人都能達到最適宜的生活水平,而這種生活水平決定於人們的愛好和抉擇並只受可利用的資源和技術方面的限制。福利經濟學通常認為,最好的答案是最大多數人的福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不是讓某個人或某個廠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潤。福利經濟學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需要這一領域。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條件下,只有競爭性的邊際成本定價才會使資源的分配使用達到最優狀況。只有在所消費的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替換率與這兩種商品在生產中的邊際變換率相等時,才有可能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對生產進行最優調整。

閱讀全文

與農業保險福利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