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勞動經濟學》中失業率數據具有哪些局限性
勞動經濟學分析方法可以分為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兩個層次。在實證分析中在稀缺性和從經濟學的觀點看,構成消費對象的消費資料不僅僅是有形的物質資料,而且還包括無形
⑵ 失業的影響有哪些 勞動經濟學
通過失業率來指標可以判斷一自定時期內全部勞動人口的就業情況,所以失業率指標通常被稱為所有經濟指標的「皇冠上的明珠」,是經濟市場上最為敏感的經濟指標。一般一般情況下,失業率下降,代表整體經濟健康發展,利於貨幣升值;失業率上升,便代表經濟發展放緩衰退,不利於貨幣升值。若將失業率配以同期的通脹指標來分析,則可知當時經濟發展是否過熱,會否構成加息的壓力,或是否需要通過減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
⑶ 西方經濟學-自然失業率是指
答案來選B
自然失業率指自願失業人數源比總勞動力人數而得到的比率,自願失業指能找到工作而不願工作或不願意自己的工作暫時失業的失業人群。
自然失業率又稱為充分就業失業率域長期均衡失業率,是指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充分就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就業,在充分就業條件下仍然存在失業,這就是自然失業。
自然失業率是一個不會造成通脹的失業率,是在沒有貨幣因素影響下,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的供求力量發揮作用時應有的處於均衡狀態的失業率。
自然失業包括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表現為二者加總之和。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時,工資有下降壓力;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時,工資有上升壓力。
結構轉變的加快和青年就業問題的突出是自然失業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失業者培訓體系建設,完善勞動力市場機制,對青年就業予以重點關注應成為促進就業的政策取向。
⑷ 宏觀經濟學失業率能否正確反映一國經濟或勞動力市場的健康
失業率在勞動力市場非常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凱恩斯曾經專指出通屬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兩大經濟因素來評判經濟的過冷和過熱。失業率增加,一般情況下是經濟過冷的表現。
但是對於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來說是行不通的。中國作為一個二元經濟體,他的失業率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說的失業率是不一樣的。所謂二元經濟指的是由城鎮和農村兩大結構構成,中國具有很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如果加上這一部分的勞動失業率,數目是可怕的,所以我們官方所說的失業率只是指城鎮的失業率,別且不包括摩擦失業等……在中國,失業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並不是指導意義。
純手打,望採納
⑸ 專家評議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
三人的理論可以解釋許多經濟現象,包括「為何在存在很多職位空缺的時候,仍有眾多人失業」。三人建立的經濟模型還有助於人們理解「規章制度和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職位空缺和工資」。多位中國經濟學者對此進行了點評。 一、中央黨校世界經濟研究室主任、教授陳江生:中國的經濟實踐最重要 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西方國家最關心的是就業。只有在失業率高企的時候人們才更加關心就業問題。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美國的失業率已經逼近10%,歐洲更是多國遠超10%。雖然現在經濟增長再次尋底的可能性已經很小很小,但失業率繼續高企的可能性卻很大。 2010年度的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論認為,市場中天然存在著互相尋求的沖突,買者和賣者之間在尋找和確定對方的需求時需要時間和精力,甚至在付出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後還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勞動力的類別各不相同,所以失業者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僱傭者存在著相互尋找的困難。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機制來解決這一問題。考慮到市場自身的搜尋能力存在缺陷,要引入政府以保證市場提高效率。但是我們在具體應用西方的某個理論的時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毛振華:中國尤其應該關注勞動經濟學理論 中國尤其應該關注勞動經濟學理論,因為歐美面臨的只有失業上升問題,中國則要復雜得多,還面臨勞動力工資上升問題。在一個農村還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國家,存在工資上漲壓力。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會給眾多低端生產者帶來成本壓力,這些企業僱用新勞動力的意願就會下降,社會就會面臨失業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加深對勞動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有助於緩解社會矛盾。必須要認識到,中國未來幾年勞動力工資水平上漲是必然的。因為只有勞動者的實際可支配收入有了長足的提高,中國的國內消費水平才可能有明顯改善,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才能夠真正的達成。 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衛平:經濟模型可供中國參考 三位經濟學家從事這一研究的背景是,發達世界的失業率不斷上升,這影響著政府的政策,如果社會不採取措施,失業率將可能會進一步升高,而當時經濟學家對此卻難以提出有效的理論來應對,新的理論模型試圖能夠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是闡釋了價格和勞動者的質量、供應量之間的關系。其次是探討了政府的干預政策能不能使市場更為有效地運作。他們提出的模型解釋了失業和空缺是如何同時形成的。人們可以使用模型分析數據,解釋政府在這方面應有哪些相關的作為。今天,在勞動力市場上,許多公司存在工作空缺,同時很多失業人員卻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崗位,市場上實際是存在著這種「搜尋沖突」的,他們的理論解釋了市場上這種沖突,也分析了所謂市場產出的合理性,這意味著企業雇傭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員工和需要有人工作時,能夠提供合理的機制,而政府在提供失業者的福利時,也要提供相應的政策和管理。他們的理論能夠給中國解決在快速經濟發展中就業存在的「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的問題提供參考。 四、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博士陳建奇:諾貝爾經濟學獎切中世界復甦之「痛」 在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呈現企穩復甦態勢,但主要國家領導人仍然屢次表示對經濟前景的擔心,其中最重要的問題當屬失業的問題。沒有「就業」的經濟復甦顯然牽動著世界經濟的神經。失業問題在今年成為世界難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切中世界復甦之「痛」。 美國從2009年第三季度開始經濟連續出現正增長,但失業率卻高居不下,徘徊在9.5%的高位水平,高失業帶來的是經濟增長的持續性難以保證,經濟增長缺乏民眾基礎,居民難以享受到經濟服務帶來的利益。美國經濟受到增加「就業」的巨大壓力。奧巴馬政府在「一攬子」刺激計劃難以奏效的情況下,通過外交渠道,指責「人民幣」匯率問題導致其國內經濟矛盾,並企圖重啟貿易保護手段解決國內問題。結合三位獲獎者對就業的解決之道,美國的政策無疑南轅北轍,不僅無益於解決國內問題,反而可能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壓力。 歐洲失業率同樣列在經濟問題排行榜的首位。今年以來歐洲兩位數的失業率超越了近年來的歷史水平,凸顯其壓力之大。考慮到最近希臘債務危機拉開的歐洲債務風險大整頓,歐盟企圖通過財政緊縮實現財政穩健發展。但近期遭到了各種規模空前的罷工,這些現象也表明失業率問題無疑成為經濟調整或者經濟調控的重要阻力。在各國束手無策之時,201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重新挑起世界對失業理論的關注和重視,無疑是雪中送炭。但世界上不太可能解決失業與勞動力職位空缺的難題,世界各國在均衡水平下總會出現一個自然失業率,在這之上或者之下小幅波動都屬於正常,勞動力市場的特性決定了勞動力會存在摩擦性失業。 結合我國的經濟轉型背景,本次諾獎也具有重要意義。
⑹ 勞動經濟學,這是考慮題,求答案 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的關系是怎樣的什麼是適應性預期什麼是理性預期
根據菲利普斯短期替代 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負相關
適應性預期體現了通貨膨脹回率的慣性,即人們根據答最近觀察到的通貨膨脹來形成他們的通貨膨脹預期。數學式可以寫成Eπt=πt-1, Eπt為預期通脹率,πt-1為上期通脹率。
理性預期即我們假設人們可以最優的利用所有可獲得的信息來預測未來,包括財政貨幣政策等信息。它提供了無痛苦的反通貨膨脹的可能性(痛苦指數是失業率與通脹率的和)。
⑺ 西方宏觀經濟學。若你今後大學畢業時剛剛進入勞動力市場,尚未找到工作,這算失業嗎屬於哪類失業
1屬於失業;摩擦性失業
2一個物品是中間產品還是最總產品取決於其是否內被消費者容直接消費掉。例如:個人購買麵粉回家是直接被消費掉了,所以麵粉是最終產品;麵包店購買麵粉,麵粉是做麵包的原料,這裡麵粉是中間產品。
3邊際消費傾向與乘數是反向變動關系,邊際消費傾向越低,乘數越大;邊際消費傾向越高,乘數越小。
4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有三種:一是工資推動型,二是利潤推動型,三是資源推動型
投資增加會引起國民收入增加,消費增加,需求增加,引起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5菲利普斯曲線描述的是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在短期內交替關系的曲線。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