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經濟學採用與會計不一樣的成本概念
經濟學家眼中的成本與會計賬戶上規定的成本,即經濟成本與會計成本,二者回在含義上存在較答大差異。
會計成本記錄的是企業在過去一段時期內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實際支出,這些支出被稱為會計成本,會計成本常被用於對以往經濟行為的審核和評價。 而經濟學分析成本的目的在於考察企業的決策,並進而分析資源配置的結果及效率,所以經濟學中對成本的使用重在衡量稀缺資源配置於不同用途上的代價。這涉及使用一項資源或做出一項選擇放棄掉的機會,即機會成本的概念。
正因為經濟學上成本用於決策前的比較,而會計成本用於對以往經濟行為的評價,所以其成本概念是不同的。會計成本是歷史成本,是一種現實成本;而經濟學上的成本時一種機會成本,也可以說是比較成本。
『貳』 我眼中的工作世界(宏觀世界,微觀世界)
宏觀由微觀組成,微觀由宏觀體現,微觀決定宏觀,宏觀影響微觀版。
一、研究對象權不同。
1、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
2、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
二、解決的問題不同。
1、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以實現個體效益的最大化。
2、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三、研究方法不同。
1、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即研究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
2、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即對能夠反映整個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變數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這些總量包括兩類,一類是個量的總和,另一類是平均量。因此,宏觀經濟學又稱為「總量經濟學」。
『叄』 以我眼中的經濟學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六百字
我眼中的「經濟學
我喜歡思考,有時候用腦,有時候用腳!
朦朧中的「計劃經濟」是我媽懷抱著我,背著一夾背(夾背,老家用來背東西的竹製工具,底小口大)剛從生產隊里分來的穀子,汗流浹背艱難的行走在山路上,偶爾也讓我守著那分來的一堆玉米茫然的看著大人們嘻嘻哈哈的開著或葷或素的玩笑,這樣往往要等到背最後一次時我媽才帶我一起回家。我朦朧中的「計劃經濟」還是年底才吃得上的幾次豬肉,過年才能穿上的幾件新衣…….。「計劃經濟」還是我小時候的煤油,小學時因為離家太遠我們都住校,因為沒有電,每天晚上晚自習時我們大家人人一盞煤油燈,幾十盞煤油燈在教室同時點亮,煞是壯觀,用現代人的觀點「是非常浪漫燭光晚會」,可是那時候我也沒有暗戀某個女孩也不懂浪漫,,只是覺得煤油燈燃燒的煙霧搞得整個教室彷彿要燃燒似的,時間長了兩個鼻孔都是黑的,所以直到現在我都不認為點一盞燈或一根蠟燭就是浪漫,胡扯!那時候煤油非常緊俏,我小學班主任劉老師,人家都叫他「劉大炮」,講課時扯著嗓門吼,十里八里都能聽見顧名思義「劉大炮」。因為煤油是憑票限量供應,劉老師家的煤油就經常不夠用,每次他買煤油時都讓我去幫他買,我買煤油不要票,因為我「背後」有「人」,我一個本家大爺(我爺爺的爺爺可能和他爺爺是一家人,我從來沒有去考證過)在供銷社專賣煤油,隨時板著臉,一斤煤油票絕對不會給你兩斤煤油,但我每次都有絕招,我找大爺的老婆也就是被我稱為大婆婆的人,她總是趁我大爺不注意時我要多少她給我多少從不要票,所以每次我幫劉老師弄到煤油後他都要豎起大拇指算是對我的感謝!同學們知道後也經常讓我幫忙弄煤油,讓我非常自豪!娃兒不愁長,隨著時光的流逝,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進城念書了,人生識字糊塗始,我開始糊塗了,「經濟」不再需要「計劃」了,再也不是母親分得的穀子玉米了,更不是煤油了,「經濟」被「市場」了,名曰「市場經濟」。媒體狂轟濫炸似的形容「市場經濟的滾滾洪流淹沒了計劃經濟的影子」「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暖了華夏大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等等宣傳下,糊塗的我以及我們 「市場經濟」了。
從初中升入高中,我進城念書了。在經濟學家和教育學家們喋喋不休的 「教育不該市場化」「教育應該市場化」 的討論聲中,教育改革開始了,於是「教育」就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觀念指導下行走於市場化和非市場化的邊緣。
『肆』 在我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在經濟學家眼裡,聖誕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心理學家眼裡,聖誕節是最能愉悅人
你朋友說得沒有錯,這些所謂的節日都是人為賦予的意義,有人重視,當專然也會有人不在乎屬。
不過他這樣堵你,說明:一是可能他心直口快,不考慮你的感受;二是可能他覺得你矯情,幫你清醒一下;三是可能他煩你,才不用給面子你。注意,我說的是「可能」。
當然,你要堵回去的話也很簡單:「是嗎?你在我心目中也一樣啊!」
『伍』 利潤在經濟學家和會計師眼中有什麼不同
經濟學上的成本涉及到機會成本 會計上的成本都是實際的 已經發生的成本機會成本只是一種概念上的定義 比方說 我經營一家公司 就不能去給別人工作 如果我給別人工作得到的工資 就是失去的機會成本
西方經濟學是從稀缺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研究生產一定數量某種產品所必須支付的代價的。這意味著必須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研究廠商的生產成本。經濟學上生產成本的概念與會計成本概念的區別,就在於後者不是從機會成本而是從直接各項費用的支出來統計成本的。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生產A的真正成本,不僅應該包括生產A的各種費用支出,而且應該包括放棄的另一種用途(生產B)可能獲得的收入。經濟學上成本概念與會計學上成本概念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列公式來表示: 會計成本=顯明成本 生產成本=機會成本=顯明成本+隱含成本 廠商在計算利潤時,用總收益減去顯明成本,剩下的部分就是一般會計上的利潤,但是,經濟學上的成本概念與會計成本既然不一樣,那麼,經濟學上的利潤概念也就與會計利潤不一樣。因此,在西方經濟學中,隱含成本又被稱為正常利潤。如果將會計利潤再減去穩含成本,就是經濟學中的利潤概念,這種利潤稱為經濟利潤。經濟學關於利潤的概念與會計利潤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說明: 會計利潤=總收益—顯明成本 正常利潤=隱含成本 經濟利潤=總收益-機會成本=總收益-(顯明成本十正常利潤)
『陸』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經濟有多強
宏觀經濟行為說。
宏觀經濟行為說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代表。凱恩斯革命以版前的經濟學多權是分析微觀經濟行為,如研究單個消費品、個別市場或個別企業、個別行業的經濟行為,多屬微觀經濟學的內容。
而凱恩斯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上,從微觀經濟行為分析轉向宏觀經濟行為分析凱恩斯強調的是國民收入、總就業、總需求、總供給等總量研究,著重強調的「是整個經濟體系,如何使該體系中之全部資源達到最適度就業」。
1936年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出版標志著宏觀經濟學的產生。
『柒』 談談你學習經濟學基礎這門課程的收獲。眼裡提現的方法或思維方式
談談你學習經濟學基礎這門課程的收獲,嚴厲體現方法,我認為我學經濟學這門課程非常好,有很大的收獲,以後我從經濟學里獲得了更多的知識
『捌』 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眼中的經濟學
一、寒假回校,要先坐汽車到A縣,然後坐火車到重慶。
本來要等9點的公車,等了一個多小時才等到一輛昌河(私車)。
司機要價10元,公車只要6元司機說現在春節時段,公車每天只有一班,還不知道什麼時候發。我當時站在路上凍了一個多小時了,也顧不得那麼多,就上車了。
汽車途經B鄉時有人招手上車,司機停車。
那人問,到A縣多少錢,司機說5元。那人說公車才2元,最多給你3元。司機說現在春節時段,公車每天只有一班,還不知道什麼時候發。那人還要等公車。4元你上不上?那人還要等公車。司機無奈,說:你就慢慢等2元的公車吧。說罷就慢慢將車開走了。
我在車上沒事做,仔細分析了一下,按經濟學理論,司機的邊際成為幾乎為0,可以說是凈收益為3元。那麼為什麼沒能成交?這與生活中的一般商品的買賣不太一樣,比如一件商品批發價為10元,賣價為15元,當出價13元時,賣主可能不賣,雖然此時有凈有益3元,(假設此時邊際成本也為0),因為賣主還會考慮一個機會成本,即下一位買主可能出價15元。
但乘車不一樣,因為那時還有好幾個空坐,機會成本幾乎不存在;且快到終點站了,路邊可能出現隨機乘客的概率很小了。
為什麼哪?晚上仔細想了,覺得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
1、信息不對稱
司機對公車是否來這一信息掌握比較充分,而等車人則不,他可能根據以往的經驗,認為等到公車的可能性比較大。
2、過分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
有了第一條的信息不對稱,司機即自信等車人會後悔,相信司機的話,在車子慢慢發動時再叫住司機。
二、一個無效制度的典範
在校園里呆久了,常會發現一些感覺可笑的事,於是在空閑時就拿相機照了下來。面對這些照片,應該有話說,我們和他們。
在制度經濟學中,常會提到一個這樣的話題,一個初衷好的制度卻導致了一種相反的結果,不僅制度得不到執行,而且產生了破壞作用。在照片中的那條石板鋪成的路就一個典型的案例。這一塊草場最開始建好時沒有石板,也沒有行人踏成的「小徑」。但是,久而久之,按照「幾何學原理」和魯迅的「路的行成原理」,這塊草場的三角地帶就行成了一條天然小道,這是相當不雅觀的。於是為了改善此狀況,政策制訂者在天然小道上鋪就一些石板,於是,形成了一條「人工小道」。這樣一來,凡欲抄捷徑的同志都走石板路了,這樣於外觀,於路人都有了一定的改善,看起來是一種「帕累托改進」。但久而久之,卻成了圖上所顯示的格局,天然小道和人工石板路並存!人們在石板路的旁邊又開辟了一條魯迅式的路。呵呵,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制度變遷的案例,公共選擇理論中的「用腳投票」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原因何在?我想這裡面的玄機各位非常容易得解,就不在贅述。
其實,說到底,我認為出現這種無效制度的原因在於政策制定者缺乏那種「以人為本」的理念。既然是鋪路,就應該首先為過路人考慮,然後再考慮外觀和鋪路成本,因為路是讓人走的,如果「行走成本」較高,路人很自然選擇用腳投票。另外,很多政策制訂者都不是政策的受眾,他們制訂的政策或制度與他們自身的生活無關,即「鋪路人不走自己鋪的路」,那麼照片上出現的結果應該是可以理解的了。我想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案例也非常多。比如「交通緊張--增設動車組(票價過高)--交通仍然緊張」,「環境污染--必須引入排污技術或設備(成本過高)--環境依然污染」等等。
『玖』 初中 600字 我眼中的經濟學
有人說,現代的社會是"經濟學的帝國主義時代",我國當前的發展戰略也是"一切以經專濟中心",可見,經濟在屬現代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毫不誇張的說,它是我們社會生活的核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我看來,經濟學已經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法寶:股評家們花幾個小時指點江山的分析一下股市行情,大把的鈔票就進了他們的腰包;受雇於沖突利益集團的經濟學家通過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卻受到公司、媒體的追捧······經濟學實在太神奇了!
這就是我對經濟和經濟學最初的認識:經濟就是錢,發展經濟就是賺錢。後來我發現,經濟不僅是賺錢的問題,它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賺來的錢怎樣花費才能使自己能得到最大的滿足,投資人怎樣投資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還有個人消費方式的選擇,廠商生產規模的確定·······這些都是經濟所包含的內容。
『拾』 「我眼中的經濟學」作文(高中水平)800字,幫一下忙,有木有
·經濟學·
在我看來,經濟學是一門科學,並非學科,也並非假說。就好像力學理論一樣,經濟學通過將社會現象模型化來探尋社會運轉的基本規律。即經濟學的初衷,是探尋和縷清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而非致力於如何最大限度攫取個人財富或者讓國家資源配置最優化。這應該是一門未出現的姑且稱作「經濟工程」的學科所討論的范疇(博弈論思想發展之後出現了「如何尋找更好制度以規避囚徒困境和道德風險」的學科分支,但筆者認為該學科依然致力於探尋,而非解決。),因為若是一位堅定的經濟學學生,「如何……」這兩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社會學科中,能稱得上科學的寥寥無幾,其中就包括經濟學。也只有經濟學能夠獲得長久且普遍的認可,且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能力。而其獨立與其他社會學科,乃至最後成為社會學科之王,原因不在於研究對象,而在於研究方法。經濟規律孕於社會規律之中,就研究對象而言,經濟學滲透進了其他社會學科,如政治學,人口學等。例如生育行為,就是經濟學、政治學、人口學、自然科學中的生物學、遺傳學等學科的研究對象。而對於生育行為原因的探尋,我認為經濟學闡述的無疑是最令人信服的:當生孩子的「影子價格」能被接受,人們就會去生孩子,當一時的理性在長久看來是不理性的時候,人們就可能拋棄孩子或送給別人收養。仔細想想,生育如此,結婚,離婚,談戀愛,買房,買車,投票,政治,戰爭,到給孩子買國產奶粉還是進口奶粉,都能用經濟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為什麼小中產階層和貧困階層要使用國產奶粉?難道他們買不起進口奶粉嗎?還是他們發現買進口奶粉的影子價格太高?
上面的分析實際上包含了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假設:理性人,有限理性和效用穩定。可能很多人認為「理性人」為最重要的經濟學假設,而我的結論可能有些不同,「有限理性」和「效用穩定」才應是最重要,但即使很多科班學生也會忽略的王道假設。
先說有限理性。現在主流經濟學里對有限理性的解釋是人的行為「即是有意識地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又是有限的」。一是環境是復雜的,在非個人交換形式中,人們面臨的是一個復雜的、不確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確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對環境的計算能力和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無所不知。 (楊小凱同學肯定不會同意)簡單說來就是兩個方面,信息不完全和自身處理問題的失誤。解決方案是近乎兒戲的引入信息成本和「顫抖手」理論。那若信息成本的信息也無法獲知呢?信息不完全又如何決策呢?為此他們搬來了Bayesian Analysis。若一項投資是長期的,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我們又要如何行動呢?經濟學家們又從recursive formula和Kuhn-Tucker Theorem推出Bellman Equation,終於達到了經濟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初級階段應該達到的數學水平:動態規劃。
但問題就在於,一個會使用動態規劃的人,算是個普遍的有限理性人嗎?(楊小凱同學笑了)但如果Simon是錯的,那什麼才能是有限理性最完整的內涵呢?雖然動態規劃依然是目前經濟分析的主流,但目前一些新銳經濟學家已經從近代數學分析踏入現代數學領域,若(x1,x2,x3,x4...,xn,xn+1,...)的內點解不是有限理性的最優解,那更極端一點的角點解呢?
讀到這里,看官可能會問,這需要的數學太高了吧?那當然,因為這是群數學瘋子的理論,所以你得早日踏入非線性分析和代數拓撲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