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相對人口過剩與二戰後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有什麼關系
人口的相對過剩,即資本主義生產制度下,勞動力數量相對於勞動力市場需專求的過剩。這屬是由於機器的廣泛應用和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波動,導致大量工人一方面被機器排斥失去工作,一方面因為經濟危機會時而被僱傭,時而丟掉工作。這樣,在長期的社會觀察中就會出現經常性的「人口過剩」。但這一過剩是相對的(資本主義高漲期時拚命招工,唯恐沒人)。
但我們必須承認,二戰後隨著生產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會生產對勞力的需求逐步從數量轉向質量,不需要那麼多傻乎乎的苦力。所以,人們也不再將努力生育擴大人口視為國家發展的必要條件,西方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
將這兩者結合起來看,即本來社會上就存在「人口過剩」,再生孩子只會進一步加大就業及撫養孩子的壓力,增加人口帶來的成本大於預期所能獲得的利益,人口生育降低。
Ⅱ 簡述人口原理,好像是馬克思主義之前的經濟學著作
1798年,一位從前默默無聞的英國教區牧師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出版了一本頗具影響的小書,題目是《人口原理》。
馬爾薩斯的基本論題是人口增長有超過食物供應增長趨勢的思想。馬爾薩斯在他最初發表的論著中,用相當嚴格的形式表述了這種思想,認為人口有幾何增長的趨勢(即按指數增長的趨勢,如級數1,2,4,8,16……),而食物供應只有算術增長的趨勢(即按直線性增長的趨勢,如級數1,2,3,4,5……)。馬爾薩斯在他後來的幾種版本的書中,用不那麼嚴格的形式重述了他的主題,只指出人口會有無限增長的趨勢,直至到食物供應的極限為止。馬爾薩斯從他這部論著的兩種形式中得出結論:大多數人註定要在貧困中和在飢餓的邊緣上生活。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任何技術進展也不能改變這種趨勢,因為食品供應增加必然要受到限制,而「人口指數無限地大於地球為人類生產物質的指數」。
但是可以用某種其它方法來抑制人口的增長嗎?當然可以。戰爭、瘟疫和其它災難經常可以減少人口,這些禍患顯然是以痛苦的代價來減少人口過剩所造成的威脅。馬爾薩斯認為,避免人口過剩的較好的辦法是「道德限制」,看來他這話的意思是把實行晚婚、婚前守潔和自願限制同房的頻率等方法結合起來。但是馬爾薩斯是個現實主義者,他認識到大多數人不會實行這樣受限制的方法。他斷定人口過剩實際上的確無法避免,因而貧困幾乎是大多數人不可擺脫的厄運。這是一個多麼悲觀的結論!
雖然馬爾薩斯本人從未提倡過用避孕方法控制人口,但是這一政策的提出卻是他基本思想的必然結果。第一個公開提倡用避孕方法來防止人口過剩的人是頗有影響的英國改革家弗朗西斯·普萊斯。普萊斯讀過馬爾薩斯的論著,深受影響。1822年他寫了一本提倡避孕的書,還在工人階級當中宣傳節育知識。在美國,查爾斯·諾爾頓博士於1832年發表了一部有關避孕的書。第一個「馬爾薩斯同盟會」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成立,計劃生育的倡導者們在不斷地贏得信徒。由於馬爾薩斯本人以道德為依據不贊成使用避孕方法,因此用避孕手段來控制人口的倡導者們通常被稱為是新馬爾薩斯主義者。
馬爾薩斯學者對經濟學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受馬爾薩斯影響的經濟學家斷定:在正常的環境下,人口過剩使工資不會大大地高於維持生計的水平。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他是馬爾薩斯的親密朋友)說:「勞動的自然價格就是必須使勞動者能夠共同生存,即使人類不增不減永世長存的價格」。這個學說一般被稱為「工資鋼鐵定律」,為馬克思所接受,成為他剩餘價值學說的一個主要成份。
馬爾薩斯的觀點還影響著生物學的研究。查理·達爾文說他讀過《人口原理》,該書為他的進化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環節。
1766年,馬爾薩斯出生在英國薩里郡多金附近。他就讀於劍橋大學耶穌學院;是一位優秀的學生。他畢業於1788年,同年被委任為英國國教牧師。1791年他獲得碩士學位,1793年成為耶穌學院的一名牧師。
馬爾薩斯的名著第一版本最初發表時沒有署名,但是由於擁有廣泛的讀者,使他一鳴驚人。這部名著的較長版本發表於五年後的1803年。這部書經過反復修訂和增補,1826年出版問世。
1804年馬爾薩斯結婚,當時他已經38歲了。1805年他被任為海利伯利東印度公司學院歷史和政治經濟學教授,他在餘生中一直擔任此職。馬爾薩斯還寫過幾本經濟學論著,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經濟學原理》(1802年)。該書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特別是二十世紀的重要人物約翰·海納德·凱斯。馬爾薩斯晚年享有很多榮譽。1834年他在美國巴斯去世,終年六十八歲。他的三個孩子有兩個在他死後還活著,他沒有孫子和孫女。
由於在馬爾薩斯去逝很久以後避孕法才普遍使用,所以時常有人提出馬爾薩斯沒有真正的影響。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第一,馬爾薩斯的思想對也許是十九世紀最有影響的兩位思想家——查理·達爾文和卡爾·馬克思都有著強烈的影響。第二,雖然新馬爾薩斯主義者的政策並未直接被大多數人所採用,但是他們的建議卻未受到忽略,他們的思想永未枯竭。今日的節育運動是馬爾薩斯在自己生活的時代中所倡導的運動的繼續。
在其他方面治理有方的國家有可能會吃人口過剩的苦果,最先提醒人們注意這一問題的並不是馬爾薩斯。這一問題在以前就被其他幾位哲學家提出來過。馬爾薩斯自己就指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探討過這個問題。實際上他摘章截句地引用過亞里士多德的話:「……如果在一般國家中每個人都有想生多少孩子就生多少孩子的自由,其必然的結果肯定就是貧困。」
但是即使馬爾薩斯的基本思想並不完全新穎獨特,人們也不應該低估他的重要性。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只不過是隨便提到了這種思想,而他們有關這個論題的簡短評說大體上被忽略了。是馬爾薩斯詳盡地闡述了這種思想,並廣泛地為這個課題大寫文章;更重要的是,馬爾薩斯首次強調人口過剩問題的極其重要性,並使其引起了知識界的注意。
Ⅲ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相對過剩人口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相對過剩人口的根本原因是資產階級對剩餘價值的追求。
追求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為了這一目的,資本家提高資本有機構成,致使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而勞動力的供給卻絕對增大。另外,為了追求剩餘價值,資本主義制度需要存在一個產業後備軍,以便生產擴大時能夠買到需要補充的勞動力。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還可以使資本家壓低在業工人的工資,加重對工作的剝削。
相對過剩人口是指勞動力的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從而形成了相對過剩人口。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出現兩種完全對立的趨勢:一方面,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相對地,甚至絕對地減少;另一方面,勞動力的供給卻在迅速地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業,產生相對過剩人口。相對過剩人口,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表現出的特有的人口規律。
相對過剩人口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一,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使資本家可以及時找到可供剝削的勞動力;第二,大量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有利於資本家加重對工人的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