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政治經濟學原理解釋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發現趨勢
從馬克思主義政復治經濟制學原理看: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著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生產上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的生產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必然導
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導致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因而必然進一步加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束縛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將由能夠解決這一矛盾的社會主義社會所取代。
不過,馬克思當初預言的時候,沒想到資本主義也是會變的。未來是否會必然取代,仁者見仁吧。
⑵ 求一篇政治經濟學原理小論文,關於「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變化」。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建設資源節約
內容摘要: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至今,以往曾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發揮過巨大作用的經濟發展模式已不能為我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繼續提供發展動力。循環經濟符合我國國情,體現了我黨倡導的科學發展觀。它的提出,為萍鋼公司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較為科學的措施和方法,也為萍鋼的持續性發展提供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主題詞:循環經濟,資源節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接近10%,人民生活獲得了極大的改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也帶來了一些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環境污染和資源供給不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這一科學論斷,對於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踐行科學的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萍鋼公司董事長塗建民在萍鋼公司二00九年四月五日召開的萍鋼公司職工代表大會的報告《弘揚企業文化,實施挖潛重組,實現企業發展的新突破》中就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列為了二00九年萍鋼公司完成工作目標的主要措施之一,萍鋼公司將環保列為萍鋼公司發展的「三大要素」(安全、環保、競爭力)之一。
一、循環經濟理論的本質和原則
循環經濟一詞,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它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為特徵,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知道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從而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全面協調發展。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區別在於: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徵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環經濟則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環經濟體現的是一種新的發展觀,為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範式,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發展循環經濟,是萍鋼公司建設資源節約型、環保型企業和實現萍鋼公司可持續發展的有力舉措。
二、發展循環經濟對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必要性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國是一個人口密度高、人均資源佔有率低的國家,我國人均土地佔有量和水資源佔有量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3和1/4,人均礦產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與此同時,環境污染非常嚴重。如果仍以傳統粗放型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來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將會使環境狀況進一步惡化,也會使有限的資源加速耗竭,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會產生制約作用。所以必須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以發展循環經濟來保證水土資源和礦產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持續支持。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有效利用資源,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需要
我國是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2250立方米/人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嚴重缺乏,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2000億元。我國的能源資源也十分有限。雖然已探明的煤炭儲量佔世界儲量的11%,原油佔2.4%,天然氣佔1.2%,但人均能源資源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將成為我國總體經濟規模擴張的「瓶頸」,改變這種狀況必須發展循環經濟。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保護環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按十大水系常年平均徑流量計算,我國地表水全部達到國家Ⅲ類水質標准時的COD容量必須控制在800萬噸,可2005年,全國COD排放量為1414萬噸,超過容量76.8%;如果我國空氣質量要達到二級標准,那麼二氧化硫允許的最大排放量是1200萬噸,但在2005年,全國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為2549萬噸,超過環境容量112.4%;生活污水:1/3城市集中處理率為零;生活垃圾:1/4城市無害化處理率為零;過去20年間,中國北方幾十條大大小小的河流已經乾涸,大片區域的生態受到破壞。由於蓄水層被抽干,華北許多城市的地下裂開了巨大的地洞。沙漠覆蓋了中國18%的土地面積,而現在正以每年幾十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張。而且中國30%以上的地方有酸雨問題,雖然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略有下降,但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速度繼續上升。要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的環境質量,扭轉生態惡化的趨勢,就必須發展循環經濟。
(四)發展循環經濟是萍鋼公司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由於國內鋼鐵產能連續多年高速增長,鋼鐵產量急劇膨脹;與此相反的是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平穩增長,帶動整個社會需求從高速增長變為平穩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鋼材需求明顯回落;在國際貿易摩擦加劇、鋼鐵產業新政出台、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國內資源出口受阻,又進一步加劇了國內鋼鐵市場的銷售壓力;與此同時,制約鋼鐵產業盈利的因素與日俱增,鐵礦石、焦炭等原燃料價格日漸看漲,環保、土地、技術開發成本不斷上升,使鋼鐵產業成本日益拉高。更由於萍鋼公司「原料、銷售兩頭在外」的先天劣勢,發展循環經濟已是萍鋼公司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三、萍鋼公司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措施
《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明確指出要按照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理論,提高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建立循環型鋼鐵工廠。所以,發展循環經濟是企業適應宏觀經濟的需要,同時也是萍鋼公司進一步降成本的重要途徑。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萍鋼公司已制定的《創建資源節約型企業2006—2010年計劃》中,全面貫徹了從源頭抓起、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從管理、結構、技術、系統四個方面抓好資源節約工作,提高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努力創建資源節約型鋼鐵企業。
首先,進一步降低各工序能耗,充分挖掘能源利用潛力。2006年,噸鋼綜合能耗要降到655千克標煤,到2010年,要實現入爐焦比380kg/t以內,高爐、焦爐煤氣利用率達100%,轉爐煤氣利用率達80%,水的循環利用率達95%以上,各主要工序能耗分別下降10—20%,噸鋼綜合能耗降到590千克標煤以下。
第二,優化原燃料、產品、副產品結構和資源利用結構,實現企業系統優化。抓好高爐水渣、瓦斯灰及轉爐、軋鋼污泥等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全部實現100%的再利用;通過加強管理和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老廠實現工業用水95%的循環利用率,噸鋼耗新水達到6.5噸。
第三,萍鋼公司2006年的技術改造重點為資源綜合利用、再生回收利用和循環利用等先進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投資1.4億元新建2套TRT高爐煤氣差壓發電裝置、回收利用高爐煤氣發電、余熱蒸汽發電等項目,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緊緊圍繞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廢熱」,大做綜合利用的文章,成功打造出一條「內部循環產業鏈」,為企業創造了新的利潤空間。
(二)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萍鋼鐵公司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嚴格遵守國家的環境法律法規,積極推行環境管理體系,企業先後通過了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在此基礎上,為認真貫徹執行《清潔生產促進法》,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的,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於2004年10月通過了江西省經貿委和省環保局組織的清潔生產審核,又於2006年6月通過了清潔生產的復審。
通過清潔生產審核,萍鋼公司各單位把一些管理措施納入到清潔生產審核方案中去,使企業在設備跑、冒、滴、漏等現象大大減少。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後,萍鋼公司也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廢水中酚、石油類、化學需氧量、懸浮物和廢氣中主要污染物的外排總量都有所下降,固體廢棄物全部得了綜合利用,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返礦粉、瓦斯灰、污泥、水渣、氧化鐵皮和鋼渣等全部得到了綜合利用。同時實現兩個轉變,即污染物控制由濃度控制向濃度控制與總量控制相結合的轉變,工業污染由末端治理向末端治理和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相結合的轉變,提高了企業整個基礎管理水平。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講話中強調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目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堅持可持續發展已納入萍鋼公司發展規劃之中,萍鋼公司正努力實現環保與發展經濟的「雙贏」。
⑶ 政治經濟學原理到底講什麼
政治經濟學說穿了就是經濟學
這是以前翻譯的問題
是由馬克思主義最早創立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分析經濟學問題
⑷ 通過學習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這門課,談談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認識,不少於2000字。急求!!!
通過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這門課的學習,才發現西方宏微觀經濟學說的是多麼的有理。可惜先學得西經,後學的馬經,導致什麼都沒有學會。
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書籍簡介
作者: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 組編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3-8-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219 印刷時間: 開本: 16開 定價:¥14.50 I S B N : 9787040122275 導論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和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物質資料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二、生產關系及其系統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任務是揭示客觀經濟規律
五、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方法
二、科學抽象法以及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
三、分析和綜合、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
第一章社會經濟制度與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
第一節 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與經濟體制的關系
一、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
二、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
第二節 社會經濟的兩種基本形態
一、自然經濟
二、商品經濟
第三節 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與價值
二、貨幣
三、價值規律
四、勞動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
第二章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及其發展階段
第一節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一、剩餘價值生產的前提
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三、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和資本積累
四、剩餘價值的分配形式
第二節 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徵
一、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徵
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第三節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與變化
二、資本主義的歷史走向
第三章 資本的運行
第一節 資本運行的一般原理
一、產業資本的循環
二、產業資本的周轉
三、社會資本的再生產
四、資本王義經濟危機
第二節 壟斷階段的資本運行
一、壟斷資本條件下市新經濟的新變化
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三節 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向國際范圍的擴展
一、壟斷資本王義經濟擴展的基礎
二、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擴展的形式
第四章 社會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和經濟制度
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
第六章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系
⑹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問題
行會里行東與學徒、幫工的分化是指行東成為不勞動的資本家,而學徒和幫工成為無專產工人,從屬封建依附關繫到僱傭關系,另外商人包買主用貨幣買下分散勞動者的產品,到最後演化為包買主付給工資,讓生產者生產物品,這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農村的資本主義也是類似發展,這三個方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源頭,因為這些是簡單的為賣而買的生產,所以是簡單生產,也就是初級的、一般的生產,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需要大量無產自由工人和有組織的雄厚貨幣資本,這就是說,需要用暴力剝奪農民的財富,也就是圈地運動,這也就是資本原始積累,所以不是自發的,但是是必然的。
⑺ 論述題: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論述資本主義道路拜託了各位 謝謝
1.產業資本循環經歷哪些階段? 答:產業資本的循環運動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相應地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1)購買階段。這是產業資本循環運動的第一階段。產業資本在生產要素市場上用貨幣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為剩餘價值生產做准備。在這個階段上資本的形態發生了變化,即由貨幣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本。(2)生產階段。這是產業資本循環運動的第二階段。產業資本家使用購買到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進行生產,生產出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生產階段是生產剩餘價值的階段,它是資本循環中的決定性階段。在這個階段上資本形態由生產資本轉化為商品資本。同時,資本在數量上也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價值增殖。(3)銷售階段。這是產業資本循環運動的第三階段。產業資本家把生產出來的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賣出去,實現價值和剩餘價值。在這個階段上資本形態由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 2.實現產業資本正常循環的條件是什麼? 答: (1)產業資本實現連續不斷地正常循環,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產業資本保持其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的並存性。全部產業資本不能同時處在一種職能資本形式上,必須按一定比例分割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部分。每一部分各佔多大比例,取決於企業生產的性質、技術水平和購銷狀況。第二,產業資本保持每一種職能形式的依次轉化,即在時間上的繼起性。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都必須順利地進行各自的循環,不斷完成職能形式的轉變。不論哪一種職能形式的資本,在其循環的哪一個階段上停頓下來,都會使產業資本循環發生中斷。(2)兩個條件的相互關系。產業資本正常循環的兩個條件是相互聯系和互為條件的。並存性是繼起性的前提,沒有並存性就沒有繼起性;而並存性又是繼起性的結果,沒有繼起性也就沒有並存性。 3.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有兩方面因素:(1)資本的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資本的周轉時間是產業資本家從預付一定形式的職能資本開始,經過資本的循環運動,實現了價值的增殖,然後重新回到原來的職能資本形式為止所經歷的時間,也就是產業資本的一個循環周期的時間,它是資本的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總和。資本的周轉次數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資本所經歷的周轉的次數。其計算公式是n=U/u.資本的周轉速度與周轉時間成反比,與周轉次數成正比。(2)生產資本的構成。按照生產資本不同部分在資本運動中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生產資本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固定資本是以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流動資本是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勞動對象,以及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生產資本的構成對資本的周轉速度有兩方面影響:一是受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比例的影響,固定資本所佔比例越大,資本周轉越慢,反之,則資本周轉越快。二是受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各自周轉速度的影響,它們的周轉速度越快,資本周轉速度也越快,反之,則資本周轉越慢。 4.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劃分同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有什麼區別? 答: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劃分同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的區別在於:(1)劃分的根據不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是根據資本價值周轉方式不同劃分的,而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是根據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餘價值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劃分的。(2)劃分的內容不同。固定資本只包括用於勞動資料的資本,而不變資本包括用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資本。流動資本包括用於勞動對象和勞動力的資本,而可變資本只包括用於勞動力的資本。(3)劃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劃分,是為了揭示生產資本的不同部分對資本周轉速度、從而對剩餘價值生產數量的不同影響;而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劃分,則是為了揭示可變資本是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從而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 5.什麼是固定資本磨損與固定資本折舊? 答:(1)固定資本磨損。根據固定資本磨損的原因不同,固定資本磨損可分為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固定資本有形磨損又稱為物質磨損,是指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由於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損耗。固定資本的無形磨損又稱為精神磨損,是指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由於生產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2)固定資本折舊。固定資本按照它的磨損程度逐漸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價值,必須在產品銷售以後以貨幣形式作為折舊基金提取並積累起來,進行價值補償,以便在固定資本價值全部轉移完畢時,用於固定資本的實物更新。這種做法叫做固定資本折舊,而提取的補償金額叫做折舊費或折舊基金。每年提取的折舊費與固定資本原始價值的比率,叫做折舊率。每年平均提取的折舊費=固定資本原值/固定資本使用年限折舊率=每年提取的折舊費/固定資本原始價值×100% 6.考察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為什麼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 答:(1) 社會總產品實現的涵義。社會總產品的實現也就是社會總產品的補償。社會總產品的補償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即社會總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如何通過全部商品的出售,以貨幣形式收回,用以補償生產中預付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價值,並獲得剩餘價值;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物補償,即社會總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轉化為貨幣形式以後,如何再轉化為所需要的產品。其中,相當於不變資本的價值,從哪裡和怎樣重新購買到所需要補償的生產資料;相當於可變資本的價值和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從哪裡和怎樣重新購買到所需要的生活資料。(2)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之所以是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的原因。第一,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社會資本正常運動的基礎。社會資本再生產要正常進行,最基本的條件是社會總產品必須全部賣出去,這樣才能補償預付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價值,並取得剩餘價值。也只有這樣,才能重新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以維持正常生產。第二,社會總產品的物質補償是維持社會資本再生產正常進行的條件。社會資本再生產要正常進行,其條件是上一個生產過程所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能夠得到補償。 7.什麼是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過程和實現條件? 答: (1)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過程。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過程,也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過程,即實現兩大部類的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過程是通過三方面交換而實現的,首先是第一部類內部各部門、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其次是第二部類內部各部門各企業之間的交換;第三是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經過以上三方面的交換,社會總產品的各個部分,都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在實物上得到替換,使社會總產品全部實現,保證下年度的社會資本再生產得以正常進行。(2)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於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用公式表示是:I(v+m)=IIc.這個條件表明,第一部類向第二部類提供的生產資料,同第二部類向第一部類提供的生活資料,二者在價值上必須相等。這是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最基本實現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第一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所消耗的不變資本的價值總和。用公式表示是:I(c +v+m)=Ic+IIc.這個條件表明,第一部類生產的生產資料,應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相等。第三個條件是,第二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生活資料的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餘價值的總和。用公式表示為:II(c+v+m)=I(v+m)+II(v+m)。這個條件表明,第二部類生產的生活資料,應與兩大部類工人和資本家對生活資料的需求相等。 8.什麼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答: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進行,必須為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提供追加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因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有兩個。(1)第一部類一年中所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除—廠維持兩大部類進行簡單再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以外,還必須有一個余額,用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生產資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為:I(c+v+m)> Ic+IIc,在公式的兩端都減去Ic,則這個公式就表示為:I(v+m)>IIc.(2)第二部類一年中所生產的全部消費資料,除了滿足兩大部類進行簡單再生產過程中工人和資本家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以外,還必須有一個余額,用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生活資料的需要。用m/x表示剩餘價值中供資本家個人消費的部分,則m-m/x就表示剩餘價值中用於積累以進行擴大再生產的部分。用公式表示為:II(c+v+m)>I(v+m/x)+II (v+m/x),在公式兩端都減去II(v+m/x),則這個公式就表示為:II(c+m-m/x)>I(v+m/x)。 9.什麼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和實現條件? 答: (1)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也是通過三方面交換而實現的,即第一部類內部的交換、第二部類內部的交換、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經過這三方面的交換,社會總產品得到全部實現,下一年的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就能夠正常進行。(2)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第一部類原有的可變資本價值,加上追加可變資本價值,再加上本部類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三者之和應當等於第二部類原有的不變資本價值和追加的不變資本價值之和。這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這個條件用公式表示是: I(v+△v+m/x)=II(c+△c)。第二個條件是,第一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的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原有的不變資本價值和追加的不變資本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I(c+v+m)=I(c+△c)+II(c+△c)。第三個條件是,第二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生活資料的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原有的可變資本價值和追加可變資本價值以及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 II(c+v+m)=I(v+△v+m/x)+II(v+△v+m/x)。 10.生產資料生產為什麼要優先增長? 答:(1)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技術進步和由此帶來的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這是因為,在技術進步從而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條件下進行擴大再生產,在剩餘價值轉化而來的追加資本中,以及原有的固定資本更新時,都會採用新的技術設備從而引起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導致轉化為不變資本的比重日益增大,轉化為可變資本的比重逐漸縮小。這樣,社會對生產資料需求的增長,必然快於對生活資料需求的增長,其結果便是生產資料生產必然優先增長。只有這樣,擴大再生產才能正常進行。 (2)生產資料生產增長依賴於生活資料生產的增長。第一,生產資料擴大再生產過程中,追加勞動力對生活資料的需要,要依靠生活資料生產的增長來提供。第二,第一部類為第二部類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其產品的種類和數量直接取決於生活資料生產對生產資料的需要。第三,第一部類為本部類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最終是為了給第二部類提供更多的生產資料,因而受生活資料生產發展的制約。 11.經濟危機為什麼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 答:(1)經濟危機的實質。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即生產的商品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說的過剩,而不是絕對過剩,不是生產的商品絕對超過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2)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會產生買賣脫節,造成商品積壓;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可能造成整個債務鏈條的破壞。從而存在經濟危機在形式上的可能性,但不具有現實性。因那時商品經濟的范圍和比重均較小,不會引起全社會性的經濟危機。 (3)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之所以是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通過這個矛盾的兩個具體表現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基本矛盾一是表現為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二是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趨勢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尖銳激化,便會造成大量商品無法銷售,生產相對過剩,從而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⑻ 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資本主義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根源
馬克思的失業理論有嚴密的邏輯內涵和關系:資本為了追求最大利潤,通過剩餘版價值特別是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權,迫使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大量的產業後備軍。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排擠出大量的失業工人。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社會分工、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單個工人內涵的剝削,資本結構的變化都是造成工人失業的直接原因。馬克思失業理論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的根源、形成失業的原因、造成失業的手段、失業的表現形式以及失業的社會後果。
⑼ 用政治經濟學原理說明,為什麼資本主義最終走向滅亡
第一章: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
第一節: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這是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就會不再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需要,而最終退回歷史舞台。
那麼是什麼東西決定著資本主義必然走向滅亡呢?就是資本主義本身固有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一講到資本主義的矛盾,許多人就說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並說現代西方社會建立了社會福利制度,已經解決了這個矛盾,這些人對於社會發展規律是不了解的,資本主義最基本的矛盾並不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而是: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以及由這個矛盾所產生的生產的無限擴大與產出產品的相對過剩之間的矛盾。
說明:這里「無產階級」中的「產」字是指生產資料,而不是指財產。無產階級的概念是指:不具有生產資料、以出賣勞動為生活來源的階級;而不是那些摸黑共產主義的人所說的,無產階級是指窮人、指沒有財產的人。
那麼什麼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呢?什麼是生產的無限擴大與產出產品的相對過剩之間的矛盾呢?舉個例子就比較好理解:比如有個公司,一年的凈產值是1000萬元(指產出扣除消耗的部份),而發給工人的工資是不可能達到這個數的,只能有500萬元,這500萬元的工資如何支持1000萬元的產品呢?(也就是說500萬元的工資如何去買1000萬元的新產品?多出來的500萬元叫誰去買?)這就形成了500萬元的「剩餘產品」和500萬元的「剩餘資本」,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這是一個無法調和的矛盾,也是這個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必然走向滅亡。
這多出來的500萬元產品和500萬元資本如何解決?資本主義解決這一組矛盾的方法就是:「擴張」。對內進行工業化擴張,對外進行殖民和貿易擴張,以消化「剩餘資本」和「剩餘產品」,也就是說將多出來的那500萬元的產品賣給本國的農民和外國,然後於用於再投資、用於擴大生產規模,這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也是資本主義早期工業化迅速推廣、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所在。
第二節:資本主義全球化是資本主義最後,也是最大的發展機會
然而擴張是要以「被擴張」相對應的;比如你要進行工業化形式的資本主義擴張,那就要有「被擴張」的農化社會的自然經濟;如果要以貿易出口和對外投資形式進行擴張,就要有「被擴張」的國家和地區(我們稱之為「經濟殖民地」)。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工業化的完成,資本主義的經濟擴張的空間就一步一步的縮小了;目前的工業化進程正處於全球化的階段,這個階段是資本主義最長、最大的擴張階段,也是最後的擴張機會;隨著生產社會化向全球化的推進,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張空間必然進一步的收縮。資本主義的存在是離不開擴張空間的,當擴張空間消失時,資本主義就走到盡頭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生產全球化完成的那一天,也就是資本主義滅亡的那一天!
有人會說資本主義以後的擴張空間就是外太空,沒錯,外太空的空間是大得很,可那是宇宙空間,不是經濟空間;試問,作為資本主義經濟擴張空間的各殖民地,有人口、有自然經濟的農業社會或半工業社會,外太空有這些嗎?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到第三世界(也就是資本主義的擴張空間)投資,幾個億的規模就相當大了,少的幾萬元就行了,收益期一般也就兩三年,長的最多也有二三十年,到外太空投資幾個億行嗎?二三十年行嗎?另外資本主義經濟擴張還有輸出產品的形式,將產品拿到第三世界賣,可以賺取「剪刀差」,拿到外太空賣也搞「剪刀差」嗎?
將外太空視為資本主義未來的擴張空間的人,是犯了一個概念錯誤的,資本主義的擴張空間是作為資本主義貿易剝削對象的,這就是為什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貿易的「剪刀差」問題不僅無法解決而且一直在擴大的原因,因為資本主義經濟擴張的目的是為了追逐「剩餘價值」,說白了就是要追求廉價的原材料輸入、廉價的勞動力輸入(對外投資就是一種變相的廉價勞動力的輸入)、高價的產成品輸出,一高一低,就形成了「剪刀差」,所以就有「南北矛盾」,這「南北矛盾」就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不發達的資本主義被擴張國家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經濟擴張和被擴張的兩個主體是分屬於兩個經濟主體,這種擴張是要維護這兩個經濟主體之間的不平等貿易關系的,而外太空不是一個獨立的經濟主體,外太空的人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派上去的,資本主義不可能通過「剪刀差」來剝削外太空的宇航員和太空工作者。外太空投資的投資額也是相當巨大的,投資期也是相當長的,投資風險更是大不可測,甚至是沒有利潤的投資,資本主義經濟怎麼會向這樣的空間擴展呢?事實上現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外太空事業都是由國家來搞的,而不是由私人來搞的,這也證明了外太空不可能成為資本主義新發擴張空間。
第三節:資本主義的四個發展階段
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改良資本主義階段,目前正處於改良資本主義階段,這是資本主義最長的一個階段。
1、 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代。這是資本主義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資本主義剛剛確立,工業化剛剛起步,資本主義擴張的空間非常巨大,前文例子里所說的那500元的「剩餘產品」可以輕松的找到買家,那500萬元的「剩餘資本」可以輕松的找到有利可圖的投資項目,所以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快速、空前的發展,在這個階段當中,一方面生產的社會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國內的自然經濟成份基本消失,資本主義社會由農業為基礎的自然經濟進入了以工業為主的社會化經濟時代。這個時候資本主義經濟擴張的國內空間就顯得很小了,開始追求國外擴張空間,資本主義也就進入了第二個時代:帝國主義時代、或稱殖民主義時代、或稱壟斷資本主義時代。
2、 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帝國主義時代、殖民主義時代)。在這個時代當中資本主義追求高價的產成品輸出,換取廉價的生產原料和廉價勞動力的輸入,也開始對外進行投資,以追求高額的利潤,為了確保這種經濟擴張,資本主義一反在自由競爭時代削弱國家機器職能的做法,開始注重強化國家機器的對外職能,最主要的就是開始強化軍隊建設,特別是海軍的建設,並據此開始追求、佔有殖民地,西方資本主義在經濟擴張的同時開始軍事和政治擴張、開始侵略東方世界,這就產生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但是世界就那麼大,為了爭奪有限的殖民地和市場,帝國主義國家間開始暴發利益沖突,這就產生了帝國主義國家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這種利益沖突的激化導致了戰爭,最後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3、 改良主義資本主義時代(新殖民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產生的時候,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就隨之產生了,這一矛盾一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發展,經常引起工潮的暴發,矛盾激化的時候曾數度引起工人暴力革命,隨之產生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思想,這種思想又反過來指導了工人革命,使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最終產生了第一個和第一批社會主義國家(雖然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仍然很不建全、而且最終失敗),資本主義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資本主義經濟引發的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1929年的美國經濟危機,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影響之深、可謂空前,美國大量工廠關閉、大量工人失業,新上台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了「新資本主義」的概念,開始注重國家機器對於經濟的干預。二戰以後各資本主義國家對內也開始注重對經濟的干預,開始注重工人的社會福利,對外則開始允許殖民地獨立,結束了殖民地時代。這就是改良資本主義階段,或稱為新殖民主義階段,為什麼稱為新殖民主義階段呢?因為殖民地雖然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產生殖民地的原因——資本主義對外經濟擴張並沒有消失,資本主義對外貿易的「剪刀差」沒有消失、而且進一步加大,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並沒有消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也沒有消失。
4、 資本主義的第四個階段,我稱之為「精品資本主義」,這個稱謂也許並不嚴密,只是我暫時找不到更好的名詞。目前的資本主義只發展到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主義將產生並與資本主義展開竟爭,因此並不是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能發展到第四個階段,只有那些規模較小,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小國能夠發展到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差別已經極大的縮小,這些發展到第四階段的小國將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要指出的是這個階段的資本主義目前尚未到來。
第四節:北歐等高福利國家是否已是「社會主義」?
對於改良資本主義的認識。有人曾經提出現在的美國和北歐實行很高的社會福利保障,因此他們是社會主義了,是一個全新的不同於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社會主義,是改良的社會主義,我說,持這種觀點的人實在太無知,根本不了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不是在社會福利制度上面,而是生產資料所有制上面,社會主義實行的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制度,美國和北歐並沒有實行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所有制制度。美國和北歐不是改良的社會主義,而是改良的資本主義,他們的本質還是資本主義;這種資本主義雖然吸收了社會主義的一些成份的,但他們的經濟基礎仍然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是一種「新資本主義」,而不是「新社會主義」。
那麼這種資本主義解決了它本身固有的矛盾了嗎?沒有!依然沒有,隨著它們的改良方案進一步的實施,他們的「招數」也越來越少,比如日本,經濟停滯十年了,到現在不也拿不出什麼方案來?也許過幾年它能拿出個方案來,但是再往後的一輪經濟停滯中,它們還能拿出方案來嗎?聽說他們針對金融行業的問題,拿出了一個「國有制」的改造方案,我還是很懷疑的,他們真的能大膽的實行國有制改造嗎?我非常懷疑日本有膽量對金融行業實行國有化改造。
不過資本主義國家要真能實行國有化計劃,資本主義就能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了,因為如果真正的實行大規模的「國有制」改造,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資料私有制就消失了,而成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了。但是局部改造和大規模改造,不僅在量上是有區別的,而且在質上也是不一樣的,局部改造不能等同於大規模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是大規模的改造。
⑽ 結合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學習,談一談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認識。
社會主義社會!
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人們經歷了一個從探討社會主義特徵到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在科學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和演變趨勢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的特徵作了科學預測: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全部由社會直接佔有;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社會主義社會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社會主義社會國家開始消亡;社會主義社會人們將獲得自由和全面的發展。所有這些設想,都是一種科學預測,是對理想形態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質的規定性的理論概括,是對成熟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特徵的超前研究。這種預測的科學性就在於這一學說是從全部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導出的,不是空想和幻想。而且後來的實踐也證實了這些設想的科學性。
列寧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更深入一步,提出社會主義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就是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合作制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在存在多種經濟成分的情況下,要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建設社會主義,要利用資本主義,吸取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社會主義還需要國家,國家還不會消亡;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加全國電氣化等。
斯大林發展了列寧的思想,提出社會主義公有制存在兩種形式;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把過渡時期的下限確定為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36年宣布蘇聯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國家的職能發生重大變化,組織經濟和文化建設的職能應大大加強和發展。但由於他超越階段,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對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認識存在重大失誤,作出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階級斗爭越來越尖銳的錯誤論斷;建立了以高度集中為特徵的社會主義模式,僵化地理解了馬恩對未來社會主義的設想,偏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軌道。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作過許多有益的探索,提出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實行逐步和平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政策獲得成功;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等。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沒有也不可能突破蘇聯模式的基本框架。
我們黨根據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特別是近二十年改革開放的實踐,逐步形成了對社會主義社會特徵的新概括:(1)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2)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人民民主專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法治國家;(5)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基本特徵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表現形式,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理論概括,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和其他一切社會形態的重要標志。
總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對社會主義特徵的探索,一直沒有間斷過,而且越來越深入。這實質上也是在不同程度地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揭示著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因此有的學者認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過去根本沒有研究過社會主義本質問題,這不符合實際,是不對的。但也不像有的學者說的那樣,肯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已經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這種看法也不符合實際,也是不對的。鄧小平在談到要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時,曾經明確指出:「馬克思去世以後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1頁)這一論述說得非常清楚,第一,不是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沒有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第二,是說我們在變化的條件下,沒有搞清楚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第三,在現今產生的問題上,我們沒有搞清楚這一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所以應該說,鄧小平在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上,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成果,又充分認識到當代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的歷史責任,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念並對其作出科學概括,解決了這個根本問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理論,是鄧小平在圍繞著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深入探索什麼是社會主義根本問題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1980年5月,鄧小平第一次使用「社會主義的本質」概念。他說:「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採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13頁)1985年8月,他說:「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5頁)1987年2月,他說:「有些人腦子里的四化同我們腦子里的四化不同。我們腦子里的四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化。他們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同上書,第204頁)1990年12月,他又說:「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東西。」(同上書第364頁)1992年初,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同上書第373頁)鄧小平的多次論述,逐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最後完整地論述了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內涵。
究竟什麼是資本主義 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