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用宏觀經濟學的理論解答失業怎麼解決
(1)政府採用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如增加政府購買支出、增加轉移支付、減少稅收;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如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購買證券。 (2)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是促進就業的根本途徑。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是互相適應與制約的關系,兩者以收入與消費為媒介,共同影響經濟增長。在產業類型上,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產業,特別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企業規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在吸納就業的能力方面相對大企業來說要強的多。政府要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在就業方式上,要轉變勞動者的擇業、就業觀念,增強就業、擇業的競爭意識,重視靈活就業方式,大力發展季節工、臨時工、小時工、輪崗工等多種就業形式。(3)加大教育的投資開發力度。教育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之策。確立義務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國家制度,調整教育結構,增加各級政府職業培訓經費的投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4)菲利普斯曲線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著相互替代關系,若要降低失業率必須以高失業率為代價;若要降低失業率,必須以高通貨膨脹率為代價。
『貳』 宏觀經濟學的一些問題很急!
1.幾種失業概念:
(1)自願失業。指不願接受現行工資標准而寧願不工作的人。
(2)摩擦失業。由於信息不對稱和制度因素產生的暫時失業,這種失業的特點為崗位空缺與摩擦失業數量上基本相等。
(3)結構性失業。指由於部分行業衰落造成人員失業,雖然另一些行業蒸蒸日上,但由於技能不匹配使得無法再就業。
(4)非自願失業。或稱需求不足型失業和周期性失業。這才是真正的失業。一般發生在經濟蕭條期間,原因是總需求不足。
我國現今主要是結構性失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改制後大量工廠人員被迫下崗。我認為解決方法有二,一是「深化」,通過教育、提高人力資源等方面使工人在自我提高中適應新部門要求。二是「廣化」,讓富餘人員有更多機會進入民營私營部門。
2. 本輪通貨膨脹需求拉動型(以食品價格為代表的需大於供)、成本推動型(石油等原料價格上漲)、國際輸入型(投資、出口導致外匯儲備過多,國內流動性過剩)三種類型。解決的辦法可以從鎖緊銀根(具體我國是大幅提高准備金與銀行利率)、控制上游企業的成本與定價(包括中石化等)。國際金融方面,有人認為人民幣政策必須調整,我認為現今小步調匯率的政策比較理想,但由於升值預期帶來的外資湧入無法避免。
PS 個人感覺本輪通脹已經過去(國內相關數據已經表明這個問題),主要是國際金融經濟形勢萎靡,所以各國接下來會採用擴張性政策。
『叄』 宏觀經濟學中的幾個基本理論是什麼
經濟增長理論
宏觀經濟政策理論
失業理論
通貨膨脹理論
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流動偏好理論
消費函數理論
投資理論
『肆』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中心是什麼A,收入與增長分析。 B,收入與就業分析 C,失業與通貨膨脹分析 D,通貨膨脹與增
選B:收入與就業分析。
宏觀經濟學:
①研究的對象:整個國民經濟。
②解決的問題:資源利用。
③中心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④研究方法:總量分析。
基本內容: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理論等。
1、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投資等各種變數的關系
2、就業理論:失業分為摩擦性失業、季節性失業、周期性失業
3、通貨膨脹理論:根據短期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通脹與失業短期有相互替代關系,可以以增加失業率來換取通貨膨脹率的降低,兩者長期無任何關系
4、經濟周期理論:是指經濟增長過程中反復出現並具有規律性的擴張與衰退相互交替的經濟現象
5、經濟增長理論:與經濟發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經濟增長是一個量的概念,經濟發展是一個質的概念。經濟增長原因有a勞動力在數量上的增加和質量上的提高;b資本(包括土地)在數量上的增加;c勞動力從農業和小本經營中重新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去,即資源配置的改善;d規模的節約;e知識進展以及它在生產上的應用。
6、財政與貨幣政策理論:財政政策是政府為促進就業水平的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貸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決策。貨幣政策主要是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兩者的效果的即時性和持久性不同。
『伍』 請你用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分析:當前我國的失業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經濟危機—企業面臨破產—企業裁員—失業—
解決辦法:只有擴大內需
『陸』 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 )A失業於通貨膨脹理論 B價格理論 C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
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就是關於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理論A
經濟周期即所謂的回商業周期 經歷答四個階段。至於為什麼有經濟周期現階段沒有具體的解答或者完善詳盡的理論。
經濟增長為宏觀經濟的中心之一。可以用凱恩斯的乘數理論來解釋 也可以用薩繆爾森的加速理論來解釋。大概就這樣
『柒』 運用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分析:當前我國的失業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Y=C+I+X
因為內需不足,出口又受金融危機影響,故經濟增長放緩,失業增加。
對策就是採用積極地財政和貨幣政策。
『捌』 用失業理論分析我國畢業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你對此有何政策建議(宏觀經濟學方面的理論解答)
原因:
摩擦性失業:勞動力市場正常變化的失業;
結構化失業:經濟結構變化等原因造成的失業;
周期性失業: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同需求下降而造成失業。
建議:
最主要是解決廠商與員工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如增加交流
在培養學生時要注意培養各方面能力
政府採取一些宏觀戰略的財政政策擴大勞務需求,政府可通過各種方式促進失業者尋找工作從而減少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的人數,一種方法是通過政府管理就業機構,這種機構經常發布有關崗位空缺的信息。
『玖』 宏觀經濟學論述題
1、失業的主要類型
失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到不同國家或一個國家的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其主導因素並不完全相同。國際上一般將失業分為以下幾類:
(1)摩擦性失業,指由於勞動力市場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臨時性失業,如新生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轉換工作崗位時出現的工作中斷等;
(2)季節性失業,指由於某些行業生產條件或產品受氣候條件、社會風俗或購買習慣的影響,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季節性變化而導致的失業;
(3)技術性失業,指由於使用新機器設備和材料,採用新的生產技術和新的生產管理方式,出現局部勞動力過剩而導致的失業;
(4)結構性失業,指由於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以及生產形式和規模的變化,促使勞動力結構進行相應調整而導致的失業;
(5)周期性失業,指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經濟的周期性萎縮而導致的失業。
2、我國的失業問題分析
(1)經濟高增長與事業率高增長並存,就業彈性開始下降。所謂就業彈性系數,是指由國民經濟變動帶來的就業量的變動占國民經濟變動量的比例。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就業彈性是0.32,即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320萬人就業。但到2002年我國的就業彈性已經下降到0.10。這種現象不同於傳統的周期性失業。
(2)失業率不斷上升,再就業率不斷下降,失業回滯開始出現。失業回滯是指由於失業率長時間居高不下,自然失業率開始上升的現象。我國近幾年來的失業率(實際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再就業率卻逐年走低,從198年的50%降至2002年的15%。失業率上升與再就業率下降的共同作用導致就業弱勢群體出現 。出於就業若是的勞動者由於長期失業或者頻繁失業狀態,最終形成「失去信心的勞動者」,使得自然失業率上升,進而成為解決我國事業問題的一大障礙。
(3)失業與空位並存,結構性矛盾空前突出。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總量上明顯共大於求,另一方面,高級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等技術型勞動力則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結構性失業的存在造成了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障礙,進而大大削弱了企業進一步吸收就業的能力。
(4)知識型失業出現。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2003年。這一年全國高校擴招後第一批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使得高學歷的勞動力供給突然增加,原來基本均衡的供求關系被打破,由此引發了高學歷低工資、高學歷低就業等許多非正常現象,並且最終造成60萬大學生不能就業,處於摩擦型失業狀態。
『拾』 請問宏觀經濟學理論上如何劃分失業類型我國目前是什麼失業類型如何來解決
宏觀經濟理論上的失業大致如yytianfu所言,但這只是對勞動力喪失就業機會這種經濟現象的一種理論解釋和總結,現實經濟中的失業現象比這種理論解釋要復雜得多。
一般來說,一個經濟體的失業都是包括各種失業類型的混合體,我國作為一個社會矛盾尖銳的發展中大國,其失業類型尤其復雜。機械地按照宏觀經濟理論具體劃分我國的失業類型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同時卻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解決我國失業現象日益嚴重的關鍵在於認清導致我國失業率過高的本質原因。
我國的失業現象的一個明顯特徵,那就是沿海發達地區的高競爭性失業和內地欠發達地區的低效率性失業並存。在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大量高素質的人才不斷聚集,企業得以實現利用相對較低的工資水平過度的使用相對廉價的高素質人才,激烈的競爭導致在業的勞動力超負荷運轉,同時大量的未就業者試圖以更具競爭優勢的工資水平進入就業,從而導致高失業率與低工資水平的相互共存和不斷循環。而在內地欠發達地區,由於高素質勞動力的大量流失,企業和市場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進而加劇本地區的勞動力流失和當地的勞動力利用效率低下,並且同樣具有循環和加劇的可能。
可以認為,地區發展程度的差異是導致我國畸形失業率的主要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創造條件促使勞動力向欠發達地區迴流。
根據基本經濟規律,勞動力有向欠發達地區迴流的動力,然而這必須基於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具有相對接近的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經濟規則的基本前提。也許我們當前所急需做的,就是在全社會范圍內創造基本公正合理的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經濟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