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公開市場業務
自願失業指工人不願意接受現行的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與之相對的是非自願失業。自然失業是勞動市場供求均衡時的失業,其計算公式為離職率/(離職率
就職率)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最靈活的的貨幣政策,指央行在金融市場上出售或購買政府債券和央行票據以實現對宏觀貨幣量的調控。
棘輪效應指人們的消費習慣在形成後具有不可逆性,即消費者易於隨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費,不易隨收入降低而減少消費。
永久消費也叫永久性收入消費理論,指人們的消費支出取決於可預期到的長期收入,而非現期收入。該理論是由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是一種消費決定理論的創新。
希望能幫到你
⑵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
1.恩格爾定律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即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購買食物的支出則會下降。
2.帕累托最優 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也稱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改善、帕雷托最佳配置,是博弈論中的重要概念,並且在經濟學,工程學和社會科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換句話說,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況,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損。
3.均衡價格 均衡價格(equilibrium price)是商品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時的價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等時的價格。在市場上,由於供給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場價格趨向於均衡價格。
4.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
5.需求的價格彈性 表示需求量對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指標。彈性系數(需求的價格彈性系數=Ep)等於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具體計算百分比時,分子取新老需求量的平均數,分母取新老價格的平均數,不計負號。
6.凱恩斯陷阱 又稱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7.內在穩定器 所謂「內在穩定器」是指這樣一種宏觀經濟的內在調節機制:它能在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情況下自動發揮作用,使宏觀經濟趨向穩定。財政政策的這種「內在穩定器」 效應無需藉助外力就可直接產生調控效果,財政政策工具的這種內在的、自動產生的穩定效果,可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自行發揮調節作用,不需要政府專門採取干預行動。財政政策的「內在穩定器」效應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累進的所得稅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會福利支出的作用。
⑶ 名詞解釋 正常利潤 收入效應 關於西方經濟學的
這些名詞你在網路里入搜索一下就可以查到了。
經濟租金:
可以將租金看成是這樣一種要素收入:其數量的減少不會引起要素供給量的減少。有許多要素的收入盡管從整體上看不同於租金,但其收入的一部分卻可能類似於租金,亦即如果從該要素的全部收入中減去這一部分並不會影響要素的供給。我們將這一部分要素收入叫做「經濟租金」,又叫經濟剩餘。
需求
經濟學中需求量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需求顯示了隨著價錢升降而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ceteris
paribus),某個體在每段時間內所願意買的某貨物的數量。在某一價格下,消費者願意購買的某一貨物的總數量稱為需求量。在不同價格下,需求量會不同。需求也就是說價格與需求量的關系。若以圖像表示,便稱為需求曲線。
邊際產量
邊際產量mp是指,其他生產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一個單位一種生產要素投入所帶來的總產量的增加量。又稱為邊際產品或邊際產出。
基數效用
基數效用是指像個人的體重或身高那樣在基數的意義上可以度量的效用(它意味著效用之間的差別,即邊際效用,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數(1,2,3,……)來表示,可以計量並加總求和。序數效用與它相反,它只在序數的層面上才有意義。
收入效應
指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平變動,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它表示消費者的效用水平發生變化。
具體來說就是當你在購買一種商品時,如果該種商品的價格下降了,對於你來說,你的名義貨幣收入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價格下降後,你的實際購買力增強了,你就可以買得更多得該種商品.這種實際貨幣收入的提高,會改變消費者對商品的購買量,從而達到更高的效用水平,這就是收入效應。
完全壟斷
完全壟斷是指整個行業中只有一個生產者的市場結構。這種市場結構形成的主要條件:一是廠商即行業,整個行業中只有一個廠商提供全行業所需要的全部產品;二是廠商所生產的產品沒有任何替代品,不受任何競爭者的威脅;三是其他廠商幾乎不可能進入該行業。在這些條件下,市場中完全沒有競爭的因素存在,廠商可以控制和操縱價格。
⑷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指么增加單位產量所增加的總成本。
規模報酬遞減規律(diminishing 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技術水平和要素既定的條件下,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增加所引起總產量相對減少。
需求收入彈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Ei)是指,家庭收入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需求量的相對變動。
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是指每增加單位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
消費者剩餘(comsumer's surplus,CS)是指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所願意付出的代價,超過他實際付出的代價的余額。
需求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Edp)是指,一種產品自身價格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需求量的相對變動,即需求量的變化率與價格變化率之比。
吉芬商品 (giffen goods)是指,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的價格如果上升,消費者對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
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也稱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狀態,在不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情況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
奧肯定理,一條經驗法則,即當實際GDP增長相對於潛在GDP增長(美國一般將之定義為3%)下降2%時,失業率上升大約 1%;當實際GDP增長相對於潛在GDP增長上升2%時,失業率下降大約 1%。
⑸ 西方經濟學一 名詞解釋
1、需求彈性E=需求量變化百分比/價格變化百分比,又叫需求價格彈性.另外內還有一種供給彈性,供給彈性=供給量變容化百分比/價格變化百分比.在給的公式推導中E=(△Q/Q)/(△P/P)=(△Q/△P)·P/Q =ef/og*og/of=ef/of
需求彈性系數用Ed表示,當1>Ed>0時,表示需求缺乏彈性,在這種情況下,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小於價格變動的的比率,這是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比較陡峭的線。
2、消費者在保持相同的滿足程度或維持效用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對一種商品X消費的數量而必須放棄的對另一種商品Y消費的數量之間的比率。
3、等產量曲線是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一種商品在一定產量下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各種不同組合的軌跡,在這條曲線上的各點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種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種組合比例所能生產的產量都是相等的。
等產量曲線表示能夠產生某一產品在某產量水平下的所有可能的(有效率的)投入品組合。
就知道這么多了,以後慢慢積累!!!!!!!
⑹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什麼是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
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機會成本涵蓋內容:
1、使用他人資源的機會成本,即付給資源擁有者的貨幣代價被稱作顯性成本。
2、因為使用自有資源而放棄其他可能性中得到的最大回報的那個代價,也被稱為隱性成本。
(6)工資名詞解釋西方經濟學擴展閱讀:
1、利用機會成本概念進行經濟分析的前提條件是:
資源是稀缺的;資源具有多種用途;資源已經得到充分利用;資源可以自由流動。
2、機會成本遞增法則:
機會成本遞增法則是指在既定的經濟資源和生產技術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一種產品的產量所產生的機會成本遞增,即要放棄更多其他產品的產量。
資源有限及要素間的不完全替代性是機會成本呈遞增趨勢的原因:
一方面,由於資源有限,隨著一種產品產量的增加,用於生產其他的經濟資源逐漸減少,造成該經濟資源相對稀缺,價格增加,在所放棄的其他產品產量不變的情況下,所放棄的最大收益即機會成本遞增;
另一方面,由於存在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即在維持產量不變的前提下,當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斷增加時,每一單位的這種生產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遞減的,換言之,機會成本遞增。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生產可能性曲線凹向原點(有時也稱為「凸性」)的原因。
⑺ 名詞解釋:西方經濟學乘數
乘數是經濟學的一個固有概念,其含義是一個經濟自變數的變化導致因變數變化,因變數與自變數的比率。包括有貨幣乘數、支出乘數等。
貨幣乘數是指中央銀行每多發行一單位貨幣而使得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的增量。
而支出乘數就是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支出的初始變化之間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k=y/J
,其中Y
表示國民收入的變化,J
表示支出的變化。例如,k=2,那麼,每年的支出流量比如說投資持續增加,將導致每年國民收入的流量增量為投資增量的一倍。支出乘數包括投資乘數、政府購買乘數等。
乘數作用可通過初始支出後的一系列事件來說明。以投資為例,投資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將有一部分花費在其他商品和勞務上,這意味著生產這些商品和勞務的人的收入增加,隨後他們也將花費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繼續下去,每一輪的收入總量越來越小。顯然,最終引起的收入緝雞光課叱酒癸旬含莫增量的大小取決於每一階段有多少收入用於消費,即取決於這一系列事件中有關人員的邊際消費傾向。投資乘數之值等於1
/(1-邊際消費傾向);或者,由於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之和等於1,所以乘數之值等於l
/
邊際儲蓄傾向。所以邊際儲蓄傾向越大,乘數之值越小。乘數是簡單的收入—支出模型中的一個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