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舉例說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有關剩餘價值的解釋
舉例可如下:
設有棉布廠,一匹棉布成本為10元,一匹棉布賣價30元,工人工作4小時版生產一匹布,每權小時工資3元。則工人總工資12元,30-10-12=8,這8元即為工人勞動所創造但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
提高剩餘價值的方法基本有二,其一是通過降低工人工資、增加勞動強度、延長勞動等方式實現。在我的例子中,若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則創造剩餘價值16元。將工人每天工作時間延長至12小時,就會使日剩餘價值上升至24元。但這種提高剩餘價值的方法有一定限度。第二種方法通過加強管理、技術創新、崗位培訓等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以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也能提高剩餘價值。如通過改良技術,使一個工人僅用2小時就能生產一匹布,那麼8小時工作日中能生產4匹布,剩餘價值就是56。
這個例子看明白了吧?詳細理論可以參考網路。
⑵ 馬克思 政治經濟學 剩餘價值 鑽牛角尖的問題。
先說一下植根於社會關系形成的俗約語境,你們好好想想,有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么?並且價值增加是功勞么?上面那先生根本就沒有讀懂《資本論》的邏輯,《資本論》的邏輯在於批判追求剩餘價值,追求價值(交換價值)的經濟制度,在這個先生看來交換價值(價值)增加是功勞?他們根本明白人類勞動被異化,被奴役成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價值的後果。
所謂「創造」說白了就是人的勞動被異化,被奴役成價值的過程,在這里價值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勞動(行為)的權力或者說奴役,對於支配價值的人來說意味著權力,而對於被支配者來說代表自身勞動被控制或者說被奴役。很多人只強調勞動作為自然力的一部份與物質的使用價值轉化的相對關系,這可以說是勞動的一重性,但他們根本沒有注意到勞動作為社會支配關系的另一種性。
作為物質的使用價值,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自然力(包括人類勞動)也只不過是改變形態引起物質的屬性轉化。這一點《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二章引用彼得羅,維里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說的很明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造。
作為價值的勞動,不是在於與物質有用屬性(使用價值)轉化的相對關系,而是在人與人支配與被支配的社會關系的權力(或者說奴役)上。大自然有很多比人類勞動更神奇更奇炒的物質屬性轉化,可為什麼不包含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價值,可為什麼不包括金錢關系?正如人們呼吸空氣、享受陽光,陽光、空氣有用,但沒有價值這種貨幣所計量的原子,不包含人支配人權力(奴役)的社會關系。如果說價值是人類勞動與物質有用屬性的轉化率,那麼現實資本主義中為什麼會壓縮產量,壓縮產量?並且人類勞動當作為自然力時,與其它自然力沒有區別,但問題是為資本家勞動的工人,不是資本家的奴隸,在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存在一種社會支配關系。
而貨幣或者說金錢所計量的原子——價值,正是這樣的社會支配關系。
由於貨幣也是一種商品,因此勞動價值論也是一種貨幣理論,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即把人支配人的社會關系,說成是物質的客觀有用屬性(具體財富)。如果說貨幣是符號,那麼作為社會關系的商品又未償不能看成是符號。正如匯率不包含任何物質屬性一樣,其實質代表的是國際資本游戲規則中,兩國僱傭勞動交換的比例。又如:產值3000萬,不能代表多少架飛機,還是多少條褲子,這兩者的物質屬性是異質的,也就是說價值量不能代表具體財富,只能代表相同的社會支配在關系的權力(奴役),正如作為商品的褲子和飛機都包含了符合社會其它成員意志的支配關系,只僅因為這一點兩者能夠加總,加總在一起的只能是社會支配關系。正如所謂的GDP一樣,從勞動價值論的觀點來說,它真正的名稱應該叫做「生產了資本的僱傭勞動時間總和」,代表的正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不代表具體財富、科技。生產涵數、絕對經濟增長,就是現代經濟學這些拜物教的垃圾庸俗經濟學製造出來的垃圾概念。正如所謂的經濟增長一樣,50年前生產的消費品與現在生產的一樣么?不一樣有何比較意義,並且異質物能用一種數值加總么,加總在一起的只能是社會支配在系,所謂經濟增長,也只不過是追求對人的這種支配關系的權力,它本身就伴隨著奴役。
在這里,佔有價值真正意味著的是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奴役),正如「財富分配」,只實際上是植根於人類社會的語言俗約習慣製造出來的表現或者說假像。實際上是勞動力支配問題。表面上社會不公是「所謂財富」分配問題,實質上是勞動力支配的問題。舉一個例子,如在資本主義中某個富人支配一千個人一月勞動(麻煩)去尋找香水,難道公平的分配就是按這一千個人去分配香水么?實質上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所謂分配財富,實際是支配價值,即支配人的勞動力,社會的所有權形式不同生產指向上就不同,如資本主義的財富形式是地產或者資本。又如:我如果是資本家,按我的意志支配你去跑10圈,然後說公平的分配(實質上是勞動力支配)就是分幾圈給你,可真正按你的意志分幾圈給你,你還用得著跑么?
如:教育、醫療私有市場化,就是逼迫人們用更多的勞動時間(工作時間或者說工資)來交換,價值(交換價值)量增加帶來的是人們越來越累,就教育、醫療本身而言,其直接的服務根本消耗不了多少勞動時間的,但資本就是要人們那麼累,只有資本家這樣才能賺到錢,價值量(GDP)才能增加。可見價值量增加帶來的是更多的勞動被逼迫與資本發交換,被奴役成價值。
同樣正如所謂的炸橋帶動經濟,也就是要把公眾的橋梁一定時間變向私有化,逼迫人們用更多的勞動時間去交換。正如,學生需要受教育時,父母需要用更多的勞動時間去交換。當一份工作不行就兩份、多份的工作時間去交換。如果父母不負責,作為年青人來說,還得貸款,他們必須用更多的工作時間去償還借貸,自然失去的就是個人自由。
價值(交換價值)就如同汽車以一定速度行駛一定公里數所消耗的汽油能量一樣,消耗越高罪過越過越大,使用價值一定的前提下,產生價值不是功勞,而是罪過,資本因吞噬勞動,把其奴役成價值,因此資本有罪。
並且資本之間存在著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積累式為主的競爭。對於資本家來說必須有更高的剝削利(利潤率),不然資本家隨時都有失掉原有資本地位的危險。什麼是積累式競爭,舉幾個例子。不同物質生產效率的行業必須更趨近於一樣的利潤率,如某一行業利潤率較低,它就會漲價與其它行業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對抗時,就會選舉出售此領域一定的資產,而夠買較高利潤率的資產,這樣就會改變資本與勞動力交換的比例,重新導致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的均衡。(古典均衡)馬克思也正是通過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運動,把整體利潤量與技術的關系完全排除,證明利潤(剩餘價值的轉化型式)代表的是一種社會關系,不代表技術、生產效率、具體財富。如馬克思的價值規律反映的這正是這種積累式競爭,可笑的是現在的某些庸人,確引用馬克思的價值規律,說明市場經濟會優化配置資源,把古典均衡說成是優化配置資源的新古典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在這里利潤才是資本家的目標函數,而不是虛幻的技術。因為資本的周期遠比「僵化的生產涵數」、」僵化的最優配置資源」靈活得多,如你可以1秒鍾之內把上千億資金轉帳到幾千公里以外,確不可能幾個月之內生產出上萬台機器或者作出重新的生產人員安排,等待生產函數的結果就是資本家失掉資本家地位的危險。正如企業改制,資本家下驅散工人,折舊賣掉設備,把地皮用來炒作房地產一樣,利潤才是資本的唯一目標。又如房地位漲價,其它行業也會漲價對抗,積累式競爭就是加重剝削,即直接或者變向的壓低勞動力價格,逼迫人們用更多的工作時間去交換的過程。正如為了追求利潤,教育、醫療等私有市場化,就是把原本公眾的資源私人獨占,通過這種獨占方式,逼迫人們用更多的勞動時間去交換。如一份工作不夠就是,兩份工作。房價也是,以前需要工人5年勞動時間來交換的住房,現在確需要10年或者20年的勞動時間。為了看得起病、還得起房貸學代,必須用更多更多的勞動時間去交換,至交換的生理極限,這時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就開始,還要說一下,所謂「有效需求」的真實更詳細含義,實際上是「可供交換的僱傭勞動時間」。雖然資本制度中,表面上工人的工資會上漲,但資本存在積累式競爭,會立即漲價對抗,正如把大量的儲蓄用於消費一樣,商品價格會立即長漲,勞動時間會進一步進加,人們生活越來越累,越來越忙碌,正所謂沃勒斯坦所說的窮忙人。遇到多數人交換的生理極限,那麼金融危機就開始,因為多數人還不起借貸,還要說一點借貸消費馬克思150多年前在《資本論》中就預料到了。
勞動價值論毫不留情的揭露了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金錢游戲。很多人根本不明白價值只不過是一種異化了的人類勞動的,追求價值增值,實際上就是追求對他人行為(勞動)最大化的支配。由於馬克思的「不管生產力如何變數,同時勞動在相同時間內所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自然推異出價值增值(GDP增長)的過程就剩餘價值生產的過程。由於企業追求的是剩餘價值,不是具體的使用價值,因此企業造成了階級斗爭,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正如企業追求的是產值,而不是最大化使用的產量,產值越高代表能支配它人越多的勞動時間,當然意味著權力,但對更多的人確意味著更多的勞動時間必須用來交換,更多的時間被控制被奴役。
只有根除追求利潤的極惡制度,終結這種金錢游戲,讓個人各盡所能,按需分配自身勞動時間,追求以自身勞動為基礎的個人主義,多數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對於從新古典經濟學叛逃到勞動價值論的人來說,對勞動價值論的理解不是一般人能夠比的。很多人認為勞動價值論解釋不到現實中的一切,那是他們把勞動價值論拜物教化,歪曲成勞動相對價格理論,怎麼比得過最完全的新古典的拜物教理論理論呢?有些人說勞動價值論,不能理解藝術品的問題,看看真正學到家的人怎麼理解的。價值與價格,價值代表了量的原子。如:把 甲 把1塊餅干轉給 乙 ,本身對於系統整體而言,並沒有增加1塊 餅干。
有價格的東西不一定包含價值(貨幣所計量的原子)。正如:出文物沒有價值,只可能有高價格。出物文物中的勞動是死勞動,即在這里邊的勞動僅僅作為自然力的一部份,這樣的勞動不是價值,不包含作為社會關系的另一重性。
正如藝術品賣家把某件出土文物,以1億元的價格渡讓給藝術品買家,而買家把1億元的價值量渡讓給賣家,就整個系統整體,本身價值量並沒有增加,只是買家手中原本持有的價值量。
那麼藝術品行業是否會產生新增價值呢?會的!這在於其中會不會吞噬新增的勞務,即會不會出現可變資本與此行業的勞動力相交換。
新增價值取決於資本與此行業勞務交換的比例。這也受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積累式競爭(價值規律作用),如果藝術品行業利潤率很高,就會有大量的資本擁入此行業,自然相應的「勞務」就要增加,如果藝術品行業利潤率降低,那麼資本就會一定份額離開此領域,同時價格提高與其它行業對抗。正如土如文物,本身沒有價值,但如果在出售的過程中會吞噬新增勞動。這時會造成系統整體的貨幣增值(價值增值),它只僅只是在這個過程才產生了價值。
在這里很多人很奇怪,很多人認為這件藝術品或者鑽石值多少多少錢,說它們本身沒有價值或者價值量極低,好像與事實不符。在這里還是因為混淆了價值與價格的概念,同時還是一個語言習慣問題。並且很多時候大量文物只有價格,實際上並沒有人夠買,並沒有成交。可供渡讓(轉移)的價值量也是一定的。這使得一樣受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積累式競爭左右。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錢,有錢人(資本家)是誠然是很有錢,可他一樣存在著積累式競爭,他亂花錢也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內。這使得很多時間僅渡讓的價值量都是受限的,很多文物只是有詁價,交易總量並不等於總詁價總量,並且交易總量值與新增價值是兩回事。
因此價值並不是什麼主觀上的評價或者評詁,也並不僅僅是價格的一個平均值。而重要的是作為貨幣(商品)「原子」在量上有制約。
如:不可能說某個人一個月工資3000元,他一時興起去嫖妓,前三天就把錢花光了,那麼後27天怎麼辦?難道又去加班加點的工作??每個人都是有自身生理極限或者在社會關系中支配他人的極限。可能某人一時興起作買這買哪,但受價值原子在「量」上的制約,這使得價格總是在價值上下波動。藝術品行業的價值增量取決於此行業的利潤率(剩餘價值生產),即吞噬勞動總量的增加。 )
——————————————
針對「星期八」的所謂「多勞多得」,請問「所得」是什麼?生產關系不同,勞動力的支配方式不同,那麼生產指向上就不同,像所謂的「財富分配」、「勞動所得」說法如同放屁!
你所謂的「所得」什麼是?什麼叫多勞多得?非常空洞虛幻。生產關系不同,勞動力支配不同,那麼生產指向上就不同。什麼叫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看來是你想像出來的吧。相反對馬克思對「勞動所得」、「財富分配」的提法在哥達領綱批判中給予了最嚴厲批判。打個比方,我支配1000個人一月勞動給我尋找一瓶香水,難道所謂的公平,就是讓一千個人去分這樣的香水么?資本主義的財富形式主要是地產和資本支配的形式,如果生產關系改變,那麼生產指向上就是不會的。實際上「財富分配」的說法等於放屁,實際上是勞動力支配的問題。
舉一個例子,如在資本主義中某個富人支配一千個人一月勞動(麻煩)去尋找香水,難道公平的分配就是按這一千個人去分配香水么?實質上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所謂分配財富,實際是支配價值,即支配人的勞動力,社會的所有權形式不同生產指向上就不同,如資本主義的財富形式是地產或者資本。引用一下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德國工人黨的黨章進行嚴厲的批判的內容。「除了上述的一切之外,把所謂分配看做事物的本質並把重點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錯誤的。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就在於:物質的生產條件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的手中,而人民大眾則只有人身的生產條件,即勞動力。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末自然而然地就要產生消費資料的現在這樣的分配。如果物質的生產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那末同樣要產生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庸俗的社會主義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會主義)把分配看成並解釋成一種不依賴於生產方式的東西,從而把社會主義描寫為主要是在分配問題上兜圈子。既然真實的關系早已弄清楚了,為什麼又要開倒車呢?」又如:我如果是資本家,按我的意志支配你去跑10圈,然後說公平的分配(實質上是勞動力支配)就是分幾圈給你,可真正按你的意志分幾圈給你,你還用得著跑么?
馬克思給予了嚴厲批判的說法,確要安在馬克思頭上,是什麼意思。
這里強調自身勞動的個人所有權,沒有勞動的個人所有權,就沒有個人自由,按需要支配自身勞動時間,這才是共產主義強調的,它終極目標是追求一種個人主義。
老是在所謂的「分配」問題上打轉轉,不是明顯的受植根於社會關系的語言環境影響,去掩蓋事實真像么?
勞動力的支配才是社會問題的實質!
另外針對上一個網友的回答,他的說法有錯:
它的說法是勞動力價值是工資,在這里應該是勞動力的價格,還是勞動力價值,他的說法有問題啊。勞動力的價格,才是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另外在他看來價值增加是功勞?垃圾們根本不明白,勞動被異化被奴役成價值的後果,價值量對於支配它的人意味著權力,可對於價值的生產者本身,確意思者自身行為被控制被奴役。金錢游戲就是如此,它追求最大化的支配人的勞動,而是不是追求最大化的物質使用,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價值,就是一種人的勞動。勞動價值論毫不留情的揭露了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金錢游戲的實質。
⑶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關剩餘價值部分的資料
原始積累的歷史中,對正在形成的資本家階級起過推動的作用的一切變革,都是歷史上劃時代的事情;但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資本論》」一個國家社會的經濟,代表著一個國家社會的勞動力。但馬克思認為此一觀點被資本主義給扭曲,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的架構下,勞動力已經成為一種消耗性的日用品,傳統的商人藉由轉手買賣賺取商品的差價,而資本家卻是靠壓榨勞工的方式,降低製造成本來賺取利潤,勞工的成本越便宜,資本家的利潤也就越高。資本家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將無所不用其極的降低勞工成本來博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根據馬克思的想法,資本家唯一關心就是如何用最低成本養活勞工來幫他勞動生產,勞工的待遇自然也就不是資本家所會關心的事了。馬克思也不外乎的承認,資本主義是歷史上最具生產力的社會結構。但他認為資本主義最大的缺陷在於資本家為了更大化的生產力與利潤,勢必投資更多的金錢與資源在於科技的研發,而勞工的利益也將因為科技的進步而貶低。日後,勞工勢必日用品化,進而異化了無產階級勞工本身的人類特質,成為資本家的人肉機器。根據馬克斯的歷史唯物論,他意識到此一現象是一種階段性的演變,資本主義將物極必反,無產階級必將因為思想的解放,逐漸取代資產階級就有如當初在封建時代末期,資產階級推翻王室貴族階級一般。而勞動人口也將成為主角,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⑷ 要些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資料寫作業。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科學地揭示客觀經濟規律,揭示經濟規律也是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成功的認識經濟規律,便可以利用經濟規律能動地改造世界,為人民大眾謀利益,對經濟規律認識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動就越自由,越能發揮主動能動性,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方法亦稱唯物辯證法,在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法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規律,研究社會經濟運動,揭示其本質及規律,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論原理應用於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和更替,看作一種客觀必然的歷史過程,用它來評價社會經濟制度的先進和落後,評價某一階級的進步與反動,看是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
中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幾個發展時期(而我們的課本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的分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全面的看問題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直接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活動叫做商品生產,商品的出現標志著封建社會的開始。
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滿足人民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比如糧食可以吃、衣服可以禦寒、遮體、鋼鐵可以造機器武器等,使用價值是商品必須具備的一個首要因素,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能成為商品。不拿來進行交換,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說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只有用來交換的時候才是商品。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糧食和衣服被作為商品大量的交換,在封建社會初期它大大的促進了社會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強盛之時,國與國也有大量的商品交換活動,例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期,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到一定階段,貨幣產生了。最初有戰國的刀幣、小銖等,發展到後來由白銀、黃金、珠寶等稀有物品作為貨幣。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出現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完全一致,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品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就是貨幣的本質,它的五個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在我國的封時期也得到了具體體現。尤其是世界貨幣,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國家敗落,清政府用白銀買了大量的武器,依然戰敗,後來的戰爭賠款,向別國借款等。充分體現了貨幣的作用。
價值規律的基礎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以價值為基礎進行等價交換。
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和存在,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在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制之下,艱難的發展,由於資本主義的出現,勞動力開始大量的成為商品,很多沒有土地的人開始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中國的資本家也是通過榨取勞動者的剩餘價值致富的,資本主義的資本分為兩部分:一為不變資本,一為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是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可變資本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和動機是追求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為達到這一目的,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擴大和加強對僱傭勞動和剝削。資本主義的生產的實質就是生產的剩餘價值,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亦如此。
剩餘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全部過程,在中國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資本主義走到了盡頭。
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剝削問題。紙幣本身沒有實際價值,是由國家發行並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使國家對宏觀經濟的控制和引導更加有力有效。
為促進經濟發展,中國先後進行了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等強有力的推動措施,從而為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引進了經濟發展所必須的生產資料。在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的現代,新生產工藝、新生產理念的引進對激活全國經濟有巨大的作用,在改革開放以後,科技人員愈來愈成為主要勞動者,電子計算機和監制的自動化機械體系日益成為主要的勞動工具,合成材料和擴展型資源正在成為主要勞動對象。
當今社會出現高失業這一現象,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應客觀的面對這一現象,隨著經濟的發展,每一個國家都需要龐大的失業隊伍存在,這支失業大軍會有利地促進社會發展,當有新興行業時它們會馬上進入其中促進新興行業發展,失業大軍本身的地位,亦會激發非失業者的工作態度促進社會生產。當然事物總有兩面,如果失業大軍過於龐大,就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比如失業者的生活保障,失業者的人生引導等,如處理不當會起社會動盪,所以正確的處理失業者是一個迫切的問題。
⑸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率
剩餘價值率表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程度。剩餘價值
是由雇傭工人的剩版余勞動創權造出來的。在資本家的全部
預付資本中,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不變資本(c)的價值,在
生產過程中被轉移到產品中去,並沒有發生價值量的變
化;而用於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v)在生產過程中則實
現了價值增殖,即帶來剩餘價值。因此,剩餘價值率是實
際發生作用的可變資本同它所帶來的剩餘價值之比,剩
余價值同可變資本相比,能夠表明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價
值有多少被剝削,有多少歸自己,表明資本家剝削工人的
程度。所以,剩餘價值率也叫剝削率。
由於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所
花費的時間又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僱傭
工人的必要勞動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或可變資本價值等
價,而剩餘勞動則生產剩餘價值。所以,剩餘價值率又可
用剩餘勞動與必要勞動之比或剩餘勞動時間與必要勞動
時間之比來表示。
⑹ 簡述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意義
馬克思圍繞經濟學市場經濟部分的核心問題即剩餘價值理論,系統地研究了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50年代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史,詳細地分析了經濟學各派的理論觀點。
肯定了他們在科學理論上的貢獻,批評了他們的謬誤,評價了他們在經濟學說史上的地位,闡明了經濟學的科學化過程,揭示了實證主義經濟學產生的歷史條件和理論基礎。
《剩餘價值理論》是《資本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有關經濟學史的經典著作。馬克思分析經濟學說史所運用的方法論,以及評價各個學派、各個代表人物的原則和依據,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剩餘價值理論》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的重要文獻。對經濟學家的剩餘價值理論的分析,促進了馬克思自己的經濟理論的發展。
馬克思在研究斯密和魁奈的理論時,建立了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的基本原理和關於生產勞動的理論;在研究李嘉圖學說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了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絕對地租理論和生產過剩危機理論。
(6)剩餘價值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資料擴展閱讀:
重要作用:
馬克思指出,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A.斯密對古典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他那裡,「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它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
斯密第一次把價值歸結為一般社會勞動,並從這一觀點出發,把利潤和地租看成是對工人所創造出來的價值的扣除,被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無償地佔有。這說明他已認識到了剩餘價值的真正起源。不過,在斯密的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中有正確見解。
由於斯密不能區分「勞動和勞動力」,因而無法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說明「利潤如何從勞動與資本的交換中產生出來」,他又提出了價值由收入決定,即工資、利潤、地租三種收入是價值的源泉,把利潤和地租解釋為對資本和土地的自然報酬。
他還提出了社會年總產品的價值是由工資、利潤、地租構成的錯誤教條。此外,馬克思還研究了斯密的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理論。斯密指出,同資本相交換的勞動是生產勞動,同收入相交換的勞動是非生產勞動。斯密又用是否生產物質產品來區分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
⑺ 《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剩餘價值理論》這三本有什麼聯系
從1843年起,馬克思開始系統地收集資料研究政治經濟學,撰寫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資本論》的創作和完成時期。1857―1958年,馬克思寫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這是他創作《資本論》的最初嘗試,通常稱它為《資本論》第一稿。在這個手稿的基礎上,馬克思打算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書名分冊出版一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巨著,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六冊計劃」,包括《資本》、《地產》、《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第一分冊的書稿於1859年出版,但這個第一分冊只包括兩章,即《商品》和《貨幣或簡單流通》。這是「六冊計劃」中第一冊《資本》第一篇《資本一般》中的緒論性的兩章。在1861-1863年期間,馬克思接著寫《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第二分冊,結果寫成了一個篇幅龐大的書稿,共包括23個筆記本。它開頭的總題目仍是《政治經濟學批判》,而副標題是《第三章資本一般》,通常稱之為《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實際上是《資本論》的第二稿。在寫作這個手稿的過程中,馬克思決定以《資本論》為標題,以《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副標題,分四冊出版他的經濟學著作。從1863年8月開始,馬克思撰寫了《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三稿,其內容分為三部分,即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資本主義的生產總過程》。
在寫作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過程中,馬克思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經濟學著作的理論結構,決定以《資本論》為總標題,把全書分為四冊:①資本的生產過程,②資本的流通過程,③總過程的各種形式,④理論史。按這個計劃,1862~1863年上半年間寫的《剩餘價值理論》就成為《資本論》第四冊(卷)的草稿。
⑻ 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剩餘價值的感想
兩者的聯系:(1)剩餘價值率是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利潤率是剩餘專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它屬們是同一個剩餘價值量的兩種不同計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潤率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2)在預付資本量已定的條件下,利潤率的大小與剩餘價值量成正比,剩餘價值量越大,利潤率越高。而剩餘價值量又是由剩餘價值率決定的,因此,利潤率的大小,首先取決於剩餘價值率的高低,即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其次,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1)反映的社會關系不同。剩餘價值率反映了工人剩餘勞動時間與必要勞動時間的比率,無酬勞動與有酬勞動的比率。剩餘價值率越高,工人的剩餘勞動被資本家佔有越多,受剝削程度越深;利潤率是反映資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就表現為資本的自我增殖,使資本關系神秘化了。(2)兩者的變化趨勢不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家不斷地採用新的方法,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因此剩餘價值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利潤率會逐步趨於下降,這是部門間資本家競爭的必然結果。
⑼ 歸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剩餘價值論,勞動價值論,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的分配
很高興為您解答: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剩餘價值是版價值中除去自權用價值外,剩下的那部分價值。剩餘價值分為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剩餘價值的分配是全部歸資本家所有的。
以上回答是否滿意?如果您關注的不僅僅是論斷,我倒是可以給你一些有意思的推論—1、管理作為腦力勞動,也是可以創造價值。2、生產資料公有制依然存在剩餘價值。3、剩餘價值不是只有工人才能創造,資本家也可以產生剩餘價值。4、股份制是適應剩餘價值分配的現代企業制度。5、當生產力極大發展,物質極大豐富,剩餘價值的量也極大,可以實現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實現按勞分配,按需所取的共產主義社會!
您忠誠的籬落飄香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