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路經濟學復習資料及試題答案
1. 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問題是( b )
A.既定資源的配置B.資源總量的決定 C.如何實現充分就業 D.國民收入的決定
2. 均衡價格隨著( )
A.供給和需求的增加而上升 B.供給和需求的減少麗上升
C. 需求的減少和供給的增加而上升 D.需求的增加和供給的減少而上升
3. 給消費者帶來相同滿足程度的商品組合集中在( )
A.生產可能性曲線上B.無差異曲線上 C.預算約束曲線上 D.需求曲線上
4. 已知某種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賣者要想獲得更多的收益,應該:( )
A.適當降低價格 B.適當提高價格 C.保持價格不變 D.加大銷售量
5. 消費者的預算線反映了( a )
A.消費者的收入約束 B.消費者的偏好 C.消費者的需求 D.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狀態
6. 當計程車租金上漲後,對公共汽車服務的( )。
A、需求減少 B、需求增加 C、需求不變 D、先增後減
7. 需求的價格彈性是指( a )。
A、需求量的變化與價格變化之比 B、價格變化與需求量的變化之比
C、商品需求量的變動率與價格變動率之比D、以上答案均不正確
8. 在下列情況中,應該計入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是( )
A.去年生產而在今年銷售出去的計算機 B.當年生產的計算機
C.張某去年購買而在今年轉讓給他人的計算機D.某計算機廠商當年計劃生產的計算機
9. 假定名義貨幣供給量不變,價格總水平上升將導致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LM曲線上的一點( )
A.沿原LM曲線向上方移動 B.沿原LM曲線向下方移動
C.向右移動到另一條LM曲線上 D.向左移動到另一條LM曲線上
10.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 )
A.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 B中央銀行增減對商業銀行的貸款
C中央銀行買賣政府債券的活動 D中央銀行增減貨幣發行量
11. 完全競爭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形狀是( )
A.垂直的 B.水平的 C.向右上方傾斜 D.向右下方傾斜
12. 消費者剩餘是指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時,從消費中得到的( )
A.滿足程度 B.滿足程度超過他實際支付的價格部分
C.邊際效用 D.滿足程度小於他實際支付的價格部分
13. 最需要進行廣告宣傳的市場是( )
A完全競爭市場 B完全壟斷市 C壟斷競爭市場 D.寡頭壟斷市場
14. 下列各項中會導致一國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外移動的一項是( )
A.失業B.價格總水平提高C.技術進步 D.消費品生產增加,資本品生產下降
15. 經濟學分析中所說的短期是指( )
A.一年之內 B.全部生產要素都可隨產量調整的時期
C.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不能調整的時期 D.只能調整一年生產要素的時期
16. 在維持產量不變的前提下,當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斷增加時,每一單位的這種生產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遞減的,這一規律是( )。
A、邊際效用遞減B、邊際收益遞減C、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D、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遞減
17. 德州市存在100名紡織技術人員失業,同時濱洲又缺乏這類人員,這種事業是( )。
A.摩擦性失業 B.結構性失業C.需求不足型失業 D.自願失業
18. 與邊際儲蓄傾向提高相對應的情況是( )
A.可支配收入水平減少B.邊際消費傾向下降C.邊際消費傾向上升 D.平均儲蓄傾向下降
19. 當經濟中存在通貨膨脹時,應該採取的財政政策工具是( )
A增加政府支出和減少稅收 B減少政府支出和減少稅收
C減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稅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稅收
20. 假如廠商生產的產量從1000單位增加到1002單位,總成本從2000美元上升到2020美元,那麼它的邊際成本等於( )
A.10美元 B.20美元 C.2020美元 D.2美元
adbaa bcbdc bbccc cabba
有些題目這個網址上有
http://hi..com/%CB%EF%CE%F2%BF%D5%C2%F4%B3%AA%C6%AC/blog/item/039adc3461131e4b251f14c1.html
11題是完全競爭市場,需求曲線完全富有彈性,應該是水平的
17題參見http://www.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JL,20070522,00033292
19題通貨膨脹正是政府缺乏資金於是用發行更多貨幣來簡單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要政府減少支出。
② (網路經濟學)試論述傳統經濟下的壟斷與網路經濟下的壟斷對技術創新的不同作用。
壟斷資本主義下的國際經濟調節具有重要作用,這些作用具體表現在:國際傾向基內金容組織有助於增進國際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與平衡發展,穩定國際匯率,世界銀行向成員國提供長期貨款,有助於促進經濟復興與發展;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協調某種要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國際會議等,是對世界經濟產生很大影響的重要國際會議和國際經濟協調活動;自由貿易、關稅同盟和政治經濟聯合體等是各國間經濟聯合程度不同、國家間集團的共同調節和干預深度不同的國際協調分工。地區經濟集體化以增強擴大集體內部的經濟實力,提高集團在國際經濟中的競爭力,為集團成員爭得更大的經濟利益為宗旨。
③ 網路經濟學中,在網路市場中壟斷與競爭關系的變化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斯洛登事件
變化在斯洛登事件之後有什麼變化嗎?
④ 網路經濟市場的競爭與壟斷的特點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的劃分為: 1、完全競爭 2、壟斷競爭 3、寡頭壟斷 4、完全壟斷1.完全競爭(特點比如說:市場信息完全共享,每個公司的產品都是另一個的
⑤ 分析經濟學意義上的「壟斷」與《反壟斷法》意義上的「壟斷」之間的關系。
經濟學中所研究壟斷的側重點與反壟斷法上研究壟斷的側重點是不同的。經濟學論內述的壟斷容主要是側重於判斷市場的狀態,而反壟斷法上側重於在這種狀態下經濟主體的市場交換行為,以及這種行為所造成的過度壟斷的消極後果,即反壟斷法中所規范的對象———壟斷行為。經濟學意義上的壟斷是指只有一個賣者的市場,這是一種純粹壟斷。如果從技術上來說,只有一家企業才具有完全的規模經濟時,則稱為自然壟斷。屬於與完全競爭相對的不完全競爭形式,是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通過一定的手段對生產或市場實施的一種排他性的控制,從而排除或限制競爭的行為或狀態。客觀上,壟斷既表現為對生產或市場事實上的壟斷狀態,同時也表現為各種限制競爭的行為。而我國《反壟斷法》第三條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
這是我考前我參閱了多篇論文整理出來的~~
⑥ 比較完全競爭、寡頭壟斷、壟斷三種市場結構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動力 救急
通過對不同市場條件下廠商的需求曲線的形狀及其在長期均衡時與長期平均成本LAC曲線的關系的分析,可比較不同類型廠商的長期均衡價格水平和長期均衡產量水平。得出結論:完全競爭市場的經濟效率最高,壟斷競爭市場較高,寡頭市場較低,壟斷市場最低。一個行業在長期均衡時是否實現了價格等於長期邊際成本,也是判斷該行業是否實現了有效的資源配置的一個條件。完全競爭廠商在長期均衡時實現了P=LMC,而其他類型市場的廠商的長期均衡時都是P>LMC,它意味著這些行業的商品供給不足。此外,對不同市場的經濟效率的比較還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關於壟斷市場與技術進步的關系。有的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壟斷廠商利用壟斷地位就可以長期獲得利潤,所以,壟斷是不利於技術進步的。另有西方經濟學家認為,高額的壟斷利潤所形成的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壟斷地位對壟斷利潤的保持,都是有利於技術進步的。關於規模經濟。在有些行業的生產中,寡頭廠商和壟斷廠商的大規模生產所帶來的好處,有利於經濟效率的提高。關於產品的差異。一般認為,完全競爭市場上完全相同的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各種偏好,壟斷競爭市場上多樣化的產品有利於消費者的選擇。產品差別寡頭市場的情況與壟斷競爭市場相似。關於廣告支出。壟斷競爭市場和產品差別寡頭市場上都有大量的廣告,一方面,廣告為消費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過於龐大的廣告支出浪費了資源和提高了銷售價格,且有些誇張的廣告還給消費者帶來不利的影響。
⑦ 《管理經濟學》:怎樣看待市場壟斷以及完全壟斷市場的
其中,企業最希望的就是自己成為市場的完全壟斷者。完全壟斷的市場的形成內,容需要滿足四個條件:
1.一種商品只有一個生產者,它能完全控制市場上的價格以及出售的產量,是價格的定製者;
2.沒有替代品,壟斷者的商品和其他商品有著極高的差異性,不受競爭威脅,不擔心會有競爭者來爭奪市場份額;
3.存在著巨大的進入障礙,潛在的競爭者沒有可能進入該市場;
4.市場上的信息也不透明。
完全壟斷市場的成因:
1.規模經濟非常顯著的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
2.政府特許。由政策法規等形成的排他性經營權。例如煙草專賣、例如廣電局專管專控的廣播電視領域。
3.原料壟斷。
4.關鍵技術壟斷。
上述都比較容易理解。另外,消費者的鎖定、網路外延也是容易形成壟斷的原因。
5.消費者偏好、慣性就形成了一定消費者鎖定從而把企業推向壟斷地位,例如長期以來習慣使用QQ而不用MSN的網民,特別朋友圈也同在QQ的網民,QQ工具就成為該網民唯一的壟斷性企業。
6.網路外延也會形成壟斷。由於「先入為准」所形成的一種行業標准、或者擁有一定的用戶擁有廣泛群眾基礎所決定的。
⑧ 簡述市場經濟與市場失靈的關系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對經濟學家而言,這個詞彙通常用於無效率狀況特別重大時,或非市場機構較有效率且創造財富的能力較私人選擇為佳時。另一方面,市場失靈也通常被用於描述市場力量無法滿足公共利益的狀況。在此著重於經濟學主流的看法。經濟學家使用模型化理論解釋或了解這個狀況,市場失靈的二個主要原因為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市場決策機制。次佳的市場結構。市場失靈在某些經濟體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應否由市場力量引導運作的爭論。而這也產生要用什麼來取代市場的爭議。最常見對市場失靈的反應是由政府部門產出部份產品及勞務。然而,政府幹預亦可能造成非市場的失靈。市場失靈的原因:1、公共產品。經濟社會生產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私人物品,一類是公共物品。簡單地講,私人物品是只能供個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裝等。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人對公共物品的享用並不影響另一個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對公共物品的享用無需付費。例如國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帶給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國家安全時一點都不會影響公民乙對國家安全的享用,並且人們也無需花錢就能享用這種安全。2、壟斷。對市場某種程度的(如寡頭)和完全的壟斷可能使得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對這種情況的糾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主要通過對市場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干預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這方面的干預屬於政府的產業結構政策。3、外部影響。市場經濟活動是以互惠的交易為基礎,因此市場中人們的利益關系實質上是同金錢有聯系的利益關系。例如,甲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務,甲就有權向乙索取補償。當人們從事這種需要支付或獲取金錢的經濟活動時,還可能對其他人產生一些其他的影響,這些影響對於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無論有益還是有害,都不屬於交易關系。這些處於交易關系之外的對他人的影響被為外部影響,也被稱為經濟活動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邊的工廠排出的廢水污染了河流對他人造成損害。工廠排廢水是為了生產產品賺錢,工廠同購買它的產品的顧客之間的關系是金錢交換關系,但工廠由此造成的對他人的損害卻可能無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賠償費。這種影響就是工廠生產的外部影響。當這種影響對他人有害時,就稱之為外部不經濟。當這種影響對他人有益時就稱之為外部經濟。比如你擺在陽台上的鮮花可能給路過這里的人帶來外部經濟。4、非對稱信息。由於經濟活動的參與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欺詐,這會損害正當的交易。當人們對欺詐的擔心嚴重影響交易活動時,市場的正常作用就會喪失,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也就失靈了。此時市場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決問題,為了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轉,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規來約束和制止欺詐行為。在宏觀調控時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政府盡量不參與資源配置;二是一旦參與要以市場的手段來進行。針對市場失靈的三大表現,作為經濟主體的各級政府,發揮應有的經濟職能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可以採取如下對策。首先,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以保證整個國民經濟有良好的「硬體條件」。同時,政府還要承擔起那些投資規模大、資金回收期長而又是對經濟發展起重大影響作用的項目,如國防建設、教育、醫療衛生、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三峽工程等等。這樣,既解決了市場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問題,保證了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同時,政府投資在過程中還可以解決相當一部分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也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投資和生產,從而推動經濟的繁榮。近些年來,我國政府連年發行國債以專門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帶有行政壟斷性質的經營性行業,政企不分、以行政權力阻止商業競爭對手進入其市場壟斷范圍。其高經濟收益的取得是與行業的行政壟斷地位聯系在一起的,含有大量的非公平競爭因素。長此以往,諸如此類的市場失靈現象就會嚴重阻礙市場經濟的運行和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對於經濟發展中的壟斷問題和其他不正當競爭問題,政府要站在仲裁者的立場,通過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並嚴格執法加以解決。第二,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和具體的運行體制,制定各級各類中長期的發展規劃,降低交易成本,為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軟體條件」。制度或體制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如缺乏良好的激勵制度,個人或企業的勤奮勞作未能獲得應有的報酬,就會降低其工作積極主動性,小而言之是企業的損失,若社會的大氣候如此,損失的就是國家了。再如若某人被搶劫而無人問津,沒有一個健全的制度能夠保證其財產安全或財產所有權,這個社會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經濟秩序和經濟安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甚至將制度的變遷視為經濟增長的原因,可見制度建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來說,當務之急是完善財產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決定》也指出,要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制定和研究,提出發展的重大戰略、基本任務和產業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第三,政府還需要利用利率、國債、匯率、稅收、預算等經濟調控手段來「熨平」經濟周期,使經濟導入持續穩定的發展。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使西方世界走出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夢魘;1998年以來我國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支撐我國順利走過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歲月,而且5年來一直保持7%以上的GDP的增長率,成為世界經濟的「一枝獨秀」。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以國家的宏觀目標和總體要求為主要依據,發揮財政政策的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結構、調節收入;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保持幣值穩定、貨幣供求總量的平衡。第四,政府要通過收入政策、稅收政策和其他相關政策,努力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城鄉之間的差距,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要加強對區域發展的協調和指導,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鼓勵東部有條件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國90年代末,作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其背景就是考慮到東部、中部與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拉大引發了問題以及縮小差距所能帶來的收益前景,抓住了世紀之交的歷史機遇有目標、分階段的推進西部地區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近期中央再次作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也是看到東北地區制度滯後、技術落後、下崗人數眾多等情況,抓住重工業化時代的到來的機遇而作出的正確決策。在收入分配方面,政府要進行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導向,通過政策的傾斜,對不同地區和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公平與否的評價和調整。通過轉移支付、完善稅收制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以扶持弱勢群體,調節公眾的心理平衡,達到維護經濟穩定發展的目的。最後,政府在實現其調節職能時,要注意不斷提高面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SARS」的傳播是對我國政府的執政能力的考驗。「SARS」之所以對經濟影響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一點是人們心理上的「不確定性」,即不知道如何預防、如何治療、何時結束、何時卷土重來等等。產生這些不確定的原因是信息沒有及時、精確、有效的披露和傳達。面對目前經濟全球化、系統開放化、行為自由化的社會,政府的效率高低衡量標准就是能否在最短的時間里,付出最小的代價而得到最優的方案來解決問題,實現對宏觀經濟的有效調控。所以,不論對於醫療衛生問題,還是金融危機、經濟安全問題,甚至國防安全問題,政府的工作效率要不斷提高。我國正處於有史以來發展的最好時機。我們要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指引下,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政府的調控能力和應變能力,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保障我國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健康、穩定、持續地增長。
⑨ 用經濟學角度回答競爭市場與壟斷市場相同與不同之處
是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市場嗎?
還是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
⑩ 如何認識市場中競爭和壟斷因素的作用
壟斷與競爭及其相互關系是市場經濟中的重大基本問題,也是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無法迴避的熱門話題。
壟斷是市場競爭的高級形式。
目前的壟斷有些是自然競爭造成的壟斷,有些是人為形成的壟斷,兩種形式只有看是否符合國民國家發展的需要,沒有優劣之分。有些壟斷只形成了壟斷利潤,有些壟斷則形成了國家之間的競爭了,單純的一味的反壟斷不是明智之舉。
一、市場經濟下的壟斷和反壟斷
壟斷作為市場競爭中的一種重要現象,總是與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緊密相聯。從壟斷與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聯系劃分,可以將壟斷分為3種:一種是與市場經濟體制密切聯系的壟斷,這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另一種是與資本主義制度密切聯系的壟斷;還有一種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密切聯系的壟斷。
深入探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壟斷與競爭,首先需要對市場經濟下的壟斷以及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反壟斷的問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一)壟斷的基本定義和主要類型
壟斷一詞的英文也可以翻譯為獨占或排他性控制。經濟學意義上的壟斷通常是指一個或幾個生產者獨占生產或市場。一般地講,經濟學上的壟斷,可以包括單一的個人、組織或集團排他性地控制某種資源、產品、技術或市場。通常將少數幾家企業獨占生產和市場的狀況稱為寡頭壟斷。
對壟斷有不同的劃分方法,通常可以將壟斷劃分為3種類型:
一是自然壟斷。自然壟斷是指某些行業的自然屬性以及產品的生產和技術自然特徵決定了一個行業或領域中,由一個生產者或幾個生產者經營比大量生產者經營資源配置效率更高、生產成本相對更低,由此形成了排他性的經營格局。如鐵路、電力、電信等行業都是具有明顯自然壟斷特點的行業。這些行業一般具有網路特徵,這些網路是個完整的整體,是不可分割的,人為將其分割,只不過是將大的區域壟斷分割成小的區域壟斷,並不會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相反可能帶來交易成本的上升、「通過能力」的降低和規模報酬的下降。需要指出的是,在自然壟斷行業中,許多環節是可以競爭的,如電力行業,電網通常是壟斷的,但發電環節是可以競爭的。同時,自然壟斷行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替代產品的出現等,一些自然壟斷行業也可以放鬆管制,引入競爭。
二是市場壟斷。市場壟斷是指企業由於具有技術優勢或經營有方等原因,通過市場競爭獲得支配性的市場份額,在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
三是行政壟斷。這里的行政壟斷不是指政府機關獨占某個行業的生產和市場,是指政府通過給予或授權的方式使一家或幾家企業享有排他性生產某種產品或提供某種服務的權利,如城市的供水等往往是政府授權經營的。
(二)壟斷形成的主要原因
不同種類的壟斷,其成因不盡相同。就行業壟斷而言,大致有以下5種:
第一種是由成本特性產生的壟斷。一些產業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資,才能形成供給能力。對於這些產業來說,新的競爭對手面臨很高的「進入門檻」,因為他們必須再支付一筆巨大的投資,才可能與已進入的廠商進行競爭。通常所說的自然壟斷行業往往具有這種特徵。第二種是由市場贏家形成的壟斷。市場競爭就會有輸贏,商場競爭的勝出者可能憑借實力和策略,最終將所有競爭對手驅出市場。這是市場壟斷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三種是由強制形成的壟斷。主要是運用非經濟的強制力量,消除競爭對手,保持對市場的排他性獨占。第四種是由發明的專利權或版權或商業秘密形成的壟斷。當然,技術一旦發明出來,由社會共用可以加快新技術的普及並推動經濟發展,所以對專利的保護,通常設立一個時間區,過了時限就對社會免費開放。發明專利或版權都屬於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獨占性或壟斷性,而知識產權在法治國家屬於國家法律保護的合法壟斷。第五種是由資源的天賦特性帶來產品或服務的獨特性。比如美國流行歌王邁克爾·傑克遜的歌曲,這類產品市場上獨一無二,消費者又願意出價來欣賞,資源所有者就擁有排他性的獨占權。
(三)市場經濟國家反壟斷的動因和趨勢
壟斷作為與市場經濟緊密相隨的一個重要現象,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過程,相應的,市場經濟國家的反壟斷也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過程。探討市場經濟國家反壟斷的動因和趨勢,有利於我們全面認識市場和競爭的作用,有利於我們辯證分析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壟斷與競爭的關系。
第一,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是市場經濟國家反壟斷的基本動因。市場是人類社會經濟和科技進步的一個強大原動力。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競爭。壟斷作為市場競爭的對立面和禁錮器,自然成為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限制的對象。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夠產生深刻的影響和巨大的推動,根本原因也在於實行了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充分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從而使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等活力競相迸發,使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改革開放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也必然要求我國加大反壟斷的力度。
第二,反壟斷是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要求和做法。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在自由競爭的情況下,一方面,企業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潛力,不斷創新,改善管理及改進工藝以不斷地降低成本,減少開支,使自身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從而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企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自由競爭市場的存在促使企業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給消費者以眾多物美價廉的選擇,從而使消費者和整個社會的福利達到最大化。因此,市場競爭是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合理配置的最優選擇,而壟斷削弱甚至阻礙了企業之間的競爭,少數企業之間通過達成壟斷協議,或一個企業憑借壟斷優勢獨占市場,形成對市場定價和份額的壟斷,不僅損害了其他競爭者的利益,也最終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因此,發展市場經濟必須反對壟斷,即最大限度地限制壟斷的負面影響。正因為如此,19世紀末期世界經濟發展進入壟斷資本主義的時期後,一些國家均採取了嚴厲的立法來進行反壟斷的法律規制。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各國反壟斷立法的步伐大大加快。
第三,反對限制、排斥市場競爭的壟斷行為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反壟斷的重點。壟斷作為一種經濟社會現象,可以指一種壟斷地位,也可以指一種壟斷行為。所謂壟斷地位,主要指在市場上處於支配性地位;所謂壟斷行為,主要指利用支配地位限制、排斥市場競爭行為甚至打擊競爭對手的舉措。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家反壟斷法的重點都轉向反對壟斷行為。
總之,全面認識和辯證分析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壟斷與競爭的關系,需要把握3點:其一,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競爭是人類經濟、科技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原動力。實行和發展市場經濟,必須反對和限制阻礙市場競爭的壟斷。其二,壟斷是一種復雜的經濟社會現象。壟斷與市場競爭是一對矛盾,如同硬幣的兩面,壟斷既有阻礙科技進步和經濟效率提高的一面,又有客觀存在的現實一面,對壟斷需要作具體分析。其三,反壟斷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政策取向。反壟斷既要著眼於自由競爭又要著眼於經濟效率,既要著眼於國內競爭又要著眼於國際競爭。反壟斷既要反對和限制壟斷地位,又要重點反對壟斷行為。
二、壟斷在我國表現的主要特點及成因
我們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此決定了,壟斷在我國既具有市場經濟下的一般特點,又有區別於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的地方。
分析和歸納壟斷在我國的表現,其特點主要有5個方面:一是壟斷涉及的行業較多和較寬。許多在西方發達國家允許自由競爭的領域和行業,在我國則屬於壟斷領域和行業。二是行政壟斷佔有較大比重。三是壟斷大多集中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行業和領域。四是自然壟斷與行政壟斷往往交織在一起。五是壟斷行業中處於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大多是國有企業。
我國壟斷現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原因、國情原因、文化原因等,但最主要的還在於體制性原因。
借鑒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反壟斷立法的基本理念,我國於2008年8月1日開始實施的《反壟斷法》著力要限制或排除的也是壟斷行為,主要是3種壟斷行為:一是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二是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三是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作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密切相關的壟斷,具有不同於一般市場經濟國家的特徵和特殊的形成原因,全面認識和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壟斷與競爭的關系,至少需要把握以下3點:第一,由於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以及法制環境等不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允許充分競爭的行業,在我國可能相當一段時間仍然要實行壟斷,因此,不能簡單照搬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和做法。第二,行政壟斷是目前我國壟斷現象中的重要特徵,其形成原因是復雜的,其存在既有客觀和合理的一面,又有消極的影響。對行政壟斷要作具體分析。第三,反對壟斷也是我國發展市場經濟總的趨勢和改革的主要政策取向。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應結合各方面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不斷
三、辯證分析市場經濟下壟斷和競爭的關系
壟斷在我國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社會現象,壟斷還涉及到社會財富分配和人們切身利益,再加上我國行業壟斷與國有企業往往交織在一起,因此,圍繞壟斷和反壟斷必然會成為我國社會的熱門話題,而且很容易形成不同認識甚至產生爭論,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辯證的分析。
(一)我國存在的壟斷的利弊分析
從「壟斷」的內涵即「排他性控制」的特點來說,壟斷會產生許多影響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率的負面效果。但「排他性控制」也是經濟秩序的支撐點,也有其正面效應。比如,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產權的基本特徵就是排他性專有。同樣,壟斷在我國也是利弊並存。總的說,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能夠取得巨大變化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我國走向繁榮昌盛的一條必由之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個領域改革,包括深化壟斷行業和企業的改革,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不加分析地看待壟斷問題。應該看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行業存在或出現壟斷現象,也有其合理存在和客觀有利的一面。比如,有利於減少無序競爭。競爭作為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和要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競爭也存在有益的競爭和有害的競爭的區別。從我國實際情況看,長期以來,不少行業存在無序競爭現象,造成市場秩序混亂,假冒偽劣不斷,環境生態受損,社會資源浪費,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產業集中度太低。從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角度看,在有些行業中,有時適度壟斷會比無序競爭更為有利。因此,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壟斷的利弊,要進行深入研究和辯證分析,切忌一刀切和簡單化,既不能誇大壟斷客觀有利的一面,也不能簡單地將壟斷視為一種不好的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看作一種無效的經濟制度和市場結構,全盤加以否定。
(二)行業壟斷與國有企業壟斷的關系
關於行業壟斷與國有企業壟斷的關系,至少需要把握以下3點:
第一,我國壟斷行業中大型企業多為國有企業。應該說,中央企業在我國一些行業中處於壟斷地位,這是客觀事實。國有經濟要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保持控制力,必然會出現這種現象。提高行業集中度也會出現國有企業壟斷地位加劇的現象,因為許多行業排頭兵企業大多是國有企業。對這種壟斷現象既不要刻意迴避,也不要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
第二,在具有網路特點的自然壟斷行業中雖然其網路是壟斷的,但其他許多環節是可以競爭的,因此,一些壟斷行業往往是既有壟斷的一面,也有競爭的一面。如電力行業中的電網運營處於壟斷地位,但發電企業中,中央企業中僅以火力發電為主的就有好幾家企業,此外,還有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等核電和水電集團公司,相互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第三,完全壟斷型的行業是很少的,大多數壟斷行業往往是既有壟斷也有競爭。從中央企業的實際看,無論是石油企業還是電信企業,或是電力企業,都是既有處於市場支配地位的一面,又有幾家企業競爭的一面,而且競爭往往十分激烈。雖然一個行業只有少數幾家企業,雖然都是中央企業,但都要接受嚴格的經營業績考核,都面臨市場份額和效益提升等問題。因此,壟斷行業里的國有企業競爭也是很激烈的。
(三)壟斷行業改革與國有企業改革的關系
西方發達國家反壟斷的對象往往是大型私營企業或是公眾公司,而不是國有企業。由於我國壟斷行業中處於支配地位的大多是國有企業,在國內往往把反壟斷對象全部集中於國有企業,把深化壟斷行業改革等同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在我國,分析壟斷行業改革與國有企業改革的關系,至少需要把握3點:
第一,深化壟斷行業改革與國有企業改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由於我國壟斷行業中處於支配地位的大多是國有企業,因此,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在相當程度上就必須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但也要看到,國有企業包括中央企業並不都涉及壟斷。現有100多家中央企業中,既有壟斷行業的企業,又有非壟斷行業的企業,而且大多數企業屬於非壟斷行業的企業。
第二,我國不少非國有企業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也存在壟斷現象。對企業來說,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無論是中央企業還是地方國企,都希望在競爭中獲得支配地位。實際上,目前我國存在壟斷現象的行業遠不止國有企業占支配地位的行業,如電腦操作系統、感光材料、汽車輪胎、互聯網等行業,都存在壟斷現象。
第三,要區分壟斷地位與壟斷行為。中央企業在壟斷行業大多處於支配地位,但這不等於採取了壟斷行為。國務院多次強調中央企業要依法經營,這包括處於壟斷行業的中央企業不能利用壟斷地位限制、排斥市場競爭,去謀取發展和獲取利潤,即不能有任何壟斷行為。我們不能因為少數國有企業存在壟斷行為把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統統歸於是壟斷地位造成的,甚至把公眾反映強烈的一些社會問題的根源也都歸結為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
總之,不能把壟斷行業改革等同於國有企業改革,更不能把反壟斷等同於反國企。需要指出的是,對國有企業進行的善意批評和改革建議應該持歡迎和支持的態度,但要警惕有人借反壟斷為名醜化國有企業,對不負責任的攻擊言論要理直氣壯地給予批評和駁斥。
(四)國有企業利潤與壟斷的關系
關於國有企業利潤與壟斷的關系這個問題,從兩個方面來看,可能更為全面和客觀。
一方面,國有企業主要是中央企業的利潤確實與所處的壟斷行業密切相關。社會上之所以經常把中央企業的利潤增長歸結為壟斷,其重要依據之一就是中央企業利潤大戶前10名往往佔中央利潤總額的大多數,而這些企業所處的行業大多屬於壟斷行業。
另一方面,中央企業利潤增長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央企業這些年在深化體制改革、加強內部管理、加大技術創新、調整布局結構、提高隊伍素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艱辛努力,對利潤增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對國有企業利潤的增長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各級國資委組建以來,在調整國有企業布局結構、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強化經營業績考核、改進薪酬激勵辦法、改革選人用人辦法、加強國有企業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較好地調動了中央企業和廣大職工的生產經營積極性,促進了國有企業經營業績的明顯提升。應該說,沒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積極進展,中央企業是難以取得這些成就的。因此,把中央企業利潤大幅增長都歸結為壟斷的說法,是缺乏說服力和數據支持的,是不符合實際的。
同時還要看到,多年來,國有企業承擔了大量社會責任。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社會上一些人在評價國有企業利潤時,只講國企壟斷,不講社會責任,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公正的。在分析國有企業與壟斷的關系時,既要看到國有企業因壟斷地位而能夠獲得較多利潤,也要看到國有企業因承擔更多國家和社會責任而付出更多。
總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壟斷及其成因和作用要全面認識,對壟斷與競爭的關系要作辯證分析。這樣講,決不是要否認深化壟斷行業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們要繼續推進壟斷行業的改革,努力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進一步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受到法律同等保護的體制環境,從而進一步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