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搞課題研究,課題是「粉絲經濟崛起的影響」。各位對這種經濟帶來的影響有何看法呢歡迎發表。。
名人和奇觀填補了空虛,進而造就了娛樂崇拜,同時導致了一種淺薄、浮華的商品文化的統治。商品文化無法造就完整的文化,因為它在每件商品上都打上了轉瞬即逝和完全不可替代的烙印
24歲的王瑜是一名外企白領,她的另一身份是超女譚維維的支持者團體的組織人。這些支持者被戲稱為「維生素」。自從成為「維生素」以後,王瑜每天的生活添加了一項新的內容:去網上俱樂部發帖和頂帖,到各個論壇宣傳偶像的最新動態。「譚維維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王瑜說。
中國文化產業在過去幾年的爆炸式發展在製造出無數娛樂明星的同時,也催生了大量象王瑜這樣的明星崇拜份子,這些明星崇拜份子擁有一個共同的稱謂:粉絲(英文fans的音譯,意即迷,狂熱者)。時至今日,「粉絲」已然成為文化消費中最活躍、最廣大的群體,並逐漸形成一種具有獨特鮮明特色的「粉絲文化」。
粉絲社會學
「每次我走近湖南台所在的廣電大廈,還有幾百米距離,就已經看見成千上萬的『粉絲』圍在道路兩旁,那景象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比如人數最多的『玉米』身穿統一的黃色上衣,列著方隊,就像古羅馬開過來的『黃色玉米兵團』,還高喊口號『玉米不怕累』,那種沸騰的場面只能用瘋狂來形容……」超女評委黑楠這樣描述過他眼中的「粉絲」。
對公眾人物具有強烈的認同,構成了「粉絲」的社會心理基礎。在明星的號召下,「人們像社會動物一樣聚集在一起。他們沉醉於從過度興奮的人群中迸發出來的神秘力量,然後又逐步進入易受暗示影響的狀態,就像那種由葯物和催眠術引發的狀態。」(塞奇·莫斯科維奇)
粉絲們在各大城市的鬧市區「掃街」、在白領們集中的寫字樓「掃樓」……在一切可能的場景下為自己的偶像拉票。他們身著統一的服裝、舉著偶像的招貼來吸引路人注意力,他們用一個棒棒糖等小禮物來請求過路陌生人的支持……
但「瘋狂」背後卻有著清醒的理性規劃。《中國青年報》的文章《超女評選中的公民意識》介紹了張靚影的粉絲們的自組織行為:「『涼粉』成立了五個職能部門:宣傳部、策劃部、財務部、組織監察部和長沙現場工作部。他們在網上策劃、討論、決策,共同起草、制定和修改規則,並公之於眾。整個過程都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
這是一種有趣的現象。過去那種游兵散勇式的追星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具有了社會動力學意義上的群體。尤其引人矚目的是,作為一個社群,「粉絲」們正日益主動參與到當代中國文化和社會的轉型進程之中。
2007年1月,一個名為「粉絲公益聯盟」的團隊在北京宣布成立,加入聯盟的有上百個粉絲團體,參與人數眾多。成立的當天下午,粉絲聯盟的成員一起乘車前往順義,參與「走進太陽村」行動。這次行動為太陽村共籌得資金2820元整,衣物49包,鞋5雙,書若干,文具若干。在活動中,各個粉絲團體與孩子們一起溝通交流,表演節目,參加互動小游戲,去操場摘辣椒……和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
粉絲團體的崛起凸顯出中國民間的自組織行為的勃興。盡管如此,與近年中國社會蓬勃發展的其他民間組織相比,「粉絲」群體所表現出來的這種組織關系還顯得十分微弱。「粉絲」群體的團隊精神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象徵,其組織行為是為了追求文化和興趣認同,但它本身不具備社會團體所有的基本屬性。它的交流意義主要體現在媒介化的互動和個人的興趣互動,而非社會運動。
粉絲經濟學
龐大的「粉絲」人群自然也蘊涵著巨大的經濟能量。2006年11月6日,全球首個以粉絲為主題的節慶正式創立推出,主辦者明確宣稱「粉絲節」的目的,「就是為了孕育粉絲健康文化,撬動一個潛力巨大的『粉絲產業』,形成一種新興的『粉絲經濟』。」
「現在一般性的粉絲都需要交納一定的年費,從10元到100元不等,如果另外組織活動的話,還要再收取活動費。」一位熟知粉絲團運作的人士透露說。
據她推算,一個300人左右的「粉絲團」一年所產生的費用至少在五六萬元左右,「這些費用的收支大都沒有合法憑證,完全只能靠經手人自律,光是在采購環節上的灰色收入就非常可觀。而且一旦高層換人或者組織解散,這些錢只能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職業粉絲也開始吃香。據一位職業粉絲的「管理者」介紹,他們與各類選秀節目的選手、主辦方都有聯系,只要客戶出資,他們便可提供專業的粉絲服務。服務內容包括由職業粉絲舉海報、高聲吶喊,以及在網上發帖子等。一名網名叫「扎辮子」的杭州「職業粉絲」甚至為粉絲團制訂了報酬標准:「喉嚨嘶啞50元,淚流滿面100元,如果選手晉級,再加獎金。」
「職業粉絲」的出現甚至引起了專業經紀公司的不安:「現在很多粉絲在網上公開抨擊我們,甚至還為藝人制定了一整套包裝、宣傳計劃與我們交涉,頗有越俎代庖之嫌。」一位經紀公司的公關抱怨說。
龐大的「粉絲」人群也引起了網路公司的注意。博客中國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王吉鵬創立了中國第一個以粉絲為中心的專業性門戶網站———粉絲網,主要做的就是滿足粉絲的一切需求,讓粉絲分享追明星的快樂。成立至今,最大的粉絲群是周傑倫的粉絲,有70多萬注冊用戶。
王吉鵬認為,「粉絲」正在成為造星的主宰力量之一,運用互聯網則可以打造「粉絲經濟」的財富鏈條。比如組織粉絲與明星的見面會,可以帶動銷售明星相關產品;網站通過提供圖片、文章、視頻、音頻等增值服務,還可以增加盈利模式;甚至還可以通過與唱片公司、經紀公司合作,把粉絲包裝成「明星粉絲」。
王吉鵬向媒體透露說:「去年11月網站上線後,目前的流量已是當時的300至400倍;百事可樂、耐克等已在粉絲網上投放廣告;無線業務正在籌備,第二筆融資也在洽談。」
另一個專業粉絲網站IGOGO8網為粉絲推出了一系列的服務內容,包括製作專業的「粉絲身份證」。目前IGOGO8網正在積極地與經紀公司談判,在身份證上增加一些附加的內容;粉絲裝備的衍生產品,比如粉絲T-Shirt,在線把粉絲與偶像頭像放在一起等等,這些將為網站帶來一定的收益。
「娛樂產業的金礦只露出了一小角,粉絲網將挖掘更深的領域。」王吉鵬說,「從粉絲的規模、消費力量及組織架構上看,當前的娛樂市場已進入以粉絲為主導的時代。」
偶像的黃昏
從表面上看,粉絲是作為明星的附庸而存在。然而在粉絲當道的時代,他們的崇拜者們卻面臨尷尬的境地。
2007年,各種選秀活動依舊進行,希望一夜成名的人們仍然在惴惴不安地憧憬著明星之夢。然而那些昔日的偶像卻並不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幸運。選秀節目「我型我秀」的人氣之王師洋因不滿公司對自己的安排,單方面提出解約,但是上騰娛樂一直沒有答應師洋的解約要求,並且也不給他安排任何演出。這位紅極一時的明星如今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也沒有自由,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不見。
這種情形是無法避免的。大眾傳媒不容許個人對任何偶像的持續膜拜,而是不斷以新的偶像替代舊的偶像。因此它們在進行造神運動的同時,卻不斷進行著對這些偶像加以否定和毀滅。這個偶像替換游戲,瓦解了「粉絲」們的情感,卻刺激了他們新的慾望。
英國學者克里斯·羅傑克在《名流》中寫道:「隨著上帝的遠去和教堂的衰敗,人們尋求救贖的聖典道具被迫壞了。名人和奇觀填補了空虛,進而造就了娛樂崇拜,同時也導致了一種淺薄、浮華的商品文化的統治。因而,娛樂崇拜掩飾了文化瓦解。商品文化無法造就完整的文化,因為它在每件商品上都打上了轉瞬即逝和完全不可替代的烙印。」
對於一夜成名的偶像來說,即使你簽了約,途中的變數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相對龐大的娛樂工業,明星只是可以加以利用的鏍絲釘,一個任由扭曲的符號,隨時可以被取替和遺忘。而他們的「粉絲「,也只能在失望中等待著下一個偶像的降臨。
⑵ 如何引導市場機制發揮粉絲經濟積極作用
粉絲經濟其實是消費者受消費心理影響的經濟學道理。
大量的粉絲群體,受從眾心理支配,發揮消費對生產的導向作用。
⑶ 寫粉絲經濟算不算經濟學論文
也算。
粉絲經濟其實就是流量經濟。和廣告學里的流量是一個概念。
⑷ 粉絲經濟學的介紹
龐大的「粉絲」人群自然也蘊涵著巨大的經濟能量。2006年11月6日,全球首個以粉絲為主題的節慶正式創立推出,主辦者明確宣稱「粉絲節」的目的,「就是為了孕育粉絲健康文化,撬動一個潛力巨大的『粉絲產業』,形成一種新興的『粉絲經濟』。」
⑸ 什麼是粉絲經濟具體說下是什麼意思
簡單地說就是粉絲可以為他們所關注的名人帶去收益,如何提高這種收益就是屬於經濟學最關注的問題,所以如何讓粉絲為自己帶來更豐厚的收益就被稱為粉絲經濟
⑹ 什麼是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學
龐大的「粉絲」人群自然也蘊涵著巨大的經濟能量。2006年11月6日,全球首個以粉絲為主題的節慶正式創立推出,主辦者明確宣稱「粉絲節」的目的,「就是為了孕育粉絲健康文化,撬動一個潛力巨大的『粉絲產業』,形成一種新興的『粉絲經濟』。」
目錄
粉絲團的運作
職業粉絲
粉絲網的誕生
偶像的黃昏
編輯本段粉絲團的運作
「現在一般性的粉絲都需要交納一定的年費,從10元到100元不等,如果另外組織活動的話,還要再收取活動費。」一位熟知粉絲團運作的人士透露說。據她推算,一個300人左右的「粉絲團」一年所產生的費用至少在五六萬元左右,「這些費用的收支大都沒有合法憑證,完全只能靠經手人自律,光是在采購環節上的灰色收入就非常可觀。而且一旦高層換人或者組織解散,這些錢只能不了了之。」
職業粉絲
與此同時,職業粉絲也開始吃香。據一位職業粉絲的「管理者」介紹,他們與各類選秀節目的選手、主辦方都有聯系,只要客戶出資,他們便可提供專業的粉絲服務。服務內容包括由職業粉絲舉海報、高聲吶喊,以及在網上發帖子等。一名網名叫「扎辮子」的杭州「職業粉絲」甚至為粉絲團制訂了報酬標准:「喉嚨嘶啞50元,淚流滿面100元,如果選手晉級,再加獎金。」「職業粉絲」的出現甚至引起了專業經紀公司的不安:「現在很多粉絲在網上公開抨擊我們,甚至還為藝人制定了一整套包裝、宣傳計劃與我們交涉,頗有越俎代庖之嫌。」一位經紀公司的公關抱怨說。
粉絲網的誕生
龐大的「粉絲」人群也引起了網路公司的注意。博客中國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王吉鵬創立了中國第一個以粉絲為中心的專業性門戶網站———粉絲網,主要做的就是滿足粉絲的一切需求,讓粉絲分享追明星的快樂。成立至今,最大的粉絲群是周傑倫的粉絲,有70多萬注冊用戶。王吉鵬認為,「粉絲」正在成為造星的主宰力量之一,運用互聯網則可以打造「粉絲經濟」的財富鏈條。比如組織粉絲與明星的見面會,可以帶動銷售明星相關產品;網站通過提供圖片、文章、視頻、音頻等增值服務,還可以增加盈利模式;甚至還可以通過與唱片公司、經紀公司合作,把粉絲包裝成「明星粉絲」。王吉鵬向媒體透露說:「去年11月網站上線後,目前的流量已是當時的300至400倍;百事可樂、耐克等已在粉絲網上投放廣告;無線業務正在籌備,第二筆融資也在洽談。」另一個專業粉絲網站IGOGO8網為粉絲推出了一系列的服務內容,包括製作專業的「粉絲身份證」。目前IGOGO8網正在積極地與經紀公司談判,在身份證上增加一些附加的內容;粉絲裝備的衍生產品,比如粉絲T-Shirt,在線把粉絲與偶像頭像放在一起等等,這些將為網站帶來一定的收益。「娛樂產業的金礦只露出了一小角,粉絲網將挖掘更深的領域。」王吉鵬說,「從粉絲的規模、消費力量及組織架構上看,當前的娛樂市場已進入以粉絲為主導的時代。」
編輯本段偶像的黃昏
從表面上看,粉絲是作為明星的附庸而存在。然而在粉絲當道的時代,他們的崇拜者們卻面臨尷尬的境地。2007年,各種選秀活動依舊進行,希望一夜成名的人們仍然在惴惴不安地憧憬著明星之夢。然而那些昔日的偶像卻並不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幸運。選秀節目「我型我秀」的人氣之王師洋因不滿公司對自己的安排,單方面提出解約,但是上騰娛樂一直沒有答應師洋的解約要求,並且也不給他安排任何演出。這位紅極一時的明星如今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也沒有自由,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不見。這種情形是無法避免的。大眾傳媒不容許個人對任何偶像的持續膜拜,而是不斷以新的偶像替代舊的偶像。因此它們在進行造神運動的同時,卻不斷進行著對這些偶像加以否定和毀滅。這個偶像替換游戲,瓦解了「粉絲」們的情感,卻刺激了他們新的慾望。英國學者克里斯·羅傑克在《名流》中寫道:「隨著上帝的遠去和教堂的衰敗,人們尋求救贖的聖典道具被迫壞了。名人和奇觀填補了空虛,進而造就了娛樂崇拜,同時也導致了一種淺薄、浮華的商品文化的統治。因而,娛樂崇拜掩飾了文化瓦解。商品文化無法造就完整的文化,因為它在每件商品上都打上了轉瞬即逝和完全不可替代的烙印。」對於一夜成名的偶像來說,即使你簽了約,途中的變數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相對龐大的娛樂工業,明星只是可以加以利用的鏍絲釘,一個任由扭曲的符號,隨時可以被取替和遺忘。而他們的「粉絲「,也只能在失望中等待著下一個偶像的降臨。
⑺ 哪個網路紅人採用了粉絲經濟學
在中國改革開放後我國出現了廣義的「粉絲」,比如鄧麗君迷。但那時還沒有商業色彩,更不能稱之為形成「粉絲經濟」。事實上「粉絲經濟」的發展速度與大眾化的商業化速度是一致的。中國「粉絲文化」和「粉絲經濟」發展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當時的「追星族」有較強的自發性,但是缺乏計劃性和組織性;而如今的「粉絲」則呈現出職業化趨向,其有計劃、有組織,專業化程度較高,甚至逐漸形成「粉絲」產業。 而這正是隨著近幾年各種選秀節目的發展而出現的,比如前幾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節目。現在的「粉絲」是一群特殊的大眾文化接受者,年齡集中在 15~31歲,女性較多,他們以異乎常人的熱情投入於他們所傾慕或崇拜的特定個人(明星、名流)、節目/作品(電影、電視、音樂作品)、團體(流行樂 團、球隊)等,雖然不一定有很強大的購買能力,但其為偶像消費的沖動卻很驚人。
如甄子丹趙文卓事件、方舟子、羅永浩事件,發出的粉絲效應。 其實無論站在哪個角度審視,都存在粉絲,只是恰好在適宜的時間我和你一起分享我的經歷-----《粉絲經濟學》。 有我和它在,你不再孤軍奮戰,我們會在一直在背後陪伴你。粉絲經濟趨勢會越來越顯著,粉絲就在你我身邊!當代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速率呈幾何式增長,人們的信息消費也變得更加便捷和主動。粉絲經濟時代,誰把握了粉絲的心理,誰就佔有了市場;誰的粉絲數量大,市場佔有率就高;誰的粉絲黏性大,鐵桿粉絲多,誰的品牌就有持續的發展動力——粉絲意味著力量。哪怕你只是一個草根,但只要你擁有了巨量粉絲,你也可以獲得強大的影響力。
⑻ 經濟學中「AVC,AR,MR,MC,P,AC」這些指的是什麼它們之間是什麼關系
AVC(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變成本
AR(average revenue):平均內收益容
MR(marginal revenue):邊際收益
MC(marginal cost):邊際成本
P(price):價格
AC(average cost):平均成本
AC=AVC+AFC(平均固定成本)
TC=VC+FC
MC=dTC/dQ;
AC=TC/Q;
TR=P*Q
MR=dTR/dQ
AR=TR/Q
⑼ 請問經濟學中AVC AR MR MC P AC這些指的是什麼之間什麼關系
AVC(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變成本
AR(average revenue):平均收益
MR(marginal revenue):邊際收益
MC(marginal cost):邊際成本
P(price):價格
AC(average cost):平均成本
AC=AVC+AFC(平均固定成本)
TC=VC+FC
MC=dTC/dQ;
AC=TC/Q;
TR=P*Q
MR=dTR/dQ
AR=TR/Q
⑽ 粉絲經濟學的圖書
《粉絲經濟學 》這不是一本書,這是一次史上最大規模的粉絲經濟實驗!由第一自媒體聯盟WeMedia核心成員集體參與創作,點破粉絲經濟最後一層窗戶紙,掘金移動互聯網常備手邊書。《粉絲經濟學》重新定義了粉絲經濟。全面講解粉絲經濟投資基礎理論、升級理論、以及粉絲經濟投資秘籍更清晰地闡述了粉絲經濟和社群經濟的區別,體現更直觀的粉絲價值,詮釋更安全的投資方式、怎樣更有擴張力度的粉絲傳播等。
作者的書薦
寫書初衷
初有編寫《粉絲經濟學》這本書的想法,是在我投資幾十個互聯網項目獲得成功之後,和王通老師一次偶然的談話。王通老師聽完我所講的投資項目經歷後,認為我可以出本關於互聯網經濟的書,原因是這十幾年我的經歷和故事。
雖然工作繁忙,但是自從那次談話結束後,出書的意念卻越來越強烈,因為考慮到這些經驗是自己創業投資中的經歷,應展現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是為了感恩這么多年幫助過自己的所有朋友和兄弟姐妹們,《粉絲經濟學》和大家見面了。
寫書之路
寫書這件事也許和我的性格、習慣有關,我始終相信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是你願意不願意去做!我很開心能把自己經歷的真實案例做為故事和大家分享。
有人說《粉絲經濟學》不就是一本書嘛,我覺得把它稱為夥伴更為貼切。在互聯網時代引導你前進,我更願意稱它是貼近你心靈的使者。這裡面詳細記錄我的創業之路和投資案例,以及投資事件如何更好把握和處理。在21世紀有很多人在互聯網中感到迷茫、失去方向,《粉絲經濟學》引領你探索,給予你改變未來的契機。
創業之路分享
每個人都有夢想,有位名人講過:「沒有夢想的人,如同行屍走肉」。它是在告訴大家以積極的心態和正能量去釋放自己,用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像當初我創業時,我的夢想就是:「創業」!2000年左右在都市村莊的出住屋內,一張桌子、一張床、一台電腦,開始我的創業夢想。游戲幣的生意,一個月賺了我的第一桶金:1萬!第一時間就給媽媽買了一條項鏈,媽媽拿到之後別提有多高興了。我也覺得很開心,自己終於能夠靠自己的能力為媽媽做點事情。
初次嘗試到實現我夢想的同時還可以賺取意想不到的費用,特別開心,吃的苦受的累都被我拋之腦後,那時我夢想的小火苗在我心頭燃燒的越來越旺,創業之路仍在繼續,2013年,我和眾位「情投意合」的兄弟們創辦了微璽投資公司。
講了以上內容,不是想讓你說我一個80後創業屌絲青年有多牛,我的機遇有多好,而是以我的真誠和你共享。我一直堅信年輕人要有膽識、敢闖、不怕吃苦。通過效率帶給自己財富,不能浮躁和輕率,干什麼事情都要沉下心。
粉絲經濟趨勢
有很多人會問現在互聯網粉絲經濟的趨勢如何?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有初顯端倪的粉絲經濟了。英國學者西爾斯( MattHills)觀察到,在從「廣播」到「窄播」的媒介工業轉型中,忠實的粉絲變成了最有吸引力的消費者。電視台如果想獲利,不必追求最大數量的普通現眾,只需要製造和迎合一定數量的最忠誠的觀眾。
在中國改革開放後我國出現了廣義的「粉絲」,比如鄧麗君迷。但那時還沒有商業色彩,更不能稱之為形成「粉絲經濟」。事實上「粉絲經濟」的發展速度與大眾化的商業化速度是一致的。中國「粉絲文化」和「粉絲經濟」發展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當時的「追星族」有較強的自發性,但是缺乏計劃性和組織性;而如今的「粉絲」則呈現出職業化趨向,其有計劃、有組織,專業化程度較高,甚至逐漸形成「粉絲」產業。 而這正是隨著近幾年各種選秀節目的發展而出現的,比如前幾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節目。現在的「粉絲」是一群特殊的大眾文化接受者,年齡集中在 15~31歲,女性較多,他們以異乎常人的熱情投入於他們所傾慕或崇拜的特定個人(明星、名流)、節目/作品(電影、電視、音樂作品)、團體(流行樂 團、球隊)等,雖然不一定有很強大的購買能力,但其為偶像消費的沖動卻很驚人。
如甄子丹趙文卓事件、方舟子、羅永浩事件,發出的粉絲效應。 其實無論站在哪個角度審視,都存在粉絲,只是恰好在適宜的時間我和你一起分享我的經歷-----《粉絲經濟學》。 有我和它在,你不再孤軍奮戰,我們會在一直在背後陪伴你。粉絲經濟趨勢會越來越顯著,粉絲就在你我身邊!當代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速率呈幾何式增長,人們的信息消費也變得更加便捷和主動。粉絲經濟時代,誰把握了粉絲的心理,誰就佔有了市場;誰的粉絲數量大,市場佔有率就高;誰的粉絲黏性大,鐵桿粉絲多,誰的品牌就有持續的發展動力——粉絲意味著力量。哪怕你只是一個草根,但只要你擁有了巨量粉絲,你也可以獲得強大的影響力。
誰掌握了粉絲,誰就擁有了金礦
社交媒體的興盛正使大眾傳播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新的網路語境下,粉絲數量不僅意味著影響力還意味著經濟價值。一個粉絲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市場研究公司Syncapse在近期發布的報告中稱,Facebook上品牌商的粉絲價值自2010年以來已增長30%,目前平均每個Facebook品牌商粉絲價值達到174美元;而被稱為「微博女王」的姚晨,其微博被一價值評估網站估價已達3.2億元。
新的網路語境下,粉絲數量不僅意味著影響力還意味著經濟價值。日漸龐大的粉絲群逐漸形成金字塔般的構架,上層是掌握大量信息和會員資料的「粉頭」,底層是無數小粉絲。粉絲是特殊的用戶,他們的「關注」,意味著興趣和潛在購買行為,只要經營、管理到位,粉絲效應就會逐漸擴大,一個粉絲團對品牌的宣傳力甚至強過一個專業策劃團隊,蘊涵推動產業的巨大能量。可以說,誰掌握了粉絲,誰就擁有了金礦。得粉絲者的天下也!
您希望擁有眾多粉絲嗎?您想創業、投資,實現夢想么? 《粉絲經濟學》對於你來說是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社會可能會淘汰學歷高的人,但是絕對不會淘汰有學習力的人。「粉絲經濟」的時代已經來了,你還在猶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