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三大經濟學難題

三大經濟學難題

發布時間:2020-12-14 19:18:07

經濟學問題

個人關系,僅供參考。望採納

⑵ 三個基本經濟問題是什麼

1、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由於資源有限,用於生產一種產品的資源越多,用於生產另一種產品的資源就越少。人們必須選擇生產一種產品需要多少資源,以及生產其他產品需要多少資源。

2、怎樣生產,在決定生產什麼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最有效的生產,以及如何生產手段來生產產品和服務。不同的生產方法和資源組合可以相互替代。同一產品可以有不同的資源組合(勞動密集型方法、資源密集型方法和技術密集型方法)。

3、為誰生產。也就是說,我向誰分發產品。這對於需要它們的消費者來說是很自然的。在經濟學中,用於生產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應該通過上述決策來實現。

(2)三大經濟學難題擴展閱讀:

失衡現象:

第一,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出口需求旺盛。需求是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需求增長的條件下,經濟快速增長不僅滿足了市場的需要,而且擴大了就業提高了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國家稅收,具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二,消費價格平穩,企業經濟效益提高幅度較大。上半年消費價格平均上升1.3%,各類消費量供給充足,企業經濟效益良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月份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5.5%;上半年中央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16.8%,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6%。

第三,投資品供給較充裕,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有了很大緩解。上半年,煤炭供應和電力供應大大增加,全國五大發電企業完成發電量增長12.5%;生產天然氣增長26.7%;成品油產量、鋼材產量、貨物運輸能力和運輸量都有所提高。

第四,金融調控適當,運行總體平穩。央行通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實行公開市場業務等調控工具,控制貨幣信貸過快投放,優化貸款結構,解決銀行流動性過剩,取得了明顯成果。

⑶ 人們解決經濟學三大制度

對於這兩個問題,我們看到解釋交易成本這個概念是多麼重要。但在簡單討論它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略微提一下阿爾欽和德姆塞茨(1972)的觀點,就是隊生產問題。阿爾欽和德姆塞茨不認同科斯,認為根本不存在一個企業內的「權威」(authority)的問題,企業內的僱主與雇員和雜貨店的老闆與顧客之間的關系並無二致,企業之所以出現,全是因為隊生產的需要。完成一件工作,由於分工的原因不可能不合作,而合作通常會面臨對努力的計量和監督兩個問題。對於許多工作來說,計量問題幾乎無法解決,因為努力程度有的時候很難觀察,這需要一個監督人,而且我們還要給這個人以剩餘的收入權,使他有動力防止人們的偷懶而不是合謀。於是,企業家出現了,企業也因之產生。在他們1972年文章里,他們還討論了諸種企業的類型,並得出了企業作為市場上的信息搜集場所的結論。對於這個觀點,張五常一直無法認同(1991),他認為他們二人的分析在假設上就是不必要的,偷懶和理性是重復,本著奧卡姆剃刀的原則,張五常認為這一分析全無必要。這中不用交易成本範式所進行的分析骨子裡並沒有脫離開,計量和監督問題,本身就是信息成本問題,而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們二人只從生產的角度談論企業,似乎並不足以解釋企業的存在。我們現在開始討論交易成本。老實說,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極難理清。羅賓斯說:「一個定義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通常要從該定義的實際運用中尋找。」但是,在交易成本的運用中各人的理解也全然不一致。科斯在他對張五常1991年文章的評論中寫道:「如果在個人之間交換的可能性被引進這種伊甸園,一系列新的活動將不得不接受。購買者和出售者將彼此尋找:購買者想知道供應商所能提供的,而供應商想知道購買者想購買的;雙方都想知道另一方做生意的價格,對此要進行談判,簽訂契約,確定他們觀察到的條款是否無誤,等等。市場將會建立起來,專業的代銷商和經紀人將出現以助於交易過程。所有這些活動的成本就是我叫做交易成本的東西。」在科斯的文章中,他的這個定義是合適的。但張五常並不這么認為,在他的《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嗎?》一書中,他認為交易成本應該是魯濱遜世界裡不存在的一切費用,他更樂於稱之為制度成本。這樣以來,在他看來,文革中的背語錄,表忠心,跳忠字舞都是交易成本。這樣的定義顯然和科斯的定義相去甚遠。威廉姆森則從有限理性和投機出發來論述交易成本的意義,人們由於有限理性,常常難以確切知道未來及他人的決策,因此需要測量成本和簽定契約的成本,同時,人們又是會欺詐的,狡猾的,有投機行為,因此還需要監督,這幾乎和阿爾欽與德姆塞茨的觀點有些類似。此外還有阿羅「經濟系統運行的成本」以及巴澤爾「產權換手的成本」之類的概念,無不是出於自己的運用方便來定義之。由此,我們可以略微知道,在當今的新制度經濟學中,對交易成本還有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至少不存在一個大家廣泛接受的交易成本概念,這或許就是威廉姆森(2000)所稱的多元化。大家都是從自己的應用角度出發來談論這一概念,莫衷一是。對此,我認為,交易成本其實是人們為了使他人的行為可預期而付出的一種費用。仔細分析一下,以上的所有定義都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科斯的發現價格的成本,無非也是人們為確定下次交易對方的行為、地點時間等而付出的費用,張五常所眼的歐洲的教堂和中國的忠孝禮儀制度等是交易成本,也是為了使人們的行為在大家能共知的軌道運行,大家形成共識,使得我們彼此的計劃一致,這樣我們的交易就可以在同一個平台上進行。如果對方常常欺騙,行為不可預期,我們就必須制定出一系列的或明或暗的規則來限制和懲罰這種行為,所有的這些花費都是交易成本。總之,我覺得不存在交易成本增或減的問題,只存在能否使得大家的預期相互確定一致的這樣的制度安排,因此,我們評價哪個交易成本高或低必須基於這樣的基礎。我至今無法確切的知道社會成本的含義,也許這是一個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命題。我們開宗明義,一開始就來入手討論科斯的那篇宏文《社會成本問題》。其實,這篇文章遠不如《聯邦通訊委員會》好讀,而且思想大體上已在後者中披露,其所舉的例子也遠比牛與麥子更為適當,因為空中的電波是很難觀察到是誰侵犯了誰,法官在這點上往往和經濟學家一樣也清醒不了多少,但為了分析的方便,我們仍然來舉牛和麥子的例子。簡短地說,不論牛或麥子的產權歸誰所有,只要在私有產權之下,自由交易在無交易成本的情況下總是得以實行,那麼由牛吃麥子,而非扎籬笆總可以使得雙方的利益增進,分析的方法仍然是邊際分析。只不過比庇古要明白的多,庇古借用外部性這樣的概念得到的結論倫理上的含義太過濃厚,恐怕在借用這一概念之先,庇古先生心中早已經有了答案。的確,在《聯邦通訊委員會》一文中,科斯尤其強調產權的重要性,他甚至得出這樣的結論:產權的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必要前提。我們不能否認這一點,因為在波段這樣的市場上,產權無法清楚的界定是一個大問題。但是,即使產權界定不明確,如果交易成本為0,大家也是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的(張五常,1982),但真實世界從來不會有交易成本為0這樣的情況出現,因此,權利的界定顯得異常重要。之後斯帝格勒的那個科斯定理的定義,顯然與此有些差別。那個定理的一個經典的表達是:無論產權誰屬,只要交易成本為零,帕累托條件總是可以達到的。這樣以來,常常誤導經濟學家認為重要交易成本為零,產權不重要,這正好是南轅北轍。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認為上述科斯定理的反命題也是正確的呢:只要產權清晰,不論交易成本為何,帕累托最優總可以實現。直覺告訴我們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清晰的產權如果面臨巨大的交易成本,福利不一定能夠最大化。如果我們跟著去討論權利和交易成本的關系問題,我認為這是誤入泥潭,空泛的討論無助於任何實際問題的解決。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交易成本從來都不可能為0,因為其他人和我們的認識建立在相同的可預期的基礎之上從是不免費的,所以這一點根本無須討論。要討論的,在我看來正是張五常認為的比成本更抽象的權利,但我認為,權利的結構的確定應該是社會成本問題的核心。如果這一結構確定的話,交易的實現總是可能的,因為我們總可以通過交易確定彼此的權利邊界。在這里,我還是很贊同張五常的這句話:「科斯的工作促使我們拓展了制度分析的約束條件。他的貢獻並不在於什麼定理,相反,他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一種新的角度,能在不同的視角下,透視各種經濟現象。那些認為科斯的論點是同義反復的人,必定是忘記了絕大多數重要的科學發現是從某些同義反復開始的。一種邏輯必定只是一種定義,但它也只是從一種角度看問題的。科斯所理解的世界總是現實的世界,而且直到他知道了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時,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才知道它是這樣的有趣。」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際的案例,也許它揭示給我們的信息遠比那個所謂的定理跟多的多。《青年時報》2003年6月12號星期四民間調查版紹興縣馬鞍鎮湖安村橋下夫自然村,自從2000年12月以來村民就飽受湖山石料場的炮聲之苦,許多村民的房子都因此出現了裂痕,有的時候石頭被崩出來也讓村民受盡了驚嚇,甚至村民傅華婷的兒子要結婚,對方父母認為這樣的環境無法讓女兒居住而不讓自己的女兒過門。嚴重影響了該村村民的生活。但湖山石料場的場長韓軍也是頗感委屈,他有一堆各類證件,有合法的手續保證自己的權利是合法的,他對生產的安全也非常重視。他本人也承認對村民造成了傷害,決定給自然村村民每人1000元的補償,但只有8戶人家收了錢,大家對價格可能不太滿意。這件事情向縣鎮有關機關反映過,石料場亦遵從了意見書,作出了很多犧牲,受到了不少損失。但問題並為解決,該自然村24名婦女從5月29日起開始,在石料場門口攔車,他們意欲阻止石料場施工。6月2日,雙方發生了爭執和打鬥,各有受傷和損失。盡管當地的多個石料場和老百姓有矛盾,但一直無法得到解決,因為馬鞍鎮地靠杭州灣,濱海工業區以及圍海造田,都需要大量石料,所以雙方矛盾雖多,但石料場的生意依然紅火。如何來分析這一案例?應該說,石料場的產權是界定清晰了的,鎮政府和該石料場簽訂的五年合同,五年內石料場有權開采山石,那麼,村民呢?村民也有享受安靜的居家生活的權利,雙方的權利界定的十分清楚。如果按照庇古的分析,我們應該罰石料場,但這根本無濟於事,首先政府也需要石料場的石料供給,村民的權利應該保護,但為了正常的生產和工程開發,石料場的權利也應該保護啊?所以,外部性的概念在這里就遇到了困境,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那麼,按照科斯的方法又會如何呢?按道理,只要雙方就價格達成一致是完全可以由牛和麥子的例子中得到相類似的結論的。但是,我們要看到與村民就價格的訂約成本實在很高,很可能高過石料場的底線,因為,談判是要一家一家的進行的,很可能有的人對平靜生活的要價很高才肯放棄,而所有的人又都會按這一高價成交,所以,交易成本可謂極高,因為預期要一致實在要付出更高的代價。使村民遷徙的成本也很高,石料場遷徙更不可能,他幾乎得不到補償,因為村民是不可能補償給石料場的。這也是個悖論。這個案例是我們認識到,在產權的背後,在交易成本的背後,應該還隱藏著其他的因素,對權利的保障所受到的影響往往並非雙方的,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原因。討論這個問題,可能會和第二部分有重合之處,我們應該清楚的看到契約理論近幾十年的飛速發展並非偶然,早我看來這一變化是權利的選擇和治理問題逐步走到前台的結果。科斯早在1937年的文章里就曾提到,他認為企業作為一個契約替代了市場上的一系列契約。張五常根據計件契約(1983)的考察,認識到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並非完全可分,因此認為要素契約替代了產品契約的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張五常的困境。他主張認真研究可觀察的契約和制度安排,並且說:「這就是什麼是重要的;在我們的社會中,生產和交易活動通過契約組織起來,在沒有考慮到契約安排的情況下,總的來說,這些活動在我們的分析中被忽視了。當契約或制度安排改變以後,生產和交易活動也要變化。因此,如果制度或契約安排被忽略,經濟分析的預測力就會下降。」但他同時又說:「然而,契約或制度安排,是經濟行為的一部分。它們自己也需要說明。」「對制度研究興趣的迅速增長,是最受歡迎的。然而,就我的觀點來看,許多著作許諾的多,履行的少,所採用的某些方法並沒有什麼成效,這令人失望的主要原因肯定有賴於付出巨大努力去探索制度安排的具體形式。如果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我們就不可能很好地解釋它。對於制度安排或契約安排的觀察並不像數據那樣簡單,世界太復雜了。」(張五常,1991)這一聲嘆息並不能抹去問題的依然存在。如果我們僅只看到一堆堆的契約的存在,我們很可能會完全看不到企業到底在哪兒,在張五常的《經濟解釋·卷三》中張五常堅持企業並不確實存在的觀點,而科斯乃至阿爾欽都不同意他的這個判斷。我們還記得他1983年文章的結尾所寫的他在香港擦皮鞋的故事,的確在這里我們看不到企業的影子,只看到兩個小孩之間的契約。微微觀的分析方法在這里成了這樣的一幅圖景,一個試圖描繪藍鯨的整體特徵的科學家騎在藍鯨的背上拿一個放大鏡來觀察藍鯨。這樣的預測我們同樣無法相信。企業的契約理論發展十分迅速,這實在不是這篇簡短而寬泛的文章所能介紹的。最值得注意的也許還是哈特的不完全契約理論,但這同樣不能輕松的寫明白,只好暫時打住。總之,我認為研究微觀層次上的企業,我們的尺度應該拿捏准確,統計也許總不真實,但有助於我們獲取整體的印象,增強理論的預測力,而如果總是解釋特定的契約形成,我實在不能清楚的確信它的預測能力。是啊,世界太復雜了,因為你總是從沙粒看起的。

⑷ 簡答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問題是什麼

經濟學的三個抄基本問題,一是生產問題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就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但在經濟學中,關注最多的其實並不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而是生產最大化問題。二是交易成本問題。傳統經濟學關注的主要是生產成本問題。針對這一缺陷,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中較完整地提出了交易成本這個概念和分析工具,交易成本是與生產成本不同的成本,它是由於交易而產生。三是分配問題。分配問題不是獨立於生產問題的,它是由生產決定的,生產又是由生產條件的分配決定的。

⑸ 經濟學中的選擇問題主要包括哪些

經濟學就是學習選擇的。經濟學都是為了研究選擇問題的。 經濟學的選擇包括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

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寫了一本暢銷世界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從你每天早上醒來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滿了選擇。」

人們何以會選擇工業化,何以會選擇官僚化,聰明人為什麼並不一定會選擇聰明的政策,科學技術何以成為生產力,德國經濟學家范伯格在《經濟學中的規則和選擇》一書試圖找到答案,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是知識分子利用自己的思想有事,干預權利與金錢博弈的契機。

《經濟學中的規則和選擇》綜合了三大學派的經濟學思想:奧地利學派(哈耶克為代表)、弗萊堡學派(也稱秩序自由主義學派)和憲政經濟學學派(主要分析政府的財政規則和憲政規則)。反映了經濟學中兩個層面的核心對象:第一?層面是選擇(解決稀缺),即一般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第二個層面則更高,研究規則及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經濟學是什麼?說得高深點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是的,選擇無處不在,選擇無時不有。早餐吃什麼?是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晚上幾點睡?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實際上都蘊涵了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

在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包括: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如何配置現有的資金以達到最佳的消費效果或效果;選擇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選擇如何滿足自己的慾望;在必要時如何犧牲某種慾望來滿足另外一種慾望。

對於生產者而言,選擇生產什麼物品和勞務以及各生產多少;選擇如何生產;選擇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何時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這是每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面臨的問題,也是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經濟學是如何解決人們所面臨的選擇的問題呢? 對於消費者和生產者,經濟學給出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把一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舉個消費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電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廳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部是《阿凡達》,一部是《孔子》。你喜歡看《阿凡達》,你女朋友喜歡看《孔子》,但是你們兩人只能選一部一起看。假如你們選擇了看《阿凡達》,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們選擇了看《孔子》,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阿凡達》的享受。

再舉個生產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闆,你看中了兩種品種,一是生產衣服,一是生產食品,但是由於資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個,如果你選擇生產衣服,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選擇生產食品,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臨選擇的問題時,經濟學給我們的建議就是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去消費或者去生產。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享受(經濟學上稱為效用)的商品去消費,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產,這和我們普通人的本能選擇完全一致,我們不學經濟學就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道理,那麼經濟學有何獨特之處呢?

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我們未必每次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臨生與死、義與利的考驗時毅然而然地選擇了死與義,所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而經濟學則嚴格遵守利己的選擇原則沒有絲毫妥協,這就是經濟學和我們的常識之間的區別所在。

拓展資料: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無限的需求之中,以獲得最大利益的科學.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的選擇也是如此,如何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投入到浩瀚的人生之中,以獲得最大的人生成就.
如果將經濟選擇抽象化了,概念化了,升華了也就是選擇的學問了。

參考資料:經濟學

⑹ 經濟學需要解決的三大基本問題

經濟學解決的基本問題是:配置稀缺的資源達到效益的最大化

⑺ 經濟學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是什麼

1、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生產電視還是生產電腦、生產大炮還是生產黃油(希特勒的選擇是:寧要大炮不要黃油);生產多少台電視機、多少台電腦,用多少資源生產大炮,用多少資源生產黃油。

2、怎樣生產,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生產這么多的產量與勞務,與生產方式,技術水平直接有關。

3、為誰生產。生產出來的產量和勞務用什麼樣方式分配到社會的各個成員中,即怎樣分配。

⑻ 經濟學所面臨的三個基本問題是是什麼如何解釋

一、生產問題生產問題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生產問題的基本問題就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但在經濟學、包括西方經濟學、尤其是新古典經濟學中,關注最多的其實並不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而是生產最大化問題。生產最大化問題就是產量的最大化問題(因為假定價格是已知的,所以產量最大化其實就是收益的最大化)。生產最大化表現為成本既定條件下的產量的最大化和產量既定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把生產問題簡化為生產最大化問題時有問題的。因為,現代生產不是單個人獨立進行的小生產,而是很多人協作進行的大生產,生產的組織(這里作動詞用)和管理顯然是生產的重要問題。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看成一個生產函數顯然是過於簡化了問題,因為不同的組織和管理就意味著不同的生產函數、而組織和管理顯然不只是一個管理問題,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涉及成本和效率問題。科斯注意到了傳統經濟學把廠商看作一個生產函數、生產問題簡化為生產最大化問題的缺陷(之一),提出了經濟學的第二個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交易或交易成本問題,他沒有注意到生產關系問題)。馬克思經濟學更關注生產關系問題(生產關系問題其實就是生產力問題,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不正確的,是生產力條件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條件結合形成生產力(結合是以一定的生產關系結合的),因此結合是形成生產力的條件,生產關系是生產力形成的條件、制約著生產力(所以要按照生產力條件調整生產關系),馬克思所講的生產力其實很多都是講生產力條件,他的歷史唯物論是有缺陷的),生產關系問題顯然是生產的基本問題(生產關系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還包括生產中的帶有自然性質的技術關系(管理水平其實是管理技術問題,但管理技術及包括自然性質的技術關系、也包括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涉及社會屬性的技術問題))。這里的生產主要是狹義的,但在廣義上也是成立的。二、交易成本問題傳統經濟學也關注成本問題,但其關注的主要是生產成本問題。科斯注意到了傳統經濟學的上述缺陷,他在《企業的本質》提出了企業是市場的替代機制、企業內部的管理成本等問題,在《社會成本問題》中較完整地提出了交易成本這個概念和分析工具,交易成本是與生產成本不同的成本,它是由於交易而產生。後來,很多新制度經濟學家、法和經濟學家都是運用科斯的交易成本這個分析工具。但是,科斯的創新是有缺陷的。他把企業看成市場的替代機制,是個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但忽視了企業的「生產」(這里的生產從功能上講是廣義的、創新也是生產的內容之一)功能或生產力問題,生產的具體組織和管理也不是一個合約就能解決的(因為,按照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人是經濟人、而合約又不可能是完全的)。三、分配問題傳統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法和經濟學,過度地關注生產最大化問題、產權問題、交易費用問題,而忽視了分配問題,阿馬蒂亞

⑼ 經濟學是如何回答三大基本經濟問題的

經濟學有三條基本假設。第一個叫做「短缺」假設。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市場,市場買賣的東西必定是短缺的,不短缺的東西沒有買賣。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空氣,空氣不短缺,所以沒有空氣市場,經濟學也不研究。第二個假設叫做「經濟人」假設。假設在經濟社會中每一個個體,無論是消費者還是企業,都是自私自利的,謀求自己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人人都學雷鋒,那麼經濟學就不適用於這種社會現象,是其它學科研究的。第三個是「完全信息」假設。也就是假設,消費者充分知道企業的成本和生產產量、產品質量,等等。另一方面,企業也充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的購買力,等等。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沒有商業秘密。這就簡化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要不然不好研究

⑽ 經濟學三個值得談到探討的問題

1、西方經濟學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
(1)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生產電視還是生產電腦、生產大炮還是生產黃油;生產多少台電視機、多少台電腦,用多少資源生產大炮,用多少資源生產黃油。
(2)怎樣生產,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生產這么多的產量與勞務,與生產方式,技術水平直接有關。
(3)為誰生產。生產出來的產量和勞務用什麼樣方式分配到社會的各個成員中,即怎樣分配。

2、西方經濟學研究的三大方面內容
(1)社會稀缺的資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2)社會資源總量的變動。
(3)貨幣的穩定性。

3、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1)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2)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3)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閱讀全文

與三大經濟學難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