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學中最激烈的問題是收入分配問題嗎
更籠統的說是稀缺性資源的分配問題 從效率和公平的取捨方面來分內析
從效率角度說容 無論是社會整體還是自然人個體 稀缺性資源分配越好 產生的福利才會越高
從公平角度說 如果決策者只從單一角度分配資源 有可能忽略外部性 導致福利分配結構或激勵有誤 導致整體福利下滑 需要考慮如何構建合理有效的激勵模式來達到帕累托最優
『貳』 收入分配不平等會對一國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
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國際環境中,中國經濟2002年又達致了一個8%的增長。最近,聯合國有關組織又預測,2003年中國經濟將持續保持一個7%的增長速率。中國經濟總量近幾年能保持如此高的增長的速度,確實會有點令國人飄飄然。然而,就在「中國經濟一支獨秀」的歌舞昇平之中,國外總不時有觀察家和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的現狀和未來前景說三道四,發出這樣或那樣聳人聽聞的言論。最近,在印度某城市舉行的一次商界領袖會議上,一家設在新加坡的美國投資經紀人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巴蘇(Prasenjit K. Basu)就警告說,中國經濟正在走向危機。其理由是:中國投資總水平近幾年每年15%-20%的增長,已導致了巨大的生產能力過剩和通貨緊縮,中國的「過渡投資」已達到了一個任何經濟體都難能保持持續增長的水平。
外國觀察家和經濟學家們的評論,總有他們個人觀察問題的視角,因而對他們的觀點,我們也許不必介意。然而,對我們政府的政治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們來說,能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中不斷自察我國經濟中的重重體制和結構問題,卻不無裨益。
自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連續數年採取了「擴大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也因之主要來自政府通過發行國債而上馬的一些基建投資。這些工程大多是基礎設施和一些巨大公益事業項目。中央財政為此增發了數千億元國債,加上配套資金,已達數萬億元。靠著如此巨大的財政資金投入,方使得我國的經濟增長速率保持在7%以上。有專家估計,如果這一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延續下去,到2004年,我國的建設國債總額可能要達到1萬億元以上,配套資金累積可能會達到8萬億元。然而,僅靠發行巨額國債和基礎設施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這能持續多久?如果絕大多數企業沒有投資沖動,且大多數企業在內需不足的宏觀經濟環境中難能找到投資機會,只靠政府舉債和從銀行借錢來從事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的基礎設施長線建設,這不僅會降低國民經濟的總體投資效率,擴大了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也將會使我國的長期經濟增長難以為繼。
從整體上來說,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並不缺乏資金。城鄉居民銀行存款越積越高,存款余額已高達8萬多億元,這無疑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有著豐富的資金資源。中國巨大的人口又意味著豐富勞動力資源。中國目前是一個剛達致人均GDP1000美元的發展中經濟,這也意味著中國有著巨大的市場和經濟增長空間。但在巨大的資本資源、巨大的勞動力資源和巨大的市場空間並存這一格局中,我國民間投資卻一直增長乏力,大多數現有企業經營困難,以致政府不得不靠鼓勵外資的進入來支撐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在另一方面,盡管近些年來央行貨幣發行量很大,M2的增長率連年超過GDP與通貨膨脹增長率之和,但中國卻相反出現通貨緊縮,且社會總需求疲軟如故,這裡面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在增長數字成了政府決策者和經濟學人關注的中心問題的當下中國,收入分配問題似乎還沒有引起學界和政界的足夠重視。然而,細想一下,就會發現,中國國民的收入分配,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公平和公正問題,而可能是制約目前中國社會內需不足從而制肘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階層居民的平均收入均普遍提高了,這是事實。同樣,中國的收入分配也迅速兩極分化了——相當一部份國民收入被少數富人所擁有,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百姓則收入微薄,這也是一個不必諱言的事實。在當代社會科學中,收入的公平分配好像只是一個政治學、社會學和倫理學的問題。在當代經濟學中,只有在福利經濟學家們討論社會福利函數時,才偶有涉及。然而,當國民的收入問題成了制肘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時,這就成了政府決策者必須所考慮的一個重要經濟問題了。
從經濟學上來說,盡管我們不能輕信舊福利經濟學的教義中的最大化最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方能達致社會福利最大化這一教義,但至少我們可以斷知低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會高於高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這一點。再則,在我國經濟轉軌過程中形成的高收入階層的財富,除了一些民營企業家和少數大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外,大部分很可能是來自在轉軌中所出現的體制縫隙中「尋租」的結果。據統計,在我國的百名首富中,有50%以上富人從事房地產,另外10%的富豪則從事基礎設施建設。這一統計數字,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一點。那些來自各種「尋租」渠道的財富,除了被少量的揮霍和用於購買豪宅外,則抑或變成了與企業投資並拉動經濟增長無任何關系的「沉澱資金」,抑或經由各種渠道逃流了國外。而在一方面,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中低收入階層,尤其是大量下崗職工,卻苦於收入拮據,消費能力萎縮。在這種「少數富人有錢無處花,多數窮人缺錢花」社會格局下,中國社會總需求焉能不疲軟?經濟增長焉能不缺乏內在動力?
現在是應該把居民收入分配作為一個嚴重的經濟與社會問題來思考的時候了。
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內需。調整收入差距,不僅要調整城鄉收入差距、地區之間收入差距、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更要調整我國目前不合理的國民收入結構,提高居民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並調整政府收入的支出去向,使政府支出有利於消費需求的增長,這是目前我國擴大內需的需要,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叄』 國民收入分配屬於宏觀經濟學的內容嗎
屬於。
首先,經濟學(Economics)是 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回的經濟關系及其運答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另外,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是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由此可推知國民收入分配屬於宏觀經濟學的內容
『肆』 經濟學問題:從收入分配角度分析,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如果是通貨膨脹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分析,這算是經濟學中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第一、通貨膨脹使得資產(實物資產、金融資產)價格和消費品價格升高,使得擁有較多資產的人群相對富裕,而五資產的人群則相對貧困,造成收入差距拉大。一般而言,擁有較多資產的都是社會上經濟地位較高者,因此,可能造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第二、在債權債務關繫上,由於債權債務關系本質上就是誰借了誰的資產,當資產價格升高時,表明債務人將以高於原來的價格償還資產並付息,使得這種經濟關系變得不公平,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原則;
第三、如果通貨膨脹得厲害,那麼會造成存款利率低於通脹率,造成負利率的情況,使得金融機構的債權人不僅沒有得到付出資金使用權的報酬,而且還為通貨膨脹埋單,也違背了資金使用原則,間接造成收入分配不公(資本要素分配不公),為擠兌、搶購商品的現象出現埋下隱患。
『伍』 現代經濟學所說的最優經濟效率的狀態,一般是指收入分配公平。這句話對嗎
現代經濟學所說的最優經濟效率的狀態,一般是指收入分配公平。這句話不對
經濟學中的效率是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佳效果,應該是帕累托最優
『陸』 用勞動經濟學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因素
分配結構的失衡既存在於二次分配領域,即百姓勞動收入與國家財政收入相比,國民財富向政府傾斜;更存在於一次分配領域,即勞動者工資與企業利潤相比,企業財富向資本傾斜,體現勞動力價格的工資收入長期偏低。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中國早期改革缺的是資本,富裕的是勞動力,因此,在分配領域採取的策略是收入向資本傾斜。但在法治不健全,民眾權益保障嚴重缺位的背景下,資本和權利就極易勾結起來,成為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勞動力低廉的狀況就可能被鎖定。另一方面,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由於未能有效打破壟斷,凡是掌握資源的人可以利用手中的資源來換取收入,從而在低工資之外,又擴大了收入差距。目前中國收入最高的20%人口與最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差距約十八倍,且差距仍在向縱深發展。勞動力價格的長期偏低,其後果就是造就大量的低收入勞動者,他們是想消費的一個群體,但由於收入低沒有能力增加消費;而占財富絕大多數的、有能力消費的富人,由於消費的邊際遞減,也缺少消費動力。國內自身的消費市場不可能擴大,生產的產品便只有出口和改為投資消費。所以,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得不依賴於投資與出口。如果沒有等同的進口需求,在當前美元不斷貶值的情況下,出口換回來的就只是一些不斷貶值的貨幣符號。而且,出口企業不斷把收回的美元兌換給國家,國家就得不斷向經濟體系投放人民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流動性過剩的現象。所以,用一個邏輯鏈條來表示的話,分配結構失衡造成了消費不足,消費不足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沒人買,導致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又使得多餘的錢花不出去,從而形成流動性過剩,最終使得貨幣貶值,物價上漲。表面上看起來,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是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因此,要防止通貨膨脹特別是惡性通脹的發生,似乎可以從緊縮貨幣入手,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比如,提高銀行利息率和證券的收益率,防止居民從銀行和證券市場大量變現,導致大量現金流入市場;收縮貨幣供應,減少信貸額度,控制基建投資;鼓勵進口,減少出口,增加國內市場對貨幣的需求,等等。應該說,這些措施會產生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治標不治本,而且它們或多或少會降低經濟增長。對中國式通貨膨脹,必須要深入到分配結構里去,解決由分配結構失衡引致的收入差距擴大問題。分配問題是一個制度問題,是由轉軌時期的體制、經濟發展和公共政策缺陷共同導致的。也因此,必須從上述方面著力,打破壟斷,完善市場競爭,改變收入分配中的資本利益最大化和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建立一個機會公平、權力公平的制度。公平收入分配是最終解決我國內需不足和通貨膨脹的唯一出路。經過改革近30年的發展,現實產能已經為提高勞動力價格水平和公平收入分配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現在我們需要的只是決心和行動。
『柒』 急求微觀經濟學論文一篇,要是關於我國收入分配的,注意是微觀經濟學的
我國收入分配現有問題
2009年12月07日 09:51:12 來源:瞭望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留言】【列印】【關閉】 【Email推薦: 】
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佔比偏低
從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佔比從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在此期間,統計口徑的調整,是其原因之一。即便考慮這一因素,勞動者報酬佔比偏低、下降過快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影響了居民消費的增長。近年來我國儲蓄率持續上升,主要是企業儲蓄上升的結果。企業儲蓄率1992年為13.3%,近年超過20%。對於居民來說一定程度上不是消費相對少了,而是收入水平相對下降了。
從國際比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國勞動者佔比明顯低於發達國家,而企業盈餘則明顯高於發達國家。世界重要經濟體的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份額近年一般介於50%到57%之間,比我國2007年39.7%的水平高10~17個百分點。而這些國家的企業營業盈餘介於20%~25%之間,比我國31.3%的水平低6~11個百分點。
收入分配不公平導致收入差距明顯偏大
城鄉間、行業間、人群間收入差距擴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問題比較突出,也是我國當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問題。
城鄉差距是導致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198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1.86倍,2007年時達到3.33倍的高位。這說明,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程度上依然反映的是城鄉差距問題。
行業間收入差距問題日益突出。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各行業間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目前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間。除了行業特徵和技術密集等合理因素外,當前我國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壟斷因素導致的。
二次分配的收入調節效果不明顯。1990~2005年基尼系數從0.35上升到0.45,2008年進一步上升到0.48。最高20%的收入組的收入相當於最低20%收入組的8.3倍。這說明二次分配既沒有在總量上改善居民的收入狀況,也沒有在結構上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只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差距拉大的速度。
公共服務支出在政府總支出中佔比偏低
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一國發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現逐步上升趨勢。特別是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10000美元階段,隨著居民消費逐步由耐用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公共服務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將顯著提升。以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三項主要公共服務為例,國際平均升幅達到13個百分點。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對穩定,而醫療和社會保障支出分別大幅增加了4個和10.7個百分點。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後,政府公共服務支出佔比將逐步趨穩。
雖然經過近年持續加大投入,我國政府公共服務支出總體仍然不足。2007年,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三項公共服務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合計只有29.2%,與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國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國家相比,分別低13.5和24.8個百分點。其中,醫療支出比重分別低4.7和8.2個百分點;社會保障支出比重分別低9.9和18.3個百分點。我國醫療和社會保障支出不足問題十分突出,在主要經濟體中僅略高於印度的水平。我國政府教育支出總量盡管達到了較高水平,但也存在資源分布不均衡等問題。
由於政府公共服務支出總體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來支付快速增長的教育、醫療、社保等支出,不僅擠壓了居民的其他消費增長,而且強化了居民的謹慎預期,降低了居民消費傾向。以2007年為例,我國城鎮居民用於教育的消費支出比重為6.4%,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不到4%。其中,德國和英國分別為1.l%和1.5%,美國和日本分別為3%和4.2%。我國城鎮居民用於醫療衛生消費支出比重為7%,而發達國家平均不到5%。公共服務具有明顯的收入再分配作用,政府公共服務支出不足成為我國收入分配不合理和居民消費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歸結起來,我國現有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確有要素稟賦、發展階段、國際分工格局等方面的原因,但是體制性弊端是根本性原因。
一方面,初次分配過於「親資本」,勞動者報酬佔比總體偏低,而且行業間差別過大,使廣大居民相對沒有錢可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不足,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公共服務和社會安全網不健全,使得有錢也不敢花。居民「沒錢花」和「有錢不敢花」正是當前收入分配格局引發的內需相對不足的症結所在。
另外,由於對內開放不足,金融、電信、電力、石油等基礎產業,教育、醫療、文化、出版等服務業,社會資本和民營經濟依然難以進入,結構性供給不足問題同樣突出。高收入群體消費意願不足和低收入群體支付能力不足同時並存,有效供給不足與有效需求不足同時並存,成為制約我國內需驅動增長和長期經濟平衡發展的重要原因。
『捌』 收入分配理論的理論背景
無論是作為一種思潮還是作為一門科學,經濟學都肩負著不斷改善人類生活的神聖使命。對稀缺性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完成這種使命的根本條件,這基本上是經濟學家們的共識。但對於收入分配是否有助於改善人類生活,經濟學家們的觀點卻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新古典經濟學家把收入分配問題僅僅看作是一般價格形成問題中的一個方面。在他們看來,只要市場機制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生產要素按其價格所獲得的收入就是公平合理的。舊福利經濟學把國民收入的總量和國民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作為經濟福利提高的充分條件。而新福利經濟學則把收入分配排除在福利增加的條件之外。社會福利函數論者認為經濟效率只是社會福利達到最大化的必要條件,收入分配的公平才是充分條件。但由於阿羅不可能定理的困惑,經濟學家始終未能找到滿足經濟效率與公平分配的最優組合點的條件,這就給研究收入分配問題留下了極大的理論空間。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崛起和美國「新政」的大規模實施,收入再分配已成為西方經濟學和政府用來對付不平等現象的主要手段,西方國家風靡一時的「福利國家」便是在這種背景下興起的。但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方國家爆發了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發的「滯脹」,引致凱恩斯經濟學危機,自由主義經濟學思潮再度崛起。瑞典社會民主黨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大選中的失敗、80年代初撒切爾夫人和里根在英、美的上台,都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管理成本的上升和對效率的負面影響,「福利國家危機論」一直比較流行。但福利國家在提供信息和保健服務、消除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預防社會分化和利益沖突等方面所發揮的獨特作用又難以否認。不僅如此,西方國家強大的社會生產力又為政府實行再分配政策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加之收入分配的過於懸殊不僅可能影響效率,而且其本身就與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相沖突。因此,收入分配問題重新成為西方經濟學界關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邊際革命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大多推崇經濟學研究的數理化傾向,貶抑倫理化傾向。近年來,主流經濟學對規范經濟學的理論意義和科學作用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肯定。1998年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明證。另外,羅爾斯、諾齊克等政治哲學家也對分配問題進行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並且已得到經濟學家的認可。這都為多視角、多方位、多學科綜合研究收入分配問題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因此,無論是從西方經濟理論自身的演變來看,還是從經濟學與其它學科的合理回歸與相互融合來看,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都愈來愈受到關注。而在西方收入分配理論的研究中,集中表現出兩大鮮明的特徵:一是對非收入因素的關注,二是對社會最底層成員的關注。
『玖』 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收入分配理論是李嘉圖經濟學說的中心,他很重視收入的分配問題,提出了相對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