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給你一個關於通貨膨脹的案例,用宏觀經濟學分析論述下,要怎麼做呢
價格增長>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國民收入>投資>利率>^^
2. 宏觀經濟學生活實例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通常指一年)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說明一下幾點:
1. gdp是一個市場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價值都是用貨幣加以衡量的。產品市場價值就是用這些最終產品的單位價格乘以產量獲得的。假如某國一年生產10萬件上衣,每件上衣50元,則該國一年生產上衣的市場價值為500萬元。
那麼gdp增長可能是生產增長了造成的,也可能是通貨膨脹造成的,即使說貨幣貶值造成的。如上例,第二年生產了15萬件上衣,上衣價錢不變,gdp增長;第二年生產不變,但上衣增長到60元,gdp也增長。
2. gdp是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而不是所售掉的最終產品價值。比如上例,是生產了那麼多上衣,而不是賣出了那麼多上衣,換句話講,不是可以消費那麼多上衣。即使上衣生產出了,但不能賣掉,gdp雖然增長但是人的生活水平不能改善。
3. gdp是計算所生產出的所有產品,不是所有可以直接被消費的產品。比方說,一國生產了50萬件上衣和100件機床,也可以生產40萬件上衣和120件機床,可能gdp相同,但可以直接消費,機床不能。這樣,gdp增長也可能不改善生活水平。
(2)宏觀經濟學經典例子擴展閱讀;
加速原理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強調投資的變動的關鍵作用,投資的變動往往比消費的變動來得大,指出投資在相當程度上既是收入變動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它在解釋投資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加速數和乘數相互作用的原理。
加速原理與乘數論所要說明的問題各不相同。乘數是要說明投資的輕微變動可以會導致收入發生巨大的變動,而加速原理則要說明收入的輕微變動也會導致投資發生巨大變動。但二者所說明的經濟運動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
宏觀經濟學正是利用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來解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在經濟危機的條件下,生產和銷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急劇下降,而乘數的作用又使得生產和銷售進一步急劇降減,後者再通過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成為負數(或負投資)。
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加劇了生產萎縮的累積過程。一旦企業的資本設備逐漸被調整到與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適應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負投資停止下來,投資狀況的稍許改善也會導致收入重新增長,於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開始。
收入的重新增長,又通過加速數的作用,導致新的「引致投資」;後者又通過乘數的作用,促使收入進一步急劇增長,這便開展了經濟擴張的累積過程。這個累積過程會把國民經濟推到「充分就業」的最高限,並從那裡彈回來而轉入衰退。
3. 誰能給我提供個宏觀經濟學的實例啊
例一: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沒有GDP這個發明,我們就無法進行國與國之間經濟實力的比較;貧窮與富裕的比較,我們就無法知道我國的GDP總量排在全世界的第六位,低於美國的9倍,日本的5倍;沒有GDP我們也無法知道我國人均GDP在2003年已超過1000美元,低於美國和日本的40多倍.沒有GDP這個總量指標我們無法了解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快還是慢,是需要刺激還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鏡子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標.GDP如此重要,所以我們必須首先搞清楚到底什麼是GDP,美國經濟學家曼昆在他的風靡世界的《經濟學原理》中指出,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時期一個國家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曼昆認為,准確理解GDP的要點是:①GDP是按照現行的市場價格計算的;②GDP包括在市場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勞務,例如你購買了音樂會的票,票價就是GDP的一部分;③只算最終產品,不包括中間環節;④是一個國家之內的,例如外國人暫時在中國工作,外國人在中國開辦企業.他的生產的價值是中國GDP的一部分.如果你要判斷一個人在經濟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較高 的生活水平.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一國的整體經濟.當判斷經濟富裕還是貧窮時,要看人們口袋裡有多少錢.這正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作用.GDP同時衡量兩件事:經濟中所有人的總收入和用於經濟中物品與勞務產量的總支出.GDP既衡量總收入又衡量總支出的秘訣在於這兩件事實際上是相同的.對於一個整體經濟而言,收入必定等於支出.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經濟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兩方:買者和賣者.如你雇一個小時工為你做衛生,每小時10元,在這種情況下小時工是勞務的賣者,而你是勞務的買者.小時工賺了10元,而你支出了10元.因此這種交易對經濟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貢獻.無論是用總收入來衡量還是用總支出來衡量,GDP都增加了10元.由此可見,在經濟中,每生產一元錢,就會產生一元錢的收入.摘自 www.zyrtvu.com案例二:我國GDP是如何確定的 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GDP數據是怎麼得到的呢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講,我國的GDP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更准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更全面,更細致的資料,所以這個GDP數據顯得就更准確些.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過一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資料來源,新的分類法,更准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進行歷史數據調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如美國在1929年至1999年之間就進行過11次歷史數據調整. 總之,每個時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為在不同時間公布的數據不同,而懷疑統計數據存在問題.當然,我國在GDP的計算體繫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摘自 www.zyrtvu.com案例三:GDP不是萬能的,但沒有GDP是萬萬不能的 從GDP的含義到它的計算方法不難看出,GDP是而只是用來衡量那些易於度量的經濟活動的營業額,不能全面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 美國羅伯特·肯尼迪(美國總統約翰 肯尼迪之弟)"GDP衡量一切,但並不包括使我們的生活有意義的東西".這句話就是他在競選總統的演說中對GDP這個經濟指標的批評.他不是經濟學家,但他的這段頗受經濟學家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學者,對GDP衡量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發生了懷疑.斯蒂格利茨曾經指出,如果一對夫婦留在家中打掃衛生和做飯,這將不會被列入GDP的統計之內,假如這對夫婦外出工作,另外僱人做清潔和烹調工作,那麼這對夫婦和傭人的經濟活動都會被計入GDP.說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僱傭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資也將計入GDP.如果這位男士與保姆結婚,給保姆不發工資了,GDP就會減少.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國內生產總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資企業雖然在我們境內從統計學的意義上給我們創造了GDP,但利潤卻是匯回他們自己的國家的.一句話,他們把GDP留給了我們,把利潤轉回了自己的國家,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給了天津,把掙的錢匯回了安徽一樣. 看來GDP只是一個"營業額",不能反映環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資源的浪費程度,看不出支撐GDP的"物質"內容.在當今中國,資源浪費的亮點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中,都可以增加GDP. 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目前在評價經濟狀況經濟增長趨勢及社會財富的表現時,使用最為廣泛的國民經濟核算所提供的GDP指標,不能完全反映自然與環境之間的平衡,不能完全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這些缺陷使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僅無法衡量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的經濟損失,相反還助長了一些部門和地區為追求高的GDP增長而破壞環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數字里有相當一部分是靠犧牲後代的資源來獲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學的發展觀去衡量和評價,不但不是業績,反而是一種破壞.我們要加快發展,加速發展,但不能盲目發展.盡管GDP存在著種種缺陷,但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一種包羅萬象,反映一切的經濟指標,在我們現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國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體系中,GDP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正因為有這些作用,所以我說,GDP不是萬能的,但沒有GDP是萬萬不能的.
4. 用什麼例子論述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關系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聯系
1.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研究目的相同 經濟學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對人們的經濟活動提供正確的指導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內容相互補充 微觀經濟學是在假定資源已實現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樣才能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的問題;而宏觀經濟學是在假定資源已實現最優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樣才能使資源充分利用的問題。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社會經濟問題,因此,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就其內容來說,是互相聯系、相互補充的。只有把它們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構成經濟學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3.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實證分析法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都假定社會經濟制度是既定的,它們不探討和考察社會經濟制度變化的原因和後果,而只分析在經濟制度不變的條件下資源的配置與利用問題。這種不涉及制度和價值判斷問題,只分析具體問題、只對經濟運行過程進行實證描述的方法就是實證分析法。從這種意義上看,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都屬於實證經濟學的范圍。
4.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 整體經濟是單個經濟單位的總和,微觀經濟學應該成為宏觀經濟學的基礎。然而,這兩個領域曾一度界限分明,對如何把微觀經濟學作為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不同的經濟學家有不同的理論。不過,近來這兩個學科已逐漸融合起來,因為經濟學家們已經運用微觀經濟學的工具來分析諸如失業和通貨膨脹這類屬於宏觀經濟學領域的問題。如凱恩斯主義學派用微觀經濟學中的均衡概念來解釋宏觀經濟問題,新古典綜合派也接受了這一基本觀點,並把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綜合在一個經濟學框架之內。
總之,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雖然先後形成,但二者要解決的本質問題是相同的:面對資源的稀缺性和人類慾望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所進行的選擇——資源配置。在基本假設、基本內容、研究對象、解決的問題、核心理論和研究方法方面,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存在著區別,但是,我們更應該強調它們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即辯證統一的關系。
5. 有哪些經濟現象可以用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的理論來分析 多舉幾個例子,例如經濟危機等。
嚴格意義上來講,宏觀或者說總量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只有總產出,就業,一般價格水平及其變化率(通脹),利率,匯率等變數在長期和短期范疇內各自是如何實現均衡的,以及產出在國民收入恆等式中的是如何分配的。
還有就是這些周期性變動的原因以及包括貨幣和財政政策,技術進步等等外生沖擊對均衡的影響。
當然一般而言,超長期的增長理論也可以看做宏觀的范疇。
所以,關注這些變數本身和他們內部的相互關系的問題,都可以。
Y和K兩位的答案中有些是不夠恰當的。
6. 關於宏觀經濟學中結構性失業
其他人都在理論上跟您解釋過了,那我就換一個說法,希望你能理解。舉個例子沒有針對的意思。
如果你有一個公司是做傢具的,你需要伐木工人5人, 做木板的工人4人,管工廠的經理1人,做傢具的師傅2人,賣傢具的員工3人,管員工的經理1人,還有公司行政部門啥的3人, 總經理1人,共20人。這是你的需求。20人
人才市場上共有18人在應聘,他們分別是,伐木工人7人,木板工人4人,做傢具的師傅1人,買傢具的員工3人,行政2人 管理人才1人,共18人
你把這群人全招了,然後發現伐木工人7個人有3個做的不好,你就給把3個開除了,然後繼續招人。你管理人才和行政一直沒找到。
到目前為止,有的職位有空缺,還有失業。理解了嗎?
7. 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是什麼 舉生活中的例子
微觀是個體來經濟主體的行為分析源,屬於個量分析,宏觀是整個經濟社會的行為分析,是總量分析的內容.兩者主要的分歧在於是否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微觀經濟描述的是在市場機則的自動調節下就能實現經濟活動的正常有序進行,而宏觀則主張政府的積極干預以彌補市場自動調節的缺陷.你比如說企業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動進行價格、產量控制等行為決策均屬於微觀經濟的內容,而政府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的經濟目標所實施的戰略方針如採取貨幣政策以控制貨幣供給量進而影響消費、投資、出口需求就是宏觀的范疇.
8. 金融小白求問:宏觀經濟學 基本金融工具 這一章里舉了一個例子: 假設你贏得了100萬美元並面臨一個
這是貨幣的時間價值問題。一,立即得到,不會存在兌現風險;二是如果通貨膨脹率的問題。舉例:如果在50年前給你40萬美元,不管是在地球的那個地方你的購買力都會大於現在的100萬美元,而且沒有兌現的風險。如果是在中國,40萬美元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幾億人民幣的購買力。如果這樣說你還沒有直觀的認識,我給你講兩個故事。一個是美國的阿拉斯加,在過去是俄國的領土,1867年4月俄國以720萬美元賣給美國,阿拉斯加面積是171萬多平方公里,而平均每平方公里才4.19美元;另一個是1626年荷蘭人以大約24美元的物品換取了曼哈頓島,面積是57.91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相當於0.41美元,如今這個島是美國紐約的市中心。這還不算完,如果當時荷蘭人沒有買下曼哈頓島,而是用這24美元投資,以年收益10%計算,到今天這24美元變成多少了呢?2757865507.08億美元,27億億美元,就是全世界的美元也沒有這么多吧!這就是貨幣時間價值。你的那道題我就不給你算了,你明白貨幣的時間價值就可以了。
9. 宏觀經濟學。請舉出要素收入的實際例子 。
股息、工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