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沒有朋友有自己寫的關於經濟學的讀後感啊
曼昆十大經濟學原理
Mankiw's Ten principle of economics
--------關於人們如何作出決策--------
1.原理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2.原理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原理三: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原理四: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關於人們如何相互交易--------
5.原理五: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原理六: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原理七: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關於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8.原理八: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9.原理九: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原理十:society face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結論--------
關於個人作出決策的基本結論是:
人們面臨不同目標之間的交替關系(原理一),任何一種行動的成本可以用所放棄的機會
來衡量(原理二),理性人通過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作出決策(原理三),以及人們根
據他們所面臨的激勵改變自己的行為(原理四)。
關於人們之間相互交易的基本結論是:貿易可以是互利的(原理五),市場通常是協調人
們之間貿易的一種好方法(原理六),如果存在某種市場失靈,或者如果市場結果不平
等,那麼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場結果(原理七)。
關於整體經濟的基本結論是: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終的源泉(原理八),貨幣增長是通
貨膨脹的最終的根源(原理九),而且,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原理十)。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經濟學本源問題的回答
劉倩 國民經濟學 2006020234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職班主任的事情,書,確實讀少了不少,但是在與小師弟小師妹的交往中,我又對「經濟學」這個詞彙有了新的認識。
今年華師經管院的招生是大類招生,我帶的班級是經濟學類1班。經濟學類,別說對於他們,就是對於我這個理論上已經讀了6年大學的人來說,都覺得十分不解。於是,他們帶著很多疑問,很多困惑,很多迷茫邁入了大學校門,開始了大學的生活……作為兼班師姐,自然會面對很多來自他們的問題,比如說經濟學究竟是什麼,要學哪些科目,學經濟學以後有什麼用。後面兩個問題都還挺好回答的,但第一個問題,一個本源的問題真的把我給問倒了。於是,新生進入軍訓後,趁著一些空閑,我端起了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希望能在這本經濟學的里程碑和經濟學入門教程中找到答案。
馬歇爾是英國近代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新古典學派和劍橋學派的創始人,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人物。他生於英格蘭,1865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畢業後她在劍橋任教九年,然後又到了牛津大學,1885年,他又回到了母校執教,直到1905年退休。這樣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他進入大學後開始學習數學、哲學和政治經濟學,而且他最有興趣的哲學,但他最後還是選定經濟學為專業。做出這個決定的重要原因是馬歇爾曾走訪英國的貧民區,無法忘卻他所見到的貧窮和飢餓。
有人說,每一本經濟學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義,其主要原因在於其符合其特殊的社會背景和經濟狀態,符合各自歷史條件的要求。亞當•斯密在他的經濟學巨著《國富論》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稱為「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強調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馬歇爾繼承了斯密的「看不見的理論」,反對國家政府幹預經濟,他在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中闡述了供求論、節欲論、生產費用論,特別是邊際效用論,形成了「折衷的理論體系」。他在這本書里建立了靜態經濟學,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續和發展。他的這一著作被看作是與斯密《國富論》、李嘉圖《賦稅原理》齊名的劃時代著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專著,成為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多年來一直被奉為英國經濟學的聖經。這本經濟學著作,在馬歇爾在生之年就出版了8次之多。
馬歇爾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有相當嚴密的體系,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體系,一個研究經濟學的基本框架。這本書分成了6篇。第一篇序論。把經濟學定義為研究財富及人類需求關系的一門應用科學,認為其目的在於解救貧困和增進福利。第二篇,說明財富、價值、土地、所得、工資、地租、利息、利潤、准租、生產、消費、勞動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需求及其滿足,論述消費理論。第四篇,生產要素,論述生產理論,在這一部分,講述了土地、勞動、資本和組織之間的關系。第五篇,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第六篇,國民所得的分配,論述分配理論。
馬歇爾是局部均衡分析,即微觀經濟學的創始者,他研究單個市場的行為而不考慮市場與市場之間的影響。他運用上升的供給曲線和下降的需求曲線分析收入、成本的變化對價格的影響。從而得出了均衡價格理論,這也是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時起作用的。而《經濟學原理》這本著作正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
馬歇爾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建立了彈性的概念和計算彈性的公式。他分析了需求的價格彈性和供給的價格彈性,發現在短時期內需求的上升會帶動價格產量的小幅度增加,但更多的會導致價格的上升。在長時期內,產量較容易擴張或收縮,企業可以進入或退出,這使得長期的供給曲線顯得比較平坦。因此,馬歇爾得出結論,在短期里,需求是影響價格的決定性因素;而在長期里,供給或生產成本是影響價格的決定因素。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尋找著那個本源問題。書中是這么講的:「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為學問,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要研究影響人類行為的動機,即人為什麼會進行這樣那樣的選擇和活動」,馬歇爾得到的結論是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最堅定的動機還是獲得工資和貨幣。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拿工資及貨幣來衡量的,比如說情感因素,經濟學並不能直接衡量,但是經濟學卻可以用來衡量情感所帶愛的苦樂得失。因此,我們可以說經濟學主要研究各種人類活動的動力或阻力。這是經濟學的起點。也是關於經濟學本源問題的回答。
『貳』 宏觀經濟學讀後感
[宏觀經濟學讀後感]---宏觀經濟學讀後感 |宏觀經濟學讀後感(本文)宏觀經濟學讀後感(1)讀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和宏觀經濟學才真正知道和曼昆相見恨晚啊!讀了一段時間的宏觀經濟學,寫一點感受吧,宏觀經濟學讀後感。進入宏觀經濟學的第一步是看宏觀經濟學的數據,最重要的數據是國內生產總值(既衡量經濟的總收入又衡量經濟為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總支出)、消費物價指數(衡量生活費用和物價總水平的上漲)和失業率(衡量想工作而沒有工作的人占勞動人口的比例)。理解宏觀經濟學的數據之後進入正式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即宏觀經濟學模型。首先探討長期中的經濟,主要用古典宏觀經濟學來解釋,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兩個重 的變數)。長期中的經濟有幾個重要的變數:真實國內生產總值、真實利率、物價水平、真實匯率、貿易余額和失業率。以下分別解釋這些經濟變數的決定因素和適用的模型。在長期中,一國的真實國內生產總值是由該國的勞動人口、資本存量(物質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存量)、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和將這些生產要素轉變為產出的技術所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就是生產函數Y=AF(K,L)。在長期中,真實利率是由投資和儲蓄所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就是可貸資金市場模型,該模型不僅可以解釋真實利率的決定還可以財政政策的長期效應,包括對投資的稅法,對儲蓄的稅法以及預算赤字。在長期中,一國的物價水平是由貨幣供應量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是古典貨幣數量論(MV=PY),該模型還解釋了貨幣政策的長期效應。.在長期的開放經濟中,一國的貿易余額和真實匯率是由投資儲蓄和資本凈流出所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就是將可貸資金市場,外匯市場和資本凈流出與國內真實利率負相關關系相聯系起來的幾何圖象模型。該模型不僅解釋了貿易余額和真實匯率的決定還解釋了財政政策的長期效應(包括對投資的稅法,對儲蓄的稅法以及預算赤字)、貿易政策的長期效應和資本外的長期效應,讀後感《宏觀經濟學讀後感》。在長期中,自然失業率是由就業率和離職率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是勞動力市場的動態模型。造成失業的原因有兩個:尋找相匹配的工作(摩擦性失業)和工資剛性(結構性失業)。以上就是對長期中的經濟的理解。宏觀經濟學讀後感(2)告別了長期,我們就要進入在超長期中的經濟,如果給我們50年的時間(超長期),我們的經濟會是怎麼樣變化呢?我們首先關心的是這個經濟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沒有提高(用人均收入來衡量),是什麼因素決定了該經濟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就進入了宏觀經濟學中的增長理論,增長理論告訴我們人均資本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決定了該經濟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個有用的模型就是索洛增長模型,該模型不僅解釋了人均資本存量,人口增長率和技術進步速度的差別導致了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差異,還解釋了各個國家經濟能夠永久性持續不斷的增長的源泉是技術的進步。長期和超長期中的經濟盡管迷人但是我們終歸生活在我們的短期經濟之中,所以我們更關心的是我們的短期經濟到底是怎麼樣運行的。並且長期和短期中的經濟非常的不一樣,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長期對我們來說,通常是一種誤導。長期中,我們都會死。如果在暴風雨的季節,經濟學家只能告訴我們暴風雨終將過去,海洋終將恢復平靜,但這樣我們給自己的任務就太簡單且無用了。短期經濟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價格是不變的,資源未充分地利用。短期中的經濟也有幾個重要的變數:真實國內生產總值,利率,貿易余額,名義匯率。在短期中,真實國內生產總值和利率(內生變數)是同時決定的,決定他們的變數是貨幣供給(貨幣政策變數),政府支出,稅收(財政政策變數),以及人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外生變數)。一個有用的模型是IS-LM模型。該模型解釋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短期效應。在短期的開放經濟中,真實國內生產總值,利率,貿易余額和名義匯率(內生變數)是同時決定的,決定他們的變數仍然是貨幣供給(貨幣政策變數),政府支出,稅收(財政政策變數),以及人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外生變數)。一個有用的模型是浮動匯率大型開放經濟下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該模型同樣解釋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短期效應。因此長期中僅存在物價的波動而產出不會發生變化,而短期中僅存在產出的波動而物價不會發生變化。聯系長期和短期經濟的是中期中的經濟,中期經濟不僅產出會發生而且物價也會發生變化。在中期經濟中有四個重要的變數:物價,產出,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在中期中,物價和產出是由總供給和總需求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是AD-AS模型。該模型解釋了中期中物價和產出的波動。在中期中,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實際上和物價和產出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因為物價描述了通貨膨脹產出描述了失業率,因此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也是由總供給和總需求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是菲利普斯曲線,該曲線描述了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關系。該曲線實際上是由總供給曲線推導出來的,因此它和總供給曲線也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宏觀經濟學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叄』 求幫寫讀後感,2000字以上,有關經濟學的
初看這個書名,你也許覺得誇張,一個凡人,怎可與神相比,而且,神本身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如果你知道這本書的作者,以及這本書寫作背景,你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何用這個書名了。本書作者是王詠剛和周虹,前者還是谷歌資深軟體工程師,對IT技術發展史和矽谷創業史有著透徹的理解。兩位作者本身就是喬布斯迷,對其無比的崇拜;同時,此書寫於喬布斯病重,將要去世之時,而背景是蘋果在喬布斯的領導下近年來一再推出一系列讓人欣喜若狂,「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品,對於這個英雄式的人物,怎不讓人感覺天妒英才,從而扼腕嘆息。所以,這個書名,我想,除了商業目的外,更多的是代表了一大批喬布斯迷的作者自己內心對喬布斯無比崇拜的真切感受吧。
『肆』 求《經濟學是什麼》讀後感!!
在不完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什麼樣的手段最好,還沒有說法,實踐上也沒有證回明。如稅收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是答普遍的手段。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就不行,沒有形成必要的稅收體制。西方國家的稅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人所得稅。而我們的個人所得稅占的比例實在太低,不能起多大作用。真要把個人所得稅管理起來,在技術上和管理上也跟不上,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稅收體制,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網路也沒有建立,因而難以形成完整的體系。這樣的教科書,內容不論,編寫得適應教學,很清楚,對象就是大學生。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系統的教科書。大的學者不屑於寫這樣的書,出版社也不願意出,考慮經濟效益多。其實,真正寫好了,可以保證經濟效益。國外很多出版社就靠教科書盈利。當然,也有一些為利益而寫的書。
『伍』 《經濟學》讀後感1000字
寫作思路及要點:首先根據整體的內容作出一定的分析與判斷,然後再結合實際情況寫出自己的感想。
社會和家庭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合適的社會分工才能決定合理的社會法則。資源的稀缺,使得資源日益的缺乏和緊張,更好的管理就顯得更為重要。於是具有稀缺性,社會不能分給每個人相同的東西和資源。
而經濟學就是來研究社會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的資源。而這樣的資源調配不是一家一戶能都辦到的,它需要千家萬戶一起才能分配。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是經濟學十大原理的第一條。在面臨取捨的時候,天下是沒有免費的午餐的,想要一樣東西只能用另一樣東西去換取。做目標的時候也是一樣的,目標與目標之間也要取捨平衡才能達到利益最大化。社會的取捨在於效率與平等之間。
效率是指社會能從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的東西。而平等是將這些資源的成果公平的分配給社會成員。所以政府對成功人士的支持更多。使得創造的財富或是資源不能平等地分在社會的每個人身上。只有意識到取捨的平衡性,才能做到合理分配蛋糕。
行動的成本比起制定目標的時候顯得模糊。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成本。為了在餐廳做兼職而放棄了上課,但在這其中的成本是上課所得到的知識和上課成本學費,而在餐廳吃飯的費用會比這兩樣高,所拿到的報酬會比這兩樣貴嗎?只有貴了的地方才是成本。
在經濟學中有一種叫機會成本,就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所以,只有思考最合適的利益回報,再做決定。
『陸』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它致力於解決貧困問題,《經濟學原理》讀後感。經濟自由的近代產業特徵,為謀法度個人的自由鋪平了道路。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也是門研究人的學問。宗教力量和經濟力量共同創造了世界史。經濟學是通過對人類生活的習俗、習慣,以及對個人和社會活動中獲取和使用物質財富進行研究吏對人類的日常生活習慣,以及生活中所形成人的性格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除了宗教的影響外,還有那些會影響人的性格呢?雖然尚武或對藝術精神的熱愛曾經盛行一時,但宗教和經濟的影響總是居於前列,它們差不多勝過其他一切影響之和。經濟的影響可能沒有宗教的影響那麼強烈,但對人的生活影響卻是如此之大,他的性格就通過他在工作中運用才能的方式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思想和感情,還有他和他的僱主、同事之間的關系逐漸形成。慢慢地這種關系成了經濟體制中的一條經濟鏈。一個人的收入的多少可能比其工作性質更可能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在宗教,家庭情感和友誼方面,窮人也可以找到發揮才能的機會,這些才能是他們快樂的源泉,所以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些生活在貧民窟的人,很少有尋求友誼的機會;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寧靜、文雅,甚至也很少理解家庭生活和諧的意義;宗教力量也常常達不到此處,毫無疑問,他們的身體、精神和道德的不健康,主要是由於貧困所致,讀後感《《經濟學原理》讀後感》。過度工作和教育的落後,疲乏和憂郁、缺乏安靜和沒有空閑時間,使它們無法盡量發揮他們的智力。雖然有些苦難不是貧困,窮不是你的錯,但貧窮並不是註定的,只是貧困,貧困很多時候是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造就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奴隸制度天經地義,古代的奴隸大概自己也是這樣想的,從類的尊嚴是通過基督教的不懈宣揚而才在近百年來受到越來越熱列的擁護。但自19世紀工人階級的斷進步,讓他們燃起了貧困和愚昧可以逐漸被消滅的希望,蒸汽機的出現減少了許多費力和有害身體的工作,工資提高了;教育已經改良而且逐漸普及,同時,對智力工作和日益增長的需求使技術工人快速增加,這一事實使人們迫切地想知道所有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應該過文明生活的公平機會,都應該不會有人認為奴隸制度的存在是天經地義了吧?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力,而且機會是公平的,這就需要運用我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去創造。經濟學是否應該關注貧困的問題的必然的,雖然這還要依靠人類本性的道德和政治才能說明。但經濟學是一種形而上的科學,我們就應該放下一切去研究作為研究就要有學術精神和對知識的認知程度,更要有關心勞苦大眾的悲憐之心。"競爭"這個名詞充滿了罪惡的意味,而且還具有某種自私自利和對別人的利益漠不關心的含義。誠然,以前的產業形式沒有近代那些自私自利和特點,而也不包含近代的有意識的利人之心。近代經濟大潮中,而且是這大潮的領軍者,其市場經濟特徵就是較能自力更生的習慣,較有遠見和較為守慎與自由的選擇,"經濟自由"已完全融入到了當今社會中,競爭是必不可避免的。沒有競爭哪來發展呢?但競爭同時也具有極強的破壞性,貿易上的摻假和欺詐行為仍在盛行,我們現在所有見到的種種不正當行為新的摻假的方法成為可能,所以競爭具有建設性和破壞性的雙重屬性,近代產業的特徵用一個名詞來概括就是經濟自由。〔《經濟學原理》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柒』 急求一篇 經濟學方面的書的讀後感
國富論
亞當斯密《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由於《國富論》蘊涵了諸多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分析方法,並提出了經濟學原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政策實施意義,本文僅對自身感興趣或自認為有特別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部分理論進行表述和評點。為避免打破原書的邏輯思維結構和思想脈絡,本文以《國富論》(謝祖鈞、孟晉、盛之譯,國富論----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節目錄為序作以擇要。
(1)斯密認為,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必須隨每一個國家的收入和資本的增加而增長。而沒有後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長。而收入和資本的增長就是國家財富的增長。沒有國家財富的增長,也就不可能有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個以農業為主導的時代,資本的增加引起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這一過程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得以不斷提高,使得整個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大為增加。然而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這種國家財富增長所引起的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的效果並不十分明顯,甚至還有減小的趨勢。同時,在我國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在國民經濟持續高漲的同時(這里僅從數字可以說明,至於這個數字的准確性和可靠度則另當別論,但還是能夠得出經濟快速發展的結論的,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盡管有勞動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國內的就業形勢卻日益嚴峻,失業人數逐年增加。當然,這其中有人口的增長快於經濟的增量、勞動力素質與就業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說明斯密的這一理論沒有考慮到諸多的外生變數,需作進一步的改進,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
(2)斯密認為,資本在農村的利率總要比城市的高,這是由於農村金融市場規模不經濟、借貸成本高、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資本在農業方面雖然對社會貢獻最大(現在已不能絕對地說是最大,用比較大的說法也許更合適),但利潤比較小,因此對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總是不能得到滿足。因此,也就出現了農村發展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缺口趨於擴大,一方面卻是各種金融機構不願意在農村從事放貸業務。以斯密的思維,可以通過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限制來發展農村業務,通過圍繞時常利率進行自由浮動的適度高利率來彌補各種借貸成本,最後通過競爭者對市場的爭奪逐漸回歸到利率的正常水平,這不失為當前解決建設新農村資金籌集困難的有效途徑,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適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會因為高的利率帶來新的高風險,就適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過引導和規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締各種非正規民間金融、加大政府財政支農力度等措施來解決農村市場的金融抑制。
(3)斯密認為,當一個人的資財,只能維持他幾天或幾個星期的生活時,他會很少考慮從這筆資材中獲取收入。他會盡可能地節約消費,希望依靠自身的勞動,能獲得一些收入來增補這筆資財。他的資財完全來自他的勞動收入。各國的窮苦勞動者大多過的這種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過分析資財的額度和可支配期限將其界定為生產性和生活性支出兩部分,又將生活性支出按來源和用途細劃為三種類型。這樣,使我們對收入的認識逐步深化,更利於支配和使用不同類型的資財,為後來人們樹立了理財觀念和收支計劃提供了依據。
(4)斯密認為,一個為了消費而借貸的人很快就會破產,而借錢給他的人通常也會後悔自己的愚蠢。因此,為了這樣一個目的不論是借款還是貸款不管什麼場合高利盤剝是不可避免的,對於雙方均將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貸的人多為窮人,放貸的人會提高利率(如高利貸)來彌補這部分風險,但利率提高的同時又增加了還貸的風險。這樣就存在了一個悖論:不管是借貸者還是放貸者,雙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種風險,高利貸卻依然能夠生存下來。我認為原因是高利貸的存在包含了諸多不正當的經濟和社會行為,比如洗黑錢、黑勢力介入、借款者被迫從事違法犯罪現象等。
由於當前我主要涉足的領域是農村的金融問題,所以對《國富論》中與此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拜讀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選擇的精讀,第三篇是概要地閱讀,第四篇和第五篇僅作大致瀏覽,盡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為詳盡和精彩的論述,然而限於時間和篇幅,在此一一略過。上面的一些認識和觀點純屬我個人的意見,希望老師和學者能夠點出其中理解偏頗和謬誤之處,以期更好地理解這本經濟學的典範巨著。
『捌』 《什麼是經濟學》讀後感
在不完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什麼樣的手段最好,還沒有說法,實踐上也沒有證明。如稅收回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答是普遍的手段。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就不行,沒有形成必要的稅收體制。西方國家的稅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人所得稅。而我們的個人所得稅占的比例實在太低,不能起多大作用。真要把個人所得稅管理起來,在技術上和管理上也跟不上,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稅收體制,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網路也沒有建立,因而難以形成完整的體系。這樣的教科書,內容不論,編寫得適應教學,很清楚,對象就是大學生。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系統的教科書。大的學者不屑於寫這樣的書,出版社也不願意出,考慮經濟效益多。其實,真正寫好了,可以保證經濟效益。國外很多出版社就靠教科書盈利。當然,也有一些為利益而寫的書。
『玖』 急求經濟學著作讀後感~!!
一,[原]弗里德曼《實證經濟學方法論》讀後感 讀完這片文章之後,我對實證經濟學有了一些更加具體的理解。粗略地劃分,這片文章主要講了兩個方面地內容。 首先,有關實證經濟學。 從原則上說,實證經濟學應該是一門客觀地科學。這有些像一些自然科學,譬如化學,要研究的就是物質是由什麼化學成分組成的。目的就是將物質的實際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給大家。而實證經濟學畢竟是社會科學。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那樣現象是獨立於研究者的價值觀的。在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時,研究者有時會不經意地將自己的價值判斷帶入到結論當中,這就造成了「實證」與「規范」的混淆。經濟學就是這樣。而當結論發表之後,人們在判定這一結論時,也會帶著自己的價值尺度,從而造成爭議。而我們一般所進行的經濟學研究都應該是「實證」的,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能夠預測經濟狀況發生變化的影響的概括體系,而這也是經濟學的科學性的要求所在。 「實證科學的最終目的是要發展出一種『理論』或『假說』,它能夠對尚未觀察到的現象作出合理的、有意義的預測。」(當然經濟學的「預測「不只是對於尚未發生的事件,對已經發生但還未被觀察到的現象也可以進行預測)而理論是一種實證性假說體系,它的判斷標准就是實際證據。這樣就是下一個方面的內容:假說。 第二,有關假說。 上面提到,實證性假說體系就是理論。所以要發展出理論,就是要在現實世界重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提取其抽象本質的東西。而對於社會科學,沒有一件事情是必然要發生的,也就是我們所研究的東西並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經濟現象。這樣,我們就會有一些已知的經濟現象提出一些假說用以推測。而判斷這種假說是否合理的標准就是要檢驗假說的預測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合。但社會科學無像自然科學那樣提供那種可以給人強烈的可信任感的受控實驗,而只能從偶然的「實驗」(也就是現實發生的沒有被控制的)中進行檢驗。可是這並不阻礙這也是種檢驗,且檢驗結果更加使人印象深刻。 在這里人們容易產生的誤解是認為假說中假設(假說中有含義和假設)的正確與否是判斷假說是否成立的標准。這是錯誤的。例如書上關於檯球手的例子,雖然檯球手並不會進行如此復雜的線路選擇,但這並不妨礙他打出我們按照他可以進行線路選擇的假設而得出的預測。一種假說的假設的真實與否不能影響假說在現實事例中的應用。就如文章中關於重力加速度的例子。當然,在有些情況下在實際情況與假設有很大出入的情況下,一種假說不能適用。判斷假說是否屬於這種情況的標准有兩個:1,替代理論的精確程度;2,更高精確度所帶來的成本(個人認為第二條更適用於社會科學,因為自然科學總是竭盡所能找到最真實的)結論是只要假說合理,無論假設是否符合現實,我們都可以接受這個假說。 理論中的假設是十分重要的:1,它們是對理論的簡潔描述或表述方式;2,它們有時促進了通過假說的含義而對假說所進行的間接假設;3,它們有時是明確說明理論可能正確的條件的一種簡便方式。對於第一條可以這樣理解,假說是可以看成由抽象模型和一系列規則所組成的。在我們判斷可觀測的現象與模型中的實體之間的一致性時,就用到假設(關鍵性假設)。它能夠簡潔的描述出模型,使我們可以判斷模型適用性。(第二點不太明白,請老師指教) 總體來講,經濟學的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提出假說(模型+規則),其中包括假設和含義。假設是模型的簡潔性描述,當判斷實際現象是否與模型相對應,是否能用此規則加以推測時,就可以看假設是否基本上滿足事實情況。而判斷一種假說是否有意義,是否正確而可以為大家所接受時,不是看假設現實嗎,而是看這種假說的預測是否與現實情況相符合。 最後要強調,經濟學是門科學,它的目的就是預測。 二,《經濟學家與經濟政策》 經濟學家的有趣表現在他的職業:「經濟學家通過解釋其他人為什麼貧窮而變得富有。」經濟學家的有趣也表現在他的坦率:「我寧肯含含糊糊地對,也不願嚴謹無誤地錯。」這句由凱恩斯說出的話讓大家覺得很有意思。經濟學家的有趣也表現在他的遮遮掩掩:「經濟分析就像比基尼,其所暴露的都是重要的;但是其所掩蓋的,卻是致命的。」經濟學家自然也難免給人留下乏味的印象,以致於使大家對於經濟學家的不滿延伸到經濟政策專家身上:「經濟政策專家沒有律師的嚴密,不像神學家那樣身體力行,但是比經濟學家更能賣弄學問。」經濟學家的乏味也被好事者狠狠攻擊了一下,當然從故事中我們還找不出為什麼經濟學家乏味的原因。說是一個婦人被確診患了絕症,醫生說她只能活半年時間。這位婦人十分熱愛生命,所以十分痛苦,醫生於是建議她嫁給一個經濟學家,婦人奇怪地問:難道經濟學家可以治好我的病嗎?醫生說:不是的,但是你如果與經濟學家結婚,就會覺得半年也是十分漫長的。於是,就有人說:「應當說,哥倫布是第一個經濟學家。當他出發去尋找美洲大陸時,他卻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當他到達美洲大陸時,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但是,他的所有活動都是由政府無償支持的。」 看來,國外的經濟學家的處境似乎並沒有中國的經濟學家風光,經濟學似乎也沒有那麼高的地位;但是國外的經濟學家取得的成就似乎要比我們大。惟望中國的經濟學家慎思之,明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