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科斯新制度經濟學

科斯新制度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2-14 07:41:04

❶ 科斯定理是整個新制度經濟學大廈的基礎,這句話對嗎

科斯來定理是整個新制度經源濟學大廈的基礎(T)。
科斯定理有何意義?
1、理論意義科斯定理的理論意義在於,它深刻地揭示了在交易費用大於零的情況下產權制度安排會對資源配置的效率產生影響,這就使制度安排這一在傳統經濟學中被當作既定前提的因素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對新制度經濟學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實踐意義科斯定理的提出為解決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的外部性問題提供了新的措施。科斯定理的提出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也有可資借鑒之處。科斯定理指出,產權的清晰界定有助於降低人們在交往中的交易費用,達到最優經濟效率。對於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來說,它的意義,是有利於改革者進一步認識產權明晰化的重要性,使人們不僅僅滿足於法律上對產權的規定,而重視在實際經濟運行中具體明確產權邊界;二是啟發人們在探討更為合理和更為有效的產權配置時,必須考慮交易費用。
3、方法論意義進行經濟學研究一定不能脫離實際,要從經濟生活的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對事實的詳細考察,以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
4、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新制度經濟學的經驗、歷史和制度分析具體方法……
供參考。

❷ "社會成本問題"的背景和主題是什麼科斯完全否定了庇古的分析嗎(新制度經濟學)

本文涉及對他人產生有害影響的那些工商業企業的行為。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某工廠的煙塵給鄰近的財產所有者帶來的有害影響。對此類情況,經濟學的分析通常是從工廠的私人產品與社會產品之間的矛盾這方面展開的。在這一方面,許多經濟學家都因襲了庇古在《福利經濟學》中提出的觀點。他們的分析結論無非是要求工廠主對煙塵所引起的損害負責賠償,或者根據工廠排出煙塵的不同容量及其所致損害的相應金額標准對工廠主征稅,或者最終責令該廠遷出居民區(當然也指煙塵排放對他人產生有害影響的地區),以我之見,這些解決辦法並不合適,因為它們所導致的結果不是人們所需要的,甚至通常也不是人們所滿意的。

問題的相互性
傳統的方法掩益了不得不作出的選擇的實質。人們一般將該問題視為甲給乙造成損害,因而所要決定的是:如何制止甲?但這是錯誤的。我們正在分析的問題具有相互性,即避免對乙的損害將會使甲遭受損害。必須決定的真正問題是,是允許甲損害乙,還是允許乙損害甲?關鍵在於避免較嚴重的損害。我在前文中列舉了糖果製造商的機器引起的嗓聲和震動干擾了某醫生的工作的事例。為了避免損害醫生,糖果製造商將遭受損害。此事例提出的問題實質上是,是否值得去限 製糖果製造商採用的生產方法,並以減少其產品供給的代價來保證醫生的正常工作。另一事例是走失的牛損壞鄰近土地里的穀物所產生的問題。倘若有些牛難免要走失,那麼只有以減少穀物的供給這一代價來換取肉類供給的增加。這種選擇的實質是顯而易見的:是要肉類,還是要穀物?當然,我們不能貿然回答,除非我們知道所得到的價值是什麼,以及為此所犧牲的價值是什麼。再舉一例:喬治-施蒂格勒教授提到的河流污染問題。如果我們假定污染的有害後果是魚類的死亡,要決定的問題則是:魚類損失的價值究竟大於還是小於可能污染河流的產品的價值。不言而喻,必須從總體的和邊際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
對損害負有責任的定價制度
我想以一個案例的剖析作為分析的起點。對此案例,大多數經濟學家可能都同意以下觀點,即當造成損害的一方陪償所有損失,並且定價制度正常運行時(嚴格地說,這意味著定價制度的運行是不需成本的),這一問題就會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
走失的牛損壞鄰近土地的穀物生長一案,是說明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的很好例子。假定農夫和養牛者在毗鄰的土地上經營。再假定在土地之間沒有任何柵欄的情形下,牛群規模的擴大就會增加農夫的穀物損失,牛群規模擴大產生的邊際損失是什麼則是另一個問題,這取決於牛是否習慣於相互尾隨或並排漫遊,取決於由於牛群規模的擴大和其他類似因素,是否使牛變得越不越不安定。就眼前的目的而言,對牛群規模的擴大所造成的邊際損失的假定是無關宏旨的。
為簡化論述,我嘗試運用一個算術例子。假定將農夫的土地用柵欄圍起來的年成本為9美元,穀物價格為每噸1美元,並假定牛群數與穀物年損失之間的關系如下:

❸ 新制度經濟學鼻祖羅納德·科斯給後人留下了哪些精神遺產

  1. 科斯定理差不多是在經濟學之外流傳最廣的一個經濟學定理。因其簡單易懂。

    2. 庇古(A.C.Pigou)曾經提出火車要在田間經過,使火花飛到稻穗上,而火車的使用者沒有給種稻的人予以補償,所以社會的耗費是沒有全部算在火車成本之內。在這種情況下,庇古認為政府是應該干預的。
    科斯則力斥其非。1971年,Stigler和Alchian在日本坐火車火車上,見到窗外的禾田,就想起庇古與科斯之爭。於是就問火車上的管理員,究竟車軌附近的禾田,是否受到火車的損害而地價下降,管理員的回答正相反,車軌旁的禾田地價較高,因為火車將吃稻的飛鳥嚇跑了!

    3. 科斯1910年生於倫敦,19歲進入LSE,然後在本科大三的時候他寫出《企業的性質》("The Nature of the Firm")一文,引進「交易費用」,完全算不上正規的學術論文。五年後他根據游學心得修改過一次,然後就沒管了,再然後就是五十多年後這篇文章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4. 但是,至少人生的前五十年,科斯還是比較不如意的。整個經濟學界都不認可他那套——准確的說,誰會在意一個本科生的胡言亂語呢?不過老頭生性樂觀、隨遇而安。他覺得美國的伙食好吃,又不願意按照學術規范修改論文,於是1951年屈尊去了布法羅大學。

    5. 1959年他發表《聯邦通訊委員會》("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堅持他對交易費用和產權理論以及外部性的那一套,這是他第一篇正規的學術論文。一年後他又發表《社會成本問題》("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是他最後一篇完整的論述。

  2. 摘自知乎

❹ 如何理解守法的外部性,用外部理論解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經濟學意義

許多經濟學家對外部性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濟學家卻不多見。論及外部性理論,三位經濟學家的名字是不得不提及的,而且可以提到里程碑意義的高度。這三位經濟學家的名字就是馬歇爾、庇古和科斯。(一)第一塊里程碑——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馬歇爾是英國「劍橋學派」的創始人,是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馬歇爾並沒有明確提出外部性這一概念,但外部性概念源於馬歇爾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的「外部經濟」概念。在馬歇爾看來,除了以往人們多次提出過的土地、勞動和資本這三種生產要素外,還有一種要素,這種要素就是「工業組織」。工業組織的內容相當豐富,包括分工、機器的改良、有關產業的相對集中、大規模生產、以及企業管理。馬歇爾用「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這一對概念,來說明第四類生產要素的變化如何能導致產量的增加。馬歇爾指出:「我們可把因任何一種貨物的生產規模之擴大而發生的經濟分為兩類:第一是有賴於這工業的一般發達的經濟;第二是有賴於從事這工業的個別企業的資源、組織和效率的經濟。我們可稱前者為外部經濟,後者為內部經濟。在本章中,我們主要是研究了內部經濟;但現在我們要繼續研究非常重要的外部經濟,這種經濟往往能因許多性質相似的小型企業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說的工業地區分布———而獲得。」他還指出:「本篇的一般論斷表明以下兩點:第一,任何貨物的總生產量之增加,一般會增大這樣一個代表性企業的規模,因而就會增加它所有的內部經濟;第二,總生產量的增加,常會增加它所獲得的外部經濟,因而使它能花費在比例上較以前為少的勞動和代價來製造貨物。」「換言之,我們可以概括地說:自然在生產上所起的作用表現出報酬遞減的傾向,而人類所起的作用則表現出報酬遞增的傾向。報酬遞減律可說明如下:勞動和資本的增加,一般導致組織的改進,而組織的改進增加勞動和資本的使用效率。」從馬歇爾的論述可見,所謂內部經濟,是指由於企業內部的各種因素所導致的生產費用的節約,這些影響因素包括勞動者的工作熱情、工作技能的提高、內部分工協作的完善、先進設備的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費用的減少等等。所謂外部經濟,是指由於企業外部的各種因素所導致的生產費用的減少,這些影響因素包括企業離原材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市場遠近、市場容量的大小、運輸通訊的便利程度、其他相關企業的發展水平等等。實際上,馬歇爾把企業內分工而帶來的效率提高稱作是內部經濟,這就是在微觀經濟學中所講的規模經濟,即隨著產量的擴大,長期平均成本的降低;而把企業間分工而導致的效率提高稱作是外部經濟,這就是在「溫州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塊狀經濟的源泉。馬歇爾雖然並沒有提出內部不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概念,但從他對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的論述可以從邏輯上推出內部不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概念及其含義。所謂內部不經濟,是指由於企業內部的各種因素所導致的生產費用的增加。所謂外部不經濟,是指由於企業外部的各種因素所導致的生產費用的增加。馬歇爾以企業自身發展為問題研究的中心,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考察影響企業成本變化的各種因素,這種分析方法給經濟學後繼者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首先,如上所述,有內部經濟必然有內部不經濟,有外部經濟必然有外部不經濟,從最簡單的層面可以發展馬歇爾的理論。其次,馬歇爾考察的外部經濟是外部因素對本企業的影響,由此自然會想到本企業的行為如何會影響其他的企業的成本與收益。這一問題正是由著名的經濟學家庇古來完成的。第三,從企業內的內部分工和企業間的外部分工這種視角來考察企業成本變化,自然會讓我們想到,科斯的《企業的性質》與《社會成本問題》這兩篇重要文獻是不是受到馬歇爾思想的影響。(二)第二塊里程碑———庇古的「庇古稅」理論庇古是馬歇爾的嫡傳弟子,於1912年發表了《財富與福利》一書,後經修改充實,於1920年易名為《福利經濟學》出版。這部著作是庇古的代表作,是西方經濟學發展中第一部系統論述福利經濟學問題的專著。因此,庇古被稱為「福利經濟學之父」。庇古首次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系統地研究了外部性問題,在馬歇爾提出的「外部經濟」概念基礎上擴充了「外部不經濟」的概念和內容,將外部性問題的研究從外部因素對企業的影響效果轉向企業或居民對其他企業或居民的影響效果。這種轉變正好是與外部性的兩類定義相對應的。外部性理論庇古通過分析邊際私人凈產值與邊際社會凈產值的背離來闡釋外部性。他指出,邊際私人凈產值是指個別企業在生產中追加一個單位生產要素所獲得的產值,邊際社會凈產值是指從全社會來看在生產中追加一個單位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產值。他認為:如果每一種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的邊際私人凈產值與邊際社會凈產值相等,它在各生產用途的邊際社會凈產值都相等,而產品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時,就意味著資源配置達到最佳狀態。但庇古認為,邊際私人凈產值與邊際社會凈產值之間存在下列關系:如果在邊際私人凈產值之外,其他人還得到利益,那麼,邊際社會凈產值就大於邊際私人凈產值;反之,如果其他人受到損失,那麼,邊際社會凈產值就小於邊際私人凈產值。庇古把生產者的某種生產活動帶給社會的有利影響,叫做「邊際社會收益」;把生產者的某種生產活動帶給社會的不利影響,叫做「邊際社會成本」。適當改變一下庇古所用的概念,外部性實際上就是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社會成本、邊際私人收益與邊際社會收益的不一致。在沒有外部效應時,邊際私人成本就是生產或消費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當存在負外部效應時,由於某一廠商的環境污染,導致另一廠商為了維持原有產量,必須增加諸如安裝治污設施等所需的成本支出,這就是外部成本。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外部成本之和就是邊際社會成本。當存在正外部效應時,企業決策所產生的收益並不是由本企業完全佔有的,還存在外部收益。邊際私人收益與邊際外部收益之和就是邊際外部收益。通過經濟模型可以說明,存在外部經濟效應時純粹個人主義機制不能實現社會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庇古的「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概念是從馬歇爾那裡借用和引申來的,但是庇古賦予這兩個概念的意義是不同於馬歇爾的。馬歇爾主要提到了「外部經濟」這個概念,其含義是指企業在擴大生產規模時,因其外部的各種因素所導致的單位成本的降低。也就是說,馬歇爾所指的是企業活動從外部受到影響,庇古所指的是企業活動對外部的影響。這兩個問題看起來十分相似,其實所研究的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庇古已經對馬歇爾的外部性理論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既然在邊際私人收益與邊際社會收益、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社會成本相背離的情況下,依靠自由競爭是不可能達到社會福利最大的。於是就應由政府採取適當的經濟政策,消除這種背離。政府應採取的經濟政策是:對邊際私人成本小於邊際社會成本的部門實施征稅,即存在外部不經濟效應時,向企業征稅;對邊際私人收益小於邊際社會收益的部門實行獎勵和津貼,即存在外部經濟效應時,給企業以補貼。庇古認為,通過這種征稅和補貼,就可以實現外部效應的內部化。這種政策建議後來被稱為「庇古稅」。庇古稅在經濟活動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採用的「誰受益,誰投資」的政策、環境保護領域採用的「誰污染,誰治理」的政策,都是庇古理論的具體應用。目前,排污收費制度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的重要經濟手段,其理論基礎也是庇古稅。庇古理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庇古理論的前提是存在所謂的「社會福利函數」,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者,並能自覺按公共利益對產生外部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然而,事實上,公共決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二,庇古稅運用的前提是政府必須知道引起外部性和受它影響的所有個人的邊際成本或收益,擁有與決定帕累托最優資源配置相關的所有信息,只有這樣政府才能定出最優的稅率和補貼。但是,現實中政府並不是萬能的,它不可能擁有足夠的信息,因此從理論上講,庇古稅是完美的,但實際的執行效果與預期存在相當大的偏差。第三,政府幹預本身也是要花費成本的。如果政府幹預的成本支出大於外部性所造成的損失,從經濟效率角度看消除外部性就不值得了。第四,庇古稅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尋租活動,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資源配置的扭曲。(三)第三塊里程碑———科斯的「科斯定理」科斯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奠基人,因他「發現和澄清了交易費用和財產權對經濟的制度結構和運行的意義」,榮獲了1991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科斯獲獎的成果在於兩篇論文,其中之一就是《社會成本問題》。而《社會成本問題》的理論背景是「庇古稅」長期以來,關於外部效應的內部化問題被庇古稅理論所支配。在《社會成本問題》中,科斯多次提到庇古稅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科斯理論是在批判庇古理論的過程中形成的。科斯對庇古稅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外部效應往往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單向問題,而具有相互性。例如化工廠與居民區之間的環境糾紛,在沒有明確化工廠是否具有污染排放權的情況下,一旦化工廠排放廢水就對它徵收污染稅,這是不嚴肅的事情。因為,也許建化工廠在前,建居民區在後。在這種情況下,也許化工廠擁有污染排放權。要限制化工廠排放廢水,也許不是政府向化工廠征稅,而是居民區向化工廠「贖買」。第二,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庇古稅根本沒有必要。因為在這時,通過雙方的自願協商,就可以產生資源配置的最佳化結果。既然在產權明確界定的情況下,自願協商同樣可以達到最優污染水平,可以實現和庇古稅一樣的效果,那麼政府又何必多管閑事呢?第三,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情況下,解決外部效應的內部化問題要通過各種政策手段的成本———收益的權衡比較才能確定。也就是說,庇古稅可能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也可能是低效的制度安排。上述批判就構成所謂的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費用為零,無論權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和自願協商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如果交易費用不為零,制度安排與選擇是重要的。這就是說,解決外部性問題可能可以用市場交易形式即自願協商替代庇古稅手段。科斯定理進一步鞏固了經濟自由主義的根基,進一步強化了「市場是美好的」這一經濟理念。並且將庇古理論納入到自己的理論框架之中: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解決外部性問題不需要「庇古稅」;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情況下,解決外部性問題的手段要根據成本———收益的總體比較,也許庇古方法是有效的,也許科斯方法是有效的。可見,科斯已經站在了巨人———庇古的肩膀之上。有的學者把科斯理論看作是對庇古理論的徹底否定,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科斯理論是對庇古理論的一種揚棄。隨著70年代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市場經濟國家開始積極探索實現外部性內部化的具體途徑,科斯理論隨之而被投入到實際應用之中。在環境保護領域排污權交易制度就是科斯理論的一個具體運用。科斯理論的成功實踐進一步表明,「市場失靈」並不是政府幹預的充要條件,政府幹預並不一定是解決「市場失靈」的惟一方法。科斯理論也存在局限性第一,在市場化程度不高的經濟中,科斯理論不能發揮作用。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有的還留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痕跡,有的還處於過渡經濟狀態,與真正的市場經濟相比差距較大。例如,在上海市蘇州河的治理過程中,美國專家不斷推銷他們的污染權交易制度,但試行下來效果不佳。第二,自願協商方式需要考慮交易費用問題。自願協商是否可行,取決於交易費用的大小。如果交易費用高於社會凈收益,那麼,自願協商就失去意義。在一個法制不健全、不講信用的經濟社會,交易費用必然十分龐大,這樣,就大大限制了這種手段應用的可能,使得它不具備普遍的現實適用性。第三,自願協商成為可能的前提是產權是明確界定的。而事實上,像環境資源這樣的公共物品產權往往難以界定或者界定成本很高,從而使得自願協商失去前提。任何一種理論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科斯理論也不例外。盡管如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科斯奠定了外部性理論發展進程中的第三塊里程碑,而且其理論和實踐意義遠遠不是局限於外部性問題,為經濟學的研究開辟了十分廣闊的空間。

❺ 羅納德科斯什麼時候獲得諾貝爾獎

羅納德-科斯(全名:羅納德·哈里·科斯)1991年獲得諾貝爾獎。
按照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公版告,1991年諾貝權爾經濟學獎的獲得羅納德·哈里·科斯的主要學術貢獻在於,揭示了「交易價值」在經濟組織結構的產權和功能中的重要性。
他的傑出貢獻是發現並闡明了交換成本和產權在經濟組織和制度結構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羅納德·哈里·科斯是產權理論的創始人。
早在1937年,在以他的本科論文為基礎發表的《企業的性質》一文中,就闡明了該理論的一些基本概念,人們至今仍應為他當時的洞察力深感驚奇。
但該書完在以後,並沒有得到人們的太多關注。沉默了近三十年,產權理論才受到重視。八十年代後隨著自由放任思想潮的高漲,產權理論受到高度評價,科斯也正是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❻ 新制度經濟學的創立者是誰

所謂新制度來經濟學(NewInstitutionaEconomics,NIE),正如其創立者源羅納德·科斯所說,就是用主流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各種制度的經濟學理論體系。用科斯教授的話來說,「當代制度經濟學應該從人的實際出發來研究人,現實中的人在由現實制度所賦予的制約條件中活動。」
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已形成交易成本經濟學、產權經濟學、法律經濟學、產業組織、契約理論、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比較制度分析、對勞動力市場的制度分析等若干個分支。

❼ 科斯定理內容屬於什麼經濟學

科斯定理屬於新制度經濟學的范疇。

所謂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說,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專制度的經濟學,屬包括一下幾個支流: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

❽ 哪裡有科斯《企業的性質》介紹

《企業的性質》(The Nature of the Firm) 《企業的性質》是 新制度經濟學 的創始人 羅納德·科斯專 ( Ronal d H. Coase )25歲時構思並寫就,屬在1937年的發表的論文。 奠定了現代 企業理論 的基礎,也成為 企業家理論 探討上重要里程碑。 《企業的性質》是其最終讓其獲得91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 的兩篇論文 之一,另一篇是《社會成本問題》。在這篇並不長的文章里, 科斯 通 過回答兩個基本的問題從而為企業理論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這兩個問題就是: 企業 為什麼會存在?企業的規模由什麼因素決定? 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市場成本論與組織成本論——構成了《 企業的性質》的核心內容。

麻煩採納,謝謝!

❾ 新制度經濟學鼻祖科斯的"消費者剩餘"概念具體是什麼意思

律是嚴肅的,不可以朝令夕改,但又要盡可能預知將來可能發生的情況,每一次變動都要遵守嚴格的程序,所以在制訂一部法律的時候都要盡量考慮到它的連續性

閱讀全文

與科斯新制度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