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觀經濟學簡答題反應消費者偏好的無差異曲線有何特徵
無差異曲線是用來表示兩種商品的不同數量組合給消費者所帶來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條曲線。預算線是一條表明在消費者收入與商品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消費者所能購買到的兩種商品數量最大組合的線。消費者均衡發生在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線相切的位置。在切點對應的兩種商品的組合能給消費者帶來最大的效用。同時切點滿MUx/Px=MUy/Py這一條件。
Ⅱ 微觀經濟學-顯示偏好理論
符合的,該消費者對20,19的偏好大於18,15
Ⅲ 微觀經濟學練習求解釋!!!
其實你這個題目給的圖形不是很完善的,但是可以明白題目的意圖。
首先,你可以從單內調偏好的「凸偏容好」這點去考慮,也就是「弱偏好」於無差異曲線的兩個端點,舉個簡單例子,消費者對於消費2元的冰淇淋和8元的蛋糕(用點(2,8)表示),或者8元的冰淇淋和2元的蛋糕(用點(8,2)表示),是無差異的,但是無論哪個消費束都比(2,8)到(8,2)之間的各個點要差,即形成了一個向原點凸出的弧線。
其次,用另一個大的概念說:「饜足的偏好」,凸偏好是饜足偏好的一個特例,我直接上圖 你自己看。你的題目應該是出自這本書,只是圖形簡化了。希望能幫助到你。
Ⅳ 懂微觀經濟學的前輩進來看下..求教一個問題關於擬線性偏好
由u(x,y)=x+y^0.5=k,即y^0.5+x=k,知x=k-y^0.5。這與指南書上的例子的形式是一樣的,只是變數的標號回變了,所代表答的意義是一樣的,按照如前定義,它也是擬線性偏好,其曲線將x=-y^0.5沿縱軸垂直移動。所以x要作為縱軸,y要作為橫軸。其實很好理解,你只須將這里的x看成y,把y看成x,名稱變了,本質卻還是一樣,就像你把積分變數換了,結果還是一樣的。
擬線性偏好的曲線的本質是一個偏好是線性增加的,而另一個是非線性,但它符合一定的函數,所以可以將線性偏好用非線性的函數表示,其函數表達式意義是很簡單,就是一個單變數的函數,一看便知,在坐標圖上極易繪出。
PS:說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稍難,就是因為它用了更多的數學表述方式,但是這些數學非常簡單,只要學過高數的都可以自行推導其公式及結論。我們覺得難可能是剛接觸還不太適應,以後在學習時候自己多推導推導是大有裨益的。
Ⅳ 高人指點:微觀經濟學中,偏好與效用是否有關最主要區別是什麼
你非常喜歡吃梨(偏好),因此吃一個梨能給你9單位的效用,如果你對梨沒有偏好,梨就不能帶給你效用。當一件商品滿足了你的偏好時就產生了效用,你對這個事物的喜愛(偏好)越大你得到的(效用)滿足感越強
Ⅵ 范里安微觀經濟學,顯示偏好弱公理求解。我想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么矛盾的結論,這兩個消費束分別在兩種不同
樓主的問題比較蛋疼。。我試著解釋一下。。這個原理是這樣的,在不同的約束下回,消費者的偏好是不答變的。所以你的關鍵就在於找到在不同約束的情況下偏好排序是不同的,與前提【偏好不變】矛盾,進而推出選擇的錯誤性。
Ⅶ 微觀經濟學,一道顯示偏好的題目。。。求大神指點~跪謝!
樓主應該已經解決問題了吧,確實是應該用顯示偏好理論,我不妨說說我的解法,希望跟你探討,也希望眾大神積極批評指正。
在「理性人」的前提下,假設特定價格下觀察到的消費束必然是所有此時能支付的消費束中最優的,那麼消費者必然花掉所有的收入。那麼在消費者偏好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面對兩個消費束向量X=(X1 X2), X'=(X1' X2'),以及相應的價格束向量 P=(P1 P2) , P'=(P1' P2')時,如果 PX 》 PX' ,那麼就說明消費束 X被顯示偏好於X' ,同時必然有
P'X 》P'X'。 用文字表示也可以這么說:若消費者前後收入不變,並花光自己的收入。如果消費者在價格變化前能購買消費束X確沒有購買消費束X',價格變化後卻購買了消費束X',那麼在價格變化後消費者的收入必然無法購買消費束X,這也是顯示偏好弱公理(WARP)告訴我們的,但是顯示偏好弱公理的前提條件是在我們研究的時期內消費者偏好固定不變,那麼,我們如果得到消費者行為不滿足顯示偏好弱公理的證據,就能證明消費者偏好的變化。
原題中,為敘述簡單起見,我們稱價格變化前的時期為1,變化後的時期為2。 顯然時期1與時期2的消費者稟賦是不變的,
都是100,在兩個時期,消費者必然花掉所有收入也就是100。
經計算,在時期1的價格下,如果消費者購買X'也就是時期2的消費束會發生什麼?此時,我們發現消費者只需花費2*30+10*2=80元即可得到X',但是他在時期1沒有選擇X',這說明我有100塊錢時,我根本看不上X',又由於偏好是連續的,這相差的20塊中必然有其他選擇Z使得: X偏好於Z偏好於X',即X嚴格優於X'。假設消費者偏好不變,那麼滿足顯示偏好弱公理,P'X》P'X',且等號一定不成立,故P'X>P'X',但是我們發現,P'X=75+25=100=P'X',這並不滿足顯示偏好弱公理,所以結論與假設相矛盾,故消費者的偏好一定是變化的,證明完畢。
參考資料:哈爾 瓦里安 《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
蔣殿春 《高級微觀經濟學》
Ⅷ 一下效用和偏好的區別,是微觀經濟學中
圖片太小看不清。
Ⅸ 微觀經濟學中為什麼用「T」表示偏好(是哪
是正態總體未知方差的均值檢驗。幾句話說不太清楚,我試試看。假設n個樣本來自N(mu,sigma^2),sigma未知,想要檢驗:mu=a.方法是計算T=(xbar-a)/xsig。其中xbar為樣本均值,xsig為樣本的樣本方差。如果T很大或很小,使得它在分布t(n-1)的雙側0.05分位數以外,則否定mu=a的假設。類似地還有相應地單側檢驗。如果對正態分布、假設檢驗等概念不熟悉,建議你查看任意一本理工科概率統計書籍,抽一塊時間系統的看一下。
Ⅹ 高級微觀經濟學中的偏好關系符號怎麼打到word中
插入-符號-字體選Ariao Unicode MS,子集選數學運算符-下拉就可以找到
或快捷鍵在下邊字元代碼里輸入22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