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學中,為什麼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公平與效率,是現代社會的兩難問題。 自由與效率的關系。朱學勤認為,自由主義「在經濟上要求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對而立」。自由主義承認個體差異,自由釋放了個體的創造力,所以自由導致了效率的提高。平等在經濟上要求公平,即進行平均分配,消除個體差異,與計劃經濟具有親和力。由過去的經驗可知,平等訴求造成了吃大鍋飯局面和經濟發展的低徊。公平與效率處於一種緊張狀態。 自由的傳統來之英美國家,近代才傳入中國社會。平等的訴求是中國的傳統,「五四」以後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繼續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劉小楓認為,社會思想家或受「社會的公義」問題支配,或對「自由的秩序」入迷,或由「慾望的個體」驅使。前者以馬克思為代表,次者以托克維爾為代表,後者以尼采為代表。平等理念與自由理念的二歧性構成了中國現代社會思想中一個持久的歷史性緊張。 自由與平等的矛盾,在經濟上體現為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在世俗社會中,這一矛盾在公路的交通秩序上得到生動的表現。 公路上有行人、車輛。車輛有轎車、貨車、摩托車、自行車等。車輛與行人具有差異,一般而言,有車階層比無車階層富有。車輛從轎車到自行車,依其價值可以說明車主的貧富差異或者說階級歸屬。各國在交通管理上,都給各種車輛和行人劃分了通道,毫不例外的,都把主要通道留給機動車輛,而且設置了超車道。承認車輛優先通過,這一點在高速公路上更為明顯,它為了車輛的行進不受干擾對道路實施封閉。由此可見,不論是社會主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承認一個共同的原則,即效率優先。 反過來,我們可以討論在交通規則中強調平等時的狀況。那時候,人行道要與車行道一樣寬,車速不能超過行人速度,並且,要並排著走……或者根本上就不準有代步的工具。這些設想誰都覺得荒謬。 但是,這些荒謬的想法並不是不存在。這一點,從交通秩序的混亂可以看出來。在中國,這一點特別明顯,因為中國傳統中,對平等的訴求特別強烈。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常提出「均田地」的口號。土地集中成了歷次社會動盪的「禍根」。在今天,堵塞交通的場面為何屢屢發生,因為誰都不讓誰,誰都不承認別人具有優先權(從平等的理念出發)。於是,由追求平等(各不相讓)引發爭渡。相爭的結果可能要訴之暴力,或者是長時間的堵塞。這就是平等理念落實在社會行為上產生的異化。 當我在上班途中,看到橋頭堵得水泄不通的時候,當我在下鄉途中,看到農民在公路上曬稻穀的時候,我的心充滿了憂患。我從這里看到一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這個因素是社會利益的不可調和性,依然是平等與自由的二歧性。對貧苦我曾有多年的體驗,但這並不能阻擋我向理性的歸依。我小時候就曾在公路邊看管曬著的稻穀。現在,當看到市管人員一腳踢翻小販的水果擔子的時候,我的心依然不忍。但這照樣不能阻擋我內心對一種秩序的企求。我也曾捫心自問,是不是自己的階級劃分改變了(這是我少年時期受馬克思的一點影響),才有此種想法?這也不無道理,我已經有十年的時間離開農村生活。強者追求效率,弱者追求平等。但是,能不能尋找到一種超越的秩序(不是烏托邦的)? 中國人堅持不能忘本,作為一種道德自律,它很有效,所以不少人讀了一大堆書,還是滿口土話。中國的知識人因此分化緩慢。即使我在對我出身的那個階層進行批判的時候,也要先過這個關。但是城市畢竟也容納了我(先前也設了種種障礙,我在此處也曾受過歧視),我仍要長期在這里生存。我對兩種人的訴求都能理解,因此希望兩者能夠和諧。 回到交通秩序問題。當我看到橋頭堵塞的時候,我聯想到歷史上的一些場面:成千上萬人在廝殺,血流成河。死亡,對任何階級來說都是一種痛苦。規避痛苦,是人類共同的訴求,這樣,超越斗爭的和諧就有可能存在。當我們追求平等,希望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線的時候,我們必須退回原始社會。但那時候照樣有死亡的痛苦,威脅之一來之猛獸。於是,人類只能期求與猛獸平等。而這種期求必須藉助於造物者的重新安排。但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看來還須回到經驗領域。城市的道路區分了人行道和車行道,由此,車輛獲得高速行駛的自由,行人獲得了步行的自由。行人要改乘車也可以(當然要花一定費用),有車者要步行也可以。這樣的安排突出了效率,也照顧了公平。因為步行者固然慢,仍然有路可走。如果互不相讓,即雙方或一方不認可這樣的秩序,那麼就可能導致交通的堵塞,誰都走不了。 因此必須有這樣的認同:自由是第一義的,平等是第二義的。這樣,人類雖然存在著差異,也就是說,難以避免一些壓迫和剝削,卻能夠共同增加財富和幸福。
㈡ 經濟學中,為什麼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效率與公平往往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存在著互相沖突的關系。例如資源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如果追求效率,需要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進行分配,使得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實現分配的最優化。但是在一定的經濟環境下,那些劣勢的群體往往其邊際生產能力也比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就可能出現越是優勢的群體往往越是容易獲得資源,越是劣勢的群體分配到的資源量反而越少,就會出現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
由於對於公平問題往往市場分配手段是失靈的,這就需要政府合理干預,以政策、補貼等手段,實現收入再分配,推進社會公平。
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創造穩定的市場經濟運行環境。所以市場是有效的,但不是萬能的。
㈢ 什麼是經濟公平
作為經濟法價值的公平不同於一般社會學或經濟學意義上的公平。它應該是制度、規則和習慣的公正、合理和有效。它的核心內容應包括:第一,產權是否充分明晰界定,每個人的財產佔有關系是否平等;第二,資源配置機制是否有效,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信息機制和決策機制是否均衡、公正、有效;第三,由倫理、道德、文化模式形成的習慣是否有助於提高效率。
㈣ 用經濟學來解釋一下「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公平與效率,是現代社會的兩難問題。
自由與效率的關系。朱學勤認為,自由主義「在經濟上要求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對而立」。自由主義承認個體差異,自由釋放了個體的創造力,所以自由導致了效率的提高。平等在經濟上要求公平,即進行平均分配,消除個體差異,與計劃經濟具有親和力。由過去的經驗可知,平等訴求造成了吃大鍋飯局面和經濟發展的低徊。公平與效率處於一種緊張狀態。
自由的傳統來之英美國家,近代才傳入中國社會。平等的訴求是中國的傳統,「五四」以後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繼續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劉小楓認為,社會思想家或受「社會的公義」問題支配,或對「自由的秩序」入迷,或由「慾望的個體」驅使。前者以馬克思為代表,次者以托克維爾為代表,後者以尼采為代表。平等理念與自由理念的二歧性構成了中國現代社會思想中一個持久的歷史性緊張。
自由與平等的矛盾,在經濟上體現為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在世俗社會中,這一矛盾在公路的交通秩序上得到生動的表現。
公路上有行人、車輛。車輛有轎車、貨車、摩托車、自行車等。車輛與行人具有差異,一般而言,有車階層比無車階層富有。車輛從轎車到自行車,依其價值可以說明車主的貧富差異或者說階級歸屬。各國在交通管理上,都給各種車輛和行人劃分了通道,毫不例外的,都把主要通道留給機動車輛,而且設置了超車道。承認車輛優先通過,這一點在高速公路上更為明顯,它為了車輛的行進不受干擾對道路實施封閉。由此可見,不論是社會主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承認一個共同的原則,即效率優先。
反過來,我們可以討論在交通規則中強調平等時的狀況。那時候,人行道要與車行道一樣寬,車速不能超過行人速度,並且,要並排著走……或者根本上就不準有代步的工具。這些設想誰都覺得荒謬。
但是,這些荒謬的想法並不是不存在。這一點,從交通秩序的混亂可以看出來。在中國,這一點特別明顯,因為中國傳統中,對平等的訴求特別強烈。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常提出「均田地」的口號。土地集中成了歷次社會動盪的「禍根」。在今天,堵塞交通的場面為何屢屢發生,因為誰都不讓誰,誰都不承認別人具有優先權(從平等的理念出發)。於是,由追求平等(各不相讓)引發爭渡。相爭的結果可能要訴之暴力,或者是長時間的堵塞。這就是平等理念落實在社會行為上產生的異化。
所以,當有一輛車在我們後面按喇叭,我們不予理睬,並且罵「有車有什麼了不起」的時候,你是否意識到,這裡面關涉到一個哲學問題,並且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問題?
當我在上班途中,看到橋頭堵得水泄不通的時候,當我在下鄉途中,看到農民在公路上曬稻穀的時候,我的心充滿了憂患。我從這里看到一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這個因素是社會利益的不可調和性,依然是平等與自由的二歧性。對貧苦我曾有多年的體驗,但這並不能阻擋我向理性的歸依。我小時候就曾在公路邊看管曬著的稻穀。現在,當看到市管人員一腳踢翻小販的水果擔子的時候,我的心依然不忍。但這照樣不能阻擋我內心對一種秩序的企求。我也曾捫心自問,是不是自己的階級劃分改變了(這是我少年時期受馬克思的一點影響),才有此種想法?這也不無道理,我已經有十年的時間離開農村生活。強者追求效率,弱者追求平等。但是,能不能尋找到一種超越的秩序(不是烏托邦的)?
中國人堅持不能忘本,作為一種道德自律,它很有效,所以不少人讀了一大堆書,還是滿口土話。中國的知識人因此分化緩慢。即使我在對我出身的那個階層進行批判的時候,也要先過這個關。但是城市畢竟也容納了我(先前也設了種種障礙,我在此處也曾受過歧視),我仍要長期在這里生存。我對兩種人的訴求都能理解,因此希望兩者能夠和諧。
回到交通秩序問題。當我看到橋頭堵塞的時候,我聯想到歷史上的一些場面:成千上萬人在廝殺,血流成河。死亡,對任何階級來說都是一種痛苦。規避痛苦,是人類共同的訴求,這樣,超越斗爭的和諧就有可能存在。當我們追求平等,希望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線的時候,我們必須退回原始社會。但那時候照樣有死亡的痛苦,威脅之一來之猛獸。於是,人類只能期求與猛獸平等。而這種期求必須藉助於造物者的重新安排。但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看來還須回到經驗領域。城市的道路區分了人行道和車行道,由此,車輛獲得高速行駛的自由,行人獲得了步行的自由。行人要改乘車也可以(當然要花一定費用),有車者要步行也可以。這樣的安排突出了效率,也照顧了公平。因為步行者固然慢,仍然有路可走。如果互不相讓,即雙方或一方不認可這樣的秩序,那麼就可能導致交通的堵塞,誰都走不了。
因此必須有這樣的認同:自由是第一義的,平等是第二義的。這樣,人類雖然存在著差異,也就是說,難以避免一些壓迫和剝削,卻能夠共同增加財富和幸福。
㈤ 從經濟學角度如何理解效率與公平的交替發展
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存在永恆的公平。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公平的觀念是不同的。公平觀念是社會的產物,按其所產生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個客觀的范疇,盡管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公平的內涵不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對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觀的內容。公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觀性。
效率指資源投入和生產產出的比率。人類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效率問題,人作為智慧動物,其一切活動都是有目的的,是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實現的目的多,即我們所說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實現的目的少,或者實現不了其目標,即我們所說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後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與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與產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與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須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產出。
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進效率,不公平導致低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進效率。政策、制度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它的公平與否直接影響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於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過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對生產效率的促進。政策的公平合理促進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則導致低效率。
人類的任何活動也都有效率問題。經濟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對於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范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經濟效率涉及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力、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各個方面。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個有效率的社會,其資源配置、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應該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樣,一個公正的社會,其資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的提高有助於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助於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效率與公平沒有能夠很好地協調起來,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結果,必將影響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因此,強調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顯得非常重要。
㈥ 關於經濟學中的「平等」概念
鑽牛角尖,很明顯平等不等於平均,太平天國的平均主義就是人人平等么
㈦ 從經濟學意義上講,公平是指人們之間,利益分配的平等化。為什麼是錯的,具體又是什麼。
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來說,任何事物只有相對,沒有絕對,包括公平。例如同工同酬,同樣工作存在環境不同,工工作量不同,短期強度不同。公平其實更多的在於心裡層面。
㈧ 怎樣理解經濟學中公平與效率的矛盾
這個很多經濟學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就我國實際而言,經濟學家都傾向:在初級分回配時效率優先,在第二次答國民收入分配時兼顧公平,也就是說防止貧富差距過大,盡量考慮社會公平。
在西方,有經濟學家堅持公平、有經濟學家固守效率,各有說法,可查找相關資料!
㈨ 公平的定義(不是經濟學范疇)是什麼
管理學關於公平的定義是:個人所得與付出之比與他人所得與付出之比相當,則公平。
㈩ 經濟學原理選擇題 公平與效率
對收入較高的人實行較高的個人所得稅稅率 B、 把標准石油(擁有90%煉油廠)分拆為幾個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