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們身邊的的經濟學現象
通脹時期物價上漲,「錢不值錢」;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人人受益,「人人可以搭便車」
存款利率上調,流通資金收緊;人在最餓的時候往往第一個饅頭帶給他的邊際效用最大,這是經濟學里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給別人借錢,尤其是在通脹時期,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債權人有可能虧本
㈡ 身邊的經濟學現象
微觀經濟學方面,最簡單的,供求平衡的現象。市場上白菜多了,其價格就降低,因為供大於求,賣家要想辦法把白菜賣出去,降價是最直接的方法。白菜的季節過了,產量減少,其價格就高了,因為供小於求,買家自然而然地要出更多的錢去買想要的白菜。在最簡單的市場模型里,其他條件保持不變,這樣最終就到達一個供=求的價格平衡點,稱之為市場調節。
宏觀經濟學方面,最簡單的,關於國際收支逆差的情況,當逆差很大時,比如一些貧窮的非洲國家,入不敷出,向我國借錢用以消費,而彌補其逆差就分為資助和調整兩類。資助政策由減少外匯儲備和國際借款政策組成。資助政策僅適於短期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逆差受貨幣供給和利率的影響,而它們是由基礎貨幣所決定的基礎貨幣由國內信貸水平和外匯儲備組成。採用資助政策時,金融當局一方面賣外幣,買本幣,使外匯儲備下降,引起基礎貨幣減少;另一方面盡量買本幣資產,放本幣,使國內信貸水平提高,引起基礎貨幣增加。這樣,在彌補逆差過程中,基礎貨幣的減少和增加互相補償。簡而言之,資助政策通過提高國內信貸水平的補償過程,平衡基礎貨幣的增減量,使貨幣供給和利率保持在原來的水平上,並不改變逆差產生的環境。因此,它並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提倡。但在具備外匯儲備能力和國際借款可能性的條件下,資助政策的執行更加簡易,代價和阻力更小。
以上全為原創,有不足之處忘海涵。
㈢ 經濟學當中的有趣現象有哪些
牲豬的死亡導致豬肉數量減少,這就是as。豬肉價格上漲導致購買數量減少,這就算ad。gdp是國版民生產權總值,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生產的最終產品的總值。包括外國人在本國生產的產品總值,不包括本國人在國外生產的產品的總值。如我們說中國的經濟規模是世界第二,這就是用gdp做的比較。
㈣ 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奇怪的經濟學現象
物價上漲,銀行匯率、利率變動,稅率變動,社平工資上漲及保險費上漲等.
㈤ 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有哪些
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經濟學原理解釋。以經濟學十大原理為例:
原理一是人們面臨取捨問題。如買水果時的脊裂機會選擇,現在有三種水果提供給我們,一種是蘋果,一種是西瓜,還有一種是香蕉,而且只能一次買一樣水果。那麼如果我買了蘋果那也就意味著我就要放棄選擇買西瓜和香蕉的機會。同樣的如果我選擇買西瓜就要放棄買蘋果和香蕉的機會,如果買香蕉就要放棄買西瓜和蘋果的機會;田忌賽馬也是取捨權衡爭取利益最大化的著名例行。
原理二,用所放棄的東西的價值來衡量機會成本。就像上大學的選擇上就包含了很大的機會成本。如果我們不上大學就會得到一份工資乘以十二乘以三就是我們三年所放棄的其中一項機會成本,另外我們上大學還要繳納一定數額的學費這個學費再乘以三就埋野猜是我們所付出的實實在在的成本。
原理三,運用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比較做出抉擇。生活中的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來作出最優決策。例如飛機票的價格原本是200元,但是由於各種因素本次航班的票沒有全部售完,現在機長提出將票以100元的價格售出。這樣有可行性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如果將票以100元的價格售出它的邊際成本就可能是乘客在飛機上喝的飲料或吃的飯,這些肯定小於100的。但是如果你不將票售出,你就要白白損失好些票的價格。所以權衡之下得出邊際效益要大於邊際成本,理性的銷售人員都會將票低價處理掉,而不是彎型白白損失它們的價值。
原理四,消費者偏好和對未來預計影響消費選擇。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作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例如當蘋果價格提高時,對於消費者來說就會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吃蘋果的成本高了。對於果園園主就會增加種植和採收人員,以提高產量,因為蘋果的價格提高可以增加收益。此外,計程車價格低時,人們可能選擇乘坐計程車,但漲價後人們會選擇價格更低的公交。
㈥ 求一個經濟學現象舉例及現象的解釋
案例56 聯想戰略降價
2004年8月3日,正直酷暑。但天氣的炎烈遠比上商戰的激烈。聯想,這個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PC廠家在此時將其旗下的家用電腦家悅系列全線大降價,最低的一款甚至達2999元,比普通的組裝機價格還要便宜,開品牌電腦「價格」低於3000元的先河。一時間,媒體和行業嘩然:電腦行業的價格戰要開打了!電腦行業要蹈彩電行業的覆轍了。……有人分析認為聯想降價是為了爭奪更多的市場份額,穩固其亞洲第一電腦廠商的地位,聯想方面對此次降價的「解釋」是為了推行「鄉鎮電腦普及計劃」,佔領中小城市和鄉鎮的潛在市場,以低價PC撬開電腦消費的「凍土層」。誠然,低價是敲開低端市場一個最有力的武器,聯想這樣大張旗鼓地「降價」明顯地要爭搶更大的市場份額,不過。挑開紛繁和熱鬧的「面紗」,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聯想不僅僅是在打價格戰,不僅僅是為了爭奪更多「暑期」份額,換句話說聯想的這次降價不只是戰術上的,而是戰略上的
逼宮供應商
眾所周知,一台電腦中最貴的硬體是處理器和顯示器;軟體是操作系統,在處理器中長期占據壟斷地位的是英特爾地奔騰系列處理器,從奔騰I到奔騰II、III;每推出一代奔騰處理器便引起電腦市場的「風起雲涌」,多少電腦整機廠商以成為英特爾的合作夥伴為榮,彷彿一旦取得「合法地位」便財源滾滾。事實上,很多國內的PC巨頭,包括聯想就是靠英特爾的扶持才很快「壯大」起來。英特爾在電腦的核心部件CPU上的壟斷地位使其對整機廠家「牛氣十足」,它常常利用推出新一代處理器的機會「要挾」下游廠家,因為它的新處理器優先供給哪個整機電腦廠家,哪家就會迅速取得優勢市場地位。前幾年,英特爾就將奔騰四處理器在中國推廣的夥伴選擇了TCL電腦而非當時已經居PC市場老大但正在傾力處理奔三庫存而不願意推P4的聯想。TCL電腦憑借P4的「東風」一路橫掃,很快在國內PC市場上風頭蓋過聯想。好在聯想發起的「液晶風暴」運動也取得了輝煌戰果,遏制住了TCL電腦的發展勢頭。雖然聯想在「液晶對P4」一役中採取「避其銳氣、獨辟蹊徑」的戰術而戰績不俗,但也感到「後怕」,趕緊在其品牌電腦中裝上P4,老老實實地做英特爾的「鐵桿」擁護和支持者。
聯想作為PC產業鏈中游的整機生產廠家自然不願意其上游供應商,尤其是關鍵部件的供應商過於強勢,這樣在與供應商合作的時候話語權會很小,處處受制於人,隨時要「討好上游」,時時擔心上游「喜新厭舊」把自己拋棄。要改變這種狀況,一個可以自己「縱向一體化」向上游延伸,自己進入處理器行業,不過這樣會帶來巨大的投資,在技術也無法和老牌的英特爾比拼,再有就是CPU行業換代很快,當你聯想研製出相當於奔三的CPU的時候,可能奔五奔六都出來了,永遠的追趕永遠落後,而落後的技術在這種高科技的行業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另一個辦法就是扶持另外一個較有實力的CPU廠家與英特爾競爭,讓英特爾的競爭對手強大起來,起到牽制的作用。
在這次聯想大降價的背後,聯想得到了英特爾的競爭對手AMD的支持。其實聯想早在今年的六月初就試探性地在其「鋒行」系列上安裝AND的CPU,看看英特爾是什麼反應。沒想到英特爾對此「沒有什麼表示」。聯想為了這次降價行動,先和英特爾長時間的「溝通」,英特爾方面終歸不肯低下「高貴的頭」。
聯想終於決定放手一搏:採用AMD的新的64位的CPU,大幅度的降低售價,之後大幅擴大市場份額,利用其規模優勢再向AMD采購CPU中獲得更大的折扣。更大采購量將使得英特爾不得不重視,為了保住聯想這個大客戶不被AMD完全「占據」,會在未採用AMD處理器的其他聯想電腦上給予更好的政策。聯想之前之所以遲遲未與AMD合作,就是想獲得AMD更好的供價。聯想這次降價借AMD來逼英特爾降低CPU的價格,頗有當年英特爾借AMD來逼聯想推P4「異曲同工」之妙。不過當年英特爾憑的是「過硬的技術」而聯想憑借的是龐大的市場份額及由此形成的規模效應。聯想扶AMD而「打擊」英特爾也向更多的中小的CPU廠家發出信號:只要真正能研製出物美價廉的處理器一樣有可能很快發展壯大,因為有聯想這樣的巨大的PC製造商在扶持!聯想與上游廠家的博奕中將有更大的「聲音」。
甩開追隨者
聯想在三年前連續獲得亞洲PC霸主地位後,如同很多中國的企業一樣「雄心勃勃」開始多元化擴張,先後進入互聯網、手機等行業,在經歷了互聯網泡沫等挫折後,聯想「驀然回首」才發現還是主業PC在支撐整個集團的利潤,而此時聯想PC的領導地位已然受到威脅。根據GARTNER的調查數據,聯想在亞洲的霸主地位已經被惠普搶去了,但仍然占據國內的領頭地位。雖然就連居於國內PC第二位的戴爾的市場佔有率只有7%左右,遠不能與聯想的21.3%相提並論,不過戴爾挾其先進的「直銷」模式正以三倍於聯想的出貨量在追趕,還有方正也以在2倍的出貨量奮力直追。聯想的市場份額正受到蠶食。
聯想要想甩開這些追趕者,只有寄希望於一方面在筆記本電腦市場上有所作為。另一個方面就是不斷地挖掘新的消費區域和群體市場,前者自然是指中小城市和發達的鄉鎮,後者指工薪階層和學生群體,這兩種市場的明顯的特徵是消費能力不強,昂貴的如六七千的電腦大多承受不起。啟動這個市場最有效的方式是降價,一步到位降到其能夠承受的心理價位,引爆這些市場的消費熱情。
根據有關的統計表明,中小城市和鄉鎮的市場將佔到全國市場的20%,若聯想能夠佔到其一半,將極大的提高聯想的整體的市場份額。要知道這部分市場非戴爾、IBM、惠普等在四到六級市場網路不全的洋巨頭們能做的,而二線電腦品牌和DIY機在聯想低到3000元以下的價格打壓下也全然沒有優勢可言。聯想的低價將極大的搶占「凍土層」同時爭奪二三線品牌和DIY原有的市場份額,以絕對的市場份額拉開與追趕者的距離,繼續「笑傲PC江湖」!
構築行業壁壘
若到各地的電腦城看看,許多人都會發現電腦品牌多如牛毛,許多有名的其他行業的廠家也推出其品牌電腦,如紫光、海信、夏新,但有的是聞所未聞。這些形形色色的品牌活得還很「滋潤」,蓋因為PC是個「暴利」行業,其運作模式也簡單:只要向上游供應商「賒」來一批原料再找工廠貼牌生產,而賣給渠道的時候則要現貨現款,這樣無須多大的本錢就可以做PC了。這時只要市場推廣和運作做的好就可以賺大錢了。市場運作這一塊只要到其他的老牌的PC企業挖幾個高級經理也OK了。紫光和海信都是這樣做的。這些企業不用賣「很大的量」也有「暴利」。有名的企業還想打打廣告樹立品牌,那些更小的廠家則赤裸裸的用比主流品牌「低」得多的價格去搶市場,也依然活得很好——顯然這樣低價後還有很大的利潤空間。神州和七喜電腦就是靠低價起家的,現在七喜在廣州市場的佔有率已經超過聯想,居第一,近來更是成功上市。
資本是逐利而動的,在家電等傳統行業利潤已經很微薄的情況下,資本的目光會盯上尚有可觀利潤的PC行業。聯想的這一波降價會使得其他主要品牌跟進,導致整個行業PC價格提前「探底」,這時要想在這個行業生存得好,必須有大的銷量,產生規模經濟,使分攤到各個單品的成本降低,同時成本控制能力也「很關鍵」,在行業利潤普遍變薄情況下,誰的費用少,誰就有更好的收益。這樣一來,行業的門檻高了,而聯想則憑借其龐大的銷量和較強的成本管理能力依然掙錢,享受穩定的「微利」!
穩固聯想國際化的「後方」
聯想作為中國標桿性的企業,肩負著太多的國人的期許。走向世界,成為國際性大公司是聯想的目標也是國人對聯想的期望。
2003年聯想更換標志,用更國際性的LENNOVO代替原來的LENGEND並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推廣活動包括借「神州五號」升天進行的事件營銷。這次換標被看作聯想「大踏步」走向世界的開始。一年之後,聯想更是拿出8000萬美圓頂「IBM」的缺成為國際奧委會頂級贊助商。顯然聯想國際化戰略上向韓國三星看齊,試圖借TOP計劃一步登峰,丑小鴨變成白天鵝。聯想這一系列國際化動作表明聯想國際化的決心。
不過聯想國際化的背後需要巨大的投入。除去換標的宣傳費用,單是贊助國際奧委會就讓聯想拿出8000萬美圓,雖有一半可用設備來代付,但根據業內人士指出,聯想要想借奧運來提升自己的品牌影響力還需要投入3~5倍的「真金白銀」來進行相關的市場運作,這筆大約20億元的錢要在2004年到2008年投入。盡管聯想現在每年用於市場推廣的費用是銷售額250億元的2%即約5億元,四年間要投入20億到奧運營銷推廣上還是相當吃力的。
這就要求聯想未來幾年有穩定的銷售收入和相當豐富的現金流。而根據聯想的財務顯示,其PC業務為集團貢獻了絕大部分利潤。因而PC是聯想國際化運作的支柱。聯想此次大降價,要在「鄉鎮普及」電腦,是想以價格尖刀切入四到六級市場並使其成為未來幾年聯想PC銷量增長的主要拉動,穩固PC主業市場地位,為其國際化運作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活血,保證聯想「涅磐」。
檢閱新的渠道架構和策略
2004年2月開始,聯想對其PC渠道按照「細分市場、權力適度下放、結構扁平化、矩陣管理」的原則進行調整。調整後,聯想將財務、市場規劃、等統一到中央平台有總部統一調配,而將原來七個大區細劃為18個分區,各個分區總經理許可權放大,有人、財、市場權,甚至可自己商定與銷售代理之間的返點並可以拒絕銷售不適合自己區域的產品。這樣分區可更貼近顧客。聯想為了應對戴爾的直銷,也開始針對大客戶和成長型的企業客戶進行「電話營銷」和「跟蹤營銷」。聯想渠道調整使得其渠道管理層級減少,指揮和管理前移,更為重視大客戶,順應了渠道扁平化的趨勢。但這種合直銷和傳統渠道於一身的架構到底行不行,尚需要市場的檢驗。而聯想發動的這次降價事件則剛好可檢閱新的渠道架購和策略合不合理?還存在哪些須及時補上的短板。
此外,聯想推行渠道扁平化的變革,勢必是重點扶持四到六級市場的代理商,這些代理商極需要一批物美價廉的產品來沖擊低端市場靠經營「低價」雜牌機和DIY機生存和發展的商家。聯想砸向市場的這批機型給足了這些代理商支持和信心,聯想渠道調整後18個分區經理有了較大的權力,不過也讓他們面臨業績說話的巨大壓力,他們面對競爭對手「一波高於一波」的降價沖擊的時候,開始還能用買聯想電腦送「寬頻」或者返還現金等促銷方式來支撐,但對手更甚:七喜扔出買電腦送列印機的招牌,TCL電腦則返還更大額度的現金。聯想此番價格降到見底,足以讓各個分區的銷量上去,給予這些經理們巨大的支援和鼓舞。
在聯想直接的電話和跟蹤大客戶搶去原由代理商負責的市場情況下,原有代理商對聯想所謂的渠道「短鏈」優化肯定有所不悅和抵觸,不過戴爾等正在不斷侵蝕聯想大客戶和企業客戶市場,聯想這樣做也是「情非得已」!不過作為對這些被「削番」的代理商的補償,聯想拋出了這批特價機,讓他們獲取好的收益,安撫「人心」,畢竟聯想的80%的銷量是由這些代理商來完成的。
聯想需要再創輝煌來證明自己
聯想早年在楊元慶的帶領下成就PC霸業,但步如楊元慶時代的聯想在2001年提出的戰略目標遠未實現,多元化運作也鮮見勝績,反而是主業日漸受到戴爾、惠普等的挑戰。於是近幾個月來聯想受到業界內外和媒體一片質疑,爭論此起彼伏。聯想為了應對質疑,先是高層集體「主動」降低薪水以示對聯想近年業績不佳「負責」。接著戰略性裁撤一些業務以便將決大部分資源投入PC主業,對於由此也帶來裁員幾百人的震動,不過也相應降低成本。
這些動作雖對恢復股市和股東的信心,回應外界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一個企業要真正讓人信服,還需要以實實在在的戰績來說話的。以「成敗論英雄」絕對是市場經濟中一條不變的真理。聯想深諳此理,此役「鄉鎮電腦普及計劃」降價行動實則肩負著重振聯想的大任,只許勝不許敗!
理想與現實
聯想或許躊躇滿志要通過降價風暴來「再創輝煌」,但市場競爭已今非昔比,昔日的雜牌廠家如今已經得道成仙,如七喜,在廣州區域市場就佔有很高的市場份額和市場知名度以及美譽度,上個月更是成功上市,神舟電腦也日漸成氣候。他們是靠低價起家的,現在有了一定的資金實力和規模,更不懼怕打價格戰,就在聯想2999元PC面市沒幾天,他們就打出了同樣的價格但配置遠好於聯想的機子。至於DIY市場,由於CPU等配件競爭日勝於一日,價格也是江河日下。DIY一台一般配置的台式電腦也要2500元左右,水降船低,這些商鋪可利用賣其他數碼產品來補過電腦組裝方面的「不飽」。聯想降價的「影響力」就被跟進得所剩無幾了。
這幾年電腦價格不斷下滑,各個廠家利用各種手段來刺激消費者,讓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遞減」,這就又使得聯想降價效果不可與當年同日而語。再加上經過長年電腦知識教育的普及,消費者——即便是鄉鎮的消費者的電腦知識也提升很多,電腦消費已經比較理性,對電腦的要求不僅僅是價格,還有配置,還有是否隔代的產品,還有服務……誠然聯想作為中國PC第一廠家,服務自不在話下,不過其降價到2999的產品的配置實在是不敢恭維,在超平已經快要過氣而液晶成為主流的情況下還用球面顯示器,其他的如CPU、內存等也比較落後,這如何令消費者心動?價廉物卻不美,與對手相比競爭力何在?如此配置是否有清理庫存配件之嫌?如此怎能配得起聯想是中國乃至亞洲第一PC廠家的稱號?
還有聯想在大舉進行TOP營銷以提升聯想品牌的情形下還大張旗鼓地打價格戰,沉浸於「低端」市場,這是否與其要把聯想培育為具有奧運品質的高端形象相悖?這邊在大把地燒錢要給品牌升級,那廂則為了「養家」在不斷的侵蝕其品牌形象,我想這決不是聯想所願意看到的。
㈦ 經濟學現象有哪些
經濟學現象的幾個例子:
1、打折商品、超市店慶等總是有很多消費者來消費;一個是跟風現象,一個是愛佔小便宜心理。
2、房價越往上漲購買人數越多;這是人們對房價的心理預期導致的。
3、國債總是很快就銷售一空;因為國債風險小。
4、學校周圍的商鋪、小販很多;學校附近對物品的需求大。
5、兩三千的手機用戶多,五六千的手機用戶少;價格越低,需求越大。
㈧ 有哪些有趣的經濟學效應和經濟學現象
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當一個決議某些人反對時,而大多數人覺得無所謂或礙於某些人的權威時或此決議於己無關輕重,那麼社會將無效率
㈨ 經濟學中的十大效應是什麼
效應論——破窗效應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破窗理論」不僅僅在社會管理中有所應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現代企業管理中。 蝴蝶效應 什麼是蝴蝶效應?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了。 「蝴蝶效應」之所以令人著迷、令人激動、發人深省,不但在於其大膽的想像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於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蝴蝶效應」反映了混沌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徵: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 經典動力學的傳統觀點認為: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對未來狀態所造成的差別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論向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混沌理論認為在混沌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我們可以用在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形象的說明。這首民謠說: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 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 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這就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所謂「蝴蝶效應」,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確實能夠造成這樣的惡果。一些看似極微小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集體內部的分崩離析,一定要防微杜漸,否則,悔之晚矣。 「蝴蝶效應」啟示錄,古往今來知多少? 近因效應 最近、最後的印象,往往是最強烈的,可以沖淡在此之前產生的各種因素,這就是近因效應。有這樣一個例子:面試過程中,主考官告訴考生可以走了,可當考生要離開考場時,主考官又叫住他,對他說,你已回答了我們所提出的問題,評委覺得不怎麼樣,你對此怎麼看?其實,考官做出這么一種設置,是對畢業生的最後一考,想藉此考察一下應聘者的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如果這一道題回答得精彩,大可彌補此前面試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會由於這最後的關鍵性試題而使應聘者前功盡棄。 青蛙效應 從前有一則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會縱身而出;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溫水中,它會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後你再慢慢升溫,即使升至攝氏80°,青蛙也仍然會若無其事地待在那水裡。隨著溫度的繼續上升至90°- 100°時,青蛙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在此情況下,青蛙已經失去自我脫險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為止。在第二種狀況下,青蛙為什麼不能自我擺脫險境呢?這是因為青蛙內部感應自下而上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激烈的環境變化,而對緩慢、漸進的環境變化卻不能及時做出感應。這就是一種「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於憂患,死於安逸。」 美人效應 羅馬一家自助餐廳的老闆想出一個賺小費的妙計。他請來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櫃台邊收錢,以便使男客們神魂顛倒,慷慨解囊。誰知那位姑娘上班後沒過幾天,就對老闆說:「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闆忙問:「這是怎麼回事呢?」「現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櫃台邊反復地數找給他們的零錢。」 鯰魚效應 西班牙人愛吃沙丁魚,但沙丁魚很嬌貴,極不適應離開大海後的環境。用不了多久就會死掉。為延長它的活命期,當地漁民想出了一個辦法,將幾條沙丁魚的天敵鯰魚放在運輸容器里。為了躲避天敵的吞食,沙丁魚在有限的空間里快速游動,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經濟學上講的鯰魚效應。為了更好地生存發展下去,懼者必然會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的就越快。○ 暈輪效應 暈輪原指月亮被光環籠罩時產生的模糊不清的現象。暈輪效應是一種普通存在的心理現象,即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會因對他的某一品質特徵的強烈、清晰的感知,而掩蓋了其他方面的品質。 畢業生在求職應聘中,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這種暈輪效應,把自身的優勢充分地展現出來,一定會給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贏得對方的賞識,取得面試的成功。比如,當招聘者問及你的英語水平時,你便用英語熟練地與其交談,必然會引起招聘者的極大興趣,很可能當場便與你拍板「成交」。但在運用這一效應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製造「光環」效果,那種虛妄做出的行為,往往適得其反 木桶效應 在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是指用一個木桶來裝水,如果組成木桶的木板參差不齊,那麼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這個木桶中最長的木板來決定的,而是由這個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決定的,所以它又被稱為「短板效應」。由此可見,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短板」的長度決定其整體發展程度。正如,一件產品質量的高低,取決於那個品質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決於那個品質最好的零部件;一個組織的整體素質高低,不是取決於這個組織的最優秀分子的素質,而是取決於這個組織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質一樣。……此種現象在管理學中通常被稱為「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對你有何啟示? 馬太效應 《聖經》馬太福音章節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那領五千的,隨既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里。請看,你的原銀在這里。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科學家羅卜特.默特把故事中的現象稱為「馬太效應」——即任何個人、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現實生活中「馬太效應」無處不在。
記得採納啊
㈩ 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
生活中蘊含著許多經濟學
比如當你早上出門一個不小心差點掉進下水道里,你也許會罵:「誰這這么沒有素質,連水井蓋都偷」
其實偷水井蓋不僅僅只是素質問題,你想想會偷城市水井蓋的大多會是周邊農村的人,偷水井蓋或許沒有素質,但不是根本原因,如果他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那他是不會去偷水井蓋的,因為他的投水井蓋的機會成本是失去這份穩定工作,作為一個合理的經濟人他會比那個邊際收益大!假如他沒有工作,那他的機會成本是0,因此會冒險!
也就是說城市水井蓋被偷其本質原因是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為了分享城市高速發展的經濟成果,而不是僅僅的素質低!
所以說我們常說的打假治假就僅僅靠增加幾次強力打假就行嗎?我想事治標不治本!其本質也是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為了分享城市高速發展的經濟成果,要根本治理就應該縮小城鄉差距!這才是根本所在!
晚上寢室出去聚餐!我們的小謝同學很不開心!在我們強大攻勢下得知情況:小謝同學最近在追一個MM,他說最近發簡訊MM都不怎麼回他的簡訊!
我問你每天發幾條,他說發二三十條!
暈!你白痴啊!難怪MM不理你!
其實這可以用經濟學效用解釋!當MM接到第一個追求者發給她的簡訊,心中還是會有一種自豪感,不管那追求者多少爛(這個女生最清楚了),也就是說這時候第一個簡訊的效應是最大!當你發第二個簡訊時候這個簡訊給MM帶來的自豪感會下降,也就是第二個簡訊效益小於第一個簡訊的效應!這就是經濟學中常講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當發到二三十個簡訊是對MM來講邊際效用已經是負的了!也就是說MM這你發的簡訊已經反感了!
那我該怎麼辦呢?小謝同學!
我們就給他出了個主意:就是每天減少發簡訊的次數,就一天發三四條,但要在每天一個時間段發,
為什麼
因為因為發三四條簡訊帶來的總效用是最大的,就是說三四條帶來效用相加的總和是最大的,(因為在往後帶來效用是負相加總和是減少的),當你每天在以個時間段發的時候,MM就會把收簡訊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後呢?
在後就一個禮拜不發
為什麼
因為MM就會把收簡訊當成生活的一部分,突然沒有收的簡訊時候!她會感覺失去了什麼東西樣!在經濟學中就叫埋沒成本!就是說MM收簡訊的這段時候沒有收的簡訊,再個大學比較無聊,就無聊過去,而以前是收簡訊,那MM埋沒成本是收簡訊!這時候MM就會在心裡想到你!
就是這樣了!
當給一個MM發簡訊時候,可以從她回簡訊的時間可以看出他對你的興趣有多大哦!回的越快越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