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實施「安倍經濟學」後,在一定的方面是促進了日本的經濟發展,但是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不過安倍經濟學對於日本的經濟消費,經濟保持活力還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並沒有預期的那般好,而且也伴隨了一些其他問題的出現。
安倍經濟學促進了日本經濟的提升,刺激了它的經濟,不過隨之面臨的債務飆升、通貨緊縮的問題也有待解決。
Ⅱ 有沒有用日語下定義的安培經濟學
「安倍經濟學」(Abenomics)是指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底上台後加速實施的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寬松貨幣政策,日元匯率開始加速貶值。2013年5月16日,日本內閣府發布了2013年1季度GDP的速報值,表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推出的一系列新刺激政策不僅給金融市場注入活力,也開始讓企業和消費者振作起來。
2014年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最近下調日本政府信用評級到A1,主要原因是對安倍經濟學的前景有所懷疑,依靠舉債拉升經濟增長的策略已經到了極限,財政整固,控制債務風險,也是安倍經濟學必須面對的難題 。
2015年,日自民黨制定運動方針草案在經濟政策方面,草案提出「將完成『安倍經濟學』,打破既得利益壁壘,發揮日本經濟的潛在能力」。關於激活地方活力,草案強調「地方創生也是日本的創生」。
Ⅲ 對於安倍經濟學存在的問題有什麼對策
安倍經濟學從本質上就是凱恩斯經濟學,即採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積極的貨內幣政策容刺激經濟增長,大家都知道長期實行凱恩斯政策導致的後果就是經濟滯脹,而且政府會產生嚴重的赤字。所以安培經濟學短期內可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從長期而言對日本經濟沒有影響,因為沒有解決本質問題。
Ⅳ 菅義偉的經濟突圍是否能超過安倍經濟學
繼安倍辭職後,日本迎來了新首相自民黨總裁菅義偉,由此日本新內閣也組建完成。據了解,菅義偉上任後亟待解決的兩個問題便是疫情和經濟,要知道現在國外疫情形勢還相當嚴峻,所以如何有效快速應對新冠疫情,是菅義偉需要面對的問題。同時由於疫情等多種原因,日本經濟也出現了衰退的跡象,這也是菅義偉上任後,面臨的難題之一,同時數據顯示,日本第二季度GDP環比下降了7.8%,遠超了08年金融危機時期。
當然,無論是何種原因,日本正面臨著經濟走下坡路的時代,想要改善現有經濟形勢,菅義偉也必將要做出一些改變,來扭轉現狀,同時還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縱觀我國目前,新冠疫情情況得到緩解,各行各業也都緊鑼密鼓復工,生活又回到了以前的樣子,真的感到很幸福。
Ⅳ 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教訓
安倍的三支箭
為了提高日本通脹和改革日本經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2年的12月射出了「三支箭」——大膽的貨幣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改革經濟。這三支箭隨後被合稱為「安倍經濟學」。第一支箭可以動員日本的生產力,而第三支則可以擴大生產力,在這兩支箭的助力下,第二支可以達到相應的財政目標。目前的普遍看法是,一支箭都沒有射中靶心。今年到5月為止,日本的通脹依然低迷,而日本的公共債務問題看起來比以往更糟。在勞動力市場等方面的改革一個都沒有取得成效。聯繫到安倍的宏偉目標,不得不說「安倍經濟學」是虛有其表。不過,對於同樣陷入滯脹和債務泥潭的歐洲,日本確實是一個前車之鑒。
教訓一:寬松換不來通脹
就拿貨幣政策來說吧,日本給世界的最大的經驗教訓就是——自金融危機之後,日銀和世界其他央行所採取的大規模寬松政策根本沒有效果。自2013年4月以來,日本已經將資產負債表的規模擴大了一倍,並且日銀在今年2月開始實施負利率政策,另外的一大波政策寬松可能還將襲來。然而,日銀的2%通脹目標依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不過,有的人士卻認為日本的政策已經初見成效。日本的核心通脹數據是有將能源價格包含在其中的,如果剔除能源的價格,日本的核心消費者價格已經連續32個月實現溫和的增長。在安倍經濟學實施之前,日本的價格其實是在下降的,如果之前的趨勢繼續下去,那麼現在的消費者價格會比真實的值少5%。而且,在日本通脹增加的同時,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都遭遇了通縮問題。
不過,安倍經濟學也有局限。日銀吹高了金融資產的價格,但卻沒能讓消費者或者公司增加購買真實資產和消費品的慾望。家庭儲蓄率依然高企。盡管公司的利潤在增長,但這一趨勢能否持續下去依然存疑。公司在提高產品價格上當然非常樂意,但在提高投資或者員工工資上,當然不會勤快。目前日本的非金融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資產達9.5萬億美元,包括現金。
教訓二:沒有監管和競爭 政策都是紙老虎
安倍經濟學還有另外一個教訓——如果沒有公司監管鬆懈或者公司之間的競爭不足,貨幣政策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安倍的政策加大了公司中股東的權力。在2012年,日本領先公司中大約40%有獨立董事,現在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有。如果日本公司中股東的權力能夠再大一點,股東可能會要求公司加大支出或者投資。如果行業門檻降低,公司會傾向於投資新興的行業,這樣都會帶動整個經濟。理論上來說,加大經濟的通脹是一個比較受歡迎的舉措,因為工資的上漲熊掌在走在價格上漲的前頭。在實際中,走在前頭上漲的是價格。也正因如此,IMF才敦促日本出台相應的措施讓公司提高員工工資。
教訓三:經濟中,總要有人花錢
如果公司想要少花錢,經濟中的其他部門肯定會需要多花錢。在日本,這一個部門就是政府,過去20年,日本一直處於財政赤字的狀態。安倍想要減少日本的公共債務。但在2014年,安倍提高了消費稅,結果導致日本陷入技術性衰退,因此加稅這一政策被棄之不用。
安倍加稅的政策不僅顯示了財政緊縮的政策會弄巧成拙,也揭示了日本的現在的情況能夠承受財政擴張的政策。日本的凈利息支出佔GDP的比例依然是G7國家中最低的。在經濟中,政府或者公司,總是要有一方增加支出的。
許多人認為安倍的貨幣和財政刺激不過是止痛葯,掩蓋經濟結構轉型的痛苦。要知道,吸引海外務工人員來日本就業或者讓公司有很大的權力僱傭或者解僱員工需要很大的勇氣。但需求的增加刺激了供給側的改革。對於勞動力的需求讓更多人加入勞動力大軍,事實上日本的工作年齡人口正在不斷減少。勞動力大軍中女性的增加讓政府額外創造了20萬個護士,育嬰類的職位,而職場上懷孕的女性因為性別歧視的存在,日子變得更難過了。必須承認的是,提高通脹和改革兩個措施連續進行,安倍經濟學是一個比較連續的經濟策略。
教訓四: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安倍經濟學沒能達到目標,並且言過其實,因此將其稱為一個失敗並不為過。事實上,這一經濟實驗表明政府和央行確實有能力攪動停滯的經濟。而在某些程度上,類似安倍經濟學的過度宣傳也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日本的滯脹的已經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安倍經濟學要成功就需要有足夠多的人相信它能夠成功。
這也是日本的經濟實驗給世界的最後一個教訓——過度宣傳還是要有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Ⅵ 如何評價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我個人認為他的經濟學對日本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整個帶動了日本的經濟。
Ⅶ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安倍三支箭"的理論基礎
安倍三支來箭:第一支箭:貨自幣政策,指量化寬松政策;第二支箭:指財政政策,即經濟刺激政策;第三支箭:結構性改革。
第一支箭,與弗里德曼貨幣政策有關,即適當保持貨幣發行與供給,這是跟美國學來的。第二支箭,通過政府支出促進宏觀經濟,是經濟學的老套路,有點像凱恩斯主義。第三支箭,有些像產業經濟學提倡的,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改善經濟狀況。
Ⅷ 為什麼安倍經濟學一定會失敗
安倍經濟學沒有新意,只是把美國常用的經濟手段移植到日本。這些經濟手段雖然可取效於一時,但風險很大。具體分析如下:安倍經濟學的目的之一是,迫使日本央行力爭達到2%的通脹率目標,並擴大「量化寬松」,其實質是多印鈔票,製造通脹預期,刺激民眾購買。這是美國慣用的政策,對美國會有用,因為美國民眾的小費文化是寅吃卯糧;但日本是一個相對節儉的民族,其消費具有較強的理性。因此,量化寬松政策在日本難以湊效。安倍經濟學的目的之二,是試圖通過新的公共開支計劃以通貨膨脹刺激經濟。但這會加劇政府財政困難,導致債務風險。安倍經濟學的目的之三,是結構性改革承諾。但目前未找到路徑和著力點。
Ⅸ 安倍經濟學亮起黃燈具體是什麼原因
日本央行日前發布的企業短期經濟形勢調查結果顯示,日本企業景氣狀況連續兩個季度下滑,特別是製造業的大、中、小型企業5年半以來業績悉數下滑,給日本經濟亮起了黃燈。安倍經濟學實施將近6年,日本經濟始終保持著低速爬坡狀態。日本最新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對「安倍經濟學」持續下去「不期待」或「不太期待」的受訪者佔比高達56%。
企業景氣狀況指數被稱為預測經濟形勢的晴雨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至2013年中旬日本企業景氣指數一直是負數,之後雖然一直處於正數區域,但時有浮動。日本央行日前發布的企業短期經濟形勢調查結果顯示,連續兩個季度企業景氣指數下滑,製造業大中型企業景氣指數為21點,環比下降3點;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為14點,環比下降1點;全規模企業平均景氣指數為17點,環比下降1點。根據這項調查,在日本16個行業中,指數惡化的行業達到10個,其中石油、煤炭行業下降13點,汽車製造業下降7點,機械製造業下降5點,化工、電機行業下降4點。企業景氣狀況指數連續兩個季度惡化是2012年四季度以來的首次,特別是汽車、機械製造等出口企業指數下降更讓日本政府擔憂。
對經濟持悲觀看法的原因,首先是受原油等工業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其次是對國際貿易摩擦形勢加劇的擔憂,同時也受國內勞動力不足導致的工資等成本增加影響。東京一家機械加工廠富士精機社長藤野雅之說,貿易摩擦是最大的不利因素,該公司生產的零部件組裝成工業用機器人後出口到美國,如果美國增加關稅,其成本勢必轉嫁到公司身上。日興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丸山正義認為,國際貿易摩擦對日本經濟的心理影響已經顯現。此次調查對日本政府的經濟政策和日本央行的金融政策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在結構改革方面,這本來是拉動日本經濟回升的主戰場,但幾年來雷聲大雨點小,口號多政策少,雖然建立了多個放鬆行政限制的經濟特區,但結果是安倍夫婦的關系戶近水樓台,「森友」「加計」等丑聞反而招致國民對政策的不信任。工作方式改革、促進就業等雖然增加了老年人、婦女的就業願望,但多數崗位是合同工、臨時工、派遣工等不穩定工種,低端就業的增加不僅無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拉低了平均工資水平,成為消費乏力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日本國內市場嚴重飽和的情況下,大企業利潤紛紛轉為庫存現金或到海外建廠。
近年來,日本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大企業的業績提升,企業數量占日本99%、僱工數佔全國70%的中小企業普遍反映經營吃緊。最新版的中小企業白皮書顯示,7年來日本大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32%,但廣大中小企業生產率提高不足10%。
日本經濟再次面臨發展拐點,且國內挑戰與國外風險並存,堪稱史無前例。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日本勞動力人口下降。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15歲至64歲的勞動力人口開始下降,特別是從2012年的8055萬人降至目前的7604萬人,5年內減少450萬人。雖然老齡人口和婦女就業人數增加,但大多是效率較低的服務性行業。男性60歲至64歲就業率為82%,65歲至69歲為56%,70歲至74歲仍有35%在崗。
在消費方面,雖然近年來隨著工資緩慢增長,社會消費有所增加,但工資增長幅度並未達到安倍政府倡議的3%,加之社保負擔增加及明年增加消費稅、養老金增加無望等心理因素的影響,消費動力明顯不足。
在設備投資方面,以電子、加工機械、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出口企業發展勢頭較好,今年一季度設備投資額恢復到了2007年一季度水平。但生產效率提高緩慢,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面臨人員、工資等多重壓力。
在建設投資方面,戰後高速增長時期建成的基礎設施進入翻修期,資本、人員向大城市集中帶動了城市建設投資增加。但是,農村地區和眾多小城市趨於凋敝,2020東京奧運會建設工程接近尾聲,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可能減弱。
可以說,金融政策對此輪經濟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央行實施的負利率、收購國債、支持證券市場等大膽金融政策取得了短期效果,綜合物價指數從2016年底以來已轉為正數,保持在1%左右,但物價增幅明顯低於美歐等西方國家,也未達到日本央行希望的2%目標,仍處在通貨緊縮的邊緣。因此,日本政府也不得不承認其主要原因是工資漲幅過低。
Ⅹ 什麼是安倍經濟學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有何影響
安倍經濟學」(Abenomics)是指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底上台後加速實施的一系版列刺激經濟政策,最引人注目權的就是寬松貨幣政策,日元匯率開始加速貶值.安倍經濟學(Abenomics)要的是創造通膨預期,當消費者預期日本物價要上漲,所以對於一些本來就要購買的商品,就會盡快地去購買,因而帶動消費及投資,進而扭轉日本長年消費與投資極度低迷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