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1春電大本科行管《公民文化》《區域經濟學》《開放教育學習指南》《閩台區域文化》紙制形成性考核答案
第一次
一:名詞解釋
1、區域經濟: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國際影響、政府行炎、區際互動三方面和區域內部影響經濟發展的諸要素。
2、經濟區域:是人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圍繞經濟中心而客觀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構成要素並且不可無限分割的經濟社會綜合體。
3、新區域經濟觀:知識經濟的顯現,給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許多新概念、新特點和新觀念。同時,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也催生了許多不同特點、不同規模和不同地區性質的區域經濟組織。因此,21世紀的區域經濟學應有新的區域經濟觀。
4、國際區域經濟:當代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國際一體化。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加強。作為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產物,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形式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5、歐洲聯盟:最早是由法國聯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於1957年3月簽訂《羅馬條約》,並於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稱為歐洲共同體。
6、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地理上鄰近的國家或地區,為了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和加強經濟聯系與合作相互間通過契約和協定,在區域內步消除成員國間的貿易壁壘,進而協調成員國間的社會經濟政策,形成一個跨越國界的商品,資本,人員和勞務等自由流通的統一的經濟區域的過程.
7、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立於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個亞太國家和地區組成的一個非正式論壇組織,後來發展為一支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的重要力量。
二、問答
1、從五個層次上闡述新區域經濟觀?:
答:(1)突破了傳統區域經濟學的理論觀念;(2)新的區域經濟學不僅擴大了它的研究范圍和層次,而且豐富和修正了區域經濟學的一系列理論和方法;(3)科技園區和工業園區是人類進入21世紀所選擇的最佳區域經濟模式,它為人類科學技術的發明、發現和創造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提供了極好的區域經濟環境,所以人們把科技園區和工業園區的創立視作人類20世紀末的偉大創舉。(4)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經濟特區的設立。(5)把特區經濟作為一個重要方面,將它作為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系統地介紹經濟特區的發展歷程和今後的發展趨勢,全面研究設立經濟特區的目的、條件以及經濟特區的類型、模式及其運作機制。
2、經濟區域與區域經濟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答:經濟區域要與區域經濟相區別.
經濟區域是指人的經濟活動所造就的,圍繞經濟中心而客觀存在,具有特定地域構成要素並且不可無限分割的經濟社會綜合體.
區域經濟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它不僅包括量的方面,也包括質的方面,即經濟社會結構,經濟生活質量,經濟社會效益等.具體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居民人均實際收入,居民生活環境,經濟社會結構,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與提高.
二者的聯系體現在:經濟區域是人們經濟活動的產物,經濟區域內部及區域之間的經濟活動,構成了區域經濟的內容.
3、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類型及其特點是什麼?
答: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特點有:
(1).具有較大影響力,在世界經濟中佔有相當份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多.
(2).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覆蓋面趨於重疊,規模較大的組織與規模較小的組織齊頭並進,而且是大組織中包括小組織的越來越多.
(3).發達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數目雖不多,但建立的時間往往比較早,發展得比較成熟
4、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商品貿易規則有哪些?
1國民待遇2市場准人3取消關稅4對進口和出口的限制5退稅6海關手續費
5、闡述APEC制度創新的動力?
答:APEC即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制度創新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
(1).APEC原則框架創新.(2).APEC協商機制創新.(3).APEC推進方式創新.(4).APEC運作機制創新.(5).APEC活動內容創新. (6).APEC自由化體系創新
第二次
一:名詞解釋
1、經濟特區: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法令劃出一定范圍,在對外貿易經濟活動中採取較其他地區更開放、更靈活、享有更優惠政策的地區。
2、城市經濟:現代城市,是區域經濟的核心,又是國名經濟和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依託,是區域經濟組織的節點和載體,對區域經濟的研究必然涉及對城市經濟的研究。
3、科技工業園區:科技工業區具有人才.科技.知識優勢,隨著國家「211工程」和「國家知識創新系統工程」試點的實施,特別是國家創新系統建設的啟動,國家的戰略資源與創新資源有一次在中關村聚集,為科技工業園區的建設與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總部經濟:區域經濟研究的范疇,它是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突破和戰略轉移,也是國際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產物。
5、經濟效應:不同資源優勢的區域通過價值鏈不同功能的再分工進行合作,實現共同發展,達到共贏結果。
6、區域經濟發展梯度:指在地圖上表現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以及由低水平地區向高水平地區過渡的空間變化歷程。
7、回程效應:是在極化效應作用的同時,作為擴展效應的對立物而起作用的。
二、問答
1、經濟特區的基本類型有哪些?
答:經濟特區的具體類型有以下七類:
1、貿易型的經濟特區;2、工業型的經濟特區;3、工貿結合型的經濟特區;4、科技型的經濟特區;5、金融型的經濟特區;6、旅遊型的經濟特區;7、綜合型的經濟特區。
2、國內綜合經濟區劃的基本原則?
答:(1)國民經濟需要和區域條件相結合的原則;
(2)專業化分工與綜合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3)經濟中心和吸引范圍相結合的原則;
(4)經濟區域與行政區域相協調的原則;
(5)經濟區域與民族聚居區相協調的原則;
(6)經濟現狀與發展遠景相結合的原則;
(7)國內勞動地域分工與國際分工相結合的原則.
3、如何用經濟學理論解釋總部經濟現象?
答:1、總部經濟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范疇。2、企業作為一個組織形態具有替代市場實現交易和配置資源的功能。3、現代大型公司是一個寵大、開放的體系。4、現代大型公司內部組織層次結構有多種形態。5、「替代函數模型:的建立;6、企業在發展中對於戰略資源的需求上升。
4、闡述區域經濟梯度轉移理論的主要論點?
答:區域經濟學者把生命循環論引用到區域經濟學中,創造了區域經濟梯度轉移論。他們的主要論點有:
第一,區域經濟的盛衰主要取決於它的產業結構優劣。而產業結構的優劣又取決於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主導專業化部門在工業生命循環中所處的階段。
第二,創新活動,包括新產業部門、新產品、新技術、新的生產管理與組織方法等大都發源於高梯度地區,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生命循環階段的變化,按順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
第三,梯度轉移主要是通過多層次城市系統擴展開來。創新在空間上的擴展主要有局部范圍的與大范圍的兩種形式。
第三次
一:名詞解釋
1、輻射理論: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地區與經濟發展較落後的地區之間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要素的流動和轉移,以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傳播,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替代與現代化相悖的舊習慣勢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
2、點輻射:一般以大中城市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推開,如同平靜的水面上投入一塊石頭,產生的波浪由中心向外擴散,逐步擴散到較遠的地區即為點輻射。
3、線輻射:一般以鐵路干線、公路干線、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邊航道和瀕臨沿海的陸地帶為輻射的帶狀源,向兩翼地區或上下游地區推開。
4、面輻射:點輻射和線輻射大大加快了輻射區域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現代化進程。其結果,就會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輻射干線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區域
5、區域產業結構:是區域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要素之一,產業結構分析和評價是其合理化的基礎。
6、二重結構:有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從量上講的,指在產業結構中,一方面存在著少數處於壟斷地位的大型企業,一方面存在著數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企業;二是從質上講的,指在產業結構中,一方面是少數占壟斷地位的現代化大型企業,一方面是帶有前資本主義特徵或自然經濟特徵的中小企業
7、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
二、問答:
1、舉例說明我國經濟發展中線輻射的例子?
答:線輻射一般以鐵路干線、公路干線、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邊航道和瀕臨沿海的陸地帶為輻射的帶狀源,向兩翼地區或上下游地區推開。長江下游的城市如上海、南京、蘇州、無錫等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現代化進程就比上游的城市如重慶、宜昌等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現代化進程為快。沿海的路地帶是指與海洋相接觸的海岸線形成的幅射線,如丹東、大連、營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上海、福州、廈門、深圳、珠海、香港、澳門、北海等城市構成了中國的海岸線輻射區域這些地區輻射的特點不同於鐵路干線,公路干線、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邊地區的輻射。
2、簡述梯度推進理論的缺陷?
答:梯度推進理論對中國目前的地區狀況雖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存在嚴重的缺陷,不能作為中國制度經濟發展戰略和現代化建設的理論依據。進一步分析如下:
(1)按照梯度推進理論把中國劃分成東部發達地區、中部欠發達地區和西部落後地區,是比較粗略的一種劃分方法。
(2)按照梯度推進理論劃分方法,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忽略了地區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雙向性。
(3)梯度推理理論忽略了同一地區之內的經濟互補性。
(4)從長期來看,如果西部落後地區等到東部發達地區帶動中部欠發達地區發展後再得到推動力,那麼,必然延誤西部落後地區和中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中國的地區差距將在很長時期內進一步擴大,這會對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花進程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
(5)從理論上來看,梯度推進理論忽略了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中的互動性。
3、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導向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1)利用新技術改造現有傳統產業;(2)建設和發展高技術產業;(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4)抓好區域農村產業結構的總體改造.
4、在可持續發展中如何才能夠自覺地對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四大系統的協調關系進行有效的調節和管理?
答:1、在我國,隨著經濟體制的轉換,企業將成為投資主體的主要組成部分。2、影響環境的因素是錯綜復雜的。3、要做到「邊發展,邊治理」,首先要解決一系列核算問題,以及與核算有關的檢測機制與價格機制的建立。總之,應根據現實具體情況,區別不通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來促使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
第四次
一:名詞解釋
1、區域差異:區位理論發展了確定各種經濟活動應在何處進行的原則。經濟活動的區位是事先確定的,而是服從於經濟選擇。
2、地域分工:是指分離出來的部門在一定地域上的組合。
3、區域開放度:用外貿依存度、外資總投資比重來度量。
4、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綜合性范疇,不可能用一個或幾個指標就能全面反映。從橫向上看,它是指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經濟各方面的綜合發展狀況;從縱向上看,它表現為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5、區域經濟開發:結合本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及各地區的特點,分別制定了相應的區域經濟開發戰略和地區發展規劃。
二、問答:
1、絕對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有何不同?
答:絕對優勢理論把區域僅僅視為商品生產的區位,忽視了它作為一個綜合主體具有整體利益的作用.因而,區域的競爭被認為實質上是商品的競爭,必然受競爭法則的支配.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區域是一個具有整體利益的綜合體,區域的競爭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的競爭,因而受相對競爭法則的支配.比較優勢理論的影響比絕對優勢理論更廣,更深遠,一直持續至今,在區域分工和貿易理論中仍然占統治地位.
2、試述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原則?
答:(1)根據研究的目的選擇指標;(2)應考慮不同的指標有不同的作用和應用條件;(3)要考慮產出又要考慮投入;(4)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則.
3、日本東京的區域經濟再開發對我國特大城市的發展有哪些參考價值?
答:1959年日本制定了《關於東京首都圈建成區控制發展工業法》,嚴格限制在東京市區新建和擴建工廠,並鼓勵搞能耗及重污染工業企業向周圍郊區搬遷。其疏散市區工業的具體辦法是,建立「工業團地」,即根據規劃建造工業用地,建設現代化的生產和生活設施,吸引工業群來此布局。2、大量遷出公害嚴重的企業,使東京的環境污染、工業密度及工業結構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為城市改造奠定了基礎。3、東京進行城市改造的另一點是加強城市的立體化建設,解決用地緊張問題。主要戰略是向空中、地下和海上發展。4、東京在實施城市改造過程中,在周圍嘎展起一批中小城市,這些城市具體明確的功能,與東京聯系十分方便,發展十分迅速。5、東京城市改造主要是解決工業過度集中、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用地緊張和環境惡化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