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讀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第一次試圖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資產回階級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性考察答,並初步闡述自己的新的經濟學、哲學觀點和共產主義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它主要是由三個筆記本組成:
筆記本I 是馬克思在研讀了讓·巴·薩伊的《論政治經濟學》和亞·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兩部著作並寫了摘要之後,用比較短的時間寫出的。斯密把資產階級社會中工人階級、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形式即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視為他的價值理論的核心因素,稱它們是收入、交換價值的原因和自然價格的組成部分。馬克思把斯密學說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這三個經濟范疇加以比較分析,揭示了斯密學說的矛盾。他把筆記本I分作三欄,各欄分別加上標題《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馬克思在闡述和分析時按標題分三欄或兩欄書寫,後來甚至不分標題分欄書寫
⑵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這句話中的類生活指的是勞動,個人生活指的是人運用動物本能(吃、喝、性)的生活。
類(species)的意思就是物種,當然馬克思用這個詞不是光從生物學的意義上講的,在他看來,人作為人這個類的特徵不是他的DNA,而是勞動,人正是通過勞動改造自然界才證明了自己是一個獨特的類存在物。所以,馬克思認為,勞動既然是人的本質,那就應該是目的而不應是手段,人應該是在勞動的時候感到自由,感到自己真正成為人。馬克思指出,異化勞動恰恰造成了一種目的與手段的顛倒:當人們在勞動的時候不覺得自由,反而感到受苦、受壓迫,只有在勞動結束後,開始個人生活的時候,才感到自由——類生活變成了手段,個人生活變成了目的。 造成這種顛倒狀況的原因是,異化勞動把個人生活和類生活都給抽象化了。
在馬克思這里,抽象的意思是說把本來內在的、本質的東西抽出來變成外在的東西,把本來密切關聯在一起的東西割裂開來。人本來是通過勞動跟整個自然界密切關聯在一起的:人的勞動是在自然界的基礎上實現的,勞動活動是在自然界之中展開的,運用自然界的規律從自然界的東西造出勞動產品。而異化勞動割斷了這種聯系,人被抽象成一具輸出勞力的肉體,他的勞動越來越跟自然界沒有直接關系,勞動產品對他越來越沒有直接的意義,僅僅是用勞動產品去換取維持這具肉體的必需品,因此勞動就被抽象、外化成了一種被迫的工作,不再是人的本質與目的,而是變成了生存的手段。一旦勞動被抽象掉,剩下的吃、喝、性等原本屬於人類的生命活動,由於喪失了與勞動的關聯,也就變成了抽象的動物行為。 這就是馬克思的異化勞動學說。
⑶ 我在寫讀書筆記,很頭疼,《經濟學哲學手稿》。。。。
1.
顯而易見,這世界的邏輯建立在掠奪之上,而掠奪者和被掠奪者都同樣不自由。只有超越了對物的臣服,落實到對人之為人的關懷,才有人的自由。
2.
人之為人的使命在於成長。這是人的生命的本質使然。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和成長著的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反思。這是不是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真正含義呢?
而鑒於「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成長著的人總有一天會知道在何時何地止於思考。
3.
讀到「異化勞動」的部分,突然意識到《into the wild》男主角的行為是什麼——是不肯對異化妥協。他死於不肯折衷和妥協,而不是大家認為的對大自然的YY和年輕氣盛的大意;傳記作者也沒能理解他。他不願對這個社會做任何妥協,在甚至找出任何解決路徑之前。那當然只有死路一條。
我好愛他。
4.
然後發現,《窮爸爸富爸爸》就是教人如何從無產階級成長為資本家嘛!但首先,是教你站對隊伍。別以為有房有車是個教授就不是無產階級了,這點富爸爸的作者看得跟馬克思一樣清楚。無產階級就是:你的肉體就是你唯一的資產,只要你的肉體讓你無法工作,你就完了。從這點上來說,教授、白領。。。同樣也是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和資本家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這就是貨幣的公平本質。富爸爸跟馬克思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只教你如何讓自己逃離苦海,管它別處洪水滔天。現在還有誰像馬克思那麼天真呢?這苦海無涯,無葯可救,大家各自逃生,但求自保吧。
但其實,沒有脫離所有人幸福的個人幸福存在。沒有建立在他人牢籠之上的自由存在。
沒有。
5.
有兩條路:一條是努力向上爬,成為資本家、大資本家,把梯子上的其他人踢下去。另一條是成為知識分子。成為知識分子能幹些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站在了梯子之外。
6.
「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因此,這種對立的解決絕對不只是認識的任務,而是現實生活的任務,而哲學未能解決這個任務,正是因為哲學把這僅僅看作理論的任務。」(P88)
OMG!這不是禪嗎?
7.
今天讀到社會的部分,發現昨天對《into the wild》的理解還是不準確。CHRIS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實驗脫離社會的「自由」的個體生活,而他用自己的死亡證明了:不存在社會之外的人。
啊,我希望CHRIS在流浪時曾帶著這本書。
8.
老馬對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個問題的回答很雷。他說,既然雞和蛋都已經現實地存在了,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存在。他還對提問者說:「也許你是個設定一切都不存在,而自己卻想存在的利己主義者吧?」
靠,我彷彿看見他臉上孩子氣的狡黠笑容。真夠可愛的。
9.
分工降低每一單個人的能力。何止如此,全面的、無孔不入的商業行為剝奪我們享受生活樂趣和親情的能力。金錢能買到一切東西這個事實,讓我們喪失了這些美好的機會:跟家人一起包餃子的機會;自己從種子開始種植一盆香草的機會;在陽光照耀的陽台為別人編織一條圍巾的機會。我們用做所有這些事情的時間來進行我們那單一的、重復的、分配給我們的工作,來換取金錢,從而換取世上的一切。
但它真的能換取一切嗎?金錢能換取家人齊聚的歡樂,能換取種植生長的喜悅,能換取懷著溫暖和愛編織圍巾的心情、和時間嗎?
老馬說的好,我們放棄我們生命和人性中這珍貴的一切,得到金錢作為補償。
我們多麼沾沾自喜於這樣的補償啊。
10.
問題的關鍵在於「佔有」。佔有的簡便性和一統性。也就是,粗陋性。
「佔有」本身讓我們心滿意足,而不再深究。簡單粗陋的「佔有」限制了感受的豐富性和人性的鮮活,佔有的心滿意足和停不下來的對「數量」的貪婪使人停止成長,變成僵硬的嬰兒。在婚姻當中也是如此吧?包括讀書都是如此,為什麼有「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呢?每一本書都被我們貪婪地佔有下來留待慢慢品讀,實際上,當你佔有它的那一刻,你讀它的慾望已經減少70%了。「買」永遠比「讀」容易,所以到最後我們所有的愛好都會歸結為這個最容易最粗陋的行為。但有多少人能體會,「買」的快感永遠比不上「讀」的幸福。深沉的幸福,需要成長才能體會,也是因著成長才能體會。
不是說一定要放棄佔有,一定要革命?革命的簡單和一致總是帶來流血和失敗,這個如蛛網一樣錯綜復雜、布滿血絲的世界看來只能慢慢改良。
佔有本身其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對「佔有」的偏執(也就是貪婪)和對「失去」的恐懼。我們需要認清何為真正的獲得,和何為失去。何不讓一切如流水,在我們的生命中汩汩穿行?那樣,我們得讓自己永遠是「空」的,其實,我們本來就永遠是空的。
其實,只要我們每一個人不要停止成長。
11.
如果對佔有的偏執來源於「不安全感」,那麼成長最需要的,就是勇氣。
我愛CHRIS,就是因為他具有這種勇氣。
也許勇氣來自於犀利的眼睛,看清所謂安全的虛妄,勇氣便油然而生了吧。
馬克思給我們這樣一雙眼睛。
12.
讀到批判黑格爾的部分,更加覺得,馬克思跟禪是Great minds think alike。
他超越了哲學,因為如果作為一個「哲學家」來說話,他也立刻脫離了一個活生生的、現實存在的生命個體。禪師們也是一樣。他們沒做別的,只是目光炯炯、明察秋毫地關照著這種活生生,並在生命陷於僵化的每個時刻予以棒喝。
他說「哲學家——他本身是異化的人的抽象形象——把自己變成異化的世界的尺度。」(P99)
只有生命是生命的尺度,愛是愛的尺度。
13.
馬克思多麼的有愛啊!我好像看到他湮沒在一部糾結大鬍子中的關切眼神,穿過100多年的時空籠罩著每一個存在於世的人。享受美食吧!他說。聽美麗的音樂吧!旅行吧!去愛,用全身心的愛來交換愛,去全心全意地生活吧~
把人還諸於人自身,獨一無二、豐富多彩、活生生的個體自身,才有機會生機勃勃地成長。人們都明白草雞湯才鮮美的道理,落實到自己身上,反而糊塗了。人們放養母雞,卻囚禁自己,還自以為得計。
一刻不停地成長吧,長成一棵自由自在,在陽光和風中恣意搖擺的大樹,那棵你註定要成為的大樹。
這,就是馬克思揭示給我們的解放之道。
你在裡面找點!然後在自己加點話!就夠了
⑷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講述了什麼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第一個成果,雖然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某些命題作了非常重要的論述,如通過對人的勞動分析進而說明人們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是從黑格爾對人的勞動分析人手的。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站在現代經濟學家的立場上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自我確證的本質,但是黑格爾並沒有看到勞動的消極方面,即沒有看到勞動所受到的來自客體的制約;更為重要的是,黑格爾從整體上輕視人類的物質生產勞動。他「唯一知道並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馬克思認為,人的勞動的積極方面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改造,其消極方面則表現為人從屬於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無法維持生命的延續。人正是通過不斷改造自然的活動才培養了人的本質特徵和人的本質力量。在馬克思看來,作為人的勞動是自覺的、有意識的並能夠從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是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統一。馬克思還改造和吸收了費爾巴哈的「類」的概念,認為只有勞動才使人形成為「類」。這就為唯物史觀的創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因為人的「類生活本身即社會」,而「國家是由人們組成的」,也是一種類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會存在物。這一系列的新觀點,都指明要探尋歷史的奧秘,必須從人出發,從人的勞動出發。人的勞動才是蘊含著歷史之謎的關鍵范疇。這樣,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類歷史的最終的決定力量即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在馬克思看來,歷史的發展使勞動產生了異化,通過勞動異化的分析,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所以有必要對異化的原因進行分析來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異化勞動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表現在勞動者的勞動與勞動產品的異化上。
這就是說,勞動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作為一種異化的存在物和勞動者相對立的。這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的某種概括: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他就越貧困。這種異化勞動為工人帶來的是災難。勞動建造了宮殿,但工人卻住進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工人卻變成了畸形。
第二,勞動自身的異化。
這就是說,勞動對勞動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勞動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摧殘,精神受到折磨。這種勞動不是自願的而是強制的,不是屬於自己的,而是屬於別人的。
第三,異化勞動表現為勞動者與人的類本質的異化。
這種表現是上面的異化合乎邏輯的結果。異化勞動從人那裡奪去了勞動產品,從外部強加給勞動者,也就從人那裡奪走了他作為人的類生活。人類自己的本質變成了僅僅是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這樣人的類本質也就和人自身相異化了。
第四,人與人相異化。
這是馬克思關於異化勞動的分析最為重要的結論。如果一個人的勞動都不是屬於他自身的,那麼他的產品、他的活動屬於誰?這樣,異化勞動的根源就找到人與人的關繫上來,必然通過生產關系和財產關系來加以說明。這正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的觀點之所在。馬克思指出:「通過異化的、外在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同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同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僱主起個別的什麼名字)同這個勞動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只是在人類社會的一定發展階段上出現的現象,它的發展必定會導致自身的否定,從而消滅異化,恢復正常的勞動樂趣。他甚至把共產主義理解為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
我們知道,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用過的「異化」的概念來批判私有財產的。這種批判雖然包含著深刻的思想,但還不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聯系出發的。馬克思所由以出發的感性具體是這樣的客觀經濟事實:工人創造的財富越多,他越貧困;工人勞動的產品彷彿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和權力與他對立著。不僅如此,就連勞動自身也成為一種外在於他的東西和他對立著,不屬於他,而屬於另一個人。勞動的異化使他對自己的族類也異化了。這種異化的實質在於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創造了不屬於他的產品,同時也就創造了非生產者佔有生產資料和產品的權力。可以說,這是對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和勞動對抗的較為抽象的概括。這個結論已經撇開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許多關於自由、平等的虛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對抗現象的某種共同的東西。但是這種抽象仍然沒有涉及到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層結構。這正好反映了這樣的狀況,唯物史觀仍在開創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觀的一個初步的輪廓,許多細節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的進一步研究。
⑸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價值意義
手稿自問世以來近80年,經歷了許多神奇遭遇,也擔當過不少重大歷史角色回。時至今日,它還答是馬克思文獻中被引用最多,同時又最難懂的文本之一。這部著作術語新舊參差,內容龐雜,可以看作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中一次巨大的綜合和艱難的創造。在這部《手稿》中,馬克思的各種必要的思想元素開始匯集、融合,日益成長為一些新的思想,並得到了盡管還不完備、但卻是較為系統的創造性發揮。因此它有很大的思想含量和解釋空間。在西方現代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前蘇聯東歐思想界、當代中國思想理論界,引起一次又一次重大的釋義活動,顯示出它的重要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它的學術價值通過國內外研究狀態看得更清楚。
⑹ 關於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這么重要的文件如果能概述,太不容易了。
它是《資本論》的雛形,初步闡發了異化和物化的概念,提出了勞動和經濟生活在人類生活、對人的發展的關鍵影響。
那個分數啥的,不重要,個人建議你還是自己看看吧。
⑺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核心核心內容是
那核心的種類什麼都還別簡單,通過不斷的咨詢就可以知道了,產品的核心內容那種。
⑻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各種版本
1932年,蘇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研究院院長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編輯出版的德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國民經濟學批判》為題全文發表了這部手稿。幾乎在同一天,兩位德國社會民主黨作家(齊·朗茲胡特和J·P·邁爾)在他們編輯出版的《歷史唯物主義:卡爾·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爾弗勒德·克勒訥出版社萊比錫版)中發表了手稿的另一個德文版本。這兩個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後,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視。
法文本和義大利文本先後於1932年和1937年出版。
中文有兩個《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單行本共有三個,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丕坤譯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據《全集》第1版第42卷譯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據《全集》第2版第3卷譯文排印的版本。
⑼ 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作者是誰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作者是馬克思。
(9)經濟學與哲學手稿擴展閱讀: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專是馬克屬思在年輕時代總結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問題而寫的一個未完成的手稿,有三個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的著作。但是,在「異化勞動」和「共產主義」兩個部分里卻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經濟學思想,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盡管《手稿》在一些問題的表述中還留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但是《手稿》第一次從生產勞動實踐的觀點來闡述經濟和經濟學的起源,為經濟學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在這個意義上說,《手稿》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光輝起點。
參考資料: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