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原來英文版

經濟學原來英文版

發布時間:2020-12-13 04:21:49

㈠ 急求一篇經濟類英文文章 翻譯後能達到5000字就行(帶上中文翻譯)

Macroeconomics is a sub-field of economics that examines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 as a whole, once all of the indivial economic decisions of companies and instries have been summed. Economy-wide phenomena considered by macroeconomics include Gross Domestic Proct (GDP) and how it is affected by changes in unemployment, national income, rate of growth, and price levels.
In contrast, microeconomics is the study of the economic behaviour and decision-making of indivial consumers, firms, and instries.
Macroeconomics can be used to analyze how to influence government policy goals such as economic growth, price stability, full employment and the attainment of a sustainable balance of payments.
Macroeconomics is sometimes used to refer to a general approach to economic reasoning, which includes long term strategies and rational expectations in aggregate behavior.
Until the 1930s most economic analysis did not separate out indivial economics behavior from aggregate behavior. With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suffered throughout the developed world at the ti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come and proct statistics, the field of macroeconomics began to expand. Particularly influential were the idea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who formulated theories to try to explain the Great Depression. Before that tim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accounts, as we know them today, did not exist .
One of the challenges of economics has been a struggle to reconcile macroeconomic and microeconomic models. Starting in the 1950s, macroeconomists developed micro-based models of macroeconomic behavior (such as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Dutch economist Jan Tinbergen developed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national macroeconomic model, which he first built for the Netherlands and later appli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after World War II. The first global macroeconomic model, Wharton Econometric Forecasting Associates LINK project, was initiated by Lawrence Klein and was mentioned in his citation for the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s in 1980.
Theorists such as Robert Lucas Jr suggested (in the 1970s) that at least some traditional Keynesian (after British economist John Maynard Keynes) macroeconomic models were questionable as they were not derived from assumptions about indivial behavior, although it was not clear whether the failures were in microeconomic assumptions or in macroeconomic models. However, New Keynesian macroeconomics has generally presented microeconomic models to shore up their macroeconomic theorizing, and some Keynesians have contested the idea that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re essential, if the model is analytically useful. An analogy might be that the fact that quantum phisics is not fully consistent with relativity theory doesn´t mean that realtivity is false. Many important microeconomic assumptions have never been proved, and some have proved wrong.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are not always in direct competition with one another - even though they sometimes reach differing conclusions. Macroeconomics is an ever evolving area of research. The goal of economic research is not to be "right," but rather to be accurate. It is likely that none of the current schools of economic thought perfectly capture the workings of the economy. They do, however, each contribute a small piece of the overall puzzle. As one learns more about each school of thought, it is possible to combine aspects of each in order to reach an informed synthesis.
The traditional distinction is between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economics: Keynesian economics, focusing on demand; and supply-side (or neo-classical) economics, focusing on supply. Neither view is typically endorsed to the complete exclusion of the other, but most schools do tend clearly to emphasize one or the other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Keynesian economics focuses on aggregate demand to explain levels of unemployment and the business cycle. That is, business cycle fluctuations should be reced through fiscal policy (the government spends more or less depending on the situ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Early Keynesian macroeconomics was "activist," calling for regular use of policy to stabilize the capitalist economy, while some Keynesians called for the use of incomes policies.
• Supply-side economics delineates quite clearly the role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fiscal policy. The focus for monetary policy should be purely on the price of money as determined by the supply of money and the demand for money. It advocates a monetary policy that directly targets the value of money and does not target interest rates at all. Typically the value of money is measured by reference to gold or some other reference. The focus of fiscal policy is to raise revenue for worthy government investments with a clear recognition of the impact that taxation has on domestic trade. It places heavy emphasis on Say's law, which states that recessions do not occur because of failure in demand or lack of money.
• Monetarism, led by Milton Friedman, which holds that 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 It rejects fiscal policy because it leads to "crowding out" of the private sector. Further, it does not wish to combat inflation or deflation by means of active demand management as in Keynesian economics, but by means of monetary policy rules, such as keeping the rate of growth of the money supply constant over time.
•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which developed partly in response to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strives to provid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to Keynesian economics by showing how imperfect markets can justify demand management.
• Austrian economics is a laissez-faire school of macroeconomics. It focuses on the business cycle that arises from government or central-bank interference that leads to deviations from the natural rate of interest.
•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represents a dissent from mainstream Keynesian economics,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uncertainty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in macroeconomics.
•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The original theoretical impetus was the charge that Keynesian economics lacks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 i.e. its assertions are not founded in basic economic theory. This school emerged ring the 1970s. This school asserts that it does not make sense to claim that the economy at any time might be "out-of-equilibrium". Fluctuations in aggregate variables follow from the indivials in the society continuously re-optimizing as new information on the state of the world is revealed. Later yielded an explicit school which argued that macro-economics does not hav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but is instead the tool of studying economic systems at equilibrium.
宏觀經濟學是一種分場經濟學的行為,研究是在整個經濟中,一旦所有的個人的經濟決策,為公司和產業被。宏觀經濟學認為經濟現象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及它是如何變化影響失業的國民收入的)經濟成長率、價格水平。

相反,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就是經濟行為和決策的個體消費者,公司和行業。

宏觀經濟學可以用來分析如何影響政府的政策的目標,比如經濟增長,價格穩定,充分就業和獲取可持續國際收支差額。

宏觀經濟學有時用來指一個經濟理論的主要途徑,包括長期戰略的期望和理性綜合行為。

直到30年代為止,大部分的經濟分析沒有獨立的個人經濟綜合行為舉止。與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遭受了在所有發達國家,發展國民收入的概念和產品的統計數據,但是研究領域的宏觀經濟學開始擴展。具有特殊影響力的想法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理論,努力向他們解釋制定了經濟大蕭條。在那時候,綜合國民經濟核算,如同我們知道他們今天,是不存在的。

經濟學的一個挑戰是一場斗爭調和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經濟政策,模型。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macroeconomists發達micro-based模型的宏觀經濟行為(如消費函數)。1月Tinbergen荷蘭經濟學家第一個全面發展國家宏觀經濟模型,該模型他第一次建成為荷蘭和後應用於美國和英國二戰之後。第一個全球宏觀經濟模型,沃頓計量預測夥伴聯系工程項目,發生在勞倫斯發起克萊恩和被提及他的嘉獎經濟學諾貝爾經濟學獎1980年。

理論家如羅伯特·盧卡斯認為(是在上世紀70年代),認為至少有一些傳統的凱恩斯(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宏觀經濟模型都是可疑的,因為他們不是來源於假設的個人行為,雖然現在還不清楚這些失敗在微觀經濟的假定,或是對宏觀經濟模型。然而,最新凱恩斯主義的宏觀微觀模型提出了大致以支持他們的宏觀經濟理論有爭議,一些凱恩斯主義者的想法,微觀經濟基礎是必要的,如果模型是分析有用的。打個比方可能是,這樣的事實,即量子phisics並不完全符合相對論´,並不代表沒有realtivity是假的。許多重要的微觀經濟假設從來沒有被證明,而有些人的證明是錯誤的。

各種各樣的思想學派並不總是在彼此的直接競爭,盡管他們有時會達到不同的結論。宏觀經濟學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領域的研究。研究經濟學的目標不是"正確",而是是精確的。很有可能是學校目前尚無一個經濟思想完全捕捉運作方式的經濟。不過,他們的貢獻每一小塊整體難題。當你學會更多關於每個思想學派,它能把方面的每一個為了達到一個通知的合成。

傳統的區別是留給經濟學兩種不同的方法,重點凱恩斯經濟學和供方需求;(或古典)經濟學、關注供應。也都是典型的觀點完全排除其他,但大多數學校都往往清晰地強調一個或另一個是的理論基礎。

•凱恩斯經濟學交融在總需求,以解釋失業率和商業周期。商業周期波動,應減少通過財政政策(政府花費或多或少根據實際情況)和貨幣政策。早期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是「活動家,定期使用《召喚的政策穩定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些凱恩斯主義要求使用收入政策。

•供給的經濟學的作用很明顯地在當前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關注於貨幣政策應該是完全對價格的錢所確定的貨幣供應的需求的特點,為了金錢。它提倡貨幣政策,直接目標錢的價值,不目標利率。典型的錢的價值在於用參考金或其他參考。財政政策的重點是提高政府農業投資價值的收入為一個明確的認識稅收的影響在國內貿易。它設置了過度強調了說的法律,它表明不會發生經濟衰退需求下降、因為沒有缺錢。

•貨幣主義的帶領下,由弗里德曼,認為始終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財政政策拒絕,因為會導致「擠退」的私人生活。此外,它不希望對抗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採用主動需求管理在凱恩斯經濟學,通過貨幣政策規則,即堅持的增長速度恆定的錢。

凱恩斯•新經濟發達的部分原因是為了適應新古典經濟學、致力於提供凱恩斯現代經濟學的微觀經濟基礎顯示出了市場的不完善就能名正言順的需求管理等。

•奧地利經濟學是個自由放任主義的學校的宏觀經濟。它側重於商業周期,而政府或中央銀行的干擾導致偏離自然失業率的興趣。

•Post-Keynesian經濟學所代表了凱恩斯經濟學主流的作用,強調歷史過程中不確定性和宏觀經濟。

•新古典經濟學。原理論動力的費用是凱恩斯經濟學缺乏有效的微觀經濟基礎——亦即其斷言不成立於基本經濟理論。這所學校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這所學校斷言它是沒有道理的主張經濟會隨時out-of-equilibrium」。波動的總變數遵從的在這個社會的個人不斷re-optimizing新信息的狀態的世界就會顯現出來。後來取得了一個顯式學校一樣,認為宏觀經濟學沒有微觀經濟基礎,反而學習經濟系統的工具在平衡。

㈡ 可可英語網的原版雜志:《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不要密碼的哦~我開始下了也打不開,看了提示原來是要下新版的PDF閱讀器就可以啦~~好象是9。0版本。

㈢ 經濟學原理-曼昆版 第幾版最經典

都差不多,最新的加了很多對新事實的評論。裡面的實例時間離我們更近。如果要看的話,推薦直接看英文版,難度不大,

㈣ 那裡有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英文原版下載

http://www.verycd.com/topics/46071/
第一本書是《經濟學原理》中文版。上下兩冊。黑白。北京大學出版社。(原來為PDG格式,我轉成了PDF格式。)以下是該書簡介:
這本《經濟學原理》於1998年由美國德賴登(Dryden)出版社初版,作者是哈佛大學的一位青年經濟學教授格列高里·曼昆(N. Gregory Mankiw)。這本書1998年在美國出版時創造了兩項吉尼斯世界記錄:一是這本書還沒有完稿時,出版商就出價250萬美元買下版權,從而創下經濟學著作賣價的吉尼斯世界記錄;二是這本書一出版便很快風行美國,其暢銷速度和暢銷數量又創下吉尼斯世界記錄。《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早在1998年4月6日就報道說,格列高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已經被美國大約350所大學用作經濟學教科書。這時這本書問世還不到3個月。
這本書之所以迅速火暴,其主要原因是這本書從內容、體系結構到表述、體例都體現了「經濟學學生的入門教科書」的定位。作者說,他在寫這本書時,極力把自己放在一個經濟學初學者的位置上,他強調的重點是學生學習經濟學時感興趣的那些材料。他認為,職業經濟學家寫教科書時,往往有一種接受經濟學家們的觀點並強調那些使他和其他經濟學家著迷的論題的誘惑,而他在本書中要盡量避免這種誘惑。曼昆的這本書確實實現了這種定位。首先,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格列高里·曼昆雖然年輕,但在經濟學界早已著名。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是他的論文和著作的一貫風格和特色。他的這本《經濟學原理》更是體現了他的寫作風格和特色。這本書既沒有學究式的概念定義,也沒有煩瑣的論證。其次,這本書的內容簡明扼要。這本書英文版的正文只有775頁,與同類教科書相比,它的篇幅要少好幾百頁。作者說,他是從一個學生喜歡讀什麼樣的教科書的角度來寫這本書的,所以他的第一位和首要的目標是要把這本書寫得簡明扼要,用盡可能少的詞句來表述經濟學原理。作者在他的《經濟學原理》前言中不無調侃地說:「所有的經濟學教科書都說資源是稀缺的,但是在這些教科書的作者中很少有人記得學生的時間是這些稀缺的資源之一」。再次,這本書的內容側重於應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類教科書那樣側重於正式的經濟理論。作者試圖使讀者通過這本書的學習,在將來讀書看報、經商或從政時都能夠應用經濟學知識。但是這不意味著這本書沒有提供系統的經濟學基本理論,事實上這本書包含了經濟學初級教程所有的中心論題和基本原理。這本書的特點之一是在每闡述一個經濟學原理以後就盡可能地回到與這種原理有關的應用和政策上來。例如,這本書在第4章到第6章闡述了供給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後,緊接著在第7章至第9章把這些原理應用於市場經濟社會所面臨的三個重要問題:為什麼自由市場制度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的途徑?稅收是如何妨礙市場機制運行的?誰是國際貿易的贏家和輸家?「案例研究」原本是工商管理課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現在曼昆把它運用於經濟學原理教科書,來說明如何應用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原理》一書的絕大多數章節都有相關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這本書的大多數章節還設有「新聞信箱」,引用報紙上的新聞來說明如何運用經濟學思想來闡述當前的社會問題。最後,這本書的體系結構也不同於流行的經濟學初級教程。它不是從「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或「經濟學研究什麼」開始,而是在開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經濟學的十個基本原理,這使初學者一開始就能抓住經濟學的精髓。這本書也沒有嚴格遵守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傳統二分法,而是盡量模糊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界限。第一章的「經濟學的十個原理」既有微觀經濟學原理,也有宏觀經濟學原理。「國際貿易」這個宏觀經濟學內容現在被曼昆放在了「供給和需求」篇目下。
格列高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雖然是一本入門的經濟學教科書,但是這本書也包含了一些經濟學中級教程的內容和西方經濟學的新發展、新觀點。作者在結束微觀經濟學的初級教程的內容之後,又在第7篇「高級論題」篇目下增設第21章,專門討論消費者選擇理論。這部分內容實際上多半是中級微觀經濟學的內容。這本書的最後一章(第34章)則在「宏觀經濟學的五個爭論」題目下綜述了宏觀經濟學的新發展和新動態。這五個爭論也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兩大學派——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近幾年來論戰的主要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曼昆在他的這本書中對經濟學的學科性質給出了與其他流行的經濟學初級教程不同的界定。他在這本書的「致教師的前言」中寫道:「經濟學綜合了政治學和科學的優點。它實際上是一門社會科學。它的論題是社會,即人們如何選擇生活,他們如何相互交往。……通過把科學方法運用於政治問題,經濟學試圖在一切社會所面臨的根本挑戰方面取得發展」。 曼昆的這個說法是西方經濟學的一種新動態的反映。現在,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認為,由於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經濟和政治越來越相互影響、相互依從,不研究制度和歷史、單純研究稀缺資源如何配置的經濟學應當讓位於政治經濟學。
格列高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迅速流行至少向我們提示了兩個信息:其一,流行了半個世紀的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將被格列高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取代。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每隔3~5年就根據西方乃至全世界經濟形勢和經濟學的發展變化加以修訂和增刪,由於它貼近經濟形勢和經濟學的發展,所以一直暢銷不衰。也是在1998年,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與威廉·諾德豪斯合著)又新出了第16版。但是由於格列高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更加適合學生的口味,更加註重應用,所以它一出版就廣受歡迎。隨著格列高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流行,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將風光不再。其二,新凱恩斯主義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漸占上風。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由於其邏輯較為一貫和範式較為優美而受學者們尤其是青年學者們垂青。甚至有些西方學術期刊要求作者提交的論文必須符合新古典範式,否則不予發表。新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主張由於現實感較強、且符合政府的口味而受政府決策部門重視。格列高里·曼昆是新凱恩斯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經濟學原理》佔領了大學講台,說明新凱恩斯主義現在不但在政府政策領域佔了上風,而且開始在大學和學術界受到青睞。
本書是美國德賴登出版社以140萬美元徵求經濟學教科書的中標作品,被西方世界認為是「最令人期盼的經濟學教科書」。英國《經濟學人》也撰文認為該書將取代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成為天下第一。該書出版僅三個月就被美國300多所大學採用作為教材。其英文版發行量在1998年出版當年就高達20萬冊。成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經濟學教材。

㈤ 請高手幫忙翻譯下經濟類英文參考資料

需要注意的是,在沒有通貨膨脹情況下NPV是43151美元 。在例9.1中,減少的4254美元(即通貨膨內脹損失)是考慮通貨膨脹下容的NPV。折舊費用是計入應稅所得,這樣可以減少納稅(就是折舊可以抵稅),結果,增加現金流量是因為這項投資稅額的減少,但是在現行稅法的折舊費用是根據歷史成本計算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元的購買力下降,使得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的折舊費用減少;結果是「實際」的資產成本並不完全對折舊費用起作用。折舊費用是更高的稅。就這個「實際」而言,這個額外的所得稅是$ 4254,也被稱為「通貨膨脹稅」。一般來說,任何投資,為了避稅,要花費更多時間以避免直接遭受通貨膨脹稅 (也就是說,因為折舊以歷史成本計價,雖然折舊可以抵稅,但是由於通貨膨脹會導致現在的錢不值錢,實際提的折舊少於原來的價值,使得抵稅的效果減少,甚至沒有抵稅的效果,所以時間也是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

㈥ 跪求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和微觀經濟學名詞解釋(英文版)。有翻譯更好~

你大概看看吧:

經濟學——研究如何實現稀缺資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類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滿足的一門社會科學。
資源的稀缺性——指相對於人類無限多樣性的需要而言,經濟資源數量總是相對不足的,取用時要付出代價。
規范分析——研究經濟活動「應該是什麼」以及社會經濟問題應該是怎樣解決的。
實證分析——描述經濟現象「是什麼」以及社會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如何解決的。
需求——消費者在一定價格條件下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某種商品或勞務的數量。
需求量的變化——某種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的對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
需求水平的變化——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需求的變化。
需求定律——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之間示範方向的變動關系。
供給——生產者在某一時刻和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上對某種商品或勞務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數量。
供給定律——商品價格與供給量成正比。
均衡價格——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的價格,即需求數量等於供給數量的價格。
均衡數量——需求價格等於供給價格時的供給量和需求量稱為均衡數量。
需求價格彈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或勞務價格變動因其本身需求量的變動程度。
需求交叉價格彈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或勞務價格變動引起另一種商品或勞務需求量變動的程度。
需求收入彈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收入的變動引起某種商品或勞務需求量變動的程度。
蛛網模型——運用彈性原理解釋某些生產周期較長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時發生的不同波動情況的一種動態分析理論。
蛛網穩定條件——供給彈性等於需求彈性,市場價格變動對供給量和需求量的影響相同

效用——商品或勞務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或慾望的能力。
邊際效用——某商品的消費量每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所引起的總效用的增減量。
消費者剩餘——消費者願意為某種商品或勞務支付的價格與其實際支付的價格的差額。
消費者偏好——影響和制約消費者行為的重要主觀心理因素。
消費者均衡——在一定收入、一定價格條件下,共賣各種商品的一定數量的消費者所能
獲得的總效用最大的狀態。
無差異曲線——用來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所有組合的點的軌跡。
邊際替代率——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消費者增加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消費數量
時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
恩格爾系數——食物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
價格-消費曲線——連接所有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的軌跡形成的曲線。
收入-消費曲線——在消費者偏好和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收入變化所引起的消費者均
衡點的變化軌跡。
收入效應——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的
變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
替代效應——由商品的價格變動引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進而由商品的相對價格變
動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
吉芬品——指需求量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的特殊的低檔物品。
攀比效應——較為典型的連帶外部正效應,消費者的一種趕時髦的偏好,即想擁有一種
其他消費者已擁有的商品。
虛榮效應——較為典型連帶外部負效應,消費者想擁有隻有少數人才能享用的或獨一無
二的商品的偏好。
保留工資——
洛倫茨曲線——用縱軸表示社會財富百分比,橫軸上將所有人口按照從低收入到高收入
從左向右排列,將每一百分比的人口所擁有的社會財富的百分比積累起來,相應的點連
成的曲線。
基尼系數——是用來評價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標,是經濟社會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有
了可測性和可比性。為絕對均等線OY與洛倫茨曲線之間的面積與絕對均等線以下面積之
比。G=A/(A+B)
人力資本——指人們以某種代價獲得並在勞動力市場上具有一種價格的能力或技能。
機會成本——生產者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其他可能的最大收入。或者
人力資本進行其他活動所創造的最大價值。
在職培訓——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形式,對已具有一定教育背景並已在工作崗位上從事
有酬勞動的各類人員進行的再教育活動。
一般培訓——職工經培訓後的技術知識和技能及可以用於原廠商,又可以用於其它廠商

專門培訓——職工經培訓後的技術知識和技能只能用於原來的廠商。
生命周期儲蓄動機——人進行儲蓄的動機來自於對生命周期的理解,通常人們喜歡將收
入均軍分配在所有時期上。為了退休後能消費而儲蓄。
鍾型收入曲線——人在青少年和老年時期的收入低於平均水平,而在中年時的收入高於
平均水平,以收入為縱軸,年齡為橫軸形成的曲線。
永久收入理論——
目標儲蓄——
確定性前景——
不確定性前景——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連續將某一生產要素地投入量增加到一
定數量之後,總產量的增量及邊際產量將會出現遞減現象。
等產量線——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同一產量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組
合的軌跡。
邊際技術替代率——技術水平不變條件下,等產量線上一種投入要素替代另一種投入要
素的比例。
產出彈性——技術水平和投入價格不變的條件下,若其他投入量固定不變,單獨變動一
種投入的數量時,這種投入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產量的相對變動。
生產力彈性——技術水平和投入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所有投入要素都按照統一比率變動
時的產出相對變動。
替代彈性——技術水平和投入價格不變的條件下,邊際技術替代率的相對變動引起的投
入碧綠的相對變動。
規模報酬——在技術水平和要素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當廠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按照統一比
例變動後產量變動的情況。
生產函數——一定時期內,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中所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
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
技術進步及類型——能夠使一定數量的投入組合產出更多產品的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過
程。分為資本使用性技術進步、勞動使用性技術進步、中性技術進步。
成本——廠商進行生產活動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或生產要素所有者必須得到的報酬或
補償。
隱含成本——應付給廠商自有生產要素,但實際上沒有付的報酬。
增量成本——由於某項生產決策而產生的相關成本,即總成本的增量。
經濟利潤——又稱超級利潤,廠商銷售產品的總收益減去按機會成本計算的生產成本的
余額。
學習曲線——也叫進步函數,是用來反映平均成本隨累計生產量增加而降低的成本變動
情況的一條曲線。
生產經濟區——在等產量途中,將分別代表要素投入的邊際產量等於0的投入組合點連接
起來的曲線即為脊線,脊線之間的區域為生產經濟區。
規模經濟——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趨勢。
范圍經濟——多產品企業的聯合產出超出單一產品企業產出的總和。即聯合成產超出分
別產出之和。
成本彈性——技術水平和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總產量沿擴展線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總成
本的相對變動。
企業——存在已久的經濟組織形式,是一個為了獲取利潤而從事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經濟
單位。價格機制的替代物,替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組織。
交易成本——為了交換活動而耗費的成本。
創新——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通過企業家的活動將一種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
生產體系。
利潤最大化——
現金——指企業庫存現金可以隨時用於支付的存款以及現金等價物,具體包括庫存現金
、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和現金等價物。
現金等價物——企業持有的期限短、流動性強、易於轉換為已知金額現金和價值變動風
險很小的投資。
損益表——
現金流量表——以現金為編制基礎,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現金的流入和流出,表
明企業獲得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能力。
委託-代理問題——指委託人和代理人均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並且兩者的效用最大化
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表現為道德風險、追求銷售收入最大化、在職高消費。是由於信
息不對稱、不確定性、不完備契約導致。
委託-代理理論——針對現代企業制度中顯示存在著的委託-代理問題產生的理論。
信息不對稱——指契約關系中的一些參與人擁有而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信息的狀況。
不完備契約——指一個契約不能准確描述與交易有關的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態,以及
每種狀態下契約雙方的義務。
剩餘索取權——企業收益在支付要素報酬和投入品價格之後的剩餘收入的索取權。
市場——一組為買賣某種商品而相互發生聯系的廠商和個人,或指同種商品由供求雙方
作用形成價格的「地方」。
市場結構——指某種商品或勞務在市場上的競爭程度,影響其主要因素:廠商數目多寡
和產品的差別程度。
完全競爭——純粹競爭,不存在任何壟斷因素的市場情況,不受任何障礙和干擾的市場
結構。
停止營業點——市場價格為MC與AVC的交點時,只能收回可變成本,是停止營業點。
廠商短期供給曲線——完全競爭市場上,MC曲線位於AVC曲線最低點以上的部分。
平均收益——廠商出售一定數量商品後,從每一單位商品中得到的貨幣收入。
邊際收益——廠商每多銷售一單位商品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值。
邊際物質產品——生產技術以及其他生產要素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最後追加一單位要素
時總產量的增加量。MPP
邊際產品價值——最後追加一單位要素時增加的邊際物質產品的銷售值。VMP=P.MPP
邊際要素成本——最後追加一單位可變生產要素所引起的廠商總成本的增加量。
一般均衡——所有市場同時達於均衡的狀態。
帕累托最適度——生產資源的任何配置已不可能使任何一個人的處境變好,並使另一個
人的處境變壞,已使集合體的效用達到最大值的狀態。
壟斷——獨占,是市場處於完全由一家廠商所控制,市場上只有一個供給者的市場結構

壟斷競爭——廠商間存在著產品差別,競爭與壟斷因素並存,以競爭因素為主的市場結
構。
自然壟斷——某些產品需大量固定設備投資,規模經濟十分顯著,成為自然壟斷。
銷售成本——
尋租——通過尋求或維持在行業內的壟斷地位來尋求和維持業已存在的租金的活動。
寡頭壟斷——寡佔。壟斷與競爭因素並存,並以壟斷因素為主的一種市場結構。市場上
存在為數不多的幾家壟斷性廠商,進行著激烈的競爭。
古諾均衡——雙頭市場上的廠商反應曲線相交的點,稱為古諾均衡,各廠商在給定競爭
對手的產量時,實現了自己最大利潤的產量,此時任一廠商都不會有改變產量的沖動。

價格領導——一個行業的價格通常由某一廠商率先制定,其他廠商跟著定價或變價。
卡特爾——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如果少數廠商在統籌分配市場份額,決定出售產品的價
格或條件,控制出口的數量和質量,分享利潤或收益,交換技術、商標或專利等方面達
成公開的聯合協定。
差別定價——價格歧視,指廠商在相同時間內以相同產品向不同的購買者所取不同的價
格,或在充分考慮生產、銷售以及風險的變動後,相同產品的銷售價格與其邊際成本不
相稱。
撇油法——在開始階段採用高價的短期定價策略,以便將浮在面上的油先撇起來。
成本加成定價——所定的價格應能涵蓋取得或生產產品的成本,再加上足以使企業按目
標回報率獲得的利潤。
基本競爭模型——由以下三部分組成: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消費者;理性的
、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完全競爭的市場。
市場失靈——現實經濟運行中,市場機製表現出自身難以克服的許多缺陷,市場經濟沒
有達到經濟效率的運行狀態。
外部性——當廠商或者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他人,卻沒有得到補償或給予支付的情況

時間外部性——目前的某項經濟活動對未來時期可能造成的額外受益或損失。
空間外部性——某項經濟活動在一定空間上對周圍經濟主體造成的額外受益或損失。
貨幣外部性——能通過市場價格體現出的外部性。
技術外部性——不能通過市場價格體現出的外部性。
科斯定理——如果產權是明確界定的,而且談判協商的交易成本為零,則無論初始有哪
一方擁有產權,都能帶來資源的有效配置。
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場力量實現有效配置的產品,有極
端正外部性。
准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競爭性,但可以排他,如消防、醫療、交通等。
公共資源——具有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益物品——政府強制消費的物品,如義務教育等。
公害物品——政府禁止消費的物品,如毒品。

1.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經濟學主要進行三點考慮:·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分析的前提;·選擇行為是經濟學分析的對象;·資源的有效配置是經濟學分析的中心目標。其首要任務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資源盡可能持續地開發成人類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

2.生產可能性曲線用來表示經濟社會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徵.生產可能性曲線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在一定社會的一定時期內,可以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從而可以生產的產品數量也是有限的。生產可能性是指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利用現有資源可能生產的最大產量組合。

3.一種商品的名義價格發生變化後,將同時對商品的需求量發生兩種影響:一種是因該種商品名義價格變化,而導致的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組合中,該商品與其他商品之間的替代,稱為替代效應。

4.產量增加的比例不等於各種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稱之為規模報酬不變。比如,廠商的要素投入增加100%,產量的增加量也是100%。

5.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

6.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系的曲線,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菲利普斯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

污染許可證交易——政府對付污染造成的外部性的手段,使廠商擁有許可證才能排污,
但是許可證可以交易。

夠了吧 英文找谷歌翻譯

㈦ 求經濟學導論英文翻譯啊,為神馬我哪個單詞都看懂了就是理解不了那個意思

「政府承認,有一定的商品和服務,對社會是有益的,但不是由私人部門提供的,數量要適內當或在容負擔得起的水平內。這些領域包括健康和福利。眾所周知,1,大多數人不能一直為自己提供健康和福利。2,一些人比另一些更弱勢,因此需要一個更大的援助以實現健康和福利3……4,爭取社會的健康和福利需要某種程度的政府形式的介入:(1)評估的需要(2)資源的分配(3)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4)要有監督機制來監督跟蹤情況(看服務是政府的、私人的還是自願供給)(5)經常性的審核是為了共同利益所做的努力。」 謝謝採納!

㈧ 買經濟學書,原版還是翻譯版

原版(影印版)。真的,我就學的英文版
你看過2-3本之後,就一點也感覺不到是英文的了。
遇到專業詞先自己翻譯,再查官方的翻譯,理解更加深入而透徹。
管理基於經濟學,請勿貪簡單而放棄了機會。

㈨ 求宏觀經濟學各個英文字母,英文縮寫總結,越多越完整就好。 就像G:(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支出 T:(

題主是剛開始接觸模型吧,等你看完書開始看paper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么做意義不大,因為大牛們愛怎麼用怎麼用。不過有這個意識還是值得鼓勵的。拉丁字母還好,希臘字母亂得就跟希臘神話一樣。

常見的拉丁字母一般是變數,也就是可以隨時間改變的,故加上角標t後能構成時間序列的模型,而希臘字母除特殊說明(如π),一般表示系數,也就是常量。

常見的(我能想起來的):

1. 拉丁字母

A:Technology,常見於cobb-douglas proction function

B:bond,常見於DSGE里作為儲蓄的手段,也有少部分喪心病狂的用A(asset)。

C:消費,這個幾乎不會變。

I:小寫i常用於代表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r相對應,但也有用r做名義用rr做實際的(Taylor他老人家的paper就是)。大寫的I常見於GDP組成里的investment

K:大寫K,capital,見於cobb-douglas proction function里的資產投入。小寫k=K/L,同一個模型,為了方便計算而整個等式除以L。

L:labour,供給方和需求方都用它,主流模型都用它。

M:money,指央行的貨幣發行量,常見於所有貨幣經濟學的模型

N:不知道為什麼,它也能代表labour...

P:price,沒有特殊說明就是它了,其一階差分Pt-Pt-1=π,inflation。宏觀模型里π的地位最穩固了,幾乎沒有別的字母會取代它(太老的paper除外,他們會在P頭上加個點作為差分...)。

Q:quote,市場利率的表現,也就是無息債券的標價,一般小於1,常見於DSGE模型,跟i,r有不少聯系。

R:小寫r:一般是實際利率。

S:saving,見於solow growth model及其後裔。

T:大部分情況是稅收,而且是lump-sum tax,對消費決策中性。

U:utility,常見於所有Household的研究和所有welfare的研究。

W:wage,名義工資,出現W一般labour就用N。

X:含義太多了沒有總結必要。。。

Y:output,通常就是GDP,特別說明:y頭上加^是traditional output gap, 同上加~則是New Keynesian Model里的output gap。

多於一個字母的符號在計算中會很麻煩,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一般不會用多個字母的組合來表示變數。


2. 希臘字母:

α:小寫常為cobb-douglas proction function里K的指數,意味著生產中資本的比重。

β:小寫常為discount factor,常見於對utility的折現。

epsilon:小寫常代表著彈性。

tau:小寫為稅率。

π:上面說的通脹。

μ:大寫常見於貨幣理論里的Markup

Kappa:大寫,常見於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里ouput gap前的系數

sigma:小寫,常見於DSGE里對consumption的跨期替代彈性


還有常見的一些表示方法:

  1. 大寫轉小寫:小寫=log(大寫),為了方便計算。

  2. 大寫轉小寫:cobb-douglas proction function,小寫=大寫/L,也是為了方便計算。


如果哪天有人把經濟學里的符號統一了,他至少會拿諾貝爾和平獎。

㈩ 經濟學方面的外文翻譯

才50分啊,大哥一萬字的話,我在市場上能賣50多塊錢,算了,學雷鋒吧,不就一萬字英文嘛,這有啥啊,切~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原來英文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