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演繹方法和歸納方法論文

經濟學演繹方法和歸納方法論文

發布時間:2020-12-13 02:22:03

經濟學論文的撰寫要求

據學術堂了解,關於經濟學論文的撰寫有以下幾個要求:

一、題目

題目應簡短、明確、有概括性,題目應能體現論文的核心內容。字數不宜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以另加副標題。

二、摘要

畢業設計要扼要敘述說明書的主要內容、特點,文字要精練;畢業論文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語言精練、明確;有中、英文對照,中文摘要約300個漢字;英文摘要為中文摘要的譯文。

三、關鍵詞

關鍵詞是供檢索用的主要詞條,應採用能覆蓋論文主要內容的通用技術詞條。關鍵詞一般為3—5個,按詞條的外延層次從大到小排列,並譯成英文。

四、目錄

目錄按三級標題編寫(即1 ……,1.1……,1.1.1……),要求標題層次清晰,各級標題各佔一行並在右邊標起始頁碼。目錄中的標題及頁碼應與正文中的一致。

五、正文

畢業設計(論文)正文包括前言(緒論或序言)、正文主體及結論,其內容分別如下:

1、前言應說明本題目的目的、意義、研究范圍及要達到的技術要求;簡述本題目在國內外的發展概況及存在的問題;說明本題目的指導思想;闡述本項目應解決的主要問題。

2、正文主體是對研究工作的詳細表述,其內容包括:問題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設和條件;模型的建立,實驗方案的擬定;相關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設計計算的主要方法和內容;實驗方法、內容及其分析;理論論證及應用,題目得出的結果,以及對結果的討論等。學生根據畢業設計(論文)題目的性質,一般僅涉及上述一部分內容。

3、結論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歸納和綜合,對所得結果與已有結果的比較和題目尚存在的問題,以及進一步開展的見解和建議。

六、謝辭

謝辭是作者對設計(論文)的形式作過貢獻的組織或個人的書面感謝。謝辭語言要誠懇、恰當,內容要實在、簡短。

七、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畢業設計(論文)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反映畢業設計(論文)的取材來源、材料的廣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對他人知識成果的承認和尊重。應按規范列出正文中以標注形式引用或參考的有關著作和論文。一篇論著在論文中多處引用時,序號以第一次出現的位置為准。

參考文獻列出的,一般應限於作者直接閱讀過的、畢業設計(論文)利用的、發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獻。未公開發表的資料應採用注釋的方式。

八、注釋

在畢業設計(論文)寫作過程中,有些問題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闡述和說明。

九、附錄

對於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編入附錄中,例如篇幅較大的圖紙、數據表格、計算機程序、原始數據、公式的推演、編寫的演算法、語言程序等材料等。(有兩個以上附錄的,分別標出附錄一、附錄二等)

㈡ 求論文 題目 淺談數學規劃模型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4000字左右 給參考資料的也行

簡單說一下時代背景,如規劃模型在經濟學精確化條件下越來越重要,作為運籌學的重要分支,應用……再解釋一下數學規劃的定義,稍加闡釋,網路上有,不過太簡單,然後說一下數學規劃的分類。最核心的環節是,對分類在經濟學中應用的舉例,注意詳略得當,重點介紹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動態規劃,以上三類書上都有例子。其餘的不必展開論述。最後總結一下就好了 。附:類似論文一篇
淺析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摘要:半個多世紀以來經濟學領域中數理形式的運用是—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對經濟理論和實踐也有重要的影響。西方經濟學知識的普及也已將數學知識滲透到了經濟學的方方面面。將當今經濟學名刊稍作翻閱便會發現,大量數學方法的運用甚有超越數學專業學生的趨勢,經濟學論文的質量要看其數學方法應用的程度,經濟學碩士博士的錄取要看其數學背景的深厚,數學幾乎有一統經濟學天下之勢。經濟學遇上數學將會演繹如何的理性之美?
關鍵詞:經濟學;數學;西方經濟學
一、經濟學的定義
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慾望的無窮性是經濟學誕生的根基,這是一個常人皆知淺之又淺但又非常深刻的道理。經濟學要解決的其實就是一個如何選擇的問題,也就是說,經濟學就是要解決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有效的配置進而達到滿足人類無窮之慾望的目的。所以西方經濟學里經濟學被定義為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學科,它以理性的假設為邏輯起點,研究人類行為,這些基於現實基礎研究的問題與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緊密相連,研究的結論能有助於解釋或理解現實經濟問題。但是,經濟關注人類行為本身的目的最終就是為了追求資源配置的效率(efficiency)。
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的事實的學科,有著它獨特的味道。它可以聯繫到政治,社會等各種學科。對於經濟學家,當他試圖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就是經濟學家,當他試圖改變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就是政客。特殊的雙重身份也說明經濟學的多元性。甚至有人提出這樣一種見解,認為經濟學在本質上和史學沒有什麼差別,只是史學研究的大多是過去的事情,而經濟學關注的歷史長度就沒那麼長了,而且經濟學更多的借用了數學和統計的工具來闡釋問題。
二、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西方經濟學者大量的把數學引入經濟學,就是試圖以一種精確的方式闞釋世界,進而試圖把現代西經濟學發展成為一門精確的科學。以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四版)>為例,在說明邊際效用時應用的極限和求導;在分析蛛網模型時應用的拉格朗日乘數法;在論證邊際技術替代率時應用的多元函數微分法;在闡述寡頭廠商之間的博弈策略時應用的博弈論與均衡的概念;以及無處不在的各種函數曲線的應用和函數表達式的推導。而這些只是經濟學學習的入門課本上的一些例子。而在整個經濟學領域里,邊際分析、瓦爾拉斯一般均衡論、線性規劃、投入產出分析、博弈論以及隨機數學、模糊數學和非線性科學在經濟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這些本來屬於數學范疇的工具現在充滿了經濟學研究的方方面面。同時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設立似乎也是一個強有力的明證。
但我們也不可否認,數學作為一門工具,在對經濟學理論的解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下面來看幾個經典的例子。
1.邊際理論
公元17世紀,隨著歐洲封建社會開始解體和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生產的過度,向數學提出了一系列必須從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觀點來研究事物的新問題。於是,從量上描述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規律的數學部分——變數數學便應運而生。19世紀70年代初期,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三位不同國籍的學者將他們的「慾望」概念或者「效用」概念和「微分」的基本概念結合起來,「邊際效用」使出現了。經濟學史上著名的「邊際革命」也隨著微積分思想向經濟學滲透而爆發。在邊際革命鼎盛時期之後,邊際分析方法本身朝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而邊際分析這一脫胎於微積分思想的有力工具,也在經濟學的各個研究領域一宏觀經濟學、線性規劃分析、經濟計量學、福利經濟學等等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
2.一般均衡理論
1 8世紀的歐洲,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的歷史階段。經濟學家們注意到在一個社會里有眾多的消費者和生產者,他們各自獨立做出的決策不但沒有引起混亂,反而在實際中產生了一種最優的經濟狀態。1776年,亞當·斯密就在他那本堪稱「經濟學的聖經」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這是由於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而在一百年後,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把斯密的這一思想提煉成一般均衡問題,把用文字表述的思想藉助19世紀已經發展成熟的線性代數理論轉化成了數學問題。按照線性代數的觀點,商品空間可以看作一個線性空間,每一種商品的需求或供給可以看作是一種約束,這種約束用狀態變數所滿足的方程來表示。而找到一組確定的值滿足所有方程,就找到了均衡體系。瓦爾拉斯在1874年出版的代表作《純粹經濟學要義勢中,從交換均衡入手,分析了由交換均衡、生產均衡、資本積累均衡和貨幣均衡四個方面構成的體系,闡明了在純粹競爭條件下整個經濟處於完全均衡狀態時各種經濟變數的均衡值的決定條件與相互關系。瓦爾拉斯藉助於線性代數創造的這樣一套全新的理論概念體系當時並沒有被同時代的經濟學家立刻適應和接受,反而對他諸多責難。但是,這一開拓性的工作卻對後世產生了持久的深遠影響。
三、數學方法在經濟學中是工具
通過上面的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數學的靈活運用對於一個經濟理論的闡述的確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但我們必須看到,對於經濟理論,數學方法是一種分析、論證和研究的工具,這種工具能否產生有用的成果,取決於應用數學的經濟理論是否正確。數學方法可以為正確的理論服務,也可以為錯誤的理論效勞,方程式證明是對的,只是公式上的對,內容上卻可能是錯的,數學方程式大有用場,但數學本身是沒有內容的。大概地對比精確的錯可取,世界如此復雜,而統計學的陷阱多如牛毛,可取的結論也要先求大概地對為好,所以,經濟學中數學的應用應該是一個附加條件慎之有慎而絕不是人人想用就可用的問題。
記得復旦大學陸銘教授在源於經濟學和數學關系的一篇文章中說道,「在經濟學里直覺非常重要。有了直覺以後,在做一個數學模型之前,應該在腦子裡面有一個故事和邏輯,用數學把這個故事和邏輯寫下來。數學的確可以幫助你得到一些結論,但我的經驗告訴我,百分之七十甚至百分之八十的結論,可能你在寫數學之前就已經知道了;確確實實有百分之二、三十的結論,如果你不寫數學可能你就不知道,或者你知道的很模糊。為什麼我這樣說?回過頭來想想看剛剛講到的起點問題,如果你相信僅僅依靠數學可以幫你把經濟學解釋清楚,那我就要問,你的起點是哪兒來的?當你去寫你的數學的假設時,當你去假設人的行為決策模式的時候,當你去假設模型中的市場結構的時候——是用壟斷的市場結構,還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在不在你的模型里放政府?——實際上你要做的是用數學來表達一個你對經濟現實的認識。如果你說我對這個現實沒有認識就直接寫數學了,那非常危險的一個結果就是你的起點就錯了,於是你的結論不可能是對的,哪怕你數學上非常花俏」。而且陸銘教授還強調了「數學之後」的問題,他說,「你們把數學推導完了,有沒有想過在數學邏輯的背後,它的故事是什麼,它的經濟學含義是什麼。這往往是同學們所忽略的。在學習和讀論文的過程當中,如果你們忽略這一點,你們學到的就只是數學,而不是經濟學。你們在寫論文的時候,把數學寫完了,寫上兩個字「證畢」,你的論文最多完成了百分之五十。你要知道,在數學層面上,只要動—叫叫、小的假設,就完全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因此,脫離經濟學機制而存在的數學結論是毫無意義的」。
所以思想應該是最重要的,數學是工具,目的是為了把問題看清楚,得出結論。經濟學中的數學工具很重要——就彷彿和外國人交流用英語一樣重要。但是,與和外國人用英語交流一樣,更重要的你想要交流的思想。在經濟學中,數學是全球經濟學家都能聽懂的語言,同樣,語言很好並不必然意味著你的思想就很深刻。現在的經濟學流派里,不大使用數學的新制度經濟學就很有解釋力。在經濟史上的偉大經濟學家,納什作為一位數學系的博士生,因其博士論文在博奕論中的開拓性貢獻而獲得了一九九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納什能夠獲獎,依靠的僅是數學嗎?是通過數學所透析出的思想,一種具有開拓性的思想。還有科斯,他從來不用數學,僅憑二十餘歲時發表的《企業的性質》及以後發表的《聯邦傳播委員會》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為經濟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科斯的產權理論和交易費用理論,證明了產權制度對經濟的重要性,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當前在經濟學中十分重要的新制度經濟學派。科斯沒有憑借任何數學工具,憑借的完全就是一種思想,一種開拓於前人的思想。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反對在經濟學中運用數學工具,如獲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繆爾達爾,他是代表弱勢群體說話的經濟學家,他對美國黑人和發展中國家人民的關注是經濟學人文關懷的體現。同年獲獎的經濟學家哈耶克是自由主義大師,他對自由問題的論述,無疑是對人類的最大關懷。

㈢ 經濟學論文寫作過程中使用的方法有哪些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你自己再按情況選一選,應該就可以了

㈣ 如何寫經濟學論文呀

一、經濟論文含義及特點
經濟論文是研究經濟現象,探討經濟規律,發展經濟理論,指導經濟工作實踐的學術性文章.
經濟論文是用來表述研究課題的新觀點、新思想和新理論的,為經濟理論研究、應用研究、開發性研究——新興經濟學科服務的.
經濟論文的要求:
一是必須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正確表述經濟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二是必須與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法規相一致;
三是必須能夠指導經濟工作實踐,提高經濟效益;
四是語言文字力求簡潔明了(毛澤東:准確、鮮明、生動).
經濟論文特點:要體現出社會價值和可行性意義.
(一)現實性;對現實有借鑒、指導意義
(二)學術性;有一定理論水平
(三)獨創性;有創新點論點論據論證過程
(四)效益性有可行性意義,有社會價值
二、選題
經濟論文的選題很重要,它是經濟科研活動的起點,也是論文寫作的起點.
(一)概念:選題就是指在對已獲取的大量材料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確定科學研究和文章寫作的方向與目標.
選題有雙層意思:一是科學研究的課題選擇和確定,二是指文章的題目的選擇和確定
課題是指科學研究的特定問題,是為了特定需要所進行研究和討論的主要問題,或者需要解決的重大事項,是研究者力求獲得結果的具體研究項目.
文題是研究者根據課題研究過程,通過具體材料提煉出觀點和見解後,寫成文章的標題.
(二)意義
1、選題可以規劃課題研究的方向和目標
2、選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論文的價值和成敗
3、選題還可以促進知識的深化和能力的提高
(三)原則
選題遵循的原則是:
1、需要性原則.指從社會需要和經濟學科建設本身的需要出發,尤其注意選擇那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論題.
2、可能性原則.要求對預期完成論題的可能性,即主客觀條件加以周密准確的估計.主觀條件指研究者的學術知識、研究經驗和能力素質.客觀條件主要指實驗手段、資金等是否具備.
3、創造性原則.創造性是科研的命脈,也是選題的根本原則.或理論上有創新,或方法上有創新,或應用上有突破.
4、科學性原則.選題必須有事實根據和理論根據.要以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南,要以客觀經濟規律為基礎.
經濟論文有宏觀微觀之分,選題的側重面和要求也有所不同.寫作宏觀經濟論文,必須全面了解宏觀經濟學的特點,熟悉黨和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有關的經濟理論知識.寫作微觀經濟論文,要了解微觀經濟學的觀點論題的選擇不能離開企業經營管理的范疇,必須以懂得企業經營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為前提,對信息、定額管理、計量、計劃等工作及必要的和合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責任制、全員勞動合同制等方面的情況都要有所了解和掌握.
(四)途徑
選題的途徑
1、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選題
2、從搜集、閱讀資料中獲得選題
3、從社會實踐和科學實踐中尋找選題
4、從好學深思之中得到選題
一般說來,寫作經濟論文的選題可根據下列線索進行:(1)經濟理論中的空白區;(2)現實經濟活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3)經濟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的部分;(4)對基礎經濟理論、經濟史的考證與發掘;(5)解決傳統經濟理論和新經濟事實之間的矛盾和沖突;(6)擴展原有理論及其應用范圍;(7)在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
三、制定研究計劃
選定課題之後,為使研究、寫作有條不紊、富有成效地進行,就要制定研究計劃.首先要明確指導思想,明確研究方向,研究的范圍、深度;其次,要確定研究的途徑手段和方法,制定具體的工作步驟和安排.
對於搜集整理資料、擬定提綱、撰寫初稿、修改初稿、清繕完稿等都要排出時間表.
四、搜索、整理資料
資料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搜集、整理、研究是論文寫作的基礎,佔有資料則是研究的基礎,要盡可能地佔有資料,材料越充分,分析判斷的結果越可靠.
(一)收集擁有資料的意義
1、參考資料是科研和寫作的基礎
2、從參考資料中可以提煉有用的數據
3、從對參考資料的整理中可以產生新的觀點
4、佔有大量資料才可能多視角地看問題
5、參考資料與學術研究的繼承性
(二)資料的分類
1、直接材料又稱活材料,是指在科學研究中經過反復觀察、調查、實驗證明後獲得的第一手資料.
2、間接材料又稱死材料,是指通過閱讀書籍報刊、聽看廣播電視及通過微機等各種傳播媒介所獲取到並轉錄下來的他人實踐和研究成果的材料.
3、發展材料又稱新材料,是指在搜集到的直接和間接材料的基礎上,經過認真分析、綜合、研究後獲得的材料.
(三)搜索資料的方法
一般採用逆時法或稱之為倒查法,即在時間上從現在查起,追本溯源,便於寫作時理清脈落,把握問題的來龍去脈,找出症結所在.搜索資料的渠道主要有:通過學術會議來搜索.通過檔案館、博物館和展覽館來搜集;通過社會調查搜集.對於搜集到的資料,首先將其分門別類,分專題排列、整理,以便於查閱調用.其次是篩選附段.在理順資料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簽別,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這樣就為下一步的創造性思維打下了基礎.
五、材料的選擇和使用
(一)材料的選擇
1、選擇材料的原則
(1)確鑿就是所選材料,一要真實,二要准確.
(2)切題就是所選材料,有明確的目的和定向性,能夠切合主題.
(3)典型就是所選材料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充分說明問題,最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質.
(4)新穎就是所選材料,在內容上具有時代精神,在時間上是發現不久或剛剛發現,別人沒有見過、沒有聽過、沒有用過的新動態、新信息、新事物,能給人一種新鮮感的材料.
(5)充分就是所選材料,要有足夠的量
2、選擇材料的方法
(1)宏觀把握、反復篩選
(2)微觀審視,逐個精選
(3)綜合提煉、認真挑選
(二)材料的使用
1、把握好使用材料的關鍵
(1)安排好材料的先後順序
(2)確定好材料的祥略程度
(3)處理好材料和觀點的統一
2、做材料的主人,不做材料的奴隸
六、對課題、文獻和材料的精心研究
對經分類整理後的資料進行集中分析研究的工作,是經濟研究論文寫作的核心工作.研究中要依據現有的資料,進行科學的思維活動,由表及裡,由此及彼,萌生出新觀點、新思想、新理論.科學的思維方法包括比較和類比、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等邏輯方法和靈感思維等.經濟科學研究是一種創造的勞動,是運用多種思維方法綜合思考的結果.
七、動手撰寫
經濟論文是對資料進行創造性思維的「物化」形態.經過以上的充分准備,把確立的論點和理論體系訴諸於文字篇章,形成經濟論文.撰寫的基本程序是:
(一)擬定提綱
擬定提綱是論文寫作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作者謀篇布局的具體體現.提綱實際上是由序碼和文字組成的一種邏輯圖表,是論文寫作的設計圖和骨架,能夠起到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幫助作者順利完成論文的作用.
提綱主要包括題目、基本論點、層次結構和內容綱要.提綱要用中心論點統帥全文、下設許多分論點,每個分論點又可分為若干個更小的從屬論點,一般用文字、圖表和序碼表示出來.具體步驟和方法是:第三,安排全篇邏輯順序,勾勒出全篇框架眉目.第四,列出大項目下的小項目,最好寫到段,寫出段的論點,並排列好備用材料,最後全面檢查提綱,作必要的增刪、調整.
(二)動筆起草
經濟論文的起草主要依據寫作提綱要點加以具體化.
論文的結構形式一般由標題、正文、落款和附錄四部分構成.
(1)標題標題要求直接、具體、簡潔、醒目.直接就是要緊扣主題;具體就是要讓人看出言之物;簡潔指語言表達要簡練;醒目是指避免平淡,能吸引讀者.如《論「軟著陸」》、《把企業管理提高到一個新層次》等.標題有主標題、副標題、副標題是作為主標題的補充,進一步闡明主標題的.
(2)正文經濟論文的正文主要由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構成.
①緒論緒論是論文的開頭部分.主要是說明研究這一課題的理由、意義,明確提出問題提示全文主要觀點,說明作者論述方法.緒論有時要圍繞課題寫一些歷史回顧,前人、他人的有關研究,作者的補充糾正或發展.如需要,還可在緒論中對本論部分進扼要、概括的介紹,便於讀者閱讀、理解本論.
②本論本論是論文的核心部分,在全文中佔主要篇幅.主要是展開論題,分析論證,表述作者的研究成果.要在中心論點的統帥下各分論點依次展開,深入分析緒論提出的問題.本論部分的結構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橫式結構,亦稱並列分論結構.這種結構主要是把論題展開,按內容間的關系分成幾種不同的、彼此並列的方面來論述,設置若干並列的分論點,各分論點共同完成對中心論點的論證.
二是縱式結構.這種結構由中心論點出發,層層深入展開論述,各分論點之間按一個延伸的邏輯線索直線式深入.
三是綜合結構.這種結構綜合運用以上兩種方式,常用於容量較大的論文.
這一部分寫作的要求是層次分明.為做到這一點,常加上序碼表示並列分項的關系,如有多層次的並列分項,還要使用不同的序碼標示,有時還加上條目或小標題.
③結論.結論是論文的收束部分,寫出論證得到的結果.要對緒論提出的問題經過本論的分析論證,在這里加以綜合概括,作出明確的回答.結論是本論部分充分論證的必然結果.緒論—本論—結論的順序構成,體現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過程,必須首尾一貫,措辭嚴謹,邏輯嚴密,表意明確.
結論是整個研究過程的結晶,要寫得簡短而又具體.最好還要寫出對課題研究的展望,指出尚遺留的問題,或者更需進一步探索的問題,以及解決的途徑等等.
文末可以適當寫上幾句謙辭、謝辭.
經濟論文文後要附上參考文獻目錄.一是反映作者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對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二是便於讀者了解該領域的研究情況;三是從一個側面反映論文的水平和結論的可信度.
(三)論文的修改
1、觀點的修正
2、論據的調整增刪
3、論證的推敲
4、語言的修改注意強調:
(1)語言准確、鮮明、生動
(2)語言規范、標准,
(3)體現語言風格
「文章不厭百回改.」論文初稿完成後,要反復推敲修改,精益求精.修改要從思想內容和結構、語言等表現形式考慮.修改時要通讀全文,綜觀全局,審查論文的中心論點及論點表達是否准確,材料是否精當,觀點與材料是否統一,各部分邏輯是否嚴密,最後再檢查語言表達和方面格式等.對文中出現的問題,或增補,或刪改,或更換,或調整,或潤色,逐項逐款,逐詞逐句地推敲落實.經多次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四)謄清
文稿作最後檢查定稿後,要用統一稿紙謄清.書寫要整潔、美觀.謄清時,要隨手標上頁碼,以免串頁.謄清之後,還要檢查一次,核實無誤後才算論文寫作的最後完成.
現在多為列印稿.通過Wotd文檔排版,加上頁碼、頁眉、頁腳等,裝訂成冊.

㈤ 經濟學論文格式,方法

格式要求:1、題目: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2、論文摘要: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突出論文的創造性成果和新見解,以500字左右為宜。3、關鍵詞: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4、目錄: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5、引言(或序言):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6、正文:論文的主體。7、結論:明確、精煉、完整,闡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及在本領域的意義。8、參考文獻和注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註明來源和出處。9、附錄:輔助性數學工具、重復性數據圖表、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

㈥ 經濟學畢業論文的比較方法與分類方法是什麼,謝謝

在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指導教師一般都要求學生編寫提綱。從寫作程序上講,它是作者動筆行文前的必要准備;從提綱本身來講,它是作者構思謀篇的具體體現。所謂構思謀篇,就是組織設計畢業論文的篇章結構。因為畢業論文的寫作不像寫一首短詩、一篇散文、一段札記那樣隨感而發,信手拈來,用一則材料、幾段短語就表達一種思想、一種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資料,較多的層次,嚴密的推理來展開論述,從各個方面來闡述理由、論證自己的觀點。

㈦ 關於經濟學寫作的問題,那位仁兄會請幫幫我,謝謝!

一、 綜述性論文的寫作規范
關於綜述性論文,它的寫作規范相對靈活,作者可以按照一個自己認為合理的主線將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串聯在一起。這條主線可以是一個簡化的分析框架或模型,也可以是一個理論發展或分化的線索。一般地,綜述性論文有四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導言。主要介紹該理論的起源和簡要的發展史,現實的應用和理論發展的前沿等。
第二部分,主要成果總結。將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命題或定理的形式,沿著主線展開。一般地,作者應將該上述命題或定理的出處加以標注,以示對原創者的尊重,如「定理1 (Maskin 1977):一個社會選擇規則是可以納什實施的,則它必然是單調的」。通常,在綜述性論文中,對於定理或命題都不加以證明,只標注出處。
第三部分,理論前沿和存在的問題。在這一部分,作者在介紹當前研究前沿的同時,應當著重指出理論本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包括基本假設、分析框架及應用前景等方面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第四部分,參考文獻。綜述性論文的參考文獻尤其重要,因為它是讀者進一步深入研究的依據。因而作者應當盡可能詳盡地列出這一領域重要的參考文獻。
在主流經濟學的期刊中,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和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是兩本最為權威的綜述性論文期刊。他們主要為讀者提供經濟學的各個領域的綜述性論文,這些論文一般由在該領域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學者撰寫,因而具有相當的權威性。這些論文可以成為新來的學者進入這一研究領域的「路線圖」,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
* 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1 必須強調指出的是,我們這里所指的經濟學研究論文並不包括項目研究報告或政策研究報告之類所謂的研究論文。
1
二、 創新性論文的寫作規范
同任何一門科學一樣,創新是經濟學的生命之源。經濟學的研究一般都是問題導向的,即一個研究計劃一般都始於發現或提出一個問題。經濟學的問題無外乎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兩大類。理論問題的提出並解決在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的提出並解決往往會帶來方法論上的創新並導致一個新的分支學科的產生。因而這樣的經濟學論文也就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謹以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創新為例,來說明經濟學理論創新的過程。
經濟學理論體系經歷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尤其是始於1940年—60年代的公理化革命所建立的一般均衡理論體系,使得經濟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方法論和分析框架。誠如經濟學大師Jean-Jacques Laffont教授所言:「Arrow—Debreu 的一般均衡理論是如此之美,以至於每一個經濟學家都無法抗拒她的魅力。可以這么說,任何一個經濟學的研究者,如果不懂一般均衡理論,那麼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 主流經濟學的任何經典一個分支都是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論之上,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然而這樣一個充滿理性之魅力的一般均衡理論卻是建立在兩個非常嚴格而且限制性的假設之上:完全競爭和完備信息。完全競爭假設保證了每個參與人都是價格接受者,無法操縱市場價格。而在完備信息假設下,一個萬能的瓦爾拉斯拍賣人才能制定出一組均衡的市場價格,並使得市場出清。顯然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完全競爭和完備信息的市場經濟,因而當我們將一般均衡理論應用於具體的經濟環境中時,必須根據現實的經濟環境和所要研究問題的本質對上述假設進行修正。這種修正如果導致了原有的基本框架無法繼續使用以及原有的基本結論不再成立,則理論的創新就是不可避免的。
當完全競爭和完全信息的假設被打破時,導致了產業組織理論、信息經濟學和激勵機制設計理論的誕生(1970年代)與發展(1980—90年代)。對策論的發展為上述諸領域提供了新的方法論,因而納什均衡也就成為了這些理論的核心概念。上述諸領域的發展構成了當代經濟學最為活躍的前沿,並且為其他經濟學理論和應用提供了新的方法論。
當然,導致根本性理論變革與方法論創新的論文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理論創新的論文是對原有理論框架的修正和完善,包括對原有理論結果的一般性推廣,對部分限制性假設的放鬆,以及將其應用於某一具體研究領域等。例如Maskin (1977)2作為一篇開創性的論文提出並證明了一個社會選擇規則可以納什實施的必要條件(單調性)和充分條件(單調性加無否決權性質),但是沒能找到一個既充分又必要的納什實施條件。而Moore—Repullo (1990)3通過對納什實施性質的深入分析,找到了一個稱為「條件μ」的充要條件,從而完善了Maskin (1977)的基本框架,這篇重要的論文因而發表在最為權威的Econometrica 上。但是Moore—Repullo (1990) 的「條件μ」表述形式過於復雜而顯得不夠美觀,其後Danilov (1992)4提出了「本性單調性」的概念,並證明了它是納什實施的充要條件。「本性單調性」在表述上非常簡潔優美,因而這篇論文也發表在了Econometrica 上。
實際問題的發現並解決也是經濟學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式,因為經濟學在本質上是一門應用科學,運用經濟學理論來解決經濟運行中的具體問題是經濟學的根本任務。同時,在解釋或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原有的理論框架無法適用,就有可能導致理論的創新。例如Akerlof (1970)5在考察舊車市場的交易過程中發現了不對稱信息會導致效率的損失,而
2 這篇在機制設計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最後於1999年正式發表,見Maskin (1999) 「Nash Equilibrium and Welfare Optimalit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6: 23-38。
3 見 Moore, J and R. Repullo (1990) 「Nash Implementation: A Full Characterization」, Econometrica 58: 1083-1100。
4 見Danilov, V (1992) 「Implementation via Nash Equilibria」, Econometrica 60: 43-56。
5 見Akerlof, G (1970)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 488-500
2
這一現象卻無法在一般均衡的框架內加以解釋,當他試圖用一個新的方法來解釋這一現象時,導致了信息經濟學的誕生。
經濟學研究的第二步則是解決問題。一般來說,對於發現或提出的問題,研究者應當提出自己的觀點(Basic idea),並尋找一個合適的框架或模型進行論證。進一步地,如果是一個實際問題,則應當根據所得到的基本結論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的政策性建議。
根據上面提到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研究範式,我們可以將經濟學研究論文的寫作規范歸納如下。一般地,一篇標準的創新性經濟學論文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導言 (Introction)
導言是一篇論文精華的濃縮,因而它是論文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導言雖然放在論文的第一部分,但它的寫作卻往往放在最後。對於作者來說,導言是陳述自己觀點的喉舌,而對於讀者來說,導言是他們了解一篇論文的窗口。事實上,一篇論文能否發表,在很大程度取決於導言的質量,而審稿人則往往通過導言來了解論文的質量和作者的功底。Laffont教授曾經對我們說過:「我每個月要審幾百篇論文,對於大部分論文,閱讀都不會超過4頁就把它丟到垃圾堆里。我很難想像一個作者如果連導言都寫不好,他能寫出什麼好論文。」
對於年輕的學者而言,在建立他們的學術聲譽之前,尤其應該注意論文導言的寫作,否則的話,他們的論文就永遠難見天日。事實上,即使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也十分注意論文導言的寫作,Tirole 告訴我們,他寫論文的導言一般都要花費一個多星期時間仔細推敲。由於主流經濟學的期刊都採用匿名審稿制,他們也擔心自己的論文被一流的期刊拒絕,「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Tirole 一臉嚴肅地告訴我們。
一般來說,論文的導言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問題的提出。開門見山地,作者應該在論文的開頭用盡可能簡潔的語言陳述他所發現或提出的問題,並進一步闡明該問題對於經濟學理論和實際應用的重要性。如果這並不是一個新的問題,那麼作者應該進一步闡述他重新提出該問題的原因所在:是前人沒有很好地解決,還是作者發現了一種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法。
(2)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Basic idea)。這是一篇論文的核心。經濟學論文非常重視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否具有原創性。在這一部分中,作者應當充分而又簡明地闡述自己對於解決所提出問題的新的思路或新的方法,以及作者所使用的分析框架或模型。一般地,如果作者所使用的基本框架是該領域的一個新框架,則作者應當闡明使用該框架的理由和它的基本假設。無論是思想上的創新還是方法或模型上的創新,作者都應該恰如其分地表述這種創新對於經濟學理論和應用的意義,以及它的限制性。
(3)參考文獻的回顧性評論。任何一篇論文的產生都是建立在前人貢獻的基礎上,作者應當對這一領域的前人所作的貢獻作一個回顧性的評論。這不僅是對前人貢獻的尊重,同時也是通過比較闡述本論文創新之處的一種方法。這種評論絕對不是將參考文獻簡單地羅列,而是一種批判性的回顧。對於作者所提出的問題,前人有沒有做過相關的或相近的研究,他們的成果和主要結論什麼,他們的工作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相比之下作者所做的創新。
(4)論文的結構安排。在導言的最後部分,必須簡要地介紹一下論文的結構安排,包括除導言之外的各章節及其主要內容。這些內容的介紹大多可用一兩句話簡要概括。
2.基本框架或基本模型(Basic Framework or Basic Model)
論文的第二部分一般是闡述論文所使用的基本框架或基本模型。基本框架或基本模型是用來論證作者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而模型的選擇和分析的技巧直接決定
3
了作者對於這一問題的論證的可信性,以及所得到的基本結論的普遍性。這一部分往往是研究工作和論文寫作的關鍵,同時也直接顯示了作者的經濟學功底。一個好的模型不僅可以使作者清晰而透徹地闡明和論證自己的基本觀點,並得到非常優美的結論,而且它本身也往往會成為一個廣為借鑒的分析工具。例如Myerson——Satterthwaite (1983)6提出並證明了不完全信息下的雙邊交易是帕累托無效率的,而他們所採用的基本模型也成為了連續分布的逆向選擇問題的一個標准分析模型。
一般地,在主流經濟學的任何一個領域都有一些較為成熟的,被普遍接受的模型,他們是前人貢獻的結晶。當學者進入這一領域的研究時,必須首先熟練掌握這些模型的基本方法,包括基本假設、基本技巧和基本結論,這就是所謂的基本功訓練。嚴格的基本功訓練是任何一個學者作研究工作的首要前提,因為它是學者解決問題的工具。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比如在微觀經濟學領域,對策論和機制設計理論是兩個最為基本的工具,任何一個在激勵理論(及其應用)和產業組織理論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如Laffont, Tirole和Maskin等,首先就是對策論和機制設計理論的大師。對於一般從事微觀經濟領域研究的學者來說,當然無法達到他們的境界,但是無論如何,必須熟練掌握對策論最為基本的方法,以及激勵理論的一般方法。
對於經過嚴格的基本功訓練並掌握了該領域的基本研究方法的學者,如何選擇一個適當的模型往往是他們面臨的一個難題。尤其是對於微觀經濟學領域,由於可供選擇的工具太多而使得初入該領域的學者無所適從。例如,有位學者希望解釋「銀行的信貸配給」問題,他的基本觀點是:信貸配給是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不對稱信息造成的一種效率損失。為了支持他的基本觀點,他希望運用信息經濟學和激勵理論的基本模型。一般地,他有兩個可供選擇的基本框架:逆向選擇模型和道德風險模型。如果他認為企業所投資項目的實際回報率是企業的私人信息,那麼他就會選擇逆向選擇模型。另一方面,如果他認為不對稱信息主要來自於企業經理的道德風險行為——即經理故意選擇一個高風險的投資項目,因為他本人可以從中獲得私人利益,則作者應當選擇道德風險模型。
假如這位學者選擇了道德風險模型來解釋銀行的信貸配給問題,則接下來的問題時,選擇靜態的還是動態的模型?選擇離散的還是連續的模型?這個問題沒有標准答案,一般地,如果能用一個動態的連續模型得到優美的顯式解當然是最好的,因為它符合學者們所一致推崇的形而上的價值標准。但是很遺憾地,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學者在動態的連續道德風險模型(指代理人的行為和最終結果多是連續分布的)中得到有用的顯式解。此外,選擇什麼樣的模型取決於作者希望解釋什麼樣的問題,解釋到什麼程度。誠如Laffont教授所言:「如果我能夠用一個離散模型解釋連續模型90%以上的結論,那我為什麼不用離散模型呢?」
因而我們在激勵理論的應用中所看到的道德風險模型大多是離散的和靜態的,如公司金融理論和微觀銀行學等。事實上,關於上述信貸配給問題的最為權威的研究,可以參閱 Tirole 的「Corporate Finance」 (Manuscript)和「Corporate Governance」7。讀者可以從中發現經濟學大師們是如何運用一個極其簡潔的模型解釋復雜的經濟學現象,並得到令人信服的結論。
一旦作者選定了一個合適的基本模型,那麼應當在論文的第二部分對於基本模型進行必要的描述,對它的基本假設進行必要的交代。如果為了解釋的需要不得不施加限制性的假設,則必須交代施加該假設的理由(合理性),它對模型應用的限制性以及對結論的影響。
6 見 Myerson, R and M. Satterthwaite (1983) 「Efficient Mechanism for Bilateral Trading」,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8: 265-281
7 見Tirole, J (2001) 「Corporate Governance」, Econometrica 69: 1-35。
4
3.主要結論 (Main Results)
主要結論是論文的主體部分。當作者選定了一個模型解釋一個經濟學理論問題或現象時,通過計算和證明所得到的基本結論就是作者的論點(基本觀點)是否能獲得支持並被學術界接受的直接依據。一般地,作者應當將他所得到的重要結論以命題或定理的形式陳述出來,並用適當的結構或順序加以排列。這不僅是為了讀者閱讀論文的方便,而且也是對作者歸納能力的一種鍛煉。一般來說,雜亂無章堆砌的結果是不可能被學術界承認的。
每一個定理或命題都必須加以證明,這是任何一門科學最基本的要求,這也是科學的結論可以信賴的根本。證明的過程就是作者運用演繹或歸納的方法從假設或前提中得到基本結論的過程,一個正確的證明至少保證了建立在模型假設之上的結論是邏輯上可信的。很難想像,在當代經濟學界,一個不加證明的結論能夠被學術界所接受。
為了論文結構的簡潔美觀,當定理或命題的證明較為冗長時,學者們一般將其放在附錄中,這同時也是為了論文可讀性的需要,一般的讀者是沒有興趣仔細閱讀定理的證明過程,除非這是一篇經典論文,並且它的證明具有方法論上的開創性。無論是否將定理的證明放在附錄中,當定理的證明較為冗長時,作者最好將其分成若幹部分,並將中間過程的結論用引理的形式表示出來,這樣就使得證明過程結構清晰,便於閱讀。
4.模型的擴展(Extension)
在許多經濟學論文中,作者一般先用一個較為簡單的模型進行論證,以得到簡潔優美的結論。然後再將基本模型擴展到更為一般的理論框架中,並驗證基本結論是否成立。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得論文的可讀性較強。這種擴展一般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基本模型的擴展,如將離散的模型擴展為連續的模型,將靜態的擴展為動態的模型。第二,基本假設的修正,如將某些限制性較強的基本假設放鬆,使得基本結論的適用范圍更廣。
5.實證分析(Positive Analysis)
對於宏觀和金融領域的學術論文,大多要求運用統計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以驗證或支持作者所得到的結論。在實證分析中,數據的選取和計量模型的選擇是兩個最重要的方面。所以從事宏觀或金融領域研究的學者要求有很好的計量經濟學功底。
對於諸如產業組織理論和規制經濟學等微觀經濟學領域來說,實證分析往往以案例分析為主,這是因為在微觀領域很難獲得大樣本的數據。然而近來出現了一種新的實證分析的趨勢,即用小樣本數據進行計量分析。而關於小樣本的統計理論的發展以及企業資料庫的逐漸完善使得這種計量分析變得日益可行。
實證分析對於經濟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從根本上說,任何一種經濟學理論,無論從形而上的價值觀判斷是多麼完美,如果無法在現實應用中找到自身的價值,那麼它的生命力就不會持久。
6.結論 (Concluding Remarks)
任何一篇完整的論文都必須有一個結論。經濟學論文的結論通常包括以下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用凝練的語言將論文所得到的基本結論及其意義作一個歸納總結,這種總結應當盡可能簡短,以節省篇幅並且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第二部分,對於本論文所未能解決的問題以
5
6
及模型和結論的局限性作簡短的說明。提出這些開放性的問題有助於後繼的研究者進一步深入研究,這是任何一個學科的繁榮所必需的,也許作者本身就是從其他學術論文的開放性問題得到啟示。而指出模型和結論的局限性不僅是學者的一種科學態度,而且有助於其他的研究者對該模型加以改進,從而獲得一種更好的分析工具。
7.附錄(Appendix)
前面已經提到,對於較為冗長的定理的證明,一般將其放在附錄中。
8.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是作者研究和寫作的依據。任何一種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貢獻的基礎上,正確地引述參考文獻不僅是為了尊重前人的貢獻,同時也是為後來者提供一個研究的參考,因而參考文獻實際上起著一種學術研究的承前啟後作用。參考文獻的引述必須恰當,既要避免遺漏重要的文獻,從而給後人的研究帶來不便,又要避免過多羅列並不直接相關的文獻。一般地,參考文獻中所列的論文或著作應當是作者在論文中提及過的文獻。
三、 幾點建議
上述討論的經濟學論文的寫作規范並非給予經濟學的研究論文施加類似「八股文」的條條框框。相反地,上述規范是許多經濟學家在長期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最有利於表達經濟學的基本思想並使其形成一個學術體系的方法,並且在演化中逐漸為學術共同體所接受。對於經院派的學者來說,在嚴格的經濟學基本功的訓練過程中早已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這種規范,因而再談論經濟學論文的寫作規范似屬多餘。然而對於中國學者來所,尤其是年輕的學者,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往往缺乏嚴格的基本功訓練,並且對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學術規范了解較少,寫出來的論文往往很不規范。另有不少學者,由於受到某些非主流思潮的影響,寫出來的論文更是有散文化的傾向,隨心所欲,恣意發揮。畢竟,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嚴謹和規范是科學論文的基本要求。所以我們認為介紹經濟學論文的寫作規范並非多此一舉,而是具有重要意義。
了解並掌握經濟學論文的寫作規范只是寫出高質量研究論文的第一步,而且是相對容易的一步。從根本上說,研究論文的水平取決於作者的經濟學功底。事實上,沒有五年以上的經濟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嚴格訓練,要想寫出一篇高質量的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論文只是天方夜譚似的空想。而不管從事哪一個領域的研究,在經濟學各個分支學科高度分化而又相互交叉的時代,微觀,宏觀,金融和計量各個學科的基本訓練,對於任何一個希望在經濟學領域有所成就的學者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我們認為年輕的學者必須要有耐得住寂寞和坐得住冷板凳的決心,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經濟學者——畢竟研究經濟學的機會成本是很高的。

㈧ 經濟學類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經濟論文雜志,求題目,求作者。

經濟學類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這個我能夠寫的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演繹方法和歸納方法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