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國際經濟學公共要素

國際經濟學公共要素

發布時間:2020-12-12 22:42:22

A. 國際經濟學要素稟賦問題

答案是C
因為一旦中美兩國進行貿易,就會出現:中國進口美國汽車,內美國進口中國紡織品的現象容。
所以美國會出現汽車產量上升,中國會出現紡織品產量上升的情況。再總需求不變的條件下,美國的紡織品產量會下降,中國的汽車產量會下降。

B. 國際經濟學問題

第一,使用兩個國家(A、B)、兩種要素(勞動與資本)、兩種產品(X、Y)的模型。
第二,兩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方法相同,技術水平一樣,投入系數相同,即具有同樣的生產函數,產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變數。
第三,商品、要素市場屬於完全競爭市場,要素在一國內可以完全流動,在國際間完全不流動。
第四,兩個國家中一個是資本存量相對豐富的國家,因而利息率相對較低;一個是勞動存量相對豐富的國家,因而工資率較低。
第五,影響貿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運輸、需求、貿易壁壘等被排除。
三個命題。
第一,每個國家以自己相對豐富的生產要素從事商品的專業化生產和國際交換,就會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從事專業化生產和國際交換,就會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國際貿易體系中,一國出口的總是那些以自己相對豐富的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的則總是那些需要用本國相對稀缺的要素生產的產品。
第二,如果兩個國家要素存量(如勞動和資本)的比例不同,即使兩國相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完全一樣,也會產生生產成本的差異,從而使兩國發生商品流動,即貿易關系。
第三,國際貿易的結果是使各貿易參與國之間的要素報酬(工資、地租、利息)國際差異縮小,出現要素價格均等化趨勢。
基本內在邏輯關系編輯本段回目錄 同樣產品的價格絕對差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基礎。價格絕對差是由成本絕對差決定的;成本絕對差是由要素的價格絕對差決定的;要素價格絕對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決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異是由要素供求決定的;要素的供給則是由要素稟賦決定的。
評價 編輯本段回目錄 (1)與比較利益說的異同 相同點:均建立在相對優勢基礎上;要素流動假設基本一致。
不同:H—O模型則將勞動生產率一致作為分析的出發點,李嘉圖則認為勞動生產率差異是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H—O模型認為一種要素(勞動)無法進行生產,至少應為兩種,國內、國際貿易均為不同區域間的商品貿易,本質是相同的,交換的原則也是相同的,李嘉圖則認為國內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原則不能用於國際貿易。
(2)政策含義與案例分析 發揮一個國家固有的優勢,從優勢出發進行貿易,是各國在進行對外貿易時必須考慮的。馬來西亞出口錫,中東國家出口石油,中國和東南亞出口勞動密集型的服裝、輕工產品等便是發揮自己優勢的典型案例。
(3)評從 一國基本經濟資源優勢解釋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從實際優勢出發決定貿易模式(產品結構、地理格局),從貿易對經濟的影響分析貿易的作用,是該理論有益的方面。但稟賦並非貿易發生的充分條件,同時比較強調靜態結果,排除了技術進步的因素以及許多實際存在的情況,影響了理論的廣泛適用性;另外對於需求因素並未予以充分的重視,也影響了該理論對於實際情況的分析

C. 國際經濟學 李嘉圖模型的基本假設有哪些

簡單的Heckscher-Ohlin模型的基本假設如下: 世界上有兩個國家,同時都生產兩種財貨X與Y,使用兩種生產要素:勞動要素(Labor, L)與資本要素(Capital, K)。相較於李嘉圖模型而言,假定使用兩種生產要素使得本模型有較為豐富的表現,其每個國家都會生產兩種財貨的假定也與李嘉圖模型的結論不同。 兩國在生產時使用相同的技術,且此技術符合規模報酬固定(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的特性。但單一要素的使用則符合規模報酬遞減(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to each factor)。 規模報酬固定的生產技術據以下的特性:資本要素與勞動要素的邊際生產力(Marginal Proction)僅是資本:勞動比例(K/L)的函數。 生產X財貨與財貨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也就是生產這兩種財貨時,耗用的資本/勞動比(K/L)不同。 在這個模型里,假定了X財貨擁有較Y財貨低的資本/勞動比,也就是生產X財貨相對Y財貨而言,要花比較多的勞動要素。我們在這里稱呼X財貨為勞動密集財(Labor-Intensive Goods),相對的Y財貨則稱為資本密集財(Capital-Intensive Goods)。 兩國的要素稟賦不同,在此假定A國擁有相對較多的勞動要素(勞動稟賦擁有量對資本稟賦擁有量的比例K/L較低),稱勞動豐富國(Labor Abundant Country),B國擁有相對較多的資本要素(K/L較高),稱為資本豐富國(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在這里所說的資本密集和勞力密集,乃是由兩國的K/L比比較得來的,是相對而非絕對。 兩種生產要素在國內都可以任意的移動,但在國際間則不能移動,且生產要素市場與產品市場均為完全競爭市場。 此項假設意在把國內市場中資源分配與超額利潤的問題忽略掉,專注於處理國際間貿易分工的結果。 兩國有相同的需求型態,且需求函數為齊序的(Identical and Homothetic) 此項假設目的在將模型的重點放在探討兩國供給面的差異上,故假設兩國有一樣的需求型態。齊序的需求函數則保證無論所得水平如何改變,當面對相同價格時,這兩個國家所消費的X財貨與Y財貨的比例不變。

D. 國際經濟學,斯托珀-薩繆爾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

假設一國只生產兩種商品,一種商品的相對價格的提高會增加該商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那種要素的收入,同時減少 ( 按兩種商品情況 ) ,另一產生產要素的收入。例如,布 ( 勞動密集的商品 ) 的相對價格的上升會增加工資率 ( 按布和鋼兩種商品情況 ) ,同時降低資本的利潤率。同理,在存在關稅的情況下,關稅將增加受到保護的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人。如果英國對進口的美國鋼徵收關稅,就會提高英國的資本的收入。
「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概括了這種情形,即:開展貿易後,會使出口行業(價格上升行業)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提高,而使進口競爭行業(價格下跌行業)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降低。如果貿易引起分配格局的變化變得十分不合理或不公正,就會涉及社會的安定,影響經濟的平衡增長。這樣,政府就必須採取適當的收入分配調節政策和措施,比如利用稅收、補貼等等辦法,使任何個人或階層都不因對外開放而蒙受收入水平絕對下降的痛苦。進一步分析,如果出口收入的國內分配有利於對國產品具有較高消費傾向的集團,其結果就會有效地提高對國產品的需求,從而帶動本國的生產和就業。當出口收入的增加集中到儲蓄傾向較高的居民手中,則出口的擴大又會給其他部門的增長提供資金,提高投資水平。反之,如果有較高進口傾向的集團或對進口品消費傾向較高的居民更多地得到了出口收入,則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力量就受到了削弱。
希望能幫到你。

E. 國際經濟學

勞動、土地、下降、提高。
解釋:在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也就是要素比例模型)中可版以延伸出答案:權在貿易和收入分配,國內充裕要素的所有者從貿易中獲利,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因貿易而蒙受損失(相對)。
知道要素比例模型就可以理解了,如果你不知道就需要理解一下這個模型,這個模型的闡述很長,你可以自己網路或去圖書館找有關國際經濟學的書籍參閱。

F. 求分析農業在國民經濟的產品,要素,市場,外匯四大主要貢獻的表現形式

一、簡單概述
所謂國民經濟,指的就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也就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總體經濟活動的總和。一般情況下,涉及到一整個國家的經濟,稱為國民經濟,比方說中國經濟、英國經濟等等。所謂「國民經濟」也即是宏觀的、整體的,整個國家經濟。本文就對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影響程度做一下分析。
二、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產業中占據著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農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它是我國各層次產業中的第一產業。按照產業部門的理論劃分依據,可將我國國民經濟劃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三個層次。第一產業也即為農業,目前製造業統稱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也即是服務業。從1985年我國開始實施3次產業結構劃分模式,將林業、牧業、漁業也包含在了第一產業裡面,第將採掘業和建築業包含在了第二產業裡面,而將科技文化部門(譬如科研單位、教育部門、廣電娛樂部門、醫療衛生服務部門等)、公共管理部門(如各級政府部門、軍警等)包含在了第三產業里。 概括起來說,上一級產業歸屬為下一級產業的基礎,也即是農業為第二、三產業的基礎,而第三產業(服務業)屬於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二產業(製造業)所派生出的,並主要是為農業和製造業服務;換句話說,假使沒有了農業,就不可能有製造業和服務業,也就是說沒有農業和製造業那麼服務業就無從談起。
三、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影響力
分析農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力可知,農業作為食品的基本來源、人類生存的根本,是人類社會所賴以生產、發展的根本基礎。之所以將農業認為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是因為要生存,首先要獲得的就是最根本的生活資料,而在生活資料當中首要的就是食物。其次,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其它部門賴以獨立和發展的基礎。換句話來說,正是由於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才使社會分工成為可能。農業生產一直是生產力水平極低的人類早期社會僅有的生產部門。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從而產生了剩餘產品,才使得人們從事農業以外的生產活動成為可能。
四、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影響
1、農業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土地、勞動力和資金三大生產要素
農業作為非農部門的基礎,為非農部門提供基礎的勞動力,同時也是「要素貢獻」中的基礎和核心,是農業發揮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作用的基礎。若沒有農業勞動力為非農部門源源不斷的提供勞動支持,後者的發展也便無法存在。
2、農業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農產品
農業提供者以糧食為代表的各種食品,用以城鄉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來保障勞動力,且用於再生產,以此來保障整個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因此,農業產品的貢獻始終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除了糧食的供給以外,漁業、林業、畜牧業等也給社會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富大量的產品,以此來滿足人類社會日益增長的各種生產、生活需求。
3、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除了基礎性的貢獻外,還有外匯方面的貢獻
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需要外匯, 而出口的農產品同時給國家的經濟發展賺取大量的外匯。對於外匯來說除了通過借款獲得以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過出口來換取。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是取得外匯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力求滿足國內普通用戶對農產品需求的同時,將國內一些冗餘的如水果、大米、葯材等用於出口,以此來換取外匯。目前來看,國內出口換匯已逐步從農產品專項工業品,這也標志著我國經濟、產品被世界的逐步認可。
4、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對資金方面的影響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影響,體現在資金方面,則比較特殊,主要是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採取的多方面「進貢」。之所以出現和長期存在該情況,主要是因社會財產權利分配的不合理原因,是因為農民財產權利未收到應有的尊重結果。這就需要做好惠農、扶農工作。

G. 專門生產要素定義,國際經濟學考題,急求

中國消費者福利增加,中國國內生產者福利受損,總福利增加。回
因為當開放市場後,答中國消費者和生產者都面臨比未開放前,比國內市場價更低的國際市場價錢。
國內消費者因為可以用更低的價錢購買汽車,效用增大,消費者剩餘增大;
國內生產者因為受到成本更低的國際市場價格沖擊,生產減少,生產者剩餘減小。
總福利變化就等於,國內生產者福利變化加上國內消費者福利變化。

數學式子:
國內消費者福利變化=100*(20-15)+20*(20-15)*0.5=550
國內生產者福利變化=-[100*(20-15)-40*(20-15)*0.5]=-400
中國總體福利變化=550-400=150

H. 國際經濟學問題

第一,使用兩個國家(A、B)、兩種要素(勞動與資本)、兩種產品(X、Y)的模型。 第二,兩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方法相同,技術水平一樣,投入系數相同

閱讀全文

與國際經濟學公共要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