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治經濟學問題
1,中國當前宏觀調控
背景:08年全球金融危機促使世界各國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優越性:中國政府由於政治體制更利於國家對宏觀調控的進行。
調控重點:加強中國工業化增長方式轉變以應對資源環境及國際貿易中的壓力。加強對事關民生的產業如房地產等以應對國內因民生而產生的社會矛盾。
成果:中國宏觀調控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但使中國在金融風暴中遭到損失最小化,而且率先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如今的中國已成長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2,如何看待中國房價問題?
中國房價問題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如今已演變為一個政治問題。
中國房價從經濟上來講,是否存在泡沫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爭議。但是價值規律上來說業內存在一個共識,即中國房地產行業目前的困境在於供給不足,從而導致房價一直上漲。從需求來講,中國未來要有數億的農民進城,又要有數千萬計城市青年購房結婚,及數額極大的投資資金對房地產業的投資需求。而從供給上來說,從房產用地到每年的商品房供給量都低於市場的需求,所以房價很難調控。
中國房價從政治上來講,房價已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如今的房價已成為一個政治問題,這已經得到了中國高層領導的認可。房價的高漲成為中國左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進行打壓的有力工具,所以當今調控在政府大力出台政策對房價高漲速度進行壓制的同時,政府也會適當的說明房價增長速度過快的原因,以取得人民的理解。溫 總理 在澳門回答青年對房價的疑問就是一個例子。
3,如何看待中國國進民退
中國國進民退也就是指在09年開始的大規模的刺激經濟計劃中,國家對國企支持力度大從而導致在應對經濟危機的宏觀調控中出現了大批的民營企業被國企兼並。從而引發了關於國進民退的爭論,導火索是山西煤炭改革。
中國經濟是不是存在國進民退,官方沒有給出一個定論,但在2010年春,原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說目前從數據上看不出國進民退。
國進民退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但從國家發展來講,國進民退最重要的思考點應該為保持中國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那公有制經濟主導方式是不是需要改進的問題。
因為這些問題都是大問題呀,所以沒有辦法在這做出一個更為詳細的回答。
祝你考研成功!
B. 政治經濟學 資本積累的內在矛盾是什麼
資本積累的增長特別是資本集中的加劇,必然造成以下兩個方面的結版果:一方面,生產日益社權會化。另一方面,生產資料私有制日益發展,以至形成壟斷資本的統治。這樣就形成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對抗性的矛盾
C. 政治經濟學為什麼要在生產力和出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研究生產關系
因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是生產關系中決定性的因素。
D. 政治經濟學矛盾問題
生產力系統和生產關系系統的矛盾。
許光偉:生產關系的三層次解讀關系及其意蘊——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域內的道名學說和生長論,該文有具體的闡釋。
《當代經濟研究》2016年第10期第5-13頁
保衛《資本論》參考文獻(列國志資料庫 供交流用)
推讀馬克思主義經典:
《資本論》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
《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資本論》第1卷(德文一版),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剩餘價值學說史》,郭大力譯,上海三聯書店,2009。
《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剩餘價值理論》,人民出版社,1975。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1997。
《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人民出版社,1978。
《列寧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
《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
《列寧專題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人民出版社,1950。
《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74。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澤東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
E. 政治經濟學-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這三對矛盾是: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勞動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回和抽象勞動的矛答盾、私有制商品經濟中勞動的兩重社會性即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的矛盾。其中,勞動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勞動的二重社會性是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應重點掌握的。 此外,這里還研究了商品的價值量,它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復雜勞動是多倍的簡單勞動。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你的問題都是在問這個,第2題的兩對矛盾說的也是這個問題
F. 政治經濟學中的 「矛盾」這個概念究竟是什麼意思求高人解
先用馬克思主義解釋矛盾:矛盾就是獨立統一,即一切事物既包含著相互對立,內又相容互統一的兩個方面。(不能用狹義的相反來解釋,譬如 正面和反面是矛盾,正面和側面在哲學上也屬於一對矛盾,一個立方體,對著你的面是正面,那麼垂直於它的就是側面,這就是對立。當你到那個側面時,側面就成了正面,正面成了側面,於是兩者統一。 我的例子可能不是很好理解。。。~)
樓主說的「意思是不是說一件事物從一個角度看是這樣,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是相反的結果」
即,在從某方面看是對立的,換個角度看又是統一的。矛盾雙方是既對立又統一的。例如,工廠的生產和消費是一對矛盾;人的出生和死亡是一對矛盾,人的童年和成年也是一對矛盾。
不知道能不能讓你理解~~~
G. 政治經濟學(多選)
正確答案是ABC。
DE說的是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國際矛盾。
H. 政治經濟學 中國市場經濟下是否存在 資本總公式矛盾做出解釋
存在
資本總公式:G—W—G 【G—W—G′ (G'=G+m)】
公式中,G—W—G表示的是貨幣專——商品——貨幣的流通屬過程。即貨幣所有者用貨幣購買商品,然後把商品賣出去,重新換回貨幣,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過程,而是買賣經濟行為。
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與價值規律存在著矛盾: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商品交換過程只能使價值形式在商品與貨幣之間轉換,而不能引起價值量的變化。但是,資本總公式在流通過程中發生了價值量的增值。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關鍵是要說明剩餘價值是在什麼條件下從哪裡產生的。對資本總公式的分析說明,在流通領域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能發生價值增值;離開流通領域,也不能產生剩餘價值。所以,從貨幣到資本的轉化,既不能發生在流通領域,也不能離開流通領域,這就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
I. 政治經濟學中的矛盾高手解答,謝謝!
確實是:有機構成越高,利潤率越低。這也正是資本家著力避免的。由此內產生了帝國主義與第容三世界的依附,由此產生了納粹這樣的東西。
帝國主義時期,中心資本主義的利潤率保證,是第三世界貧困的原因;納粹時期以及戰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導致的是剩餘價值率的攀升,這也阻礙了利潤率降低的趨勢。
到了近幾十年,金融的出現創造出來的虛假的繁榮,也掩蓋了有機構成升高與利潤率降低的運動。不過可以看出,這些手段都不足以緩解有機構成的提高和利潤率的擠壓。這也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障礙。
如果還是覺得理解起來有困難,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自動化的大生產目前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條件,可以一直沒有進行,這是為什麼。半自動化大生產反而更多的要求人力的參與,比如富士康這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出現。
曼德爾的《晚期資本主義》裡面,對此問題有比較詳細的論述。
J. 政治經濟學有爭論的問題有哪些
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是一門以人們的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分配的規律。
政治經濟學產生和發展
政治經濟學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詞,源於希臘文的politikos,含有「社會的」、「國家的」、「城市的」等多種意思;政治經濟學中的「經濟」(economy)一詞,來源於希臘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經濟管理。「政治經濟學」一詞是法國重商主義者A.蒙克萊田在1615年出版的《獻給國王和王太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盧梭為法國《網路全書》撰寫了「政治經濟學」條目,把政治經濟學和家庭經濟區分開來。可知,政治經濟學作為研究經濟活動的理論科學的名稱自17世紀就開始得到應用了。
當重商主義者蒙克萊田最先使用政治經濟學這一名稱時,政治經濟學還只限於研究流通領域的個別經濟現象,因而還沒有形成為獨立的真正的經濟科學。17世紀中葉以後,首先在英國,然後在法國,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逐漸發展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資產階級為了同封建勢力作斗爭,必然要求從理論上說明資本主義生產、分配的規律,論證資本主義生產的優越性。這就產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圖為主要代表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使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點開始轉向生產領域和包括流通領域在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逐漸形成,並發展成為專門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規律的理論科學。所以,馬克思說:「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工場手工業時期產生的。」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資本主義生產逐漸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不斷發展,直接威脅著資產階級。1825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日益顯露出來。面臨這種形勢,資產階級更加需要的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辯護。適應這種需要,產生了庸俗政治經濟學。庸俗經濟學者拋棄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許多科學成分,致力於抹煞階級利益的對立,用各種各樣的辯護理論,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在資產階級經濟學領域中,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庸俗經濟學逐漸取代了古典政治經濟學。
19世紀上半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時期,產生了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抨擊了資本主義制度,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矛盾,但是它們不了解資本主義矛盾產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維護小私有制的立場來反對資本主義私有制。
在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產生的同時,也產生了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應用政治經濟學剖析資本主義方面作了最初的嘗試。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作了尖銳和無情的批判,否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永恆性,論證了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於他們在理論分析上還不能擺脫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范疇的限制,不了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創造新社會的社會力量和正確途徑,只能陷於空想。
19世紀40年代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恩格斯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有關時代的經濟學,是理解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趨勢的科學,也是理解整個社會發展和變遷的理論科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在於:證明現在開始顯露出來的社會弊病是現存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這一生產方式快要瓦解的標志,並且在正在瓦解的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弊病的、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的因素。
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
最初出現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如何使財富增長以及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規律。例如,斯密的《國富論》就是把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產生和發展的條件作為研究對象的。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人口和財富的比例問題是人們的物質福利問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由於它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使得它們總是撇開財富的社會形式去研究財富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研究物與物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科學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是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社會生產關系。社會生產關系的內在結構,即社會生產關系運動中生產和交換、分配、消費之間的關系,不是並列的,也不是互不相關的,而是辯證地運動著的。「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於其他要素。但是,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的研究,必須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去研究。
政治經濟學的影響
經濟科學門類眾多,除政治經濟學外,還存在著經濟史、經濟思想史、應用經濟學、經濟數量分析和計量方法科學、邊緣經濟學等。在經濟科學中,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分配、消費規律的科學,為其他各學科提供了理論基礎。政治經濟學所揭示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對經濟學科中的其他各學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政治經濟學所闡明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商品、價值、貨幣、工資的運動等基本原理,對經濟科學中的其他學科的研究也是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他學科也只有在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指導下,才能取得應有的研究成果,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也為政治經濟學提供了豐富的科學材料,從而對政治經濟學的豐富和發展也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