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魯濱孫經濟學說明了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什麼問題
是非魯濱遜經濟體系吧非生產性支出基於交易成本理論的分析[1]以Coase(1937)開創的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交易成本是影響資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張五常(1987)將交易成本視作一種「制度成本」,認為「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於
⑵ 魯濱遜經濟體系是什麼
是非魯濱遜經濟體系吧
非生產性支出基於交易成本理論的分析[1]
以Coase(1937)開創的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交易成本是影響資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張五常(1987)將交易成本視作一種「制度成本」,認為「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於沒有產權、沒有交易、沒有任何一種經濟組織的魯賓遜·克魯索經濟中的成本」,並且「除那些與物質生產過程和運輸過程直接有關的成本外,社會中所有可以想像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同時,所有不是由市場看不見的手指導的生產和交換活動,都是有組織的活動,組織或各種制度的安排的存在和變化也被視為在交易成本的約束下選擇的結果,並且所有的組織成本都是交易成本[2]。由於不同的制度安排意味著不同的交易成本,而在現代社會中專業化的利益巨大,交易成本作為專業化利益的一個比例在不同經濟體制下卻各不相同。張五常(1998)認為,「這個尺度(交易成本)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人們看到的各國財富的差別」,同時「這一比率稍微下降一點,就會使財富大大增加」。埃格特森(2004)指出,由於高額的交易成本可能減少或消除本來可能有利的交易,故對於資源的配置和經濟組織形式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交易成本不僅影響了生產的契約安排,而且影響著人們能夠在市場上獲得的商品和服務的種類和數量(Wang,2003)。
不同類型的交易成本對社會價值創造的意義並不相同。從市場微觀結構出發,企業交易成本可以進一步分為由市場結構決定的交易成本(Spulber,1999)、企業組織內部契約決定的交易成本以及企業作為市場的參與者受到管制者施加的額外成本。
⑶ 魯濱遜漂流記所反映出的18世紀的英國的社會和經濟和社會狀況
英國的殖民統治觀念深入人心 社會的黑暗 具有諷刺的意義
⑷ 魯濱遜的一個經濟問題
先畫一張表復格:
1個椰制子 1條魚 1個椰子的機會成本 1條魚的機會成本
魯濱遜 0.1h 1h 0.1(魚) 10(椰子)
禮拜五 (1/30)h 0.5h 1/15(魚) 15(椰子)
[1]魯濱遜補一條魚的成本是1h,如果用這1h來采椰子的話可以采10個,因此魯濱遜補一條魚的機會成本是10個椰子
禮拜五補一條魚的成本是0.5h,這可以采15個椰子,因此禮拜五補一條魚的機會陳本是15椰子
[2]顯然,禮拜五在捕魚方面有絕對優勢,因為他1h可捕2條魚。
[3]顯然,魯濱遜在捕魚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⑸ 經濟學中的人
經濟人是假設,經來濟學中的人通常源以經濟人來看待。
根據經濟人假設,符合經濟人必須具備幾個條件:有偏好,有以偏好來進行選擇的能力。
所以,幾乎所有人都是經濟人,除了……死人。
特殊情形,比如魯濱遜在孤島上沒有交換,由此衍生出了「孤島經濟學」。但魯濱遜也是經濟人。
⑹ 在一個魯濱遜經濟 (Robinson Crusoe Economy) 中,沒有不確定性。存在一個外
《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Crusoe)舊譯《魯賓遜漂流記》,一部家喻戶曉的現實主義回回憶錄式冒險小說,是答18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笛福受一個蘇格蘭水手海上遇險經歷的啟發寫成的。笛福在書中塑造了一個勇於面對自然挑戰的新型人物——魯濱遜·克魯索。他不屑守成,傾心開拓,三番五次的拋開小康家庭,出海闖天下。在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以後,他運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家畜,製造器具,縫紉衣服,把荒島改造成樂園。他在海外冒險多年,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得到了可觀的財富,完成了一個時代的英雄人物的創業歷程。為此,笛福博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稱號。這部小說一問世就風靡英國,情節真實具體、親切自然,讓人不忍釋手。小說從出版至今,已出了幾百版,幾乎譯成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據說,除了《聖經》之外,《魯濱孫漂流記》是出版次數最多的一本書。該書被譽為英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成了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部不朽的名著。故事中的情節引人入勝,敘事的語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好作品。《魯濱孫漂流記》主要告訴了我們如何學會生存,學會堅強,學會面對困難不畏懼。
⑺ 社會經濟處於「魯濱遜時代」是什麼意思
魯濱遜是一個新興資產者,它反映了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思想感情和他們的階級內本質。魯濱遜是一容個在重商主義、經濟個人主義社會背景下不斷進取、頑強向上的資產者形象的化身。在魯賓遜的時代,資產階級正處於創業上升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為了創造佔有財富,為了尋找新的土地、原料基地和新市場到處進行冒險活動,表現出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當時的資產階級較之那些不做任何生產勞動、坐享巨額地租收入過著奢侈生活的貴族地主階層來說,具有巨大的進步性。魯濱遜這一形象真實地概括了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特徵。
⑻ 經濟學作業。
同學你答出來了嗎,我們今天的作業也是這個o(╥﹏╥)o
⑼ 使徒行者中,kobe在獄中運用的經濟學原理是什麼麻煩具體說明~
哪有什麼經濟學原理,就是個擠兌
⑽ 從《魯濱遜漂流記》能看出什麼管理學知識呢,高手請指教
《魯濱遜漂流記》管理學知識
在《魯濱遜漂流記》中,與世隔絕的「魯濱遜」(Robinson Crusoe)一個人組成一個獨立的經濟系統,有中學數學水平的人都能夠清楚,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求解最大值的問題。因為魯濱遜面對的是一些死的數據,而不是有主觀意願的人。一旦「星期五」(《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的黑人僕人)加入這個系統,這個經濟系統就形成了一個博弈問題。
2)博弈要有參與各方爭奪的資源或收益(Resources或Payoff)。資源指的不僅僅是自然資源,如礦山、石油、土地、水資源等,還包括了各種社會資源,如人脈、信譽、學歷、職位等。如果這些資源是無限供給的,那麼我們也不需要為共產主義而奮鬥了,因為一步就可以邁入「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 當然,不可否認是,一方面,博弈者之間會發生沖突;另一方面,他們當中也包含著合作的潛力。
筆者在這里還要強調一點是,資源是有主觀性的。人們之所以會參與博弈是受到利益的吸引,預期將來所獲得利益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競爭博弈的吸引力和參與者的關注程度。經濟學的效用理論可以用來解釋這個問題,凡是自己主觀需要的就是資源,反之亦然。比如,「孩子總是自己的好,妻子總是別人好」:自己的孩子在眼裡是無價之寶,而在別人面前相對是無價值的;即使是眾人公認的美妻嬌眷也會產生審美疲勞,資源的價值不斷下降,這正是效用遞減規律起了作用。最極端的例子大概就是明代小說《鏡花緣》中所描繪的君子國,人人禮讓使得客觀的資源就變得毫無價值,自然就不存在競爭與博弈。
3)參與者有自己能夠選擇的策略(Strategy)。所謂策略,就是「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這指的是直接實用的針對某一個具體問題所採取的應對方式。通俗的說策略就是計策,是博弈參與者所能夠選擇的手段方法。比如秦國就採用了「連橫」的策略將六國「合縱」瓦解。
一般日常生活中,策略選擇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牽涉到分析關鍵因素、確定局勢特徵這些理論化的內容。而博弈論種的策略選擇,是先對局勢和整體狀況進行分析,確定局勢特徵,找出其中關鍵因素,然後在最重要的目標上進行策略選擇。由此可見,博弈論種的策略是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這直接對整個局勢造成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