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東京奧運會申請退票數量達81萬張,對日本的經濟有何影響
一:東京奧運會申請退票數量達81萬張,可能會對日本的經濟帶來一定的損失。根據日本方面的消息稱,由於東京奧運會因新冠疫情導致的延期將持續到明年夏季,東京奧組委已經著手受理一些退票者的申請。這些奧運會門票本是全球新冠疫情爆發之前銷售的,但是誰都沒想到這次的疫情來勢洶洶,一度阻礙了東京奧運會的舉辦,也消磨了觀眾和消費者的心理。此前的東京奧運會門票光是一張就要30W日元,如果加上女排和體操等其他門票接近100W,退票數量達81萬張,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日本經濟的發展。
❷ 北京奧運會體現的哲學原理,經濟學內容與思想政治內容
好不容易才找到!
北京體育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綠色奧運」,不僅是指導我們備戰和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根本理念,更是指導我們文化的碰撞中如何融合並追趕現代化潮流的根本理念。
當今世界,「西方颶風」席捲全球,奧運會也正是憑借這股「颶風」首次登陸中國。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奧運會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它雖然在北京舉辦,但它的話語系統和游戲規則完全是西方式的。我們中國的本土體育——武術為什麼不能進入在我國舉辦的奧運會,就是因為武術的話語、規則和西方文化不兼容。
北京奧運會三大理念的提出,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在按照西方人的規則開展游戲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學習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學習他們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時,我們還應向全世界展示我們中國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展示我們熱愛自然、關懷人類命運的「天人合一」觀念,從而使中國文化走向復興。
一、科技奧運:學習西方文化中的科學精神
「科技奧運」,我們不能僅僅把它解讀為操作層面上的科技與奧運的結合。作為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科學技術」,其內涵不僅僅包括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內在的科學精神。「科技奧運」是要我們通過科技與奧運的結合,去認真學習、弘揚西方的科學精神,讓科學精神真正滲透到中國文化中來。
那麼,什麼是科學精神呢?要了解科學精神,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科學。
科學,「科」即法則、規律[1],「學」指學問,「科學」的意思是「研究規律的學問」,它的英文是science。「science」有兩層意思,一是「知識體系」,二是「求真方法」。相應地,科學精神包含兩點:客觀性和創新性。
所謂「客觀性」,就是要承認科學真理的客觀性。通俗地講,就是只服從真理,不服從權威。我們都知道,近代科學的產生,西方人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的。
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臨終前發表《天體運行論》,揭開近代科學革命序幕。在該書中,他第一次提出了「日心說」,而當時的權威——封建教會主張的卻是「地心說」。為此,他的書被禁。他的後繼者義大利哲學家布魯諾為傳播哥白尼學說,1600年,竟被羅馬教會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上刑場前,他的舌頭被殘暴地拔出。此後,伽利略也著書宣傳哥白尼學說,被羅馬教會三次監禁,最後一次是終身監禁。
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為什麼會像飛蛾撲火一樣一次一次向封建權威挑戰呢?是一種科學精神在支持著他們,他們只向真理低頭,而絕不向權威低頭。
再來談談「創新性」。因為科學永遠是在探索未知世界,是在尋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我們都知道萬有引力是牛頓從「蘋果落地」這一現象得到啟發而發現的,他的思路是這樣的:假設蘋果樹再長高一點,蘋果會不會落地呢?蘋果樹長到月亮那麼高,蘋果還會不會落地呢?如果不會,那麼蘋果又是從什麼地方開始不落地了呢?如果會,那麼月亮為什麼不落地呢?月亮在圍繞地球轉,但它為什麼不飛出去呢? [2]
牛頓這種超越常人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創新精神」。但他的創新,決不是沒有根據的「瞎想」,而是建立在嚴格遵循思維規律的基礎上的。像牛頓這樣的理論創新必須依靠以下兩種方法:演繹法,或者歸納法(類比是一種特殊的歸納法)[3]。
所謂演繹,就是由一般到個別的推理方法,即從普遍性的原理出發,推出個別性的結論。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方法,就是演繹法。他從「向心力使物體受到指向一個中心點的吸引、或推斥或任何傾向於該點的作用」這一普遍原理出發,找到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引力。
所謂歸納,則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方法,即從一系列個別性的前提出發,推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但這樣得出結論不一定正確,容易犯「經驗主義」或「以偏概全」 的錯誤。我們還必須進行科學實驗,去找出現象與結論之間的必然聯系。這就是科學歸納法。科學歸納法得出的結論才是永真的。中國文化中缺少科學歸納法,只停留在經驗和感悟上。現在很多人甚至「拍腦門」就創造「新概念」、「新理論」。
總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好比是要「魚」,而學習西方的科學精神才是要「漁」。我們要的是「漁」,要的是學習他們堅持真理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認真精細嚴密的科學方法。
二、人文奧運:學習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首都文明委、北京奧組委研究制定的《人文奧運行動計劃實施意見》對「人文奧運」是這樣解釋的:
傳播現代奧林匹克精神,展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推動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精神與體魄的和諧發展。充分體現「參與奧運、得益奧運」,充分體現「中國風格、人文風采、時代風貌、廣泛參與」的特點。
人文奧運是文化的奧運,是以人為本的奧運,是實現和諧的奧運,是「更高、更快、更強」與「和諧、和睦、和平」的有機統一。
從這一定義來看,「人文」包括兩個基本內涵:一是文化;二是以人為本。
把「人文」理解為「文化」,很不準確。我們知道,「文化」或「Culture」強調的是對人的教育和培養,這種教育和培養並沒有明確的指向,或者說,不同的文化,培養人的目標會完全不同,封建時代的「奴化教育」也是文化,但它卻培養的是人的愚昧和奴性。而「人文」不同,它的指向是很明確的,它是西方人文主義運動的產物。西方人文主義運動經歷了近代和現代兩個階段。
「人文」的英文譯名為「Humanism」。「Humanism」源於拉丁語「Humanus」,意為「屬於人的」、「人性的」。「人文」這個概念的出現,是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一個重大成就,就是產生了一些不以神為對象而以人為中心、不研究神的學問而探討世俗問題的「人文學」 [4]。「人文學」的拉丁語為「Humanitas(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或人本主義)」,「Humanitas」後來專指文藝復興時的那股人文思潮。
人文主義者把人的問題和人的價值放在首位,強調對人自身的關懷,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嚴,追求個性解放。這與中世紀把人看作神的罪人、神的奴婢大為不同。因此,文藝復興運動也被稱為「人文主義運動」。
近代人文主義運動或文藝復興運動將西方社會帶入理性主義時代,民主與科學就是西方理性主義文明的兩大成果。但是,隨著神學的逐步退卻,理性主義日益泛濫。理性主義過分強調人的理性,把理性作為人的本質,而人性是多方面的,它不僅需要有理性,更需要的是情感,是溫暖,而科技、理性主義則剝奪了人的這一需要。因此,理性主義逐漸遭到批判,代之而起的是「非理性主義」,也叫作現代「人文主義」。
在西方,現代人文主義思潮早在19世紀就開始了,它包括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唯意志主義」,弗洛伊德、弗洛姆等人的「精神分析人本主義」,海德格爾、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以及羅蒂、德里達等人的「後現代主義」,等等。現代人文主義運動盡管學派繁多,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貶抑理性,強調人的非理性成分,並以此表達他們對人性的強烈關注。
不管是近代的理性也好,現代的非理性也好,人文主義始終是圍繞著「人」而展開的,它強調的是對「人」的存在、「人」的權利的關注。這既包括對作為整體人類的生存狀況、前途命運的思索,但更多的是對作為個體「人」的尊嚴與獨立的關注,它包括對人的天賦權利的捍衛,以及對愚昧、強權等一切不合理現象的排斥。這就是「人文精神」 [5]。
可見,「人文」這個概念指向非常明確。由於我們中國從來就沒有誕生過西方式的人文主義運動,因此,我們在翻譯「人文奧運」時並沒有採用常規的譯法 「Humanistic Olympics」,而是翻譯成「People』s Olympics」,意即「人民奧運」,「人民奧運」和「人文奧運」兩者意思相距甚遠。這種概念使用上的混亂和隨意,必然會導致我們在北京奧運會上與西方文化交流時形成障礙,而無法溝通。
下面再來談談「以人為本」。很多人認為中國文化里有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理由是中國文化一向強調「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正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
其實,中國文化和西方「人文主義」雖然都強調「以人為本」,但兩者的含義卻是完全不同。中國文化的「以人為本」,更確切的表述應該是「以民為本」(孟子),而「民」是一個整體概念。「以民為本」就是要把整體利益放在首位,要求每一個個體為了這個整體利益,甘願放棄自身的個體利益。也就是說,要求個體盡可能地放棄權利,去盡義務,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那麼誰來代表整體利益呢?當然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濱,莫非皇臣。」因此,「以民為本」最後的結果就是要讓天下百姓心甘情願地做奴才,替他們惟一的主子——皇帝賣命。
而西方人文主義中的「以人為本」,其主要內核是強調對個體利益的關注,強調對自身權利的維護,這里的「人」就是「個人」。強調整體還是強調個體,強調義務還是強調權利,正是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重要分界線。由此可見,「People』s Olympics(人民奧運)」強調的是傳統, 「Humanistic Olympics(人文奧運)」強調的是現代,這是中西文化的差距,也是中西文化沖突的主要根源。
因此,我們不能把「人文奧運」解讀為「人民奧運」或「文化奧運」,不然,它不僅使我們看不到西方近代以來兩次人文主義運動的巨大成就,更無法學到西方文化中真正的人文精神;同時,也使我們無法向西方世界真正展示中國文化的優秀成分,因為文化本身既有精華又有糟粕。
綜上,「人文奧運」的正確解讀應該是:傳播「公平、公正、公開」的奧林匹克精神, 排斥一切有違奧林匹克精神的不合理現象;崇尚「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信念,鼓勵運動員「永爭第一」,實現自身最大價值;自覺遵守奧林匹克運動規則,捍衛奧林匹克成員的尊嚴與權利。
三、綠色奧運:弘揚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
「綠色奧運」的理念強調對環境的保護,完全符合世界潮流。環境問題的爆發,最早出現在西方世界。20世紀四五十年代發生了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機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
「八大公害」震驚了西方,引起一片恐慌。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濫用科技造成的。以發展科技為特徵的現代西方文明,雖然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我們應該很清楚,財富的最初形態是自然資源,財富創造的越多,資源消耗的越快,對環境的破壞也越嚴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非正式國際協會「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一書中指出:「人類好像在一夜之間突然發現自己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大量危機:人口危機、環境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原材料危機等……這場全球性危機程度之深、克服之難,對迄今為止的指引人類社會進步的若干基本觀念提出了挑戰。
過去,西方世界以科技的進步、財富的增長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准,而這一標準是建立在「人類中心論」的基礎之上的。所謂「人類中心論」,就是把人看作是萬物的尺度、自然的主宰。早在古希臘時期,理性主義者們就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文藝復興運動推崇人的地位,之後又隨著近代科學的迅速崛起、工業革命對大自然的征服,特別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出現,將人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步。在西方人眼裡,人在大自然面前似乎可以為所欲為。終於,大自然開始向人類報復了。
面對大自然的報復,西方世界開始緊急行動,綠色和平運動、人類環境會議、全面停止核試驗等等,但所有這些措施,僅僅只是停留在技術層面或操作層面,它們還需要有一個最高理念或哲學基礎作為支撐。或者說,「人類中心論」導致了人類瘋狂掠奪自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要阻止這種瘋狂行動,就必須改變「人類中心論」這一理念。
那麼,用什麼理念來取代「人類中心論」呢?
在古老的中國,人們一直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了五千多年,而西方人自工業革命以來,也就短短200多年,竟把大自然破壞得千瘡百孔。中國人古老的「天人合一觀」正好可以醫治西方人的狂躁症,用它來取代「人類中心論」是最合適不過了。
「天人合一」這個成語最早見於北宋張載的《正蒙》,但「天人合一」的思想卻古已有之,而且一直作為主導貫穿整個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天」既可以指與 「地」相對的狹義的天體,如「天行健」;也可以指廣義的大自然,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中的「天」既可以是狹義的,也可以是廣義的,但從後者的意義上來解讀更合適一些。從原始的八卦到諸子百家都是用自然之道來闡發人生真諦,以指導人事運作。這正是廣義的「天人合一觀」。
「天人合一觀」強調自然界與人的統一,人的精神、行為與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與自然界環境的平衡的統一,天道與人道的統一。
那麼,「天人合一」為什麼可以用來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哲學基礎呢?
如前所述,環境問題是由人類發展科技帶來的。科技是介於人和自然之間的工具,人認識自然的工具是科學,改造自然的工具是技術。2500年前的古希臘曾發生過一場「思想啟蒙運動」,這場運動就將人與自然區分開來了,使人站到自然的對立面,為破壞自然的科技的產生提供了基礎。
中國的「百家爭鳴」與希臘的「思想啟蒙運動」差不多同時發生,但是,「百家爭鳴」並不是將人與自然分開,恰恰相反,是強化了古老的「天人合一」觀念。「天人合一」,科學技術也就沒有了產生的條件,所以,中國一直就沒有產生過西方式的、破壞自然的科學技術。
這里,似乎有一個矛盾:一方面,我們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另一方面,為保護自然,我們現在又要反對科學技術。
這一矛盾實際上也是中西文化的根本矛盾。
從整個人類的發展來講,西方科學技術的出現加快了對地球資源的掠奪,加速地球的毀滅、人類的滅亡。東方的「天人合一」正好可以阻止人類對地球資源的掠奪,延緩人類的生存。
但是,我們更應看到,中國還很落後,如果我們不去發展科技,那麼就會在人類滅亡以前就被西方人開除「球籍」。因此,我們在向西方人傳播「天人合一觀」的同時,必須認真學習西方的科學精神,抓緊發展科技。用市場經濟的語言來講,一方面,我們要「買」西方人的科學技術,另一方面,我們要「賣」給他們中國人的 「天人合一觀」。這正好都是雙方所需要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盡快縮短與西方的差距。
綜上所述,我們在備戰2008年奧運會的過程中,應該很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一次東西文化的大碰撞和大融合。在碰撞以前,我們應該作好充分的准備:我們到底要什麼,西方人到底要什麼?西方人能給我們提供什麼,我們又能為西方人提供什麼?這才是我們舉辦奧運會的真正意義之所在。因此,我們應該認真解讀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明確我們的意圖:「科技奧運」與「人文奧運」是要我們學習西方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綠色奧運」則是要我們向世界傳播中國人古老的「天人合一觀」。
參考文獻:
[1] 中華書局.《實用大字典》 [M].北京:中華書局,1983.586.
[2] 伊薩克•牛頓(英).《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武漢出版社2001.7-8.
[3]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形式邏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150-151.
[4] 雅各布•布克哈特(瑞士).《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30-131.
[5]吳光遠.《人文精神系列讀本•總序》[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5.
❸ 奧運經濟發展前景良好的經濟學依據
①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消費的發展能促進生產的發展。奧運會帶動的消費高峰內,會促進經濟的容快速發展。(2分)
②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奧運會推動了北京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科技高端產業快速發展,必將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2分)
會推動了北京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③促進經濟發展需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北京已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擠格局,由奧運引發的信息增值服務和相關產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於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