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方經濟學主要解決哪兩個問題所產生的矛盾
西方經濟學主要解決(資源稀缺性與需要無限性)問題所產生的矛盾。供參考。
㈡ 古典宏觀經濟學是什麼
1)關於就業和產出決定的古典理論;(2)古典資本市場,也就是薩伊(SayJ.B.)的市場定律;(3)貨幣數量論。內
根據凱恩斯的觀點容,古典宏觀經濟學有三個基本觀點:第一,產出、實際工資和就業由勞動力市場和總生產函數決定;第二,利率由資本市場的供求力量決定;第三,價格水平由貨幣數量決定。凱恩斯駁斥上述每一個觀點。
參考資料:陳一樂:《「古典」宏觀經濟模型述評》
㈢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兩大流派
西斯蒙第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他的主要經濟著作是《政治經濟學新原理》(1819年)。他站在法國小生產者的立場上,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矛盾,指出了資本家的利潤是對工人的掠奪,這種掠奪使社會階級兩極分化。資本主義使用機器,導致工資下降,加深了無產階級的貧困。他批評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只研究財富,無視人的享受,從而導致貧者更貧,富者更富。由於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廣大勞動者收入不足以致消費不足,從而使產品不能實現,產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他對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必然性的論述,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貢獻。
在李嘉圖同時代或稍後一些,還有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進行了補充,也屬於古典政治經濟學范疇。這些經濟學家是威斯特、巴頓、拉姆賽、瓊斯等。威斯特1815年發表《論資本用於土地,對穀物進行嚴加限制的失策》,闡述了以土地收益遞減為基礎的地租理論。巴頓1817年發表《論影響社會上勞動階級狀況的環境》,第一次指出,隨資本積累增加,轉化為工資的那部分資本(他稱為流動資本)同轉化為機器的那部分資本(他稱為固定資本)相比會相對減少。就業工人數量不同國家資本的增長成比例,只同流動資本的增長成比例。拉姆賽的主要經濟著作是《論財富的分配》(1836年)。他事實上把固定資本歸為不變資本,把流動資本歸為可變資本,接近於正確地理解剩餘價值的來源。瓊斯的主要經濟著作有:《論財富的分配和稅收的源泉》(1831年)、《政治經濟學緒論》(1833年)、《國民政治經濟學教程》(1852年)。他批評了土地收益遞減論,認為地租的產生與土地肥沃程度無關,而起源於土地的佔有。他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看作社會生產發展中的一個過渡階段,隨生產力變化,經濟關系以及社會政治狀態、道德狀況都會發生變化。在這些方面,他都超過了李嘉圖。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和發展的時期,正處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資本主義制度由發生到成長的上升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沒落的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無產階級還未形成一個獨立的、直接威脅資產階級生存的政治力量,資產階級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封建制度及其殘余。因而,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還能夠面對現實,以相當科學的態度研究實際經濟問題,揭露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
㈣ 論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兩大矛盾
答案A本小題考查的是政治經濟學。沒有難度,只是對基礎知識的再現。亞當·斯密理論的中心思想是經濟自由,所以選擇A。
㈤ 經濟學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其實西方經濟學並不流行解決矛盾這種說法,這是馬克思的分析法,因為馬克思認為階級社會要用矛盾分析、階級分析。
㈥ 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矛盾是什麼
有限的自然資源與人類無限的慾望之間的矛盾
㈦ 經濟學要解決的主要的矛盾是什麼
資源是有限的,慾望是無窮的。經濟學主要解決的問題是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㈧ 古典經濟學如何解釋長期失業
在最傳統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
是沒有長期失業的
他們將失業劃分成兩種 一種是自願版性權失業 一種是非自願性失業
由於經濟在長期的角度來看是處於穩態均衡的
故長期並沒有非自願性失業
而自願性失業則因為經濟長期的結構性調整和一部分人自願選擇不工作帶來的失業
故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 古典經濟學被廣泛質疑
隨之出現凱恩斯主義
但是古典經濟學把這種十年左右周期的失業周期稱為生產力(proctivity)長期低迷的結果或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導致的
後來一些新古典主義學家對失業進行了進一步探討
包括分工網路理論、整數理論和分工結構理論
他們在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框架下從更微觀的角度對失業進行的探討 不過也突破了古典經濟學的一些假設
㈨ 宏觀經濟學對古典經濟有哪些繼承和批判
凱恩斯學抄派的就業理論是建立在襲對古典學派理論的批判基礎上的。凱恩斯主義認為,因為儲蓄者和投資者有各自的、矛盾的經濟政策,所以價格和工資缺乏彈性,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很難達到市場均衡,並且失業狀況有潛在的惡化趨勢;而這些論點恰恰是古典學派反對的。
㈩ 古典經濟學宏觀結構的要點
古典經濟學又稱古典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是指大約從1750--1875年這一段政治經濟學創立時期內的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其起源以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有關著作出版(1752年)為標志,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為奠基。
亞當·斯密的繼承者之一是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以一部被後人稱為人口論的著作而聞名。而在亞當·斯密之後,推動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和作出主要貢獻的是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他在繼承斯密理論的同時,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觀點,從而形成了一種似乎不同於斯密的體系,甚至有人將此稱為「李嘉圖革命」。李嘉圖的成功曾吸引了一批跟隨者,其中有著名的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
古典經濟學著重經濟總量研究,這涉及到經濟增長、國際貿易、貨幣經濟和財政問題等方面。這與1870年以後盛行的研究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學是有所不同的。古典經濟學關心的是國家經濟問題,雖然那時候的學者也非常強調個人利益必須尊重,但他們更強調的是如何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保持協調。斯密在講到這一點時,總是諄諄地開導人們,國家大事相比個人更重要。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核心是經濟增長產生於資本積累和勞動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資本積累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發展,而勞動分工反過來通過提高總產出使得社會可生產更多的資本積累,讓資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產領域,就會形成這種發展的良性循環。因此古典經濟學似乎是想告訴人們,順從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保持資本積累的良性循環,會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但他們又看到勞動分工是受條件約束的,資本的積累會使現有的勞動分工以更大的規模出現,並表現出工資的隨之上漲,而勞動分工的發展卻不易實現,這將使資本積累受到勞動分工發展跟不上的影響。古典經濟學的分析產生了自身的矛盾。李嘉圖特別強調過這種矛盾,不過他的解釋也不能消除這種核心思想中的矛盾。
關於廢除《穀物法》的爭論是古典經濟學爭取自由貿易主張的一部分。一些經濟學家由此提出了自由貿易理論,其中著名的有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該理論指出,一個國家能夠從進口甚至那些它以具有競爭優勢的商品中獲益,只要它在生產其他商品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所以,按照這一理論,一個國家應該將其生產能力更多地集中在比較起來優勢更大的產業上。休謨研究的國際收支問題的成果為這方面理論研究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將通過黃金的流出來減少貨幣供給,從而也降低物價水平,使得出口具有競爭力而進口的吸引力減少,這一均衡機制將持續地發生作用,直到黃金外流暫停,收支進入平衡為止。而李嘉圖等人的看法是,當黃金外流時,作為貨幣供應的一部分紙幣發行必須收縮,因為黃金外流是物價水平太高的一種徵兆。這些思想至今不無啟發意義。
後來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於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卡爾·馬克思曾這樣概括地評價:「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屬於階級斗爭不發展的時期的。它的最後的偉大的代表李嘉圖,終於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因為他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作社會的自然規律。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馬克思,1975,P.16)但正是由於存在著這種理論的批判關系,古典經濟學也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來源。(引自《政治經濟學大詞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12 P638--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