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FC,VC,TC,MC,AFC,AC是什麼意思(西方經濟學)
FC 固定成本
VC 可變成本
TC 總成本
總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
MC 邊際成本
AFC 平均固定成本
AC 平均(總)成本
關系式:總成本tc、變動成本vc、固定成本fc、平均可變成本av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成本ac、
邊際成本mc。△tc/△q=mc,tc/q=ac,fc/q=afc,vc/q=avc,tc/q=vc/q+fc/q
西方經濟學是指產生並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範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範式,
廣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
主要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概念。改革開放以來流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屬於西方經
濟學。
(1)西方經濟學atc咋算擴展閱讀:
1,基本定義
西方經濟學即被運用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即目前所稱的「主流經濟學」,因特別注重對市場機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為標志,西方經濟學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
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薩伊、穆勒、馬爾薩斯、馬歇爾到凱恩斯、米爾頓·弗里德曼、薩謬爾森、盧卡斯、斯蒂格利茨,西方經濟學大師輩出;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流派林立。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帶來西方經濟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致於西方經濟學文獻上有「經濟學帝國」之稱。
2,研究內容
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的解釋為:看不見的手英語為「invisiblehand」。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理論,認為國家經濟的發展不應由政府幹預,而應由整個社會需求進行選擇。這種社會需求被認為是調節市場的「看不見的手」。
經濟學是指流行於西歐北美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經濟學是15世紀經濟學產生,18世紀經濟學建立以來,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一直到目前為止認為是能夠說明經濟運行和國家調節的重要理論、概念、政策主張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綜合和系統化形成的。其被稱為「社會科學之王」。
『貳』 關於經濟學的一個很基礎的問題
MC(邊際成本)是耐克曲線,就是一條勾形曲線。進過ATC(平均成本)的最低點。MC的形狀決定ATC先向下後向上。因為新ATC=(原來ATC+MC)*Q.當MC進過ATC最低點前,MC<ATC.ATC線當然下降。當進過最低點後,MC>ATC,每多生產一單位產品,就會有跟多的附加成本,平均下來ATC線當然下降。
LZ可能又要問為什麼MC是勾形曲線。單從勞動者僱傭的角度來說,因為下降回報定律。當僱傭的勞動者越多,達到一定程度後,總產量會下降。這是對資源過度佔有的結果。所以生產者的成本就會上升。其他的資源(土地,企業家管理,資本)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長期運作(LONG RUN)中,任何因素都是可以改變的,而長期運作的LRATC是無數個短期ATC最低點的連線,形狀上與短期差不多。在最初LRATC不斷減小到最低點的過程中,企業達到SCALE OF ECONOMY(好像翻譯為規模經濟)。在ATC最低點上,企業達到TECHNICAL OPTIMUM(技術上的最優化),而此時企業也達到經濟學所稱的PRODUCTIVE EFFICIENCY(生產效率)最大。。。而在ATC從最低點增加之後,就會到SCALE OF DISECONOMY(規模減小),因為管理上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成本增加。
不知道這些專業術語翻譯的對不對,LZ和各位同志見諒了。
『叄』 關於西方經濟學,LONG RUN里的MC 與ATC關系
MC=dTC/dQ也即MC是TC對Q求導後得出的,由於
ATC=AFC+AVC,而AFC也即平均固定成本是常數,求導後為0,所以
MC=dAVC/dQ是平均可變成回本的答導數。
平均成本AC的最小點,也即極小值點,是它的一階導數條件為0時取得,也即
dAC/dQ=d(ATC/Q)/dQ=(QATC'-ATC)/Q^2=0
QATC'=ATC
QMC=ATC
MC=ATC/Q=AVC
也即AVC取最小值的時候MC交於這個點。
『肆』 經濟學問題 當P<AVC時企業停止營業 當P<ATC時企業退出市場
因為短期中AFC不可改變,當P-AVC大於0時,繼續經營可彌補部分虧損,小於0時就停止營業了,但最終,長期小於ATC時,一直虧損肯定退出了,關鍵就在AFC短期不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