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創新經濟學的研究過程
西方經濟學界對於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以技術進步為變數,構建生產函數進行研究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將經濟學與統計學理論進行有效結合,以經濟部門的歷史數據為依託,通過統計學解釋經濟增長的原因。1957年,索洛在《經濟學和統計學評論》上發表了《技術變化和總量生產函數》,把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形式本身和「技術水平恆定」的限制加以改進,從希克斯中興技術進步出發,推導出增長速度方程,分析技術進步的作用,指出了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所作的巨大貢獻。在產出增長型技術進步的情況下,技術變化項保持邊際替換率不變,而僅僅增加或減少由給定投入所能獲得的產出,索洛把生產函數寫成:
其中Y、K、L、A分別代表產出、資本、勞動和技術水平。
索洛通過對美國1909年至1949年間私營非農業經濟的勞動生產率發展情況進行實證分析,發現這段時期內,每人每小時的總產出(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佔了87.5%,而其餘12.5則是依靠資本投入量的增加。據此,索洛進一步提出: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技術與其他商品一樣在帶來創新收益的同時,也受到非獨占性、外部性等市場失靈因素的影響,適當的政府幹預將極大地促進技術創新的進行。並建立了著名的技術進步索洛模型,專門用於測度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2.以技術創新的模仿和推廣為對象進行研究該階段的研究並不是對於技術進步本身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的研究,而是將研究的視角轉換到技術進步的擴散對於經濟增長的推動。如何實現在部門間的技術擴散,是該階段研究的重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曼斯菲爾德的技術推廣模式。曼斯菲爾德對於技術創新理論的發展主要是對模仿(某企業首先採用一種新技術後,其他企業以它為榜樣,也相繼採用這種新技術)和守成(某企業採用一種新技術後,其他企業並不模仿它,依然使用原來的技術)的研究,模仿率是以首先採用新技術的企業為榜樣的其他企業採用新技術的速度,這是一種技術上的創新如何在本部門逐步推廣,如何被其他企業相繼採用的關鍵。曼斯菲爾德的技術推廣模式試圖說明一種新技術首次被某個企業採用後,要多長時間才能被該部門多數企業採用。模仿率差別大的原因,可從技術推廣模式中對有關因素的分析和估算中得到解釋。
由於曼斯菲爾德的分析是建立在一些純理論的假定基礎上,與現實有相當的差距,因此,他的技術推廣模式是一種理論化的模式,所研究的技術推廣是在一個部門內部的推廣。而實際上,技術推廣不單單局限在部門內部,在整個行業甚至整個經濟社會環境中都能夠推廣。
3.以技術進步與市場結構的關系為對象進行研究
進入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市場作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被更多的經濟學家所關注。通過對壟斷與競爭兩種不同市場結構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幅度的研究,經濟學家意識到:市場結構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極大地制約了其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經濟學家M·卡曼、N·施瓦茨等人從壟斷與競爭的角度對技術創新的過程進行了研究,探討了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的關系,提出了最有利於技術創新的市場結構類型。M·卡曼、N·施瓦茨認為,制約和影響技術創新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市場競爭程度的強弱;二是企業規模的大小;三是壟斷力量的強弱。他們將技術創新分為兩類:一類是由預計可以獲取壟斷利潤的引誘而採取的創新措施,即所謂壟斷前景推動的創新;另一類是迫於競爭對手的威脅而採取的創新措施,即所謂競爭前景推動的創新。他們認為,要使社會上的創新活動能夠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這兩類創新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如果只有壟斷前景推動的創新,一旦企業的壟斷實力增強,足以保證壟斷利潤的獲取,創新活動就會衰減甚至停止;而如果只有競爭前景推動的創新,則所有企業都只想做花費成本較小的模仿者,而不願做花費成本較大的創新者。M·卡曼和N·施瓦茨的這種分析,旨在進一步論證,壟斷競爭型市場是最適於技術創新的市場結構類型。
4.以國家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進行研究熊彼特在其創新經濟學理論中曾經指出,創新是企業家的職能。然而英國學者克里斯托夫·弗里曼通過對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創新活動特徵的實證分析後,認為技術創新不僅僅是企業家的功勞,它不是企業的孤立行為,而是由國家創新系統推動的。國家創新系統是參與和影響創新資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為主體、關系網路和運行機制的綜合體系,在這個系統中,企業和其他組織等創新主體,通過國家制度的安排及其相互作用,推動知識的創新、引進、擴散和應用,使整個國家的技術創新取得更好績效。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側重分析技術創新與國家經濟發展實績的關系,強調國家專有因素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並認為國家創新體系是政府、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和中介機構等為尋求一系列共同的社會經濟目標而建立起來的,將創新作為國家變革和發展的關鍵動力系統。由此,弗里曼提出了技術創新的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將創新主體的激勵機制與外部環境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並相繼發展了區域創新、產業集群創新等概念和分支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後,通過對企業環境的界定及其與組織制度動態性的研究,理論界普遍認為環境與組織制度之間是一種互動性的匹配關系,二者必須互相適應。格羅夫提出環境分析的「三維」概念,認為任何環境都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分析,這三個維度分別是:環境的動態性、環境的復雜性和環境的容量。這一理論的提出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環境不可能去適應組織制度,為了保證企業的持續性增長,必須進行組織制度的創新。
美國經濟學家蘭斯·戴維斯和道格拉斯·諾期,在1971年出版了《制度變革與美國經濟增長》,利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的一般靜態均衡和比較靜態均衡方法,對制度創新作了較為系統的闡述。該理論認為,制度創新是指能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制度的變革。它往往是採用組織形式或經營管理形式方面的一種新發明的結果,只有在預期純收益超過預期成本時,制度創新才能成為可能,技術創新需要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的保證。他們提出促成制度更新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規模經濟性。市場規模擴大,商品交易額增加,促進制度變革,降低經營管理成本,獲取更多經濟利益。二是技術經濟性。生產技術和工業化的發展,城市人口增加,企業規模擴大,促使人們去進行制度創新,以獲取新的潛在經濟利益。三是預期收益剛性。社會集團力量為防止自己預期收益的下降而採取的制度變革措施。例如在通貨膨脹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工資、利息等固定收入者就要求實行收入指數化制度,以保障自己的實際收入不因通貨膨脹而下降或不至於下降得過快過多。
Ⅱ 創業創新經濟學依據
完善教學內容
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但多數教科書的概念和模型闡述過於理論化,結合實際應用的案例分析和熱點經濟評論非常欠缺
Ⅲ 什麼是創新經濟
[編輯本段]創新經濟學理論的產生 創新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適用於很多領域。在經濟學范疇,奧地利經濟學家J·A·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創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創新理論。1939年和1942年熊彼特又分別出版了《經濟周期》、《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部專著,對創新理論加以補充完善,逐漸形成了以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體系。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內容主要包括: 1.從生產函數出發,研究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變化實現的新組合。其創新概念堅持了發展的觀點,強調了實現創新的新組合是通過小步驟地不斷調整從舊組合中產生的。 2.提出創新是企業家的職能,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即企業家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之中,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的動態性和循環性。 3.提出創新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創新者、模仿者、改進者互相競爭和蠶食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創新發展和成熟的過程。 熊彼特在經濟學領域對創新理論的研究,將創新和企業生產聯系在一起,強調企業家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創新經濟學理論的最初體系,為後人繼續研究提供了成熟的理論基礎。其追隨者把熊彼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發展成為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兩個重要理論分支:以技術變革和技術推廣為對象的技術創新經濟學;以制度變革和制度形成為對象的制度創新經濟學。 [編輯本段]技術創新經濟學理論的研究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許多國家的經濟出現了長達20年高速增長的黃金期,技術創新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西方經濟學家開始重新審視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並將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相聯系,從而出現了技術創新理論。 西方經濟學界對於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以技術進步為變數,構建生產函數進行研究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將經濟學與統計學理論進行有效結合,以經濟部門的歷史數據為依託,通過統計學解釋經濟增長的原因。1957年,索洛在《經濟學和統計學評論》上發表了《技術變化和總量生產函數》,把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形式本身和「技術水平恆定」的限制加以改進,從希克斯中興技術進步出發,推導出增長速度方程,分析技術進步的作用,指出了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所作的巨大貢獻。在產出增長型技術進步的情況下,技術變化項保持邊際替換率不變,而僅僅增加或減少由給定投入所能獲得的產出,索洛把生產函數寫成: Y =A\boldsymbol{f} (K,L) 其中Y、K、L、A分別代表產出、資本、勞動和技術水平。 索洛通過對美國1909年至1949年間私營非農業經濟的勞動生產率發展情況進行實證分析,發現這段時期內,每人每小時的總產出(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佔了87.5%,而其餘12.5則是依靠資本投入量的增加。據此,索洛進一步提出: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技術與其他商品一樣在帶來創新收益的同時,也受到非獨占性、外部性等市場失靈因素的影響,適當的政府幹預將極大地促進技術創新的進行。並建立了著名的技術進步索洛模型,專門用於測度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2.以技術創新的模仿和推廣為對象進行研究該階段的研究並不是對於技術進步本身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的研究,而是將研究的視角轉換到技術進步的擴散對於經濟增長的推動。如何實現在部門間的技術擴散,是該階段研究的重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曼斯菲爾德的技術推廣模式。曼斯菲爾德對於技術創新理論的發展主要是對模仿(某企業首先採用一種新技術後,其他企業以它為榜樣,也相繼採用這種新技術)和守成(某企業採用一種新技術後,其他企業並不模仿它,依然使用原來的技術)的研究,模仿率是以首先採用新技術的企業為榜樣的其他企業採用新技術的速度,這是一種技術上的創新如何在本部門逐步推廣,如何被其他企業相繼採用的關鍵。曼斯菲爾德的技術推廣模式試圖說明一種新技術首次被某個企業採用後,要多長時間才能被該部門多數企業採用。模仿率差別大的原因,可從技術推廣模式中對有關因素的分析和估算中得到解釋。 由於曼斯菲爾德的分析是建立在一些純理論的假定基礎上,與現實有相當的差距,因此,他的技術推廣模式是一種理論化的模式,所研究的技術推廣是在一個部門內部的推廣。而實際上,技術推廣不單單局限在部門內部,在整個行業甚至整個經濟社會環境中都能夠推廣。 3.以技術進步與市場結構的關系為對象進行研究 進入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市場作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被更多的經濟學家所關注。通過對壟斷與競爭兩種不同市場結構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幅度的研究,經濟學家意識到:市場結構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極大地制約了其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經濟學家M·卡曼、N·施瓦茨等人從壟斷與競爭的角度對技術創新的過程進行了研究,探討了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的關系,提出了最有利於技術創新的市場結構類型。M·卡曼、N·施瓦茨認為,制約和影響技術創新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市場競爭程度的強弱;二是企業規模的大小;三是壟斷力量的強弱。他們將技術創新分為兩類:一類是由預計可以獲取壟斷利潤的引誘而採取的創新措施,即所謂壟斷前景推動的創新;另一類是迫於競爭對手的威脅而採取的創新措施,即所謂競爭前景推動的創新。他們認為,要使社會上的創新活動能夠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這兩類創新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如果只有壟斷前景推動的創新,一旦企業的壟斷實力增強,足以保證壟斷利潤的獲取,創新活動就會衰減甚至停止;而如果只有競爭前景推動的創新,則所有企業都只想做花費成本較小的模仿者,而不願做花費成本較大的創新者。M·卡曼和N·施瓦茨的這種分析,旨在進一步論證,壟斷競爭型市場是最適於技術創新的市場結構類型。 4.以國家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進行研究熊彼特在其創新經濟學理論中曾經指出,創新是企業家的職能。然而英國學者克里斯托夫·弗里曼通過對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創新活動特徵的實證分析後,認為技術創新不僅僅是企業家的功勞,它不是企業的孤立行為,而是由國家創新系統推動的。國家創新系統是參與和影響創新資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為主體、關系網路和運行機制的綜合體系,在這個系統中,企業和其他組織等創新主體,通過國家制度的安排及其相互作用,推動知識的創新、引進、擴散和應用,使整個國家的技術創新取得更好績效。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側重分析技術創新與國家經濟發展實績的關系,強調國家專有因素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並認為國家創新體系是政府、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和中介機構等為尋求一系列共同的社會經濟目標而建立起來的,將創新作為國家變革和發展的關鍵動力系統。 由此,弗里曼提出了技術創新的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將創新主體的激勵機制與外部環境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並相繼發展了區域創新、產業集群創新等概念和分支理論。 [編輯本段]制度創新經濟學理論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以後,通過對企業環境的界定及其與組織制度動態性的研究,理論界普遍認為環境與組織制度之間是一種互動性的匹配關系,二者必須互相適應。格羅夫提出環境分析的「三維」概念,認為任何環境都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分析,這三個維度分別是:環境的動態性、環境的復雜性和環境的容量。這一理論的提出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環境不可能去適應組織制度,為了保證企業的持續性增長,必須進行組織制度的創新。 美國經濟學家蘭斯·戴維斯和道格拉斯·諾期,在1971年出版了《制度變革與美國經濟增長》,利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的一般靜態均衡和比較靜態均衡方法,對制度創新作了較為系統的闡述。該理論認為,制度創新是指能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制度的變革。它往往是採用組織形式或經營管理形式方面的一種新發明的結果,只有在預期純收益超過預期成本時,制度創新才能成為可能,技術創新需要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的保證。他們提出促成制度更新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規模經濟性。市場規模擴大,商品交易額增加,促進制度變革,降低經營管理成本,獲取更多經濟利益。二是技術經濟性。生產技術和工業化的發展,城市人口增加,企業規模擴大,促使人們去進行制度創新,以獲取新的潛在經濟利益。三是預期收益剛性。社會集團力量為防止自己預期收益的下降而採取的制度變革措施。例如在通貨膨脹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工資、利息等固定收入者就要求實行收入指數化制度,以保障自己的實際收入不因通貨膨脹而下降或不至於下降得過快過多。 蘭斯·戴維斯和道格拉斯·諾期進一步把制度創新的全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形成「第一行動集團」階段。所謂「第一行動集團」是指那些能預見到潛在市場經濟利益,並認識到只要進行制度創新就能獲得這種潛在利益的人。他們是制度創新的決策者、首創者和推動者,他們中至少有一個成員是J·熊彼特所說的那種敢於冒風險的、有銳敏觀察力和組織能力的「企業家」。 第二階段是「第一行動集團」提出制度創新方案的階段。先提出制度創新方案,再進入下一階段的創新活動。 第三階段是「第一行動集團」對已提出的各種創新方案進行比較和選擇的階段。方案的比較和選擇,必須符合能獲得最大利益之經濟原則。 第四階段是形成「第二行動集團」階段。所謂 「第二行動集團」是指在制度創新過程中幫助「第一行動集團」獲得經濟利益的組織和個人。這個集團可以是政府機構,也可以是民間組織和個人。 第五階段是「第一行動集團」和「第二行動集團」協作努力,實施制度創新並將制度創新變成現實的階段。 制度創新理論在肯定製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並不否認技術創新對於制度創新安排的收益和成本的普遍影響,從而使該理論內部因素的互動影響成為可能。技術創新不但可以增加制度安排改變的潛在利潤,而且可以降低某些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從而使建立更加復雜的經濟組織有利可圖。
Ⅳ 如何創新經濟學的解釋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專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屬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創新,顧名思義,創造新的事物。《廣雅》:「創,始也」;新,與舊相對。創新一詞出現很早,如《魏書》有「革弊創新」,《周書》中有「創新改舊」。和創新含義近同的詞彙有維新、鼎新等,如「咸與惟新」、「革故鼎新」、「除舊布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是指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要,不斷拓展對客觀世界及其自身的認知與行為的過程和結果的活動。或具體講,創新是指人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的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創新是企業家首次向經濟中引入的新事物,這種事物以前沒有從商業的意義上被引入經濟之中。
Ⅳ 聚集經濟的創新經濟學與聚集經濟
(一)創新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區別
創新經濟學在研究聚集經濟時與傳統經濟學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點:
1.研究的重點不同。創新經濟學更關注技術的變化和經濟個體差異對創新的影響,由於經濟個體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對稱,隨著學習的不斷積累,他們的創新行為會隨時改變,所以,創新是一個復雜的互動學習過程的結果,它既依賴於創新行為的動態變化,也依賴於創新個體之間的交互影響;而傳統經濟學只關注創新本身。
2.研究的范圍不同。創新經濟學更關注創新機制和歷史的影響,以更加開放的方法將經濟、政治、歷史和社會等因素融合在一個理論之中,而傳統經濟學只關注經濟理論本身的合理性。
(二)創新經濟學對聚集經濟研究的主要內容
1.技術知識的隱含屬性與聚集經濟。
創新的固化結果通常表現為知識,而知識根據其傳播和學習的特徵可分為明示知識和默示知識兩類。明示知識就是公共知識,也是模式化的知識,它很容易儲存、復制和傳播,且遠距離傳輸的成本也很低;默示知識就是隱含的知識,也是非模式化的知識,主要表現為技術知識,它只有通過個人的經驗、經歷、參與或是個體之間面對面的交談、示範、指導等方式才能獲得,它是通過經濟個體之間的互動學習來進行直接傳輸的。因此,廠商地理集中有利於廠商之間的相互接觸和學習。廠商為了獲取特定的隱含性技術知識,總是選擇聚集在相同或類似廠商所在的地區。因此,廠商聚集在特定地理區位的重要目的,就是通過廠商之間的互動交流來獲得這種默示性的技術知識。
2.創新過程的特性與聚集經濟。
首先,創新是一個風險不確定的過程。這種不確定主要來源於創新相關信息的有限性和創新結果的不可知性,如果經濟個體與外部夥伴一起參加創新,共同參與或協作可使這種不確定性最小化。所以,創新過程的不確定性激勵廠商集中在一起組成互動網路來進行創新活動。
其次,創新活動對即期研究非常依賴。在100多年的經濟發展歷史中,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即期研究對創新過程有持續的影響,單個廠商的創新主要依賴基礎研究提供的科研機會。因此,廠商為了獲得即期研究成果,一般盡可能地接近科研機構較密集的地區,因為這些科研機構是前沿科技知識和信息自由傳遞的重要來源。
第三,創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影響創新活動的因素經常發生變化,技術研究的復雜性也會日益增加,因此,當地廠商參與正式研究機構的創新活動,可降低獲取自身創新所需信息的成本。
第四,「干中學」是創新過程的一個重要特徵。技術創新和改進主要依賴默示知識,而這種知識主要來自於個體的「干中學」,很難通過遠距離傳輸,這就導致企業將其區位選擇在與競爭者或供應者較近的位置,進而形成產業地理集中。
第五,創新是一個歷史積累過程。創新的未來方向主要由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來決定,而企業和研究機構技術創新的可能性也主要由過去已經取得的創新成果所決定,因此,創新是一個歷史積累過程。這一特性表明在過去取得創新成功的地區,也就是未來成功創新的最佳地區,創新因而也表現出顯著的地理聚集性。
3.創新體制與聚集經濟。
創新體制是創新活動的基本保障,創新體制首先是創新機會條件。創新機會條件主要指創新的利潤機會、創新成功的可能性和創新的普及程度(新技術在不同產品和市場中的使用程度),而創新機會條件與技術和產業的類型、某些關鍵技術突破和當地學習能力相關。其次是當局條件。當局條件主要指保護創新和防止技術外溢的可能性,當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越完善,創新的動力越大;而知識產權保護程度越低,技術外溢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廠商的聚集與當局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相關。再次是積累條件。積累條件主要指各種創新連續的相關程度,通俗地說,過去的創新不僅限制現在的研究,而且對未來創新有影響。最後是技術基礎。主要指創新活動所依賴技術的特性,一般說來,技術改變越快,其傳輸的默示性、復雜性也就越強,其非正式傳遞就越重要,廠商之間的距離對創新的影響就越強;技術越標准化、模式化和簡單化,則其正式傳遞就越強,距離遠近對個體之間技術的傳輸就越不重要,對創新的影響就越小。
4.創新體系與聚集經濟。
創新與一國政府的政策支持體系密切相關,根據夫瑞曼(Freeman,1995)的研究,國家創新體系這一概念,首先由朗德瓦爾(Lundvall)在1987年提出,並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得到了極大發展。創新體系主要包括國家創新體系、行業創新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在知識經濟時代,置根於特定社會環境的創新體系對知識的學習傳播體系和市場體系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對生產體系的地理分布會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國創新體系對聚集經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Ⅵ 創新經濟學的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創新經濟學的簡要歷史
1.2 什麼是創新
1.3 創新的經濟意義 第2章 技術創新過程
2.1 技術創新過程模型
2.2 技術創新與產業演化過程
2.3 技術創新過程管理
第3章 技術創新的演化機制
3.1 技術創新系統演化機制的研究方法
3.2 技術創新系統
3.3 技術創新系統的自組織演化
第4章 技術創新的動力模式
4.1 技術創新動力的理論模式
4.2 雙驅動力:技術推動與需求拉動的關系
4.3 技術創新成敗的動力因素分析
第5章 基於技術創新的組織創新
5.1 技術創新與產業組織
5.2 技術創新的界面管理
5.3 組織創新的基本模式
第6章 基於技術創新的市場創新 6.1 技術創新與市場創新
6.2 市場創新的類型及其選擇
6.3 市場創新的要素組合及其選擇
6.4 基於技術創新的市場創新戰略選擇
第7章 基於技術創新的金融創新
7.1 技術創新風險與金融創新
7.2 支持技術創新的信用擔保
7.3 支持技術創新的風險投資
第8章 基於技術創新的制度創新
8.1 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相互關系
8.2 技術創新的制度激勵
8.3 促進技術創新的產權制度創新
第9章 創新的戰略選擇
9.1 創新戰略的特徵和類型
9.2 自主創新戰略
9.3 模仿創新戰略
9.4 合作創新戰略
9.5 創新戰略的互動與選擇
第10章 創新能力培育與評價
10.1 創新能力及相關概念的界定
10.2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及綜合評價
10.3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育
第11章 國家創新系統
11.1 國家創新系統的構成
11.2 國家創新系統的宏觀經濟學分析
11.3 國家創新系統的微觀經濟學分析
11.4 國家競爭優勢
主要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文獻
Ⅶ 創新概念的經濟學解釋有哪些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顧名思義,創造新的事物。《廣雅》:「創,始也」;新,與舊相對。創新一詞出現很早,如《魏書》有「革弊創新」,《周書》中有「創新改舊」。和創新含義近同的詞彙有維新、鼎新等,如「咸與惟新」、「革故鼎新」、「除舊布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創新是指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要,不斷拓展對客觀世界及其自身的認知與行為的過程和結果的活動。或具體講,創新是指人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的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
創新是家首次向經濟中引入的新事物,這種事物以前沒有從商業的意義上被引入經濟之中。
Ⅷ 創新經濟學的理論內容
1.從生產函數出發, 研究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變化實現的新組合。其創新概念堅持了發展的觀點,強調了實現創新的新組合是通過小步驟地不斷調整從舊組合中產生的。
2.提出創新是企業家的職能,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即企業家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之中,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的動態性和循環性。
3.提出創新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創新者、模仿者、改進者互相競爭和蠶食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創新發展和成熟的過程。
熊彼特在經濟學領域對創新理論的研究,將創新和企業生產聯系在一起,強調企業家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創新經濟學理論的最初體系,為後人繼續研究提供了成熟的理論基礎。其追隨者把熊彼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發展成為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兩個重要理論分支:以技術變革和技術推廣為對象的技術創新經濟學;以制度變革和制度形成為對象的制度創新經濟學。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許多國家的經濟出現了長達20年高速增長的黃金期,技術創新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西方經濟學家開始重新審視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並將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相聯系,從而出現了技術創新理論。
Ⅸ 創新經濟學的介紹
創新經濟學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適用於很多領域。在經濟學范疇,奧地利經濟學家J·A·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創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創新理論。1939年和1942年熊彼特又分別出版了《經濟周期》、《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部專著,對創新理論加以補充完善,逐漸形成了以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