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個經濟學問題
鈔票是國家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但是沒有國家規定也規定不了多少貨幣專一定能買多少東西屬。一段時間內一國內生產的東西、擁有的東西是有限的,鈔票多了,對應的物價就上漲了。如果為了修路就印鈔票,買單的將是整個經濟體,而且代價會遠高於鐵路的價值。再說,一國每天需要用錢的地方非常多,必須要找到一個長效的解決途徑。比如說想別國借款,向別國借款其實借的是別國生產的物資。在國際環境中,只有少數國家的貨幣不能通過貨幣兌換的形式流動的。自己打字的,希望採納!
『貳』 經濟學論文的撰寫要求
據學術堂了解,關於經濟學論文的撰寫有以下幾個要求:
一、題目
題目應簡短、明確、有概括性,題目應能體現論文的核心內容。字數不宜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以另加副標題。
二、摘要
畢業設計要扼要敘述說明書的主要內容、特點,文字要精練;畢業論文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語言精練、明確;有中、英文對照,中文摘要約300個漢字;英文摘要為中文摘要的譯文。
三、關鍵詞
關鍵詞是供檢索用的主要詞條,應採用能覆蓋論文主要內容的通用技術詞條。關鍵詞一般為3—5個,按詞條的外延層次從大到小排列,並譯成英文。
四、目錄
目錄按三級標題編寫(即1 ……,1.1……,1.1.1……),要求標題層次清晰,各級標題各佔一行並在右邊標起始頁碼。目錄中的標題及頁碼應與正文中的一致。
五、正文
畢業設計(論文)正文包括前言(緒論或序言)、正文主體及結論,其內容分別如下:
1、前言應說明本題目的目的、意義、研究范圍及要達到的技術要求;簡述本題目在國內外的發展概況及存在的問題;說明本題目的指導思想;闡述本項目應解決的主要問題。
2、正文主體是對研究工作的詳細表述,其內容包括:問題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設和條件;模型的建立,實驗方案的擬定;相關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設計計算的主要方法和內容;實驗方法、內容及其分析;理論論證及應用,題目得出的結果,以及對結果的討論等。學生根據畢業設計(論文)題目的性質,一般僅涉及上述一部分內容。
3、結論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歸納和綜合,對所得結果與已有結果的比較和題目尚存在的問題,以及進一步開展的見解和建議。
六、謝辭
謝辭是作者對設計(論文)的形式作過貢獻的組織或個人的書面感謝。謝辭語言要誠懇、恰當,內容要實在、簡短。
七、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畢業設計(論文)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反映畢業設計(論文)的取材來源、材料的廣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對他人知識成果的承認和尊重。應按規范列出正文中以標注形式引用或參考的有關著作和論文。一篇論著在論文中多處引用時,序號以第一次出現的位置為准。
參考文獻列出的,一般應限於作者直接閱讀過的、畢業設計(論文)利用的、發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獻。未公開發表的資料應採用注釋的方式。
八、注釋
在畢業設計(論文)寫作過程中,有些問題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闡述和說明。
九、附錄
對於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編入附錄中,例如篇幅較大的圖紙、數據表格、計算機程序、原始數據、公式的推演、編寫的演算法、語言程序等材料等。(有兩個以上附錄的,分別標出附錄一、附錄二等)
『叄』 制度經濟學的規范經濟學
制度學派的研究從一開始就是與價值判斷密切相關的。早期制度學派認為,國民生產總值(GNP)作為經濟價值,只是社會價值中的一種而不是全部;除此以外,社會價值還應該包括社會平等、生態平衡、人們對閑暇時間的追求等等。加爾布雷思更提出了「整體制度目標」的概念,他把整體制度目標分為經濟價值目標和文化價值目標,而社會追求的公共目標就是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綜合起來的「生活質量」。這一時期制度學派提出的價值判斷標准,既反映了從凡勃倫以來的早期制度主義的一貫想法,更加突出地採用了包括倫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這是制度經濟學在研究方法論方面第三個顯著特點。
科斯(R·H·Coase)在制度分析中引入邊際分析方法,建立起邊際交易成本概念,為制度經濟學的研究發展開辟了新領域。諾斯(North)曾經說,有了「交易成本」這個發現,我們才找到了解釋制度存在和制度變遷的方式,才使我們可以解釋整個經濟在體制上的變化。比如,我們運用「交易成本」概念可以理解制度為什麼會存在,制度是怎樣發生變化的,人們為什麼以及怎麼樣採用更經濟的方式來組織生產和交換活動等。他說,有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制度經濟學才稱得上是「新」的。筆者認為,由於引入邊際分析方法,運用邊際交易成本作制度分析,科斯以後的制度經濟學較之先前的制度經濟學,在方法論上不再是與主流經濟學相對立或漸行漸遠,而是呈現出「合流」或「融合」的傾向。如果說,以加爾布雷斯為代表的制度學派對早期的制度學派,在研究方法方面進行的拓展還只是量的發展和擴大的話,那麼科斯對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發展,就具有了革命性和方向性的改變。也許,這就是諾斯把科斯以後的制度經濟學稱為「新制度經濟學」的原因。
科斯認為,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重大理論缺陷是沒有專門的制度理論。在他們那裡,盡管政治、法律、貨幣、習俗等制度形式,對經濟體系的作用或多或少都得到認可,但是,這些傳統的研究要麼假定製度是外生給定的,或者假定製度不影響經濟績效,如新古典經濟學;要麼假定製度可以無成本地運行,或者沒有專門對制度運行成本進行分析,如斯密、馬克思的古典制度分析和凡勃倫、米切爾、康芒斯等的舊制度經濟學。科斯強調,要解釋經濟現象、經濟行為和經濟關系,就必須研究對它們產生影響、支配或約束作用的制度安排。應當說,科斯並不是第一個注意研究交易背後權利關系的人,斯密、馬克思或者更早的思想家就已經研究過這些問題,但科斯卻是第一個通過引入邊際分析方法,通過分析邊際交易成本,解釋了現實制度的內生化及其對經濟績效的影響。這是制度經濟學在方法論方面的第四個顯著特點,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性發展。
科斯認為,諸如燈塔制度、電訊產品生產和消費出現的糾紛、農夫和養牛者的利益糾紛、環境污染等現實問題現象,實質上反映的是產權的界定和變遷;而產權結構的選擇或解決糾紛的制度安排,又取決於利益關系人之間相互協調和影響的邊際交易成本。他舉例分析說,假定有法律訴訟和私下協商兩種解決糾紛的制度安排,如果兩者的邊際交易成本不相等時,當事人自然傾向於選擇成本低的制度安排,這就可以解釋不同狀態下當事人會選擇相應的糾紛解決機制的原因;如果兩者邊際交易成本相等,就會出現制度均衡,這就可以解釋現實社會中存在多樣化的制度安排的原因;如果交易成本很小或不存在,那麼各種制度就是多餘的。由此科斯認為,在現實經濟中制度的顯著重要性和制度安排的多元化,恰恰反映了邊際交易成本的現實性,而這些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卻是不被重視的。
科斯的制度分析方法還呈現出微觀化、具體化的傾向。他不贊成古典制度分析和舊制度經濟學(包括加爾布雷思)那種描述性的研究方式,認為他們的最大不足在於他們的制度分析一直是從總體上來把握制度變數,比如分析資本主義制度的特徵和後果,分析家庭、國家、法律、政治等制度安排,作為一個整體的性質、演化的過程及其對經濟體系的影響,等等。科斯認為,這種整體主義方法論除了對各種經濟制度作了粗糙的描述以外,實際上並沒有告訴人們關於制度的詳細故事,這些分析僅僅留下了一堆有待證明的猜想而已。他批判過去的制度分析方法:把企業和市場處理成不同利益集團解決利益糾紛的場所,其中起作用的制度要麼是習慣和文化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要麼是法律等正式制度安排,並且認為這些制度安排是作為決定當事人行動的社會整體出現的,當事人的行為反映了這些制度的特徵。而科斯從考察一些具體的企業活動中發現,企業和市場本身就是協調利益關系的制度,企業和市場的共存說明了兩者的交易成本的相對大小。在科斯看來,任何制度安排都是當事人根據具體環境自由選擇的結果,這反映出科斯所運用的仍然是新古典的理性選擇模型。從制度分析方法的發展來看,科斯重視個案為基礎的小樣本研究,又不放棄演繹推理,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古典制度分析和舊制度經濟學那種描述性的研究方式和純粹歸納研究方法的不足。這是制度經濟學在方法論方面的第五個顯著特點。
如上所述,科斯的制度分析和以前的制度分析的最大不同在於,通過引入邊際分析和邊際交易成本概念,使得各種具體制度的起源、性質、演化和功能等的研究,可以建立在以個人為基礎的比較精確的實證分析上,創立了可以經驗實證的制度分析方法。這是科斯對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的一個貢獻。應當承認,如果制度分析僅僅停留在價值觀的討論上或一般性的規范分析上,那麼人們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對制度的性質及其演化做出深刻的理解。科斯的開創性研究不僅加深了人們對制度重要性的認識,而是促使人們更加科學地研究制度及其與之相關的經濟問題,從而直接推動了制度分析的復興。科斯在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論方面的開拓性成果,對後來諾斯等人的經濟史研究、張五常等人的契約探討、威廉姆森等人關於組織的理解等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促使他們是從現實的經濟形態出發,檢驗理論的合理性,強調如果理論不符和現實,就需要修正理論模型本身。這種強調經驗實證的制度分析沒有陷入象牙塔式的推理,而是從實際發生的事件中挖掘和發展理論。當然,在後來的發展中,古典制度分析、舊制度經濟學,甚至新古典經濟學等的研究方法,仍然對新制度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產生著重要影響,在相互的融合中形成了不同的方法論側重和理論子分支,使新制度經濟學呈現出研究方法和理論分支構成多樣化的蓬勃局面。
以D·諾思和T·W·舒爾茨為代表的制度變遷理論,是制度經濟學的最新發展。諾思認為,在影響人的行為決定、資源配置與經濟績效的諸因素中,市場機制的功能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市場機制運行並非是盡善盡美的,因為市場機制本身難以克服「外在性」等問題。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外在性」在制度變遷的過程中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產生「外在性」的根源則在於制度結構的不合理,因此,在考察市場行為者的利潤最大化行為時,必須把制度因素列入考察范圍。他們強調,制度是內生變數,它對經濟增長有著重大影響。因此,深入探討制度的基本功能,影響制度變遷的主要要素,經濟行為主體做出不同制度安排選擇的原因,以及產權制度與國家職能,意識形態變遷的關系等問題,是經濟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制度變遷理論在研究方法論上的特性,啟發了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效率時,把經濟理論與政治理論結合起來,把政治要素作為經濟運行研究不用缺少的要素分析。
諾斯在強調制度分析方法和歷史分析方法的同時,並沒有丟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事實上他是應用多種方法來研究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的。這是制度經濟學在方法論方面的第六個顯著特點。諾斯認為,一項制度安排之所以被創新,之所以影響到制度變遷,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有許多外在性的變化促成了潛在利潤或外部利潤的形成,另一方面又由於存在對規模經濟的要求,將外在性內在化的困難,以及厭惡風險、市場失敗、政治壓力等原因,這些潛在的外部利潤無法在規定的現有制度安排結構內實現。因而,在現有制度安排下的某些人為了獲取潛在利潤,就會率先來克服這些制度障礙,由此導致制度安排的創新,並進而形成制度變遷。
諾斯認為,從「成本-收益」分析來看,一項新的制度安排只有在創新的預期凈收益大於預期的成本時,才會發生。這又分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由市場規模擴大、生產技術進步和社會集團對自己收入預期的改變促成「制度創新」。因為,這些因素的變化,將會促使成本和收益之比發生變化,比如市場規模的變化會改變既定製度安排下的收益和費用;技術進步會使得制度創新變得有利可圖;社會中各種團體對收入的預期改變會使他們對新制度安排的收益與費用作出重新評價等等,上述各要素作用的結果就會推動制度創新。第二種情形是,由技術創新、信息傳播、有利於創新的社會科學知識進步等創新成本的降低導致的「制度創新」。他強調,制度安排創新的真正原因在於,創新成本的降低,可以使在新制度安排下的經濟行為主體獲取潛在的利潤。
總之,在運用上述制度分析方法、歷史分析方法和「成本-收入」方法的基礎上,制度變遷理論得出的結論是,一種制度下的預期收益與預期成本的關系決定了制度創新,制度創新存在著一定的時滯性,因此由制度創新決定的制度變遷是緩慢進行的。
綜上所述,制度經濟學不僅以其獨特的理論思想和理論特色,在整個現代經濟學體系中引人注目,而且它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也頗具特色。更進一步講,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中,制度經濟學在研究方法論的演化軌跡和發展趨勢,也是頗為耐人尋味和引人入勝的。起初,制度經濟學無論在理論思想上還是方法論上,都以「逆經叛道者」的面目出現,強烈反對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這個過程經歷了從凡伯倫到加爾布雷斯的幾代人的傳承。他們強調制度分析,強調非經濟因素,強調人的選擇的不確定性,強調整體和規范研究方法等等。然而,自科斯引入邊際分析方法,運用交易成本概念對制度展開研究之後,制度經濟學無論在方法論方面還是在理論思想方面,都發生了轉折性變化。變化的趨勢不是日漸遠離主流經濟學,而是趨與相同,以至於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自科斯以後的新制度經濟學是可以被主流經濟學所接納的,甚至能夠被歸並到新古典經濟學中去。科斯制度分析方法的微觀化和具體化的傾向,諾斯以「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更具有新古典色彩。
分析以上制度經濟學在研究方法論方面呈現出的顯著特點及其演化軌跡與發展趨勢,可以使我們獲得三點重要啟示。第一、研究方法的選擇、運用和創新,是為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進步服務的,他們二者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第二、研究方法具有相對獨立性,一種方法可以為多種理論研究所運用,一種理論可以使用多種方法;第三、研究方法的創新往往成為理論突破的啟動按鈕和關鍵環節,一種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往往可以為理論研究開辟新的領域,促成新的研究成果。也許可以說,制度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有待在方法論上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正如諾斯所說,制度經濟學還有更多的研究工作要做,特別是應當更重視跨學科研究和經濟以及其他社會現象間的聯系。
我國適用
制度經濟學派已從19世紀的非主流學派發展為「顯學」,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制度學派可以分為舊制度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二者的區別僅在於20世紀20年代和60年代的區別,對主流經濟學所忽視的「制度」的重視,是二者的共同點。制度經濟學起源於19世紀末的德國歷史學派,強調經濟發展中的歷史性和過程性,強調從整體的角度來分析經濟現象,強調經濟發展過程的演進性。這與從勞動、土地和資本等要素角度對經濟活動進行靜態分析的主流經濟學派有本質的不同。
古典經濟學乃至新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綜合派之所以能夠成為當時的主流經濟學派,和當時社會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有很大關系。古典經濟學面臨的是社會財富的增長問題,這可以從經濟學開山之作的名稱《論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反映出來,它主要解決的是生產不足問題,需求因素還沒有突出出來。新古典經濟學面臨的主要是需求不足問題,這也可以從其代表人物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反映出來,新古典經濟學所要解決的是需求不足的問題,這時,財富的增長不再成為經濟學關注的重點點。1929-1933年波及世界的經濟危機為凱恩斯經濟學的實施提供了舞台,美國的羅斯福政府實行了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美國因此較快地擺脫了經濟危機。
制度學派自誕生之日起,就不被主流經濟學所重視。這也許和它歷史、邏輯的分析方法不能像古典經濟學那樣能對現實問題提供實證分析,從而在現實中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有關。如果說古典經濟學在「邊際革命」以前在分析經濟問題時還只是使用代數和簡單的幾何工具的話,那麼,經過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對邊際概念的引入,經濟學研究方法就明顯地被數學化了,進而區分為實證方法(追求經驗驗證)和規范方法(追求價值關懷)。此後,數學方法在經濟學領域被大量使用,起先是微積分,以後是矩陣、統計學、模型等更加復雜的方法,以致國際上主流經濟學研究必須有模型,在國內的一些專業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也要求必須有數學模型。數學模型方法的應用固然使經濟學增強了對經濟現象的解釋和預測能力,但模型化的方法也存在著「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危險,如果模型的前提假定有不符合現實之處,其對現實情況的解釋力就很差,其對未來事件的解釋就可能很荒唐,就會出現「蝴蝶效應」。
制度經濟學被大家關注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這和當時蘇東劇變有很大關系,此後相繼有30多個國家在進行體制變革。蘇東這些原來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紛紛轉而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經濟學家給出解釋。俄羅斯實行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薩克斯為其設計的「休克療法」,在全社會進行全面、快速的私有化,結果引起了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致使經濟增長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最近幾年,俄羅斯經濟慢慢走出低谷。疾風暴雨式的 「休克療法」在俄羅斯引起的經濟後果使得很多經濟學家開始關注制度轉型問題。引起人們對制度經濟學興趣的還有另外兩個經濟現象,一個是亞洲金融危機,一個是中國經濟連續20多年高速增長。東亞的經濟奇跡使得亞洲引以為豪,並曾由此使人們興起對儒家文化的強烈興趣,人們曾把新加坡看作「亞洲五小龍」的代表。然而金融危機在泰國的爆發凸現了亞洲各國金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政府幹預和市場調節的結合問題再次被提了出來。
制度經濟學在中國改革一開始就引起我國學者的注意,並用來分析中國經濟現象,以期為中國的改革找到理論依據。我國經濟學家對制度經濟學的關注是從所有權開始的。我國的國企改革剛開始是沿著兩權分離的思路進行的,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學者開始研究在我國建立現代公司制的問題,產權才進入我國大部分經濟學家的視野,而產權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新制度經濟學和舊制度經濟學雖然都重視制度對經濟效率的影響,但二者仍然有區別:舊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問題的分析主要是從法律、文化等邏輯的角度分析;而新制度經濟學由於引進了「交易費用」的概念,將制度問題納入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進而使得用制度因素對經濟問題的分析可以實現形式化、模型化。有人認為,經濟學中交易費用的發現就像物理學中摩擦力的發現一樣,使得經濟學理論更加接近經濟現實。雖然在制度交易費用大小的衡量上還沒有找到可以量化的、切實可行的方法,但制度分析方法在解釋經濟現象方面已經顯現了力量。我國學者在這一方面已經作了許多研究,對一些經濟現象做出了有說服力的解釋。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就是規則,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理解的政治或經濟的制度,傳統上所理解的制度是政治或經濟體制意義上的。制度這一概念是在「規則」 這一意義上被制度經濟學家使用的。新制度經濟學家把制度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們有意識創造出來並通過國家等組織正式確立的成文規則,包括憲法、成文法、正式合約等;非正式制度則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逐步形成、並得到社會認可的一系列約束性規則,包括價值信念、倫理道德、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正式制度具有強制性、間斷性特點,它的變遷可以在「一夜之間」完成。而非正式制度具有自發性、非強制性、廣泛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其變遷是緩慢漸進的,具有「頑固性」。在生活中,正式制度只佔整個社會約束的小部分,人們生活的大部分空間還是由非正式制度來約束的。用非正式制度可以解釋我國社會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因為我國傳統上是一個倫理社會,缺乏契約傳統,倫理文化因素在社會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制度可以說是人類追求一定社會秩序的結果,人們力圖通過這些制度為自己的生活構建一個穩定的空間。在正式制度的構建中,人類充分運用自己的理性來努力地把握未來。非正式制度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原發性規則。正是通過非正式制度,人們構建了法律出現以前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們依靠風俗習慣、道德、意識形態構建了社會秩序。法制社會與倫理社會相比,是後出現的。社會發展趨勢是,人們盡可能地把原來屬於非正式制度的社會規范轉化為正式的法律規范,使其在規范人們的行為方面具有更大的強制力,使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有更為明確的規則可以遵循。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為了提高經濟效率,人們不斷地反思已有制度存在的缺陷並加以修正。
「制度」這個概念的使用率愈來愈高,大量的制度經濟學著作被譯介到我國,在我國已成立了多家制度經濟學研究中心,並定期舉辦制度經濟學年會,制度經濟學必將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期待,藉助制度經濟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滋潤,在解決社會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重大問題的過程中,中國能出現自己的經濟學說。
分析傳統
『肆』 經濟學界對轉型國家怎麼分類,都是按什麼標准分的
目前對轉型國家這個概念還沒有清晰的定義。下面列舉幾個哈
經濟轉型指的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當今世界上進行這種經濟轉型的國家較多,主要是前社會主義國家,比如俄羅斯、東歐各國、中國、越南等,各個國家的經濟轉型都要經歷較長的時期。
轉型國家(也稱門檻國家或新興工業國)指的是正在向工業國過渡的發展中國家。
應邀出席八國峰會的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都隸屬於這個范疇。這個概念原本來自於英語的「新工業國家」。它指的是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台灣和香港。現在世界銀行、經合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各自不同的概念,把10到30個國家歸於這類國家。區分發展中國家、轉型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的標準是工業化程度、成品出口和出口率等經濟指標。人均收入在分組中也有一定的影響。根據另一個不常見的定義,平均年收入在699美元以上的是轉型國家,在此之下的是發展中國家。
工業國家和轉型國家通常按社會發展標准來區分。標准中包括文盲的比率、新生兒死亡率、期望壽命以及環保等問題。轉型國家盡管保持著較高的發展速度,但在這方面卻跛行在工業國家之後。
轉型理論發生在20世紀最後20年的中國、前蘇聯和東歐(在下文中我們將這些國家統稱為轉型國家)的社會轉型,則為形成發展社會學第三個學術傳統和新的發展社會學理論提供了可能
轉型國家」,是指蘇聯(1991年)、東歐(1989年)劇變後的國家
『伍』 根據經濟學劃分市場結構的標准說明四種市場類型的特點
1、完全競爭市場:在廠商數量上完全競爭市場廠商數量有無數個,只要有居民居住的地方就會有農產品市場。
2、壟斷競爭市場:在廠商數量上壟斷競爭市場廠商數量有很多,飲料、牙膏等等品牌非常多。在產品差異上這一市場類型所生產的產品有一定的差異,每個廠商生產的飲料、牙膏成分均有所不同。
3、寡頭壟斷市場:在廠商數量上這類市場只有幾個,如通信行業只有移動,聯通,電信三家。在進退難易程度上,由於這類市場被少數幾個廠商所壟斷,所以進出都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某個廠商想進來就可以隨意進來。
4、完全壟斷市場:在廠商數量上,只有唯一的廠商壟斷整個行業,廠商數量是唯一的。在產品差異上,由於整個市場上只有一家生產該產品,所以在市場上是沒有與其相競爭的產品的。
(5)經濟學質量標准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劃分市場結構的第一個標準是市場集中率,即大企業對市場的控製程度。如果一個市場上大企業的控製程度高,這個市場的壟斷程度就高,反之,如果一個市場上沒什麼大企業,大企業的控製程度低,這個市場的競爭程度就高。
企業對市場程度的大小取決於一個市場上企業的數量和規模。如果一個市場上企業數量少,而且每個企業規模都巨大,企業就可以通過產量來控制市場,市場上企業數量多而且每個企業規模又小,少數企業就難以控制一個市場。
『陸』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的區別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的區別可以體現在如下三點:
1、是否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依據:
這里的「價值判斷」,通俗地講就是對經濟事物是「好」還是「壞」的認定。
如果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則為規范經濟學;
反之,如果不涉及好壞,僅僅是就事論事,那麼就是實證經濟學。「實證」,就是實例證明。
2、解決問題不同:
如果解決的是「是什麼」問題,則是實證經濟學,反之,如果解決的是「應該是什麼」,則為規范經濟學。
3、是否具有客觀性。
規范經濟學中的意見分歧主要集中於對不同行為的成本收益的價值判斷的差異上。正因為如此,其分析結果帶有較濃的主觀色彩;
而實證經濟學是就事論事,所以分析結果是客觀的。
(6)經濟學質量標准擴展閱讀:
在關於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之間關系的看法上,實證主義經濟學家仍然堅持「從原則上說,實證經濟學是獨立於任何特別的倫理觀念或規范判斷的。規范經濟學及經濟學的技術也不可能獨立於實證經濟學。
人們在『正確的』經濟政策問題上的一致意見較少地取決於規范經濟學的進步,而更多地取決於這樣一種實證經濟學的發展」。最終,經濟學所企求的神聖目標是科學本身的方法。規范經濟學從屬於實證經濟學,實證經濟學的發展決定著整個經濟學的發展。
但另外一些規范主義經濟學家卻堅持認為,任何經濟理論都是在一定倫理規范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倫理規范是決定實證經濟學發展的基礎,不僅如此,它更是整個經濟學發展的基礎。不過規范主義經濟學家的上述看法在實證經濟學家看來卻是不能夠被接受的。
規范經濟學所強調的倫理規范缺乏可靠的證據和可重復的檢驗,無法證明那些影響人們經濟行為的倫理道德是穩定的和可靠的,更無法證明這些倫理道德在學理上是可以超越證明本身而怎樣先驗存在的,因而規范經濟學是不可能形成像實證經濟學那樣在邏輯上嚴密、在方法上可行、在辯術上信服的方法論體系的。
因此,對規范方法的使用將不可避免地降低對經濟規律理解的能力,並最終阻礙經濟學理論的發展。
而事實上,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二者並不是絕對排斥的。
二者聯系是辯證的,實證的分析方法是獲得資料的有效手段,使人類獲得真理性認識的起點,但還需要人類對這些感性材料做出取捨,從中提升出對研究有用的東西,並充分發揮人類的認識能力,挖掘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質,從而形成真理性的認識,用來指導實踐。
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都曾做做這方面的嘗試,試圖把二者聯系起來,如威廉·配第,馬克思,亞當·斯密,凱恩斯等都做出來很大貢獻。
在現實經濟分析中,兩種方法是經常混合使用的。比如,對通貨膨脹這一經濟熱點,就常常兩種分析都會使用。分析通貨膨脹的後果,一般屬於規范分析;討論採用何種措施反通貨膨脹,亦是規范經濟學的范圍;一旦方法選定,具體的政策設計則屬於實證經濟學。
『柒』 微觀經濟學 判斷題 低檔商品的經濟學含義是指這些商品達不到某種可接受的質量標准
經濟學低檔品不是根據質量來定義的,而是根據收入效應來定義的,收入增加,購買商品反而少了,這是低檔品
『捌』 品質QC七大手法及品質檢驗標準是什麼
管新七大手法,也叫品管新七大工具,其作用主要是用較便捷的手法來解決一些管理上的問題,與原來的「舊」品管七大手法相比,它主要應用在中高層管理上,而舊七手法主要應用在具體的實際工作中。因此,新七大手法應用於一些管理體系比較嚴謹和管理水準比較高的公司。
一、起源
新舊七種工具都是由日本人總結出來的。日本人在提出舊七種工具推行並獲得成功之後,1979年又提出新七種工具。之所以稱之為「七種工具」,是因為日本古代武士在出陣作戰時,經常攜帶有七種武器,所謂七種工具就是沿用了七種武器。
有用的質量統計管理工具當然不止七種。除了新舊七種工具以外,常用的工具還有實驗設計、分布圖、推移圖等。
二、舊七種工具
QC舊七大手法指的是:檢查表、層別法、柏拉圖、因果圖、散布圖、直方圖、管制圖。
從某種意義上講,推行QC七大手法的情況,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公司管理的先進程度。這些手法的應用之成敗,將成為公司升級市場的一個重要方面:幾乎所有的OEM客戶,都會把統計技術應用情況作為審核的重要方面,例如TDI、MOTOROLA等。
三、新七種工具
QC新七大手法指的是:關系圖法、KJ法、系統圖法、矩陣圖法、矩陣數據分析法、PDPC法、網路圖法。
相對而言,新七大手法在世界上的推廣應用遠不如舊七大手法,也從未成為顧客審核的重要方面。
『玖』 6Sigma作為質量標准有幾種涵義
6西格瑪 (Sigma) 1西格瑪=690000次失誤/百萬次操作 2西格瑪=308000次失誤/百萬次操作 3西格瑪=66800次失誤/百萬次操作 4西格瑪=6210次失誤/百萬次操作 5西格瑪=230次失誤/百萬次操作 6西格瑪=3.4次失誤/百萬次操作 7西格瑪=0次失誤/百萬次操作 什麼是6西格瑪 "σ"是希臘文的字母,是用來衡量一個總數里標准誤差的統計單位。一般企業的瑕疵率大約是3到4個西格瑪,以4西格瑪而言,相當於每一百萬個機會里,有6210次誤差。如果企業不斷追求品質改進,達到6西格瑪的程度,績效就幾近於完美地達成顧客要求,在一百萬個機會里,只找得出3.4個瑕疪。 6西格瑪(6Sigma)是在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從一種全面質量管理方法演變成為一個高度有效的企業流程設計、改善和優化技術,並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適用於設計、生產和服務的新產品開發工具。繼而與全球化、產品服務、電子商務等戰略齊頭並進,成為全世界上追求管理卓越性的企業最為重要的戰略舉措。6西格瑪逐步發展成為以顧客為主體來確定企業戰略目標和產品開發設計的標尺,追求持續進步的一種質量管理哲學。 6西格瑪的主要原則 (一) 在推動6西格瑪時,企業要真正能夠獲得巨大成效,必須把6西格瑪當成一種管理哲學。這個哲學里,有六個重要主旨,每項主旨背後都有很多工具和方法來支持. 6西格瑪的主要原則(二) 真誠關心顧客。 6西格瑪把顧客放在第一位。例如在衡量部門或員工績效時,必須站在顧客的角度思考。先了解顧客的需求是什麼,再針對這些需求來設定企業目標,衡量績效。 6西格瑪的主要原則(三) 根據資料和事實管理。 近年來,雖然知識管理漸漸受到重視,但是大多數企業仍然根據意見和假設來作決策。6西格瑪的首要規則便是釐清,要評定績效,究竟應該要做哪些衡量(measurement),然後再運用資料和分析,了解公司表現距離目標有多少差距。 6西格瑪的主要原則(四) 以流程為重。 無論是設計產品,或提升顧客滿意,6西格瑪都把流程當作是通往成功的交通工具,是一種提供顧客價值與競爭優勢的方法。 6西格瑪的主要原則(五) 主動管理。 企業必須時常主動去做那些一般公司常忽略的事情,例如設定遠大的目標,並不斷檢討;設定明確的優先事項;強調防範而不是救火;常質疑「為什麼要這么做」,而不是常說「我們都是這么做的。」 6西格瑪的主要原則(六) 協力合作無界限。 改進公司內部各部門之間、公司和供貨商之間、公司和顧客間的合作關系,可以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6西格瑪強調無界限的合作,讓員工了解自己應該如何配合組織大方向,並衡量企業的流程中,各部門活動之間,有什麼關聯性。, 6西格瑪的主要原則(七) 追求完美,但同時容忍失敗。 在6西格瑪企業中,員工不斷追求一個能夠提供較好服務,又降低成本的方法。企業持續追求更完美,但也能接受或處理偶發的挫敗,從錯誤中學習。 何謂6西格瑪質量 一個公司的產品質量是這家公司整個營運的結果,影響的因素很多,錯綜復雜。Motorola公司用6西格瑪質量標出其目標,使復雜的問題變的容易了解。在Motorola,6西格瑪質量水準的意義如下: 1. 3.4PPM(不良率或缺點數為百萬分之三點四) 2. 99.99966%產品為無缺點。 3. 提供一個與競爭者比較的基準,為TQM提供一個衡量的基準。 4. 可以了解距離無缺點有多遠。 為何6西格瑪質量吸引我們 6西格瑪質量已經吸引很多公司,其理由如下: 1. 6西格瑪質量提供了一個比較復雜的產品或服務的基準。 2. 利用6西格瑪質量可以測度自己公司和競爭者之間的品質差距。 3. 顯示邁向無缺點的進展。 4. 為各部門提供一個明確的目標。 何謂6西格瑪管理(一) 是獲得和保持企業在經營上的成功並將其經營業績最大化的綜合管理體系和發展戰略。是使企業獲得快速增長的經營方式。 經營業績的改善包括: 市場佔有率的增加 顧客回頭率的提高 成本降低 周期降低 缺陷率降低 產品/服務開發加快 企業文化改變 何謂6西格瑪管理(二) 是自上而下地由企業最高管理者領導並驅動的過程革新方法。由最高管理層提出改進/革新的目標(這個目標與企業發展戰略與遠景密切相關)、資源和時間框架。 這種革新方法由定義、度量、分析、改進、控制(DMAIC)的結構化的改進過程為核心。 DMAIC用於三種基本改進流程: 6西格瑪產品/服務實現過程改進 6西格瑪業務流程改進 6西格瑪設計SSDP 在實施上由"勇士Champion"、"大黑帶MBB"、"黑帶BB""綠帶GB"四級經過培訓職責明確的人員作為組織保障。 這種革新方法強調定量方法/工具的運用,強調對顧客需求/滿意的詳盡定義於量化表述,每一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並由相應的工具或方法輔助。 為什麼要用6西格瑪管理(一) 為了生存: "為什麼要開展6西格瑪管理?"摩托羅拉的回答是:為了生存。 從70年代到80年代,摩托羅拉在同日本的競爭中失掉了收音機和電視機的市場,後來又失掉了BP機和半導體的市場。1985年,公司面臨倒閉。 一個日本企業在70年代並購了摩托羅拉的電視機生產公司。經過日本人的改造後,很快投入了生產,並且不良率只有摩托羅拉管理時的1/20。他們使用了同樣的人員、技術和設計。顯然問題出在摩托羅拉的管理上。 在市場競爭中,嚴酷的生存現實使摩托羅拉的高層接受了這樣的結論:"我們的質量很臭"。在其CEO的領導下,摩托羅拉開始了6西格瑪質量之路。今天,"摩托羅拉"成為世界著名品牌,1998年,摩托羅拉公司獲得了美國鮑德理奇國家質量管理獎。他們成功的秘密就是6西格瑪質量之路。是6西格瑪管理使摩托羅拉從瀕於倒閉發展到當今世界知名的質量與利潤領先公司。 為什麼要用6西格瑪管理(二) 使企業獲得核心能力: 。。企業是否能夠生存,是否成功取決於企業向市場/顧客提供的價值。按照經濟學的理論: 。。。。Q 質量 V 價值=-------- 。。。。P 價格 。。6西格瑪核心能力: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使價值最大化,顧客滿意/市場競爭力強。 如何推動6西格瑪 在企業追求6西格瑪的過程中,有很多方法和工具。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是一個五個階段的改進步驟DMAIC(發音為Deh-maik):界定(define)、衡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善(improve)與控制(control)。透過這些步驟,企業的投資報酬率自然會增加。 界定 界定核心流程和關鍵顧客,站在顧客的立場,找出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事項,也就是「品質關鍵要素」(Critical to Quality,CTQ)。釐清團隊章程,以及核心事業流程。 衡量 找出關鍵評量,就是要為流程中的瑕疪,建立衡量基本步驟。人員必須接 受基礎機率與統計學的訓練,及統計分析軟體與測量分析等課程。為了不造成員工沉重負擔,不妨讓具備六個標准差實際推行經驗的人,帶著新手一同接受訓練,幫助新手克服困難。對於復雜的演算問題,可提供自動計算工具,減少復雜計算所需的時間。 分析 探究誤差發生的根本原因。運用統計分析,檢測影響結果的潛在變數,找出瑕疪發生的最重要根源。所運用的工具包含許多統計分析工具。 改善 找出最佳解決方案,然後擬定行動計劃,確實執行。這個步驟需不斷測試,看看改善方案是否真能發揮效用,減少錯誤。 控制 確保所做的改善能夠持續下去。衡量不能中斷,才能避免錯誤再度發生。在過去許多流程改善方案里,往往忽略了控制的觀念;而在六個標准差中,控制是它能長期改善品質與成本的關鍵。 如果成功推動,6西格瑪所帶來的,將是改變企業慣性,讓員工能夠不斷問問題,並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讓企業常處於向上爬升的斜率上。 6西格瑪的推行人員 有人說:GE總裁韋爾奇先生是製造人才的專家。正是他在GE的6西格瑪管理中培養了成千上萬為企業創造財富的人才。他們就是被稱為勇士、大黑帶、黑帶和綠帶的人。這些人員來自於企業的各個崗位,經過6西格瑪的專門培訓,為6西格瑪管理提供組織上的保障。而專職從事6西格瑪項目的大黑帶和黑帶,更成為企業的財富,很多黑帶人員在結束了兩年的6西格瑪項目任期後,走上了企業的領導崗位。 勇士:企業高層管理者中負責6西格瑪實施的管理者。負責部署西格瑪的實施和全部支援工作。負責確定或選擇6西格瑪項目。跟蹤或監督6西格瑪的進展。 大黑帶:6西格瑪實施技術總負責。協助勇士選擇項目,制定實施計劃和時間框架表,向黑帶提供6西格瑪高級技術工具的支援,負責動員、協調、和溝通。 黑帶:來自企業的各個部門,經過6西格瑪革新過程和工具的全面培訓,熟悉6西格瑪革新過程,負責指導或領導改進項目。對綠帶提供培訓和指導。專職從事黑帶任期2年。1個黑帶每年完成5-7個項目,成本節約約1百萬。 綠帶:經過培訓,在自己的崗位上參與6西格瑪項目的人員。 人員比例:每1000名員工 。。大黑帶:1名 。。黑帶:10名 。。綠帶:50-70名 6西格瑪支持技術 度量技術: DPMO的計算方法 過程能力分析技術(包括長/短期過程能力分析) 基本技術: 新、老七種工具 高級技術: SPC 度量、分析、改進和監控過程的波動 DOE/田口方法 優化設計技術,通過DOE,改進過程設計,使過程能力達到最優 FMEA 風險分析技術,輔助確定改進項目,制定改進目標 QFD 顧客需求分析技術,輔助將顧客需求正確地轉換為內部工作要求 防錯 從根本上防止錯誤發生的方法 軟技術: 領導力 提高團隊工作效率 員工能力與授權 溝通與反饋 6西格瑪管理對企業文化的影響 說起企業文化來,似乎讓人們感到很抽象。但是,仔細觀察你周圍的人在處理哪怕最簡單細小的問題上所共有的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你就不難感覺到它的存在。簡單地說,企業文化就是"我們這兒做事的方式"。當你試圖去改進質量,特別是通過改進工作過程(包括加工、服務、行政和管理等)以獲取最佳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時候,文化便顯示出巨大的阻力。 因此,霍德蓋茨先生指出: (1)當戰略與文化發生沖突時,文化恆勝; (2)當企業文化與變革的精神不相容時,變革的努力將遭到失敗。 霍德蓋茨先生總結了美國鮑德理奇獎獲獎企業的20條經驗教訓。分析這些成功企業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處於頂層位置的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我們不難發現,成功的企業在實施質量戰略時,比別的企業多走了一步。那就是,他們在致力於產品與服務質量改進的同時,肯花大力氣去改造他們與6西格瑪質量不相適應的企業文化,以使全體員工的信念、態度、價值觀和期望與6西格瑪質量保持同步。從而創造出良好的企業質量文化,保證了6西格瑪質量戰略的成功。 成功事例(一) GE公司Jack Welch 6西格瑪"是GE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重要的發展戰略。 1995年末開始推行6西格瑪; 推行西格瑪節約的成本收益3億美圓/1997、7.5億美圓/1998、15億美圓/1999; 利潤率從13.6%/1995提高到16.7%/1998 市值突破30000億美圓 Jack Welch 先生為GE制定的三大發展戰略:6西格瑪、產品服務、全球化,使GE迅速發展成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多元化經營的跨國集團。 成功事例(二) 聯信公司Larry Bossidy 從1994年開始推行6西格瑪 推行6西格瑪的收益累積超過20億美圓 利潤率超過14%/1999 是市值增長最快的企業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