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自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後,為何遭到諾獎評獎機構以及多位獲得者呼籲廢除
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未得到諾貝爾後代的認可,主要原因你是諾貝爾的初衷是貢獻在物理化學領域的人士,連皇家科學院私自設置!模仿諾貝爾文學獎和物理學獎的頒獎模式!
遭遇多方反對。
瑞典皇家銀行表示,在以後的過程中將會逐漸設立諾貝爾其他獎項,比如說諾貝爾金融獎,比如說諾貝爾商業獎等等,你是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影響力之下,諾貝爾獎確實每一年都會有新的更新和新的,是諾貝爾的後代們卻反對諾貝爾獎要設置一些,聽起來靠譜,但研究起來不靠譜的獎項!因此瑞典皇家銀行和瑞典皇家科學院也會對諾貝爾後代的說法進行參考!因此遭到其他很多評獎機構甚至其他的獲得者都反對諾貝爾經濟學獎……
⑵ 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共給了多少行為經濟學
迄今為止,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共給了行為經濟學,分別是:
(1)2002年獲獎的行為經濟學奠基者丹尼爾·卡尼曼,他和已故學者托維爾斯基共同提出的前景理論(KT model)奠定了行為經濟學研究基礎;
(2)2013年獲獎的羅伯特·J·席勒,他提出的非理性分析理論框架以及所著的《非理性繁榮》,成功預言了美國互聯網、股市以及樓市領域的三大泡沫。
(3)2017年獲獎的理查德·塞勒,他的重要理論貢獻在於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賬戶理論。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不是新學,只不過,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它沉寂了幾十年。
⑶ 為何說諾貝爾經濟學獎是「不是諾獎」的諾獎
據報道,經濟學獎是2017年諾貝爾獎中最後一個頒發的獎項,生理學或回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答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69年才首次頒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
據悉從1969年開始的近半個世紀以來,共有78人獲得此項殊榮,他們的平均年齡為67歲,迄今為止,只有一位女性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即2009年獲獎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⑷ 諾獎得主迪頓的福利經濟學對中國福利改革有何啟示
2008年留下的刺激後遺症近年來正在得到正視,盡管人們對經濟減速等問題的恐懼,還是按捺不住凱恩斯式手腳,但長歌當哭,新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的研究,多少能夠為大家提供新的思考,即便是財政刺激,把社會福利當大事是個不錯的選擇。如何做大與如何分配蛋糕,是經濟研究的兩大課題。過去30多年中國強調做大蛋糕,甚至為經濟增長而犧牲社會福利。過高的宏觀稅負、過度向政府與企業傾斜的收入分配製度、為資本積累而忽視社會福利的應盡之責、未能有效重視貧富差距帶來的代際不公和社會階層的固化等,如今此類問題凸顯,成為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羈絆。當前中國經濟社會中累積的諸多問題,尤其是起點公平、程序正義和代際公平問題,是一個經濟體發展過程中必然歷經的陣痛。福利經濟學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興起,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一種解釋和建構框架,這一框架經阿羅、布坎南、阿馬蒂亞·森以及迪頓等人的探索,正在不斷完善。中國之幸在於,當前有關福利經濟學的解釋和建構框架比過去更豐滿,為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提供航向。以收入分配與貧富差距為例,阿馬蒂亞·森和迪頓等經濟學大師都給出了近乎一致性的解答,不以結果立論,強調起點公平、程序正義。經濟社會陣痛和經濟周期,都帶有資源錯配等印跡。按照迪頓對消費行為的研究範式,中國人收入增長與消費增長的關系相對更平坦,即中國公眾的可行自由並未隨著收入的增長而獲得顯著提升。其實,不論是阿馬蒂亞·森,還是迪頓等關注中國的經濟學大家,都指出中國經濟增長和在消除貧困方面所取得的積極成就,與中國曾在教育方面降低文盲的努力,及在公共衛生醫療方面的投入,具有明顯相關性。當前中國經濟社會遭遇轉型困惑,與長期以來政府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計劃和透明性擔保方面投入不足等直接相關。因此,當前中國需要一場社會福利大改革,以通過經濟社會基礎架構的重新梳理和不斷完善,為其轉型發展提供基礎性防護性保障,進而放活經濟社會的活力。這需要國內在公共服務和體制機制上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基於中央層面推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社會保障服務包,適度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在公共服務領域等引入多元化的參與主體,推進公共服務購買和外包改革,解決國內公共服務的供給缺口。如在教育領域,在引入私人資本的基礎上,推廣公共教育券模式,即政府向適齡兒童發放教育券。適齡兒童家庭可以拿著教育券選擇中意的學校接受義務教育,不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可拿收繳的教育券向各級政府部門申請公共財政資源撥付,進而既激發學校的競爭,又增加並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分布。
⑸ 諾貝爾獎存在巨大爭議,經濟學不配擁有諾獎嗎
經濟學當然是可以擁有諾貝爾獎的,只不過是有比較厲害的發現就可以。
⑹ 求歷屆諾獎經濟學經典著作
http://www.aeaweb.org/honors_awards/nobel_laureates.php
這個網站列有以往所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出版論文及書籍
以下是歷屆諾貝爾得主寫的暢銷或經典的經濟學書籍
'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 by Joseph Stiglitz
'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by Oliver E. Williamson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Political Economy of Institutions and Decisions' by Elinor Ostrom
'The Great Unraveling: Losing Our Way in the New Century' by Paul Krugman
'Adventures of an Economist' by Franco Modigliani
'Capitalism and Freedom' by Milton Friedman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by Herbert Simon
以上圖書中文版在新浪愛問共享資料或者網路文庫中大都可以查詢到
⑺ 諾獎經濟學家費爾普斯:什麼是「好」經濟
諾貝爾經濟學獎(ThePrizeinEconomicSciences),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全稱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通常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Nobeleconomicsprize),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其評選標准與其它獎項是相同的,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1969年(瑞典銀行的300周年慶典)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揚·廷貝亨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年份獲得者(國家)得獎原因獲獎時所在機構領域Field1969朗納·弗里施RagnarFrisch[2](挪威)他們建立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過程,前者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後者是全綜合性宏觀經濟模型的首創者。挪威奧斯陸大學計量經濟學簡·丁伯根JanTinbergen[3](荷蘭)荷蘭經濟學院()計量經濟學1970保羅·薩繆爾森PaulA.Samuelson[4](美國)他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一般均衡理論,局部均衡理論1971西蒙·庫茲涅茨SimonKuznets[5](美國)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增長,經濟史1972約翰·希克斯JohnR.Hicks[6](英國)他們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理論萬靈學院(牛津大學)一般均衡理論,福利經濟理論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J.Arrow[7](美國)美國哈佛大學1973華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f[8](美國)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美國哈佛大學投入產出分析1974綱納·繆達爾GunnarMyrdal[9](瑞典)他們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數據暫無宏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10](英國)1975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LeonidVitaliyevichKantorovich[11](蘇聯)前者在1939年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後者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他們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俄羅斯科學院資源優化配置理論佳林·庫普曼斯TjallingC.Koopmans[12](美國)美國耶魯大學1976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3](美國)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美國芝加哥大學宏觀經濟學1977戈特哈德·貝蒂·俄林BertilOhlin[14](瑞典)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國際經濟學詹姆斯·愛德華·米德JamesE.Meade[15](英國)英國劍橋大學1978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16](美國)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創見解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管理科學1979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W.Schultz[17](美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美國芝加哥大學發展經濟學威廉·阿瑟·劉易斯SirArthurLewis[18](聖露西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1980勞倫斯·克萊因LawrenceR.Klein[19](美國)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宏觀經濟學1981詹姆士·托賓JamesTobin[20](美國)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美國耶魯大學宏觀經濟學1982喬治·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21](美國)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美國芝加哥大學產業組織1983羅拉爾·德布魯GerardDebreu[22](法國)概括了帕累托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美國加州大學一般均衡理論1984約翰·理查德·尼古拉斯·斯通RichardStone[23](英國)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證分析的基礎劍橋大學國民收入核算1985弗蘭科·莫迪利安尼FrancoModigliani(義大利)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宏觀經濟學1986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JamesM.BuchananJr.[24](美國)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公共選擇研究中心CenterforStudyofPublicChoice(位於美利堅合眾國弗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縣)公共財政學1987羅伯特·索洛RobertM.Solow[25](美國)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增長理論1988莫里斯·阿萊斯MauriceAllais[26](法國)他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國立巴黎高等礦業學院局部均衡理論,一般均衡理論1989特里夫·哈維默TrygveHaavelmo[27](挪威)建立了現代計量經濟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挪威奧斯陸大學經濟計量學1990馬科維茨HarryM.Markowitz[28](美國)他們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美國紐約城市大學金融經濟學默頓·米勒MertonH.Miller[29](美國)美國芝加哥大學威廉·夏普WilliamF.Sharpe[30](美國)美國斯坦福大學1991羅納德·科斯RonaldH.Coase[31](英國)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美國芝加哥大學蓋瑞·貝克GaryS.Becker[32](美國)將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擴展到對於人類行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場經濟行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微觀經濟學,社會經濟學1993羅伯特·福格爾RobertW.Fogel[33](美國)前者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後者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史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C.North[34](美國)美國華盛頓大學1994約翰·海薩尼JohnC.Harsanyi[35](美國)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加州大學博弈論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F.NashJr.[36](美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萊因哈德·澤爾騰ReinhardSelten[37](德國)德國波恩大學1995小羅伯特·盧卡斯RobertE.LucasJr.[38](美國)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美國芝加哥大學宏觀經濟學1996詹姆斯·莫里斯JamesA.Mirrlees[39](英國)前者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後者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英國劍橋大學信息經濟學威廉·維克里WilliamVickrey[40](美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97羅伯特·C·默頓RobertC.Merton[41](美國)前者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後者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然而得獎次年其以得獎理論經營的長期資產管理基金(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LTCM)亦因其公式失效而破產告終美國哈佛大學信息經濟學邁倫·斯科爾斯MyronS.Scholes[42](美國)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1998阿馬蒂亞·森AmartyaSen[43](印度)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福利經濟學1999羅伯特·蒙代爾RobertA.Mundell[44](加拿大)他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宏觀經濟學2000詹姆斯·赫克曼JamesJ.Heckman[45](美國)在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他們發展了廣泛應用於個體和家庭行為實證分析的理論和方法美國芝加哥大學計量經濟學丹尼爾·麥克法登DanielL.McFadden[46](美國)美國加州大學2001喬治·阿克洛夫GeorgeA.Akerlof[47-48](美國)為不對稱信息市場的一般理論奠定了基石他們的理論迅速得到了應用,從傳統的農業市場到現代的金融市場他們的貢獻來自於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部分美國加州大學信息經濟學邁克爾·斯彭斯A.MichaelSpence[49](美國)美國斯坦福大學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50](美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02丹尼爾·卡內曼DanielKahneman[51](美國)把心理學分析法與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為創立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心理學,實驗經濟學弗農·史密斯VernonL.Smith[52](美國)開創了一系列實驗法,為通過實驗室實驗進行可靠的經濟學研究確定了標准美國喬治·梅森大學2003羅伯特·恩格爾RobertF.EngleIII[53](美國)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數列,從而給經濟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美國紐約大學計量經濟學克萊夫·格蘭傑CliveW.J.Granger(英國)美國加州大學2004芬恩·基德蘭德FinnE.Kydland[54-55](挪威)有關宏觀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難題」和商業周期的影響因素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美國加州大學宏觀經濟學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C.Prescott[56](美國)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2005羅伯特·約翰·奧曼RobertJ.Aumann[57-58](以色列)通過博弈論分析促進了對沖突與合作的理解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理性分析中心博弈論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ThomasC.Schelling[58-59](美國)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系和公共政策學院2006埃德蒙·費爾普斯EdmundS.Phelps[60](美國)在宏觀經濟跨期決策權衡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宏觀經濟學2007里奧尼德·赫維茨LeonidHurwicz[61](美國)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了基本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微觀經濟學埃里克·馬斯金EricS.Maskin[62](美國)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羅傑·梅爾森RogerB.Myerson[63-64](美國)美國芝加哥大學2008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65-66](美國)對經濟活動的貿易模式和區域的分析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國際經濟學,區域經濟學2009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Ostrom[67-71](美國)經濟治理,尤其是對普通民眾作出的貢獻和經濟治理分析,尤其是企業邊際領域方面的貢獻。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經濟治理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E.Williamson[71-72](美國)美國加州大學2010彼得·戴蒙德PeterA.Diamond[73-75](美國)在"市場搜尋理論"中具有卓越貢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搜尋理論,勞動經濟學戴爾·莫滕森DaleT.Mortensen[74](美國)丹麥奧胡斯大學,美國西北大學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A.Pissarides[74](塞普勒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2011托馬斯·薩金特ThomasJ.Sargent[78-80](美國)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81]美國紐約大學宏觀經濟計量學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Sims[78][82](美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2012埃爾文·羅斯AlvinE.Roth[83-89](美國)創建「穩定分配」的理論,並進行「市場設計」的實踐。[90]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哈佛商學院博弈論羅伊德·沙普利LloydS.Shapley[84-88](美國)美國加州大學2013尤金·法瑪EugeneFama(美國)對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芝加哥大學金融經濟學拉爾斯·彼得·漢森PeterHansen(美國)芝加哥大學羅伯特·希勒RobertShiller(美國)耶魯大學2014讓·梯若爾JeanTirole(法國)對市場力量和管制的研究分析。法國圖盧茲經濟學院規制經濟學
⑻ 中國經濟學家距諾獎有多遠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在中國是作為頂禮膜拜的顯學,經濟學家至少也是數百人甚至上千人的龐大群體。但中國的經濟學家,為什麼總是與諾貝爾獎無緣,甚至進不了候選名單?
八大標准與現實差距
研究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獎標准,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中國經濟學家與諾獎的差距。筆者研究了諾獎的相關過程及評獎實踐,歸納出八個方面的標准:
第一,從諾獎的覆蓋范圍上看,包含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等廣泛的經濟學各學科門類。
第二,從研究層次上,要求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學科前沿,特別注重基礎理論研究。
第三,從諾獎的評獎導向上看,強調研究成果的獨創性、科學性和實踐性,以及對科學工作和社會(如政府的政策)所產生的總的影響力度。
第四,從諾獎的學術成果的功用上看,贊賞「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貢獻,贊賞那種能使其他學者可以站在其「肩膀」上攀登得更高的方法,不鼓勵不能推動研究的技巧性論戰。
第五,從諾獎的理論與實踐結合方面上看,注重鼓勵那些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成果。
第六,堅持從廣義上解釋經濟學理論,把經濟學理論發展到了與經濟學相關的交叉學科。鼓勵用現代經濟理論特別是數學方法、數學模型來解讀經濟學原理,使經濟學更加精確與可以實驗。
第七,推崇有完整理論體系與學術架構的新的經濟學理論。
第八,堅持在長期實踐中接受檢驗,並不急於對新興的學術理論體系授獎(這也是獲獎者年齡偏大的原因)。
對照上述的八個標准,中國經濟學家至今難以問鼎諾貝爾獎的緣由就顯而易見了。
中國經濟學家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公務員或財政供養的事業型單位,在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依據工作需要研究經濟問題,如馬洪、薛暮橋、范恆山、陳淮、王忠明、左大培等。一類是在高等院校,如厲以寧、張維迎、林毅夫、周其仁、鍾偉、趙曉、楊帆等。再一類就如華生、王育琨等,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研究機構之間的跨領域研究者。他們在經濟學研究過程中的客觀困難,制約著中國經濟學家向諾獎邁進的步伐。
首先是中國經濟學家的專業研究隊伍太少。對政府機關的公務人員與事業單位的研究人員而言,主要時間用在完成單位工作任務,完成工作中的研究課題上。
其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龐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參照系。
中國經濟學研究的背景資料質量也存在較大缺陷。經濟數據、統計資料與客觀情況之間存在多種差距。資料不全、資料摻水、資料有偏見等多種問題同時存在,許多方面的標准處於空白狀態。
究其原因,一是統計學的標准不一致,有的沒有科學標准;二是統計人員的統計水平不一致;三是績效考核過程中地方政府追求政績;四是經濟主體的屬性不同等,都會給經濟學研究帶來問題。據新民周刊
中國經濟學家的存在方式
「離中國人最近」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里奧尼德·赫維克茲、埃克里·馬斯金和羅傑·梅爾森三位美國學者以「機制設計理論」獲得此獎項。
清華大學金融學系主任李稻葵當時曾表示,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赫維克茲、馬斯金、梅爾森的學術成就也是歷年以來諾獎得主中,對中國經濟改革最有直接意義,也最容易為中國人所理解的。「馬斯金的理論要解決的是,如何用一套經濟制度達到設計目標的問題。」
要達到目標,實現效率最大化,就要考慮怎麼設計機制,以使每個參與的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努力,這是馬斯金學術成果的社會意義。
在李稻葵看來,改革前中國的制度就完全沒有能夠達到這個目的,「現在盡管也還沒有完全達到這個目標,但每個人都經過自己的努力,總可以獲得比以前多得多的回報了。」本報綜合
期待
中國有四位經濟學家曾獲得諾獎提名 林毅夫呼聲最高
今年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40個年頭,中國曾獲提名的有蔣碩傑、楊小凱、張五常和林毅夫四位經濟學家,前兩位已經去世,目前呼聲最高的人是林毅夫。
2林毅夫是197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W·舒爾茨教授的關門弟子,目前受聘為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這個位置曾有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2007年年底他在英國劍橋大學馬歇爾講壇上發表演講,成為登上這個國際經濟學界頂級講壇的第一位中國學者。該講壇從1946年開始,每年從世界上著名的經濟學者中挑選出一位擔任主講人。過去60位主講者中,有14人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林毅夫認為,「能否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在於理論背後有多麼復雜的邏輯,而在於理論解釋的現象有多麼重要。」上世紀30年代以前,世界上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多出自英國;30年代以後則轉向美國。
在林毅夫看來,平均每年超過8%的GDP增速已經把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中國,而這種狀態還將持續30年,因此,30年後世界經濟學大師一定會在中國出現。「當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力日益增加,中國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只有中國的經濟學家才能講清楚中國的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不能自薦,要由具備提名權的個人推薦,大都需要歐美經濟學家提名才行,提名後還需接受有關審查。(本報記者 鄭良中 整理)
⑼ 為什麼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可以給學化學的
根據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 諾貝爾1895年立下的遺囑,諾貝爾獎項包括化學獎、物理學獎、文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與和平獎這5大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獎),並不包含「經濟學獎」,經濟學獎從來是有爭議的。
除了吸收哲學、統計學甚至社會學的內容,經濟學往往不可避免地同政治掛鉤。不同於其他領域,影響深遠的經濟學思想可以成為制定政策的工具。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誕生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政治因素,包括哈耶克、羅默在內的諾獎得主都曾呼籲取締諾貝爾經濟學獎,因為通過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升經濟學家們的榮耀和威望本身潛藏危機。
⑽ 有哪些金融學的學者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1、2017年經濟學諾獎得主理查德·塞勒,行為金融學奠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塞勒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決策心理學。在行為金融學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為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並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
2、2016年經濟學諾獎得主哈特Oliver Simon Arcy Hart,美國經濟學家,他關注契約理論、企業理論、公司金融和法律經濟學等研究領域,是合同理論、現代廠商理論和公司財務理論的創立者之一。專著《企業、合同與財務結構》是其代表作,書中他進一步發展了產權理論,提出了「不完全合同」理論。
3、2016年經濟學諾獎得主霍姆斯特羅姆、霍姆斯特羅姆現任麻省理工學院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教授,是一位知名的微觀經濟學家,他最知名研究領域為契約和激勵理論,特別是將相關理論用於公司,企業治理及金融危機期間流動性問題的研究。
4、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安格斯·迪頓、安格斯·迪頓因研究消費、貧困和福利而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主要觀點是:貧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無效。
5、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梯若爾、讓·梯若爾(JeanTirole)教授,1953年8月9日出生於法國,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現擔任法國圖盧茲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科研所長,同時在巴黎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兼職教授,並先後在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擔任客座教授。1984年至今擔任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a)雜志副主編。因為他在「市場力量及管制」的分析方面取得的成就而被授予諾貝爾獎。
6、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尤金·法馬、拉爾斯·彼得·漢森和羅伯特·席勒】他們因對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取得顯著成就而獲此殊榮。
7、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爾文·羅斯及羅伊德·沙普利、阿爾文·羅斯及羅伊德·沙普利因在穩定配置理論及市場設計實踐上所作出的貢獻而獲獎。
8、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金特和西姆斯,兩人因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而分享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9、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戴夢得、莫藤森與皮薩里德斯】2010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銀行頒發給他們,以褒獎他們對「存在搜尋摩擦的市場的分析」。
10、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美國學者、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格曼獲得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在分析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地域所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