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人們面臨選擇的過程,是一種「趨利避害」的過程。當做一件事對自己的收益,大於另一件事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比如午飯吃什麼,熬夜追劇還是早睡早起。再比如拖延,不作為,也許是當下所處環境中,對自己來說,最好的一種狀態。因為「懶」實在太特么爽了。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如果我周末的時間沒有出去玩,而是選擇宅在家裡睡覺,也就意味著我放棄了一次與街角美女邂逅的機會。
就如小時候作文選里寫的,比爾蓋茨掉地上5元錢都不撿,說的不是真不撿,而是說比爾蓋茨撿5元錢這個動作,所用的時間成本價值,遠遠大於5元錢。
剛畢業的時候,我很懷疑讀書的用處,以為高中大學多讀了那麼多年,畢業後賺得還不如初中輟學的朋友賺得多。我大學同學的想法,也基本和我一樣,以為讀大學不如早工作。隨著工作時間的沉澱和行業積累,讀過大學的朋友90%以上在各自的領域都小有成就,工資和職位都有所提升,生活質量也遠比初高中輟學的同學好。才逐漸意識到,讀書還真是有用。
所有為努力讀書付出時間成本&機會成本,都將在經過歲月的沉澱之後,有所回報。
那麼,是花一天時間邀請朋友砍價拼多多省錢的收益高,還是花一天時間去向朋友借錢,然後拉黑的收益高?我建議多去交朋友,多讀書。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說的是某種情況下,人的付出與回報並不總成正比,甚至會因為用力過猛,而造成收益減少。
一個實例,比如考慮一個只能容納3人的廚房出餐效率,在分工合理的情況下,1人2人做飯的效率要比3人做飯的效率低。當加入第4個人的時候,因為作業空間不足,工具器械不夠,廚房出餐的效率並沒有因為增加1人而增長,甚至可能由於場地限制,使實際效率減少。
否極泰來。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如原理一,選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趨利避害的過程,只是每個人對「利害」的解讀不同,而做出的表現不同。
拿午飯舉例,比如你想吃火鍋,你的朋友想吃烤肉,你因為你的朋友而選擇了一起吃烤肉。這個時候,表面看是吃火鍋的收益大於了吃烤肉的收益,內在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你更珍惜和朋友一起的時光,大於了吃火鍋的收益。
再拿興趣愛好培養舉例,比如小朋友第一次唱歌,無論好壞,媽媽都會說很棒,鼓勵繼續唱,那麼唱歌很有可能就會成為小朋友的興趣愛好。反之,媽媽說唱得真難聽,很可能小朋友一輩子都不會再拿話筒。
養成一種習慣的最好方式,是給予適當的激勵。
第二部分:人們如何相互影響
原理五: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這絕對是一個刷新認知的原理,也是支撐現代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比如: A生產1gk牛肉需要20分鍾,生產1kg土豆需要10分鍾; B生產1gk牛肉需要60分鍾,生產1kg土豆需要15分鍾;
那麼假如兩個人都工作8小時,如何分配生產,使作業產量達到最大呢?
絕對優勢:一個生產者用比另一個生產者更少的投入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比較優勢: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此原理說明了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讓強者越強,創造更多價值。然後通過再通過貿易交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變得更高。
對了,強者越強,也越來越累。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物以稀為貴,物以多為賤。在不受外力干擾的同時,每種商品會根據市場的供給量或需求量,相應調節價格,以使整個市場的供給量等於需求量。
比如食用豬減少,導致豬肉漲價,豬肉漲價,導致願意飼養豬的人增多,飼養豬的人增多,導致食用豬增多,食用豬增多,導致豬肉增多,價格下降(經濟周期)。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的一些政策行為,很多時候是影響了商品的供給量或需求量的變化,因而導致價格波動。
如一個地方只有一口井,那麼井的所有者(壟斷者)可以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可以隨意定價。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規定壟斷者收取的價格(限制最高價格),以使更多的人花最少的錢,喝到水,以提高經濟效率。或者再造一口或多口井,以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提高市場效率。
第三部分:整體經濟是如何運行的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一國的貧富差異,主要取決於其勞動生產率的差異。生產率高,意味著公民能夠賺到更多的錢,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參考供給需求原理,「看不見的手」會根據市場對整個經濟需要的貨幣力量進行調整,以達到貨幣量的供給與需求相當。當貨幣量增加時,而市場對貨幣量的整體需求沒有變化,也就是說原來1元錢可以買1根雪糕,現在需要2元錢買一串雪糕,造成通貨膨脹。
當一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價值下降,比如國民時期用一麻袋錢,買半袋大米。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通貨膨脹意味著市場上流動的錢越來越多,當公民手中的錢大量流向企業,企業為了更高的利潤,會抬高商品價格,同時招收更多的工人,擴大生產。這個時候可以理解為通貨膨脹創造了就業機會。所以,一定程度上的通貨膨脹,其實是對社會發展有好處的。
當流向企業的錢越來越多,公民手中的錢越來越少,開始減少支出時,同時由於企業擴大生產和公民減少支出之間的供求關系存在一定滯後性,使得企業生產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導致生產力過剩,企業開始裁員,導致失業率升高,甚至爆發經濟危機。
所以,在應對經濟危機的時候,政府往往會通過刺激市場的貨幣量和流動性,或者加大國家基礎建設開支,促使企業增加工作崗位,緩解國民工作壓力,緩解危機。
從這個角度考慮,比如我們看到的一些工作、項目,或許毫無意義,但還是有人在做。那麼有些事,是不是單純只是因為需要有人「做」的過程,而並不需要結果呢?
Ⅱ 經濟學十大原理的簡介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People face trade-offs)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ies)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Ⅲ 《經濟學原理》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
《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包括:
1. 人們是如何決策的。這其中包括四個原理:
原理一,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此原理典型的注釋 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某個你喜歡的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個喜歡的東西,因此,作出決策要求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或者幾個目 標之間有所取捨。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的重要,因為人們只有了解自己可以得到的選擇,才能作出良好的決策。
原理二,一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當作出任何一項決策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帶來的機會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生活中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界稱這些調整為邊際變動。在許多情況下,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作出更好的決策。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作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因此,在分析任何一項政策時,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激勵發生作用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它將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2、曼昆《經濟學原理》中的消費思想
一、關於消費、儲蓄和經濟增長的關系
按照傳統的觀點, 儲蓄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消費和儲蓄, 從而和生產又是一對矛盾, 要想經濟高速增長, 就不得不壓低現期消費,增加儲蓄。許多人在講到儲蓄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時,往往以日本為例來論證這一觀點。日本的儲蓄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許多人認為, 日本的高增長是因為它的高儲蓄帶來的,因此,「一個落後國家要想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就要像日本那樣實行高儲蓄的政策」,成為一時的熱門話題。曼昆在《經濟學原理》的「經濟增長與公共政策」一節中, 對儲蓄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深刻的論述。
二、關於人力資本投資和教育消費
現代社會的發展, 主要已不是依靠物質資本,而是依靠人力資本。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中,十分強調人力資本的作用, 認為在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本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三、關於社會公平和擴大消費需求
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指出, 看不見的手並沒有保證每個人都有充足的食品, 體面的衣服和充分的醫療保健。許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稅和福利制度) 的目標就是要實現更平等的經濟福利分配。
四、關於消費環境和經濟福利
Ⅳ 經濟學原理的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將人類文明實踐的共同結晶——西方經濟學中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核心內容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色相結合,研究市場機制的運行規律和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及二者的有機結合,以解決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問題。
全書內容充實,文字簡練,通俗易懂,可作為經濟學專業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作為經濟工作者和自學者了解和學習經濟學的參考書。
Ⅳ 《經濟學原理》 (曼昆)的介紹
本書特色這本書的特色首先在於簡明性。曼昆在寫這本書時依據的原則專是:「寫作最重要的是簡單明了屬,而不是事無巨細包羅萬象,讀者的時間是稀缺資源。」這也就體現了經濟學本身的「經濟」二字。第二個特色是趣味性。曼昆通過日常生活中人們熟悉的事例、故事經歷、政策分析、新聞摘錄這些素材來介紹經濟學,這就讓讀者在有趣的閱讀中輕松地了解 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經濟學的趣味化是許多經濟學家追求的目標,曼昆是成功者,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影響遠遠超出學術界的原因。書目結構全書總共34章,前23章是微觀部分,後11章是宏觀部分,該書第一章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以此作為全書的中心。在全書中,曼昆盡可能地經常回到應用與政策方面的問題上,大多數的章節也包括了如何應用經濟學原理的案例研究。
Ⅵ 經濟學原理的介紹
本書以建立學生的經濟學原理基礎知識為目標,將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專部分為微觀經濟學理論,包括市場屬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理論、市場結構理論、分配理論、政府微觀經濟政策;第二部分為宏觀經濟學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凱恩斯兩部門國民收入決定理論、貨幣市場、失業與通貨膨脹、開放經濟理論、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全書突出了經濟學原理的基礎性和應用性。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經濟學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從業者和研究人員的參考用書。
Ⅶ 《經濟學原理》有怎樣的內容
《經濟學原抄理》全書共襲分為六篇。第一篇為「導言」,主要闡述經濟學的定義、研究對象、范圍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思想。馬歇爾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是研究個人在社會活動中與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關的那一部分。經濟學在研究社會財富和經濟現象的同時,也對人本身進行研究。
Ⅷ 請介紹一些基本的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
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的取捨)
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這個東西叫機會成本,就比如一個人只有一元錢,只能買一個包子或一個餅子,如果他買餅子就得放棄包子,這個包子就是機會成本)
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比如,一輛車能做五個人,10元一張票。而發車時間要到了,僅坐了四個人,這時,有個人給八元坐車。這時司機就得考慮一下邊際問題,讓這個人坐車也是跑一次,也消耗跑一次的汽油,不讓坐也是消耗一樣的東西,一個理性的司機就會讓這個人坐)
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比如世上只有蘋果和梨兩種水果,當蘋果的價格上升,人們就少吃蘋果,多吃梨。這就是對激勵作出的反應)
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有貿易就有競爭,這種競爭能使生產者生產更好的物品,而這些更好的物品就能帶給購買著更好的效益,這樣循環就使每個人的狀況更好)
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就像一個無形的手,隨著需求的變化調節供給)
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當市場調節失靈時,比如污染物排放問題,就需要政府的干預如收費來調節)
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用不同家庭的的例子:高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比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要告。國家也是如此,一個國家的收入越高,就會有更多的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
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貨幣發行過多,就會是貨幣貶值,本來一百元能買到的襯衫現在要一百五十元,這樣就引起了通貨膨脹,現在的150元相當於過去的100元,物價相對上升了)
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交替關系 (假如此時正是通貨膨脹時期,而政府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會減少貨幣的發行量,而這個政策並不能使物價馬上下降,至少需要幾年時間。而政府減少貨幣發行使人們支出數量減少了,銷售量減少有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對價格的變動作出完全調整之前貨幣量減少就會引起短暫失業) 好累啊!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