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圖】經濟學反應供求關系的坐標圖(Quantity-Price),應該怎麼分析
高一的學生?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相當的impressive啊。我大一的某些學生都不願意去鑽研這些知識。
字母的意識就是你所說的那些。
如果要看經濟學的書的話,要看主流的經濟學教材。不要看國內一些非學者編撰的所謂經濟學書籍。裡面的錯誤、誤導很多。
這兩張圖只能說明一個經濟現象,還夠不上經濟學原理的程度。一般而言,當需求增加的話,也就是人們渴望買更多的東西,這時候物以稀為貴,所以價格一定會提高,同時廠商們也很happy的提供更多的商品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對比兩個圖,你能發現,原來的D0曲線,現在移動到了D1的位置。需求曲線外移(其實是向右移動),意味著需求的整體水平上升。供給曲線沒變化,所以供給的整體狀態沒有質變,變化的只是原來的均衡點,E0,沿著供給曲線移動到了E1. 新的E1在坐標軸對應的價格(P)和數量(Q)都比E0高,原因我在4里講了。需求曲線外移,供給曲線不變,會帶來商品價格和數量的同步提高。
Ⅱ 關於微觀經濟學里的市場與供求
3、這里四種變化來情況應該是與供自需平衡下的市場價格(均衡價格或平衡價格)、數量(產品數量)進行的比較。
A、除非供給和需求按照平衡市場下的供需數量同比例增加,否則價格相比於原價格,或增加或減少,是不確定的。因為供需都增加了,所以產品的供應數量也增加了。
B、供給小於需求,會使均衡價格上升。如果數量是指供給量,同時也指需求量的話,因為一個減少,一個增加,確實不能籠統地確定。
C、供大於需,相比於均衡價格,價格下降是必然。
D、與A類似,同樣要看二者減少的比例是否一致,否則價格就是不確定的。因為二者都減少,無論是產品數量還是需求數量,當然都減少了。
另外,我正好手頭上有這本書,如果以上憑記憶弄錯了,請告之具體頁數,再改正。我用的是第五版。
Ⅲ 在西方經濟學中需求的定義是什麼
經濟學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每個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需求可以分為單個需求和市場需求。
單個需求:指單個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
市場需求:指消費者全體對某種商品需求的總和。
(3)經濟學供求擴展閱讀:
影響需求量的因素
需求規律的含義:當影響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變時,商品的需求量隨著商品價格的上升而減少,隨著商品價格下降而增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需求規律。只有向右下傾斜的需求曲線才符合需求定理。而吉芬商品與需求定理在邏輯上是不能並存的。
1、商品本身價格。(一般而言,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成反方向變動,即價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則反是。)
2、替代品的價格。當所謂替代品是指使用價值相近,可以互相替代來滿足人們同一需要的商品,比如煤氣和電力等。一般來說,相互替代商品之間某一種商品的價格提高,消費者就會把其需求轉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從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減少,反之亦然。
3、互補品的價格。所謂互補品是指使用價值上必須互相補充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比如汽車和汽油、家用電器和電等。在互補商品之間,其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需求量降低,會引起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隨之降低。
4、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當消費者的收入提高時,會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則反是,劣等品除外。
5、消費者的偏好。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相反偏好程度減弱,需求量就會減少。
6、消費者的預期(對未來商品的價格以及對自己未來收入的預期)。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即將上升時,社會增加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量,因為理性的人會在價格上升以前購買產品。反之,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預期需求量。同樣的,當消費者預期未來的收入將上升時,將增加對商品的現期需求,反之則會減少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
7、消費者規模。 當消費者的數量增加時,需求隨之增加,反之則少。
Ⅳ 從經濟學領域解釋名詞「供求」「供給」 有什麼不同 ,與消費是什麼關系
供求包括供給和需求,而供給只有一層意思.供給是消費的前提,沒有供給,人們即使有消費慾望也無法消費,供給也是消費的動力.消費是供求市場的直接體現
Ⅳ 經濟學中的供求關系
現在所學的經濟學都是將市場上所有不確定因素去除 都是理想的也只有這樣才可以畫出來SD圖像 若是想用這個圖來判斷一個物品的價值估計不是很准
Ⅵ 微觀經濟學 供給 需求 供求
為什麼來C和D是錯的?因為:針自對答案C: 對糧農補貼後,產生的結果是肯定的,即糧農絕對受益了。 針對答案D:糧農受益的同時,消費者不可能受損。因為補貼後有利於維持比較低的最終銷售價格,消費者也會受益。
Ⅶ 西方經濟學中的供求和供求量有什麼區別,怎麼理解
需求量的變動: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本身價格變動所引起的消費者購買量的變動。僅內僅由價格引容起的是需求量的變化,也即是同一需求曲線上的點的位移。
需求的變動:商品本身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消費者購買量的變動。需求的變化是整個需求表的變化,是需求曲線的移動。這是由價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變動。
供給同理
Ⅷ 供求量在經濟學中是什麼意思
供與需,是經濟的學面,最好是供等於需,這是想像,難。
供求,有量,量大會降低了成本,
若需面不讓量出,是不會生產的。
Ⅸ 求一篇用經濟學供求均衡理論分析生活中的某種經濟現象的論文
用均衡原理來描述谷賤傷農
現代經濟學已經發展到了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次,分析方式也已經由最初的定性分析過度到定量分析。初學《宏微觀經濟學》教程,密密麻麻的數學模型和推導讓我這樣的初學經濟學的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其實經濟學來自生活,經濟學的原理滲透了日常生活、生產的每個角落,經濟學原理能夠在生活中廣泛地運用。人類的每一種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經濟學的法則。比如商品的價格問題,就和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企業生產成本、盈利問題緊密相關。
價格的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大,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小;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小,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大。而「谷賤傷農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說法,它描述的是這么一種經濟現象: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卻反而減少了。這種似乎難以理解的現象,可以用彈性原理加以解釋。」
彈性理論正是要說明價格的變動比率和需求量的變動比率之間的關系。需求價格彈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對企業來說是銷售量)變動率與其價格變動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的靈敏程度。需求量變動率與價格變動率的比值就是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即
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價格變動的比率
即需求價格彈性的計算公式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當價格上升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減少的百分數,或者當價格下降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數。當│Ed │<1時,稱需求是缺乏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小於價格變動的幅度;當│Ed │>1時,稱需求是富有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大於價格變動的幅度。
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時,它的需求彈性的大小與價格變動所引起總收益的變動情況是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總收益等於價格乘銷售量,價格的變動引起了需求量的變動,從而就引起了銷售量的變動。不同商品的需求彈性是不同的,所以價格變動引起的銷售量的變動是不同的,總收益的變動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則當該商品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於價格下降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增加;當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減少的幅度大於價格上升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減少。例如:某種商品的價格每公斤2元,銷售量為1000公斤,該種商品需求彈性系數為2.5。如果該商品降價至每公斤1.8元,總收益情況如何變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設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為X。
則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價格下降後銷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總收益情況: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價後商品的總收益增加了250元。這就是富有彈性的商品「薄利多銷」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則情況相反。如香煙的需求曲線缺乏彈性,因為上了癮的煙客不會在乎價格的高低,所以價格的高低對香煙需求量的影響較小。再如:中國有句古語叫「谷賤傷農」,意思是豐收了,由於糧價的下跌,農民的收入減少。其原因就在於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價格彈性小。也就是說,人們不因為糧食便宜而多吃糧食,由於豐收了而造成糧價下跌,並不會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從而總收益減少,農民蒙受損失。不僅如此,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彈性也小,也就是說,人們收入提高了並不因此而增加糧食的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時期出現把糧食和農產品毀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於糧食這種產品的需求缺乏彈性,降價不會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會減少總收益,所以資本家把這些農產品毀掉反而會減少損失。
相信隨著學習的深入,將會學習到更多類似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應用了的經濟學規律,並且我們可以應用這些規律解析其中的深層原因
Ⅹ 經濟學供求關系圖中的字母代表什麼意思
p(price)是價格,q(quantity)是商品數量,S表示供給量,D表示需求量,E表示供需平衡點,有時也用x表示商品X的數量,而用△x表示商品x數量的變化量。既△q表示商品數量的變化量。TP,AP,MP分別表示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等。U一般用來表示效用,加下標為了區分不同商品的效用或同一種商品不同數量帶來的效用。經濟中的符號很多都是根據英文含義來的,都有一定的意義,建議你不妨找一本書後附有對照表的書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