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福利社會

經濟學福利社會

發布時間:2020-12-11 03:18:37

⑴ 福利經濟學在當代社會的發展主要有哪些表現

福利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的。

福利經濟學是以「完全競爭」的形式出現的標榜研究福利或最大化原則的為壟斷資本獲取最大利潤辯護的一種經濟理論。無論是主張既要經濟效率又要公平分配的福利經濟學家,

也無論是強調經濟效率而不討論公平分配的福利經濟學家,都只是藉助純粹形式主義的分析來為西方國家的經濟現狀進行辯解,

並企圖為壟斷組織利用國家制定有利於自己的「福利國家」政策、價格和產量政策以及對外貿易政策出謀獻策。

⑵ 經濟學中的市場福利是什麼意思


西方經濟學中的市場福利,涉及到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西方經濟學家著重對福利經濟學的以下領域進行了討論:外部經濟理論,次優理論,相對福利學說,公平和效率交替學說,宏觀福利理論。這些「新」理論一方面企圖說明,現代西方國家可以通過政府幹預調節價格和產量,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企圖說明,現代西方國家的分配製度雖不合理,但是如果加以改變,則可能更不合理,一切人為的改善分配狀況和增進福利的措施都是無效的。

在計劃經濟時期,社會福利都是由政府或集體供應。在農村的各種社會福利是由公社供應,如醫療、職業與養老等。在城市內則由國營企業保證職工固定的工作,供給他們醫療服務和退休後的生活費用。

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以後,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公社的組織解散了,赤腳醫生從事私人營業,農民失去了醫療服務和老年的生活保障。有人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後人民生活最大的損失是農民失去醫療的供應。城市內的國營企業獲得自主權後,工人的鐵飯碗被打破,有些工人失業,需要自己找工作。

市場經濟開始建立後,政府一方面深化經濟改革,建立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另一方面開始建立重要的社會福利項目,包括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農村醫療制度和年企業職工的醫療保險等。

關於福利的范圍,如果福利是由私營企業供應的,福利的種類和價格便會像其他消費品一樣由市場決定。如果是由政府供應的,政府在決定福利范圍時可用各種方式徵求人民的意見,還應讓私營企業參加供應以獲知社會的需要。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醫療、養老和失業的費用及相關的保險經費大部分由個人和家庭負擔。如果政府決定承擔這些社會福利,也應讓私營企業同時參與,以增加供應的競爭與效率。各種社會福利可由政府與私營企業同時供應,以擴大福利的范圍和提高福利的質量。

如果社會福利是由私營企業供應的,所需的費用便是福利的價值,有如一般貨物的價值由市場決定。如果是由政府供應的,政府同時需要決定福利的范圍和支付福利費用的方案。這是政府決定收支問題之一。還有很多其他項目也需要政府決定它的供應與經費來源,包括基礎設施。有些基礎設施,政府也可以讓私營企業承包,從香港到廣州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就是由私營企業建造的。

⑶ 經濟學中社會福利是如何解釋的

就是效用水平
效用函數抄曲線就是經濟學對福利的量化
經濟學認為國家經濟增長和福利呈正相關,但是實際上兩者的關聯性並不強。因為沒有人是理性人,而且心理學上的福利和經濟學上的福利不一樣,而實際中人們對福利的理解更傾向於心理學上的判斷標准。

⑷ 跪求解答此微觀經濟學課本問題!關於社會福利與消費者剩餘

這不是復一個有效的分配系統,並制未最大化總體福利。

這其實是設置了一個價格限制(priceceiling或pricefloor)。我們假設,如果按照「出價高者得之」的市場化原則來處理超級杯大賽的門票分配,也就是按照價格從高到低,進行拍賣,那麼最後一張票價就是「市場出清」價格,也就是均衡價格。不妨假設這個門票價格是100美元。

而設定的規定價格,幾乎不可能恰好准確地猜中這個市場出清價格(因為事前不知道市場出清價格是多少),不是過高,就是過低。而為了保證門票能盡可能賣出去,這個價格往往定得過低。不妨假設定價低於100美元,為90美元。這時來看相應的供需曲線情況(參見附圖)

如圖所示,由於存在固定的價格限制,無謂損失(deadweightloss)就出現了,售票者的生產者剩餘會下降,而粉絲們的消費者剩餘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下降,但是,生產者剩餘的下降一定高於消費者剩餘的上升。這就產生了社會總福利的損失。因此,這種「限價+抽簽」的方式不是一個有效的分配系統,並未最大化總體福利。

⑸ 經濟學,征稅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

征稅使市場規模縮小,扭曲了市場,導致無謂損失,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狀況變壞,政府的狀況變好,但消費者和生產者福利變壞得比政府得到的福利多,社會總福利減少
一、如果企業的經濟活動不具有外部性,對企業的生產或銷售征稅會引起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減少,兩個減少量之和大於政府的征稅額,即引起社會福利的凈損失。 二、如果企業的經濟活動具有外部經濟性,為鼓勵企業生產而給予免稅,可以增加消費...
在一般情況下 無論是向誰征稅,結果都一樣,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承擔,承擔的多少取決於雙方的彈性。比如在供給完全彈性的情況下,稅收全部由消費者承擔,在需求完全彈性,則有生產者全部承擔。 不過對廠家和征稅和對消費者征稅導致的均衡價格變...
沒有關稅前,s和d兩條線相交的點就是國內價格也就是原國際價格,加了出口稅後,國際價格=國內價格+出口稅。 就是說這條國際價格線就是你想找的那條線。 出口稅如何影響國內消費者的福利、國內生產者的福利以及政府收入? 因為出口稅,國際消費者...
的確征稅在大部分情況下是由廠商和消費者共同負擔 只有極少數情況是由一方負擔 這都取決於彈性 即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 你說的應該是價格稅 此時需求供給曲線中供給曲線左移(橫軸是Y 縱軸是P) 這時候價格升高 均衡產量下降 但是價格升高的幅度並...
 以宏觀經濟學原理分析稅收政策對普通消費者的影響 (原創並首發於天涯經濟論壇) 按:本文僅以曼昆《宏觀經濟學原理(第三版)》(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 N. Gregory Mankiw)中有關稅收歸屬(Tax Incidence)和彈性...
微觀經濟學中稅收對均衡價格的影響的理解: 在市場價格既定的情況下,對買者征稅時,因為買者比原來多支出,此時,一些邊際買者就會選擇退出市常 需求量減少,需求曲線向左移動。而此時供給並沒有因為需求量的變動而相應的調整(這也就是市場盲目...
這不是一個有效的分配系統,並未最大化總體福利。 這其實是設置了一個價格限制(price ceiling或 price floor )。我們假設,如果按照「出價高者得之」的市場化原則來處理超級杯大賽的門票分配,也就是按照價格從高到低,進行拍賣,那麼最後一張票...
經濟學十大原理- -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經濟學原理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的許多方面,它可以幫助你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可以使你更精明地參與經濟,無論你今後身處何方,你都會為學習過經濟學而感到欣慰。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
從納稅人角度看,生產者是有些情況下市納稅人,有些情況下市負稅人,消費者是負稅人,納稅人是直接向稅務機關繳納稅款的人,負稅人是實際負擔稅款的人,如果納稅人能夠通過一定途徑吧稅款轉嫁或轉移出去,納稅人就不再是負稅人,否則納稅人同時...

⑹ 什麼是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理論分支,致力於把道德評價標准運用於經濟制度。它認為,實回際的社會經答濟目標是假設的,而不是由經濟分析所決定的。例如,從福利的觀點評價一種經濟制度的作用時,首要的社會目標可能是:個人選擇的最大自由、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每個人都能達到最適宜的生活水平,而這種生活水平決定於人們的愛好和抉擇並只受可利用的資源和技術方面的限制。福利經濟學通常認為,最好的答案是最大多數人的福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不是讓某個人或某個廠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潤。福利經濟學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需要這一領域。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條件下,只有競爭性的邊際成本定價才會使資源的分配使用達到最優狀況。只有在所消費的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替換率與這兩種商品在生產中的邊際變換率相等時,才有可能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對生產進行最優調整。

⑺ 社會保障的福利經濟學內涵是什麼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生存,保障勞動者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同時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進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國民生活質量。

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國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過一定的制度實現的。我們將由法律規定的、按照某種確定規則經常實施的社會保障政策和措施體系稱之為社會保障制度。由於各國的國情和歷史條件不同,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內容不盡一致。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為滿足社會成員的多層次需要,相應安排多層次的保障項目。

⑻ 從福利經濟學角度看,談談價格限制以及征稅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

一、如果企業的經濟活動不具有外部性,對企業的生產或銷售征稅會引起消費者剩回余和生產者剩餘的減答少,兩個減少量之和大於政府的征稅額,即引起社會福利的凈損失。二、如果企業的經濟活動具有外部經濟性,為鼓勵企業生產而給予免稅,可以增加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兩個增加量之和大於政府免稅額,即引起社會福利的凈增加。三、如果企業的經濟活動具有外部不經濟性,為限制企業生產而征稅,可以使企業的邊際私人成本等於邊際社會成本,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

⑼ 福利經濟學對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

一、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調節作用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平抑經濟波動。當經濟發生危機時,職工的失業率就會上升,個人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這時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對失業職工經濟上給予補助,有助於提高社會購買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復甦;當經濟發展高漲時,職工失業率下降,不僅個人收入增加,社會購買力增強,而且社會保障支出相應縮減,基金規模增大,能夠減少社會總需求的膨脹,使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平衡。因此,社會保障以支出為手段,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有效抑制經濟過熱或過冷現象,促進和保持國民經濟良性發展。二是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基金長期積累,在保證基金安全的情況下,實行多渠道投資營運,不僅能使基金保值增值,而且有助於資本市場的繁榮。三是社會保障把每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特別是在勞動者喪失勞動能力、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給予資助,在維持其基本生活的同時,還通過生育保險、撫育子女和教育津貼等形式,對勞動力再生產給予資助,以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素質,適應市場用人需求。因此,國家通過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社會保障措施,不僅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達到熨平經濟周期的目的,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二、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通常情況下,我們稱社會保障制度為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1.化解市場經濟中的人生風險人的一生會遇到各種風險,如生、老、病、死、失業、傷殘和意外傷害等等,這些風險有的是我們一生不可避免要經歷的或必須面對的,有的是不可預測的。這些風險對個人是一種困難或災難,如果集中到社會上,則會成為諸多的社會問題,長期積累則可能引起社會矛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人們遇到的風險、遭遇的困難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矛盾可以起到化解作用。2.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社會保障是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基本生活。一般來說,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貧困低保等制度的建立,使廣大老百姓在年老或發生困難時能獲得救助,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減少或降低了承擔各種意外、疾病帶來的經濟壓力和養老壓力,消除後顧之憂、危難之憂,民心相對穩定,社會也就比較穩定。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民能有飯吃,生活有保障,不至於因為生計鋌而走險,危害社會,則天下安定。3.推動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以濱海縣在本世紀初全面實施企業改制為例。當時,全縣有200多家企業申請破產,導致3萬多名職工下崗失業,2萬多名退休人員拿不到養老金,長期積存的社會矛盾激化,曾有六七百名職工集體上訪,圍堵了縣域境內的204國道,使企業改制舉步維艱。縣委縣政府加大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法規,並多方籌集資金,將下崗失業職工全部納入失業保險,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2005年又將所有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納入醫療保險,解決了職工的後顧之憂,使企業改制順利進行。可以說,如果沒有社會保障,我縣的企業改制是無法進行的,企業退休人員的生活沒有保障,必然激化社會矛盾。因此,實行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是推進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可以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三、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消費需求消費是整個經濟鏈條上最後一個環節。有經濟學家研究表明,投資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2%,而消費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8%,是投資的4倍。因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助於提高民眾的收入,增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了社會購買力。因為,低收入人群是公共消費的主體,對低收入人群實施救助,改善他們的收入狀況,可以提高他們的生活消費,擴大公共消費,以致拉動經濟增長。二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適當提高社會保險支付標准,發揮其拉動消費的作用。正常情況下,社會保障支出規模取決於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和支付標准。根據大數法則,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增加社會保障基金積累,不僅增強社會保障抗風險能力,而且能適當提高支付標准,使之與當地經濟發展、收入增長、消費水平、財政能力、物價水平等相適應,使保障對象的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提高,可以增強他們的消費信心,提高購買力,促進消費需求。三是政府增加財政投入,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增強群眾的消費信心。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政府應根據經濟增長速度,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投入,適當提高社會保險項目的支出標准,增加群眾收入,滿足其消費需求。比如,我國已連續十一年提高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發放標准,縮小了企業退休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收入差距,對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四、促進再就業失業保險制度不僅保障失業職工的基本生活,而且對再就業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一是預防失業,有效化解市場經濟條件下引發的階段性風險。近年來,隨著失業保險基金積累較多,一些地方政府不僅對征繳費率進行調整,而且允許困難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緩繳失業保險費,或採取集中減征的法,幫助困難企業穩定就業崗位,還對困難企業實行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有效預防職工失業。二是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失業者再就業能力。隨著經濟和科技不斷發展,企業用工要求也在不斷上升,以致缺乏專業技能的失業人員再就業十分困難。而失業保險可以提供失業者免費培訓的機會,承擔了再教育成本,避免因失業者能力水平低下造成「就業障礙」,減少勞動力留滯,促進其盡快實現再就業。三是扶持鼓勵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運用失業保險基金對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支持,實行創業帶動就業崗位補貼、創業者社會保險補貼、小額貸款貼息、創業培訓補貼等,以此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於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從而實現收入分配公平。鑒於社會保障制度的這些功能和作用,我們應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為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社會公平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福利社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