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原理模擬題

經濟學原理模擬題

發布時間:2020-12-11 02:20:37

經濟學原理論述題

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的。 2.滿足慾望與需求需要資源。 3.資源可分為兩個層次:潛在資源與現實資源。 4.一定時期內資源是有限的,慾望是無窮的。 5.以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的財富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6.必須由市場來對有限的資源進行配置
2.1 影響需求的因素主要有那些? 1商品本身的價格 2相關商品的價格 3消費者對未來價格的預期 4家庭收入 5消費者偏好 6人口數量與人口結構 7政府的消費政策除上述因素之外$民族風俗*文化習慣*社會風尚*經濟開放程度等因素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需求 2.2 影響供給的因素主要有那些? 廠商對某種商品的供給數量也是由許多因素綜合作用決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該商品自身的價格.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生產成本.其他商品的價格.廠商對未來商品價格的預期.政府的經濟政策等除上述因素外,還有時間.氣候.廠商數目.經濟開放程度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供給 2.3 市場機制的作用是什麼? 價格調節者需求與供給,需求與供給反過來又影響著價格. 市場引導資源實現優化配置:人、物. 市場競爭提高經濟效率. 市場體系是一個高度分散的決策體系,但又整合著千千萬萬市場參與者的行為. 市場價格是一種相對價格。
3.1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商品的可替代性 2.商品用途的廣泛性 3.商品對消費者的重要程度 4.商品消費的支出在消費者預算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 5.所考察的消費者調節需求量的時間 3.2 價格變化,對不同彈性的商品銷售收益有何影響? 1.對於ed>1富有彈性的商品,減低價格會增加廠商的銷售收入,相反,提高價格會減少廠商的銷售收入,即廠商的銷售收入與商品的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動。 2.對於ed<1的缺乏彈性的商品,降低價格會使廠商的銷售收入減少,相反,提高價格會使廠商的銷售收入增加,即銷售收入與商品的價格成同方向變動。 3.對於ed=1的單位彈性的商品,降低價格或提高價格對廠商的銷售收入都沒有影響。

4.1 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差別?相同點:。 兩者都是研究消費者行為的一種理論。後者是前者的補充和完善,兩者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邊際效用分析法,後者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不同點用論用的誕生時間比序數效用論要早序數效用論是在技術效用論解釋的基礎上而發展形成的基數效用論分析者把效用看成是可以相加,相互計算的基數衡量序數效用論分析者認為效用是不可以按照基數進行加,計算的,只有次序的比較基數效用論分析者使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來分析消費者效用水平的,得到消費者均衡實現的條件,進而分析出來了消費者的個人消費需求曲線,而序數效用論分析者使用無差異曲線及預算線,進而分析出來了消費者均衡實現的條件,推導出了價格-消費曲線,從價格消費曲線再進一步的總結出來了消費者個人需求曲線 4.2 消費者均衡的經濟含義是什麼?答:消費者均衡是指消費者在收入和商品價格既定的條件下作出實現效用最大化的消費選擇。

5.1 在一種要素可變時,產量如何隨該要素使用量變化而變化?答: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當把一種可變的生產要素投入到一種或幾種不變的生產要素中時,最初這種生產要素的增加會使產量增加,當它的增加超過一定的限度時,增加的產量將要遞減,最終還會使產量絕對減少。 5.2 在兩種要素可變時,如何使用兩種要素使效率最佳?答:在成本與生產要素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應該使所購買的各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與價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單位貨幣無論購買何種生產要素都得到相等的邊際產量。 如果把等產量線與等成本線全合在一個圖上,那麼,等產量線必定與無數條等成本線中的一條相切於一點。在這個切點上,就實現了生產要素最適組合。
短期成本有哪幾種?它們的特點及相互關系有哪些?
答 : 固定成本
* 可變成本
* 短期成本
* 短期平均成本
* 短期邊際成本
特點:固定成本是在一定的生產經營能力下,不隨著產銷業務量的增減而變動的成本,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業務量的增加單位平均固定成本在降低.
可變成本隨著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
短期總成本是指廠商在短期內進行生產經營的開支
* 短期平均成本是短期內生產每一單位產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
* 短期邊際成本是指廠商在短期內每增加一單位產品生產所增加的總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是短期內生產每一單位產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分為平均固定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是由平均固定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決定的。當產量增加時,平均固定成本迅速下降,加之平均可變成本也在下降,因此短期平均成本迅速下降。以後,隨著平均固定成本越來越小,它在平均成本中也越來越不重要,這時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下降,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後,又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平均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表明隨著產量增加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變動規律。 短期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是:開始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減少,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邊際成本曲線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 由上述兩者的特點可以說明短期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的關系: 短期平均成本曲線與短期邊際成本曲線相交於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這一點稱為收支相抵點)。在這一點上,短期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左,短期邊際成本小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右,短期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
長期成本有哪幾種?它們的特點及相互關系有哪些?
LTC(長期總成本)即,"LTC曲線的斜率
必定要隨著產量的增加表現出先遞減達到拐點以後再遞增的特徵)
LAC(長期平均成本)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與短期平均成本相同。但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與短期平均成本曲線也有區別,這就在於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無論在下降時還是上升時都比較平坦,這說明在長期中平均成本無論是減少還是增加都變動較慢。這是由於在長期中全部生產要素可以隨時調整,從規模收益遞增到規模收益遞減有一個較長的規模收益不變階段,而在短期中,規模收益不變階段很短,甚至沒有。
LMC(長期邊際成本)也是一條先下降後上升的U形的曲線。但比短期邊際成本曲線平坦。
長期編輯成本LMC曲線可以有長期總成本LTC曲線得到。LMC=dLTC/dQ,只要吧每個產量水平上的LTC曲線的斜率值描繪在產量和成本的平面坐標軸中,便可得到長期邊際成本LMC曲線。
LAC曲線再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作用下呈現降後升的U形,這就使得LMC曲線必然先升後降的U形,並且兩條曲線相交於LAC曲線的最低點。
希望採納

Ⅱ 經濟學原理論述題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過實施擴張性或收縮性政策,來調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二者既各有側重,又緊密聯系,必須准確把握和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根據實際情況協調而靈活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保證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一、財政向銀行發放國債規模的大小是調整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在當今社會,一國貨幣總量指的是以貨幣單位表示的社會貨幣購買力總額,主要包括現金(或現鈔)和銀行存款(「存款貨幣」),其中,銀行存款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而現金所佔比重則很小。因此,所謂貨幣投放,絕不僅指現鈔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貨幣的投放。目前一國貨幣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銀行購入發鈔儲備黃金(或其它儲備物資);2、央行購買儲備外匯;3、央行購買國債或給予政府(財政)透支;4、央行向各類貸款銀行發放貸款,或者買入貸款銀行持有的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券等,並通過貸款銀行向社會發放貸款;5、貸款銀行吸收存款後,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證金或保持一定的備付金存款外,向社會發放貸款,並形成貸款投放的乘數效應;6、央行外的各類銀行購買國債、企業債券以及外匯等。另外,從整個國家貨幣購買力總額看,境外資金流入和本國貨幣流出境內也會影響社會貨幣總量(這要進行凈流入或凈流出量的具體分析)。
我國目前貨幣投放最具有調節餘地的渠道,一是銀行貸款,這也是貨幣投放最主要的一條渠道;二是各類銀行購買國債並通過財政開支向社會投放貨幣。其它渠道投放貨幣的伸縮餘地都是有限的。這里,財政增加向銀行發放國債,就意味著銀行增加貨幣投放(因而也會形成財政投放的乘數效應);財政兌付向銀行發放的國債,就意味著銀行減少貨幣投放(增加貨幣回籠)。也就是說,財政收支不僅也體現為社會貨幣的收付,體現為社會貨幣的再分配,而且財政向銀行發放國債規模的大小就是調整貨幣供應總量的重要渠道。這也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緊密相關的重要表現。
二、運用兩種渠道,有效調節貨幣供應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
一般來講,社會貨幣總量就是以貨幣表示的社會購買力總額,即社會總需求,但從某一時間段看,社會貨幣總額中總會有一部分脫離社會生產流通領域而沉澱下來,並不形成當期實際的購買力。因此,社會貨幣總量又可以劃分為「流通貨幣量」和「沉澱貨幣量」兩部分。真正影響一定時期社會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會貨幣總量,而主要是流通貨幣量。當然,流通貨幣量的變動與貨幣總量的變動是有密切關系的。
從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社會貨幣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的調節作用看,二者又有明顯的差別,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從貨幣政策調控的基本對象----銀行貸款投放貨幣的情況看,貸款投放形成的資金屬於債務資金,一般有規定的貸款期限,到期要還本付息,貸款利息就是貸款資金的價格或成本。因此,貸款投放更像是資金的買賣行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實際投放多少,取決於買賣雙方的意願和銀行信貸資金的規模,而並非是無條件的。其中,銀行可以通過降低貸款利率和貸款條件來增加貸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對貸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別是在一個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識和約束的社會更是如此;而不計成本、不顧風險地濫放貸款也是不符合銀行經營原則和監管要求的,是要嚴格控制的。銀行貸款的增長從根本上講,決定於借款人對未來收入或投資回報的預期和信心。在面臨貸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貨緊縮壓力的情況下,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來刺激貨幣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會貸款需求旺盛,流通貨幣量增大,面臨通貨膨脹壓力的情況下,銀行作為貨幣供應者,在控制貨幣投放方面的作用卻會遠遠大於其在擴大貨幣投放方面的作用。另外,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社會存款意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調整沉澱貨幣量和流通貨幣量的比例,但社會存款意向同樣受多種因素影響,特別是還受到未來收支預期變動的影響,單純的利率調整對存款的調節作用也是有限的。
從財政政策對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的影響來看,在社會存款意願強烈,投資和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發行國債吸收一部分社會沉澱貨幣(包括銀行沉澱資金),並通過財政開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調節當期沉澱貨幣量與流通貨幣量的比例,並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帶動民間投資,改善社會收支預期,增強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從而刺激社會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但發行國債是國家對社會的負債,是要歸還的,因此,必須保證國債投資的質量和效益,並要避免因增加財政投資而產生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國債發放的總量必須控制在財政可以承受的范圍以內,避免造成嚴重的財政危機。同時,還必須看到,財政投資是一種權益性投資,它代表著對被投資企業或項目的所有權,因而享有對被投資企業和項目的管理、分紅和處置的權力,但卻沒有要求其歸還投資的權力。這就意味著財政擴大投資後,一旦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需要控制貨幣投放時,要收回投資是相當困難的,對一些投資期限較長的項目,如果匆忙停止後續投資,還可能造成重大損失。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不僅在不同情況下對調節貨幣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的影響不同,而且銀行貸款與財政投資的性質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確認識和准確把握二者的本質特徵和根本區別,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職能作用,而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我國曾實行過「撥改貸」,將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撥款(投資)改為統一由銀行貸款解決,這盡管為解決一定時期的特殊問題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卻帶來了新的影響深遠的問題:企業資本金嚴重缺乏,財務負擔沉重;將由財政解決的撥款改為銀行貸款解決,使銀行失去了貸款控制的標准和自主性,銀行成為財政和計委的出納;銀行貸款代替撥款,使企業獲得貸款不還的理由(投資是不存在歸還問題的),因而造成對國有銀行嚴重的貸款不還的企業誠信問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吸取教訓的。
應該強調,財政政策是國家意圖的體現,盡管政策制定的內部時滯可能比較長,但一經確定,其實施帶有強制性,外部時滯卻非常短。而貨幣政策則主要依靠調整存貸款利率、存款准備金率、票據再貼現利率和再貸款利率等,間接地調整民間存貸款意向和銀行貸款意向等,經過多道環節的傳導才能產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時滯是比較長的。為推動市場機制不斷健全,國家對社會資金供求的調節應盡可能避免行政干預,而應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加以引導,在這種情況下,當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時,財政政策就應該發揮其應有的帶動作用。同時,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不僅是財政政策調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為中央銀行發展債券市場開展貨幣公開市場操作提供必要條件,增強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可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必須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脫。
三、對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調控的把握標准
貨幣總量或社會總需求的調節是非常復雜的事情,要准確把握調節的方向和尺度是很難的,但又是必須加以明確的關鍵問題。
我們知道,調節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國民經濟適度穩定增長,保持物價的相對穩定,從而保證最大程度的勞動就業、社會穩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等。據此我們可以肯定,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增長率的確定主要取決於國民經濟(一般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的增長目標和居民消費物價總指數的變動目標。保持多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或浮動范圍,消費物價總指數的波動控制在多大的范圍之內,需要作為重要的國民經濟計劃指標予以研究並報全國人大核定。這兩大指標確定後,即可據以確定貨幣供應量的控制目標。
由於貨幣投放或回籠對GDP的影響具有滯後性,所以貨幣量目標增長率還受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相關函數(簡稱「關系函數」)的影響。這一關系函數的准確確定,對准確把握貨幣供應量控制目標至關重要。為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避免貨幣流通量的大起大落,「關系函數」可按照前三年(或適當時段)貨幣總量(近似地以M2表示)和流通貨幣量(近似地以M1表示)的增長率與同期GDP增長率比值的平均數來分別確定M2和M1的關系函數。在此基礎上,再將目標實施過程中發現的重大事項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作為「調整項」考慮進去,即可確定M2和M1的目標增長率。計算公式為:M2目標增長率=GDP目標增長率×M2關系函數±物價目標變動率±調整項M1目標增長率=GDP目標增長率×M1關系函數±物價目標變動率±調整項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如果M2和M1實際增長率與目標增長率發生較大偏差(如相差3個百分點以上),GDP或物價總指數的實際變動率與目標發生較大偏離(如低於最低目標值或高於最高目標值0.5個百分點以上),就應該適當進行反向調整。這樣,貨幣增長的調節方向和目標就比較明確了。
確定了貨幣增長的調節方向和目標後,就要相應調整和協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確保貨幣增長調控目標的實現。
總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調節重點和手段,有著不同的調節影響和作用范圍,又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必須正確認識和准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二者應有的積極作用。

Ⅲ 經濟學原理題

朋友很高興為你這個原理的話一般特別難的不學專業的很高興為你解答,希望能幫助到你這個的話,一定要學習專業。

Ⅳ 求經濟學原理考試試題 答案

問題一:看教材貨幣政策那一節就有,如果是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就可以用貨幣政策,提高再貼現率,提高銀行准備金率,減少貨幣供給,進行公開市場業務----央行減少對政府證券的購買.如果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則使用貨幣政策的效果很小.
經濟蕭條時,要多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最典型的情況就是LM曲線為水平狀的凱恩斯情況,此時,用積極的貨幣政策不能改變LM曲線的位置,只有積極的財政政策才能使IS曲線右移,從而是產出增加.
問題二在總供給-總需求模型那一章當中,凱恩斯主張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的直線,古典學派主張它是一條垂直線,前者研究的是蕭條經濟下貨幣工資和價格均為剛性的情況,所以AS曲線為水平狀,而後者則認為,貨幣工資和價格能夠迅速或立即調整,所以AS曲線為垂直狀

Ⅳ 曼昆經濟學原理的復習題答案.

哪一個版本的,都不說清楚~~~

Ⅵ 求經濟學原理的考試題目

http://wenku..com/view/c3be2729bd64783e09122b19.html
真題

一、名詞解釋(每題2分,共6題,12分)
1. 交易成本
2. 科斯定理
3. GDP平減指數
4. 結構性失業
5. 皮鞋成本
6. 效率工資
二、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20題,20分)
1、下列不會引起牛排需求發生變化的情況是( C ):
A.醫生說多吃牛肉有損健康
B.牛的飼養者宣傳牛排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C.牛排價格從每千克3美元上升到每千克3.5美元
D.漢堡包價格從每千克2美元跌到每千克1.5美元
2、比薩和炸玉米餅是替代品。如果比薩價格上升,則( D ):
A.比薩的需求減少,炸玉米餅的需求增加
B.兩種商品的需求都減少
C.炸玉米餅的需求量增加,比薩的需求量減少
D.比薩的需求量減少,炸玉米餅的需求增加
3、長期供給彈性比短期供給彈性大是因為( D )
A.在長期,機器和建築物的存量可以調節
B.在長期,新企業可以進入,現存企業可以退出
C.在長期,顧客可以發現替代品
D.a和b都對
4、如果某一種商品的價格下跌10%,由此導致人們用於購買該商品的貨幣支出增加5%,則需求曲線在這一區域內的需求價格彈性為( A ):
A.富有彈性
B.完全無彈性
C.缺乏彈性,但不是完全無彈性
D.具有單位彈性
5、政府為了扶持農業,對農產品規定了高於其均衡價格的支持價格。政府為了維持支持價格,應該採取的相應措施是( C )
A.增加對農產品的稅收 B.實行農產品配給制
C.收購過剩的農產品 D.對農產品生產者予以補貼
6、當政府試圖處理負的外部性時,它的基本目標是( B ):
A. 消除社會成本
B. 激勵決策者考慮全部成本
C. 消除引起外部性的行為
D. 減少社會成本使之等於私人成本
7、科斯定理建議政府怎樣解決公共土地過度放牧問題?( B )
A. 政府應在牛肉上征稅
B. 政府應把牧地賣給私人所有者
C. 政府應大量補貼牛飼料
D. 政府應頒布規定,命令每個季度每英畝上多少母牛可以放牧
8、以下哪一種情況不是在為消除污染外部性的談判過程中各方引起的交易成本?( A )
A. 減少污染引起的成本
B. 由律師費用引起的成本
C. 實施協議引起的成本
D. 由受外部性影響的各方人數太多引起的成本
9、私人市場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原因為:( C )
A. 只有政府有必要的資源
B. 不可能判斷有效量
C. 消費者都想免費搭車而不付費
D. 私人企業不夠大
10.按百分比計算,如果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上升____價格上升的幅度,這意味著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將_____。( D )
A.超過,下降 B.低於,上升
C.低於,不變 D.超過,上升
11.下列哪一項不列入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 C )
A. 出口到國外的一批貨物
B. 經紀人為一座舊房買賣收取的一筆傭金
C. 政府給貧困家庭發放的一筆救濟金
D. 保險公司收到一筆家庭財產保險
12、以下哪一項描述了技術知識的增加?( A )
A.農民發現春天種植比秋天種植更好
B.農民又買了一輛拖拉機
C.農民又僱傭了一個日工
D.農民把他的孩子送到農學院,而且,孩子回來在農場工作
13、 當一國人均GDP極低時 ( C )
A.它註定要永遠窮下去
B.它必定是一個小國
C.由於「追求效應「,它有較迅速增長的潛力
D.資本增加對產量的影響微乎其微
14、 當通貨膨脹穩定而可預期時,以下哪一項成本不會發生?(D)
A.皮鞋成本
B.菜單成本
C.由於通貨膨脹引起的稅收扭曲的成本
D.任意的財富再分配
E.由於混亂和不方便引起的成本
15、 實際變數的例子是( B )
A.名義利率
B.工資價值與汽車價格的比率
C.玉米的價格。
D.美元工資
E.以上各項都不是實際變數
16、 如果實際利率是4%,通貨膨脹率是6%,而且,稅率是20%,稅後實際利率是多少?( B )
A.1%
B.2%
C.3%
D.4%
E.5%
17、 以下哪一項是自動穩定器?(C)
A. 軍事支出
B. 用於公立學校的支出
C. 失業津貼
D. 用於太空梭的支出
E. 所有以上各項都是自動穩定器
18、 以下哪一種關於長期總供給曲線的表述是正確的?長期總供給曲線( B )
A.當自然失業率下降時向左移動。
B.是垂直的,因為所有物價與工資等的變動並不影響產量
C.向右上方傾斜,因為價格預期和工資在長期中是固定的。
D.當政府提高最低工資時向右移動。
19、以下哪一個事件會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 C )
A.政府軍備支出增加
B.物價預期上升
C.石油價格下降
D.貨幣供給減少
E.以上各項都不是
20、在哪一種情況下工會會提高效率?(B)
A.它們把局內人的工資提高到競爭的均衡之上
B.在只有一個公司的小鎮上,抵消了大企業的市場勢力
C.減少了本地局外人的工資
D.用罷工威脅,但並沒有這樣做,因此,沒有失去工作時間
三、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10題,20分)
1、以下哪一種情況是潛在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的方法?(ABC )
A.拍賣污染許可證
B.賦予公民清新空氣的權利,以使企業必須購買污染權
C.規定企業可以排向空氣中的污染量
D.工廠國有化
2、以下哪些情況下存在負外部性( AD ):
A. 私人成本小於社會成本
B. 私人成本大於社會成本
C. 私人價值小於社會價值
D. 私人價值大於社會價值
3、如果一個市場是有效率的,那麼,( ABCD )
A. 市場把產品配置給了對它評價最大的買者。
B. 市場把買者配置給了能以最低成本生產物品的生產者。
C. 市場生產的量使消費者和生產者剩餘之和最大。
D. 需求量等於供給量。
4.以下哪些情況是共有資源的例子?( A,C )
A. 海洋中的魚
B. 基礎研究
C. 擁擠的不收費道路
D. 國防
5.由於下列那些原因,使得現行的GDP核算體系存在著一些不真實的問題 (ACD)
A. 農民生產糧食蔬菜為自己食用。
B. 百貨大樓每天發生的巨額交易。
C. 不法分子經常偷稅漏稅。
D. 大量無聊的音樂和電影給人們帶來的精神痛苦。
6.以下哪一種情況是企業會支付效率工資的原因的例子?(ABCD)
A. 在均衡工資時,工人往往離職去找更好的工作
B. 在均衡工資時,當老闆看不見時工人就睡覺,因為工人並不十分擔心被解僱
C. 在均衡工資時,只有素質最差的申請工作。
D. 在均衡工資時,公認負擔不起充分的營養,因此,在工作時由於能量不足而睡覺。
7.以下哪種政府政策能降低失業率?(ABC)
A. 減少失業津貼
B. 建立就業機構
C. 建立工人培訓計劃
D. 提高最低工資
8、解決共有地悲劇的辦法有( ABCD ):
A. 控制每個家庭羊群的數量
B. 對羊征稅把外部性內在化
C. 拍賣有限量的牧羊許可證
D. 土地私有化。
9. 以下哪一種關於經濟波動的表述是錯誤的?(ABC)
A.當產量高於自然產量率時存在衰退
B.蕭條是不嚴重的衰退
C.經濟波動之所以稱為「經濟周期」是因為,產量變動是有規律而且可預測的
D.可以用各種支出、收入和產量的衡量來衡量經濟波動,因為大多數宏觀經濟量往往同時波動。
10. 貨幣數量論得出的結論是,貨幣供給增加引起(BDE)
A. 貨幣流通速度同比例提高。
B. 物價同比例上升。
C. 實際產量同比例增加。
D. 貨幣流通速度大致不變。
E. 名義產量同比例增加。
四、是非判斷題(每題2分,共9題,18分)
1、庇古稅與其它稅一樣,扭曲了激勵,使資源配置背離社會最優。
答:錯。庇古稅通過提供適當的激勵,目的是改進資源配置的效率。
2、如果需求曲線比供給曲線陡直,徵收單位銷售稅的結果是使消費者負擔更大比例的稅收。
答:對。需求曲線比較缺乏彈性,稅收由較缺乏彈性的一方負擔更大比例的稅收。因此,消費者負擔更大比例的稅收。
3、薄利多銷的定價策略,就是以降價來增加需求量。這個策略可用於提高任何產品的銷售收入。
答:錯。這個策略可以用於提高需求富有彈性的產品的收入,但是改變價格會改變彈性,降低價格直到需求變得缺乏彈性為止。
4、高儲蓄最終會導致一個高的收入水平和高的經濟增長率。
答:錯。高儲蓄最初會導致一個高的經濟增長率,但由於收益遞減規律,最終只會導致一個高的收入水平,增長率卻會逐步放慢。
5、在短期和長期中,使貨幣市場供求保持平衡的變數是一致的。
答:錯。在短期中,價格水平不變,利率的調整使貨幣的供求平衡。在長期,實際利率不變,物價水平的調整使貨幣供求平衡。
6、既然某一種商品的市場供給規律告訴我們,該商品價格上升,供給量就會上升;那麼,當各種的最終產品價格都上升,那麼各種商品的供給量也都會上升。因此,從長期而言,對整個社會的最終商品進行加總,我們就可以得出價格總水平上升,社會總產量也會上升的規律。
答:錯。供給規律告訴我們,當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會導致它的供應量上升,是在假定其他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得出的,這樣這種商品的相對價格就上升了,會導致資源從其他商品的生產上轉入到這種商品的生產增加上。經濟中商品的整體生產要受到資本、勞動等資源的限制。當經濟中所有的物價同時上升時,商品的總供給量沒有變化。因此,長期的總供給線是垂直的。
五、問題與計算題(每題10分,共3題,30分)
1、假設兩條橋梁的需求函數分別如下:
橋梁A:
橋梁B:
其中, =橋梁A的交通量 =橋梁B的交通量
=橋梁A的 過橋費 =橋梁B的過橋費
=橋梁C的過橋費 Y=居民人均收入
現在,這兩條橋的過橋費分別為 =86和 =40,並且Y=12000, =55。問:
(1) 按目前的市場情況,請分別計算這兩條橋梁的需求價格彈性。為了增加總收入,公司應該怎樣改變橋梁A和B的過橋費?
(2) 根據以上的需求函數,這兩條橋梁與橋梁C之間分別是什麼關系?請詳細解釋。
(3) 如果居民人均收入增加,這兩條橋梁的交通量將會如何變化?請詳細解釋。
答案:
(1)按目前的情況,兩條橋梁的需求量分別為 ,
橋梁A的彈性:0.77
橋梁B的彈性:1.17
為了增加總收入,A公司應該提高過橋費,因為A公司的需求缺乏彈性,價格上升使總收入增加。B公司應該降低過橋費,因為B公司的需求富有彈性,價格下降使總收入增加。
(2)從兩條橋梁的需求函數可以看出,橋梁A與C是替代品,因為橋梁A的需求隨C的價格的下降而減少;橋梁B與C是互補品,因為橋梁B的需求隨C的價格的下降而增加。
(3)如果居民收入增加,從兩條橋梁的需求函數也可以看出,橋梁A的交通量減少,說明A是低檔物品;橋梁B的交通量增加,說明B是正常品。
2、請詳細說明為什麼短期總供給曲線向上傾斜?
答:
(1)錯覺理論: 供給減少
(2)黏性工資理論:
(3)黏性價格理論: 根據預期價格水平所制定的價格無法全部調整(由於菜單成本) 價格過高 需求減少 供給減少
3.假設經濟處於衰退中。決策者估計,實現長期自然產量率需要的總需求短缺1000億美元。這就是說,如果總需求向右移動1000億美元,經濟就會處於長期均衡。
a) 聯邦政府選擇用財政政策來穩定經濟,如果邊際消費傾向(MPC)是0.75,而且沒有擠出效應,應該增加多少政府支出?
答:乘數=1/(1-0.75)=4; 1000/4=250
b) 如果有擠出效應,政府需要支出的比你在a和b中得出的量多了還是少了?為什麼?
答:更大,因為隨著政府支出的增加,投資者支出少了,因此,總需求的增加沒有乘數效應表示的那麼大。
c) 如果投資對利率十分敏感,擠出效應問題更大了還是更小了?為什麼?
答:擠出效應的問題更大了。政府支出提高了利率。投資對利率更為敏感——投資減少更多,或政府支出擠出更多私人投資。
d) 如果決策者發現,財政政策的時滯是兩年,他們更應該把財政政策作為穩定工具,還是更可能讓經濟自行調整?為什麼?
答:更可能讓經濟自行調整,因為,如果經濟的自行調整出現在財政政策的影響起作用之前,財政政策就是不利於穩定的。

Ⅶ 經濟學原理復習題

經濟學原理復習題
懸賞分:5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 天 11 小時
四、簡答題
1、影響需求彈性的因素有哪些?
2、說明需求量變動和需求變動的區別。
3、一個企業主在考慮再僱傭一個工人時,在勞動的邊際產量和平均產量中他更關注哪一個?
4、如果某廠商僱傭目前正處於失業的工人,試問在使用中勞動的機會成本是否為零?
5、家電行業的製造商發現,為了佔有市場份額,他們不得不採取一些競爭激烈策略,包括廣告、售後服務、產品外行設計等等。因此,家電行業被認為是完全競爭行業。這種說法對嗎?
6、簡述自然失業的概念及其類型
7、政府對壟斷行業採取何種反壟斷政策。
8、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9、CPI和GDP平減指數的區別是什麼?
10、為什麼AC曲線的最低點位於AVC曲線最低點的右上方
11、公開市場業務是怎樣對貨幣供給量產生影響的?
12、簡述財政政策的自動穩定器作用。
五、論述題
1、失業和通貨膨脹的關系
2、成本推動與需求拉上如何引起通貨膨脹用圖形說明
3、價格機制是如何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的?
4、GDP的構成。
5、價格控制如何影響市場結果?
6、試述長期和短期中貨幣供給增加對經濟產生的影響
7、論述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
8、試用總供給和總需求模型闡述經濟波動。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原理模擬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