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學基礎課後答案 高職高專 南京大學出版社
到網路文庫去找找吧
② 高職高專)經濟學案例2條
案例1:擁擠難道是我的錯 收擁擠費到底有沒有用
據報道,北京市規劃委近期組織相關部門針對城市發展進程中的交通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解決北京舊城交通問題的十項策略.其中,"車輛進入舊城要交擁擠費"赫然在列.
北京的交通擁堵是出了名的,這些年來,人們為緩解交通擁堵問題想了很多招數. 在市中心地區收取擁擠費,這個辦法早有人提過,但一直頗有爭議,贊同者很多,反對者也不少.此次市規委有意將收擁擠費由政策設想變成現實,確實需要幾分勇氣.
收取擁擠費有沒有用?
"擁擠費"是個舶來品.2003年,倫敦市長列文斯頓在市民的擁護和非議聲中,在倫敦市中心開征擁擠費:凡是在工作日早7點至晚6點半進入市中心的車輛需交納擁擠費,每車每天交費5英鎊(2005年又漲到了8英鎊),違規者要受重罰.有關調查顯示,收取擁擠費後,倫敦市中心路面交通流量減少了30%,70%多的倫敦市民認為擁擠費對改善市內交通發揮了高效作用.收取擁擠費,說到底就是政府利用價格杠桿調節特定區域車流量的一種方式,其通過改變公共服務價格(使用市中心道路的費用)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確實能發揮出分流車輛,緩解市中心交通擁堵的作用.
收取擁擠費合不合理?
很多反對者質疑擁擠費的合理性,認為有失公平.政府收取擁擠費,等於讓"有車一族"承擔了額外的成本,但只要定價合理,這些額外的成本並不會破壞社會公平.第一,與那些步行,騎車和乘坐公交工具的人相比,"有車一族"佔用的人均公共交通服務份額更多,自然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多負擔一些"買路錢"也合乎情理.第二,大量小汽車(私車和公務車)的湧入是造成北京交通擁堵日益嚴重的重要原因.有車族(包括私家車車主和公務車使用者)在享受方便舒適的同時,卻連帶其他人時時飽受交通擁擠的苦果.交納一定的擁擠費,算是有車族為自己用車行為的"外部性"付了費,否則就真的有點不公平了.
收取擁擠費能不能根治北京的交通問題擁擠費的確有用,但有限.在治理交通擁堵的大舞台上,擁擠費至多隻能"暖暖場",讓它壓大軸,當主唱是萬萬不可的.最重要的"治本"之策是改善公共交通服務.在舊城收取擁擠費,旨在限制車流,但永遠也無法限制"人流"―――該進舊城的人還是要按時進去,一個也少不了.
收取擁擠費的主要目的是鼓勵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但如果公交工具還繼續保持目前少,慢,擠加服務態度差的狀況,那最後無非有兩種結果:一是交通擁擠一時得到緩解,但以大家的生活質量下降為代價;二是有車族不堪忍受,重新被逼回小車里,分流車輛的目標完全落空.因此,要根本解決北京的交通問題,還必須從擴大公交容量,改善公交服務質量入手,只有公交才能擔當"壓軸"的角色.即使將來真的收取擁擠費,也要首先服務於改善公交狀況的需要.還是以倫敦為例,每年徵收的擁擠費約1億英磅,政府將其用於倫敦地鐵及公共汽車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大大優化了公交服務,才使越來越多的市民樂於棄私車選公交.
目前,收取擁擠費,應當是緩解市中心等特定區域交通擁堵問題的可行之策.不過,根本解決問題還是要依靠綜合治理,只有制定和執行好以改善公交服務為中心的"政策套餐",公眾出行才能舒心,省心,放心."收取擁擠費"畢竟只是"十項策略"之一.
案例2:牛奶為什麼倒入下水道
不久前我在報紙上見到一則報道:西南乳業老大――成都市華西乳業公司工人把成噸的鮮牛奶倒入下水道,以避免巨額的損失.很快和其有合同關系的奶牛養殖戶也不得不把部分牛奶倒入下水道.
這使我聯想起3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的一幕:工人把成噸的鮮牛奶倒入下水道,以避免巨額的損失.牛奶為什麼要倒掉其實原因很簡單:用我們學過的彈性理論分析,無論是美國還是我們現在的中國,牛奶是生活必需品,彈性小,降價增加的銷售收益,彌補不了降價的損失.因為養奶牛畢竟不是做服裝,生產周期長,供給彈性小,對市場感應並不靈敏.3年前,成都地區乳業發展看好,所以很多企業(在政府的鼓勵下)紛紛從事乳業生產,這樣奶源偏緊,曾經出現鮮奶短缺.牛奶價格上升,由於需求彈性小,提高價格增加了奶牛養殖量和華西乳業公司的收入和利潤.因此,市場調節(加上政府鼓勵)的結果是,使奶牛養殖量的增大,大大小小奶牛飼養戶加起來,1天的產奶量便達1000噸.其中,80噸鮮奶潮水般涌進了四川乳業三強之一的華西乳業有限公司.3年後的今天,在大大小小各家乳業公司的參與下,市場這個蛋糕在目前的技術水平已經被挖到極至,換句話說,市場供給量增加而消費者的需求根本就沒有消化這么多牛奶的能力.反映在華西乳業公司,只能按照每天處理60噸鮮奶的規模運作,過剩了整整20噸.這20噸怎麼處理,和奶農定的合同是長期合同,不能隨便毀約,否則就會喪失奶源,無論是降價收購還是拒絕收購都會斷掉未來的業務聯系.在如今乳業諸強以規模優勢爭奪市場和資源的時候,如此做法,就是把自己的貨源拱手下滑,最後的損失不是倒掉這些牛奶能比擬的.即便目前倒了部分牛奶,市場也有了反映,300毫升的華西奶售價已從春節前的2.20元驟降至1.50元;每件華西奶也由50多元降至39元,比可樂,中檔純凈水還要便宜.由於牛奶缺乏彈性降價的結果是減少收入和利潤.
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中國人也開始逐步能對這樣的事情不太怎麼吃驚了,不會像過去一樣問出"弱勢群體還買不起牛奶,你們卻把它倒掉,怎麼可以 "這樣對市場經濟完全陌生的問題了.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時把牛奶倒到河裡是由於缺乏政府宏觀調控,無政府經營的惡果,那麼中國造成傾倒牛奶這一現象則是什麼原因這足以引起我們的思考.
案例3:吃三個麵包的感覺
美國總統羅斯福連任三屆後,曾有記者問他有何感想,總統一言不發,只是拿出一塊三明治麵包讓記者吃,這位記者不明白總統的用意,又不便問,只好吃了.接著總統哪出第二塊,記者還是勉強吃了.緊接著總統拿出第三塊,記者為了不撐破肚皮,趕緊婉言謝絕.這時羅斯福總統微微一笑:"現在你知道我連任三屆總統的滋味了吧,這個故事揭示了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原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總效用是消費一定量某物品與勞務所帶來的滿足程度.邊際效用是某種物品的消費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我們就從羅斯福總統讓記者吃麵包說起.假定,記者消費一個麵包的總效用是10效用單位,2個麵包是總效用為18個效用單位,如果記者再吃3個麵包總效用還為18個效用單位.記者消費一個麵包的邊際效用是10效用單位,2個麵包是邊際用為8個效用單位,如果記者再吃3個麵包邊際用為0個效用單位.這幾個數字說明記者隨著消費麵包數量的增加,邊際效用是遞減的.為什麼記者不再吃第三個麵包是因為再吃不會增加效用.還比如,水是非常寶貴的,沒有水,人們就會死亡,但是你連續喝超過了你能飲用的數量時,那麼多餘的水就沒有什麼用途了,再喝邊際價值幾乎為零,或是在零以下.現在我們的生活富裕了,我們都有體驗"天天吃著山珍海味也吃不出當年餃子的香味".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設想如果不是遞減而是遞增會是什麼結果,吃一萬個麵包也不飽.吸毒就接近效用遞增,毒吸的越多越上癮.吸毒的人覺得吸毒比其它消費相比認為毒品給他的享受超過了其它的各種享受.所以吸毒的人會賣掉家產,拋妻棄子,寧可食不充飢,衣不遮體,毒卻不可不吸.所以說,幸虧我們生活在效用遞減的世界裡,在購買消費達到一定數量後因效用遞減就會停止下來.
消費者購買物品是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越高.根據效用理論,企業在決定生產什麼時首先要考慮商品能給消費者帶來多大效用.
企業要使自己生產出的產品能賣出去,而且能賣高價,就要分析消費者的心理,能滿足消費者的偏好.一個企業要成功,不僅要了解當前的消費時尚,還要善於發現未來的消費時尚.這樣才能從消費時尚中了解到消費者的偏好及變動,並及時開發出能滿足這種偏好的產品.同時,消費時尚也受廣告的影響.一種成功的廣告會引導著一種新的消費時尚,左右消費者的偏好.所以說,企業行為從廣告開始.
消費者連續消費一種產品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如果企業連續只生產一種產品,它帶給消費者的邊際效用就在遞減,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就低了.因此,企業的產品要不斷創造出多樣化的產品,即使是同類產品,只要不相同,就不會引起邊際效用遞減.例如,同類服裝做成不同式樣,就成為不同產品,就不會引起邊際效用遞減.如果是完全相同,則會引起邊際效用遞減,消費者不會多購買.
邊際效用遞減原理告訴我們,企業要進行創新,生產不同的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減少和阻礙邊際效用遞減.
案例4:把每1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消費者均衡就是消費子者購買商品的邊際效用與貨幣的邊際效用相等.這就是說消費者的每一元錢的邊際效用和用一元錢買到的商品邊際效用相等.假定一元錢的邊際效用是5個效用單位,一件上衣的邊際效用是50個效用單位,消費者願意用10錢購買這件上衣,因為這時的一元錢的邊際效用與用在一件上衣的一元錢邊際效用相等.此時消費者實現了消費者均衡,也可以說實現了消費(滿足)的最大化.低於或大於10元錢,都沒有實現消費者均衡.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在你收入既定商品價格既定的情況下,花錢最少得到的滿足程度最大就實現了消費者均衡.
我們前邊講到商品的連續消費邊際效用遞減,其實貨幣的邊際效用也是遞減的.在收入既定的情況下,你存貨幣越多,購買物品就越少,這時貨幣的邊際效用下降,而物品的邊際效用在增加,明智的消費者就應該把一部分貨幣用於購物,增加他的總效用;反過來,消費者則賣出商品,增加貨幣的持有,也能提高他的總效用.通俗地說,假定你有穩定的職業收入,你銀行存款有50萬,但你非常節儉,吃,穿,住都處於溫飽水平.實際上這50萬足以使你實現小康生活.要想實現消費者均衡,你應該用這50萬的一部分去購房,用一部分去買一些檔次高的服裝,銀行也要有一些積蓄;相反如果你沒有積蓄,購物慾望非常強,見到新的服裝款式,甚至借錢去買,買的服裝很多,而效用降低,如遇到一些家庭風險,沒有一點積蓄,使生活陷入困境.
經濟學家的消費者均衡的理論看似難懂,其實一個理性的消費者,他的消費行為已經遵循了消費者均衡的理論.比如你在現有的收入和儲蓄下是買房還是買車,你會作出合理的選擇.你走進超市,見到如此之多的琳琅滿目的物品,你會選擇你最需要的.你去買服裝肯定不會買回你已有的服裝.所以說經濟學是選擇的經濟學,而選擇就是在你資源(貨幣)有限的情況下,實現消費滿足的最大化,使每1分錢都用在刀刃上,這種就實現了消費者均衡.
案例5:上大學值嗎
最近看一報刊上報道,天津市投資教育的支出是全國第一,北京是私家車消費支出全國第一,上海是投資保險支出全國第一,廣州是旅遊支出全國第一.是否准確,我們占且不論.我們用經濟學的觀點分析一下,為什麼家長捨得把大把的錢花在子女教育上。
我們簡單的介紹經濟學說所的成本.經濟學所說的成本有兩種一是實際發生的成本,即會計成本;另一個是機會成本.會計成本是廠商在生產過程中按市場價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費用,這些費用一般均可以通過會計賬目反映出來.利用這個原理我們計算一個大學生上大學四年的會計成本是上大學的學費,書費和生活費,按照現行價格標准,一個普通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的這三項費用之和是4萬.機會成本是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大學生如果不上學,會找份工作,按照現行勞動力價格標准假如也是4萬,也就是說一個大學生上大學四年的機會成本也是4萬.大學生上大學經濟學概念的成本是8萬.這還沒算上在未進大學校門前,家長為了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從小學到中學的擇校費用.
上大學成本如此之高,為什麼家長還選擇讓孩子上大學,因為這種選擇符合經濟學理論,收益的最大化原則.我們算一下上大學與不上大學一生的成本與收益.不上大學18歲工作,工作到60歲,共42年,平均每年收入是1萬,共42萬.上大學22歲工作,工作到60歲,共38年,平均收入是2萬元,共76萬,減去上大學的經濟學成本8萬,剩下68萬.與不上大學收入比較上大學多得到的收入是26萬.這還沒考慮學歷高所帶來的名譽,地位等其它效應.為什麼家長捨得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就在情理之中了.這里說的"選擇"是有兩種機會,你能考上大學的情況下.另外我們說的只是一般情況.
在這里順便糾正一個錯誤的說法,有人說教育是消費行為,其實教育不是消費而是投資.消費與投資的區別是消費不會給你增殖一分錢,比如你今年買一台電視,明年再賣,會大大的貶值不會增殖;投資是有可能增殖,一個大學生盡管投資8萬,但與不投資的多得的收益是26萬.但投資是有風險的,如果一個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從小學到中學在教育上的高投入,如果考不上大學或考上大學畢不了業.其投入與產出之比是可想而之的.
但對一些特殊的人,情況就不是這樣了.比如,一個有足球天才的青年,如果在高中畢業後去踢足球,每年可收入200萬人民幣.這樣,他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就是800萬人民幣.這遠遠高於一個大學生一生的收入.因此,有這種天才的青年,即使學校提供全額獎學金也不去上大學.這就是把機會成本作為上大學的代價.不上大學的決策就是正確的.同樣,有些具備當模特氣質與條件的姑娘,放棄上大學也是因為當模特時收入高,上大學機會成本太大.當你了解機會成本後就知道為什麼有些年輕人不上大學的原因了.可見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在我們日常生活決策是十分重要的.
③ 運用微觀經濟學中生產者行為和成本理論高職高專畢業生應該先就業還是先創業(
用用微觀經濟學中生產者行為和成本理論高職高專畢業生。應該是先就業後創業這是最有效的方法和辦法,這也就是先就業解決自己的。收入問題,然後再創業是自己奮斗的目標。
④ 求高職高專《經濟學基礎》(東北財經大學出版)課後答案
http://ke..com/view/668607.html?wtp=tt
http://..com/question/58465485.html?si=1&wtp=wk
全都是,你自己去看吧!
⑤ 環境經濟學的內容簡介
高職高專教材建設工作是整個高職高專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學校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各地先後出版了一些高職高專教育教材。但從整體上看,具有高職高專教育特色的教材極其匱乏,不少院校尚在借用本科或中專教材,教材建設落後於高職高專教育的發展需要。為此,1999年教育部組織制定了《高職高專教育專門課課程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和《高職高專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以下簡稱《培養規格》),通過推薦、招標及遴選,組織了一批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教師,成立了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編寫隊伍,並在有關出版社的積極配合下,推出一批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
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計劃出版500種,用5年左右時間完成。這500種教材中,專門課(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與專業能力課)教材將占很高的比例。專門課教材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職高專教學質量。專門課教材是按照《培養規格》的要求,在對有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進行充分調查研究和論證的基礎上,充分汲取高職、高專和成人高等學校在探索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和教學成果編寫而成的。這套教材充分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應用特色和能力本位,調整了新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文化基礎和技術基礎,突出了人才的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有關課程開發委員會組織下,專門課教材建設得到了舉辦高職高專教育的廣大院校的積極支持。我們計劃先用2~3年的時間,在繼承原有高職高專和成人高等學校教材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充分汲取近幾年來各類學校在探索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解決新形勢下高職高專教育教材的有無問題;然後再用2~3年的時間,在《新世紀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計劃》立項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研究、改革和建設,推出一大批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從而形成優化配套的高職高專教育教材體系。
本套教材適用於各級各類舉辦高職高專教育的院校使用。希望各用書學校積極選用這批經過系統論證、嚴格審查、正式出版的規劃教材,並組織該校教師以對事業的責任感對教材教學開展研究工作,不斷推動規劃教材建設工作的發展與提高。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1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