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的作者簡介
P.R.Krugman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M.Obstfeld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Ⅱ 誰有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第八版(克魯格曼)的課後答案,能發給我嗎[email protected]謝謝
1.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東亞國家增加了它們在世界GDP中的份額。同樣,不進東亞國家整體的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增加了,而且東亞國家內相互間的貿易也增加了。應用引力模型解釋這一現象。
隨著世界GDP東亞經濟份額的增長,然後屬於東亞經濟的每個貿易關系,東亞經濟的規模不斷壯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東亞國家間的貿易關系不斷壯大。國家間相互的貿易也增加了可以被類似的邏輯解釋。以前,他們是相當小的經濟體,這意味著他們的市場不能滿足大量的進口。當他們變得富有,並且人們的消費需求上升後,他們才能更多的進口。因此,雖然他們之前集中出口到發達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成為發達國家的一員,並因此成為了彼此的出口目標。同樣,使用引力模型解釋,當韓國和台灣都很小的時候,其國內生產總值的生產規模還很小,這也就意味著盡管他們很近,他們之間很少有貿易。現在他們都變大很多,其國內生產總值預期的貿易也非常可觀。
2.本國共有1200單位的勞動,能生產兩種產品:蘋果和香蕉。蘋果的單位產品勞動投入是3,香蕉的單位產品勞動投入是2.a。畫出本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b.用香蕉衡量的蘋果的機會成本是多少?c.貿易前,蘋果對香蕉的相對價格是多少?為什麼?
a.
b.
c.在貿易前,當勞動是生產的唯一要素,且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環境中,供給決策是由個人獲得的最大收益決定時,只有當 時,這兩種貨物才能被生產。所以,
3.假定在現有要素價格下,棉布生產中每用1英畝的土地就需投入20小時的勞動,而在生產糧食時,每用1英畝的土地只需投入5小時的勞動。A.假設該經濟擁有的總資源量為:600小時的勞動和60英畝的土地。請畫圖說明資源應如何分配。B.現在假設勞動供給首先上升到800小時,然後是1000小時,再然後是1200小時。請用一副如圖4-9的圖展示出資源分配變化的軌跡。C.如果勞動供給繼續增加將出現什麼樣的情形?
a.
又因為 L=LC+LF=600 且 T=TC+TF=60.
所以 LC=400, TC=20, LF=200 and TF=40.
b.
c.在生產要素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一些勞工將不會被使用,因此生產要素價格將會改變,或者會出現失業。
4.美國勞工運動(基本上代表了藍領工人,而不是專業人才和受過高等教育的工人)傳統上支持政府現在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從工會成員利益的角度來看,這個政策是否合理?如何用相關貿易模型的理論來回答?
在李嘉圖的模型中,勞工通過其行業購買力的增加獲益。這不能滿足不富裕國家對於公會限制進口的需求。
在不動因素中,勞動模範從貿易中可能收益或損失。某種商品的購買力將會增加,然而其他商品的購買力將會下降。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中,直接討論了對於生產要素所有者的貿易影響分布的問題。在這種模式下,非熟練美國勞工將在貿易中減少,因為該組代表了這個國家相對稀缺的因素。這是由於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中支持勞工公會對於進口的限制。
5.假設挪威與瑞典相互貿易,挪威出口魚,而瑞典出口沃爾沃汽車。假定兩國的消費偏好相同,但是生產可能性邊界不同:挪威由於有較長的沿大西洋的海岸線,因此捕魚效率高;瑞典的資本相對豐裕,故而汽車的生產效率高。據此,根據標准貿易模型論述這兩國的貿易利益。
注意:在兩個增加的國家中,福利如何因為這兩個國家的移動從按國內價格管生產模式(虛線)到受國際市場價格制約生產模式(直線)。
6.在某些情況下,相對供給和價格的變動之間可能沒有聯系。例如:如果生產要素在部門之間完全不可流動,生產可能性邊界就會成為直角形狀,兩種產品的產出也不取決於它們的相對價格。在這種情況下,貿易條件的改善是否會提高一國的福利水平?請畫圖進行分析。
在貿易增長的福利增加的條款時,PPF是直角。生產點是PPF的角落。消費點與相對價格線相切,是最高的差異曲線。在貿易條件的旋轉對其與PPF的矩形攔截的相對價格線上有一個改變(因為沒有替代的不動因素,保持固定的生產點)。經濟的巨大轉變就可以達到較高的無差異曲線。直觀地說,雖然沒有供給反應,經濟接獲它提供了更多的出口和更少的進口支付。7.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的定價等於邊際成本。為什麼當存在內部規模經濟時,這就不再可能?
不同的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壟斷的情況下,邊際收益,不等於價格。利潤最大化的產出水平發生在一個壟斷者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邊際收益總是低於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價格,因為根據出售單位的產出一個額外的企業必須降低所有單位價格,不只是邊緣之一。8.假設單個汽車生產商的固定成本是50億美元,而每輛車的可變成本是17000美元。廠商越多,競爭越激烈,價格就下降。具體說P=17000+150/n,n為市場上廠商的數量。設美國和歐洲市場上分別有3億和5.33億人口。a.在沒有對外貿易時,美國和歐洲汽車市場上均衡的廠商數量是多少?b.在沒有對外貿易時,美國和歐洲汽車市場上均衡的價格是多少?c.現在假設美歐之間進行自由貿易,美國市場上除了原有的3億人口外,將增加5.33億人口。在美國和歐洲汽車市場上將有多少汽車廠商?汽車新的均衡價格是多少?d.美國市場上汽車的價格在b和c中為何不同?自由貿易改善了消費者的福利嗎?是怎樣改善的?
a.
17,000 + 150/n = 5,000,000,000n/S + 17,000. 當SUS = 300 million時, 汽車數量是3。. 當 SE = 533 million時, 汽車數量是4.r.
b.
PUS = 17,000 + 150/3, PUS = $17,050. PE = 17,000 + 150/4, PUS = $17,037.50.
c.
17,000 + 150/n = 5,000,000,000n/S + 17,000. 當 SUS+E = 833 million時,汽車總數量是5. 這有助於解釋近幾十年來在同行業中發生的一些更自由的貿易合並,例如,福特收購捷豹,戴姆勒賓士收購克萊斯勒等。
d.
在美國和歐洲,價格下跌到 $17,030. 並且。兩個市場的品種增加:在美國,自由貿易以前,消費者可以在三個品牌之間選擇,現在他們可以在五個品牌之間選擇;在歐洲,自由貿易之前,消費者可以在四個品牌之間選擇,現在他們可以在五個品牌之間選擇。
9.在過去的幾十年,美國對墨西哥直接投資的數量急劇增加,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這會對墨西哥向美國移民產生怎樣的影響?
外國直接投資可以減少從墨西哥到美國的勞工流入,因為外國直接投資造成了墨西哥邊境勞工生產力的相對增加,而這又反過來導致墨西哥人的工資增加,且降低了墨西哥移民美國的動機。
10. 一個國家寧可放開它在海外的生產廠家,而不願將製造業…這是為什麼呢? 有很多原因,這其中很多涉及到位置的討論和這章中的內部討論.在許多情況下,公司內部進行交易可能比在兩個獨立公司之間交易要更便宜. 通常,如果涉及專有技術,或者一個企業的質量信譽是尤為關鍵,一個企業可能希望保持對生產的控制而不是外包.11.假如製造業工人收入少於其他行業工人的收入..那麼在經濟中會對..怎樣的影響? 這將改善在經濟上收入分配,因為在製造業的工資將會增加,在經濟上其它人的實際收入將減少,原因是製成品價格上漲.這只有在假設製造業的工資在經濟中比所有其他的工資要低的情況下才是事實.如果他們在經濟上比其他人高,關稅政策將惡化收入分配. 12.印度和墨西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都實行了進口代替政策.但是印度更進一步,幾乎所有的東西都由自己生產…..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不同的狀況呢?印度在1948年不再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家裡所做的進口產品的青睞這一戲劇性的突破是殖民主義政治突破的一部分. 事實上, 對國產服裝的偏好超過英國生產的紡織品是導致印度獨立的初期戰役之一.在墨西哥國內生產的大廳的存在(而不是在印度最近被推翻的殖民公司)可幫助保持墨西哥在製造過程中進口資本貨物必要的開放
Ⅲ 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
我們專業的教授解釋過這個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大力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所以產生了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國際金融,工業外貿,紡織外貿,國際政治經濟學等等,一大堆涉及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專業;這種情況很不利於招生,管理,歸類;所以教育部把這些專業全部都統一命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雖然名稱統一了,但是內在還是有區別的,這個只能在報考的時候去學校咨詢了。我當年報考的時候是想學經濟的,但是結果卻是工業外貿,不過還是很實用的,就業也比較好。
Ⅳ 國際經濟學的國際金融理論和政策
1997年發生在東亞地區並波及到整個世界的金融危機,推動國際經濟學界對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國家貨幣政策、國際資本流動、匯率制度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和政策理論有國際金融安全、克魯格曼的貨幣匯率理論、國際貨幣一體化等。 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出一個重要特徵,世界金融一體化則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於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的發展,經濟國際化對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出了客觀要求。隨著電訊技術的普及和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跨國銀行空前的海外擴張,國際銀行業競爭加劇發達國家積極開拓、控制新興市場等等,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迅速。此外,各國金融管制不斷放鬆,國際投機活動的加劇,以及為逃避各國政府種種限制以取得自由化的舉措國際金融一體化趨勢經過80年代的發展,到了90年代已形成了國際金融一體化一個高潮,對促進世界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一般認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出了國界,使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進而形成世界范圍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或者說,是指世界各國均參與全面的經濟合作並到任何一國或經濟領域的變動均會引起世界經濟整體動狀態。世界金融一體化是指各國或地區在金融業務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賴、影響而產生的逐步聯合成為一個整體的趨勢。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表現是: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重點是離岸金融市場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證券投資國際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
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對國際經濟體系構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首先,世界金融一體化使得主權國家金融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削弱,由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國際金融一體化加深了世界各國在經濟領域內的相互依存,各國所執行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和國際儲備的管理營運,都將對其他國家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已經成為各國中央銀行不得不共同處理的問題。其次,國際資本力量的強大於國家主權的相對弱化,冷戰後,國際市場的統一、金融自由化的加快、技術革命的促動,使國際資本空前擴張。在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場合下,資本力量已經超越了國家力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巨額資本高速遊走,瞬息萬變,資本的擴張和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改變了政府發揮作用的環境,增加了政府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的變數,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被嚴重削弱(如國際資本流動的「溢入溢出效應」對主權國家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影響)。
這些巨額流動資本完全是在任何單個民族國家的管轄的范圍之外發揮作用。而民族國家,包括是最發達的國家,無論從實力、理論、法律還是從技術上都無法做到防範於未然,都無從控制國際游資的沖擊。最後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升了國際金融組織在全球政治經濟中的權力地位,在特定的時期對於民族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主權提出了挑戰(如IMF亞洲金融危機中的表現)。由於金融活動的全球化與金融監管國別化之間的矛盾加劇,呼喚全球性的金融體制,監管體系與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這必將導致各個民族國家金融決策主權的某種弱化,必須肯定,從長遠看來,這種弱化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但是這種主權的讓渡必須是相互的和對等的,不能被某種強權,尤其是金融霸權所利用和濫用。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上巨額游資的存在對於民族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出了挑戰。表現在①巨額資本快速的流入流出對於主權國家經濟的巨大影響。②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戰略上的失誤及經濟結構上的缺陷,成為易受國際游資沖擊的對象。其次,金融創新促進了世界金融一體化,也對民族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出挑戰。①金融創新加劇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由於國際金融傳導機制的存在,使得民族國家面臨著日益增大的國際金融風險。②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不僅為國際游資對主權國家進行沖擊提供了手段,而且使得通過國際金融市場直接掠奪一國的財富成為可能。
再次,國際金融體系內的權力分配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隨著世界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權力分配更加有利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操縱著國際金融體系中游戲規則的制定,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領域內對發達國家的依賴不斷加深。在國際金融體系存在著巨大的結構性缺陷的前提下,發展中國家將始終面臨著金融風險對於經濟安全的挑戰。 二戰結束以來,金融霸權已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冷戰時期,兩彈一星,亦即核子工程、宇航工程曾是世界強國爭霸的戰略領域。在冷戰之後,特別是在實際之交的今天,信息業與金融業則成為全球戰略的基礎。今天,世界上所有的經濟發達國家,無不力圖搶占現代金融的制高點。前美國政治學會會長、哈佛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與重建世界秩序》一書中列舉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個戰略要點,其中第一條「控制國際銀行系統」、第二條「控制全部硬通貨」、第五條「掌握國際資本市場」都與國際金融領域有著密切的關系。冷戰後,由金融霸權所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呈現兩種趨勢,一是發達國家內部對金融權力的爭奪日趨激烈,另一方面,西方金融霸權又聯合起來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控制。70年代末,以格拉斯為首的一批美國左派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了「金融霸權」的概念,所謂金融霸權是指以大銀行家和大機構投資者為核心的金融寡頭及其政治代表,通過控制經濟活動施以重大影響並以此牟取暴利或實現其他政治、經濟目的的一種社會關系。金融霸權理論認為,金融霸權的權力主要在於①控制貨幣資本或其他信用工具;②利用金融衍生物;③金融行業趨於壟斷。金融霸權控制企業的兩種工具是控制資本流動並設置金融市場各種參數。金融霸權對國際關系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控制國際資本流動,二是進行國際金融投資,三是操縱各種國際經濟組織。
隨著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金融霸權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後果日趨凸現。從對國內經濟結構影響來看,金融霸權通過控制資本流動,不僅可以改變左右一國的產業結構對各個部門的經濟發展起著決定作用,還會促成泡沫經濟的形成,降低政策的效力並影響政府的行為。從對國際經濟影響看,金融霸權控制國際資本流動的直接後果是加劇國際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金融霸權會以通過各種形式從發展中國家抽走極為稀缺的資金,同時又會扭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模式,使其經濟與社會失衡加劇,最終導致南北國家經濟差距不斷擴大。 保羅·克魯格曼在最新出版的《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應以短期的救火態度來看待1997年以來的危機,而應認識到一個國家經濟在全球化時代面臨的兩難選擇的三個方面,即「三難選擇」是當今國際經濟體系的內在特性。所謂「三難選擇」,即克魯格曼早些時候所說的「永恆的三角形」。它指的是下述三個目標中,只能達到兩個,不能三個目標同時實現: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資本的完全流動性。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穩定」不復存在。「永恆的三角形」的妙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一目瞭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系各形態的方法。
克魯格曼認為歐洲貨幣聯盟和歷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選擇「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而中國大陸則是選擇「匯率穩定」和「貨幣政策獨立性」,放棄「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即只開放「經常帳戶」,不開放「資本帳戶」。
克魯格曼認為,「三中擇二」是國際經濟體系內在的「三難選擇」的體現,可追述到國際經濟學中著名的蒙代爾──弗萊明定理。因此,不顧其它兩個目標,單追求一個目標(如發達國家近年來向發展中國家所推銷的「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在理論上是占不住腳的。那麼,為什麼西方發達國家在1973年以後選擇了「資本自由流動」和本國「貨幣政策獨立性」這兩個目標呢?克魯格曼認為,這是因為它們對「匯率不穩定」的承受力較大,而這又是由於國際資本市場對發達國家的信心較大,使發達國家貶值幅度可以恰到好處,不至於過度。
相反,國際資本市場對發展中國家信心不足,結果造成發展中國家貶值往往在資本外逃壓力下過度。因此,克魯格曼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三中擇二」,應是選擇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而放棄「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他高度贊賞中國中央銀行近來連續降低利率的政策,認為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是其他亞洲危機國家所不具備的,其原因正在於中國沒有開放「資本帳戶」,沒有實行人民幣的完全可兌換。他說,中國的選擇,對於防止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蕭條,意義重大。
Ⅳ 國際經濟學理論和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國際經濟學理論主要是對世界經濟活動中的規律做總結與歸納,而政策是在理論的基礎上對世界經濟活動產生的問題所採取的解決方法.政策的改進可能會形成一個新的理論,繼而為下一個問題提供方法.
Ⅵ 怎樣復習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考試
B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一門系統的和獨立的理論,它的出現大約在本世紀四十年代, 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後不久,幾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
Ⅶ 求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第十版克魯格曼課後習題答案
這是「學霸筆記」第一次和大家見面。在里,聚集了高頓ACCA F9學霸考神,小姐姐們精心總結了F9學習考試中,你應該注意的知識點,定期更新。Follow ACCA學習幫,助你在ACCA之路,好風景~戳>>>2019年ACCA備考資料免費領
作為把經濟看做一個整體的宏觀經濟來說,有4個目標:
1) Economic growth
經濟增長: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持續增加,它意味著經濟規模和生產能力的擴大,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的增長,狹義指GDP增長。此處增長不考慮通貨膨脹。
2) Low unemployment
低失業率(或者叫做充分就業):指包含勞動在內的一切生產要素都以願意接受的價格參與生產活動的狀態。該目標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指除了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之外,所有願意接受各種現行工資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種經濟狀態;二是指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都按其願意接受的價格,全部用於生產的一種經濟狀態,即所有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3) Low inflation
低通脹:通脹率保持在保持一個低而穩定的狀態。通貨膨脹可以分為: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和預期到的通貨膨脹。
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會產生一些成本,比如:鞋底成本(Shoe-Leather Cost)。當發生通貨膨脹時,資金貶值,假設沒有獲得更高的資金回報的途徑(沒有其他渠道保值增值資金)的話,人們更傾向於把錢存入銀行,以便獲取利息收入來抵消通貨膨脹對貨幣購買力的削弱。為了盡可能把錢放入銀行、減少手上持有的貨幣,辦法是每次盡量少取錢,雖然這樣會增加取錢的次數,但可以使存在銀行的錢盡可能的多。 由於頻繁地光顧銀行,必然使鞋底磨損得較快,所以將這種成本稱為鞋底成本。
4) Balance of Payment
國際收支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即:國際收支凈額=凈出口-凈資本流出。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衡量一國對所有其他國家的交易支付。如果其貨幣的流入大於流出,國際收支是正值。此類交易產生於經常項目,金融賬戶或者資本項目。國際收支平衡被視作一國相關價值的另一個經濟指標,包括貿易余額,境外投資和外方投資。丨文:財管超人——肖春燕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Ⅷ 《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第八版,格魯格曼著。中文第八版,有哪位有!冰天雪地跪求!!
電驢網搜索「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就有你這本格魯格曼著的電子版,快去下載吧!
Ⅸ 誰有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第七版(英文版克魯格曼)的練習題的答案
書後面應該有配套答案的,沒有可以去找教師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