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跪求一篇區域經濟學的論文~~2500字到3000字~~題目為「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
本課題從國內外區域經濟協調戰略的理論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入手,通過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分析,對照中國不同時期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通過對我國針對不同時期採取的平衡和非均衡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歷史回顧,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具體實施以及中國地區范圍和省域、市域范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可行性以科學的論證,為山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制定和提高綜合競爭能力的具體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證參考。
本課題共分四個子課題:國內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理論研究;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歷史回顧;山東省區域經濟差異形成的原因及現狀分析;山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思路及提高綜合競爭力的對策研究。
區域經濟與綜合競爭力研究是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對於目前區域發展差異明顯的中國尤為重要。區域經濟的發展歸根到底來源於兩方面的推動:一是區域經濟的產業組織;二是區域經濟的空間組織。產業組織包括多工廠企業區位選擇與跨區域產業重組與改造,而區域經濟的空間組織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的區域內或區域間經濟發展的資源要素進行空間優化配置的過程,這兩方面的協調發展最終都將有效地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
山東省的區域經濟差異主要表現在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東西部產業布局不協調,資源空間配置,尤其是人才資源的不合理布局,都嚴重影響了山東省產業競爭力的持續提高和經濟整體健康發展,本課題就是在我國提出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將協調山東省的區域經濟發展與提高山東省的綜合競爭力緊密聯系起來,通過產業協調發展和資源的有效配置,試圖將山東省的區域經濟發展與提高山東省的綜合競爭力之間建立起產業協作和資源配置(尤其是人才資源)協調發展的互動機制,並形成區域經濟聯盟,制定山東省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探索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這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
本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為山東省區域經濟差異的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另外,本課題建立的區域經濟差異預警系統,使研究成果有較強的應用性、可操作性、可視性和前瞻性,由此探索出一條軟科學與硬技術有機結合對區域經濟差異變化進行趨勢預測;提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與模式;提出區域經濟差異宏觀調控的對策;進行區域經濟差異預警機制研究,並初步建立區域經濟差異預警系統,對區域經濟差異的變化態勢進行動態監測和預警,為山東省政府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提供一定的參考
⑵ 想寫關於區域經濟學的論文,不知道應該怎樣選題
這個我建議你能夠找一些能夠獲取統計資料的地區。或者跟現實政策傾向接近的。這個能夠保證文章有說服力,有社會實用功能,最重要的就是比較容易寫~~~祝你好運~~
⑶ 劉慶生的科研簡介
主要資助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冀東及秦嶺地區下地殼性質過程的綜合研究,48900026,高山主持,1990-1992,參加。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東部典型地區大陸岩石圈磁性下界面形成機理研究,49174199, 1992-1994,主持。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中國東部與世界若乾地區下地殼成分對比研究及下地殼大尺度化學不均一性,高山主持,1997-1999,參加。
4、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研究基金:蘇北東海地區榴輝岩的岩石物理結構及地球動力學意義,1998-2000,主持。
5、中國地質大學自然科學基金:深部地球物理中某些問題研究,2004-2006,主持。
6、973 項目:大陸板塊會聚邊界的地幔動力學與現代地殼作用,2003CB7165,首席科學家:許志琴院士,第6課題:大陸板塊會聚邊界深部物質物理狀態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編號:2003CB716506,金振民院士負責;自設子課題:大陸板塊會聚邊界深部岩石磁性結構研究,2003-2008,主持。
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計劃項目「華北克拉通破壞」項目:不同時空背景地幔屬性與克拉通破壞過程,鄭建平負責,90714002,自設子課題名稱:殼-幔邊界岩石磁性研究,2008-2010,主持。
代表性論文:
(英文題目論文略)
7. 曾慶里、劉慶生*、邱寧,中國大陸科學鑽探主孔高鐵鈦榴輝岩的磁性岩石學研究,地球科學,34(6):993-999,2009.
12. 楊濤,劉慶生*,吳耀,金振民,潘和平,牛一雄,中國大陸科學鑽探(CCSD)主孔100~2000m區間磁化率的變異特徵及其地質意義,岩石學報, 22(7):2089-2094,2006.
16. 吳啟反,路鳳香,劉慶生 等,蘇魯地區地殼深部太古代殘留岩片:來自航磁資料的證據,科學通報,48(4):395-399,2003.
24. 劉慶生, 高山, 徐啟東,河南登封至魯山地區大陸地殼剖面磁性結構研究.中國科學(B), 10:1091-1098, 1993.
25. 劉慶生*, 高山,候渭,張月明,徐惠剛,郭捷,河南登封-魯山地區地殼出露剖面岩石高壓條件下地震波速的實驗研究,地球科學, 19(1):109-112,1994
27. 劉慶生*,路鳳香,吉林輝南大龍灣超鎂鐵質包體的磁性岩石而研究,科學通報,15:1165-1168,1991.
第二個研究方向:油氣藏上方烴運移激發的地球化學過程的磁響應
通過代表性油氣藏三維空間內各類典型岩石(生、儲、蓋層及基底岩石)的烴組分與系統岩石磁性特徵分析研究,提出了烴運移激發的特徵磁性礦物結構特徵,代表性成果發表於「地球物理學報(1996),中國科學(英文版1998),科學通報(2篇,中文1997,英文1998,1999),AAPG Bulletin (2004),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6) 及Trends in Geochemistry (2002), Nova Publisher (2008), SEG (2010) 三篇邀請論文等」,專著「微磁方法尋找油氣藏的基本原理與應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AAPG Bulletin論文的成果此前應邀在AAPG2000年會上報告,三個審稿專家給予論文很高評價,「認為論文提出的思想與方法技術為研究烴運移相關的成岩作用磁鐵礦打開了一扇門;論文就關於油氣藏中烴運移激發的地球化學過程這一復雜問題做出了很好的詮釋」。印度學者Ramdoss Venkatachalapath 等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發表的論文一次性引用我們5篇論文(即下面論文清單中的3,4,6,7,8)。
主要資助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微重微磁方法尋找油氣田技術基礎研究,49374216, 1994-1996, 與王寶仁教授共同主持。
2、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儲層岩石物理學研究,1996-1998,主持。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煙筒效應」形成機理研究,49874026, 1999-2001,主持。
4、教育部高等學校實驗室(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基金項目:復雜油氣藏的形成與勘查方法基礎與應用基礎理論研究,2000年1月-2000年12月,主持。
5、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復雜油氣藏上方地球化學過程的磁響應,2004-2006,主持。
其它少量攻關項目與生產項目。
6. 劉慶生*,劉樹根,塔北雅克拉油田儲層岩石的磁性與礦物學特徵及其意義. 科學通報,24:2639-2642,1997.
8. 劉慶生*,程同錦,劉樹根,綜合磁學,地球化學與礦物學原理評價煙同效應的機理. 科學通報, 15:1569-1574,1997.
9. 劉慶生 著,微磁方法尋找油氣藏的基本原理與應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6.
10. 劉慶生,徐文凱,丁少飛,王錫福,某些油氣田地表土壤的磁性與烴運移相互關系研究,地球物理學報, 39(6): 804-812, 1996.
11. 劉慶生,徐忠祥,候衛國,塔北雅克拉地區油氣藏上方煙同效應的磁學與礦物證據,地球科學,21(1):93-98, 1996.
12. 劉慶生,彭信海,西藏羌塘盆地地表土壤的磁性,地球化學及礦物學特徵與烴運移相互關系研究,地球科學,21(2):221-226, 1996.
第三個研究方向:城市化過程的環境磁效應
由於城市工業、交通及人類生活造成的污染環境(主要由重金屬代表)導致河湖沉積物、近地表土壤與道路塵埃三類載體的磁性變異,因此研究污染物質的磁性特徵及其機制對於提出污染環境的快速評價方法技術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與實際意義。我們依據武漢市東湖地區湖沉積物、周邊道路塵埃與近地表土壤的磁性變異特徵與污染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出近50年來東湖及周邊地區工業化過程的動態環境磁效應及機制,代表性成果發表於「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7),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07, 2009),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9),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0)」及劉慶生教授指導的兩篇博士研究生論文(其中楊濤獲得2008年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優秀博士畢業生)。鑒於我們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力,我們曾應邀為國際專業刊物「Geoderma」,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評審論文,這個方向的成果已經開始被國際同行引用。
主要資助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武漢市東湖地區城市化過程與環境磁效應研究,40474025,2005-2007,主持。
⑷ 中國社會科學院有亞太地區研究所嗎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前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1978年成立)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與東南亞研究所(1986年成立)。1988年12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式成立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新成立的亞太所以南亞與東南亞研究所原有人員為基礎,並抽調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部分科研人員。 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屬的國際問題研究所之一。
1簡介
截至2010年11月,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在職人員54名。專業技術人員47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研究人員25人,中級職稱的研究人員22人,博士36人,碩士6人。在職研究人員中5人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6人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2主要研究領域
1.亞太地區的經濟、政治、安全、外交、社會和文化問題,其中,重點是東亞、南亞地區主要國家的經濟、政治、外交問題。
2.亞太地區的地區合作及發展前景,包括APEC、東盟(ASEAN)、東盟地區論壇(ARF),以及東亞地區的合作。
3.中國與亞太地區主要大國的關系,如中美、中日、中印以及中國與東南亞的關系。
4.亞太地區的社會和文化問題,特別是亞洲現代化與文化的研究。
3研究機構和社團組織
經濟研究室
經濟增長是亞太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提高亞太地區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的根本,也是解決地區自身政治、社會、外交以及安全等各類矛盾和沖突的前提條件。我國與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一方面,我國是亞太地區的一個主要成員,近年來與亞太地區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亞太經濟也逐漸成為一個重點關注的研究領域,並在各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為此,亞太所重新組建經濟研究室。目前,經濟研究室的研究人員研究領域覆蓋了亞太經濟的各個方面,包括:對亞太經濟總體研究;對亞太地區市場開放問題的研究;對中國與亞太地區經濟關系的研究。[1]
政治研究室
政治研究室主要以比較政治學的方法對亞太地區的政治體系、政治過程及其內在規律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分析、總結與概括。1)研究亞太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在政治上表現出的基本特徵、演進與發展脈絡以及與這種演進與發展有關和因素;2)分別從政治現代化進程、政治制度與政治體制、政黨政治與政治參與、政府與行政四個方面依次對亞太地區的三個次區域,即東北亞、東南亞和南亞的政治形態與演變進行考察;3)研究亞太地區主要國家的政治發展與轉型。亞洲發展中國家在政治發展中取得的新經驗和新模式,遇到的新問題及其解決辦法,是政治研究室的研究重點。
按照地區劃分,本室的研究分為亞太政治綜合研究、東北亞政治研究、東南亞政治研究、南亞政治研究。政治室現有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4人,其中擁有博士學位者7人。
政治研究室已經完成的學術著作主要有:
《武士階級與日本的近代化》(李文著)、《東亞社會變革》(李文著)、《東亞合作的文化成因》(李文著)、《日本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1972-2002)》(李文著)、《東亞社會運動》(李文、趙自勇、胡澎等著)、《東亞:憲政與民主》(李文主編)、《東亞社會的結構與變革)(李文主編)、《東南亞國家的政治變革與社會轉型》(李文主編)、《東亞:政黨政治與政治參與》(李文主編)、《亞洲政治概論》(李文主編)、《東亞勞動力跨國流動》(田禾著)、《列國志泰國》(田禾、周方冶編著),《傳統與現代-尼泊爾文化研究》(張惠蘭著)、《列國志韓國》(董向榮編著)、《韓國起飛的外部動力》(董向榮著)、《南韓 創造奇跡》(董向榮著)、《巴基斯坦:純潔的國度》(葉海林著)等。
政治研究室近期在研或中期規劃研究的課題主要有:
1. 東亞地區合作中的政治因素
2. 東亞國家腐敗問題研究
3. 東亞共同體
4. 東亞地區民族主義的興起及其影響
5. 東南亞經濟轉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的政治體制改革
6. 東亞主要國家政黨政治的發展趨勢
7. 日本與東亞的發展
8. 21世紀亞洲在國際分工和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
9. 日本的政治與行政
10. 南亞國家的政治發展 [2]
·安全與外交研究室
任何一個國家要想在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下生存,都必須執行一定的安全戰略,應且運用一定的外交手段來達到其戰略目的,以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這就要求這個國家必須對其面臨的外部安全環境有一個客觀和清晰的判斷。這一基本需要決定了安全與外交研究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最近 10 年的發展,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和「 9.11 」事件都表明,非傳統安全在國家的安全戰略中所佔的地位也在上升。這就意味著世界本身的發展也要求中國的安全研究拓展自己的視野,即我們不僅關注傳統的安全,也必須越來越關注非傳統安全。
作為一個亞太國家,中國最重要的國家利益幾乎都集中在亞太地區,因此中國要制定恰當的國家安全戰略,就必須對亞太地區安全事務有系統、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亞太所的安全與外交研究室正是適應這樣的需要而設立的。
對國際形勢的審視和國家安全與外交戰略的制定又必須基於一定的分析框架和理論系統之上。因此,安全與外交研究室的另一個重要目標乃是建立一些分析框架和理論基礎,從而促進我國國際問題研究整體水平的提高。
在未來幾年,安全與外交研究的重點研究領域將是以下的五個大方向:
國際沖突的非傳統安全因素
解析中國的安全戰略
多邊合作框架下的雙邊關系
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地區安全
國際沖突和合作中的「印象」問題
安全與外交研究室目前的研究人員的研究領域不僅基本上覆蓋了亞太地區的主要次地區和重要國家,也覆蓋了亞太地區的主要熱點(如朝鮮半島問題、台灣問題、印巴關系、中亞問題、中美關系等)。[3]
文化研究室
社會文化研究室的職能有兩個,一是對當代亞太地區的熱點問題進行綜合研究,比如當代亞洲極端主義勢力產生的社會、文化基礎,新時期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中的文化因素,東亞合作的社會、文化基礎等;二是對亞太地區的社會、文化本身的基礎研究,比如亞太地區的民族、宗教、歷史、文學、大眾文化,非政府組織,社會保障等。按地區劃分,本室的亞太社會文化研究分為東北亞社會文化研究,南亞社會文化研究和東南亞社會文化研究。社會文化研究室強調跨學科研究和綜合研究。
社會文化研究室主要學術著作:《亞洲極端勢力》(許利平主編)、《當代東南亞伊斯蘭:發展與挑戰》(許利平著)、《印度社會觀察》(王曉丹著)、《論泰戈爾的早期詩歌創作》(劉建著)、《〈勝樂輪經〉及其註疏解讀》(李南著)等。
社會文化研究室在職研究員 2 人,副研究員 2 人,助理研究員 2 人。其中 3 人擁有博士學位, 1 人擁有博士後學位。在職研究人員擁有多語種背景,他們通曉英語、印地語、韓國語、印尼語、馬來語、泰語、梵語、藏語等。歡迎海內外學者加入我們的隊伍,共同建設國際一流的學科。
近期在研課題:
1 、院重大 A 類課題:從沖突走向合作:構建亞太和諧地區的文化基礎;
2 、院重點課題:印度佛教密宗金剛乘;
3 、所重點:東南亞非政府組織研究[4]
區域合作室
該室主要研究領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合作理論、實踐及熱點問題,並主要側重於亞洲太平洋地區。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生產與投資、國際經濟一體化、國際政治經濟學等。所要研究的問題包括:國際經濟一體化制度的設計與評價、跨國界問題(如環保、能源等)、國際經濟協調機制、主要國家及國家組織的一體化態度、立場以及經濟合作中的政治利益問題等。
中國周邊戰略研究室
經中國社會科學院人事教育局批准,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於2011年1月增設中國周邊戰略研究室。
新成立的中國周邊戰略研究室側重採用跨學科的方法研究伴隨中國的崛起,中國周邊政治、經濟和安全環境出現的新變化,以及能夠使周邊環境朝有利於我發展的方向調整的戰略選擇。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為我政府決策提供具有啟發和參考價值的政策建議,是亞太所中國周邊戰略研究室的中心任務。
周邊環境對一國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和國際地位急劇提升,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系進入到一個新的調整期。由於目前國內尚無研究中國周邊環境和戰略的專門機構,現實需要和科研供給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中國周邊戰略研究室的成立,有望在滿足相關理論創新,以及我政府對中國周邊環境變化和戰略選擇研究成果的需要方面作出貢獻。 [5]
朝鮮半島問題研究中心
·東南亞研究中心由亞太所所牽頭成立或掛靠的全國性社團組織有:中國亞洲太平洋學會、中國南亞學會。
由亞太所管理和代管的研究中心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紐西蘭、南太平洋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與東亞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地區安全研究中心;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東北亞研究中心;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東南亞研究中心
4出版刊物
編輯
本研究所出版的學術期刊為:《當代亞太》(雙月刊)、《南亞研究》(季刊) 。此外,本研究所還撰寫《亞太藍皮書·亞太地區發展報告》年度報告。
5領導
編輯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所長:李向陽研究員;
副所長:韓鋒研究員 李文研究員
歷任領導
第一屆
所 長: 黃心川 (1988——1994年)
副所長: 邵心潔 (1988——1995年)
史 敏 (1988——1994年)
趙階琦 (1991——1994年)
王運久 (1992——1994年)
書 記: 邵心潔 臨時機關黨委書記 (1989——1992年)
王運久 黨委書記 (1992——1994年)
第二屆
所 長: 張蘊嶺 (1994——2007年)
副所長: 孫景超 (1994——1996年)
孫士海 (1994——2010年)
葛良志 (1996——1997年)
孫叔林 (1997——2001年)
韓 鋒 (2001——今)
張宇燕 (2003——2007年)
書 記: 孫景超 亞太、日本所聯合黨委書記 (1994——1996年)
葛良志 黨委書記 (1996——1997年)
孫叔林 黨委書記 (1997——2001年)
張蘊嶺 黨委書記 (2001——2003年)
張宇燕 黨委書記 (2003——2009年)
第三屆
所 長: 張宇燕 (2007——2009年)
副所長: 孫士海 (1994——2010年)
韓 鋒 (2001——今)
書 記: 張宇燕 黨委書記 (2003——2009年)
第四屆
所 長: 李向陽 (2009——今)
副所長: 孫士海 (1994——2010年)
韓 鋒 (2001——今)
李 文 (2010——今)
書 記: 李向陽 黨委書記(2009——今)
6所學術委員會
編輯
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名單
主任:李向陽
副主任:李文
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王玉主、孫士海、朴鍵一、許利平、張潔、張蘊嶺、周方銀、趙江林、韓鋒。
7所職稱評審委員會
編輯
研究系列副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由以下10人組成:
孫士海、朴鍵一、張宇燕、張蘊嶺、李 文、李向陽、周小兵、趙江林、閻學通、韓 鋒
⑸ 經濟學畢業論文題目
學術堂整理了十五個經濟學畢業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產業鏈競爭力理論研究
2、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3、城市交通與城市空間演化相互作用機制研究
4、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以成都市為例
5、城鎮住房分類供應與保障制度研究
6、創意產業發展與中國經濟轉型的互動研究
7、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互動發展研究
8、促進中部崛起研究
9、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
10、低碳經濟範式下的環境保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11、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監管研究
12、東北地區區域城市空間重構機制與路徑研究
13、東北亞區域能源安全與能源合作研究
14、都市旅遊發展與政府職能研究
15、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研究
⑹ 區域經濟學論文關於縣域經濟選題
這個簡單,區域經濟。那就寫與三農相關的。這方面的文章很多。
這個地方有專門的這樣一個欄目,全是這樣的文章,欄目名稱叫 新農村建設http://www.zgjtjj.com/lanmu.asp?new_ID=11 有很多農村區域經濟的文章。
⑺ 深圳大學區域經濟學哪個導師好
陶一桃,教授,女,滿族,黑龍江哈爾濱人,1987年考取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經濟思想史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經濟學家胡寄窗先生,1990年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西方經濟思想比較。現任深圳大學黨委副書記。長期從事西方經濟思想與理論研究,近年開始致力於制度經濟學和經濟文化研究。
鍾堅,1965年生,江西萬安人,法學博士,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和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省重點學科和博士點學科——政治經濟學學科帶頭人之一,兼任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博士生導師,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廣東省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台灣研究會理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評審專家庫成員,廣東省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專家組成員、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獨立出版《大試驗:跨世紀的中國經濟特區》(武漢出版社1995)、《台灣經濟特區發展與轉型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2003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課題優秀成果三等獎)、《世界矽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已被引用350多次)、《深圳與香港經濟合作關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已被引用30餘次)、《世界經濟特區發展模式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等5部學術專著;在《經濟學動態》、《台灣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中共黨史研究》、《人民日報》等公開發表發表學術論文120多篇,其中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CSSCI等轉摘、美國世界日報等轉載或收錄30餘篇, 在中外經濟特區比較和港澳台經濟等方面研究成果較突出,其中有關觀點被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科學時報,香港南華早報、明報和近20家網站等新聞媒體所反映,曾獲省級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多項。
主持完成或正主持「經濟特區實踐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教育部八五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開放經濟中的比較利益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中國經濟特區轉型與升級研究」(廣東省重點學科重點研究課題)、「台灣經濟性特區發展與轉型研究」(廣東省九五社科規劃重點課題)、「廣東科技園區發展與競爭力研究」(廣東省軟科學課題)、「世界科學工業園建設與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及科技城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深圳市十五社科規劃重點課題)、「深圳高等院校產學一體化研究」(深圳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深圳二次創業與特區理論研究」(深圳市「八五」社科規劃重大課題)、「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與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建設比較研究」(深圳市政府委託課題)、「深圳市設立科技型出口加工區可行性研究」(深圳市政府委託課題)、「深圳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研究」(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重大委託課題)、「世界賭城模式的制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課題)等課題的研究,同時參與了多項國家、省、市重大課題的研究和其他橫向課題的研究。
現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理論、中外經濟特區、港澳台經濟和城市經濟等方面的研究,主講政治經濟學、經濟特區與港澳台經濟專題、城市經濟學等課程
羅清和,湖北武漢人,1961年生,經濟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經濟學教授、博士,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主講課程特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其中特區經濟學課程被評為廣東省省級重點課程。主持國務院研究課題1項、省級重點課題2項、市級課題2項、校級課題3項。先後在《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等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經濟發展中的產業戰略》(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特區經濟學導論》(2001),主編教材1部、合著著作10部。社會兼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理事、廣東省經濟學會理事、廣東省中青年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
魯志國,男,浙江舟山人,經濟學博士,畢業於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現為深圳大學經濟學教授,經濟學院副院長,深圳大學人事工作教授委員會委員,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區域經濟學專業碩士生導師,廣東經濟學會理事。主講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企業管理學、投資環境分析(研究生),獲得深圳大學首屆和第二屆本科優秀課堂教學一等獎。長期致力於西方經濟學、區域經濟增長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出版專著及合作完成學術著作(教材)10部,在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CSSCI、新華網全文轉載或索引。主持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及深圳市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等縱向科研課題6項,主持橫向科研課題多項。
魏達志,男,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特區經濟、產業經濟、區域經濟。1982年春復旦大學畢業,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底調入深圳。1988——1989年留學澳大利亞1992年晉升高級經濟師,1993年獲准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由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確認為深圳市傑出專家;1998年始主講《特區經濟專題研究》、《跨國公司專題研究》、《產業經濟學——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例》等碩士課程;1999年晉升經濟學研究員;2001年被聘為經濟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2006年初受聘為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深圳市政協常委、深圳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任廣東省產業與區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廣東國際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廣東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副理事長、深圳市城市化研究會會長。出版著作共16部,《達志文集》、《特區企業集團跨國經營論》、《體制選擇與結構預期》、《轉型期社會與經濟》、《高科技產業化的十大條件》、《危機與重構——世界國企研究》、《市場經濟的兩大結構》、《城市群與城市國際化》等,其中三部專著分別獲得全國性和深圳市社科優秀著作獎;主編大型叢書《深圳高科技與中國未來之路》共20部計600萬字;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在北京《近代史研究》、《讀書》、《中國科技論壇》、《國際經濟合作》、《中國科技產業》、《中國改革》、《群言》、《高科技與產業化》,上海《世界經濟研究》、《復旦學報》,四川《經濟學家》、《經濟學消息報》,廣東《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科技管理研究》、《暨南學報》、《南方經濟》、《特區與港澳經濟》,福建《福建論壇》,湖北《江漢論壇》、《科技進步與對策》、《統一戰線》、《決策與信息》,東北《社會科學輯刊》、《遼寧經濟》,河北《經濟工作導刊》、深圳《深圳大學學報》、《開放導報》、《涉外稅收》、《特區經濟》、《特區理論與實踐》等CSSCI期刊和核心期刊上;有多篇學術論文獲獎並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等轉載
⑻ 劉俊傑的個人簡況
劉俊傑,年於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91年於西北師范大學地理系(現資源環境學院)獲得理學碩士學位。現為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廣西教育廳重點研究基地西南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常務副主任;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泛北部灣發展研究團隊首席專家;區域經濟學、國民經濟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MBA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與鑒定專家;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編委;廣西地理學會理事;廣西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廣西科技項目評審鑒定專家。 區域經濟學:本科生
產業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本科生
城市產業組織與政策,城市經濟學:碩士研究生;本科生
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現代中國轉型研究:博士研究生專題
中國區域經濟研究專題:碩士研究生
截止目前已經指導40餘名碩士研究生,其中畢業31名 1. 主持2011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鄉形態研究」(課題編號:11XJL007)
2. 主持2011-2012桂林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桂林特大城市建設空間布局研究」(2012ZD005)
3. 2011年主持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泛北部灣發展研究團隊」項目建設(合同編號:TD2011005)
4. 2010-2011桂林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桂林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模式研究」(2011ZD003)
5. 主持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社會服務行動工程項目「旅遊資源富集區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基於陽朔、興安及其資源縣的調研」
6. 完成(第三)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西南岩溶區生態重建與經濟協調發展及調控模式研究」(編號70463001)
7. 主持完成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廣西專業化產業集群的培植與區域創新發展研究」(批准號:05FJL001)。
8. 主持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2010年度研究課題「廣西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形態研究」(YB2010016)
9. 主研(第二)2009-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東西部能源效率趨同的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 (編號:08JA790030)
10. 主研(第二)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項目「廣西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與對策研究(編號:桂科軟0997004)
11. 主持完成廣東省教育廳「九五」規劃第二批重點課題「粵西沿海地區人地關系的系統分析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編號:98SZA790010)。
12. 主持2007年度廣西教育廳面上項目「環北部灣(廣西)經濟區優勢產業集聚與城市群整合發展研究」(編號200702MS033)
13. 主持完成2008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廣西新型農民人力資本評估與投資路徑研究」,(編號2008C18)
14. 主持2008-2009年桂林市科學技術局、桂林市建設與規劃委員會軟科學項目「桂林市臨桂新區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優化前瞻性研究」(編號:市科[2008]51號—22)
15. 完成(第二)2004年廣西科學基金項目「廣西岩溶區生態重建與經濟協調發展及調控模式研究」(編號:桂科基0448034)。
16. 主研(第二)2008-2010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自主發展能力培育與經濟追趕機制研究(編號:08BJL009)
17. 主研(第二)2008-2009年廣西軟科學研究課題「區域產學研戰略聯盟實證與廣西對策研究」(編號:桂科軟0896003-2)
18. 參研完成200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重點課題「信息化時代的新工業化與產業結構跨越式升級」,(編號:02AJL006)。
19. 主持完成2004年廣西平樂縣政府委託的「縣域中心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規劃」等橫向課題5項。
20. 主持完成2009年度桂林市委宣傳部特別委託項目「桂林市文化立市發展戰略研究」
21. 主持「桂林市工業園區(集中區)發展十二五規劃」編制
22. 主持「廣西靈川八里街工業園區十二五規劃發展」編制
23. 主持「桂林市城鎮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編制
24. 主持「桂林市節能「十二五」規劃」編制
25. 主持「龍勝各族自治縣工業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編制。
⑼ 我國西部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鋰資源,開發鋰的用途是一個重要科學課題.下列關於鋰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鋰是來密度最小的金屬,故源A正確;
B、鋰與O2反應不如鈉劇烈,只能生成Li2O,故B正確;
C、金屬性:Li<Na,所以LiOH的鹼性比NaOH弱,故C錯誤;
D、灼燒氯化鋰時,火焰呈紫紅色,故D正確;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