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宏觀經濟學的總供給曲線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凱恩斯認為,短期內,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平緩的上升曲線,在圖形上看,總供給曲線上移的驅動因素是價格或預期價格的上漲。預期價格水平上升,工人要求更高的名義工資,名義工資上升導致成本增加,企業提高價格,從而導致總供給曲線上移。
② 用宏觀經濟學的知識回答,在實際經濟活動中,引起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主要是什麼
需求曲線表示在每一價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數量。需求曲線是顯示價格與需求量關系的曲線,是指其他條件相同時,在每一價格水平上買主願意購買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線。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觀測的。需求曲線可以以任何形狀出現,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線只可以是向右下傾斜的。 需求曲線通常以價格為縱軸(y軸),以需求量為橫軸(x軸),在一條向右下傾斜、且為直線的需求曲線中,在中央點的需求的價格彈性等於一,而以上部份的需求價格彈性大於一,而以下部份的需求價格彈性則小於一。
需求曲線向下,是公認的主流觀點。這里不展開其學術定義,簡單地說,是指物品的需求數量與價格呈反比關系。價格提高則需求數量減少,價格降低則需求數量增加。它符合一般常識。支持需求曲線向下的較強的觀點,主張「必定向下」,只有向下。對「有時向下」(如吉芬商品)也不能接受。最典型的就是張五常。張五常認為吉芬商品不存在。楊小凱誤解了張五常的話,以為有人不知道「教科書中的標准結果」中有需求曲線向上一說,薛兆豐解釋得很好,張五常的本意是說「方法論上不能有」吉芬商品。楊小凱雖然表面上支持了需求曲線向上的說法,但看他只是屬於支持需求曲線向下的較弱的觀點,即認為大多數時間「向上」,但容忍「有時向下」。他認為吉芬商品「沒有很多思想在裡面」,因此與張五常只能說是誤會,沒有太多實質矛盾。
對比
支持需求曲線向上的觀點,依主張的堅持程度不同,也有強弱之分。最弱的觀點與楊小凱差不多,認為需求曲線向上,是罕見現象,是例外,「沒有很多思想在裡面」;中等強度的,認為需求曲線有時向上,有時向下。如汪丁丁的觀點,有點等量齊觀的意思,把需求曲線向上,放在「定律」這一級上討論(汪丁丁區分了定理與定律的不同)。最強的觀點還很少看到,就是主張需求曲線向上,可能成為普遍現象,而需求曲線向下只是特例。「經濟學的尼采」巴塔耶的「普遍經濟學」實質上是這種主張,實際是在拿需求曲線向上當定理了。
從語境的觀點看:經濟學的方法論不是一成不變的
第一, 對依據不同歷史階段的事實觀察得到的理論結論,主張「懸置」。
這是胡塞爾的辦法。意思是,認同張五常在工業化大背景下觀察到的需求曲線向下的結論,對於工業化經濟的適應性。不去反對它,而是把它懸置在那裡。也就是說,當大家重點分析對象是工業化范疇的經濟時,大家會直接採納張五常的結論。
所處的語境,是從主體角度看新經濟(所以看到的是「體驗經濟」)。雖看到了體驗經濟中大量需求曲線向上的實例,但對張五常所說的需求曲線向下,包括「必定」向下,並不反對。認為那也是對的。因為他對應的,2013年間。這一歷史階段主流的事實,就是需求曲線向下。
第二, 反對把不同背景下得出的結論混為一談或套用到不同的背景下。
張五常強調方法論的純潔性,是沒問題的。工業化的實踐,產生工業化的理論,他是自給的。但如果把需求曲線向下,用於解釋原始禮品經濟,或後現代體驗經濟,認為就不合適了。這個不合適不是說結論本身錯了,而是說結論與條件不匹配。
③ 宏觀經濟學總供給曲線水平的區域表明()A.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 B.經濟增長能力已達到了極限 C.國民收入減少
A 凱恩斯的理論
1)貨幣工資W和價格P具有「剛性」 ——不能調整。即貨幣工資不會輕易變動。提出背景:經濟大蕭條,勞動力和資本大量閑置。存在大量失業人口和生產能力。當產量增加時,對勞動的需求增加,但是貨幣工資和價格水平均不發生變化。
(2)凱恩斯研究的是短期的情況:沒有時間來調整貨幣工資和價格。
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的總供給曲線,這表明,在既定的價格水平時,廠商願意供給社會所需求的任何數量產品。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此時總供給曲線AS是一條水平線。水平的總供給曲線表明,在現行的價格水平下,企業願意供給任何有需求的產品數量。
之所以存在這種情況是因為,凱恩斯認為,當社會上存在較為嚴重的失業時,廠商可以在現行工資水平之下得到它們所需要的任何數量的勞動力。當僅僅把工資作為生產成本時,這就意味著生產成本不會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從而價格水平也就不會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廠商願意在現行價格之下供給任何數量的產品。隱含在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背後的思想是,由於存在著失業,企業可以在現行工資下獲得他們需要的任意數量的勞動力。他們生產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為不隨產量水平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在現行價格水平上,企業願意供給任意所需求的產品數量。
應該指出的是,這種情況僅僅存在於失業較為嚴重時,例如,1930年代大危機時期的情況,因此,它僅僅是一種特例。凱恩斯提出這種觀點與他的理論產生於1930年代大危機時期和運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關的。
④ 宏觀經濟學:為什麼長期總供給曲線AS是垂
IS—LM與AD—AS模型比較:
(1)IS-LM模型
① IS 曲線描述的是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國民收入與利率的組合點的軌跡
② LM曲線描述的時貨幣市場達到均衡時,國民收入與利率的組合點的軌跡
③ IS-LM 模型則是產品市場同時達到均衡,即同時達到 投資(I)= 儲蓄(S),
貨幣需求(L)= 貨幣供給(M)時,國民收入與利率決定的模型
④ 一方面,在產品市場上,國民收入決定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加起來的總支出或者說總需求水平,而總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要受到利率影響,利率則有貨幣市場供求決定,也就是說,貨幣市場要影響產品市場了; 另一方面,產品市場決定的國民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從而影響利率,即貨幣市場的均衡受到產品市場的影響。 因此,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與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要分析國民收入和利率的決定,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建立一個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
(2)AS-AD模型
① AD曲線(總需求曲線),描述的是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價格水平與國民收入間的函數關系。所謂總需求是指整個經濟社會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下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它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和國外需求構成。
以橫軸表示總需求,縱軸表示價格水平,AD曲線一般向右下傾斜,這是因為:隨著價格水平的上升,一方面,會使得實際貨幣供給下降,從而均衡利率上升,抑制了投資與消費,總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會導致人們的財富和實際收入水平下降以及出口相對價格的提高,從消費下降出口減少,總需求下降。
② AS曲線(總供給曲線),描述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水平與社會總供給之間的函數關系。所謂總供求是指整個經濟社會在每一價格水平下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總量。
根據理論基礎的不同(如勞動市場上的價格是否出清,工資是否具有粘性等)可分為長期總供給曲線(古典經濟學派)與短期經濟學派(凱恩斯學派)。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與潛在產出的直線,認為財政和貨幣政策只會帶來價格的上漲,而不能影響實際產出。短期總供給曲線則向右上傾斜,且認為財政和貨幣政策是有效的。
③ AS-AD模型是將AD曲線與AS曲線結合起來,說明宏觀經濟運行中產量和價格水平的決定和宏觀經濟的波動。如可以運用AS-AD模型說明宏觀經濟波動中短期的蕭條、高漲和滯脹狀態以及長期中的充分就業狀態。(圖略)同時,可以得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3)兩者的聯系與區別:
① 聯系:
a、AS-AD模型中的AD曲線可由IS曲線和LM曲線推導得到。
b、AS-AD模型與IS-LM 模型都可以用來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圖略)
② 區別:
a、IS-LM模型都是在一般價格水平固定不變的假定下進行的,並沒有說明收入和價格之間的關系。AD-AS總供求模型取消了價格水平固定不變的假定,著重說明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
b、AS-AD模型不僅能說明總需求曲線移動的效應,而且還能說明總供給曲線移動的效應,這是IS-LM 模型所不能做到的 。
⑤ 宏觀經濟學中總需求曲線上每一點都可以實現嗎,為什麼還要總供給曲線與它共同作用構成均衡呢
從理論上說」IS-LM模型上決定的任一個均衡點都可以實現「,這是對的,但是!IS和LM是分版析了產品市權場和貨幣市場均衡的時候利率和國民收入的變動關系。這個分析裡面有一個重要假設,就是價格水平不變。事實上,注意觀察你會發現,LM裡面有一個價格水平,但分析的時候我們把價格當作了參數。
無論是IS或是LM,都是分析的需求。一涉及到供給,就認為要麼是給定的(貨幣的供給),要麼是需求有多大就多大(產品市場)。所以,IS—LM模型又可以說就是需求模型。通過IS-LM聯立消去r得出P-Y之間的關系的就是總需求函數。
你知道,只分析需求是不夠完整的,所以,就有了分析總供給的必要了。後面的故事你知道!
⑥ 宏觀經濟學的短期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
宏觀經濟學中沒有短期總供給曲線這一說
⑦ 宏觀經濟學中使總供給曲線上移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凱恩抄斯認為,短期內,總供給曲襲線是一條平緩的上升曲線,在圖形上看,總供給曲線上移的驅動因素是價格或預期價格的上漲。預期價格水平上升,工人要求更高的名義工資,名義工資上升導致成本增加,企業提高價格,從而導致總供給曲線上移。
⑧ (宏觀經濟學)古典總供給曲線為什麼認為國民收入不受價格影響呢國民收入不是受產量和價格共同影響嗎
國民收入等於各種產品產量和價格的乘積,所以無論是產量增加還是價格提高,都會導致實際國民收入的增加。
國民收入增加並不代表國民購買力提高,因為實際國民收入是按基期價格計算的總產出,名義國民收入是按本期價格計算的總產出,實際國民收入與名義國民收入的差異,可以反映一個經濟社會的物價水平變動的程度。
衡量國民收入的方法有三種,分別是收入法、支出法和產出(產品)法。
供參考。
⑨ 宏觀經濟學中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如何理解
微觀經濟學里講的總需求曲線一般認為是個人需求的加總,其需求量與價格的關系是專通過消費者選擇理論推出屬來的,一般只說明需求的一般性質.而宏觀經濟學的總需求是按照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推導出來的需求曲線,其二者性質應該是相同的(需求定理),但是表述方式和理論的基礎不相同,最後分析的用處也不相同.
⑩ 宏觀經濟學中總供給曲線的問題
總供給-總需求模型中總供給曲線的移動可以解釋滯脹,如果某一沖擊(如原材料價內格上漲)使總供給曲線向容左移動而總需求曲線位置不變,在新的均衡點,就會帶來物價水平的上漲和總產量的下降,這就是滯脹現象。
總供給-總需求模型中總需求曲線的移動可以解釋經濟蕭條,如果社會總需求不足使總需求曲線向左移動而總供給曲線位置不變,在新的均衡點,就會帶來物價水平和總產量的同時下降,這就是經濟蕭條現象。
你可以結合總供給-總需求曲線的圖形來解答,這樣就可以充實內容,主要思路就是以上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