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的主要概念是什麼
經濟學是一門對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分配以及消費進行研究的社會內科學。注重的是研究經濟行容為者在一個經濟體系下的行為,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互動。在現代,經濟學的教材通常將這門領域的研究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檢視一個社會里基本層次的行為,包括個體的行為者(例如個人、公司、買家或賣家)以及與市場的互動。而宏觀經濟學則分析整個經濟體和其議題,包括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成長、財政和貨幣政策等。
❷ 西方經濟學核心概念有哪些
。。。這東西要分學派的,不同學派有不同的核心概念,
大部分學派都有理性人或是有限理性的假說作為基本假設,這算核心概念么?
❸ 試述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概念、核心理論、基本理論和彼此辯證關系等基本理論
1.概念: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
2.核心理論: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價格理論
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
3.基本理論: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管理理論等。
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
4.辯證關系:
第一,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互為補充的。
第二,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
第三,宏觀經濟學並不是微觀經濟學的簡單加總或重復。
第四,兩者共同構成了西方經濟學的整體。
❹ 急求 從經濟學的「選擇」概念
1.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基本觀點有哪些?
行為經濟學又稱為「心理學的經濟學」或「心理學和經濟學」,就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其核心觀點如下:對經濟行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心理特徵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為假設基礎上;從心理特徵看,當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智賬戶、啟發式代表性程序進行決策,關心相對損益,並常常有框架效應等;當事人在決策時偏好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內生於當事人的決策過程中,不僅可能出現偏好逆轉,而且會出現時間不一致等;當事人的這些決策模式和行為特徵通過經濟變數反映出來,結果市場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種經濟政策需要重新考慮。從這些基本觀點看,行為經濟學似乎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反叛。
---------------------------------
2. 試簡要說明行為經濟學的硬核和保護體?
行為經濟學強調當事人認知能力的局限和偏好的內生性,強調決策作為一個學習過程的動態變化,這種對人的基本假定構成了其與新古典經濟學不同的硬核。盡管行為經濟學堅持主觀價值論,堅持理性假定,但通過對理性經濟人本身的挑戰,並通過利用心理學構造自己的行為基礎,導致行為經濟學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派別出現在當代經濟學的叢林。我們可以把行為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硬核進行對比,
類別硬核保護帶研究方法
新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定;偏好和稟賦分布外生;主觀價值論;交易關系為中心等均衡;邊際效用或產量遞減;要素和產品自由流動;要素和產品同質;價格接受者等方法論個體主義;邊際分析方法;靜態和比較靜態分析為主;線性規劃和動態規劃
行為經濟學有限理性當事人假定;可能追求利他行為和非理性行為;偏好和稟賦內生;學習過程;主觀價值論等非均衡;非線性效用函數;要素和產品異質;隨機性;路徑依賴;現實市場和組織;有限套利等方法論個體主義;演化分析;非線性規劃;實驗和微觀計量為主
從表一可以看出,通過假定有限理性和偏好、稟賦內生化,即使在主觀價值論下,行為經濟學仍然表現出和新古典經濟學非常不同的理論硬核:首先,行為經濟學徹底改變了新古典經濟學中靜止的理想化的理性經濟人假定,代之以演化的有限理性的現實當事人假定,通過假定的改變,行為經濟學家眼中的當事人不再僅僅自利,人們會考慮利他,也可能沖動,採取非理性行為等;在行為經濟學中,偏好的內生和演化帶來了異常行為及其相伴隨的學習過程,按照阿克洛夫的說法,這會導致近似理性,或學習中的理性。在這些基本假定的指導下,行為經濟學從選擇及相應的決策行為出發分析問題,這種分析能夠單一針對某種具體行動,比如消費,也可同時分析某幾個行動,比如消費和生產。而新古典經濟學只能從交易出發來分析問題。其次,硬核的差異也會反映到保護帶上,行為經濟學不再需要假定要素產品同質,也不再需要假定市場充分流動或充分套利,有限理性的當事人本就不同,面臨復雜環境不可能實現完美套利,也就不可能獲得一種線性效用函數關系。在行為經濟學家看來,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路徑依賴,可能出現隨機選擇,而不像新古典經濟學那樣假定均衡存在。
按照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學哲學觀,硬核和保護帶構成了科學研究相互區別的綱領。行為經濟學的硬核和保護帶都和新古典經濟學不同,就產生了一種特定的研究綱領,並且這種研究綱領會反映到研究方法上。為了研究貫徹上述研究綱領,行為經濟學家需要尋找恰當的方法及方法論來理解現實的當事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心理學在20世紀中葉的發展給經濟行為的研究帶來了契機。一些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開始在實驗室中測試實驗對象的動機、環境特徵和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此來揭示當事人決策的規律。這些學者對新古典經濟學把心理學和當事人決策行為人為割裂非常不滿,於是從重復檢驗新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所需的各項假定入手,逐步反駁其理論硬核。這種早期的實驗研究給經濟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行為經濟學自身也很脆弱,因為實驗數據能否在統計上顯著反映總體的特徵是存在爭議的,並且實驗數據也很容易被實驗者操縱。藉助於麥克法登等人對微觀計量經濟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計算機模擬和計算技術的出現,行為經濟學家開始藉助新的工具來研究行為問題,比如採用市場數據研究金融市場上當事人的行為;採用場分析(fielddata)研究特定類別當事人的經濟行為等。
-------------------------------------------
3. 什麼是決策?決策類型有哪些?
什麼是決策
「決策」一詞的英語表述為Decision-making,意思就是作出決定或選擇。時至今日,對決策概念的界定不下上百種,但仍未形成統一的看法,諸多界定歸納起來,基本有以下三種理解: 一是把決策看作是一個包括提出問題、確立目標、設計和選擇方案的過程。這是廣義的理解。二是把決策看作是從幾種備選的行動方案中作出最終抉擇,是決策者的拍板定案。這是狹義的理解。三是認為決策是對不確定條件下發生的偶發事件所做的處理決定。這類事件既無先例,又沒有可遵循的規律,做出選擇要冒一定的風險。也就是說,只有冒一定的風險的選擇才是決策。這是對決策概念最狹義的理解。以上對決策概念的解釋是從不同的角度作出的,要科學地理解決策概念,有必要考察決策專家西蒙在決策理論中對決策內涵的看法。
二)決策類型
由於企業活動非常復雜,因而,管理者的決策也多種多樣。不同的分類方法,具有不同的決策類型。
1.按決策的作用分類
(1)戰略決策。是指有關企業的發展方向的重大全局決策,由高層管理人員作出。
(2)管理決策。為保證企業總體戰略目標的實現而解決局部問題的重要決策,由中層管理人員作出。
(3)業務決策。是指基層管理人員為解決日常工作和作業任務中的問題所作的決策。
2.按決策的性質分類
(1)程序化決策。即有關常規的、反復發生的問題的決策。
(2)非程序化決策。是指偶然發生的或首次出現而又較為重要的非重要復性決策。
3.按決策的問題的條件分類
(1)確定性決策。是指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只有一種自然狀態時的決策。即決策的條件是確定的。
(2)風險型決策。是指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然狀態,但每種自然狀態所發生概率的大小是可以估計的。
(3)不確定型決策。指在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然狀態,而且,這些自然狀態所發生的概率是無法估計的。
-------------------------------------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4 什麼是不確定型決策?簡要說明其決策的類型和原理?
http://info.ceo.hc360.com/2005/11/04082418631.shtml
--------------------------------
5. 什麼是風險型決策?簡要說明其決策准則的類型和原理?
http://cache..com/c?word=%B7%E7%CF%D5%3B%D0%CD%3B%BE%F6%B2%DF&url=http%3A//www%2Efjtu%2Ecom%2Ecn/fjnu/courseware/0431/course/%5Fsource/web/lesson/char11/j3%2Ehtm&b=0&a=19&user=
---------------------
6. 什麼是效用?試說明效用理論的類型和原理
效用(英文: Utility),在香港被譯為功用,是經濟學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
效用理論
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971
----------------------------------
7. 什麼是效用曲線?試簡要說明效用曲線的類型和原理?
無差異曲線,可能性曲線等等
http://www..com/s?wd=%D0%A7%D3%C3%C7%FA%CF%DF%C0%E0%D0%CD&cl=3
----------------------
8. 試簡要說明新古典經濟學選擇理論的弱點?
新古典經濟學的選擇理論有兩個致命弱點:一是它假定程序不變,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獨立於判斷和評價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二是假定描述不變,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純粹是相應期望後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數,不依賴對這些給定分布的描述。但是,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等人經過廣泛的實驗研究發現,決策程序以及決策對象或環境的描述本身的確影響到當事人的偏好,偏好既不滿足完備性假定,也不滿足傳遞性假定,比如當事人決策時出現損失厭惡、框架效應、偏好逆轉、後悔厭惡、過度信心、從眾、攀比、炫耀、成癮等等。
❺ 最能代表互聯網經濟特徵的經濟學概念是哪些
b
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新經濟特徵。20世紀90年代美國新經濟特徵之一是信息化,「矽谷」的發展、互聯網的開通、信息高速公路的計劃都屬於信息化的范疇,故選b。
❻ 經濟學基本概念
比方說,你開了一家鞋廠,當你生產第1萬雙鞋時,這雙鞋給你帶來新增加的收入是10元,而專你因此付出的新增屬加的成本也是10元,那麼,你的最佳產量規模就是1萬雙鞋,因為再多生產一雙鞋,得到的增量收入可能不足以彌補新增加的成本。利潤的最大化產量是1萬雙鞋。
注意:西方經濟學分析問題的邊際即增量分析方法,來源於微積分的分析。中國人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困難就在於此。
❼ 經濟學概念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7)經濟學最為核心的概念是擴展閱讀:
簡單地回顧一下經濟理論的發展歷史,會從中發現經濟學理論發展的規律性,會給我們很多的啟示。從重商主義開始,資本主義需要原始積累,對外貿易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西歐封建社會晚期或資本主義初期,商業居於工業之上。
重商主義者從商業資本的運行出發,認為金銀是財富的唯一代表,且來自流通領域,主張多賣少買。為了多賣少買,在經濟政策上主張貿易保護,興辦「國家工場」。法國重商主義的代表安圖安·徳·孟克列欽1615年發表了《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這里的政治經濟學是指管理國家經濟的科學。
英國重商主義者托馬斯·孟1621年發表了《論英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這本書後來經作者徹底改寫,1664年以《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為書名重版。我們看到,最初的經濟學理論回答了當時給定條件下一國如何致富的問題。
既有理論分析,更有政策建議,還有社會實踐。重商主義在解決資本主義發展之初的原始積累問題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❽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是否可以將異化勞動的作為其核心概念,或是貫穿整篇手稿的核心思想
可以。其實不僅是1844年手稿,異化勞動學說甚至為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奠定了基礎。具體內容,可以參考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的思考:《論異化勞動學說對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奠基意義》。全文在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zhexueyanjiu/73080_1.html
下面是第一部分。
【內容提要】馬克思的異化勞動學說並不外在於歷史唯物主義,恰恰相反,沒有異化勞動學說就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異化勞動學說源自對國民經濟學前提的追問,即追問私有財產的人學本質,這一追問不僅導向政治經濟學批判,而且引發本體論上的革命,即擺脫傳統的形而上學之束縛,通向現象學的人學,成為對人的生存論本質的探討。正是這一探討達成了關於人的歷史的感性活動之創生社會關系的基本洞見。這一基本洞見凝結為作為人的生存之歷史性的「實踐」概念,從而完成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奠基工作。
【關 鍵 詞】自然對人的本質的關系/現象學的人學/活動之異化/ 「最充分意義下的」人本主義
對於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闡述的異化勞動學說在馬克思哲學中的地位問題,學界向有爭論。爭論集中於此學說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問題上。追問這一問題發生的緣由,可以看到,它來自另一更重要的原則問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的哲學變革的成果,是否包含某種人本主義或某種人學原理做基礎?
在此問題上持否定見解的學者主張,假如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畢竟需要一種人本主義基礎,就會導致否定馬克思在哲學領域中所實現的變革,就會把馬克思的學說看成是費爾巴哈學說的延伸和擴展。在這些學者看來,「1844年手稿」時期的馬克思雖然已開始醞釀哲學革命,但他在其中所提出的異化勞動學說仍從屬於費爾巴哈的問題域,而且這一學說本身所遵循的邏輯也仍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批判邏輯。隨著從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逐漸形成的解剖市民社會的科學邏輯,馬克思就不再需要訴諸形而上學的人的類本質,他因此最終拋棄了舊的人本主義的批判邏輯,代之以科學的革命的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這樣的方法論,亦即,一種對現實進行歷史主義分析的科學的哲學方法。
本文作者不同意這些學者的見解,理由有二。其一,馬克思所發動的哲學革命正是起始於異化勞動學說,我們不能因為這一學說的費爾巴哈式的表述就斷定其為費爾巴哈人本學在勞動分析上的簡單運用。其實,倘若不在人學本身的領域內實行本體論變革,這種運用就是不可能的。其二,在這一學說中,近代哲學所形成的「異化」概念已被改造,正是在這一改造中,馬克思贏得了對形而上學思維框架的消解,形成了一種包含現象學原則的人學探索,從而為歷史唯物主義奠定了基礎。當然,上述學者表現了要求突出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變革的願望,以及要求突出歷史唯物主義對於歷史研究的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這些都是筆者十分贊同的。筆者也欲強調馬克思哲學對於西方近代哲學模式的拋棄,也力圖就這一學說的所通達的境域強調它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批判。但筆者所欲強調的這一切,都不依賴於對某種擯棄一切人學因素的科學邏輯的訴諸,因為,假如通過訴諸某種科學邏輯來擯棄西方傳統的本體論,就必須指明這種科學邏輯所賴以生長其上的新的本體論基地,否則的話,這種科學邏輯就會仍在某種舊本體論的前提下去描述現實,而同時卻對這個前提本身茫無所知。我們即使賦予這種科學邏輯以一種辯證的形式,也同樣會使這種辯證法外在於實踐之作為人的生存論的歷史過程本身所具有的批判要素,使之成為純粹的思維邏輯。筆者的觀點是,作為人的生存之歷史性的實踐概念,正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性概念,而這樣的實踐概念正是起源於異化勞動學說。
一、追問私有財產的人學本質的必要性
馬克思在1844年開始轉向政治經濟學研究,為的是找到解剖市民社會的鑰匙。謬誤在天國的申辯一經駁倒,這一謬誤的世俗基礎就必須被揭示。如果宗教信仰根源於人的本質的自我異化,那麼這種自我異化就必須通過世俗社會本身的矛盾和分裂來加以說明,以使世俗社會在實踐中得到革命的改造。這一要求是馬克思在「德法年鑒時期」就形成了的。馬克思寄希望於政治經濟學這門關於市民社會的科學,希望在其中發現人在物質生活關系中的自我異化,拿它來說明包括政治異化、宗教異化和哲學異化在內的一切異化形態,這一理論取向固然得自費爾巴哈的推動,但在一開始就超出了費爾巴哈的視野。
費爾巴哈用人的自我異化來說明宗教的人學根源,卻無法說明人是如何會達到這種自我異化的。假如這種自我異化出自理性的迷誤,那麼,這種迷誤就只能用黑格爾關於自我意識異化的思辨唯心主義來加以闡明、並用自我意識異化之揚棄——絕對精神的自我發展——來拯救。但是,費爾巴哈在批判宗教時已經達到了感性本體論的境界,已經通過把人的類本質規定為感性的本質而在一種本體論的原則高度上批判了黑格爾的思辨唯心主義,所以,他要麼把人的自我異化理解為人的感性的迷誤,要麼放棄新唯物主義的成果而向唯心主義原則投降。結果卻是後者,因為費爾把哈把人的感性的類本質看成既與的和先定的,所以他無法理解感性的類本質如何會發生不可避免的迷誤,其結果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費爾巴哈從來沒有看到真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並且僅僅限於在感性范圍內承認『現實的、單獨的、肉體的人』,也就是說,除了愛與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愛與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其他的『人的關系』。他沒有批判現在的生活關系,因而他從來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動,因此,比方說,當他看到的是大批患瘰癧病的、積勞成疾的和患肺癆的貧民而不是健康人的時候,便不得不訴諸『最高的直觀』和理想的『類的平等化』,這就是說,正是在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者看到改造工業和社會制度的必要性和條件的地方,他卻重新陷入唯心主義。」(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第50頁。)
在「萊茵報時期」為物質利益問題感到苦惱的馬克思,雖然在「德法年鑒時期」由於費爾巴哈的啟發而棄絕了思辨哲學的本體論前提,卻無法滿足於費爾巴哈的感性直觀的人本主義,因為這種人本主義無法導向對現實的物質生活關系的批判。人的感性的類本質究竟如何會發生迷誤,是馬克思堅持要追問的。若放棄這種追問,就是放棄對人在物質生活關系中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之根由的揭示。
對於宗教以及政治國家的世俗基礎、即市民社會,有一門現有的科學,即國民經濟學。馬克思希望在這門科學的領域中追問人的感性的類本質如何達到異化。但是,對既有的國民經濟學理論的探討,立刻使馬克思發現了這門科學本身的異化性質。勞動價值學說的提出,雖然標志了國民經濟學之達到自身的成熟,但這門成熟的科學卻在自身中包念著根本的背謬:它一方面肯定了勞動是財富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又實證地確認了勞動同時是對勞動者的貧困狀況的生產。這也就是說,勞動既是對財富的生產,同時又是對貧困的生產。而且,正是按照國民經濟學對私有產財產運動的描述,對財富的生產必須以對貧困的生產作基礎。因此,這門科學同時承認著這兩個彼此矛盾的方面,而不去思此矛盾。這種不思,表明了國民經濟學本身是私有財產的異化性質的理論表現,或者說,它根本不視此種性質為異化,而是把它作為當然的事實接受下來:「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這個事實出發。但是,它卻不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國民經濟學雖然以勞動是生產的真正靈魂為出發點,即沒有給勞動提供任何東西,而是給私有財產提供了一切」(註: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劉丕坤中譯本)第54頁
❾ 經濟學最重要的概念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回運行、發展的規律的答學科。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起源希臘色諾芬、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
❿ 什麼是政治經濟學,核心概念。。。
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是一門以人們的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科專學,它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屬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分配的規律。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原研究生產、購買及出售、以及法律、社會習俗慣例,以及政府之間的關系的一門獨立學科。起源於道德哲學,主要受到18世紀發展起來的政治,社會經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