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諾貝爾經濟學獎自由選擇

諾貝爾經濟學獎自由選擇

發布時間:2020-12-10 16:24:28

1.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出的書有哪些

詹姆斯 赫克曼
《評估福利狀況》
《相關性隨機系數模型的具變數方法》
《社會項目的計量評估》
《因人而異的教育回報估計》
丹尼爾 麥克法登
《謹慎選擇分析的替性估計和樣本設計》
《經濟選擇》
《觀察性研究:基於樣本的選擇》
《怎樣量化環境損壞或改善的經濟價值》
喬治 阿克爾洛夫
《穩定增長——在危急關頭嗎?》
《資本、工資與結構失業》
《「檸檬市場」:質量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
《貨幣需求基金流通理論的微觀模型》
《種族制度經濟學與無休止的激烈競爭及其他可悲的陳述》
《失業影響的社會習俗理論》
《貨幣需求短期趨向:對老問題的新展望》
《禮物互換與效率工資理論:四種展望》
《一位經濟理論家的故事書》
《勞動力市場效率工資模型》
《非理性行為的理性模型》
《泡沫經濟學》
《合理工資前提與失業》
《懲罰與服從》
《社會懸殊與社會制裁》
《自我控制與退職求助》
《經濟學與恆等式》
約瑟夫 斯蒂格利茨
《經濟學》
《信息與競爭價格機制》
《公共經濟學講義》
《商品價格穩定理論》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選續》
丹尼爾 卡尼曼
《預測的心理學》
《前景理論:風險條件下的決策分析》
《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直觀推斷與偏誤》
《公平與經濟學的假設》
《原則式效應的試驗檢測及科斯定理》
《謹慎選擇以及大膽預測:風險的認知前景》
《投資者的心理側面》
弗農 史密斯
《競爭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
《社會選擇中的一致性、自願性同意原理》
《作為一門實驗科學的微觀經濟學體系》
《論述、崩潰和實驗性現貨資產市場的外生預期》
《偏好、財產權和討價還價博弈中的匿名問題》
克萊夫 格蘭傑
《經濟時間序列的譜分析》
《股價的可預測性》
《商品價格的投機、套利和預測》
《雙線性時間序列模型導論》
《經濟序列建模:經濟計量方法閱讀材料》
《經濟學的實證建模:設定和估計》
羅伯特 恩格爾
《協整、因果關系和預測:格蘭傑紀念文集》
《ARCH:閱讀精選》
《計量經濟學手冊(4)》
《長期經濟關系:協整閱讀材料》
芬恩 基德蘭德
《貨幣總量與產出》
《國際實際經濟周期》
愛德華 普雷斯科特
《致富的障礙》
《跨期貿易的契約安排》
托馬斯 克羅姆比 謝林
《選擇與結果》
《國家收入行為》
《國際經濟學》
《沖突的戰略》
《戰略與軍控》
《武器與影響》
《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
《透析能源問題》
《選擇與結果》
《討價還價、溝通和有限戰爭》
羅伯特 約翰 奧曼
《值的最小單元》
《博弈論》
《博弈論與經濟應用手冊》
《不完全信息重復博弈》
羅傑 邁爾森
《博弈論:矛盾沖突分析》
《經濟決策的概率模型》
保羅 克魯格曼
《地理與貿易》
《匯率的不穩定性》
《流行的國際主義》
《戰略性貿易政策與國際經濟學》
《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
《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政策——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
埃莉諾 奧斯特羅姆
《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
奧利弗 威廉姆森
《自由裁量行為的經濟學》
《公司控制與企業行為》
《市場與等級制》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治理機制》
參考資料:1.ke 2. 經濟學家日誌

2. 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信息不對稱理論的詳細內容是什麼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

該理論認為:市場中賣方比買方更了解有關商品的各種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過向信息貧乏的一方傳遞可靠信息而在市場中獲益;買賣雙方中擁有信息較少的一方會努力從另一方獲取信息;市場信號顯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2)諾貝爾經濟學獎自由選擇擴展閱讀

信息不對稱理論的意義為:

1、該理論揭示了市場體系中的缺陷,指出完全的市場經濟並不是天然合理的,完全靠自由市場機制不一定會給市場經濟帶來最佳效果 ,特別是在投資、就業、環境保護、社會福利等方面。

2、該理論強調了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重要性,呼籲政府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監督力度,使信息盡量由不對稱到對稱,由此更正由市場機制所造成的一些不良影響。

3、信息不對稱理論推動了博弈論的發展。

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是由於人們心理活動的「屏蔽性」造成的。因此,交易雙方實際是在進行心理上的博弈,為了各自的經濟利益進行較量,而這種較量本身是以信息不對稱為前提的。因此,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對博弈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3.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主要貢獻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得者的主要貢獻如下:

1、199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籍教授羅伯特·芒德爾。他通過對「不同匯率體制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佳貨幣區域」進行分析,發展了開放型經濟的宏觀經濟理。

2、芒德爾沒有止步於穩定政策短期效果的研究。貨幣動力學是他的許多文章的主題。芒德爾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在國際收支的情況下,調節經濟至非平衡狀態。在戰後時期,對非平衡狀態的研究強調對外貿易中的現金流量,但這些研究基於靜態的經濟學模型。休謨(David Humes)關於國際價格調節的經典理論(金幣流)強調貨幣因素和庫存變數。

3、芒德爾的理論對中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特別是在中國即將加入WTO的時刻,我們更應該未雨綢繆。例如:我們可以研究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否滿足構成員優貨幣區的必要條件。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制訂正確的金融政策。

4.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1、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是「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諾貝爾獎最初的五大獎項是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或生理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而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其評選標准與其它獎項相同,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第一次頒發,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2、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回顧(1969-2013): 1969年簡·丁伯根(荷蘭)、拉格納·弗里希(挪威) 貢獻: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拉格納·弗里希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簡·丁伯根是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保羅·安·薩默爾森(美國) 貢獻: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1971年西蒙·庫茲列茨(美國) 貢獻: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2年約翰·希克斯(英國)、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美國) 貢獻: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3年華西里·列昂惕夫(前蘇聯) 貢獻: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4年弗·馮·哈耶克(澳大利亞)、綱納·繆達爾(瑞典) 貢獻: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年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前蘇聯)、佳林·庫普曼斯(美國) 貢獻:康托羅維奇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庫普曼斯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1976年米爾頓·弗里德曼(美國) 貢獻: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1977年戈特哈德·貝蒂·俄林(瑞典)、詹姆斯·愛德華·米德(英國) 貢獻: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978年赫泊特·亞·西蒙(美國) 貢獻: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見解。 1979年威廉·阿瑟·劉易斯(美國)、西奧多·舒爾茨(美國) 貢獻: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1980年勞倫斯·羅·克萊因(美國) 貢獻: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81年詹姆士·托賓(美國) 貢獻: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喬治·斯蒂格勒(美國) 貢獻: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3年羅拉爾·德布魯(美國) 貢獻:概括了帕累拖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理查德·約翰·斯通(英國) 貢獻: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踐分析的基礎。 1985年弗蘭科·莫迪利安尼(義大利) 貢獻: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美國) 貢獻: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7年羅伯特·索洛(美國) 貢獻: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年莫里斯·阿萊斯(法國) 貢獻: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年特里夫·哈維默(挪威) 貢獻: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1990年默頓·米勒(美國)、哈里·馬科維茨(美國)、威廉·夏普(美國) 貢獻: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91年羅納德·科斯(英國) 貢獻: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年加里·貝克(美國) 貢獻: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1993年道格拉斯·諾斯(美國)、羅伯特·福格爾(美國) 貢獻:道格拉斯·諾斯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羅伯特·福格爾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4年約翰·納什(美國)、約翰·海薩尼(美國)、萊因哈德·澤爾騰(德國) 貢獻: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年羅伯特·盧卡斯(美國) 貢獻: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英國)、威廉·維克瑞(美國) 貢獻:詹姆斯·莫里斯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威廉·維克瑞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年羅伯特·默頓(美國)、邁倫·斯科爾斯(美國) 貢獻:羅伯特·默頓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邁倫·斯科爾斯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阿馬蒂亞·森(印度) 貢獻: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9年羅伯特·門德爾(加拿大) 貢獻: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2000年詹姆斯·J·赫克曼(美國)、丹尼爾·L·麥克法登(美國) 貢獻:發展廣泛應用在經濟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中對個人和住戶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對分析選擇性樣本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麥克法登對分析離散抉擇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 2001年邁克爾·斯彭斯(美國)、喬治·阿克爾洛夫(美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國) 貢獻: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作出重要貢獻 2002年丹尼爾·卡尼曼(美國)、弗農·史密斯(美國) 貢獻:在心理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方面所做的開創性工作。 2003年羅伯特·恩格爾(美國)、克萊夫·格蘭傑(英國) 貢獻:在處理經濟時間序列的兩個關鍵性質:時變波動性和非平穩性時,所開創的統計分析方法。 2004年芬恩·基德蘭德(挪威)、愛德華·普雷斯科特(美國) 貢獻:在動態宏觀經濟學領域中作出重要貢獻。 2005年羅伯特·奧曼(以色列)、托馬斯·謝林(美國) 貢獻:通過對博弈論的分析加深了對沖突與合作的理解。 2006年埃德蒙·費爾普斯(美國) 貢獻: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對當時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提出了挑戰。 2007年萊昂尼德·赫維奇(美國)、埃里克·馬斯金(美國)、羅傑·邁爾森(美國) 貢獻: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作出貢獻。 2008年保羅·克魯格曼(美國) 貢獻:整合了此前經濟學界在國際貿易和地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貿易、全球化以及推動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動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論。 2009年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美國)、奧利弗·威廉森(美國) 貢獻:奧斯特羅姆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共資源管理的分析」獲獎;威廉森則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 2010年彼得·戴蒙德(美國)、戴爾·莫滕森(美國)、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塞普勒斯) 貢獻:對「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理論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2011年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美國)、托馬斯·薩金特(美國) 貢獻:研究政策變數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扮演的角色,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2012年美國經濟學家埃爾文·羅斯(美國)與羅伊德·沙普利(美國) 貢獻:創建「穩定分配」理論,並進行「市場設計」的實踐。 2013年尤金·法馬(美國)、拉爾斯·皮特·漢森(美國)、羅伯特·希勒(美國) 貢獻:表彰他們對資產價格的經驗分析。

5. 諾貝爾經濟學獎什麼時候設立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1969年設立的。

上世紀60年代,瑞典的銀行和金融界在為「自由市場」經濟改革而奔波,希望政府放鬆政治監管,讓央行成為「獨立」的政治體。與此同時,支持自由市場經濟、反對政府過度干預的第一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思想被用於為中央銀行爭取「獨立」的運動之中。如果可以讓經濟學成為一項更有權威性的科學,自然會增加央行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有利於銀行家游說政府和公眾。

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借成立300周年之際,以紀念諾貝爾的名義推出了經濟學獎,並向諾貝爾基金會捐獻了獎金。至此,這個獎才與諾貝爾產生了關聯。1969年,首個「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被頒給了挪威奧斯陸大學的朗納·弗里施和荷蘭經濟學院的簡·丁伯根,以表彰兩位在計量經濟學方面做出的貢獻。

雖然「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提名流程、評選標准以及頒獎儀式和真正的諾貝爾獎(文學獎、物理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相仿,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常被質疑違背了諾貝爾遺囑中「對全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要求。

2001年,諾貝爾家族成員在《瑞典日報》上公開批評諾貝爾經濟學獎,認為該獎的設立降低了諾貝爾獎的格調。諾貝爾家族成員甚至毫不客氣地指出,諾貝爾經濟學獎只不過是一些經濟學家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採取的「公關策略」。但由於瑞典央行財大氣粗,因此,諾貝爾經濟學獎仍能吸引世界各國的經濟學家趨之若鶩。

自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立以來,獲獎經濟學家平均年齡67歲。最年輕得主是美國的肯尼斯·約瑟夫·阿羅,1972年他和來自英國的約翰·希克斯(John R. Hicks)因為在福利經濟學和一般均衡理論方面的貢獻分享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時51歲。最年長的是美國的里奧尼德·赫維茨,2007年他和另外兩位美國經濟學家分享了此獎,獲獎時90歲。

6.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如何評選的

諾貝爾將作為學術領域的最高榮譽,在全世界范圍內擁有極高的認可度,之所以如此,源於它自身十分嚴苛的評選標准和評選過程。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對於每一位學者而言都是極大地肯定。以諾貝爾經濟學獎為例,首先評選委員會會在世界范圍內徵集候選人。其次,評選委員會將對所有的候選人進行嚴格的篩選。最後,獲獎的名單公布並在之後進行頒獎儀式。這里的每一個環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其過程非常的規范化,下面,我就來詳細說明一下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過程。

一、提交候選人

能夠被提交為候選人的都是該領域的佼佼者,因為只有被瑞典皇家科學院認可的傑出人士才具有推薦資格。因此單單在這一環節,就能夠徵集到具備足夠影響力的頂尖人物。這也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並節省了許多的時間。畢竟如果誰都能推薦的話,候選人的名單就過於龐大了,並且也不具備足夠的代表性。

你還知道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過程中的哪些特色呢?

7. 獲得諾貝爾獎一定有高標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原則是什麼

諾貝爾經濟學獎原則是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8. 2000年以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出的書有哪些

1、詹姆斯赫克曼

《評估福利狀況》、《相關性隨機系數模型的具變數方法》、《社會項目的計量評估》、《因人而異的教育回報估計》。

2、丹尼爾麥克法登《謹慎選擇分析的替性估計和樣本設計》、《經濟選擇》、《觀察性研究:基於樣本的選擇》、《怎樣量化環境損壞或改善的經濟價值》。

3、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經濟學》、《信息與競爭價格機制》、《公共經濟學講義》、《商品價格穩定理論》、《現代經濟增長理論選續》。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而設立的獎項,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經濟學獎並非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但在評選步驟、授獎儀式方面與諾貝爾獎相似。1968年起,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每年頒發一次,頒獎遵循對人類利益做出最大貢獻的原則。1969年(瑞典國家銀行成立300周年慶典時)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揚·廷貝亨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9. 為什麼當年蘇聯可以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為什麼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應望江
2012年12月12日16:16        手機看新聞
有學者預測,未來中國經濟學家最有可能在發展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轉型經濟學等領域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零突破
1969-2012年,全世界共有71位傑出學者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些獲獎者有著怎樣的教育經歷和工作背景?獲獎成果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對這些問題的梳理,不僅有助於了解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偏好和獲獎者特徵,也有助於認識我國經濟學者能否摘取這項桂冠的熱點問題,更重要的,或許能為我國社會科學領域拔尖創新人才乃至傑出人才的培養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在世界名校接受優質教育
教育對人的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厚經濟學底蘊的世界名校,擁有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有國際前沿的研究課題,有強大的師資隊伍和豐富的育人經驗,尤其適合傑出人才的成長。從表1可看出,71名獲獎者分別從28所著名院校取得最高學位。其中,美國大學有15所,佔了半壁江山(53%)。
71位獲獎者中有68位獲獎者具有博士學位,所佔比例為95.8%。其中,1974年獲獎者哈耶克、1985年獲獎者莫迪里v阿尼和1994年獲獎者豪爾紹爾等還擁有雙博士學位。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需要受過世界名校的高等教育。
獲得經濟學大師的悉心指導
不僅高學歷教育不可或缺,名師指點對經濟學家的成長更為重要。71位獲獎者當中,之少有四十多人受過經濟學大師的指點。有的獲獎者之間甚至是師生關系,如1970年獲獎者薩繆爾遜和2001年獲獎者斯蒂格利茨;1969年獲獎者丁博根和1975年獲獎者庫普斯曼等。正如薩繆爾遜在1970年頒獎儀式上所說的,獲獎的「首要條件是要有優秀的導師」,載譽而歸時他重申:「我可以告訴你們怎麼樣才能得到諾貝爾獎金,訣竅之一就是要有名師的指點。」
有雄厚的國家科研實力為堅強後盾
從古至今,經濟發達,政治穩定的地區一般也是人才輩出的地區。作為一個世界性的科學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國籍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界各國經濟學科研實力。71位獲獎者分屬於11個國家,大部分獲獎者出自美國、英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其中,美國共有51人獲獎,佔71.83%,說明美國經濟學研究在世界上具有絕對優勢。英國共有8人獲獎,其次是挪威(3人)和瑞典(2人),法國、荷蘭、前蘇聯、德國、以色列、印度、塞普勒斯各1人。
擁有世界名校提供的良好工作環境
從獲獎者隸屬院校看,71名獲獎者主要來自美國和歐洲的32所著名大學,其中,美國高校有22所,佔68.75%。排名前四位的均為美國高校,(見表2)。
可以看出,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始終位於前三位,說明這兩所學校不僅培養出了最傑出的經濟學人才,而且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最優秀的經濟學家前往那裡工作。獲獎者取得最高學位的院校中歐洲院校為11所21人次,佔29.6%,而獲獎者獲獎時所屬院校中歐洲院校只有9所14人次,佔19.7%。且除劍橋大學以外,其餘歐洲大學排名靠後,這反映了歐洲優秀經濟學研究和教育人才有所流失。
擁有廣泛的學術交流經歷和多學科知識
大多數獲獎者得益於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學科交叉合作。71名獲獎者中,絕大部分擁有多樣化學術交流經歷,在不同學校接受教育和從事科學研究。從學科背景看,在71位獲獎者當中,有49位具有除了經濟學以外的學科學位,所佔比例為69.1%,其中有數學背景的獲獎者最多,達22人,佔31.0%。這些獲獎者基本上是低年級修習數學,高年級改攻經濟學,最後為經濟學研究作出巨大貢獻。
馬克思曾經說過,一門學科只有成功地應用了數學才算是成熟的。數學在經濟學研究中正得到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的運用。尤其是數理統計工具和模型運用已經成為包括經濟學在內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一種必然趨勢。自1969年設立獎項以來,評選委員會就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一特點和趨勢,並在頒獎時有意識地加以引導。71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有相當一部分早年就受過專門的數學訓練,他們幾乎既是經濟學家,同時又是統計學家或數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三分之二是美國經濟學家,他們大多是計量經濟學會的會員,其獲獎成果中,幾乎都運用了大量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有的獲獎者的獲獎成果本身就是對數理統計作出了貢獻。如西蒙「在科學理論、應用數學、統計學、運籌學、經濟學和企業管理方面作出了貢獻」,施蒂格勒「在廣泛的經驗數據基礎上一一其收集是經濟統計中的開拓性工作」,霍韋爾莫「指出用統計方法能解決相互依存問題」。經濟學和數學的結合趨勢還在不斷發展。這給中國經濟學界提出了一個要求:應充分重視數學功底,要吸引年輕的數學工作者參與經濟學研究。
在相對優裕的家庭中成長
追溯獲獎者少年時期成長的家庭環境,則可以發現:幼年時家境富裕和中等的獲獎者人數最多,佔比達80%以上。有研究者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富裕

閱讀全文

與諾貝爾經濟學獎自由選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