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產業經濟學到底學什麼的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是應用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分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應用經濟理論體系。
產業經濟學從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產業」出發,探討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以及研究這些規律的方法。
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規律、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產業與產業之間互動聯系的規律以及產業在空間區域中的分布規律等。
⑵ 在我國當前的歷史條件下研究產業經濟學有何現實意義
在我國當前的歷史條件下,研究產業經濟學的現實意義在於,有利於建立有效的產業組織結構;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利於產業的合理布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產業經濟學從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產業」出發,探討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以及研究這些規律的方法。 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規律、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產業與產業之間互動聯系的規律以及產業在空間區域中的分布規律等。
現階段,研究產業經濟學不但具有理論意義,更具有現實意義。一是從指導實踐的理論角度,研究產業經濟學,有利於統一的經濟學體系的建立,有利於應用經濟學的學科建設,從而有利於建立其經濟學完整的理論體系,更好的指導和服務經濟實踐;二是有利於建立有效的產業組織結構,指導和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產業經濟學是研究實體經濟的踏實的學問,研究產業經濟學,目的在於尋求產業的發展規律性。從產業經濟大的結構看,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引擎,實體經濟則是輪胎。忽視實體經濟,而片面去追求虛擬經濟,產業發展必然會產生非均衡。而研究產業經濟學,可以從產業經濟學理論中,找到平衡點,使這種非均衡趨向均衡。同時,在我國東部、中西部,還存在經濟發展失衡問題,如何改善中西部產業結構,加快中西部發展是一個重大課題。三是研究產業經濟學,有利於產業的合理布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目前,國內經濟正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和壓力。鋼鐵、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石化等產業,產能嚴重過剩,能源消耗浪費,環境污染突出,產業效益卻非常底下。辨析哪些產業產能過剩,壓縮哪些領域的產能,如何淘汰落後產能,是實現國家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所在。
⑶ 求一遍 產業經濟學的學習體會
本學期我開始學習產業經濟學,收獲很多。在沒有學習這門課程之前,我一直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非常枯燥、無聊的學科。可是在通過了近一個學期的學習之後,我的想法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它讓我覺得經濟學是一門非常有意思的學問,讓我對資本主義經濟學有了本質的理解,對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然,可能由於學習得不夠認真,我對其中的一些經濟學觀點的理解還不夠透徹,並且無法認同某些觀點。以下是我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我覺得通過這個學期僅有的一點時間學習產業經濟學已經有很大收獲了,尤其是對於經濟活動中最基本的東西有了一些深入地思考、探索,認識到了一些基本的規律,這對我以後深入學習經濟學還是很有用的。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一種人文精神作為支柱和動力,這種人文精神對經濟的發展具有規范和推動的作用。如果喪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撐,財富的追求慾望就必定會淪喪為純利慾的沖動,就會導致人們動物性的膨脹、人性的混滅、社會秩序的混亂和財富的浪費。發展並非只從商品開始,它是從人民以及他們的教育、組織與紀律開始。任何國家只要具有高度教育、組織與紀律,不管遭到怎樣的破壞,都能創造出經濟奇跡來。產業經濟學使我的大學課程更加充實。
⑷ 學習經濟學有什麼意義
系統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熟悉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中外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了解經濟學的學術動態;具有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社會經濟調查、經濟分析和實際操作的能力。
在實際經濟方面的工作中,經濟學多是通過數學模型來驗證各種經濟變數之間的關系。像保險、股票、利率這些經濟變數的預測就是通過數學模型進行預測的,所以該專業的很多畢業生進入各類金融機構(如期貨市場、外匯市場)做技術分析工作。
(4)學習產業經濟學的意義擴展閱讀
經濟學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資本論》、西方經濟學、統計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線性代數、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
產業經濟學關心的主要是壟斷行業的運行機制以及各壟斷公司的競爭行為,以後想去大型企業工作的考生可以選擇這個專業。很多大公司都設置有專門的市場研究部門,這些部門就是利用專業的經濟學理論來分析現有行業情況,得出分析結果,然後作出企業的決策。
⑸ 結合實際,說明學習產業經濟學的重要意義
經濟學的客觀夢想
有關經濟學家的笑話很多,且貶遠多於褒。不過,很少有經濟學家對此耿耿於懷,因為經濟學家這個行業依然是最受關注、最有地位、最能賺錢的行業之一;也依然不斷有人試圖進入經濟學家的行列。所以,很多經濟學家自己也常常談起此類笑話,看似自嘲,實則自誇。當然,也有些此類笑話是沒有貶義的,或者對於經濟學家自己來說,不覺得是貶義的。其中一則笑話說的是,一群物理學家看到經濟學家所用的數學知識,感到大為吃驚:經濟學居然用如此復雜的數學!經濟學家看到物理學所用的數學知識,同樣大為吃驚,物理學居然用如此簡單的數學!在一些人看來,這是在嘲笑經濟學對於數學的過分使用。而對於經濟學家來說,這卻是在褒獎經濟學家所用的工具越來越先進,自然也就越來越朝著精確的自然科學的方向發展了。
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們對經濟學的帝國主義傾向很不以為然,認為經濟學家與他們其實並沒有什麼兩樣;自然科學家們更不認為經濟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而經濟學家們則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搖擺。經濟學家們自然希望經濟學被認為是自然科學,因為自然科學更加精確,而且更加客觀。客觀與精確正是經濟學家們自我標榜且引以為豪的地方,而且希望憑此區別於其他社會科學家。經濟學家以理性人為出發點,引入了邊際分析和廣泛的數學工具,試圖建立一個客觀、精確的經濟學帝國。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強調實證經濟學的重要性,著重就某一個現象進行解釋,認為經濟學應該說明的是「是什麼」,而不是「應該是什麼」,因為後者往往帶有太多的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難免包含太多的個人利益。
到了今天,計量經濟學更是如日中天,在中國尤其如此。翻開中國最有名的經濟學學術期刊,絕大多數都是計量文章,甚至某些期刊已經到了沒有計量的文章便不能發表的地步。中國經濟學家在國外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也幾乎全部是計量文章。為什麼計量經濟學會如此興盛呢?說到底無非是經濟學追求所謂客觀、真實與精確的結果。計量經濟學通過不斷改進的工具、大量的數據和嚴謹的方法為經濟學建立起了一個看似精確與客觀的經濟學帝國。但是,事情果真如此么?
經濟學家的客觀
2004和2005年是中國經濟學的多事之秋。從郎咸平炮轟格林科爾開始,中國大陸的一些著名經濟學家與郎咸平展開了激烈交鋒,甚至很多具有人身攻擊意味的詞語從一些名經濟學家的口中說出。這場爭論最後幾乎演變成了全民參與的爭論。從網路上看,郎咸平幾乎是大獲全勝,但是,也有人統計說,學習經濟學的人大多反對郎咸平。眾所周知,與一般人相比,學習過經濟學的人多半更加右傾,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絲毫不奇怪。在這場爭論中,毫無疑問,很多經濟學家和學經濟學的學生是從「客觀」的角度來論述的,而經濟學的所謂客觀就是「效率」。對於自我標榜為客觀的經濟學而言,選用效率作為評價經濟政策或者經濟表現的標准沒有絲毫的意外。因為,從經濟學的核心假定——人是自私和理性的出發,最終的結果只能用「效率」來衡量,而且,用公平來衡量經濟政策或表現的好壞總是充滿了「價值判斷」,是極其主觀的。
但是,從效率出發也不一定能夠保證經濟學的客觀。特別是2005年格林科爾最終倒閉,其董事長也因為涉嫌犯罪被捕之後,很多人對經濟學家的客觀與中立越來越懷疑。這本身不奇怪,也不能說明大陸的經濟學家就失敗了。但是,隨後傳出的消息無疑讓人吃驚。在與郎咸平的爭論中力挺格林科爾的部分經濟學家曾經在格林科爾的資助下召開過一個學術會議批判郎咸平,並且將爭論上升到改革路線的高度。這其實也沒有什麼,因為郎咸平的確試圖得出一些普適性的結論,所以,將爭論上升為「改革路線」之爭也很正常。但是,在當事企業的資助下舉行的學術會議是否可信就值得懷疑了。更為重要的是,隨後的調查表示,格林科爾付給了這些經濟學家高額的出場費和稿費。而且,還有經濟學家隨後不斷出席由一些大型民營企業,尤其是由國有或者集體企業改制而來的民營企業舉辦的各種會議,高調發言,更是引發了一系列爭論。普通民眾對經濟學們的不信任似乎也在蔓延。
這種不信任是建立在經濟學家為少數人和少數既得利益集團說話的基礎之上的。不過,這種為少數人說話的經濟學家往往會很快被大多數人不信任,並不能對經濟學構成實質性的傷害。即使經濟學家們依然信任這些人,也不要緊,因為大多數民眾不信任意味著經濟學市場必然萎縮。所以,個別經濟學家沒有任何根據的發言並無損於經濟學本身的客觀,只會有損於經濟學家個人或者這個團體的客觀。不過,問題往往是,經濟學本身就是客觀的嗎?
經濟學是否客觀?
經濟學往往有很多基本的假定,經濟學中任何一個理論或者一個模型更是有非常多的假定。這些假定的本意是為了抽象與簡化現實生活,從而增強模型的解釋力。但是,這些假定往往與現實情況不符,由此導致它對現實情況的解釋力不足。事實上,經濟學的發展正是建立在對經濟學假定不斷修正的基礎之上。某種理論或模型的發展也是建立在對某個假定不斷修正的基礎之上。比如,對古典經濟學價格剛性假定的修正,得出了政府幹預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對完全競爭假定的修正產生了不完全競爭理論;對交易成本為零這一假定的修正產生了新制度經濟學。某個具體的理論或者模型的發展更是如此,從古諾模型到勃川德模型再到斯坦克博格模型,就是通過改變有關廠商競爭變數和競爭方式而得到的。博弈論的發展也是如此,從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到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到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再到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都是基於對一些假定的改進。當然,這些對假定的改進,很多情況下都是越來越傾向於現實。也就是說,這使得假定越來越接近現實。但是,由於一個抽象的理論與模型往往需要很多假定,而要把假定做到完全與現實相符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不可能除給了經濟學不斷改進的空間之外,也給了經濟學家很多解釋的空間。這種空間其實就是經濟學家的「權力空間」,這個「權力空間」不但給了經濟學們改進理論的可能,也給了經濟學家們爭論和解釋的可能。
如果說理論只是提供了一個想法或者解釋的話,那麼,實證經濟學,尤其是目前高度繁榮的計量經濟學則給了經濟學們證明自身的客觀與精確的機會。很多理論往往相互沖突。比如,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哪一種效應更強呢?這需要實證檢驗。比如說,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有怎樣的影響?不同的理論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哪個理論是可信的?這也需要實證經濟學的檢驗。於是,實證經濟學成了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重要標准。
但是,對於理論經濟學家而言,這種檢驗總是值得懷疑的。就案例檢驗來說。中國的漸進式改革與俄羅斯的休克療法相比,哪個更加成功?印度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哪個更加成功?如果單從目前的經驗來看,毫無疑問,中國改革比俄羅斯改革成功,比印度的也更加成功。但是,如果我這樣說,肯定會被經濟學們認為不嚴謹,甚至被懷疑是否真的學過經濟學,至少也是沒有學好。比如,有很多經濟學家就堅持認為,中國的改革不一定比俄羅斯的成功。因為,盡管從目前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更好,但是,俄羅斯通過休克療法建立起了更好的制度與市場環境,將來的發展可能比中國更快。也就是說,經濟學告訴我們,從長期來看,中俄的發展情況還不一定。不過,正如凱恩斯所說,「長期是對目前的事情的一種誤導,在長期,我們都死了」。而且,從長期來看,任何事情都是不一定的,因為誰又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這些事情可能會徹底改變目前中俄經濟發展的全貌。因此,說未來不確定可能是對的,卻是毫無用處的。如果我們只會說不一定,經濟學存在的意義就值得懷疑。也許經濟學家會說,決策是領導者的事情,我們只是提供建議和信息,更加豐富的信息將有助於決策者做出更加正確的決定。但是,如果所提供的任何信息都是不確定的,而且,對於一個我們都能觀察得到的事實,我們依然說,孰優孰劣不一定。那麼,經濟學作為一門「長期的學問」就是沒有價值的。
同樣,對於實證經濟學家們而言,實證檢驗也是值得懷疑的。且不說不斷改進的計量方法會讓人發現前人所作的實證研究的缺陷,不同的計量方法之間也會產生各種爭論。如果不同的計量方法得出的結果是一致的,倒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絕大部分情況下,不同的計量方法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那麼,我們該信任哪一個呢?再者,很多計量研究對數據往往非常敏感,數據的變化往往會導致結果的改變。同樣,熟悉計量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很多情況下,對變數的選擇往往會成為爭論的中心,而變數選擇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是不一致的。
再以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為例。從庫茲聶茲以來,這一話題一直是經濟研究的熱點,因為這個問題對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含義,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也會形成沖擊。但是,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在爭議中進行。國內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近幾年也有所增多。在1990年代以前,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多半表明收入差距有助於經濟增長,或者二者呈現出倒U型關系。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議自然是追求更有效率而不是更公平的經濟政策;1990年代以後,很多研究運用政治經濟模型或者帶有社會學傾向的模型,說明收入差距擴大會導致政治上對投資的抑制,或者對社會地位的過分追求會使投資受到抑制,從而會阻礙經濟增長,而且,相關的實證研究也證實了這種理論分析。這些研究很多發表在很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上,比如《美國經濟評論》、《政治經濟學雜志》。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結論也是莫衷一是。由於不同的研究結果推論出的政策建議是完全相左的,決策者無疑更加疑惑。
經濟學家的解釋空間
理論研究會得到相反的結論不足為奇,實證研究得到相反的結論也很正常。如果我們得到的實證研究結果與理論相悖,我們也許會由此發現一個新的理論,或者發現另外一個藏在證據背後的東西。自然科學常常這樣發展,但經濟學很難這樣發展,原因在於,自然科學的事實只有一個,而經濟學往往能夠發現很多個「事實」。當我們發現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的結論相反時,我們多半會去改進實證研究的方法,尋找新的數據,或者提出新的解釋。但是問題隨之而來:經濟學的理論和模型眾多,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理論提出不同的解釋,而哪個理論正確,往往依賴於實證研究的檢驗。如果實證檢驗的結果也是相反的,由於不同的檢驗結果也能得到不同理論的支撐,我們很難判斷哪一個檢驗或者說哪一個事實是成立的。從而,我們會發現,理論和事實都是不清楚的。
很多初學計量經濟學的人都會發現,數據或者方法的微小變化會使得檢驗結果大不相同。這說明結果不穩健。在很多情況下,尤其在我國的很多經濟學雜志上,我們看到的計量檢驗都是不穩健的。但是,面對這些檢驗結果,我們往往能夠看到很多似乎合乎理論的解釋與說明。或者說,對於不同的計量檢驗結果,作者擁有很大的解釋權。只要結果是顯著的,我們便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最著名的例子來自英國的一位經濟學家。他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太陽黑子的活動對英國的經濟發展周期有顯著影響。很多人都認為這個結論是荒謬的,並以此嘲笑經濟學,但是,按照經濟學家的邏輯,這事還真不一定啊。
好在,計量經濟學的工具在不斷改進,對各種因素的控制也使得計量經濟學越來越精確。但是,經濟學家對理論、對現實、對實證檢驗結果的解釋依然存在很大空間,對同一事情往往存在多種解釋,這無疑讓人煩悶。就像我們看一些小品文,同一個故事,翻來覆去地講,竟然能夠講出幾十個道理,甚至還是完全相反的道理。
正是由於經濟學對結果的解釋空間很大,我們就不得不提醒自己:小心思想背後的利益。經濟學家標榜自己的效率標准,以此說明自己的客觀和中立。可是,阿克頓勛爵的話依然在耳邊回響:絕對的權力絕對導致腐敗(也有翻譯為,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換成經濟學的語言,有權力,就有尋租。而經濟學家對理論、對現象、對實證檢驗結果的解釋空間就是一種權力。因為有空間的存在,就有解釋的權力,而這種權力必然導致尋租。正如經濟學所認為的,經濟學家絕不是道德上一定高尚的人,相反,他們都是自私的理性人。那麼,又有什麼理由認為他們不會利用自己的解釋空間,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自己尋租呢?
如果經濟學只是幫助人們解釋現象存在的原因,或者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各種現象,那麼,這種解釋空間的存在沒有任何不妥。但是,每一個經濟學家總是希望自己的主張為決策者所用,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我曾經以為國外的經濟學家可能不會如此,可是一名諾獎得主來復旦大學講演的時候,PPT(PowerPoint 的幻燈片文件)上就幾次出現與美國總統的合影,我頓時知道所有的經濟學家果然都是理性人。而且,就目前看來,經濟學對決策者和普通民眾都有著極強的影響力,如果一個經濟學家,一個理論是服務於少數人的,其後果往往會非常嚴重。所以,經濟學的解釋空間也就相對而言對社會有著潛在的危害。也正因為如此,一個充分競爭的經濟學市場、一個反對壟斷的經濟學市場、一個能夠允許而不是排斥所有人發言的經濟學市場是縮小經濟學的解釋空間、瓦解經濟學的絕對權力的必要條件。同樣,一個更為廣泛的知識市場,一個允許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等等充分表達的學術市場的存在也有利於控制經濟學解釋的空間,從而減少經濟學家尋租的空間。
所以,無論是決策者,還是普通人,當看到一種經濟理論時,請先告誡自己:警惕思想背後的利益。
⑹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產業經濟學
早期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主要是支持反壟斷政策的,國內的產業經濟學教版材一般還包括產業結權構,產業關聯的內容,可以為國家的產業政策(財政投錢的方向)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我們老師把產業經濟學問題理解為經濟學高端問題。
⑺ 產業經濟學的作用有哪些
促進產業內和產業間的資源有效配置,這是目前微觀經濟學不能充分解決,和宏觀經濟學不加關注的~
但是我覺得,其實主要是中國現在很多產業都在成長期,所以在中國比較熱門~
⑻ 研究產業經濟學的實踐意義和現實意義,有著什麼樣的區別
實踐意義可從微觀方面分析,而現實意義更應該著重宏觀層面。且實踐意義內中包涵現實現實和容長遠影響,產業經濟學主要研究對象是三大產業經濟狀況,故此現實意義中也含有實踐意義和針對產業經濟未來應該做出怎樣的構想。
⑼ 論述題,學習產業經濟學的意義是什麼
1宏觀價值規律的內容《2》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3.論述題《1》社會主義的基本這個超額利潤是由優等地和中等地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按劣等地個別生產。21簡答題簡述企業在產業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2簡述企業兼並的主要動機3簡析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4簡析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異同5如何理解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與合理化6什麼是高技術產業?它有哪些特點2論述題1簡論我國發展高技術產業的意義2試論選擇汽車工業和建築業作為我國支柱產業的意義3產業經濟學考研真題能力有限哈(為你提供一點算一點--!)筆試:一、選擇題2×151、羅斯托關於經濟增長本質研究的角度是()A、從總量的變化過程來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B、從部門的變化過程來研究經濟總量增長的規律C、從均衡競爭的假設條件來研究經濟增長D、從「次優論」的角度來研究經濟增長2、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專門對工業結構規律進行研究得出的霍夫曼比率是()A、霍夫曼比例=消費品產值/資本品產值B、霍夫曼比例=資本資料工業產值/消費資料工業產值C、霍夫曼比例=消費資料工業產值/資本資料工業產值D、霍夫曼比例=資本品產值/消費品產值3、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是()A、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B、實現經濟的飛速發展C、促進各產業間協調發展D、調整不協調的產業結構4、產業組織是指()A、同一產業內企業間的組織或市場關系B、產業中同類企業的總和C、企業與企業間的經濟關系D、市場主體間的市場活動的集合5、下列不是哈佛學派的觀點的是()A、反壟斷政策B、政府的產業政策應著力於維護市場結構C、一定的市場結構決定了企業的市場行為D、認為市場績效決定了市場結構6、斯坦克爾伯格模型7、日本的產業結構8、什麼指數越大,集中度越低()A、H.IB、E.IC、CND、基尼9、阻止進入定價10、下面那個行業中企業的廣告行為最有影響()A、耐用消費品行業B、工業品行業C、非耐用消費品行業D、壟斷行業11、關於後向兼並的問題(具體記不清,就是問一種企業兼並行為屬哪種)12、產業關聯分析的基本工具()A、投入系數表B、逆陣系數表C、投入產出表D、最小二乘法共15道題(其他記不清了哦)一、名詞解釋5×41、自然壟斷2、二級價格歧視3、筱原二基準4(忘記了!!)二、簡答題10×31、主導產業及其特徵2、規模經濟形成的原因3、產業差異化形成的原因三、論述題20×1請論述產業結構優化理論,並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