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戴達遠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 第二版習題答案
有這書啊,可郵購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戴達遠|經濟管理出版社- 金書網:
http://www.golden-book.com/booksinfo/43/439462.html
B. 對外經貿大學遠程教育(政治經濟學原理)單元測試的答案
飯後溝溝壑壑
C. 尋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思考題>>答案
三、1.答:(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在一定生產力狀況基礎之上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
(2)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形成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方面生產關系的總和,也就是社會生產關系體系。
(3)政治經濟學在研究生產關系時,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現象,而揭示生產關系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性, 即研究各種客觀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4)政治經濟學必須聯系生產力來研究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及上層建築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政治經濟學不能脫離生產力和上層建築來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而應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一定社會制度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和矛盾運動中來研究生產關系。
2.答:加速資本周轉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具有重要影響, 它可以提高年剩餘價值量和年剩餘價值率。
(1)加速資本周轉可以增加年剩餘價值量。這是因為,一般來說加快預付資本的的周轉速度,其中預付的可變資本周轉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實際發揮作用的可變資本越多。而剩餘價值正是由發揮作用的可變資本產生的,這樣,以年來計算的剩餘價值量就會增加。如果用M代表年剩餘價值量 ,m'為剩餘價值率,v為預付的可變資本,n為流動資本(包含可變資本)的周轉次數,則年剩餘價值量可由下面的公式表示:M=m'·v·n 。可見,M與n成正比例關系。
(2)加速資本周轉可以提高年剩餘價值率。年剩餘價值率是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總量同一年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率。在剩餘價值率一定的條件下,資本周轉速度越快,意味著預付可變資本周轉速度就越快,剝削的勞動力就越多,年剩餘價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餘價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餘價值率就越低。如果用M'表示年剩餘價值率,則其計算公式為:M'=M/v=m'·n。可見,年剩餘價值率與可變資本周轉次數成正比。
3.答:(1)必要性。首先,壟斷形成後出現了大量所謂的「過剩資本」,這是資本輸出的財力基礎。資本過剩並不是指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絕對多了,而是相對於壟斷資本追求高額壟斷利潤的需求來說,資本相干對過剩了。其次,這些過剩資本的最佳投放場所是輸出國外,特別是那些經濟落後的國家。向這些國家輸出資本可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並且還能帶動商品輸出,有利於大壟斷資本在海外統治的建立和加強。
(2)可能性。 一是在一般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時期, 世界其他國家原有的自然經濟逐漸瓦解,商品經濟開始發展起來,並被捲入了世界市場;二是這些國家的勞動者也出現了分化,市場上有充足且價格低廉的勞動力供給;三是這些國家的公路、鐵路、港口等發展近現代工商業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已有所建設;四是處於一般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國家本身金融業和信用制度的發展,交通通訊設備的現代化,都為資本輸出提供發便利條件,使大規模輸出資本成為可能。
4.答(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具有無產階級階級性的科學,代表和體現著無產階級的利益。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科學性。政治經濟學有無科學性,取決於它能反映經濟關系的本質和揭示客觀經濟規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揭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真理性。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實現了階級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這是因為,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所指引的方向完全一致,它能夠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去探索,認識和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性。
5.答: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具有二重性,它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1)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有兩個特點:首先,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屬於資本家所有;其次,勞動成果或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
(2)生產剩餘價值即價值增值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根據勞動二重性,工人的具體勞動把生產資料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之中,而他的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之中形成新價值。價值增值過程就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即必要勞動時間。工人的剩餘勞動成為剩餘價值的源泉。
(3)剩餘價值的本質是雇傭工人創造的價值中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部分,它直接體現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
6.答:借貸資本是適應資本主義生產和流通的需要而產生的, 是從職能資本運動中產生出來並服務於職能資本的獨立資本形式。它的本質是借貸資本家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的貨幣資本。借貸資本作為從職能資本運動中獨立出來的特殊資本形式,也要參與剩餘價值的瓜分,利息就是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生產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所以,借貸資本一方面體現著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另一方面又體現著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的關系。借貸資本家就是不從事實際生產經營活動,為職能資本家提供服務並取得利息收入的資本家。
四、1.答:通過對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的分析, 可以發現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一些重要特點。
(1)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即可變資本,是工人自己創造的。因為資本家現在支付給工人的工資,不過是工人在以前的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
(2)資本家的全部資本歸根到底都是工人創造的。資本家的全部原有資本,不管它最初是怎樣來的。經過一定時期以後,統統都會被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而全部被消費掉,因而他手中仍然掌握的資本,顯然是在這個時期內積累起來的剩餘價值,也就是說,都是靠剝削工人的勞動得到的。
(3)工人的個人消費也從屬於資產階級,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必要條件。從再生產的角度來考察,工人進行個人消費,不過是為了恢復被消耗掉的勞動力,也就是為資本家再生產出可供剝削的勞動力,以便使資本主義再生產得以不斷進行下去。
這些特點表明,在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中,不僅生產出商品和剩餘價值,還要再生產出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和一無所有的雇傭工人,即把資本主義剝削關系存在的條件也重新生產出來。所以,資本主義的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2.答:產業資本的循環要經歷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 相應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
(1)購買階段,即用貨幣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以資本主義生產做准備的階段。用公式表示為:。從表面上看,這里的購買行為與一般商品的購買活動沒有什麼區別,但它購買的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產要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它們必須在性質上相適應,在數量上保持適當比例,為剩餘價值生產做准備。正是由於這一特性,它就成為產業資本循環的第一階段。與此相適應,這里的貨幣也不是一般的貨幣,而是產業資本的一種職能形式—貨幣資本。
(2)生產階段,即資本家使所購買到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結合起來,生產出新的產品和剩餘價值的過程。用公式表示為: 。這里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具有特殊性,生產過程具有了資本主義的性質,它不僅要生產出新的產品,更主要的是要創造出剩餘價值,因而這一階段是產業資本循環的一個特定階段, 而且是最為關鍵的階段。 這里的生產要素——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成為了產業資本的又一種職能形式,即生產資本。生產資本的職能就是將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作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發揮作用,生產出包含著剩餘價值的產品。
(3)銷售階段,即資本家從生產領域轉到流通領域,把生產出來的新產品銷售出去,實現價值和剩餘價值的階段。用公式表示為W'—G'。這一過程又是產業資本循環的一個特定階段,這是因為,這里出售的商品已不是一般的商品,而包含著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生產階段的資本主義性質,決定了銷售階段必定具有資本主義性質。與此相聯系,這里的商品是產業資本的另一職能形式—商品職能。商品能否出售或商品資本的職能能否實現,是產業資本循環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4)因此,產業資本在其運動過程中,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並相應地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回到原來的出發點並實現價值增值的全過程,就是產業資本循環。用公式表示為: 。
D. 大一政治經濟學原理題
(1)剩餘價值率是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剩餘價值=總產值—預付資本=(C+V+M)—(C+V);年商品總社會價值=30元×10000件=300000;年預付資本=固定資本年周轉額+流動資本年周轉額=10萬元/10年+5萬元×12月/3月=210000;年剩餘價值=年總產值—年預付資本=300000—210000=90000;
年可變資本總額=30元×200人×12個月=72000元。
剩餘價值率=90000/72000=125%。
(2) (固定資本年周轉的價值總額+流動資本年周轉的價值總額)
預付資本的年周轉次數 = ————————————————————————————
預付總資本額
資本年周轉的價值總額=資本數量×周轉次數
該企業的固定資本年周轉的價值總額=100000×1/10=10000
該企業的流動資本年周轉的價值總額=50000×12/3=200000
預付總資本額=100000+50000=150000
210000
預付資本的年周轉次數= ————=1.4次
150000
(3)年剩餘價值率是年剩餘價值量與可變資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M』=M/v= m 』n , M』代表年剩餘價值率,M代表年剩餘價值量,v代表可變資本, m 』代表剩餘價值率,n代表周轉次數。
根據第6題的計算,年剩餘價值量=90000;年預付可變資本額=30元×200人×3個月=18000元。(每月預付的可變資本為30元×200人;要連續支出3個月;從第4個月開始,可以滾動使用第1個月周轉回來的流動資金。)年剩餘價值率=90000元/18000元=500%。
E.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試卷答案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模擬題
本試卷分為兩部分,滿分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鍾。第一部分為選擇題,50分,第二部分為非選擇題,50分。
第一部分 選擇題 (共5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個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並將其號碼填在題干後的括弧內。
1.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是( )
A. 研究生產力及其發展規律 B. 揭示客觀經濟規律
C. 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 D. 研究社會經濟運行狀況
2. 衡量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是( )
A. 勞動資料 B. 勞動對象
C. 生產工具 D. 生產的產品
3. 商品的社會屬性是指( )
A. 使用價值 B. 價值
C. 交換價值 D. 抽象勞動
4. 決定商品價值量的是( )
A. 簡單勞動 B. 商品的使用價值
C. 價格標准 D.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5. 1隻綿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
A. 一般的價值形式 B. 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
C. 貨幣形式 D.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關系平衡的條件下,商品價格( )
A. 與商品價值成正比,與貨幣價值成反比
B. 與商品價值成正比,與貨幣價值成正比
C. 與商品價值成反比,與貨幣價值成反比
D. 與商品價值成反比,與貨幣價值成正比
7.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是( )
A. 勞動力成為商品 B. 生產資料可以買賣
C. 貨幣是一般等價物 D. 貨幣是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
8. 通過提高工人勞動強度取得剩餘價值屬於( )
A. 絕對剩餘價值 B. 相對剩餘價值
C. 超額剩餘價值 D. 超額利潤
9. 社會再生產就其內容來講包括( )
A. 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B. 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和內涵式擴大再生產
C. 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和生產關系的再生產
D. 生產資料的再生產和消費資料的再生產
10. 計件工資是( )
A. 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 B. 名義工資的轉化形式
C. 實際工資的轉化形式 D. 貨幣工資的轉化形式
11. 資本積聚( )
A. 是依靠剩餘價值的資本化實現的
B. 是由眾多中小資本合並實現的
C. 是藉助於競爭和信用來實現的
D. 不受社會財富增長速度的限制
12. 貨幣資本的循環公式是( )
A. G—W…P…W』—G』 B. W…P…W』—G』· G—W
C. P…W』G』· G—W…P D. G』—W…P…W』
13. 下列選項中既屬於不變資本,又屬於流動資本的是( )
A. 勞動力 B. 原料
C. 廠房 D. 機器
14.金屬產品生銹,木材腐朽而造成的資本損耗稱為( )
A. 有形磨損 B. 無形磨損
C. 精神磨損 D. 自然磨損
15. 資本主義生產中第Ⅱ部類是指( )
A. 製造生產資料的部類 B. 製造生活資料的部類
C. 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 D. 製造享受資料的部類
16.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 )
A. Ⅰ(v+m)=Ⅱc B. Ⅱ(c+v=m)=Ⅰ(v+m) +Ⅱ (v+m)?
C. Ⅰ(c+v+m) =Ⅰc+Ⅱc? D. Ⅰ(v+△v+m/x)=Ⅱ(c+△c)
17.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物質基礎是( )
A. 固定資本的更新 B. 流動資本的更新
C. 不變資本的更新 D. 可變資本的更新
18. 資本主義的生產成本是以( )
A. 勞動的實際耗費來計算的
B. 資本的耗費來計算的
C. 預付的不變資本來計算的
D. 獲取剩餘價值的多少來計算的
19. 在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率一定時,利潤率與資本有機構成( )
A. 按相反方向變化 B. 按相同方向變化
C. 按反比例關系變化 D. 按正比例關系變化
20. 平均利潤率形成後,各部門獲得的利潤與本部門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
A. 完全相等 B. 完全不相等
C. 不一定相等 D. 無法比較
21. 生產價格是( )
A. 價值的轉化形式 B. 利潤與生產成本之和
C. 生產成本的轉化形式 D. 生產成本與剩餘價值之和
22. 商業資本執行的是產業資本運動中( )
A. 貨幣資本的職能 B. 生產資本的職能
C. 商品資本的職能 D. 流通資本的職能
23. 下列選項中不屬於生產性流通費用的是( )
A. 保管費 B. 運輸費
C. 包裝費 D. 建築費
24. 股票的價格與( )
A. 股息成正比,與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B. 股息成反比,與存款利息率成正比
C. 股息成正比,與存款利息率不成比例
D. 股息不成比例,與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25. 農業雇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中,土地所有者獲得的是( )
A. 全部剩餘價值 B. 租金
C. 平均利潤 D. 超額利潤
26. 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所獲得的平均利潤可以分割為(( )
A. 利息和企業利潤 B. 產業利潤和商業利潤
C. 利息和超額利潤 D. 產業利潤和超額利潤
27. 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形式是( )
A. 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B. 商品價格採取壟斷價格形式
C. 商品價格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
D. 價值規律已經不再起作用
28. 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對外經濟關系的一個重要經濟特徵是( )
A. 商品輸出 B. 原料輸出
C. 資本輸出 D. 勞動力輸出
29.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是( )
A. 國家政權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
B. 國家直接掌握壟斷資本
C. 國有資本和私人資本在企業內、外部的結合
D. 私人壟斷資本利用國家機器來為其服務的手段
30. 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對象是( )
A. 生產資料 B. 個人消費品
C. 社會總產品 D. 生存資料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並將其號碼填在題干後的括弧內,多選、少選、錯選均無分。
31.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 )
A. 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B. 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C. 人類從事政治、文化等活動的先決條件
D.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E.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32. 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使經濟危機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貨幣職能是( )
A. 價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貯藏手段
D. 支付手段 E. 世界貨幣
33. 資本的共性表現為( )
A. 是一種能自行增殖的價值 B. 是處於不斷運動中的資本
C. 以勞動力市場的建立為前提 D. 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E. 分為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
34. 產業資本循環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是( )
A.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
B.是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
C.產業資本必須變換三種職能
D.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的同時並存
E.三種職能形式在時間上的依次繼起
35. 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有( )
A. 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 B. 社會勞動生產率水平
C. 資本的有機構成 D. 預付資本量的大小
E. 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的差額
36.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工人的勞動作為具體勞動( )
A. 生產使用價值 B. 創造出勞動力價值
C. 創造出剩餘價值 D. 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
E. 轉移勞動力的價值
37. 借貸資本主要來源於資本循環過程中暫時閑置的貨幣資本,主要包括( )
A. 暫時閑置的固定資本的折舊費
B. 暫時閑置的用於支付工資的流動資本
C. 暫時閑置的用於購買原材料等的流動資本
D. 暫時閑置的用於資本積累的剩餘價值
E. 暫時閑置的機器、廠房等
38. 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過程是( )
A. 利潤率的平均化過程
B. 商品價值的平均化過程
C. 生產價格的形成過程
D. 資本家重新分配剩餘價值的過程
E. 資本有機構成的平均化過程
39. 資本主義國家運用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主要是對( )
A. 利息率的調節 B. 貨幣流通量的調節
C. 稅種和稅率的調節 D. 價格水平的調節
E. 國家采購的調節
40. 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特徵有( )
A. 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消滅剝削
B. 經濟運行和發展的自覺性、計劃性和比例性
C. 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實行按勞分配原則
D. 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大力發展生產力
E.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共50分)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 簡述不變資本、可變資本的含義以及二者劃分的依據
42. 簡述勞動力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特點。
43. 簡述壟斷的形成過程。
44. 簡述壟斷引起經濟發展停滯趨勢的原因。
45. 簡述當代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特徵。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 試述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關系。
47. 試述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
48. 試述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原因。
模擬題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 B 2. C 3. B 4. D 5.D 6. A 7. A 8. A 9. C 10.A 11. A 12. A 13. B 14. A 15. C 16. A 17. A 18.B 19. A 20. C 21. A 22. C 23. D 24.A 25.D 26. A 27.B 28.C 29. D 30. B
二、多項選擇題
31. ABCD 32. BD 33. ABC 34. DE 35.ABDE 36. AD 37. ABCD 38. ACD 39. AB 40. ABCD
三、簡答題
41. 〔解析〕(1)根據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餘價值中的作用不同,把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叫做不變資本。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僅創造出自身的價值,而且還包含了一定量的剩餘價值,這部分資本價值是一個可變的量,叫做可變資本。
(2)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具有重要意義。第一,它進一步揭示了剩餘價值的源泉,剩餘價值不是由全部預付資本產生的,而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第二,為考察資本主義剝削程度——剩餘價值率,提供了科學依據。
42. 〔解析〕(1)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決定的。
(2)勞動力價值的決定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包括歷史和道德的因素。
(3)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點在於它是價值的源泉,並且是大於自身價值的價值源泉。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商品的目的,就是要使僱傭勞動者為他生產出高於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即剩餘價值。
43. 〔解析〕(1)自由競爭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資本主義企業在自由競爭中,會不斷通過資本積聚和集中來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引起生產和資本的不斷集中。而資本主義社會中信用制度的發展,股份公司和聯合制企業的出現,以及在經濟危機中企業破產和兩極分化的加劇,都進一步促進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
(2)當一個部門的大部分生產或流通為一個或幾個大企業所控制時,小企業很難與其競爭。少數大企業之間勢均力敵,繼續競爭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不如放棄競爭,通過協商達成協議。這樣,壟斷就出現了。當經濟生活中壟斷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時,資本主義就會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
44. 〔解析〕(1)壟斷資本能夠依靠其壟斷地位和實力取得高額壟斷利潤,從而使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推動技術進步的原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減弱了。
(2)在一定時間和一定條件下,壟斷還會造成人為地阻礙技術進步的情形。
(3)造成經濟發展停滯趨勢的最根本原因在於壟斷的本質。
45. 〔解析〕(1)生產力水平低,科技教育落後。
(2)經濟結構的二元性。
(3)從生產關繫上看,這些國家的經濟成分比較復雜,既有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又有或多或少的前資本主義經濟成分。
(4)經濟發展的依附性。
四、論述題
46. 〔解析〕(1)二者的區別。首先,資本積聚是依靠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而實現的,隨著單個資本的積聚,社會資本總額也會增大起來;而資本集中則是眾多中小資本合並成為少數大資本,它是原有資本在資本家之間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組合,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總額。其次,資本積聚的拉長受到社會財富(包括追加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絕對增長的限制,它的增長是比較緩慢的;而資本集中的進展,則不存在這種限制,它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大量的資本。
(2)二者的聯系。一方面,資本積聚的增長,必然會加速資本集中的進展。另一方面,資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會反過來促進資本積聚的發展。因為集中起來的資本越大,便越有條件獲得巨額的剩餘價值和超額剩餘價值,從而擴大積累的規模,加快資本的積聚。
47. 〔解析〕(1)前提條件有兩個:
第一,Ⅰ(v + m)> Ⅱc 。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與剩餘價值之和,必須大於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為擴大再生產提供可追加的生產資料。
第二,Ⅱ(c + m ?m/x)>Ⅰ(v + m/x)。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與用於積累的剩餘價值之和,必須大於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與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之和,為擴大再生產提供可追加的消費資料。
(2)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有三個:
第一,第一部類原有可變資本的價值、追加的可變資本價值與本部類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三者之和,必須等於第二部類原有的不變資本價值與追加的不變資本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Ⅰ(v + Δv + m/x) = Ⅱ(c + Δc)
第二,第一部類全部產品的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原有不變資本價值和追加的不變資本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Ⅰ(c + v + m)=Ⅰ(c + Δc)+ Ⅱ(c + Δc)
第三,第二部類全部產品的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原有的可變資本價值、追加的可變資本價值,以及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
Ⅱ(c + v + m)=Ⅰ(v +Δv + m/x)+ Ⅱ(v +Δv + m/x)
在這三個實現條件中,第一個條件是基本條件,第二條件和第三個條件則是由第一個條件派生而來的。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三個實現條件共同表明了保持兩大部類適當比例關系的重要性。
48. 〔解析〕二戰以後,私人壟斷資本無法駕馭日益發展的社會化大生產,因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巨大發展。具體表現為:
(1)一些需要巨額投資才能建立的大型建設項目要求國家投資。
(2)一些公共設施需要國家投資建設。
(3)一些大型、基礎性科研項目要求國家支持。
(4)市場問題的出現,也須國家出面干預調節。
(5)整個社會經濟活動有必要由國家出面調節。
(6)各階層的經濟關系有必要由國家出面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