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的產生發展具體表現有幾種形式
不知道下面的答案是不是你想要的。
只舉德國,日本,美國這三個例子吧,不同國家的具體形式都不同,不一一列舉了。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法產生之前,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是民商法?
德國經濟法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9世紀末至一戰前:1894年德國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的第一部法律——《保護商標法》;1896年出台了《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斗爭法》?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戰期間,德國頒布的經濟法有《一般授權法》?《關於限制契約的最高價格的通知》;一戰後,當時的魏瑪共和國先後頒布了《卡特爾規章法》?《煤炭經濟法》?《鉀鹽經濟法》?《防止濫用經濟權法令》等一系列經濟法,從而開創了把經濟法這個概念明確用於立法本身的先例?
二戰後:西德在美國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下,走上了「第三條道路」,實行社會市場體制?戰後初期,實行《反卡特爾法》?1966—1967年德國經濟危機,頒布了《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該法是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法律?
日本經濟法產生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兩戰期間: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形成和壯大?日本的卡特爾在明治中期已產生。
最初,日本對卡特爾採取保護與扶植的政策?日本先後頒布《出口組合法》和《重要出口商品生產組織法》,它們屬於規制未加入卡特爾的組織使之從屬於卡特爾的強制卡特爾法;1931年《重要產業統製法》和1932年《工業組合法》也是促進卡特卡的法律?
二戰後:日本統治者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非常重視運用經濟手段調整和管理經濟,制定了大量的經濟法?
為了防止已被解散的財閥復活壟斷資本,日本於1947年頒布了《關於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正交易的法律》,還頒布了《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1952年進入20年高速發展期,這時期的重要立法有《合理化促進法》?《中小基本法》?《農業基本法》?《消費者保護基本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為擺脫危機?振興經濟?通過立法活動不斷完善原有的各種經濟法。主要的立法有《投機防止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石油供應適度化法》?《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中小破產互助法》?
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9世紀末至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前:產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了對自由競爭產生極大妨礙的壟斷?美國頒布了一系列反壟斷和反限制競爭的法律?1890年國會通過了《保護貿易和商業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之害法》,後又通過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
自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至二戰結束:羅斯福上任後,通過頒布經濟立法全面干預經濟生活?如《緊急銀行條例》?《金融改革法案》?《產業復興法案》?《土壤保護法》?《新農業法》?《國家勞動關系法》?《恢復和救濟法》等?
二戰以來: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理論,自覺用經濟立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手段。經濟立法有1981年《經濟復興稅法》?《經濟復興法》和1986年《稅法》等?
② 簡述國際經濟法的特徵。
1、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多元化,不僅包括國家、國際組織,也包括分屬於不 同國家的個人和法人。
2、 國際經回濟法所調整的對象是超越一定法域甚至國家范圍的經濟關系即國 際經濟關系, 不僅包括國家與國際組織相互間的經濟關系, 而且還包括不同答國家 的個人、法人間以及國家與他國國民間的經濟關系。
3、 國際經濟法的淵源非常廣泛, 不僅包括經濟方面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 而且包括國際民間商務慣例和各國國內涉外經濟法規, 因而既有國際法, 又有國 內法,既有實體法,又有程序法。
望採納
③ 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特徵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徵,總起來講是資本剝削僱傭勞動。具體說來,版這里有三個要點。
第一,資權本家階級壟斷了對生產資料的佔有。
第二,廣大勞動者對生產資料「一無所有」而成為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僱傭勞動者。
第三,資本家無償地佔有雇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對剩餘價值的追求成為社會生產的決定性動機
和根本目的。
(2)這是一種採取商品經濟形式、以勞動力成為商品為前提、通過擁有資本而佔有他人勞動獲取剩餘價值
的剝削方式。
(3)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與以往的剝削制度的區別在於,歷史上一切剝削制度共同特徵是:剝削者無償佔有
被剝削者的剩餘勞動,而資本主義剝削則表現為資本家無償佔有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
大致就這樣,將就點吧
④ 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怎樣的特點
資本主義國家的特徵:
1.資本主義國家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經濟基礎.
2.資本主義國家以維護和服務於整個資產階級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目標.
3.資本主義國家是對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專政.
自由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是: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的實現方式
自由資本主義的基本政治特徵是:
實行以代議制為核心,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和互相制衡的制度為主要標志.
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
1.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
2.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的統治.
3.資本輸出具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資本家或資本家集團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利息或其他利益而對國外進行投資、貸款.
4.從經濟上瓜分世界的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
5.最大的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領土
社會主義改革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 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 它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得到解決.因此改革並不是從根本上否定社會主義制度, 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其二, 改革要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有計劃、 有步驟的進行.
其三, 改革必須依靠人民群眾, 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其四, 改革必須在安定團結的環境中進行.
其五, 必須處理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的關系, 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二者缺一不可.
⑤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三種主要的經濟運行模式各自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一發抄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模式襲
美國的宏觀需求管理模式
• 這種模式也稱自由市場經濟模式,更強調個人主義與市場競爭。
• 主要特徵:
第一,壟斷經濟占據主導地位。
第二,法治管理網中的企業自主決策。
第三,在市場機制發達的基礎上的宏觀調控機制。
二、日本的政府主導型模式
三、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
四、法國的指導性計劃模式
⑥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的產生發展具體表現有幾種形式
不知道下面的答案是不是你想要的。
只舉德國,日本,美國這三個例子吧,不同國家的具體形式都不同,不一一列舉了。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法產生之前,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是民商法。
德國經濟法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9世紀末至一戰前:1894年德國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的第一部法律——《保護商標法》;1896年出台了《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斗爭法》。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戰期間,德國頒布的經濟法有《一般授權法》、《關於限制契約的最高價格的通知》;一戰後,當時的魏瑪共和國先後頒布了《卡特爾規章法》、《煤炭經濟法》、《鉀鹽經濟法》、《防止濫用經濟權法令》等一系列經濟法,從而開創了把經濟法這個概念明確用於立法本身的先例。
二戰後:西德在美國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下,走上了「第三條道路」,實行社會市場體制。戰後初期,實行《反卡特爾法》。1966—1967年德國經濟危機,頒布了《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該法是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法律。
日本經濟法產生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兩戰期間: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形成和壯大。日本的卡特爾在明治中期已產生。
最初,日本對卡特爾採取保護與扶植的政策。日本政府先後頒布《出口組合法》和《重要出口商品生產組織法》,它們屬於規制未加入卡特爾的組織使之從屬於卡特爾的強制卡特爾法;1931年《重要產業統製法》和1932年《工業組合法》也是促進卡特卡的法律。
二戰後:日本統治者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非常重視運用經濟手段調整和管理經濟,制定了大量的經濟法。
為了防止已被解散的財閥復活壟斷資本,日本政府於1947年頒布了《關於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正交易的法律》,還頒布了《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1952年進入20年高速發展期,這時期的重要立法有《企業合理化促進法》、《中小企業基本法》、《農業基本法》、《消費者保護基本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為擺脫危機、振興經濟、通過立法活動不斷完善原有的各種經濟法。主要的立法有《投機防止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石油供應適度化法》、《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中小企業破產互助法》。
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9世紀末至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前:產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了對自由競爭產生極大妨礙的壟斷。美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反壟斷和反限制競爭的法律。1890年國會通過了《保護貿易和商業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之害法》,後又通過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
自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至二戰結束:羅斯福上任後,通過頒布經濟立法全面干預經濟生活。如《緊急銀行條例》、《金融改革法案》、《產業復興法案》、《土壤保護法》、《新農業法》、《國家勞動關系法》、《恢復和救濟法》等。
二戰以來: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理論,自覺用經濟立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手段。經濟立法有1981年《經濟復興稅法》、《經濟復興法》和1986年《稅法》等。
⑦ 一戰資本主義國家主要特徵是什麼
「一戰」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特點,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加劇。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開始干預經濟活動,存在一些國家壟斷資本形式(例如國有企業和半國有企業)。有些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准備戰爭,擴大財政預算,增加軍事采購,由國家投資或以國有化方式,興建或擴建鋼鐵廠、造船廠及其他軍工廠。這些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萌芽形式,它們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不高。
第一次世界大戰加速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於戰爭和經濟破壞,各交戰國都出現了人力、物力、財力緊張的現象。為了動員和集中力量支持戰爭,它們紛紛設立戰時經濟管制機構,對各重要部門的生產、原料分配、勞動力調度、運輸工具的使用、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分配以及貿易、金融、物價、工資等實行國家直接控制和強制性的調節。政府增加稅收,增發通貨和公債,並通過軍事訂貨、給與津貼和政府貸款等方式資助私人壟斷組織。國家還將一些企業實行國有化,並撥款興建一批工廠,交給私人壟斷組織經營。
列寧根據這些事實作出一般壟斷在轉變為國家壟斷方面,已經「大大地前進了一步」的論斷。不過這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帶有非常的、軍事的性質,列寧准確地稱之為「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戰爭結束後,隨著各國解除戰時經濟管制,戰時經濟向和平經濟過渡,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有所減弱。
⑧ 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法的特徵是什麼作業題請詳細點
確立國家控制經濟,建立國有企業的絕對壟斷地位,歧視民有企業和私人財產。
⑨ 分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法產生和形成之異同..
我沒時間做這么深長的論文。
關於經濟法的理解中國與歐洲國家是不一樣的,歐洲國家的版經濟法是由壟斷法權發展而來,主要的部門法也是壟斷法。但是中國的經濟法因為沒有壟斷法的基礎,所以它把國家調整市場經濟過程中所產生的法律都歸入經濟法中,特別是象公司法、金融法、稅法等法律,所以許多法學家建議取消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