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的幾何意義和經濟學意義各是什麼
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的幾何意義和經濟學一節課是什麼幾何意義和經濟學,就分別要用幾個方面和經濟學方面的知識來進行相關的解釋。
② 微觀經濟學中「無差異曲線」是什麼意思
無差異抄曲線是用來表示兩種商品或襲兩組商品的不同數量的組合對消費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無差異曲線符合這樣一個要求:如果聽任消費者對曲線上的點作選擇,那麼,所有的點對他都是同樣可取的,因為任一點所代表的組合給他所帶來的滿足都是無差異的。
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在香港譯為等優曲線,在台灣譯為無異曲線,它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其斜率一般為負值(注意坐標軸表示的含義),這在經濟學中表明在收入與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消費者為了獲得同樣的滿足程度,增加一種商品的消費就必須減少另一種商品,兩種商品在消費者偏好不變的條件下,不能同時減少或增多。
③ 請問一個關於微觀經濟學的無差異曲線的問題
呵呵,同學,這是初學經濟學的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
1經濟學上的凹凸性與數學上的相版反,這點切記!
2不同翻權譯的人依據可能是數學,也可能是經濟學;有的會直接翻譯,有的會把它改譯為與數學一致。由於不同書、同書不同章節翻譯的不統一,出現矛盾。
a圖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凸,這是國外經濟學教材的規定,也應該是國內經濟學的規范。
此時,在凸的左半邊,無差異曲線的斜率遞增(對應數學意義上凹的左半邊),斜率的絕對值遞減(對應邊際替代率遞減)。
b圖是數學意義上的凸。這是國內考研數學時的規定,這個很重要,要分清楚。
總之,a圖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凸,b圖是數學意義上的凸,切記。看經濟學書時,都應該以a圖為凸。書的質量不一,自己心裡有數,有一個標准就行。
④ 無差異曲線對經濟學有什麼含義
無差異曲線 1、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
無差異曲線是一條表示線上所有各點兩種物品不同數量組合給消費者帶來的滿足程度相同的線。
是用來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或者說它是表示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滿足程度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的。
2、股市用語。
無差異曲線是對一個特定的投資者而言,根據他對期望收益率和風險的偏好態度,按照期望收益率對風險補償的要求,得到的一系列滿意程度相同的(無差異)證券組合在均值方差(或標准差)坐標系中所形成的曲線。
3、無差異曲線的特徵
1)無差異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線,斜率是負的。表明為實現同樣的滿足程度,增加一種商品的消費,必須減少另一種商品的消費。
2)在同一個平面上可以有無數條無差異曲線。同一條曲線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曲線代表不同的效用。
3)無差異曲線不能相交。否則無差異曲線的定義會和它的第二特徵發生矛盾。
4)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
所謂無差異曲線就是表示能給消費者帶來同等程度滿足的兩種商品的不同數量組合的點的軌跡。
因為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的每一個點所代表的商品組合所提供的總效用是相等的,所以無差異曲線也叫做等效用線。
不同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圖,反映著他們不同的偏好。如果消費者A的無差異曲線相對於消費者B的無差異曲線來說比較陡峭,這意味著
若同樣減少一單位商品x,要保持原來的滿足程度不變,消費者A需要增加的商品y的數量要大於消費者B。從這一點來看,相對於商品x而言
商品y對於消費者A不如對於消費者B重要,或者說,在x與y兩種商品之間,消費者A比消費者B更偏愛商品x,消費者B比消費者A更偏愛商品y.
無差異曲線主要有以下四個特徵;
第一,假定每個商品都被限定為多了比少了好,那麼無差異曲線一定向右下方傾斜,就是說,其斜率一定為負。只是在特殊情況下,即當
某種商品為中性物品或令人討厭的物品時,無差異曲線才表現為水平的或者垂直的,甚至是向右上方傾斜,即斜率為正。
第二,在每種商品都不被限定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無差異曲線圖中位置越高或距離原點越遠的無差異曲線所代表的消費者的滿足程度越高。
換句話說,較高無差異曲線上所有商品組合的效用高於較低的無差異曲線上所有商品組合的效用。
第三,任何兩條無差異曲線不能相交。這是因為兩條無差異曲線如果相交,就會產生矛盾。只要消費者的偏好是可傳遞的,無差異曲線就不可能相交。
第四,無差異曲線通常是凸向原點的,這是由於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所決定的。
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類似於生產者的等產量曲線。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88506.htm
⑤ 請用通俗的話語解釋一下西方經濟學中的無差異曲線是什麼意思
這條曲線上面的任意點都代表同樣的滿足度只是他們的組合不同 舉個例子 你吃5個蘋果的滿足度 和吃2個蘋果在喝一瓶酸奶的滿足度一樣,那麼他們都是在無差異曲線上。
⑥ 國際經濟學 無差異曲線凸向x軸是什麼意思
首先需要回顧一下定義,無差異曲線:使消費者處於同一個效用下的所有消費組合的集合。換句話說,對於一條無差異曲線而言,上面的每一個點對於消費者來說帶來的效用都是一樣的,是「沒有差異的」。如果給出了消費者效用函數,給定一個效用水平,形象地來看,我們可以通過描點的方式把這些點在坐標圖中一個一個找出來,它們共同構成了一條無差異曲線。通過上面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效用函數決定了無差異曲線的形狀。無差異曲線其實類似於等高線,等高線是在二維平面上描繪具有相同高度的空間中的點對應到地表上的情況,無差異曲線則是在二維平面上描繪具有相同效用值的消費組合。(當然這里我們把問題簡化為只有兩種消費品的情況,也就是書上常見的例子。)那麼為什麼凹的效用函數會導致凸的無差異曲線呢,我用低維空間的例子來說明。簡單地講什麼叫凹函數和凸函數:想像一個函數曲線,如果在函數上任意兩點之間連接一條直線,倘若這條直線完全處於兩個端點之間的函數曲線的下方,那麼這樣的函數就叫做凹函數。反過來看,如果這條直線完全處於函數曲線的上方,那麼這樣的函數就叫做凸函數。(注意這是國際標準定義,和國內的高數教材上的定義不一樣。)凹函數的具體例子:比如一個倒扣的碗,假如函數形狀和碗壁一樣,任意連接碗壁上的兩點,所得的直線一定在碗的內部,也就是在兩點之間的函數曲面下方,那麼這是一個凹函數。凸函數的具體例子:一個正常擺放的碗,任意連接碗壁上的兩點,所得的直線一定在兩點間函數曲線的上方,那麼這是一個凸函數。或者教科書上常見的無差異曲線,顯然也是凸函數。為什麼凹的效用函數決定了凸的無差異曲線呢?回憶無差異曲線和效用函數之間的關系,大致可以想像出來。如果效用函數像倒扣的碗一樣,是一個凹函數,當然不能是整個碗,只能是豎著劈開一刀剩餘一半的碗的形狀(因為效用函數是非遞減的)。那麼上面所有高度相等的點的連線所對應的桌面上的位置,是不是就像地圖上的等高線一樣?如果給出了(0,0)原點,它們一定是凸向原點的。這種凸向原點的形狀不正就是二維平面的凸函數的形狀么。所以,通過這個簡陋的對比,應該會發現凹的效用函數決定凸的無差異曲線的原因了。這個結論在數學上有非常嚴格的證明,而且也並不局限於三維空間,也就是說在有多種消費品的效用函數情況下,結論也是成立的。至於另外一個問題,不是嚴格的凹或者不是嚴格的凸,形象地想像,就是函數曲線上出現了一段直線,連接這段直線上的兩點得到的直線就在函數曲線上,既不在函數的上方也不在函數的下方,所以這時候函數就不是嚴格的凹或者嚴格的凸了。那為什麼一階條件有多個解呢?因為我們的一階條件一般不都是函數的一階導數等於0(或者某個常數)么?由於直線上的倒數處處相等,就會出現一旦有最優解(也就是滿足一階條件的點)在這段直線上,那麼其它直線上的點也是最優解,因為它們導數相同。
⑦ 效用的經濟學含義
效用的概念是丹尼爾·伯努利在解釋聖彼得堡悖論(丹尼爾的表兄尼古拉·伯努利故意設計出來的一個悖論)時提出的,目的是挑戰以金額期望值作為決策的標准。
丹尼爾·伯努利對這個悖論的解答在1738年的論文里,主要包括兩條原理:
1.邊際效用遞減原理
一個人對於財富的佔有多多益善,即效用函數一階導數大於零;隨著財富的增加,滿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斷下降,效用函數二階導數小於零。
2.最大效用原理
在風險和不確定條件下,個人的決策行為准則是為了獲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額值。 效用理論是領導者進行決策方案選擇時採用的一種理論。決策往往受決策領導者主觀意識的影響,領導者在決策時要對所處的環境和未來的發展予以展望,對可能產生的利益和損失作出反應,在公理科學中,把領導人這種對於利益和損失的獨特看法、感覺、反應或興趣,稱為效用。效用實際上反映了領導者對於風險的態度。高風險一般伴隨著高收益。對待數個方案,不同的領導者採取不同的態度和抉擇。運用心理測定方法,可以測量出領導者對於各種收益和損失的效用值,並畫出相應的效用曲線:甲類型領導者對收益反應遲鈍,對損失反應敏感,怕擔風險,不求大利,謹慎小心。乙類型領導者對損失反應遲鈍,對獲利非常敏感,追求大利,不怕風險,大膽決策。丙類型屬於中間類型,完全以損益率的高低作為選擇方案的標准。效用是指消費者從消費某種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效用理論是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核心,效用理論按對效用的衡量方法分為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
基數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數來衡量效用的大小,這是一種按絕對數衡量效用的方法,這種基數效用分析方法為邊際效用分析方法,序數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數來反映效用的序數或等級,這是一種按偏好程度進行排列順序的方法.基數效用採用的是邊際效用分析法,序數效用採用的是無差異曲線分析法。
1、總效用與邊際效用。總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消費一種或幾種商品所獲得的效用總和。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增加單位商品所引起的總效用的增加量。總效用與邊際效用的關系是:當邊際效用為正數時,總效用是增加的;當邊際效用為零時,總效用達到最大;當邊際效用為負數時,總效用減少;總效用是邊際效用之和。
2、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需求定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決定需求定理 :即需求量和價格成反方向變化。因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取得效用,對邊際效用大的商品,消費者就願意支付較高價格,即消費者購買商品支付價格以邊際效用為標准。按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購買商品越多,邊際效用越小,商品價格約低;反之,購買商品越少,邊際效用越大,商品價格越高。因此,商品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化,這就是需求定理。
3、消費者均衡。消費者均衡是研究消費者把有限的貨幣收入用於購買何種商品、購買多少能達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費者的最佳購買行為問題。實現消費者均衡的條件:限制條件:P1X1 +P2X2 + ···+PnXn = M均衡條件:MU1 / P1 =MU2 / P2 =··· = MUn / Pn
4、收入效應、替代效應、總效應。替代效應是指當消費者購買兩種商品時,由於一種商品價格下降,一種商品價格不變,消費者會多購買價格便宜的商品,少買價格高的商品。收入效應是指當消費者購買兩種商品時,由於一種商品名義價格下降,可使現有貨幣收入購買力增強,可以購買更多的商品達到更高的效應水平。總效應是指其他條件不變,某一種商品價格下降後(如X)消費者從一個均衡點移到另一個均衡點時,對X商品數量的增加或減少。總效應=替代效應+收入效應X1X2=X1X3+X3X2 類別。 從西方效用理論的發展過程中看,大體上有三條主線貫穿始終,即:從絕對效用價值論到相對效用價值論,從主觀效用價值論到客觀效用價值論,從基數效用理論到序數效用理論。值得注意的是,效用理論發展的三條主線不是不同時期相互獨立的,而是在各個時期三條主線有疊加、並存相互作用,從而推動著理論繼續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效用更多是一種心理感受,要准確計量非常困難,在絕對效用價值向相對效用價值轉變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條主線:即從基數效用理論向序數效用理論的轉變。基數效用論是以效用的可測量和可比較為前提的,邊際效用理論首先遇到難題就是作為主觀范疇的效用是不可能精確計量的。由於邊際效用論的內容是主觀的,而用來度量內容的數學方法是客觀形式。這種「內容和形式的矛盾」使邊際效用理論不能大規模應用數學方法,也限制了效用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帕累托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從消費者偏好某種商品的直接經驗事實出發,分析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態度,提出消費偏好的概念。在迴避效用在量上差異同時反映了效用的連續性。這樣,以消費者行為代替消費者感覺,帕累托為效用理論建立序數效用論。
帕累托把埃奇沃斯提出的契約曲線改造後,得到新的分析工具:無差異曲線。他認為,通過收集偏好隨物價變動的資料可以分析和研究消費者行為,當獲得足夠的數據時就可以畫出無差異曲線。他對效用最大化實現條件的數學分析與瓦爾拉的結果相比,內容和基本思想都已改變。希克斯和艾倫在一篇名為《價值理論的再思考》的著名論文中,運用「無差異曲線」對效用進行了重新詮釋,他們認為,消費者在市場上所做的並不是權衡商品效用的大小,而只是在不同的商品之間進行排序。希克斯在無差異曲線的基礎上提出了偏好尺度的概念。
根據偏好次序比較效用的大小,以「邊際替代率」代替了「邊際效用」、以「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替代「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把無差異曲線和預算限制線相結合。無差異曲線仍然招致了許多批評,許多反對者認為它還是以效用滿足的數量關系為前提的。對於這些反對意見,薩謬爾森作了無懈可擊的回答,他提出了新的消費者行為假定,形成了顯示偏好理論。於是,「根據顯示偏好的概念和對偏好的幾個假定,能夠相當確切地找到無差異曲線。」 然而,在「序數效用論」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主流範式的時候,黃有光、海薩尼和森等經濟學家,仍然堅守「基數效用論」的立場。事實上,只有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基數效用論」才能為效用理論、進而為整個經濟理論提供一種既可「證實」、又可「證偽」的「質料」,而它是科學「涅」的必由之路。因此,從基數效用論到序數效用論,有著深刻的革新意義。 1.「效用函數」 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表示消費者在消費中所獲得的效用與所消費的商品組合之間數量關系的函數。它被用以衡量消費者從消費既定的商品組合中所獲得滿足的程度。運用無差異曲線只能分析兩種商品的組合,而運用效用函數則能分析更多種商品的組合。其表達式是:U=U(x,y,z,…)式中 x,y,z分別代表消費者所擁有或消費的各種商品的數量,公式左邊的U為消費這些商品組合的總效用。
2.效用函數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效用函數的定義是:設f是定義在消費集合X上的偏好關系,如果對於X中任何的x,y,xfy當且僅當u(x)u(y),則稱函數u:XnR+R是表示偏好關系f的效用函數
(2)F(X)稱為效用函數.加權P范數法的關鍵是權系數的確定.有2種基本的方法,一是老學習法[1,2],該方法依據目標函數的相對重要性來選取權系數
(3)一個人的效用應是財富x的函數,這個函數稱為效用函數,從理論上來講,它可以通過一系列心理測試來逼近得到每個人的效用函數.不同的決策者應有不同的效用函數.首先我們尋求效用函數所滿足的性質或某些特殊類效用函數所滿足的性質
(4)這是一種理論假設,他們運用的數學函數式所建立的模型稱為「效用函數」.按照這類模型,人都能被假設成為可以決定在每一種可能的時間分配中產生一定的利益水平,並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5)第i種運輸方式的費用,有時也稱為效用函數,u=ao+alx一+灸xC.丁—第i種運輸方式的出行時間.C—第i種運輸方式的運輸費用
(6)為了對控製做出評價,需要一套函數作為評價指標:J(t)=∑∞k=0kγU(t+k)=U(t)+Jγ(t+1)(2)其中U(t)=U[R(t),A(t),t]用以對每步控制進行評價,稱為效用函數.J(t)函數表示了從此刻開始的每步效用函數值的累積,稱為費用函數。
(7) 網路效用。和經濟學中的效用含義類似,是指分配網路帶寬給網路用戶後用戶的滿意程度(詳見網路效用最優化理論)。
西方經濟學家先後提出基數效用和序數效用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分析消費者行為的兩種基本方法:基數效用論的邊際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數效用論者的無差異曲線分析方法。在19世紀和二十世紀初,西方經濟學家普遍使用基數效用的概念,,到了20世紀30年代,序數效用的概念被西方大多數經濟學家所普遍接受。
⑧ 西方經濟學里的「無差異曲線」和證券組合里的「無差異曲線」關系
這兩條線的維度量(坐標軸所代表的意義)不同,所描述的經濟含義也版完全不同。
1、消費者權無差異曲線是描述在總效用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對兩種不同商品的消費組合情況。比如說,張三喜歡喝茶,也喜歡喝咖啡,要獲得同樣的滿足感,他可以喝10杯茶,或是6杯咖啡,或者是4杯茶加2杯咖啡,用咖啡消費量和茶的消費量為坐標軸,將這些獲得同等滿足感(效用)的消費組合點描繪出來,就是消費無差異曲線。
我們可以看出,如果總效用保持不變,增加茶的消費量,一般來說咖啡的消費量會減少,二者是反變關系,所以該曲線一般斜率為負,向左下彎曲。
2、投資組合的無差異曲線是描述不同的投資組合下,風險度越高,投資者所要求的滿意收益率越高,比如A投資組合風險高,收益高,B組合低風險,但收益也低,因此對投資者而言,對二者的滿意度一樣,沒有差異。因此,以預期收益和風險為坐標軸,將獲得同樣滿意度的投資組合描繪出來,就是投資組合的無差異曲線。
可以看出,風險越高,要求的滿意收益率越高,所以二者是正變關系,所以該曲線一般斜率為正,向右下彎曲。
⑨ 請問 微觀經濟學: 1、說明無差異曲線的含義和特徵。 2、說明形成寡頭市場的原因。
無差異曲線是達到相同效用的不同商品組合。它表示人們從中得到的滿足版程度卻是相同權的,能給消費者帶來同等程度滿足的兩種商品的不同數量組合的點的軌跡。
【無差異曲線的特徵】
第一,無差異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線,斜率是負的。表明為實現同樣的滿足程度,增加一種商品的消費,必須減少另一種商品的消費。第二,在每種商品都不被限定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無差異曲線圖中位置越高或距離原點越遠的無差異曲線所代表的消費者的滿足程度越高。同一條曲線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曲線代表不同的效用。 第三,任何兩條無差異曲線不能相交。第四,無差異曲線通常是凸向原點的,這就是說,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是遞減的。這是由於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所決定的。
寡頭市場形成的原因:
1.某些產品的生產必須在相當大的生產規模上運行才能達到最好的經濟效益。
2.行業中少數幾家對生產所需的基本生產資源的供給的控制。
3.政府的扶植和支持等。
⑩ 微觀經濟學中,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線之交點,表示什麼含義
預算線抄AB表示消費者在一定價格和襲收入情況下能消費的起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
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的所有點代表的消費組合帶給消費者相同的效用。
位置越高的無差異曲線,代表的效用越高。
當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線相交時,也就是CD兩點,所代表的是花費同樣的錢,得到的效用相同的,兩種不同的消費組合,但是,它不是位置最高的效用曲線,
U2代表的效用在三條無差異曲線里是最高的,但是它與預算線無交點,所以它是不能實現的消費,說白了就是錢不夠。
只有U,與AB相切,它代表消費者支付得起的能帶給他最高效用的商品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