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關於科學與藝術,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主編的大型畫冊《科學與藝術》(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中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於自然現象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於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植根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於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起源的角度說明科學與藝術本是同根生,後來隨著學科的分化才走上不同的道路;科學與藝術之發展都試圖進行有條件的、謹慎的創新;在歷史上兩者共濟進化,譜寫了人類文明的壯麗篇章;科學理論的選擇從內部和外部都受審美原則的支配;作為生成與組織原則的對稱性,是科學與藝術最主要的共性所在,對稱性對於理解科學與藝術至關重要。
藝術美感在科學創造中往往能給人們意想不到的啟迪。特別當你在科學創造過程中遇到困難,思路受阻,百思不得其解時,某些藝術美感的啟示,能使你茅塞頓開,接通已經失掉和忽略的線索,溝通「已知」與「未知」的聯系,促使你浮想連翩,觸發靈感,使難題迎刃而解。
科學與藝術的互動關系是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同時科學與藝術是發展也是行影相隨的,藝術需要科學的眼光來創作,科學指導藝術的發展,藝術為科學提供了服務,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既是互動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藝術離不開科學,科學也少不了藝術,藝術時刻都發生,是永恆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與藝術的交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並已成為當今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特徵之一。藝術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藝術的深層哲學思考也越來越深入。對於藝術的哲學思考,我個人並沒有太獨到的見解,一直都在努力的探索著和追尋著,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哲學,這個概念非常的抽象,很難理解,藝術與哲學有什麼樣的關系呢?到底裡面有什麼聯系呢?這樣的問題似乎也引起思考過,一直沒形成系統的東西,但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很難讓人跟得上,藝術的發展也呈現了非常繁華的局面,這讓我發現了一些東西,看到藝術和科學的跟緊密聯系,工業化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創新,就是所謂的學科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同時也需要藝術設計,藝術規劃,他們之間就形成一種互動關系,形成一種彼此依賴關系,科學的進步,對藝術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對藝術進行了思維的導向創作,一個科學的產品,必須要有藝術的成分和藝術設計畫在裡面,這個方面是從產品的外觀來分析,科學是服務人類的,科學的產品也是一樣,藝術是也是一樣,科學的產品是按照個人的生活需要來定製的,是用科學的方式加工製造出來的,同時也是藝術設計的結果,這個過程也是藝術思維指導的過程,如果沒有藝術的思考,沒有對產品造型的理解,沒有通過藝術抽象思考,那麼製造出來的科學產品就可以和我們生活所需求的不一樣,那就是不科學了,不是藝術了。打個比方,製造一個電視機的形狀你不可能製造成航空母艦的形狀。製造一個手機的形狀也不可能搞成大炮的形狀啊等等,當然我這里是指得是體積和重量。藝術設計是要人性化的,是和人的需求結合在一起的,這樣才能讓人接受,這都是根據他們的內在聯系,組建的位置的擺放來進行組合的,而這個過程就恰恰是藝術設計的過程,是藝術思考的過程,是藝術與科學互動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藝術設計往往提供的一個形象,或者是構架,或者是模板。也可能有更深的藝術化。一般的情況是這樣的。
藝術和科學的互動關系,在過去的許多著作中都有過論述,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有些專家和有些記者又在媒體上做了進一步的闡釋,認為「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是21世紀藝術發展的大趨勢。」「與科學結合,有利於克服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偏向』」,「有利於藝術家介入社會、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現和反映社會生活」。是不是「大趨勢」現在還不敢說,至於怎樣「融合」更有待討論。但是,說到「克服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偏向』」,卻反映出目前被說得比較熱的「藝術與科學」這一個話題在認知上存在著一些誤區。
吳冠中先生說:「科學揭示宇宙的奧秘,藝術揭示情感的奧秘」,基本上把科學和藝術的各自特性說得比較明白。因為藝術家和科學家之間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藝術家的「情感偏向」,正是科學家所要克服的,也正是科學家所要學的,一個優秀的科學家,他是思維應該是一位藝術家的思維,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抽象和具象的綜合考慮,生產和設計出來的產品可能就更加的人性化了,更加的適合我們的需要了,就更能體現科學和藝術的深層互動關系,如果藝術家在發揮「情感偏向」的同時,那藝術和科學具體結合起來,就象一個室內設計師在裝修的同時把裝飾的材質材料,性能,效果,安全考慮進去一樣,把藝術和科學有效的結合起來。這樣的話我想應該是一種綜合知識的結合和優秀智慧的運用。有一種說法「科學與藝術追求的目標都是一種普遍性」,科學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追求的目標是情感的普遍性。他們之間追求的都是一種認可,一種讓人們接受的普遍性,科學的真理有一定的標准,它的普遍性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並被人們普遍地接受;藝術的情感也許沒有什麼沒有標准而言,每個人的審美觀點都不一樣,但是他們所進行的都是最廣泛對象的活動,他們的目的都是努力的讓人接受。不過藝術的普遍性則是通過模糊的審美認識被人們廣泛地接受。科學的普遍性是通過客觀的真理顯現科學的共性;從而也讓人廣泛的接受。
關於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考,藝術與科學除了有互動關系之外還有哲學關系,他們就是哲學的關系,是哲學思考的關系,他們是同時進行的,同時發生的,上面我也提到過,藝術和學科是形影相碎的,誰都離不開誰的,有科學的出現就存在著藝術,有藝術的地方就有科學的成分,這可能絕對了一點,但是也並不誇張(當然這個也可以反駁為那宗教藝術是什麼呢?也算是有科學的成分在裡面嗎?我說有,他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就是用科學的思想在進行指導,否則是不可能完成的,科學是一門規律性,所以只有遵循他我們才得以開展活動,進行實踐。)那麼就有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考,科學的進步是藝術發展的標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看看他們的藝術發展情況就可以推出他們科學技術水平,在歐洲,藝術是非常發達的,科學技術也是非常進步的,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他們是藝術是世界上有名的,同時他們的科學技術水平也是非常發達,做為工業革命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德國,他們的藝術在世界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就引起哲學和藝術的思考,用哲學的眼光看帶,用唯物辨證主義和方法論來看待,來思考。科學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必然推動了藝術的進步,藝術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邏輯思維,非常的通俗,想一下就知道了,但是哲學思考,用哲學來思考就不那麼一定了,我上面的所進行的論證也許不夠能證明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但我想應該也有一定的道理,哲學與藝術、科學的關系也應該是緊密聯系的,哲學的思考的越深入就能更好的理解藝術與科學的關系,科學與藝術的進步,發展也就越能促進哲學的思考。
總上所述,藝術與科學的互動關系哲學思考是相互聯系的,科學的進步促進藝術的發展,對藝術提出新的要求,藝術的發展也對科學起到了指導作用。藝術、科學、哲學、這三個是連在一起的,思考起來三個都要涉及到的。
⑵ 經濟學和數學是什麼關系
一、數學對現代經濟學研究和發展的影響
隨著經濟學發展以及研究的深化,經濟學家們逐漸認識到,在考慮和研究問題時,要求具有邏輯嚴謹的理論分析模型和通過計量分析方法進行實證檢驗,需要完全弄清楚一個結論成立需要哪些具體條件。單純依靠文字描述進行推理分析,不能保證對所研究問題前提的規范性及推理邏輯的一致性和嚴密性,也不能保證其研究結論的准確性、易證實性和理論體系的嚴密。這樣以數學和數理統計作為基本的分析工具就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每個學習現代經濟學和從事現代經濟學研究的人必須掌握必要的數學和數理統計知識。現代經濟學中幾乎每個領域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數學、數理統計及計量經濟學方面的知識,而且不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就很難准確理解概念的內涵,也就無法對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更談不上自己做研究,給出結論時所需要的邊界條件或約束條件。理解概念是學習一門學科,分析某一問題的前提。如果想要學好現代經濟學,從事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就需要掌握必要的數學。
二、數學在經濟學應用中的意義
如果經濟學沒有採用數學,經濟學就不可能成為現代經濟學。許多經濟學概念是需要用數學來定義,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也主要是通過運用數學語言來分析和研究的。用數學語言來表達關於經濟環境和個人行為方式的假設,用數學表達式來表示每個經濟變數和經濟規則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經濟問題,並且按照數學的語言邏輯地推導結論。因此,不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就很難准確理解概念的內涵,也就無法對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數學在理論分析中的作用是:(1)使得所用語言更加精確和精煉,假設前提條件的陳述更加清楚,這樣可以減少許多由於定義不清所造成的爭議;(2)分析的邏輯更加嚴謹,並且清楚地闡明了一個經濟結論成立的邊界和適應范圍,給出了一個理論結論成立的確切條件;(3)利用數學有利於得到不是那麼直觀就得到的結果;(4)它可改進或推廣已有的經濟理論。
三、數學在經濟學中應用的局限性
首先,經濟學不是數學,數學在經濟學中只是作為一種工具被用來考慮或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數學作為工具和方法必須在經濟理論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而不能將之替代經濟學。其次,經濟理論的發展要從自身獨有的研究視角出發去研究、分析現實經濟活動內在的本質和規律。經濟學中運用的任何數學方法,離不開一定的假設條件它不是無條件地適用於任何場所,而是有條件適用於特定的領域。再次,數學計量分析方法只是執行經濟理論方法的工具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工具。經濟學過分對數學的依賴會導致經濟研究的資源誤置和經濟研究向度的單一化從而不利於經濟學的發展
四、數學和經濟學關系中幾點誤區
1.否定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國內有的經濟學家認為產生經濟思想非常重要從而否定數學的作用,否定技術性比較強的成果。我們不否認經濟思想的重要性,但如果沒有數學作為工具,一般來說無法保證自己的經濟思想或結論是否嚴謹,有沒有錯誤的應用。現代經濟學已經成為一門非常嚴謹的社會科學學科。沒有嚴謹的討論,你的思想或結果就不會被別人承認。也有人認為用數學來研究的經濟問題就是遠離現實。其實經濟學裡面用數學討論的絕大部分問題都是來源於現實世界,非常具有現實性和指導性。
2.經濟學數學化過分傾向。經濟學數學化的過分傾向束縛了人們解決問越的思路,限制了人們尋求其他有效的解決方法,從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學的研究與發展。經濟學是研究資源配置及社會經濟關系的一門科學,它既有社會科學屬性,又有自然科學屬性。為了資源配置更合理有效,經濟學有必要藉助數學思維工具。作為社會科學,經濟學研究必須借鑒社會科學的其他分支學科的研究方法,因而資源配置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關系涉及到經濟制度、社會心理、價值觀念等難以量化的因素,數學既不能對經濟現象做出定性分析,也不可能將經濟問題全部公式化或模型化,就要用其他的一些研究方法。
⑶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意義是什麼
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於政治經濟學研究: 研究對象的確定受研究任務的制約。從古典經濟學以來,經濟學或者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基本上確定為一定製度背景下的資源配置。但是,在不同的具體任務下,具體對象會有所差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確定,是由其產生的背景和面臨的任務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於19世紀中葉。十九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已經確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來,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危機使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利益矛盾日益激化,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公開化。斗爭一開始是自發的,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為了從理論上武裝無產階級,為無產階級斗爭指明方向,需要從經濟上分析資本主義制度,揭露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滅亡的。適應這種需要,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以1867年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發出版為標志。 關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我在本書中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認為:「政治經濟學,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並相應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人類的經濟行為的兩個方面即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和人與人的關系方面被叫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這二者的結合叫做生產方式。從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上述論述中,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的生產方式,但強調生產關系,這是由其所面臨的任務決定的。
好好領悟就知道了! 不明白再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