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均衡理論

經濟學均衡理論

發布時間:2020-12-09 10:25:00

1. 西方經濟學家為什麼要研究均衡理論

均衡理論(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是理論性的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尋求在整體經濟的框架內解釋生產、消費和價格。
一般均衡理論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般均衡理論是描述整個市場經濟運行的總體概括,它是整個西方微觀經濟學論證看不見的手"原理的一個必要環節。
第二,一般均衡論是建立在--系列更加嚴謹的假設條件之上的。這些假設條件在資本主義:實經濟生活中往往並不存在。首先,一般均衡理論要求經濟系統中的偏好、技術和資源保;變。其次,為了能夠保證一般均衡價格的存在性,通常要求連續性特徵。
第三,一般均衡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為假設前提,認為均衡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而把[衡看成對均衡的一種暫時的偏離,從而也就不可能揭示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矛盾。

2. 請問,什麼叫「納什均衡理論」(謝謝,緊急)

納什平衡(Nash equilibrium),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在一個博弈過程中,無論對方的策略選擇如何,當事人一方都會選擇某個確定的策略,則該策略被稱作支配性策略。如果兩個博弈的當事人的策略組合分別構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麼這個組合就被定義為納什平衡。

一個策略組合被稱為納什平衡,當每個博弈者的平衡策略都是為了達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與此同時,其他所有博弈者也遵循這樣的策略。

(2)經濟學均衡理論擴展閱讀

影響:

1、改變了經濟學的體系和結構。非合作博弈論的概念、內容、模型和分析工具等,均已滲透到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經濟學科的絕大部分學科領域,改變了這些學科領域的內容和結構,成為這些學科領域的基本研究範式和理論分析工具,從而改變了原有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各分支學科的內涵。

2、擴展了經濟學研究經濟問題的范圍。原有經濟學缺乏將不確定性因素、變動環境因素以及經濟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模式化的有效辦法,因而不能進行微觀層次經濟問題的解剖分析。納什均衡及相關模型分析方法,包括擴展型博弈法、逆推歸納法、子博弈完美納什平衡等概念方法,為經濟學家們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工具。

3. 求一篇用經濟學供求均衡理論分析生活中的某種經濟現象的論文

用均衡原理來描述谷賤傷農
現代經濟學已經發展到了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次,分析方式也已經由最初的定性分析過度到定量分析。初學《宏微觀經濟學》教程,密密麻麻的數學模型和推導讓我這樣的初學經濟學的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其實經濟學來自生活,經濟學的原理滲透了日常生活、生產的每個角落,經濟學原理能夠在生活中廣泛地運用。人類的每一種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經濟學的法則。比如商品的價格問題,就和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企業生產成本、盈利問題緊密相關。
價格的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大,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小;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小,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大。而「谷賤傷農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說法,它描述的是這么一種經濟現象: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卻反而減少了。這種似乎難以理解的現象,可以用彈性原理加以解釋。」
彈性理論正是要說明價格的變動比率和需求量的變動比率之間的關系。需求價格彈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對企業來說是銷售量)變動率與其價格變動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的靈敏程度。需求量變動率與價格變動率的比值就是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即
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價格變動的比率
即需求價格彈性的計算公式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當價格上升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減少的百分數,或者當價格下降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數。當│Ed │<1時,稱需求是缺乏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小於價格變動的幅度;當│Ed │>1時,稱需求是富有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大於價格變動的幅度。
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時,它的需求彈性的大小與價格變動所引起總收益的變動情況是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總收益等於價格乘銷售量,價格的變動引起了需求量的變動,從而就引起了銷售量的變動。不同商品的需求彈性是不同的,所以價格變動引起的銷售量的變動是不同的,總收益的變動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則當該商品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於價格下降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增加;當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減少的幅度大於價格上升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減少。例如:某種商品的價格每公斤2元,銷售量為1000公斤,該種商品需求彈性系數為2.5。如果該商品降價至每公斤1.8元,總收益情況如何變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設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為X。
則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價格下降後銷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總收益情況: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價後商品的總收益增加了250元。這就是富有彈性的商品「薄利多銷」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則情況相反。如香煙的需求曲線缺乏彈性,因為上了癮的煙客不會在乎價格的高低,所以價格的高低對香煙需求量的影響較小。再如:中國有句古語叫「谷賤傷農」,意思是豐收了,由於糧價的下跌,農民的收入減少。其原因就在於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價格彈性小。也就是說,人們不因為糧食便宜而多吃糧食,由於豐收了而造成糧價下跌,並不會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從而總收益減少,農民蒙受損失。不僅如此,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彈性也小,也就是說,人們收入提高了並不因此而增加糧食的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時期出現把糧食和農產品毀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於糧食這種產品的需求缺乏彈性,降價不會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會減少總收益,所以資本家把這些農產品毀掉反而會減少損失。
相信隨著學習的深入,將會學習到更多類似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應用了的經濟學規律,並且我們可以應用這些規律解析其中的深層原因

4. 為啥經濟學的均衡理論在EVE里完全沒用

因為EVE只是模仿市場,做不到和現實的市場關系一樣……本身小眾,市場規模還是比較小

5. 微觀經濟學中均衡理論分哪兩類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一個單一的市場上供需平衡。一般均衡是經濟體中所有市場同時供需平衡。

6. 經濟學的主要理論是什麼

本質不科學。 均衡價格理論是阿弗理德·馬歇爾經濟學的核心和基礎.也是供求論與生產費用論、邊際費用論的混合體。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主要集中在他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 馬歇爾把均衡價格理論當作他的價值論。所謂均衡價格就是把價值看成是供求達到均衡所決定的價格。由於他把價格當作價值,所以他以流通中的供求關系說明價值的形成。因此.他對價值的分析實際亡是對價格的分析。他在分析中吸收了生產費用論韌邊際效用論,用前者說明供給變動的規律,聞後者說明需求變動的規律。因而,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需求價格和需求規律。馬歇爾運用邊際效用論,說明「需求價格」就是消費者對於『—定數量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從而把需求轉化為「需求價格」,把「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轉化為「邊際需求價格遞減規律」,由此得出一個「一般需求規律」:「需求的數量是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隨著價格的上漲而減少。」第二,供給價格和供給規律。馬歇爾運用生產費用論;說明「供給價格」是生產者(賣者)對自己提供的一定數量商品所願意接受的價格。這種供給價格是由「生產的貨幣成本」(他簡稱生產費用)決定的。由此得出他的「供給規律」:就是供給與需求相反,價格高則供給多,價格低則供給少。第三,均衡價格的形成。馬歇爾是從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的關系中,得出他所謂的均衡價格。他說:「當供求均衡時,一個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量可以叫做均衡產量,它的售價可以叫做均衡價格。」 總的來說,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指出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一些現象問題,然而其本質是不科學的。馬歇爾用「價格」偷換「價值」的概念、否定勞動創造價值,其錯誤是十分明顯的。

7. 什麼是微觀經濟學均衡論

均衡論一般指平衡論,
1、俄國布哈林提出的經濟平衡和社會平衡的觀點。1920年在《過渡時期的經濟學》一書中用來論證戰時共產主義。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平衡狀態的產生和克服的一段話:「不同生產領域的這種保持平衡的經常趨勢,只不過是對這種平衡經常遭到破壞的反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54頁)。
2、關於受眾態度改變的理論之一。美國心理學家費里茲·海德(Frilz Heider)於1946年提出。海德認為,當人處於不平衡狀態時,會感到心情緊張,並產生一種力求恢復平衡的力量。所謂平衡,即人的「感覺系統與所經驗的情緒毫無壓力地共存在一起」的狀態。人處於平衡狀態時,感到舒服、輕松。
平衡論是最基礎的理論。平衡: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以平衡為中心目標。一般都有自己的平衡系統,而自動檢測盡量調節平衡;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平衡點和平衡能力,超越平衡能力范圍都會出問題;然而事物的生存與滅亡、前進與後退卻都是在非平衡狀態下進行的,之所以我們要找到平衡系統的平衡點,以及平衡能力;巧妙利用事物的非平衡狀態促進發展。
「平衡論」至今尚屬理論萌芽時期,其自身亦需一個不斷的自我反思和建構過程才能漸臻完善的理論體系。我們在思考和構建「平衡論」體系時日益感受到,「平衡論」的提出對我們進行行政法學研究而言更具深遠的方法論意義:(1)「平衡論」雖然是一個部門法學的研究課題,但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其他部門法學等廣泛領域,因而,如果要求得「平衡論」的更深發展,就必須打破部門法學之間以及法學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的學術隔離,既保持本部門法學強勁的身我發展勢頭,又不遺吸收其他部門法學和學科的思想精華,並向後者貢獻自身的成果;
(2)「平衡論」必須藉助對行政法及行政法學歷史的真實反思和積累,因而,我們必須打破我國行政法學研究只重視對制度的歷史性描述、輕視或忽視對行政法學基本理論歷史進程的關注的狀況;
(3)「平衡論」作為一個部門法的理論基礎無法脫離具體文化環境,它若求進一步的完善,我們就應對法律制度的建設進行文化的闡釋和證明,尋找「平衡論」落根成長的本土基礎。
任何一種希冀揭示人類生活某一方面客觀規律的真理性認識或理論,都是建立在關注現實建構和反思歷史的艱難歷程之上的。我國目前正在經歷一場人人皆已感知的大規模解構和建構運動,這一場運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廣度和震撼力令世人囑目。然而,嚴峻的現實問題以簡單明了的方式表述出來了:怎麼做?於是,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學等各類學科都試圖在自己的專攻領域提出基於嚴肅、認真的歷史反思的新的建構理論。「平衡論」就是在這樣的廣闊背景中誕生的。「平衡論」關注現實並希望對我國制度和理論建設具有現實意義,這在前作《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礎》中已作詳述,現扼而言之,即:(1)依據「平衡論」基本原理,准確把握立法、執法、司法三個法制環節各自的重心和平衡及各法制環節之間的制約和平衡,可保證行政法制健康、協調地發展,擺脫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配置不平衡的法制現狀;(2)依據「平衡論」,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新型「政府——企業」互動模式,推動市場經濟的發育和成長;(3)依據「平衡論」,可真正實行民主價值和效率價值有機統一的政治制度和行政體制;(4)依據「平衡論」,可全面、准確地認識現代政法的本質和作用,從而可重構既符合世界行政法發展方向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較成熟完善的行政法學體系。

8.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包括哪些

1、生產理論。

2、成本理論。

3、需求理論。

4、競爭理論。

5、博弈論。

6、一般均衡理論。

7、不確定性理論 。

(8)經濟學均衡理論擴展閱讀:

博弈論的改寫:

新古典經濟學市場分析有兩個重要前提假定:

1、個人決策是價格參數和收入給定條件下的最優選擇,不影響他人也不依賴他人;

2、市場信息充分且無成本。這兩個前提假定使微觀經濟分析始終處在完美的一般均衡確定性分析的美妙境界中。但現實生活卻非如此,經濟作為一個整體,不僅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個體獲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信息也是有成本的。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不確定性分析應運而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標志著「經濟博弈論」的正式創立。到1994年納什、澤爾騰和豪爾紹尼三位「博弈論」巨匠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9. 西方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

1.含義:競爭--大量賣者提供無差別的商品 完全壟斷--賣者只有一個,賣的東西別人想賣也賣不了
2.需求曲線&收益曲線:
競爭--P=MR=AR 平行於價格的水平線(原因:數學方法解釋)
壟斷--D=AR 向右下方傾斜 且 MR總是低於AR(原因:由於需求曲線斜向右下方,廠商每多銷售一單位商品就要將價格降下來,這造成之前銷售的每一單位收益MR都下降了,一單位VS每一單位,所以MR總低於AR)
3均衡:無論何種均衡,均遵循邊際成本=邊際收益
(1)短期均衡:
競爭:P=SMC=MR
壟斷:在SMC=MR相交處決定,此產量下P>SAC
(2)長期均衡
競爭:P=SMC=LMC=LAC=SAC 短期內利潤為零(原因:廠商是價格接受者,且其他人進入競爭市場容易,P>AR吸引廠商進入直到P=AR為止,廠商的進入壓榨了每一個廠商的市場份額,市場供給越來越多,價格因此會下降到P=AR廠商不再進入為止)
壟斷:LMC=MR決定的產量下P>LAC 長期內可獲得利潤(原因:別人進不來,壟斷廠商自己定價,他不想生產太多以至於價格太低,他總是生產LMC=MR的產量來實現長期利潤,但其代價就是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低)
4.供給曲線
競爭:廠商在每一個價格上都根據P=SMC(MR=SMC)確定產量,這種價格產量對應關系就是供求曲線,所以這些點都在SMC上(大於AVC部分)
壟斷:不存在規律性供給曲線(原因:壟斷廠商面臨的價格是變化的,因此價格和產量都是自己確定的。因此他要同時控制兩個量以實現MR=SMC;又由於P總是大於MR的,所以隨著需求曲線移動廠商的價格產量間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

10. 經濟學均衡原理

均衡
equilibrium
經濟學中,用以分析考察經濟中若干變數之間的關系 ,以解釋經濟現象及其變化的概念或分析方法。
在供求論中,均衡指需求和供給兩種相反力量處於一致或平衡的狀態,使買賣雙方都滿意並願意接受和保持下去的狀態,一種不再變動或沒有必要再變動的狀態。
均衡可以分為穩定 均衡和不穩定均衡 。如果均衡體系受到外力干擾離開均衡點,經過一段變動又回到原來的均衡位置,這種均衡稱為穩定均衡;否則,稱為不穩定均衡。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和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是均衡概念的較早引入者和均衡分析方法的創立者。馬歇爾運用均衡概念和均衡分析研究價格,建立了均衡價格論。他主要考察了單個市場上某一種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以及由供求所決定的商品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或單個市場的均衡的建立與破壞。這種分析稱為局部均衡分析。瓦爾拉斯在研究價格時,考察了所有各個商品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注重各個商品市場之間、各個要素市場之間以及各個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間價格和數量的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系,或所有各個市場的均衡的建立與破壞。這種分析方法被稱為一般均衡分析。在現代經濟學中,均衡和均衡分析方法得到廣泛運用和發展。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均衡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